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消费论文

生态消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消费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消费论文

篇(1)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实施生态经济,力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相一致的经济,不仅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目标,还力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建立政策和法律体系,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设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最根本的是对政府的制度设计。政府必须遵循民主化和科学化的顺序,大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环境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力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绿色消费做为一个切入点,能对生产、流通、消费、处理全过程的生态化起推动作用。绿色消费模式是绿色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的总称,是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绿色消费者(包含生产性消费者和生活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和防止污染,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下,考虑保护自身健康和群体利益,对绿色产品和服务进行的一种理性消费方式,是一种体现绿色文明、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消费模式。

绿色消费体现了西安“两型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绿色消费的特征是保护生态和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绿色消费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结构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向绿色化转型。西安市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水平不高。同时工业内部的污染排放量不断上升,资源利用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全球经济绿色化、生态化的趋势下,西安要想发挥后发优势,就决不能再重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应将绿色消费贯彻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品,探索一条符合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质和能量有效组合利用以及工业生态系统稳定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源,在保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同时,确保质量和效益的稳步提高。

绿色消费是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动力。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生产者放弃高能耗、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努力节约资源,推动清洁生产,采取措施对资源及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绿色消费的导向作用下,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次,新绿色产业的涌现,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从而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消费行为的成熟,进而推动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及构建西安生态文明的微观基础,应该从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不同层面出发,明确各自的定位,发挥各自的职能,建立起西安城市圈绿色消费体系。

发挥政府调控作用并加强规划指导。政府应将绿色消费模式列入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绿色消费的发展目标、重点、措施、推进步骤等。鼓励引导各区结合实际,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绿色消费模式。组织开展立法调研,尽快制定有关废弃物再生、垃圾分类回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加大财税、融资政策扶持促进力度,激发企业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建立绿色营销鼓励基金,对评比达标的绿色商业企业给予资金补贴,降低绿色商品销售价格。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绿色消费,探索实行差别电价、差别水价政策。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及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外商直接投资绿色产业。完善绿色奖励政策,通过建立“西安绿色产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和“西安绿色银行”等方式,支持创建和发展绿色企业。

营造绿色消费氛围以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在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进行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全面推广节约资源模式和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注重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将资源环境课程纳入社区宣传教育体系。注重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公众,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士,建立和发展致力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社团组织、志愿者组织,从事环保知识的普及宣传、环保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意义和绿色消费带来的好处,才能使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在陕西省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这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评价体系引导各级部门的工作。该体系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绿色消费环境状况,包括绿色化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指标;区域绿色产业机构指标;绿色经济及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二是绿色产品经营状况和效率质量状况。包括绿色产品结构和数量;绿色资产收益率;绿色生产效率等指标。三是绿色流通渠道状况。包括绿色产品流通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绿色销售专店的设立,建立绿色网络流通体系,绿色通道的建立。四是法制环境状况。包括价格法律及各种法规对绿色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规章等。五是地方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研制开发的情况。包括地方政府参与制定的绿色产品发展战略情况;地方政府改善绿色消费投资的环境,支持绿色商品发展的具体措施等。

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培育引导绿色消费,建立适应绿色消费要求的现代产业结构是基础。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装备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节能环保技术在制造业中的推广和应用,开发出一批绿色工业产品,促进西安市绿色消费的提档升级。要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农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绿色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绿色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要抓住新能源成为世界投资新热点的机遇,成立负责新能源招商引资的工作专班,加大对世界新能源投资动向的关注和研究,策划、引进、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促进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陈建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J].求实.2008(8)

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生态治理转变,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生态文明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这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前提。它包括从物质经济向生态经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它追求的是人类与自然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脱钩、经济与环境双赢。免费论文参考网。当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大力倡导生态文明,通过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等各种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与其不能忽略,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将是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不能找到实现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关乎意识的关键节点,找到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那么,中国环境退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显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让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每个人的神经,深入人类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伦理价值观,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文明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反映的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的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把社会物质生产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到人、社会、生态环境的共同协调发展方向上来。人类应该抛弃“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使人与自然平等相处,人类应合理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持生物物种的多样。

