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远程教育研修总结

远程教育研修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远程教育研修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远程教育研修总结

篇(1)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院地结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104―03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院地结合”模式,是指高等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高校出资源,地方出政策”,即高等学校充分发挥优质的智力资源、培训条件、研究力量、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势,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制定相关激励性政策,共同推进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和整体素质。

一、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条件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指导

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高校分布情况和各县基础教育工作实际,组织所有高校与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召开对接座谈会,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高校与各县对口意向,并制定具体的指导意见,促进高校与各县形成对口合作关系。也可以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高校自由对接,形成对口合作关系。

(二)高等学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

高等学校组织人员深入对口县进行实地调研,全面摸清各县教师队伍素质情况,并形成提升区域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需求报告。在此基础上,高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整合校内各种培训资源,形成培训师资、课程、管理、服务等各方面的资源合力,确保培训条件能够满足各县教师继续教育需求。

(三)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健全培训机制

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区域内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明确教师在岗学习、脱产进修、自主研修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同时建立健全相关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措施,全力保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权利,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二、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方法

(一)脱产研修

脱产研修是指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全脱产或半脱产到高等学校进行研修学习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脱产研修要求教师完全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时间原则上安排一个月至三个月;半脱产研修要求教师部分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或分研修阶段脱离现在工作岗位,时间原则上安排三个月至半年。

1.各县选派脱产研修教师。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建立教师脱产进修选派机制。一是利用超额编制将学校在编在岗教师按周期进行轮流选派,即在安排编制时,按区域内教师总数的10%作为超额编制,并按区域内学校和教师数平均分配到各个学校,各个学校按照超额编制情况定期轮流选派教师到高等学校脱产研修。二是结合大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选派教师脱产进修,即由各县与对口高等学校协商,每年安排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各县学校顶岗实习,替换出的相应学校教师则到高等学校脱产进修。三是由教师自行向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需求进行合理选派和安排。

2.高校组织教师脱产研修。高等学校针对各县教师脱产进修选派情况,首先,组织开展培训需求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电话邮件交流等方式,收集和梳理各县教师提出的具体培训需求,并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其次,开展研修课程设计。组织专门力量根据调研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邀请专家对设计过程进行全程指导,同时再次通过多种形式征求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意见,形成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最后,组织各县教师研修。为各县教师选派研修导师,对各县教师在研修期间的学习、研究、实践等情况等进行档案记录和学分管理。

3.第三方机构实施绩效评估。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共同选定第三方具有资质的机构,对教师脱产研修进行绩效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一是评估选派脱产进修教师机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选派长效机制建立情况。二是评估高等学校组织各县教师脱产进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及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影响力。三是评估各县教师脱产进修后促进教育教学行为变化的情况,对各县教师的实践工作进行有计划的跟踪问效。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进一步调整、矫正和完善脱产进修制度。

(二)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向对口县公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各县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报名后,统一到高等学校参加集体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也可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实际,委托高等学校举办各种培训班,并选派相应教师到高等学校参加集体培训。集中培训时间原则上安排1―2周。最大的优点是便于实施班级管理,有利于统一培训内容模块和现场考核评价。最大的缺点是工学矛盾突出,培训内容比较单一,不便于发挥参训教师个性。

1.高等学校培训项目。高等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结合对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现状的研究,每学期或每学年度针对对口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培训项目要体现如下三个特性:一是时代性,即课程计划紧紧围绕当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反映国家和地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的阶段性要求。二是前瞻性,即课程计划要整合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力量,反映高等学校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方面的深入研究和超前性预测。三是实践性,即课程计划要满足教师转变和创新教育教学行为的实际需要,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2.高等学校实施课程计划。高等学校根据课程计划形成培训实施方案,组建培训师资队伍和管理服务工作队伍,安排并完善培训设施及食宿条件,按计划实施培训工作。一是组建班级组织和学习团队,根据参训教师学习基础和自身特点,安排或由教师自主选择班组组织和学习团队,并选举临时班委和支委,构建临时性学习型组织。二是按课程进度实施课程计划,对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进行过程性监控,并及时记录和反馈培训效果。三是研讨和评价,以班组或小组为单位,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体或专题研讨,并以现场测评方式进行培训绩效评估。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委托高等学校实施的项目,课程计划由高等学校与委托方共同商定后实施。

