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质量守恒定律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篇(1)

1.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关键词语;会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通过类比的方法发现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体验在科学中应用实验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知识准备:教师知识准备——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含义、适用范围及应用。学生知识准备——课前预习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

教学辅助准备:

1.多媒体教学仪器、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实验准备。

3.学生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二:碳酸钠固体与稀盐酸的反应。

实验仪器——托盘天平、小试管、药匙、胶头滴管、小气球。

实验药品——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固体、稀盐酸、蜡烛、火柴。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组织学生交流实验心得;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引导学生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用例题展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六、教学步骤

七、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关键词: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组自选实验来探究、观察、记录数据,用直接的感知来认识自己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在观察实验的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让学生直接归纳总结实验结论。通过对两组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而使学生理解实验探究的严密性。

篇(2)

新课改使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课前预习导学。二、课上小组交流。三、汇报讲解。四、释疑。五、检测”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的。

预习导学就是课前让学生按着教师指导的导学模式或下发的预习提纲先自学。然后上课小组进行交流,讨论预习提纲或预习笔记,目的是培养学生互相合作意识,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和完善,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接着就是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没说完善的组内同学可补充,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来完成这个课题。其他小组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大胆的提出来并给出原因,若说的不完善也可以帮助补充完善,这样再经过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便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若问题较难时,教师还要适时的点拨、追问、纠偏、释难、拓展提升、点评。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环节。但这个任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完成。即要适当插话讲解学生讲不透的内容、追问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内容,适时打断学生语言含混不清的内容。但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过多的抢学生的风采,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时间一般不超过十五分钟。最后是学生自我检测,小组内互查或教师抽查。实现了当堂交流、当堂检测、当堂提高、当堂反馈”的五层次课堂教学模式。即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新课堂,教师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学生通过自学和交流仍不能解决。例如:当讲到:怎样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对于这句话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很有必要通过多媒体动画深入浅出的形象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新课堂,教师的位置不在台上而在台下,在学生的群体中。和学生一起对接受检测的小组的讲解提出质疑、追问并及时纠正错误,总结规律,给予恰当的归纳和提炼。

新课堂,教师的作用由教、领变为启发、追问、督促、帮助。培养学生听、说、写、问、分析、思考的能力。例如:在讲质量守恒定律时,讲到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有什么要求?当在敞口容器中用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的实验或用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反应的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却看到了反应前后天平不平衡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适时的进行追问:“这一现象是否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呢?”接着教师就应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要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来考虑解释这一现象。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讨论中教师还要有效的调控课堂。如当学生讲不明白刹不住车时,要巧妙善意的打断学生。

新课堂,既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又不能过分夸大个别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让少数优秀的学生抢占了课堂,扮演老师的角色。即在交流和检测中还要更多的关注中下游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当提问较难的问题时应让优秀的学生回答;当提问较简单的问题时就让学习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也应该让这部分学生能尝到成功的体验。

新课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教案,更重要的是学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知程度、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自由的驾驭掌控课堂。新课堂还要分好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都是由上、中、下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充分利用了学生资源,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代表小组接受检测的学生不是简单的代替老师讲解,不是他提问下面的同学,而是台上台下和谐互动,大家一起探究讨论,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可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比、学、赶、帮、超的兴趣。

新课堂,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指导,如“怎样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如何说服他人”等。教学中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开展合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探讨氛围。

新课堂还要建立合作评价的机制,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对小组的评价,我引进了“基础分”和“提高分”,以此作为小组的评价标准。“基础分”是分组前每个学生近期每次考试的平均分,“提高分”是该次检测中的成绩与基础分相比按一定的比例获得的分值。以提高分的高低评价小组的成绩。引入“提高分”记分制,既能体现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也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去获得成功。又能让学生感到每个人的分值对小组都是十分重要的,从而体现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学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去。以小组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此外,还要保持各组力量的平衡,才能为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提供公平性条件。

篇(3)

一、抓好入门教育

化学课是九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水能写字魔术等等,使学生一接触化学就感觉到学化学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化学的兴趣。如在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分组实验,来获得结论,通过自己动手来获得知识。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学到了知识。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四、引导阅读理解

