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地理期中总结

学生地理期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地理期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地理期中总结

篇(1)

【关键词】高一 地理 衔接 入门

【基金项目】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编号:JCJY131203145。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7-02

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近20年,每到高一年级时,总发现部分新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而且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成绩偏低。在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后,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上。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发现,高中地理内容与初中地理内容联系十分密切,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在初中,大部分地区地理不作为中招考试要求,而高中地理则与其他科目一样同属高考科目,其地位和难度都要比初中地理高出许多。学生初中地理知识缺乏,是高中地理入门困难的最大原因之一。经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和研究,高一新生地理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方面

(1)地球与地图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掌握经纬网与地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没有如何要求。经纬网的学习与地图的学习,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有初步的立体几何知识,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尚未健全,立体几何的知识几乎是空白,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与技能难上加难。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经纬网与地图这部分内容没有进行加强与巩固,默认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理解与掌握了这部分内容。这一初高中课标衔接问题给高中地理教学造成困难。

(2)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区域地理为主线,要求学生以某一区域为例,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各出版社在编写初中地理教材时都只对个别典型区域进行阐述,没有将所有区域纳入其中。这造成初中学生对地理区域的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了解甚少、掌握不牢。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系统地理学习为主线,要求高中学生以某一区域为案例,学习掌握地理原理和方法,因此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和区域特征就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如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中“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在初中教材中只学习了欧洲西部,没有介绍德国;美国只是在介绍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通过一副美国的地形图简单介绍了美国的河湖情况)。

二、教材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中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三、考试方面

目前的教育状况,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中考沦为“小高考”。因此,现在的初中教学几乎全部是为迎合中考而进行的,而地理不是中考学科,学校、教师、学生都不重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简单地认为,地理不参加中考,所以这一门课程也就不重要了,因而学习地理的兴趣受到影响。课堂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都反映出初中地理教育不受重视,初一初二只有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将地理学科的分数计入考试总分,因此,初中地理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许多初中教师为应付学校的考试,在临近考试时只给学生划范围,出复习题,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而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在文综的考试形式下,随着命题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向,对学科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四、学生方面

很多学生在某些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地理能力等方面存在储备不足,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地理学习能力有缺漏,例如高中学习必须具备的重要地理原理知识(地球运动、气候等)部分基础缺失或不扎实;运用地图进行地理学习的能力、阅读地图与资料分析处理。提取地理信息等能力不强,对中国和世界地理区域及特征认识不全等。特别是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思维方法、能力要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造成初高中学习的“跨度感”,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师方面

篇(2)

一、特色课堂作业

(1)指导思想: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课堂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目标的认知和追求,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人生价值的确定,关注学生个性的张扬,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结合德育和情感教育,包括环境教育、人口教育、资源教育、灾害教育等。树立其正确的社会观和地理观,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积极开展地理活动,并把此活动作为学科特色。

(2)设计内容、形式及教学目标:不同学期不同年级课堂活动计划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设计如下。

七年级上学期结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开展“我爱地理——地球仪制作”展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地球、地球仪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或者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图》内容开设“我爱我校——校园平面图制作”或“我爱我班——班级平面图制作”展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对地图三要素的运用。对学生的“一笔画世界”简笔画作品进行部分展评(如图1、图2)。

(注:图1、图2 为学生在白纸上绘制的世界大洲轮廓图,并画出主要经纬线以及各大洲和大洋的名称)

七年级下学期结合世界分区地理教学内容开展“世界风情录——地理手抄报”展评活动(如图3、图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美术绘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拓展世界地理知识,激发学习地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注:图3是学生绘制的以漫游法兰西为主题的地理手抄报,图4是在校园里集中展评的特等奖作品。)

八年级上学期结合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进行“爱我中华,喜迎国庆——中国政区地图填图比赛”活动。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加强对课内学习内容的巩固及中国政区空间概念的建立,极大促进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对学生填注着色的《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河流湖泊图》、《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进行部分展评(如图5、图6)。

(注:图5、图6由学生填写中国各省区的全称、简称和行政中心并进行着色,标出中国的邻国)

八年级下学期结合中国分区地理进行“走遍中国——地理手抄报” 展评活动,可培养学生动手绘画、合作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习地理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二、趣味课外作业

(1)地理野外实践:根据不同学期实际情况,政史地生四个教研组会与政教处共同组织相关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曾经组织学生到新郑轩辕黄帝陵、始祖山、黄河游览区、商城遗址、桃花裕等地考察,地理知识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得以拓展。各种地理课外活动过程都是对课堂所学知识强化和巩固的过程,也是知识提高和运用的过程。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可丰富学生的地理生活经验,增加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的地理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地理小论文每年都能获得优异成绩。

(2)地理专题讲座:为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可在年级开设地理专题讲座,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八年级进行“” 、“时区和日界线”等专题讲座,七年级开设“地震”等专题讲座。充分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塑造浓郁的地理文化氛围。

(3)其它形式:可针对时事地理如“节能减排,共享蓝天”主题,并结合校规中“三管两静”、“弯弯腰”等长期活动在学校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节能减排在我身边”活动,活动形式为张贴自行设计的节能标语、抓拍志愿捡拾废弃物、低碳生活照片展评等。促进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作业评比办法及管理

每学期因活动内容、目标不同,评比办法和要求也会不一样。在此以2008—200年下期地理组第二课堂活动为例说明活动方案。

内容——世界地理风情,体现知识性。

主题——自定,或选择课内某一地区、某一国家,也可选择课外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版面上一定要有鲜明、突出的主题字体。

制作方式——手绘也可电脑设计,要求图文并茂,体现艺术性。

版面——A3纸大小,要留有边框,版面紧凑、美观、大方,班级和名字设计在正面。

时间——从学期初教师布置后,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在期中考试前后进行总结。

参与方式——可独立制作也可小组合作,要求人人参与,计入量化成绩。

评比方式——由地理组教师评比出奖次,参加有奖,开设特等、一、二、三等奖。

奖励办法——红榜公布获奖名单,对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颁发荣誉证书,优秀作品、红榜和颁发证书现场拍照留存等。

篇(3)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教学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要面向高考,在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要求的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致用。

  二、教学要求

  1。教师必备的教材和相关材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上、下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一、二册;初中地理1~4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历年全国文科综合试卷以及试卷分析。