3.高等学校提炼宣传培训成果。高等学校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培训团队总结反思培训工作,梳理培训教师和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意见,形成具有典型经验的培训成果,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推广。一是提炼宣传培训价值,选取部分具有现实性和地域性的培训课程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成就。二是提炼宣传培训形式,

选取部分操作性强、受欢迎程度高、易推广使用的培训形式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在培训中的创新理念与培训成效。三是提炼宣传培训特色,选取部分在培训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培训特色进行提炼宣传,反映高等学校在培训工作中的品牌意识和独特风格。

(三)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指参训教师与培训教师、参训教师与高等学校之间主要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高等学校外的一处或多处参训教师的继续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原则上安排半年至一年。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参训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条件地扩大教学规模,有程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有计划地降低教学成本。最大的缺点是虚拟性太强,培训与教学工作缺乏直观性,不便于监控培训过程和及时观察、考核培训效果。

1.各县建设远程教育平台。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建设远程教育平台,为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奠定基础。一是基本硬件建设,在条件具备的学校添置教师继续教育专用计算机、音频视频设备、投影设备等,作为当地教师远程教育的专用场所,并分期分批安排教师使用,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基础网络建设,在当地建设教育局域网,或使用100兆以上的宽带、光纤连通英特网,使教师继续教育专用场所能快速、便捷地与局域网和英特网对接。三是培训远程教育辅导人员,在当地学校中筛选部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强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为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形成本土化的辅导团队。

2.高等学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高等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特点,结合对口县基础教育实际,按照国家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组织专家队伍开发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在解读现代教育理论的背景下,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重点突出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实践性技能,积极关注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二是体现专题培训特点,要避免大而空、全而粗的资源开发思路,用小而精、灵而活的专题培训方式,开发出具有“短、平、快、实”特点的远程教育资源。三是采取多种资源呈现方式,资源不仅仅停留在电子文本、课堂实录、专家视频等传统呈现方式上,还要以贴近教师生活本真的其他方式呈现培训资源,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

3.高校与各县共同实施远程教育。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根据高等学校开发的远程教育资源,开出参训教师接受远程教育的“菜单”,并与高等学校共同实施远程教育。一是各县辅导团队训前准备,辅导团队成员根据高等学校远程教育平台要求和参训教师学习基础,维护和准备好必备的培训设施,并提前培训参训教师计算机基本使用技能。二是高等学校专家团队过程指导,高等学校组建专家教学团队,对参训教师接受远程教育过程中的知识、问题、技术、作业等进行全程监控与指导,帮助参训教师更深理解理论知识,更好掌握实践知识。三是双向互动交流反馈,各县参训教师与高等学校专家团队通过网络在线交流沟通,全方位反馈培训效果,切实改进培训方法,全面提升培训效率。

三、实施“院地结合”模式的经费保障

(一)脱产研修的经费保障

脱产研修由于时间较长,工作成本较高,其经费保障可以采取“三个一点”方式分担,即由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分别承担60%、30%、10%比例的费用。主要经费渠道可以在当地教师继续教育相关政策规定中的经费中划拨,也可以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使用。

(二)集中培训的经费保障

集中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培训强度较大,培训成本也较高。培训经费可以通过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解决一部分,高等学校通过向上级部门申请项目立项争取划拨一部分,各县学校适当报销一部分来解决,具体比例可以分配为50%、30%、20%。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委托高等学校实施的培训项目,培训经费由双方约定后按协议规定拨付。

篇(2)

关键词:远程培训;教师成才;专业发展;通道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4-074-02