二、积极治理生态,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地球孕育了神奇的生态系统、孕育了生命这个星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并且创造了人类的灿烂文明。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让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每个公民都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块煤做起。政府部门必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合理增加资源有效供给的同时,努力节约资源,同时减小环境污染。

三、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促进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综合利用。引导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向绿色科技倾斜,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符合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科技文化,同时还要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整合化和生态化趋势。

四、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生态文明。

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追求高消费,误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模式,它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特点,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弃物、污染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互动共生,忽视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原则,形成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三高一低”的线性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减小、自然灾害频发、地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而生态文明则是对充满灰色的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主张以循环生产模式替代单向线性增长模式,以资源输入减量化、产品使用和服务寿命延长化、废物再生资源化为指导原则,把生产和生活方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免费论文参考网。

抖落传统文明身上负累厚重的包袱,打开一条有益的生态文明思路,科学地规划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相信灵动的生态文明将在极近的将来被我们唤醒,它也将在极近的将来自信地占据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篇(3)

论文关键词:民族艺术 大众化 消费

论文摘要: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在资本利益需求和娱乐文化消费需求的共同作用下,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和语境化的民族艺术至少在形式上进行了符合消费文化逻辑特征的现代置换。本文首先对民族艺术及其分类进行介绍,其次剖析了当前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提出符号化生产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转贴于

3.2 “快餐式表演”

由经营企业运作的符号化生产在当代消费社会,旅游作为一种最具文化消费特征的社会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其中,以体验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在一些民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民族村寨,旅游经营企业不仅利用当地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将其开发建设成为“民族文化旅游村”,而且组织村民歌舞表演队,帮助开发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动村民开办特色家庭旅馆,以充满异域民族风情的旅游服务内容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衡量和取舍决定往往来自于投资回报及实际收益,因此,原本就存活于乡土民间,且集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身的民族艺术自然凭借其“投资小,见效快,低成本运作”的特点而成为经营企业开发打造的重点对象。例如,在以壮族歌舞展示和传统村寨风貌为特色的广西龙胜县金竹寨,每当有游客到来,村里的壮族青年歌舞队都会到寨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客人,唱迎客歌、敬酒歌,表演师公舞、扁担舞、板鞋舞、竹梆舞、竹竿舞等,其间还穿插有绣球传情一类的互动游戏活动。

3.3“原生态艺术”

由文化精英实践的符号化生产“原生态”是当下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按照学术上的规范理解,源于自然科学的“原生态”指的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将“原生态”用于艺术上,即“原生态艺术”通常应当指“在特定的区域(通常是较为封闭的民族聚居地)内流传的、较少受外来文化艺术影响的、风格纯正且没有经过加工和提炼的艺术样式,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中自然形成并通过本民族世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然而,随着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为载体的现代化浪潮席卷全球,民族文化赖以生存、延续的传统封闭格局已经被打破,外来的异质文化不断介入和渗透到各民族的物质生活领域及精神文化空间,生长于这种生态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艺术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受到现代性因素的影响。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早已随着原初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而不复存在,现在所谓的“原生态”更多是指一种运用民族民间的原生艺术元素来集中再现本真性民族文化,进而使之得到保护、传承及发展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态度。

总结

总之,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是一个关涉多种因素、多元力量的市场化、符号化编码过程。这其中无论采取何种编码方式,作为文化商品的民族艺术都被赋予了符号消费的时代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由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当代民族艺术的生产逻辑与符号价值,才能更好地根据自己的日常性需求和意识形态体验来对其进行消费,最终实现个体的精神满足。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柏定国主编.2006年中国文化品牌报告[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年版

篇(4)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一:循环经济视域下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要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促使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得经济活动生态化。从旅游业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循环经济的思想同样适用旅游业。为此,旅游业应该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不断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美国学者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他认为,循环经济不同于旧有的过分依靠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而是建立在资源循环运用基础上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实现了资源的合理运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它要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综合利用资源,使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进程中,从而使得物质资源在不断循环运用中得到充分利用。总而言之,循环经济是高效、污染低的一种可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不健全