  2。教师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

  3。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多渠道的获取知识,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以适应教育教学此文转自发展的需要,同时为本校的高三地理教学创出佳绩。

  4。教师要用现有了课件资源和课堂背投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要求及时效率和长效效率相结合。

  三、各阶段复习要求

  全学期的高三复习分为两个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知识内容、指导思想、目标要求。

  第一阶段:

  时间安排:开学——第一学期期中

  指导思想:明确高考要求,进入复习状态,强调基础知识的复习

  教学任务:地图知识、中国地理(与高中地理选修二相结合)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注意教学重点是基础知识的落实,明确单元知识体系、认识知识点间内在关系,避免将知识点零碎的罗列给学生。

  目标要求:落实区域位置、掌握区域特征,学会用综合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和区域差异。学会找出事物共性和差异性的方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第二阶段:

  时间安排:第一学期期中——第一学期期末

  指导思想:以自然地理的全面复习为主。在某一区域范围的基础上,会进行相关的自然、人文相关知识的综合复习。明确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这两大核心问题是本阶段复习的主线。在系统复习、落实基础同时,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适当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基本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建立,能做到纲举目张。

  教学任务:完成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的复习。

  目标要求:强调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学习和落实,各校自命题的阶段检测以检测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学生情况简析

  八年级(1)班学生总人数为xx人,学生基础不扎实。学生经过七年级的地理学习,三个班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掌握了阅读地图并通过地图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从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八(1)个班成绩较理想,八(2)、(3)班成绩很糟糕。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要分层次地进行教学,争取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让学生和。

  本学期使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第三节《多民族大家庭》.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第二节《气候多样,季节显著》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第二节《土地资源》第三节《水资源》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于发展》。

  本学期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任务:本学期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2、认真完成学校所安排的教学任务。

  3、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概况,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空间想象能力。

  4、成绩: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在月考、期中、期末考试中争取提高有胜率和及格率。

  方法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6、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网络资源,精选优质教案,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真正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精选关于热门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综合分析我校地理考试成绩,为了有效提升地理教学水平,搞好复习,提高地理教学实效性,特制订本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必须紧抓地理教材、地理课程标准、注重双基教学,构建地理主干知识框架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关注社会和生活。处理好自然、人文和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应体现地理学的应用功能与社会价值;地理能力的核心是图表、文字信息的分析应用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评价、归纳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钻研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试说明,研究20xx—20xx年高考题,要不断研究高考的新变化和发展趋势,深刻理解考试大纲内容和含义,认真学习试题分析,研究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能力要求,使自己的教学不偏离高考的要求。重视每次考试对试题的分析,根据存在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评试卷或调整教学策略。

  2、抓好“双基”把握好教学导向

  在高三的备考中,教师的复习不能带有侥幸的心理去猜题、押题,一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立足于“双基”,从地理概念、地理分布、地理事象,到地理读图、地理过程、地理原理,再到地理观念、地理能力、地理规律,要强调地理特征的空间性。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应重视地理原理的教学,并重点抓住以下几方面:一是夯实基础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二是建构和完善学科主干知识体系;三是对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强化规律(过程)和方法,重视联系和运用。

  3、强化地理图表的学习

  空间性是地理学科区分于其他学科的最主要特点。地理高考题可以说是“无图表不成题”,从客观性试题到主观性试题,均以图表为信息加以命题,可以说学生从地理图表中索取信息的能力,是地理高考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平时复习,应以课本中原图为基础,熟练判读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并能在地图上填绘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布区;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景观图、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图表等,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等类型的综合分析能力。

  4、注重地理能力的培养

  知识在于积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潜移默化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素养、地理灵感以及地理能力,强调对自然地理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应用,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迁移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描述、阐释事物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5、加强案例教学,训练学生解题思路和答题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反思我们的常规教学,教与学都必须注重方法。这方法就是要做到选取典例,通过案例式学法或教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训练学生进行学科术语规范、条理清楚、突出关键词、逻辑严密的表述。

  6、关注社会、关注时政热点和焦点

  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如: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外来物种入侵、南水

  北调、能源问题、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强,在日常教学和训练中应以反映现实和热点的“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素养,以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

  7、训练学生用学科术语规范答题

  从这几年的高考阅卷和试题分析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答题没有要点也是导致高考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准确审题、规范表述、严谨答题的能力是高三一开始复习我们做老师就必须有意识的培养,要尽可能将失误减少到最低。

篇(4)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二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两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就体现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事实做材料,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生产和社会进步,以及不同的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通过地理教学更能启迪学生的智能,也促进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每位同学都怀着对世界的渴望,对自然的依恋。渴望认识这个世界,除了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之外,通过地理提高着自己的认知。地理教学也要求我们贯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要求我们去培养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人。

5、在教学时,我注意学生智能的发展,注意地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时事地理事件,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及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了解了我们祖国的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从而更加热爱它。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的现状,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从而从现在就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奉献的志向。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提高的原则,以崭新的姿态去迎接新学年的到来。

初一地理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潜心研究,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努力上好每堂课。

1、认真钻研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全册教材的知识目标、教学要求,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知识材料等等。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采用多种方法(谜语、诗歌、谚语、小故事、顺口溜等)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

3、强化读图、用图、分析图的训练。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地理图表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这学期的教学中,我在上课的时候都要把世界地图挂在黑板上,从一开题始我就给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教学中培养他们读图分析能力,就是让学生明白,地理教学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必须学会识图。教学中我善于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地图知识,重点掌握最基本的地图阅读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掌握读图技巧,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地图上。熟练地掌握图文转换方法,逐步建立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完成对地理事物的准确定位,对重要大洲和重要国家的准确位置的掌握。

4、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一场教育的革命正在兴起,尤其以新教材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思想蓬勃发展,只有融入这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

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学期期中、期末考试所任教班级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对学好地理充满信心。

五、几点体会

1、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删减和补充,避免教教材。对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力求全面,让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分层教学,重视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细,教师备课要精,知识点要抓细。为此,精导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实学是实现自主学习的根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

篇(5)