一、教师专业成才通道建设面临的问题

1.专业研修局限性严重

对于教师而言,专业成才的道路需要对教育科学以及前沿教学现状有足够的了解,但是教师毕竟不是教育学的研究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研究空间和教学广度,因此,教师在成才发展方面需要有专业化的教育研修指导。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研修发展主要是依靠校本培训,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而且校内的教师本身还需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化的行动研究。

2.成才督促制度化严重

教师专业成才之路的督促往往来自于学校,而学校的成才督促工作有着较强的强制性反应。首先,表现在对教学的主体有着强硬化的教学成绩规划,这种以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方式有着单一性的弊端,必然会使得进行相应教学新方法研究的教师兴趣大减,缺乏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且也使得教育工作者缺少交流感悟的空间。而对于教师的专业培训而言,学校的督促作用又较为弱化,往往只是将工作总结、体会、建议、感想以及“浅谈”之类都看成校本教研成果并给予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是校方对教师成才的督促过于强调制度化,通过强硬的制度化严厉督促教师作出多方面的成绩,而对成绩形成的过程不重视;通过传统的培训制度进行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而缺乏对培训结果的应用情况研究,使得教师的培训工作形同虚设。

3.培训内容阶段性严重

对于教师的成才通道的建设,学校以及相应的教师培训部门对培训内容的合理控制能力较低。主要体现在:(1)培训内容脱离实践严重。教学研究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的教学问题和学校发展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主要研究力量,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的研究活动。但是,很多培训内容只是针对某一个教学理论而展开的,对教师实际教学工作的情况没有深入调研。(2)培训内容阶段性严重。对于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而言,更多停留在微观层面,没有立足于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视角,教师教育水平的推进不仅涉及培训模式、课程资源和培训效果,还涉及管理机制、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且培训模式、管理模式、技术平台的创新必须纳入一个整体的框架进行系统研究。而当前的培训内容忽视整体性,对单项的培训有了培训、有了成果、有了收获就停止了,这种培训实际意义极差。

二、远程教育培训的教师专业引领作用

1.形成合作和交流的研究状态

远程培训形成的是及时性的合作与交流状态,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虽然为教师提供了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缺乏及时性,因为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所研究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教师参与其中的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真实的教育事件。教师与教师之间讲述的是一个“过去”的、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或发出的某种指令。而远程教育由于其设计的探究层面更为广泛,教育问题更为前沿,所以能够为教师提供他们所没有接触过的教育教学内容,并在这种未来式的情景设计之中,激发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的研究热情,形成看法交流互通互助的研究状态。通过这样务实、有效的实践性、前瞻性、广泛性的研究活动,教师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合作与共赢、交流与探讨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2.形成广泛的教育资源库

远程教育能够形成广泛的教育资源库,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教学研究、专家解答、专家理论、教学案例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而且在教师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这种教育资源更是以飞快的速度不断提升,教师完全可以在远程教育空间内获得前所未有的教育资源获得机会。另外,远程教育的资源库还能够提供给教师自主设计数据库、教学软件、教学课件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投入到数据库建设之中。

3.形成广泛快捷的培训模式

现代远程教育受培训面极为广泛,能够在同一时间内形成大规模的培训,其本身具有时空的适应性和教育的开放性,而且教育设备设施能够延伸到城乡、学校、家庭等各方面,而在教学时间上突破了固定教学时间的限制,扩大培训规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培训时间和质量。同时,解决了教师的工学矛盾问题,传统的培训方式以集体研究为主,教师需要抽出课余时间进行教育研究,而远程教育能够提供更为快捷化的培训模式,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网络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改变了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对称性,扩大了教师学习范围,拓宽了教师的专业视野。