我国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旅游经济管理市场建设严重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我国还没有全国性旅游行业组织机构以及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地方政府旅游经济管理模式单一化。当前,旅游主管部门已初步意识到旅游经济管理不仅仅是单项事务的管理,还涉及城管、交管、物价、劳动、卫生、工商、消防等部门。因此,需要成立一个多职能单位兼收的管理委员会,专项并有针对性地对我国的旅游经济进行管理。另外,许多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管理模式单一陈旧,缺乏创新,忽略旅游经济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导致其管理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大合力,实现有效的旅游经济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存下着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及不合理的情况。1.旅游经费投入不足。旅游行业产业链比较广泛,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庞大,难以组织财政资金投向旅游设施建设,导致旅游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无法发挥优质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比如,外部交通、旅游步道、排水以及垃圾处理系统建设落后等。总而言之,旅游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从而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效益。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

为了短期利益,有些旅游经营者盲目开发旅游资源,违背自然资源发展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旅游资源开发初期,而且在已经开发的旅游资源利用中,也存在这种不注意资源保护的做法。这种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种行为后果必然要以高昂的治理费用作为代价,甚至是旅游资源的永远破坏。

(四)旅游产品缺乏个性

许多旅游景区的产品缺乏个性,采用旧有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不了游客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新颖性的需求,难以吸引回头客,旅游经济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主题公园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但是由于缺乏个性,并没有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导致游客数量不断减小。

三、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

旅游行业是综合性强的行业,涉及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旅游行业存在政府部门、旅游经营开发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涉及资源、环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要素。因此,旅游行业应该在五位一体发展指导下,构建系统管理和控制的系统观。系统观要求旅游行业发展要考虑供求规律,从整体出发,整合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品牌景区,用品牌景区带动区域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旅游行业的开发与管理要尽量实现市场化操作,有效融合旅游资源,增强旅游产业的整体合力。另外,规划旅游行业时,要以系统观为原则,考虑影响旅游行业发展的所有因素,规划旅游行业,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

经济观创新指的是旅游行业要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优化旅游行业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在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时考虑环境的承载力,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管理时,要考虑环境的容量,以保证旅客有一个舒适和愉快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行业的经济观要求,在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以及自然资源不危及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取得最合理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说,旅游行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在自然资源可以承载的范围内开发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

环境伦理观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以外的物种存在于世界,也具有其生存价值。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物种,对地球其他生命体应该承担伦理责任。基于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旅游经济管理要尊重生态环境,肩负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并且将环境伦理观运用于旅游业的开发和经济管理,运用于保护环境的实践。

(四)生产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生产观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节约生产资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样,在旅游行业开发利用中,运用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和绿色生产等生产方式,提高技术含量,加大知识等非自然资源物质在旅游市场中的比重,减小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快旅游行业国际认证,按照国际标准化ISO14001的标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

循环经济视域下的消费观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在旅游过程中注重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物质消费,杜绝不文明消费行为,提倡健康消费,减小旅游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旅游消费过程中,要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费,鼓励民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

有关旅游经济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农业生态旅游业,是由农业生产活动而展开的旅游资源的发展创建的。正因如此,我们要让当地的民众都加入到旅游行业的发展中来,让本地的人均收入能够随旅游业的发展而提高,更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把旅游资源挖掘出来提供给游客,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土特产的销售量,整合农业生态旅游一条龙服务,将生态效益变为当地民众收入的提高。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意义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篇(5)

关键词:绿色营销;房地产;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01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概述

(一)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概念

房地产绿色营销是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实际应用,房地产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采取各种绿色营销策略来满足房地产市场中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同时为企业、消费者、社会和生态环境创造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的特点

房地产绿色营销策略和传统房地产营销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房地产绿色营销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向消费者推广时着力于展现其产品绿色环保的特点。

从获益对象方面来说,传统房地产营销只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以及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房地产绿色营销还考虑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所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项目成本增加

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住宅势必会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提高。首先,扩大项目绿化面积就会导致建筑面积的减少,从而使得商品房收益降低,房地产项目的成本也相应提高,这样的结果是房地产企业所不愿意见到的。其次,为了满足绿色住宅的要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各种环保设施,考虑到我国在环保技术方面水平有所欠缺,不能以较低的投资建设令人满意的设施,同时又缺少相关的研究资金,为绿色住宅的建设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