化学现象、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参加、化学反应、质量总和”关键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什么叫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本质区别?等等。

五、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燃烧的条件的探究中让学生思考两组对比实验的目的,可得出什么结论?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篇(4)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强调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见多识广、兴趣爱好广泛、网络等社会上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影响很大,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尤其是初中学生。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不会喜欢那门课程,也就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的学习,学习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所以,在教学中,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一)上好第一堂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的开篇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中,教材安排了一些精美的图片展示,但没有安排实验。我觉得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魅力,补充一些趣味性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会变色的花”“喷水成图”等,将学生带入神奇的化学世界中,可唤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学习化学的渴求之情。从而兴趣嫣然、热情高涨,迫切地想要走进奇妙的化学世界。

(二)教学中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情境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学中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是十分有用的,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例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资料介绍身边熟悉的事物。像光纤的发明联系电话的使用;冷冻剂的发明与更新联系冰箱、冰柜、空调;彩色胶片的发明联系照相及电影、电视;塑料联系许多家庭用具;卡介苗、青霉素的发明联系人们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等;在介绍物质鉴别方法的时候,可以联系到厨房里的糖、酒、醋等;在学习水资源污染与保护这一课题的时候,让学生思考导致峒河水污染的可能原因是否是峒河两岸的居民、医院及峒河上游的农村、工厂等;在介绍溶洞里石笋、钟乳石的形成时,让学生联系水垢的成分、形成、以及除去方法,并探究滴水穿石的真正原因;介绍酸碱盐时,联系胃酸病人的用药问题、化学肥料的合理使用等等。多开发这样与生产、生活贴近的资源,既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人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尽量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分和学生共同学习。

例如,在“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学生对水污染这一内容较熟悉,但对水资源的缺乏体会不深,为此我设计了自主学习的课题:①峒河水资源的分布及质量调查;②峒河水污染与我市的经济发展;③给市政府的建议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④给全校师生的倡议书:节约每一滴水。而对水资源短缺则用多媒体进行。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给学生方法,而课堂则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重在服务。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四)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不同的教学时间、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式。例如:下午第一节课,在学习新知识前,可以组织进行小型的知识竞赛,如书写化学方程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学生轮流上台,台下的同学给其他组的同学找毛病,补充完整,然后评选出表现出色的同学。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有些乱,但学生不再昏昏欲睡,不仅激活课堂气氛,复习了旧知识,而且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综合能力

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目的的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使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正确定位学生为发展中的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需要教师格外的关注,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面对发展中的人,化学教学应分外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不要以现成的答案框定学生思路,不要以现成的教案圈定预设线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我改变以往给学生设计步骤的方式,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再担心学生出错。例如,在探究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时,会出现过量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不出现浑浊的现象。我不预先告诉学生这一现象,由他们自己去发现。通过观察,我发现各组实验的现象很不一样:有的石灰石取的多,有的盐酸取的多,石灰水取的也很不一样。针对这现象我要求各组互相交流、讨论,由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现象与药品的用量多少有直接关系。然后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小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每次组织实验教学时我都尝试着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了预习实验的习惯,能根据教材的提示自己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为了激励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用组织他们参加课外实验作为奖励,邀请设计实验方案较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如粉笔炸弹、制作叶脉书签、会长毛的鸭子、配制去污剂、汽水等。并把实验产品拿给全班同学分享,这样既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是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每个课本实验,还要在适当的条件下根据需要补充实验或实验创新。如,绪言课中就补充趣味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分别补充有气体、沉淀生成、变色、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第六单元课题一中补充玻璃刀切割玻璃、铅笔芯导电、木炭吸附二氧化氮、红墨水等实验;介绍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补充向自制的简易天平中倾倒二氧化碳;介绍易燃易爆物质时补充氢气的爆炸实验及白磷的自燃实验;介绍溶液时补充模拟“死海实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补充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改进,即将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上烧黑后迅速伸入一氧化碳瓶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时尾气的处理改成用排水法收集并点燃;做气体的燃烧实验时,先用排水法收集在锥形瓶里,并用橡皮塞塞紧,拿到教室直接在瓶口点燃现象非常明显,密度大的正放,密度小的倒在铁圈上。当然,我们学校从初三到高三四个教学年级四十多个教学班,只有三间化学实验室,让每一节化学课都在实验室上那是绝不可能的,教学器材也远远不够。所以,只有创造条件,寻找代用品让学生动手完成每一个实验。如蜡烛及其燃烧、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老师就提供澄清的石灰水,其他的用品均由学生用玻璃杯、塑料盆等代替;质量守恒定律探究中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就用面碱和醋在有盖的塑料杯中进行;酸碱指示剂,可用果皮、鲜花自制。总之,只要是危险性不大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引导阅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化学不同于语文、外语,不要求死记硬背,强调的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所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抓住关键词,培养理解能力。如,催化剂的概念中:“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化学变化的概念中:“生成其他物质”,氧化反应概念中:“氧”,单质、化合物的概念中:“一种元素”、“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纯净物”,质量守恒定律中:“参加”、“化学反应”、“各”、“质量”、“等于”等。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就可以透彻的理解每一个化学概念。