三、远程教育培训对教师成才通道的促进发展措施

1.构建学用结合博客群落的培训格局

远程教育培训的主体内容主要是通过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博客群落的形式实现创新化的培训格局。所谓的博客群落就是通过博客的形式,通常参与远程培训的教师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网站专注在特定的教育课题上提供评论、新闻、实践案例等内容,并设置博客的留言和沟通方式,使得参与培训的群体之间有互通有无的空间,形成大规模的教师链接。这种培训格局的优势包括:(1)使得教师拥有了个人教学理论建议自由表达的空间;(2)有利于教师教学知识的过滤与积累;(3)形成了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这种博客群落的形式使得沟通交流更为快捷,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能够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当然,在构建博客群落的培训模式的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学用结合的指导,要鼓励学员将新学到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并在博客上发表实践结果。同时,培训领导者也要注意对博客内容的整理,通过集体交流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整合,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新的培训内容。

2.构建流程多元化的集体专业培训格局

为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给学习者提供更多学习机会,必须重视多元化的集体专业发展的交互设计。根据交互过程实现专业发展的合理化互动。交互提升包括对话渠道和网络渠道。对话渠道:提出主题(主持人)――各抒己见(沙龙)――提炼共识。网络渠道:个人发帖(论坛、博客)――参与者自主交流――专家点评。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网络资源,使得远程培训成为教师进行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上,教师通过网络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个体实践将教学结果放到交流平台上进行集体反思研究,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形成了共同发展、联合互动的模式。

3.构建无限延伸的专业发展评价网络

篇(3)

10天里,我激情澎湃,因为好久没这样能安静地坐下来,静听专家的谆谆教导,感受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感动于同仁的交流鼓励。每一天都在学习、收获中感动着,快乐着。青春的生命激情张扬,舒适的心境更添了几分恬静与感动。学习着真好!

记得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这次的培训,我认真参与了每一个专题的研修,更深刻、更全面地对生物教材的编排、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有了认识。对今后的教学如何去做,心里又有了新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我们应努力把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从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点点去推动课程改革的进度与成就。

回忆这10天的学习有苦也有甜。刚开始的几天特别有精神,可是近几天却感到体力不支,嗓子痛、腰酸背痛,被舍在一边的年幼的儿子也开始闹毛病,学校里的教研工作也在进行,我自顾不暇,可这边的研修培训却依然进行,我很矛盾。矛盾中,我把自己放在了最后边,挤时间学习吧。不管怎么样,我都坚持下来了,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收获的不但是知识、认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还有不管面对什么我们都要有积极的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只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再教20年,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遍的重复”他同时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是人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反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一种意识、一种习惯,是当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保持主动学习、反思的态度去参加这次难得的培训,一点点揣摩专家的每一句话,认真推敲每一个学友的发言,认真思考每一份作业,并与自己的教学经验联系,思维驰骋、观点碰撞中,我们才会体验成长的快乐,获得教育的真谛。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踏上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之路,我们才能真正健康地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远程教育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可我的心却不能平静。细细总结,对于生物课程我也有了很多的收获: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通过远程研修,专家讲座的内容,让我们在理念认识与所提供的课堂案例相结合,使我更新了教学理念,在理论层次上得到了提升。观念上的洗礼,知识上的增长,也为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集思广益、综合提升

看到来自不同地区的老师们的精品作业,才感到自己有多浅微,听着大家真心的点评,看到大家的文章,课程简报、班级简报上登载的优秀作业,无一不为我们提供了行动上的楷模。求真务实、严谨科学、博学多才,无一不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些都在悄无声息地激励着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精研教材、精研课标,在反思中成长。

三、反思自我,不断追求

篇(4)

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全体班主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班主任培训的针对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1班主任培训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班主任培训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市教育局--年工作要点和--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方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创新机制,强化管理,结合我区教育局具体要求和实际,“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英语语言能力的培训,扎实搞好班主任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加快推进名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联共享,推进我区干部队伍职业化发展和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为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主要任务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侧重点。

一个目标:以促进--教育教学的长足发展为目标。

两条主线:以干训、师训为两条主线。

三个侧重点:

(一)、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培训新思路

积极参加--省教师教育学会活动,努力争取承接区域外培训任务,挖掘潜能,发挥“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作用,扩大对外影响与交流,拓宽眼界和视角。