(二)绿色消费观念普及性不高

在当前的房地产消费观念中影响消费者购房的因素主要集中体现在价格、商圈、配套和环境几个方面上。消费者固然会考虑住宅周边的生态环境,但此时消费者对生态环境的考量仅仅停留在绿化、空气质量层面上,并没有真正了解绿色住宅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绿色消费观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深入人心,消费者也愿意在挑选商品时选择更为环保的商品,但住宅作为一个高消费产品,已然给大部分需求者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环境下,绿色住宅往往供大于求,在房地产绿色营销过程中如何普及绿色消费观念也成了房地产企业所需克服的一个艰巨挑战。

三、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

政府应支持绿色住宅相关技术的研发,提升环保设施的建设能力,增强环保设施的环保效果,向房地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减少企业自身的研发费用。为了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究创新环保技术,政府可以减少绿色房地产企业相关的税收,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政府应该完善房地产行业的各项技术指标与绿色认证,对达到标准的房地产项目颁布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绿色认证,加强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同,这样一来就能形成技术和营销相互促进的局面,加速房地产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实行绿色定价

绿色定价是指与绿色产品相适应的定价方式,它是房地产企业绿色营销模式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绿色住宅的设计与开发与传统住宅相比增加了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施工环节实施环境保护而增加的成本;二是绿色住宅的生态运营和维护所增加的成本;三是采用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技术而增加的成本等。绿色住宅的定价方法可以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在绿色住宅的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利润;也可以使用竞争定价策略,通过比较绿色住宅与相近地段的传统住宅,利用住宅差异化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定价。绿色住宅由于其成本及价值特殊性,其绿色定价策略要尽可能把握绿色住宅和消费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定价方法,才能赢得竞争优势。

(三)发展绿色科技

对房地产企业自身来说,为了能使房地产绿色营销的成效更显著,必须要在绿色科技方面不断取得突破。目前房地产市场中的绿色住宅品质良莠不齐,一些房地产绿色项目在宣传其绿色环保特点时夸大其词,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技术支持,只能通过简单注入绿色生态环保的概念而与绿色住宅打一个球。

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结合本土环境的特定情况,研发适合国内绿色生态理念的技术和设备。掌握先进环保技术的房地产企业往往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更强的影响力,在足够影响力帮助下便能更有效的向消费者传达绿色消费观念,这样一来消费者对绿色住宅的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提升企业收益,从而为企业环保技术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以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开辟绿色分销渠道

绿色物业管理和传统房地产开发企业最好建立自己的绿色分销系统,因为这样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并获得对分销渠道的完全控制,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分销过程中资源的损失,同时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知名度向顾客直接提供更完善的服务,所以如果企业的经济实力雄厚,并试图直接在市场建立知名度或向顾客直接提供完善的服务,就应建立自己的销售系统,直接控制分销渠道。

四、结论

房地产行业倡导绿色理念,实行绿色营销,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无疑在房地产行业中,随着时代的变迁都有着属于这个时代最合适最有效或者说是最赚钱的营销方式,但房地产绿色营销却是任何时候都不应改变的中心思想,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政策和形式的不变导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房地产企业将一改原来资源高消耗的特点,成为保护环境,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强劲的一股力量,房地产绿色营销终会在不断摸索,不停进步的过程中发展成熟。

参考文献:

[1]梁丽.绿色营销理论在房地产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5.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区,左江

1.壮文化生态保护区概况: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位于广西南部,区域包括宁明县的驮龙乡、城中镇和明江镇,总面积为35677.65公顷。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是以宁明县的花山岩画为中心,包括珠山、龙峡山、达佞山、高山五个岩画点及其周围的区域,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10公顷。保护区地区生产总值现行价2004年53469.9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04元,其中: 第一产业产值22283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1.67%,第二产业产值16952.5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1.7%,第三产业产值14234.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26.62%。该区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随着当代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它们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加,但仍然屈居二、三位。 [1] 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保护区内的花山岩画为国家的重点保护文物,目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多是土壤稀少、乱石散布的石灰岩生态脆弱区,石材丰富、植被稀少是该区的一大特色,过度开发会引起整个区域的生态破坏。

