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镇意识形态工作方案

篇(1)

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实施“三养”计划,不断提升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一是实施理论素养提升计划。制定加强宣传干部学习研究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活动,通过平台展练、理论研讨、下基层宣讲等方式,推动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带头学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引导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多研读经典著作,多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成为有“几把刷子”、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

二是实施政治素养提升计划。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全系统开展“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宣传纪律”大讨论活动,认真查摆问题,抓好专项整改,推动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印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中。紧密结合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严肃宣传纪律,采取规范重大宣传报道程序、定期通报通气、强化纪律教育等方式,引导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工作取向,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斗争、敢于亮剑。

三是实施业务素养提升计划。制定宣传文化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员培训。每年省委宣传部举办面向基层的各类培训班30多个班次,各地党委宣传部组织培训班近200个班次,年均培训1.2万多人次,极大提高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的履职能力。注重实践锻炼,采取双向挂职、横向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促进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拓展视野、提升素质。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活动,培养基层文化活动骨干和带头人,福建艺术扶贫工程累计组织88个文化馆在220多所偏远小学开展艺术教育,省级文艺家协会对90个基层单位开展对口文化帮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 以健全管理体制为关键,让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有保障

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干部原则,把干部管理体制建设作为重要突破口,着力增强各级党委抓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责任担当,促进基层宣传文化干部成长成才。

一是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机构编制、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街道)宣传委员、专职宣传干事以及综合文化站的人员编制。结合全省绩效考核,每年对市县宣传部门班子建设、乡镇宣传委员和专职宣传干事等配备情况开展专项考核,形成各级党委重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刚性约束。建立全省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项资金,近年戆才2000多万元,支持23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队伍建设。

二是理顺干部管理权限。2013年,省委出台文件明确,宣传部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会同组织部门,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2015年,进一步调整理顺县级党委宣传部管理本系统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体制。目前,一些市、县(区)以正式文件明确了党委宣传部管理干部的岗位、职级、程序等,促进基层宣传文化干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三是健全基层工作机构。积极推动社科联、党委讲师团等宣传文化机构向基层延伸。社科联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每个县级社科联核定参公事业编制2-3名。全省现有县级业余讲师团61个、具有正式编制的县级党委讲师团8个,覆盖率达82%。在社区、行政村设立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城乡基层公共文体服务岗位,确保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以整合社会力量为途径,让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有拓展

坚持用好专职队伍和调动社会力量并举,积极探索“1+3”模式,鼓励文艺工作者、志愿者到基层从事文化工作,支持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发展,着力缓解基层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

一是“专职人员+村级文化协管员”。把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作为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点工程,在全省14386个行政村配备近1.5万名文化协管员,实行“县聘、乡管、村用”的管理体制,抓好选聘、培训、使用、管理等重点环节,使文化协管员在基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省、市、县财政均给予专项补贴,有条件的地方给予的补贴每人每月达3000多元。常年举办培训班、技能大赛等活动,推动广大文化协管员更好地履行职责。

二是“专职人员+文化志愿者”。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注重从文化单位、文艺团体、大中专院校招募文化志愿者,组建艺术扶贫、“网络求真”、“乡村故事会”、“农民讲师团”等志愿团体,使之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补充力量。目前,全省共有文化志愿者5.7万多人。积极推广“结对子、种文化”、向商业网站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做法,努力提高基层专兼职宣传文化队伍工作水平。

三是“专职人员+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培育社会化公共文化服务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艺术院团、地方剧团、文化企业等参与“低票价演出”、“送文化下基层”等惠民活动,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目前,省级财政对省属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给予每场2000元的补助,市县级也实行相应政策。 以强化综合激励为抓手,让基层宣传文化队伍有标杆

着眼于树立良好导向,从干部使用、典型选树和给予礼遇等入手,创新激励措施和机制,使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一是加大基层干部选拔力度。发挥干部工作“指挥棒”作用,结合基层理论宣讲、示范乡镇创建、文化乡风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重要工作、重点项目,着力在一线锻炼干部、考察干部、选拔干部。在2016年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中,全省县级宣传部长和乡镇宣传委员约1/3得到提拔,约1/3转任其他重要岗位。同时,建立健全“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全程监督、奖惩到位”的工作机制,对“四个意识”不强、政策执行不力、能力跟不上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用人导向。

二是加强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开展“最美文化员”等评选,采用“表彰+媒体专访”、“表彰+巡回报告”等方式,对其先进事迹进行宣传,引导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坚持每三年评选表彰全省宣传系统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在全系统形成比、学、赶、超、帮的浓厚氛围。

篇(2)

海北州电化教育工作自1996年12月州教育局电教室成立后正式起步。十多年来,我州广大教育工作者克服电教工作起步晚、底子薄、人员和经费紧张的局面,在历任州、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工作,使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小学逐步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信息化师资队伍得到了有效培养、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方式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在广大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的观念深入人心,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氛围基本形成。尤其在近几年,全州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我州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和实现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繁荣的重要突破口,想方设法,通过争取项目和地方自筹等方式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使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电教工作一度受到中央电教馆和省电教馆肯定与表扬,我州电教事业逐步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