(二)、课题引领,提高教师教育水准

积极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市级课题(以“活动”为中心,主体参与,提高校长培训的实效性),建立学习共同体,以校本培训为主线,丰富内涵,加强引领与管理,通过一系列课题研究与实践活动,促进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整体发展。

(三)、继续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创办培训特色。

充分利用目前我区开辟的“空中英才”远程教育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两大资源,结合本校实际,开展校本培训研究,创办校本培训特色,实现校本培训制度化、系列化、专题化。

(一)、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区域发展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校长”的建设,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形成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风气,--年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争创“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班子、学习型校长”活动。各学区、班子、校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年相应的研修专题,根据专题确定必修书目及选修书目,采取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中心议题相互交流,共同提高,达到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区域教育的提高与发展。

(二)、强化实战培训,提高新教师岗位适应能力

1、对新教师的培训突出实战性特点,在分专题对新教师进行职前集中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设置新、老教师分别执教同一内容的课堂教学,由新教师与带教老师共同听课、共同点评,人人参与、多维互动,面对新教师在管理、教学中的疑难与缺憾反复研究、咀嚼,继续设置课堂,经过多次反复性训练,强化了对新教师上课、听课、现场评课能力的提高。

为了提高理论层次,培养教科研意识和教科研能力,要求每位新教师联系实际,确定研修专题,并根据专题选读书目,每两月在培训中心借阅一本教育书籍,按培训计划要求进行读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与反思。

2、做好试用期培训的考核验收工作

新教师试用期培训考核验收工作由人事科、教师培训中心、教研室、教师任职学校联合进行,由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并将考核情况组织各负责部门分别填入《试用期培训综合考查表》,报人事科审核。考核合格者,成绩作为新教师转正定级的依据,并折算成学分,记入《继续教育证书》。

3、在总结--年新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做好新编《济南市新任教师读本》与我区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与研究,进一步提高--年新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三)、借势发展,丰富和引领校本培训

为继续贯彻落实《--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有效推进《方案》中第三阶段关于“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进程,研究出台并组织实施《--区教育局中小学校本培训评估标准》,引领各中小学在认真总结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目前我区开辟的“空中英才”远程教育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两大丰富资源开展校本培训。并组织落实下列具体事宜:

1、分批分期到远程会员学校督促、检查远程教育落实情况,召开参训教师座谈会,了解各会员点远程教育落实情况。

2、组织好中小学骨干教师异地培训,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宽视野,激活思维,提升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辐射作用,组织好座谈与交流的汇报活动。

3、组织上海专家春季和暑期两次来济南的面授带教活动,并强化专家和参训教师的互动、交流。

4、组织好视频知识复习、考试和反馈等工作。

目的:以考促学、抓好落实、调研反馈,使远程培训更加切合我区实际。

5、组织、落实全区英语教师tkt英语学习和外教来济对英语学科带头人面授活动(培训内容:教学要素、授课技能和专业知识)。

发挥英语学科带头人作用,落实全区英语教师tkt英语远程学习,带动全区英语教师专业提升和业务发展。

6、做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关于新课程学科远程教育》春季、暑期、寒假三次培训的组织与管理。

研修课程包括小学及初中数学、语文、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8个学科的学科研修课程。每个学科分6个学习专题,每个专题学习时间为12学时。研修方式采用网上集中研修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4+2”模式。通过远程研修,进一步加深中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实践。

7、深入开展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第三阶段的培训,即:教育科学研究阶段。

各中小学要在前段学习反思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联系教师队伍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培训,学习科研的基本方法,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特别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深化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组织参加年底全市统一组织的考核。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以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知识为主;实践考核由教师结合自己承担或参与的研究课题,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本人教育教学特色的科研论文或阶段性研究成果。

总之,--年教育局、培训中心要在提供资源、加大组织、引领的基础上,强化对校本培训的管理、督导和评估检查力度。通过检查评估,使更多的学校跻身于教师校本培训省级示范学校的行列,推动全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