(五)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制取氧气的时候,做装置气密性的检查时,设计了两种方案。一是让一部分学生先握住试管,再将导管放入水中,没有看到气泡的冒出。二是让另一部分学生先将导管放入水中,再用手紧握住试管,很快看到有气泡冒出。得出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不同。即在读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副词”等,例如,“浓”、“稀”、“先”、“后”、“逐滴”、“洁净”、“干燥”、“冷”、“热”等。

总之,本人认为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应真正领会课改的理念,真正实现理念向行动转化,不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应本着为学生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而努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效 提高 课堂效益 教学模式 创造型 教学质量

教师课堂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班级甚至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只要从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着手,狠抓高效课堂效益,问题就能顺理成章。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实现高效的课堂效益呢?作者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以及一年来进一步的教学实践,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感触颇深,现就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作法总结如下,但愿对同行们有所启发和帮助。高效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各方面:

一、高效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经验再丰富的老教师也应该注意备好课。有些老师认为自己已有多年“丰富”的教学经验,认为自己很拿手,不需要备课,等铃声一响,拿起课本匆匆忙忙冲进教室,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思路不清晰,知识点零乱,效果不好。应避免这种教学行为的产生,课前一定要备好课,而且要严格要求,既科学又高效。那么高效备课需要备哪些内容呢?

1.备教材:透彻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一节课共有多少个知识点要心中有数,知识点又该以怎样的框架结构、网络结构展现给学生,如何板书等,写到教案里。

2.备教法: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同,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班级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考虑好怎样组织学生参与教学、对知识难点又应该怎样启发学生、怎样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回答问题。

3.备教具:教学中是否用到多媒体、实验中用到哪些化学药品和仪器等都要在课前准备好,以免上课时到处找教具而手忙脚乱。

4.备练习题:学生课堂上刚学过的知识往往还是一知半解、模糊不清的,感觉还是“空空”的,教师在课前应针对一节新课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题型,最好是历年相应知识点的中考题型,待新课教学完成后,让学生课堂上或课外做一些习题,以检验学生一节课中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学过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达到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营造高效的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高效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老师一旦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将激情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活动中来,他们将高度集中精力,很好地配合老师,积极回答问题,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出色完成教学任务,一切难题都不是难题。对学生来讲,在高效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里,他们听老师讲课,参与老师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哪怕是做一道难题,他们也会认为是一种享受,难题一旦能解答,他们将感到很有成就感。所以,每一节课,每一个老师都要在课堂上首先努力营造高效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高效掌控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知识。一节课上,时间分分秒秒都很保贵,要主次分明,科学掌控好每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传授新知识点的教学活动时间只能控制在15到20分钟,不能没完没了、无边无际;要留有15时间分钟给学生自己消化或练习;其余时间为课堂组织活动等。每个老师都应努力做到这一点,让每一次教学活动都达到高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四、注意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把一节课里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尤其是重点难点记下来,方便过后复习之用。

五、善于应用现代教学设备进行教学

现代教学设备诸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等,将教学内容设计为课件,以课件展现,可以高效提高课堂效益。