关键字:多媒体 PPT 高三地理 讲评课 培养

高三地理讲评课是高三地理复习的一种特殊而重要课型,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完善和深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已经形成不良的审题、答题书写习惯的矫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结束后,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明显增多,讲评课成为中后期的高考复习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上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主要表现在:1. 更好地培养规范书写习惯;2. 更好地培养审题习惯;3. 更好地培养正确的答题思路 4.更好地培养科学表述习惯;5.更直观形象,补充拓展,提高课堂容量。下面谈谈这几个方面的个人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培养规范书写习惯

大家都知道现在高考评卷是网上阅卷,评卷老师要在规定的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任务,所以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整个评卷过程中,评卷老师眼睛都是盯着电脑屏幕,很容易疲劳。高考文科综合中的综合题部分要书写的字也较多,所以卷面字迹工整在很大程度上给评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给评卷老师觉得这是很认真的学生,往往评分较高。相反,卷面字迹潦草或涂改较多的,往往评分较低。

平时,为了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学校也要求教师强调规范书写,并定期在期中、期末考试、月考后用板报展示卷面较好的学生考卷样板,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学生会认为,学校这么多同学,肯定有几个书写好的同学。我在周考、月考后,把每个班中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用扫描仪扫描成图片然后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好的卷面有:字迹娟秀工整或字体漂亮或字迹虽然有些幼稚但没有勾抹勾画的,并分点答题的;不好的卷面有(PPT醒目地标注:“非典”来了):字迹潦草、勾抹勾画、涂改较多(PPT标注:草稿?)、写错位置标箭头的(PPT标注:“乾坤大挪移”)、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的、用涂改液修改的(PPT标注:高考写错位置不得分!禁止用草稿纸粘贴修改!!禁止用涂改液!!!)。把好的和不好的几个卷面展示后,书写不规范的学生不好意思低了头,心理也有些不舒服了,心想“我们班那么多同学都能书写好,我也可以,至少可以书写工整。”。我连续做了3次这样的展示后,卷面满意率由原来的50%上升到了98%以上,这是我原来没有预料到的。包括在平时课堂限时训练综合题36题并当堂讲评时,我先要求学生用有下划线条的作业纸用作答卷,之后也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答案卷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注意了规范书写。

当然,对于主观题的表达书写,如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的,也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更好的修改,最好的改法是用简单的“\” (单斜杠)或“=”(双横杠)将要修改的答案划去,新答案写在划去答案的上方或下方,但不能超出该题的答题区域。这种错别字删改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卷面的美观整洁,也可以让评卷老师看出考生良好的处事风格。

二、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培养审题习惯

高考中审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包括审题目和审材料信息,而地理题的信息既有文字材料部分,又有图表材料。在审题中,对题目中的关键字(有关时间、地点信息和中心词)、文字材料和图表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特点是相关图例),老师可以在PPT课件中用动画形式的下划线、方框、圆框或用其他醒目的字体颜色来展示加以强调,让学生养成找关键字的审题习惯。

在审题时,特别是在做主观题时,更要重视题目中的行为动词,不同的行为动词要求不同,我们在用PPT讲评时,可以更直观明了的展示如下:

明确试题要求:

1.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考查“看图说话”能力,要求用词精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2.说明――是高考思维考查中最复杂的要求,要根据说明的内容来确定答题的要求,可能是概述类型的、是列举类型的、也可能分析比较类型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分析、推测、比较――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结论要具有比较、综合、区域思维三大能力要求,强调论据和论点的对应,即“前因后果”,所以答题语言一定要具有因果关系,既要全面分析,又要通过具体的区域来例证因果关系中的果。

4.简述、概述、综述――是考查地理思维能力的较高体现。结论一般只要求具有比较和综合思维,不要求通过具体的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来论证结果,答题语言也不要求一定具有因果关系。

5.列举――是考查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最低要求。很多指出、说明类试题也和列举一样。如指出影响工业的社会经济因素、说明影响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的的主导因素等都和列举类要求相同。

另外,审题时学生往往不注意找“连词”――看看要你回答几个问题?所以经常因此丢分。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在讲评时除了用语言强调外,可以经常用多媒体PPT放大字体和用醒目颜色(红色)凸显出来,效果更明显。

三、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培养正确的答题思路

特别是对图中信息的地理事物发展的发展过程,我们在分析提炼整理思路时,可以用多媒体在图附近边分析边用文字展示解题目思路。如在讲评下面两道题时,可以很明显的体现。

四、利用多媒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讲评主观题时,我们老师分析解题思路后,一般都展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容易出现表达错误的或不全的(如半句话),我们可能用比较特殊的颜色字体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加注意如何表述。

展示参考答案之后,可以让学生看屏幕再朗读一遍,然后按“page up”键,不再显示既参考答案让某个学生或全班看屏幕中的题目、归纳总结的答题思路文字和材料信息进行当堂背诵,既可以加强语感、加强记忆,也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科学表述习惯。

五、利用多媒体,更直观形象,补充拓展,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而综合的学科,地理的知识不但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更需要图表来表达,可以是图表是地理学科的骨架。考试后发现学生对相关地图不熟悉的,我们可让学生看课本或地图,但占课堂时间比较多,而高三后阶段的复习时间非常紧,所以讲评课堂上如果我们能经常用多媒体快速展示相关的图(可以在PPT上展示书本页码,便于课后再次复习),可以更直观形象,节省很多的时间。特别是对于地球运动的题目,更需要老师去画图加工,快速、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当然需要留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笔记和思考)。

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所反映的缺漏知识,我们可以用PPT进行补充拓展,当堂针对考试中暴露的较弱的某一类型某一方面的题目进行加强针对性加强训练,也体现了讲练结合,从而提高课堂容量和效率。

六、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用课件上课容易出现整堂课都是老师一人讲、分析,即满堂灌,所以应该避免,可以让学生分析易错题目的解题思路,或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分析、分享解题思路。其次是对于一些需要加工的图,有时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我们老师要掌握一定的电脑技术,学习一些的画图软件,如FLASH、PHOTOSHOP等软件。为了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平时我们要把一些常考的知识模块(如自然特征规律、区位模块等)的答题模式,做成PPT幻灯片,在上讲评课时再次调用播放给学生,加强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

[2]《高考行为动词的研究》,达贵银,网络。

(上接第24页)学实验的热爱,同时对于促进学生树立端正的科学研究态度,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6)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二、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中国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况、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分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况。

四、教学目标 认识领域:掌握大纲所要求的认识领域

能力目标:

1.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 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学习和实践中进一步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与同学相互尊重,团结协作,提高自主性,培养创新精神。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2、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能力再上新台阶。5、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分析

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

地理教学计划详情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教初二地理,根据上学期教学成绩和教学实际分析:

(1)每个班会学中国地理,会用地图,有一定的分析理解力,对地理有一定的兴趣的学生达到了三分之一多。

(2)每个班学习地理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分析问题阅读地图还需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不能独立选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的占比例的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多。

(3)地理基础知识差,基本概念不清,根本不会看地图、不会学地理,完全靠死记硬背取得一点成绩的占不足四分之一。

二、本册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教材为中国地理下册,第七章中国的农业第八章中国的工业第九章中国的交通第十章中国的商业和旅游业属于中国地理总论,是在上册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之后逐章讲述的。第十一章中国的区域地理从区域性和综合性的观点,着重指出每个区域的地理特征,选择每个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主要问题加以论述,最后一章中国在世界上是在学生学完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以后从总的方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从政治、经济的历史发展变化中,认识我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我们的奋斗目标和肩负的责任。

三、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的

1、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进一步使学生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学会地理基本技能。

2、向学生传授中国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继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进行辨证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行地区差异、因地制宜与发展潜力,人地协调发展等科学地理观点教育。

3、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去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种植业的南北差异、我国农业的发展、铁路干线、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分布、旅游资源、区域地理的北方和南方地区是重点。工业的分布及原因、铁路干线的分布、区域地理是难点。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我们第四册的教材这学期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按照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要求,地理教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从教学目标上,课堂教学设计注意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讲授地理知识的同时,注意以突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点作为主线。

(3)在教学过程上,做到整体优化:

A、注意创设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特别注意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让学生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和思维,即开展以“表象--想象-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

B、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将不同教学方式融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时注意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C、在教学手段上,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板书、板图、板画”到现代的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发挥它们在优化教学过程的综合效益。

D、教学过程中,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E、注重实践教学,组织模拟旅游比赛,选择旅游路线,并介绍沿途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三

一、 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二年级是经1年半学习,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任教年级约120名学生,有三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个别学生有时不能形成班级焦点,必须进行较多的组织教学。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针对初中生的特点,设置了多个学生活动,同时还有课外读及小资料对学生的知识面的拓展起积极作用,同时活动又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初中地理整学期的教学内容,实际上就是基础知识和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两大部分。

复习基础知识,必须以书本为主,将书本看透,图看懂,达到重点知识理解记忆。只要基础知识能理解掌握,通过活动题检验理解的程度。如果活动题能顺利解决,那基础知识也就基本掌握,灵活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就已经具备。

四、教学目标:

初一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是本学期的复习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最难,学生普遍掌握较差。转入复习时,这部分应作重点讲解复习。经过初一的学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已有所提高,复习时再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应该容易些。所以,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机全面系统地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给学生一个整体知识的框架,让学生理清思路。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的难度比第一章少降低一些。复习时可以多以实际生活作为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尤其是第二、三节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

这两章内容都应以读图理解作为突破,其他章节可以点清重点,让学生理解记忆。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一地理难点,重点很多。大部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还不过关,所以复习的方式应以夯牢重点基础知识记忆,抓住读图理解掌握为主。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插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初二重点章节有:

第一章第一节《辽阔的疆域》;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

第四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第三节《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下册区域地理以课本图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图文结合,掌握基础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要紧扣教材,有效运用地图图,精选练习加以训练巩固

五、 教学措施与计划

地理复习时间短、内容多要让90%以上的同学取得较好的成绩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在全面分析课程标准和考试标准的基础上,特制定二阶段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3月22日――5月21日)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严格扣紧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以《学习手册》中概括的知识体系为线索,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本,特别是课本中大小标题(黑体字)的内容,它们概括性强,重点突出。课本中的“活动”、插图图表,重要的阅读材料(如:之“最”)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确把握地理概念,正确掌握读图、填图、绘图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够灵活应对各种试题,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阶段:(5月22日――6月13日)梳理体系,讲练结合。

课本的基本知识点的熟悉掌握是必须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个环节,还是不够的。因为,考试不是简单的对课本知识的重复再现。其中,解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中考中能否考出比较理想成绩的一个关键所在。针对地理考试题的特点(“无图不成题”是地理中考试卷的重要特点)。我们这阶段安排了以下两个环节:

1、梳理体系环节。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界限,以地图为中心,整合相关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体系化。以帮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也便于学生专题掌握知识,并在中考中答题过滤组织使用知识点。

2、讲练结合环节。主要分各种题型的讲练(读图、填图、绘图训练,材料分析题训练, 开放性题目训练),各种专题的讲练(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通过讲练,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切入点、方法,规范表达的方法,分析地图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同时布置量小而精的作业(对练习要精选,注意练习的基础性、代表性、典型性,以基础题为主,适当综合、适当提高。坚决舍弃“繁、难、偏、旧",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并从中发现不足和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补缺补漏。

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学生们基本做到课本知识点熟悉,应考方法掌握。那么学生们参加中考应该说,就没有多大问题了。

强化训练,冲刺中考。通过模拟题实战的强化训练 [精选几套中考模拟试题进行近似实战的强化训练(做到限时、限量、优质),注意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熟练掌握解题方法、解题技巧,最终以百倍的信心冲刺中考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四

经过一个愉快寒假的休整,又迎来了一个新学期,为了保证在新学期里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先做好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是在学生经历一个学年的地理方面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初二阶段,学生在初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在课堂上能进行有序的教学,但学生之间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生由于平时投入少,未能及时做好复习,课堂内精力不集中。有的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不太强,所以本学期要按照班级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关注全体学生,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二、教材分析

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以及填写简单地图和图表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简单的地理问题的能力。初步树立正确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懂得协同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

三、本学期教学目的

本学期是在八年级上册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的基础上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的地理差异,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了解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的位置、自然特征及经济的发展状况。

四、提高措施

1、在一年级现有的基础知识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做好每一节课的课堂实际,在课后的反思中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取长补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在相应地理材料、图片中独立获取地理知识。在平时月考之前,把学习的基础知识要掌握好,并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记忆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个别学生加以指导,使他们更快进步。