(四)组织落实班主任岗位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要求,总结我区“首届青年骨干班主任培训班”的经验,结合我区实际,组织落实班主任岗位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培训主要内容: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关教育法规等。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今后凡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均需接受专题培训,对未参加过班主任培训的教师,近年内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补修,近早实现人人持证上岗。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市区教育局将选拔优秀班主任进行重点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在区、市、省甚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队伍。

(五)、注重统筹规划,壮大名师后备队伍建设

以市名师工程为引领,以校本培训和远程教育为主要培训形式,加强我区名师建设工程,把这项工作作为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教育人才梯队化建设的根本环节。

1、组织市名师人选参加高级研修或挂职培训学习。

--年是我市实施“名师建设工程”的第二年,也是开展培养培训的实质性阶段。针对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开始,陆续组织名师人选到高校或教育发达地区参加高级研修或挂职学习培训。通过研修学习,提高理论素养,提升教育理念;激发成长动机,消除职业倦怠;反思教学实践,重新定位专业角色;创新教育思路,突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促进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和发展。

2、以“济南名师网”、“市名师电视专栏”、“名师工作室”建设为契机,推动我区“市名师人选”的成长。

3、采取激励政策关心鼓励名师培养人选。

各校每年给予人选10至15天学术假期,让他们相对集中精力和时间,总结反思自己教学工作,梳理积累的教育案例与资料,撰写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与体会。

4、加强人才梯队培养,壮大--名师队伍

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壮大名师后备队伍,让每位教师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教师队伍的塔式结构,实现教师队伍的分层递进,梯队攀升。为此,我区今年启动“--教师人才梯队培养工程”(《方案》另祥)。评选产生我区骨干教师人选、学科带头人人选、--名师人选,并从--名师中输送市名师人选。培养周期3年,经过3年的考核正式命名,同时享有相应待遇。对人选提供相应的成长平台,而且每学年对人选考核一次,通过考核形成人选动态管理。经过3年的努力,形成--人才梯队,壮大--名师队伍。

(六)、探索农村培训有效模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在对农村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今后要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研究,充分发挥教师培训中心的业务统筹和服务支持职能,探索农村培训的有效模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城乡结合、资源共享,利用济南市名师人选优质资源,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结合我区农村教师实际,组织农村复合型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农村地区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班主任培训计划2一、工作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县进修校关于教师培训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着眼于提高教师综合

素质与专业水平,服务于课程改革,培养终身学习和创新潜力的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构建学习型的教师组织。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爱岗敬业精神;

2。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科研潜力;

3。强化教师专业知识及理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4。加强教育技术潜力培训,提升教育现代化实施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5。深入贯彻落实县进修校师培工作精神,加快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三、主要工作

(一)着眼实际,注重培训的针对性。

1。强化师德建设,树立师德窗口形象。学校将坚持以学校博客、校讯通、教育简讯、《汶川教育》为媒介与视点,继

续挖掘和培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先进与典型,透过开展政治学习和“师德演讲”、“我的教育故事征集”、“师德征

文评选”、“教育故事选编”等活动,推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加快我

校师德窗口形象建设。

2。特色建设,引领教师专业知识自主提升。以“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为源头,透过校园图书馆、教育博客等信息平台

,继续深入开展师生经典诵读工程,以此促进教师走向书香型、知识型、智慧型的专业发展之路,以丰富的知识积淀

开启教育的智慧,提升教育科研潜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本学期,学校将有目标的培养和发展学科骨干教师。与此

同时不断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3。支教帮扶,促进教师专业性成长。借助资中学校支教帮扶优势,组织帮扶学校学科骨干教师举行“教学送培下乡活

动”、“高效课堂活动研讨”、“名师教育思想交流”等,在名师专家的引领下开辟专业发展之路,并有计划的选拔

优秀青年教师3――5名与帮扶学校骨干教师、名师结对帮扶,以点带面,辐射引领。

4。加速信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技术人才的示范辐射作用,透过开展“信息技术操作潜力培

训”、“教育技术应用潜力培训”、“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培训”等全员培训活动,不