1.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加快教学进度,以赢得日后更多的复习时间。

2.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化,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以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如在学习分子、原子、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时,由于分子、原子属于微观粒子,人们用肉眼无法看到,非常抽象,很难说明清楚,但以课件的形式,将分子、原子以颗粒拟人化的形式展现,分子破裂,得到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的分子,通过粒子形象、生动、直观的运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不需要老师那么多的费劲讲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

六、善于结合实际生活生产进行教学

知识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各个知识点紧密结合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进行教学,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生产上。即每讲完一个知识点,紧跟着就讲解该知识点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用途,培养学生一种化学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科学观念。

七、要善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世界上很多的科学成就都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实验中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解决问题。所以每一个化学老师都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每一个化学实验,有条件要做实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实验。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八、善于小结

新课学习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模糊不清的,老师每上完新课后,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通过小结,学生一节课中所学的知识点能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引起学生对知识点的高度注意,老师从中又可以了解学生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科学的小结方法应该是,老师启发,学生口头回答小结。

九、课堂和课外练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是表面上的感性认识,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布置一定量的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通过练习,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对所学知识增强记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中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过硬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题的能力。而教师本身值得注意的是,作业布置后要及时收,有收要有改,有改要有讲评,发现问题及时补缺补漏。不要作业布置后是学生的事,教师不检查,学生做不做、做得怎样都不清楚,这样效果很不好。教师布置作业时要严格强调,每个学生一定要买一本精致的作业本(越贵的作业本学生越珍惜,作业时越认真),作业时一定要写字工整,独立思考,解答规范,审题细致,以考试的形式来完作业,绝不允许只为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作业,要做出高质量的作业。

以上这些课堂教学方法,经过本人多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效果显著。本人所教班级的学生在近几年各次中考考试中及格率、优秀率、A+率都排在全县前茅。如果本文能对同行们有所启发和帮助,本人将感到万分荣幸。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化学 探究性教学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74-01

化学学科历来就有“理科中的文科”的说法,一些人认为化学课有实验环节,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身就是一种探究。然而在现实中,化学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长期以来也大都是被动的、呆板的接受式教学,即使是实验课,也出现过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的环节因为各种原因省略的现象。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不仅是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探究式教学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

真正认识并理解探究,我是从一次教学大赛后反思开始的。由于我对《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做了精心的设计,打破书上原有模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片断:选择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作为A组实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作为B组实验,两组同学得出不同的结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同展开讨论。

学生很容易从反应的现象和实质指出A组实验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没有离开烧杯,所以称量化学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总质量是不变的。B组实验反应时产生大量气泡,由于用烧杯做实验,气体散逸,所以称量反应后的质量减少了。

针对B组实验,我又提出如何改进实验。学生改为在锥形瓶作为容器行。但是,在实验时,橡胶塞弹开。学生们继续探寻原因――是产生的气体太多,里面压强太大导致的。又有同学想到用气球代替橡胶塞。但是,发现反应后的总质量仍然是减小的,学生们陷入迷茫。我引导及时跟进:将鼓起的气球放开,为什么会飞起来?学生们立刻想到了是浮力对实验产生了影响。接着,学生又为如何改进实验讨论起来,可是一直没有结果。我又向同学们提供了饮料瓶。经过学生几番讨论终于确定了实验方案:将药品装到饮料瓶里,小心的将饮料瓶捏瘪后盖好盖子,然后进行实验,得到了与A组相同的实验结果。学生们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意识到,一节实验课中应该有一点儿“创新”,一点儿“改良”,一点儿学生的“自由”。事实上,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安份”的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我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现象和问题,更加充分的关注了探究过程。通过两个开放体系的实验所带来的不同现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改进,通过不断完善实验,最终得出正确实验结果。这样的探究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次教学实践正是体现了这样全新的学习方式,从而也使我对探究式教学有了真实的感悟。

二、探究式教学必须遵从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明确谁是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从思想上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才不会满足在一次教学过程的成功实践,而是要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之中;才不会受长期形成的教师主体的思维定式所影响而产生左右摇摆。