2、做好不同学生的提高工作。本学期要对中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地理能力,如读图和用图的能力。对于他们不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改进,在课堂上要注意他们的听课状态检验学习效果。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人数较多,所以更要加强听课效率,适当完成基本任务。就是掌握本节基础知识和在图上读懂必要的内容,就是从简单的知识学起,使他们能体会到成功,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还要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结合中国地理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根据我们国情、乡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保观的教育。纠正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五、继续渗透

1、通过本学期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进一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进一步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3、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中国的人口、民族特点及分布。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 、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的概况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的节约意识。

六、自我提高

本学期继续加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及时圈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理论水平,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听取其他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从中吸取适合学生的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利用剩余时间学习有关的教学书刊《地理教学参考》、《地理辞点》等,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活跃、充实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师德

1、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为人师表。

2、以诚相待,做到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在帮助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诚”,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3、在个人修养方面,衣着简单,得体,言谈举止文明,对学生不用侮辱性语言以防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八、教学亮点

好习惯的养成: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品行端正,要有一个好的道德基础。其次是针对本学科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读图用图习惯,这也是我参加教研探讨并用相关地图来获取相应的地理信息。还有,通过电视媒体获取最新地理信息的习惯等等。

总之,开学初制定了教学教学工作计划,那么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就要按照它去做。在应用的过程中适合的留下来,不适合的进行调整,以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初二地理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五

八年级下学期面临着会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如下:

一、面临的情况和任务

(一)、基本学情分析

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今年的八年级八个班341名学生,自七年级以来一直坚持系统的、正规的地理教学,没有因为是小科而受冷落。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深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了用人地关系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的“地里头脑”。从过来情况看,学生比较稳定,课堂纪律、课间纪律、师生关系都比较好,为本学期的地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具体到每个班,都有2、3名后进生(不单是地理学科,各科成绩都不理想)。通过家长座谈会和与学生本人私下里沟通了解,这些学生厌学情绪太严重,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上,一摸书本就头痛,他们学习成绩差主要是态度问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受社会上一些青年影响,认为不如早打工早赚钱好。

(二)、教学用时与教学内容

这几年地理会考时间是在五月下旬。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依旧。所以,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教学工作只有15周的时间。地理教学内容除了八年级地理下册和《天津地理》,还要复习七年级地理上下册和八年级地理上册。

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教学进度,才能充分准备地理会考。由于在上学期就做了充分准备,渗透拓展了部分下册的知识内容,因此本学期地理教学进度加快,是切实可行的。在期中考试到来时(第十周)完成中国地理下册的教学,用一周半完成《天津地理》教学,用三周时间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重点的复习。

(三)、提出的目标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读图能力、运用资料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对于课标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必须要求学生背下来;对于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不要求背诵但必须理解。结合过来几年的地理会考成绩,提出本年度的地理会考目标:合格率达到98%;良好率达到85%;必须达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有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到良好。

二、把握教学和复习重点

(一)八年级地理下册:

1.我国地理四大分区的依据及各自特征,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首都北京、香港、澳门、台湾的地理教学;

3.西双版纳支柱产业――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4.结合珠江三角洲说明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5.西部大开发――新疆

注:长江沿江地带在上学期学习长江和我国工业时已经做了渗透;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在上学期学习黄河时已经做了渗透。

(二)天津地理:

1.评价天津的地理位置;

2.天津的海陆变迁――三道贝壳堤;

3.海河水系的特点、问题和解决措施;

4.天津的农业生产和物产;

5.天津的城市发展与布局和滨海新区建设;

6.天津的历史、文化与民俗

(三)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地球形状、大小、半球的划分和自转、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五带的划分;

2.经纬度划分和经纬度定位;

3.地图三要素的运用。能在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理事物;

4.牢牢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会识别山谷、山脊、山顶、陡崖、鞍部、盆地,等高线稀密与坡度的关系,绘制地形剖面图;

5.牢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范围轮廓;

6.板块学说对山系、裂谷、火山、地震的解释;

7.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及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常用天气符号;

8.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9.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对气候形成的影响,阅读气候直方图;

10.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地区分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11.三大人种、三大宗教的特征与分布;

1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与分布,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

13.国际合作――联合国。

注: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内容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础知识,本册是复习中重点的重点。

(四)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重点:

1.在图中描述大洲、地区、国家的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四邻位置、半球位置等)并进行评价;

2.结合非洲说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文化等)的影响;

3.结合热点地区――伊朗、利比亚、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也门等复习西亚北非;

4.两极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科考价值。

注:七年级地理下册的复习目标:要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八年级地理上册复习重点:

1.我国的位置、面积范围,牢记34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2.我国的人口基本特征和人口分布,人口政策;

3.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政策;

4.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势特征及其影响;

5.长江、黄河的概况

6.自然资源的类型,我国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7.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适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8.我国农业的分布概况,影响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9.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以四大工业基地为重),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因素,认识高新技术产业;

注:八年级地理上册的知识内容与下册内容联系紧密,上册的很多内容可以渗透、延展到下册,上册内容学生掌握得巩固,下册加快进度就顺利得多。

三、指导思想与措施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理会考导向为抓手,注重地理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心系祖国放眼世界的情怀,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决不能为应付会考把地理课上成灌输填鸭,变得苍白和僵化。

1.注重学生地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特征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地理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在学习新知的同时对前面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加大课堂密度。

3.要注重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充分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

4.坚持每周的地理教研活动,多分析,多交流,相互查漏补缺,共同提高。

5.多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密切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增进感情,广泛争取支持。

6.地理复习课不能上成对所学过教材的重复课。复习形式要多样,如以做习题的形式,以问题讨论的形式,以师生共同归纳、分类、比较的形式,以地理小组开展活动的形式(利用板报、墙报、办地理报宣传地理知识)。

强调:地理会考命题是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的地理教学必须以新理念为指导,围绕地理课程标准展开。要深入学习、研读蓝皮的《地理课程标准》和黄皮的《地理课程标准解读》,只有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越深入越巩固,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高,考出满意的会考成绩。

四、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备注

1第五章第一节刚开学,进度适当放慢些

2完成第五章教学

3第六章第一节

4第六章第二节

5第六章第三节

6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一节

7第七章第二节、第八章第一节

8第八章第一节、第二节

9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

10复习期中考试暂定

11地方课程《天津地理》

12地方课程《天津地理》、会考前复习

13会考前复习

篇(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571054)