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潜力。

(二)丰富形式,搞活培训,注重培训的实效性。

1。立足校本,面向全员。构建骨干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的校本研训运行机制,透过教务处、教研组、课题

组等校本性研训组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传帮带”培训活动,以“教育理论学习”、“课例研讨”、“案例诊断”

、“教学沙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拓宽不一样层次教师的教育视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保证全体教师同等享

有学习提高的机会,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2。搭建平台,拓宽渠道。一是外输送培,开放教育思想。学校将用心组织教师参加县进修校安排的各种培训工程;二

是外聘内训,开阔教育视野。学校以支教工程为契机,用心建设与支援学校的和谐关系,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到资中县

-镇中心校、新桥镇中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三是骨干辐射,经验共享。学校在多措并举,重力打造学科骨干教师

队伍的基础上,将多角度多层次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透过开设示范课、外出学习汇报课、教育思想汇报

交流等形式,分享经验,共同成长;四是整合利用身边的优质网络资源,为教师培训带给公共服务平台,务实开展培训。

3。以赛代训,赛训结合。以县教学工作要求和有关教师培训文件精神为指导,用心开展教师教学技能评比活动打牢教

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教师培训领导小组,教务主任、及教研组长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教

师培训的管理工作,具体培训由教务处负责。

2。统筹培训,带给保障。

学校将全面统筹协调培训工作,在培训时光和培训经费上带给保障,确保教师培训经费的持续增长,为教师培训带给

稳定可靠的经费来源,确保教师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管理,严格考核。所有培训由教务处实行管理,统一规划和实施。学校将把过程管理和教师培训考核状况与教

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设置、评先表彰等挂钩,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

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振兴漩口地方教育。

4。强化学习,服务培训。为了做好培训、服务、管理工作,培训领导小组成员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学习,开拓视野

,积累经验,以满足培训工作的需要;教务处要统一规划好各类培训,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要求具体,整合资

源,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时光

项目资料

一、二月

1。总结201x年师培工作,清理装订相关文件资料,整理归档。

2。布置假期教师课标和业务学习资料。

三月

1。收集假期教师课标学习记录。

2。制定201x年我校教师师培工作计划。

3.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宣传培训工作会。

3。做好“关于教育部教师普通话运用状况调研”活动的调查迎检工作。

4。各教研组进行“晒课”研讨会。

5。布置开展语言文字工作。

四月

1。开展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工作。

2。到资中新桥、-中心校进行教学、管理交流学习。

3。配合县进修校做好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后备人才库建设工作。

4。做好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比赛工作。

5.各教研组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培训工作。

6。完成“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优课”上传工作。

五月

1。组织我校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巡回交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组织幼儿园教师开展县级培训。

3。完成“国培计划”、省州各项培训活动的人员选派工作,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开展好校本再培训。

4。。开展学校读书活动。

5、组织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研讨培训工作。

六月

1。配合县进修组织的管理者外出培训学习活动,转变观念,提升管理潜力,提高管理水平。

2。继续开展好“国培计划”、省州级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的过程管理

3。开展校本研修活动。

4。做好期末检测工作,对师培进行总结,安排好下半年工作目标任务。

七月

1。选派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州级培训工作。

2。布置暑假教师自学课程标准及师德师风建设

八月

1。组织完成暑期国培、省、州级教师培训工作。

九月

1。开展学校继续教育学时登记、教师成长记录工作。

2。完成开学检查视导工作,加强监管,指导学校校本培训。

3。开展教师教育技术潜力提升工作,组织以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校本培训活动。

4。组织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参加县进修校举行培训活动,提升组织与管理潜力。

5。开展我校语言文字宣传月活动。

十月

1。各教研组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讨培训工作。

2。选派我校骨干教师参加县进修校组织外出学习培训。

3。继续开展好国培、省州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4.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讨培训会。

5。选派部分教师到广东--小学进行跟岗培训学习。

十一月

1。组织德育主任、班主任参加县进修校举行培训工作。

2。指导督促各校校本培训、语言文字工作以及读书活动的开展状况

3。参加县进修校组织开展“校(园)长研讨会”活动。

4。继续开展好我校教师有关国培、省、州、县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5。开展我校语言文字相关活动。