一、全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海北州在国家、省上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先后争取和实施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青海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项目"、"第二批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信息技术教育项目"和"青海省乡镇中心小学局域网建设工程项目"、"中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信息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等项目,并在此基础上,自筹资金,努力改善学校信息化条件和环境。目前,全州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中小学校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有力的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为实现教与学的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二、各级电教组织机构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

为了保障全州电教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关注下,海北州教育系统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州、县、校三级电教机构和三级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理顺和强化工作职能,深化工作范畴,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目前,州、县教育局现有电教机构5个(独立设置3个、挂靠教研部门2个),电教管理人员11人。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设备管理、教师培训、教学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教师考核、教学研究等内容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各级电教组织机构在远程教育项目实施、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资源建设和管理、技术服务、举办各类赛事、标准化学校建设等工作中切实发挥了作用,认真履行了职责。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完善确保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推广和普及应用工作。

三、认真做好不同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和发展方案,明确发展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从2000年至2012年,全州教育系统在逐步建立健全各级电教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根据电教工作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工作重点和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先后制定了《海北州电化教育发展规划》、《海北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达标活动实施方案》、《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项目效益发挥方案》、《海北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与管理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制度》、《海北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规范评估办法》、《海北州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规划》等十余个规范性文件。同时,我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海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及青海省教育厅《关于推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规划》和《海北州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了《海北州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方案》计划到2015年,使全州100%的中小学校建成数字校园网,建成州、县教育城域网,力争使100%的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乡镇以上幼儿园联入海北州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州、县,校四级互联的教育资源网络,全州基本实现以数字化校园网为标志的"班班通"、"校校连";建成丰富的以本州学科资源为主体的全州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及其管理应用体系;建立一支以网络管理员为支撑的信息技术管理队伍,以学科教师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及应用队伍;在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诸多方面创新信息化教育工作方法或应用模式,使信息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多年里所出台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海北州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各阶段工作重点,确定了信息化发展的规模、实现途径和预期目标任务,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有效落实,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稳定和持续发展。

四、抓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针对我州广大农牧区中小学教师缺乏、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较低的现状,全州电教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加强领导,突出实效,把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长期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

1、多年来,先后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省、州、县、校级信息技术项目、远程教育、信息技术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等培训,培训人数达21200多人次,并组织开展了全州性的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知识轮番培训,培训人数达6000多人次。

2、狠抓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自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学科教师培训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完成了2100多人次的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要求,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截止2012年,完成了1200多人次的全州中小学教师的初级培训任务,目前正在开展中级培训及考核工作。

3、有针对性地组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骨干教师举办了"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网络基础知识"专题培训班和"教学课件制作"等专题培训班,有效提高了计算机教师的业务素质,缓解了全州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紧缺的困难,为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打下了基础。

4、注重对中小学校长、教务主任等人员的培训工作。近年来,对全州电教专职人员和部分中小学校长集中进行了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电教工作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达300多人次,并多次组织开展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教学应用观摩活动。同时,在2011年组织完成了全州900多名教师参加的远程"国培计划"培训工作。

通过扎实有效地培训,使传统教育遗留的陋习逐步得到了改观,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有了明显转变,培养和带动了一大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大胆探索新模式的中青年教师,使师资队伍逐步具备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能和素养。教师队伍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使信息技术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逐步变为现实,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认真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夯实基础,强化应用

自1998年起,海北州连续十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州中小学教师电教论文评审工作,参评论文达1699多篇,其中获省级奖励的论文达290多篇;自2003年起,连续组织开展全州教师教学课件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1536件,其中有230多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自2001年起,连续组织开展了学生电脑作品评比活动,共征集到参评作品594件,其中获得省级奖励48件。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赛事活动,达到了以活动为切入点,激发、影响和带动广大中小学师生积极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应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使师生信息化素养得到了大幅提升。

全州教师电教论文评审、教学课件评审和学生电脑作品评比已成为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和水平,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途径,成为我州电教每年的常规工作。

六、重视课题研究工作,力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

围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这个重心,州、县、校电教部门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促教改,从教改成果见效益。多年的课题研究中,全州有12个课题(全省确定的重点课题38个)被青海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确立为省级重点课题,13个课题被确立为一般性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和总结,各课题组顺利完成了各项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和一般课题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题。同时,在省电教馆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州有6所中小学先后被确定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这6所中小学相继组织开展了三轮课题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通过课题研究,一方面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研究的内容付诸教学实践后取得显著成效,对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使信息技术渗透到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了广大教师互帮互学,团结协作,共同研讨,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氛围、教学过程、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良好氛围。

七、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全州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负总责,州、县各级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职能,电教、教研、督导相互配合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信息技术骨干队伍建设,把有能力、懂技术、懂教学的人员充实到州、县电教部门,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信息技术教育骨干队伍,保障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考评力度,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到教育行政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范畴,逐步形成了州、县、校三级职责明确的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