作者简介:庄志民(1953- ),男,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旅游文化与战略管理。

摘 要 本文在对中国西部、尤其是部分香格里拉地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从文化人类学的理念出发,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由表及里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甚至带有“悖论”性质的问题。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必须将川滇藏香格里拉旅游区的联动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框架。

关键词 香格里拉;传统文化;文化人类学;城乡统筹;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6)―05―0043―05

一本小说,使得香格里拉声名远播,成为诸多旅游梦想巡游的天堂。也许是因为看中其所具有的巨大品牌价值,原云南迪庆经过努力被成功更名为香格里拉;但是,更能够被广泛认同的香格里拉,其基本区域要大得多。在川、滇、藏三省区发表的《旅游合作宣言》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大香格里拉”地区概念的认定:“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大范围涵盖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9个地州市82个县(区),即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攀枝花市的40个县(区),云南省迪庆州、大理州、怒江州、丽江市的24个县(市、区),自治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的18个县。优先开发的核心区为四川甘孜州、云南迪庆州和昌都地区。2002年就有报道称,三省区的有关部门建立了联合打造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的区域联动机制,通过10年时间,用500至800亿投资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

如此区域联动比之于一花独放包打天下、或者满地开花各自为政,是个巨大的进步。但几年过去了,实际推进绩效并如人原先所预料。原因何在?带着这个问题,作为主要研究上海与内地旅游联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课题组,2006年4月考察了川、滇、藏香格里拉的部分区域,伴随行程的,是一本《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第7期“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典藏版”(下文所引该期中文章,将直接注明该期页码,不再以尾注列出)。精美的摄影图片是重要的看点;更关键的是,杂志中的一些文章,表现出诸多作者的一种认真负责、尊重事实和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读书、考察,包括与四川、云南旅游主管部门领导的访谈后写成了本文。

一、香格里拉要不要现代化

在那些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俱佳的区域(尤其是我国西部)发展旅游,我们不会忘记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旅游发展与非物质遗产(民俗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如何解决?关于这一点,有分析认为,(香格里拉的)生态旅游似乎是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既有钱赚,又不失去什么。首先,这里存在一个悖论。你之所以能成为旅游的对象,是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景观和文化,于是,为了吸引游客,你需要保存传统;然而,保存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为了现代化,又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其次,真的不失去什么吗?(田松,第32页)对此,笔者好有一比,如同我们也遇到著名的罗斯岛“悖论”:罗斯岛上的斯密斯说,这个岛上的所有人都在说谎,设问:斯密斯的说的话是真还是假?这使得我们陷入左右为难的窘境。如此开发和保护的“悖论”是个并不容易解决的难题。即便在美国,现代化潮流和印第安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存在难易妥善解决的尖锐矛盾。正因为如此,各种各样互有分歧和冲突的见解也就产生了出来。这一期《中国国家地理》“关于香格里拉要不要现代化”的笔谈本身,就可以说明这一点。

其实,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问题:经济发展水平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作为特定人类族群生活方式的文化状态也有落后和先进之分吗?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上看,答案是否定的。1992年我在美国访学,选听一门人类文化学课程。主讲教授在课堂上向学生放映了显示非洲原始森林部落人群的生活图景,并且很动情地对我们说,你能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是落后的吗?不!这是美国人的观念。在他们看来,野蛮不属于他们,而是文明的美国人。教授总结说,只要置身其中的土著自己认为这种方式是完美的,我们外面的人无权干涉,随意按照自己的文明标准去评判是有失公允的。极为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我们国家的东部和西部。题为《这里的婚姻真精彩――一妻多夫.走婚.横断山考察记》的文章很有意思地指出:雅砻江流淌的是女性文化;泸沽湖的走婚可能是人类婚姻的未来;雪山可以作证,“一妻多夫”是大峡谷的选择(第42―61页)。如果天造地设形成这种特有的民俗奇观,我们的确只能静观和审视,只能从特定地脉、文脉和人脉演化发生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感悟;但如果由于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如同赵南元所说,“文化传统是各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所不断建构的”(第34页),当地的民众自己选择了一条被现代化所同化的路呢?假设摩梭女都以杨二车纳姆为榜样……面对如此正在局部出现、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图景,大家该持有怎样的应对态度呢?游走泸沽湖之后,我们在想,令人迷醉的“女儿国”里作为旅游“卖点”的“走婚”是否会被发展得不可持续?

二、香格里拉的传统文化感悟

我们坚信这样一种文化人类学理念具有无可置疑的真理性,那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有落后先进之分,但是文化类型无所谓优劣之别。这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其中的一些文章作者也持有这种观念。

据介绍(第52―55页),有专家将泸沽湖的摩梭社会定义为母系社会的遗存,走婚是原始社会群婚制的残余。这样的定义本身已经有了潜台词,即这是一种过时的、落后的制度。但是,盐源城旅游局的小杨面对许多旅游者带着的一种文化的先进感说,“走婚是先进的”,“将来许多民族都会选择走婚”。对此,成都著名的藏族学者邓廷良先生也非常赞同:“走婚是人类婚姻的未来”。以一部研究摩梭人生活的著作获得法兰西学院金奖的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蔡华拒绝使用“走婚”这个词,他认为,摩梭人的两性关系是一种“走访制”,是人类的群婚、对偶婚等婚姻制度之后的一种繁衍后代的制度。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没有婚姻或者家庭就没有社会,甚至人类都无法生存。但是,蔡华教授的研究让世界学术界感到惊讶:没有婚姻和家庭,摩梭人的社会运行得很好。

好,还是不好,笔者以为,不是依赖外界(包括自以为高高高在上的文明社会学术界)的评判,关键是要看置身其间的摩梭人的自我感觉和估量。从上个月我们匆匆到泸沽湖一游、身临其境感受摩梭人的生活态度上看,他们的自我感觉很不错。说起摩梭女儿国的“走访制”两性关系,他们觉得很自然、很顺心。当然,我们还很难断定,这样的看法是否包含商业动机的成分,即,当代摩梭人已经聪明地意识到,名声在外的泸沽湖女儿国的所谓“走婚”,如今已经成为极具召唤力的旅游品牌。如果摩梭人真的对传统流传下来的这种包括“走婚”在内的生活方式很满意,幸福指数很高,我们是否应当不要过多干扰他们呢?