2.保护区环保与经济产生矛盾的原因

2.1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保护区资源丰富多样,质量优良,给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因素。但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受到外界干扰时,恢复能力较弱。一旦无序开发破坏,即发生退化和逆向演替现象,难以自然恢复。我国长期采用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了对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排放出了过多的污染物质,也加重了对环境的负担。

2.2人口不断增长和环保意识薄弱

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来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当人口不断增长后,所必需的生存物质也将激增。当发展难以满足需求时,势将无计划、无序向自然环境索取资源,经济在以环境被破坏为代价中求发展。加之生态保护区所在地一般处于偏僻位置,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普遍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发展经济往往成为首要选择,这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2.3 环境保护制度缺少创新和补偿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的一种导向就是: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消费者和企业则是制度的被动的遵守者,缺乏自觉遵守制度的创新和补偿。一旦制度出现了漏洞或监管不力,就会出现钻政策的空子情况。这说明现行部分环境保护制度确实需要完善与创新,如有严格的约束制度,一旦企业或个人的违约成本超过收益,在面临着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上,企业或个人必然会作出理性的选择。可见,增加主体的违约成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点。同时,环境破坏对企业而言只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短期内常常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产生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缺乏对环保技术需求和对环保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实现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增长过快会导致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论文格式。要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增长,同时相应要提高人口素质。目前保护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提高人口素质,可以增加他们工作的机会,有利于促进保护区的经济发展。其次可以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通过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增强农民的产业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很好地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压力。再次提高人口素质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资源的盲目和破坏性利用,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

3.2发展相宜的产业,进行保护性开发

进行保护性开发,是实现保护区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果单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去管理或单从发展经济的角度去谈发展,最终都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环境与产业发展有着极高的相关度,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间接影响环境系统。在对保护区进行保护性开发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利用生态环境和文化独特优势,发展相宜的产业。对那些低效率、易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应该低投入或者退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自觉发展生态产业,打造出一批有优势的主导产业,这不仅有助于恢复生态循环和减轻环境压力,同时还促进经济的发展。目前,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打造“花山岩画”为品牌开展壮文化生态旅游、以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四棵摇钱树”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以及新技术澎润土采矿等,这些主导产业的选择和进一步发展是变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保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3.3创新环保制度,对经济结构实行战略调整

将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引入环境保护制度,运用价格与利益机制给经济主体提供充分的激励,实现生产、消费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转移实行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绿色消费,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论文格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必须坚决摒弃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求得的粗放型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左江壮文化保护区内的主要工厂布局在驮龙和县城,工业污水基本上直排至明江。特别是在冬季和春季,糖厂正值榨季生产高峰期,工厂每天排入明江的污水有1~2万吨,使明江水质下降,COD、BOD、PH值(6.6~7) 、氨氮等都明显超标。因此,政府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严禁工厂企业超标排放。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对重点资源开发区要施行强制性保护、对生态环境良好区要施行积极性战略,加速区域生态质量的恢复和生态环境重建。重点发展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

3.4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加强环保意识

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环保的技术水平。要依靠科技,大力开发、推广和应用先进适用的生态“友好型”实用技术。集中力量研究开发一批对可持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提高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和能力。 [2] 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开展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工业污染综合防治模式,走低能耗、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论文格式。

要以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生态教育示范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加强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使群众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参加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参考文献:

[1] .黄建清,胡衡生等.左江壮文化生态保护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J].改革与战略,2007(5):72-74.