学生是主体,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有所减轻,相反其责任更加重大。因为学生所探究的都是新的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并不会按照教师的教案去思考,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甚至教师都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过学生主动探究、提出问题的“火花”,都因为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加以引导而“熄灭”了。所以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还要设计出在各个环节中的适时引导,以及适时鼓励等。虽然无形中工作量可能会成倍放大,但教师也不能因此而随意放弃探究式教学,重回“一言堂”、“满堂灌”的老路上去,使学生失去主体地位,被动学习。

三、探究式教学必须采取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方法

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指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something that students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 (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换言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现成的结论。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学生如果不亲自参与探究,就无法体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科学家怎样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来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积极探究才能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本质。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暴露了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另一方面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探究性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他们只有今天在课堂上做到“厚积”,明天才能在事业上达到“薄发”。

四、探究性教学必须注重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统一

然而在摒弃了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模式后,一些教育者又开始了“重过程,轻结果”的探究式教学。他们认为重点的是探究的过程,附带的才是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更有人认为使用什么原理或获得什么概念无关紧要,这使教育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科学探究不是可以脱离知识和经验去建“空中楼阁”的。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前人的探究结果,即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一定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离开了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很难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只会变成盲目的摸索。可见,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其中之一。

参考文献:

篇(7)

一、辅导课的准备

上辅导课必须精心准备,准备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学生作业情况,课后师生沟通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等方面综合起来安排教学内容。

1 目标要求任何一节化学课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展开。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活动,完成要求的学习任务,实现预期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情感,能力方面都得到提升,那么就是一节好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就必须坚持。反之,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没有完成要求的学习任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进行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思路,使之回归到课改目标的具体要求上来。

2 重点、难点初中化学教材中有些教学内容,不仅是这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往往还是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乃至是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例如,基本概念教学中的“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四种基本反应例型”,“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等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生是不会完全掌握的,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有一个消化理解的过程;元素符号一化学式一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习和交流的工具,不仅要记住还要理解,教师必须安排一定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和辅导;实验室制取O2,CO2是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实验,通过学习一方面要掌握实验室制取这些气体的方法,原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为将来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实验室制取CH4、NH3、H2S等气体做好知识上的储备。所以上述内容不能一教了事,必须进行课外辅导。

3 课堂上察言观色有经验的教师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变化,准确判断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方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往往表现为积极的状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主动发言,大胆回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例如,【师】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是什么?【生】氧气;【师】能灭火的气体是什么?【生】二氧化碳;【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是什么?【生】二氧化碳,【师】最简单的有机物是什么?【生】甲烷;【师】紫色石磊遇盐酸变什么色?【生】变红色;【师】遇氢氧化钠变什么色?【生】蓝色。对于学习有难度往往表现为被动的情绪状态,有一种“愁眉不展”的样子,常常是低头不语,害怕老师点名让其发言。所以教师在正常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搞好教学工作,做好重点、难点分散和转化;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

4 作业上信息反馈作业是学生利用课堂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直接反映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程度,所以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判断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总结分析对成功方面加以肯定,充分发扬光大;失败的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补救,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5 平时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完美无缺,以长者身份自居,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学学习的引路人,要学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学习有什么困难;也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外辅导计划;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6 对待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很能从侧面反映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上积极发言,大胆提问;课后按时完成作业,布置课外活动能主动参加,家庭小实验能克服困难独立完成;这些都可作为教师安排课辅导的依据。

二、辅导课的实施及注意点

辅导课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学组织者,根据收集的各种信息精心编写教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上好辅导课必须做好以下四点:

1 辅导对象的针对性辅导对象一般不是全班学生,而是部分学生。所以教师在平时的作业检查,阶段考试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没有学好的是哪些学生,辅导时力求做到有针对性。如果是少数学生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如果是多数学生可在一定范围内集中辅导,不能因为辅导而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给其他学生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2 辅导安排的时间性教学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时间要求,所以给学生辅导也必须及时,不能拖得太久,因为时间太久学生积累困难就越多,而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部分忘记了,这样再安排时间给学生辅导难度将会加大,学生也会因此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辅导的效果也不佳。这样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从而产生新的“差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及时制定补救措施,展开有正对性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