深层的问题是,如今的世界一体化潮流滚滚,包括旅游在内的跨文化交流十分普遍,《旧唐书》所描写的 地域辽阔、即使如今自驾车也许要走3天的雅砻江流域的东女国,现在,已经被一种又一种外来文化所覆盖和淹没,只剩下两个文化“孤岛”:一个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泸沽湖的摩梭女儿国,另一个则是距泸沽湖数百公里之遥的鲜水河大峡谷中保留的比摩梭人还要原始的走婚制度。有专家指出,鲜水河大峡谷的走婚制延续了几千年,为什么要在我们这个时代消失呢?(第50页)诘问相当有力。但我们的疑点是,“人定胜天”的工业化社会理念在驱遣人们改变着女性文化区域的“地脉”状貌,“文明战胜野蛮”的人类种群优越感在引导人们冲击着女性文化区域的“文脉”,“孤岛”状貌的走婚文化,是否“可持续”得下去呢?

文章《这里的婚姻真精彩》的作者单之蔷认为,走婚制之所以能留存在这里,似乎跟这里的环境相关,跟那些世世代代居住的老房子相关,跟不分家有关(第55页)。从地理的角度上说,鲜水河与雅砻江在两河口相汇,雅砻江又在如今非常发达的钢城攀枝花市辖区汇入金沙江,泸沽湖则在与攀枝花水脉相连的金沙江的上游一侧。产生这种独特文化的区域,水电、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单之蔷说,“在那些大坝规划者、那些审批者眼中,雅砻江、鲜水河不过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是一堆水电蕴藏量的数字……他们无法感受那里村寨的美,那里的文化,那里鲜活生动的人……他们怎么会为走婚这种文化停止建设大坝的脚步呢?”(第51页)单先生所说的是金沙江的水电站建设计划。据说,在这条江计划修建的4座水电站,发电量是长江三峡大坝水电站的两倍。也许是单之蔷过于书生气?我们的国家在闹“电荒”,放着这样丰富的水电资源不不开发,怎么行呢!

此外还有,据说,泸沽湖的阿夏婚,按照我国的婚姻法要求,当事人是要领结婚证的。笔者就不清楚,领了结婚证的摩梭人,还能保持这种按照我们俗人眼中的所谓“好好,好散”的两性关系处理方式吗?进一步的疑问是,跨入“结婚证”时代的摩梭人,还能将这种走婚制延续多久?也许是笔者也过于书生气?一夫一妻制是人类文明在两性关系演化发生史上的高级阶段;泸沽湖被现代文明所同化是迟早的事,有人这样说。

看来,我们这些东部城市的人“走西口”真的还需要赶早。说不准,等到哪天你去寻找梦幻般的香格里拉,真的很难找到了。是否要学一学那个著名的旅游营销招术“告别三峡游”,策划一个“告别香格里拉游”呢?回答是否定的。但出路又在哪里呢?

三、到香格里拉寻找丢失的“草帽”

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整个人类都非常渺小。前两年发生在包括世界著名旅游地在内的区域性海啸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人是什么?大宇宙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如此而已。这一点,香格里拉区域的老百姓比我们认识得更清楚。

在十大著名雪山排行榜上被列为第二的梅里雪山,2003年正赶上60年(甲子)来一回的藏历水羊年,大约有10万余人到梅里雪山转山朝拜。张帆《走向梅里》向我们描述了那激动人心的山神崇拜图景(第130―140页)。据介绍,藏族人在不同的属相年都要朝拜一座特定的神山,羊年特定要转山朝拜的就是位于云南和接壤处的梅里雪山。“到梅里雪山转山朝拜”是这一年整个藏族地区最重要的事情。藏族同胞相信,在羊年转1圈等于在乎时转13圈,水羊年的1圈则抵得上平时的60圈。很多人都转2到3圈,1圈为自己,其他几圈为朋友或者家人。转山活动分为“外转”和“内转”。前者是围绕整个梅里雪山转行1圈,约需要6至9天;后者仅对梅里雪山的部分地区进行转行朝拜,大概需要2到3天时间。在转山朝圣的路上,最虔诚的方式是磕通常所说的“五体投地”的等身长头。每年来梅里转山,总有人命丧克拉垭山口,而对于虔诚的藏民来说,能够死在转山路上也是一种幸福。

一般被外人当作梅里雪山主峰的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尽管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登山家们“征服”了世界上10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但卡瓦格博峰从来没有被人类“征服”过。相反,这个地方在1991年的最后几天成为人类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难的发生地,一支由6名中国人和11名日本人所组成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攀登卡瓦格博峰时不幸全部遇难。在著名的“梅里山难”之后,这块神圣的山地再也没有举行登山活动。由此想到,工业文明时展起来的人类征服自然的骄横心理,促使登攀高山活动几乎无一例外地被打上“人定胜天”的主题烙印。登山,为什么首先想到的是“征服”呢?为什么不承继中国古老的“和为贵”文化,倡扬一种宽容、和睦、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香格里拉精神,在走向高高的雪山峰巅的同时,走向回归自然本位的终极体验呢?4月里我们在彩云之南的香格里拉巡游,当以玉龙雪山为背景合影拍照留念时,特地在取景框内定下不可违背的信念“框框”:我们头顶不能高于玉龙雪山峰巅。

在这方面,迷恋转山朝拜的藏族同胞比我们明智得多。表面看起来,某些自以为了不起的文明人,鄙弃诸如转山之类的民俗活动,认为是迷信;顶多看看稀奇而已。殊不知,如此对自然顶礼膜拜,恰恰体现了一种对自然与人关系的智慧性认识。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曾听说,在高原雪山讲话声音要轻,不然会触怒山神,引来雪崩。藏民们以一种看似愚昧的禁忌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求得平安;不知好歹大声喧哗者,果真招致名副其实的“灭顶之灾”。乍一听如同无稽之谈的自然崇拜和民俗禁忌,其实在起着一种维系自然与人相和谐的作用!