篇(7)

论文关键词:生态旅游,体验经济,体验导向,开发模式

 

旅游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体验经济赋予了旅游新的内涵。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在我国,众多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保持着大自然的原有风貌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甚至于有丰富独特的人文积淀、浓郁的风俗民情,是获得愉悦、快乐旅游经历的绝佳目的地。借助体验经济的体验设计理论,在认识和尊重当地自然生态以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生态前提下,开发出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有利于延长生态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促进地区旅游发展。

一、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1、体验经济

1999年4月, 美国两位学者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在 《体验经济》一书中提出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 指出体验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 环绕着消费者, 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从此,体验经济的概念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热烈讨论。

体验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是社会经济经在经历了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服务经济形态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经济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消费者的一种产品展示来实现的,通过这种展示使消费者获得一种难忘的经历和体验。作为体验经济的供给方,主要是通过展示使消费方在一定的时段内充分体验和感受供给方所提供的产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而是包括环境、文化、风情、氛围、愉悦、激情、特殊环境下的人际关系和联想空间等在内的产品概念)。这种经济形态,其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客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到经济供给物之中,使人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经济,一种和社会时尚同步的感受。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体验经济的发育、发展提供了土壤,体验经济将会有无限光明的前景。

2、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必然趋势

美国学者派恩与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根据参与的主动性与投入程度,将旅游体验划分为娱乐型体验、教育型体验、遁世型体验和审美型体验 4 种类型,认为每个旅游者的旅游经历都是以上四类体验的不同程度结合。四类体验的中心集合点就是美好的甜蜜地带(SweetSpot),在这个地带,活动对象达到一种“畅爽”境界。

由于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认识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休闲的旅游经历,而希望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与运动等全方位的融入,以体验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和历史的内涵和特征,从中获得美学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遁世体验期刊网。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种活动。体验经济是以需求为中心,强调需求结构升级,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考虑生产的经济形态。反映在生态旅游中, 就是要以自然与人文生态为对象,以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为目标,以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为行为结果;与传统生态观光休闲的旅游形式相比,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性和自享性。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满足这一需要,已正朝着体验型方向发展。

二、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以游客的体验为核心,以参与性和互动性为主要特征,以使游客得到美好的感受与回忆为主要目标。旅游经营的重点已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而是为游客塑造难忘的旅游体验。因此,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

没有参与性就没有真正的体验,在参与过程中,旅游者改变了被动的角色,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种感觉能激发旅游者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回归自然的喜悦。参与性强的生态旅游给予旅游者的是多种感官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印象。

2、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情境才能真正打动旅游者。生态旅游尤其要注重真实性,旅游者选择生态旅游,就是为了看到原始的自然、真实的场景,在大自然的魅力中享受忘记时间、忘记烦恼、忘记自我的轻松与快乐。

3、系统性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的完整系统,期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影响体验质量的关键。只有每个环节都带给旅游者畅爽体验的时候,才能在整体上使游客的体验达到最大化。

4、差异性

体验是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没有两个人的旅游体验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在开发中要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针对性,塑造个性化的旅游。

三、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

尽管生态旅游的发展态势良好体验经济,但是生态旅游开发也存在基础设施、知名度、活动模式、市场竞争、短期利益等问题,而且随着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生态旅游继续寻找到新的出路。通过以上的分析,综合来看生态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关键是要选择正确的开发模式。

1、塑造鲜明的生态体验主题

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鲜明的主题能充分调动游客的感官,触动游客的心灵,使之留下深刻的感受和强烈的印象。它不仅可以启发、诱导游客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的欣赏与认知,扩展和提升联想的空间与体验感悟的层次,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而且可以引导景点建设,提高产品知名度。在产品开发中,可根据景点生态资源特色与发展方向提炼一个内涵清晰、充满个性的体验主题作为引力源,景点的设施建设、体验活动的设计、形象建设及对外宣传均围绕这一体验主题展开,从而通过体验主题的塑造发掘生态文化内涵,展现生态文化形象,引导游客体验活动,以达到最佳的体验旅游效果。例如,内蒙古草原可以以“宁静”为主题,让旅游者在辽阔的绿野中享受心灵的平静,心情的放松;也可以以“奔放”为主题,将游牧民族的热情好客、淳朴民风展示给旅游者;扎龙自然保护区可以打造“教育”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使旅游者享受猎取知识的喜悦。主题的营造要内外兼顾,不仅整体设计中要把握“灵魂”,同时每个细节也必须与主题相一致。