我们有过乘坐索道登上玉龙雪山4500多米处的经历。玉龙由绵延起伏的13座山峰所组成,最高峰海拔5596米,因为环境条件太恶劣,目前尚未有人登顶。还是保存一点对大自然的敬畏,即使人类有这个能力,也还是让一些神圣的雪山峰顶维系其处女状态为好,这可作为挫灭人类无视自然伟力之骄横气的活教材。藏族同胞的雪山崇拜观念,绝对不是什么落后观念。按照著名的“浪潮”理论之推论,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牧民)归之为“第一浪潮”(游牧农耕经济文明占主导)区域,将西方发达国家纳入第二浪潮(工业经济文明占主导)向第三浪潮(服务经济文明占主导)转型的地区。其实,中国地大物博,发展非常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尤其在相对发达的城市)第二浪潮向第三浪潮的转型已初露端倪;而我国西部(主要指的是广袤的农村),就主体而言还处于第一浪潮文明阶段。按照机械的浪潮文明进步论,第二浪潮比第一浪潮进步,第三浪潮比第二浪潮进步。因此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我国的西部比东部落后。其实,西部落后的主要是经济、或者是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观念、手段和机制。从文化上说,西部就不能简单用一个“落后”来概括。我们不妨重申一遍文化人类学基本原理:经济有先进落后之分,文化无优劣之别。用先进与否来衡量文化类别的高低,尺度有问题。我国的西部(特别是可以从几个不同尺度来衡量框定的香格里拉)所蕴藏着的,恰恰是东部人所缺乏、缺少和缺位的宝贵文化财富。

80年代有个相当上座的日本老电影《人证》,说的是一位美国黑人青年戴着一顶他父亲留下的草帽,到其父曾经驻扎过的日本去寻找自己的生身母亲,一位当时已经很有地位的日本名流。但是,为了保全社会身份,这个曾与美国大兵有染而生了混血儿的日本母亲,在电梯里用一把尖刀无情地杀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如此故事显然有所指: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日本经济登上了世界发达7国的峰巅;随之而来,富裕起来的部分日本人逐渐丢失了人性的“草帽”。“草帽”是充满乡野温情的文化象征。从中得到的启迪是,我们东部都市人,其实已经在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过程中逐渐抛弃和忘却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值得珍视的自然和传统。按照文化互补原理,缺什么就想补什么。相当注重实用的都市人,当真正意识到自己因为离自然和传统而去,若有所失时,就会主动去寻找,到“草帽”的真正故乡――香格里拉去寻找。这正是东西部(通过包括旅游在内的经济文化活动)实现互动、乃至于“双赢”的深刻动因。

四、中国最美的地方和最富的地方如何统筹

《中国国家地理》“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典藏版”的副标题为“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这一期的封面提要,写上了这样3句话:背包客说:这里每一公里都精彩;地理学家说:这里是中国山河的异端;人类学家说:这里是民族迁徙大走廊。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期的主导性内容,是对大香格里拉的由衷赞美和肯定。同时,也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这块神奇土地资源所面临的现代化开发潮流的冲击,表露出深深的无奈。

大香格里拉的发展之路在何方?一种回答是“以生态环境为主要资源”的旅游业(殷继成,李娴,第36页)。如何开发香格里拉的旅游业?一种回答是,想要香格里拉原汁原味地保存下去,即使停办包括旅游业在内的一切项目也不可能。比较可行的,可能是找到一个兼顾发展与保护的中间点,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度”(董正华,第34页)。另一种回答从“存天理,灭人欲”的文化取向最终必然走向消亡的立论出发,强调通过“有利于人们远离文化的贫瘠与荒凉”的现代化,来带动香格里拉的开发(赵南元,第34页)。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以旅游为目的从陆路进入香格里拉,道路不畅通,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香格里拉的开发,必须向丽江学习,沿用“要致富,先修路”的模式,修通“支线航空”(杨勇,第173页)。由此可见,即使是从旅游业人手开发香格里拉,人们的看法也不尽一致。根据一张川滇藏大香格里拉支线航空设想图,云南的德钦、的墨脱和林芝,四川的稻城和甘孜,都应列入支线机场建设计划(第175页)。

此外,题为《岷江,即将消失的河流》的文章指出,《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第9期报道的美丽岷江已经风光不再,岷江流域水利设施工地一个接一个,“在有的地段江水完全消失了”;“岷江水电开发,可能使该流域旅游价值大打折扣,亦可能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第233―235页)。岷江流域的部分断流,笔者在2004年从成都北上到九寨沟的汽车途中亲自看见了,以至于在自己的系列博客文章中,情不自禁表露过对此的惋惜和痛心。由点及面,一条岷江,折射出我国西部开发上战略取向:是坚持资源第一、在保护前提下走旅游可持续开发之路,还是先富国强民要紧、赶紧踏上比较能在经济上“立竿见影”的水电开发之征途?两相比较,水电开发论者显然占上风。不仅作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的4个电站低级水电开发列入计划,作为我国仅存的2条没有任何人工开发痕迹的河流之一的怒江(另一条是雅鲁藏布江),也提出了13级梯级开发计划,澜沧江干流则将建15座梯级电站。造水坝,包含着“国人冲进财富和机会圈的期望”。不这样开发,西部的脱贫致富岂不等到猴年马月?依赖于生态环境的西部旅游业,其所产生的是长线效益,短期内并不能立竿见影。于是,作为五个统筹之一的“人与自然相和谐”,只能往后放放了。从《中国国家地理》2003年第10期关于《水坝惹是非》的专题中可见,在关于是否应当在西部造水坝的争论中,有“要大坝还是要世界自然遗产”的诘问,有“水电开发能使当地农民变富吗”的疑惑,也有说“怒江建坝与世界自然遗产不矛盾”,说“怒江建坝是有效扶贫”。笔者的想法是,设若不从城乡统筹、东西部统筹的角度作系统的战略权衡,急功近利的水电开发热肯定将逐步升温。有可能,一味强调资源保护,但缺乏相应的切切实实能帮助西部发展的得力措施,恰恰难以达到保护西部珍贵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资源的目的。

我们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这样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我国东部区域,对西部的开发承担怎样的责任、是否可能在承担责任同时进一步发展和实现自身?西部地区的民众和政府能否用未来的眼光来有效处理眼前的问题?中央政府和部门如何从资源宏观配置的公共管理和决策层面,协调东西部的不平衡发展,有效化解西部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大香格里拉”式和谐、以及世外桃源般的人类文化“活化石”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土崩瓦解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