2、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多感官的体验氛围

体验的氛围需要营造,要利用现有的体验资源搭建体验的场景或“舞台”,从旅游者直接体验出发,营造真实的体验场景和气氛。要重视游客的感官刺激。一项服务项目的感官刺激应该支持和加强服务主题,该活动越能有效地刺激感官,就越不容易让人忘记;一种体验越是充满感觉,越是值得记忆和回忆。比如荒漠生态旅游开发时应该尽力营造荒凉的感觉,打造广阔的沧桑感,将旅游接待区和景区严格分开,景区内没有任何人工建筑,满眼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其中零星点缀两三头骆驼作为衬托体验经济,这些都能增强旅游活动本身的吸引力。所以,以景点为基本单位的旅游氛围的成功营造,对强化该景区乃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旅游形象至关重要。

3、设计可深度参与的生态体验活动形式

参与是体验旅游活动的核心,产品开发应为游客提供更多亲身参与的机会,提供挑战性的活动以增加活动的真实性与参与深度,使游客融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自我享受中获得深层体验和全在感知。参与性活动则是由企业提供而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的,它能使旅游者获得直接体验的乐趣,是生态旅游活动中必须倡导的。根据生态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可以设计多种参与性活动,如游泳、划船,采桑、采莲、采菱,垂钓、捕鱼、放养,栽莲、栽菱、插柳,挖野菜等等,游客均可深度参与期刊网。这些能让旅游者体验自然生态、当地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并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旅游活动,可以使旅游者通过感官刺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来增强对产品主题的深刻印象,从而使旅游者从真实的旅游体验中对体验的“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和审美”四部分得到充分的感受。

4、融合历史文化,开发特色生态体验项目

历史文化积淀反映旅游地文脉,生态资源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开发产品有助于提炼主题,丰生态资源内涵,可使旅游者在体验中获得升华。例如,大渡河下游(四川石棉以下)的金口大峡作为一处典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它拥有丰富的地质地貌遗迹、优美的自然景观、以及得天独厚的彝族文化。那么,它的生态体验设计是一方面开发设计如“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大峡谷生活(徒步野营)”、“穿越八亿年时空隧道(地质科普)”等以大峡谷、“地质天书”和桌状山等各种自然生态景观为旅游体验指向的考察、探险、登山、攀岩、漂流类旅游产品。另一方面还把彝族风情作为体验对象,充分发掘包括风土人情、文化艺术、民族节庆、民族体育等各方面的资源潜力,以满足旅游者对异域文化认知和感受别样生活的需要,如开发设计“当一回彝族人”“彝族美食游”“彝族节庆游”等系列旅游产品。这些历史文化积淀为生态旅游增色不少,在引导游客体验中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开发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

依据旅游效益最大化原则,景区的环境、项目、活动与游客自己的生活环境应有较大差异,能为游客带来新鲜的感受,满足其个性化和参与性的需求。因此,生态旅游地应该建设富于体验差异的产品与目标市场。首先,应依据景区(点)的资源丰度与特色,突出产品的域内体验差异,避免重复建设;其次体验经济,体验差异主要靠推出新产品、新项目以率先进入市场;再次,应依据环境体验差异选择目标客源市场,使体验效果最大化。

6、保持原生态体验功能

生态资源是体验的载体和基质,是产品设计的依据。生态体验旅游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回归自然,在深切体验和全在感知中享受审美情趣,获得在原有条件下难以获得的愉悦感、成就感、解脱感、归属感等以及各种实践知识。产品开发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维护旅游资源的原生态功能,保持其先天特色。一方面应坚持资源利用最小人工化;另一方面,必须保护环境。即让经营者在提供体验性机会和情感性消费中保证“绿色化”的制造和维护过程,经营项目及过程均是采取积极有效的生态措施,以保证旅游目的地资源开发、环境和设施建设的生态安全,最终获得长期的发展机会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总之,体验经济时代下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的开发,应依据体验经济时代旅游者需求变迁的市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开发游客乐意重复使用的生态旅游产品,积极开拓体验旅游市场,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推动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咏梅,孙根年.论体验旅游的理论框架与塑造原则[J].社会科学家,2006(6):115~119.

[2]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12.

[3]魏小安,魏诗华.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J].旅游学刊,2004,19(4):38~44.

[4]伍晓奕.体验式旅游的革新战略[J].商业经济文荟,2005(3):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