十二月

1.对我校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考核。

2。继续开展好国培、省州级的各项培训工作

3。总结今年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数据上报。

4。完成本年度师培工作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班主任培训计划3一、指导思想

通过培训,促使班主任更新观念,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理论修养、教育能力,科学地把握班主任工作规律,更好地适应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使学校德育工作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理想、情操,指引学生对真理、对生活的追求和创造,进一步提高全校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和班主任工作的水平,提升学校品位。

二、明确班主任校本培训的目标

1.帮助班主任了解班主任常规工作及基本要求,探究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自觉性。

2.通过学习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

3.积极探索,学会协调各方面工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4.培养班主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案例分析和经验的能力,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科研性。

三、培训内容

1.专业理论:

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

教育法律法规类:《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班主任工作条例》等。

德育管理方法类:《班主任工作新理念》《班级管理方法与创新》等。

2.专业素养:

班主任的专业素质修炼

班主任的能力训练

班主任的组织领导艺术

班主任的关系协调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技巧

3.专业能力:

班集体的建设、组织能力,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能力,班队活动的设计、组织能力,主题班会的创意、设计组织能力,后进生的教育帮扶转化能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个案的观察教育分析能力,课题开发与研究能力,偶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四、培训途径与方法

实行班主任全员培训,分层培训的方法,采用学习反思、实践训练、导师引领、专题研讨、课题提升的“五步”(循序和互相交叉、互相渗透)培训模式。

五、培训措施

1.建立班主任专业化培训领导小组,强化对培训工作的管理与指导

组 长:王--

副组长:高--、滕--

成 员:顾建平、李芳、张建良、倪牡丹

2.健全班主任专业培训激励机制,实行培训考核制。

根据要求对培训任务完成情况、班主任工作进步情况,与当年度的班主任工作考核挂钩,与校优秀班主任评比挂钩。班主任专业水平提高快、工作实绩明显的,优先推荐优秀班主任的评选。

班主任培训计划4时光飞逝,转眼间又是崭新的一个学期。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到,特意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

一、现状分析

本教研组现有教师9名,以中青年为主,

小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在教学上用心肯干,努力上进,且大部分都是班主任,是学校的中坚力量,透过对于一些课题的研究,老师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农远资源的使用,但还是存在必须的问题的,所以致使教学水平停留在原地不动,有待提高,为此本期教研重点,学习语文新课标,利用新建网络观摩探讨优秀教师和名家的课堂视频,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备课和教学。

二、主要工作:

1、根据学校要求,着手进行课题申报和研究,初步拟定为“电子备课”方面的资料。

2、做好教学开放周组织宣传工作。

3、做好观看名师教学录像的工作。

三、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完成教研组计划的制定。

2、召开第一次教研组例会,明确学期工作重点,明确备课、作业批改的要求。

3、开学初常规教学检查(单元计划,进度表)。

四月份:

1、组织观看名师教学的实况录像。

要求有记录(算听课一节),有评价反思。

2、组织参加电教8项和小语会教学论文,设计的评比活动。

3、备课笔记和作业检查。

五月份:

1、期中测试状况的分析。

2、作文和写字比赛。

3、举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月份:

1、让骨干教师介绍语文学科复习经验,拟定复习计划。

2、对电子备课状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班主任培训计划5一、培训目的

班级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细胞,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而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一个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好班级。因此,提高班主任的素质,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班主任培训是提高班主任素质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培训措施

1、加强制度建设。

本学年我们将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①班主任选聘制。我们将进行班主任竞争上岗制,择优聘任,以确保班主任队伍的素质。②见习班主任制,对于新教师将安排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与其结对子,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中让他们得到培养的锻炼。③班主任工作例会制。④班主任工作综合考核制。⑤行政挂钩制。

2、加强理论学习。

本学年将重点学习这些内容:①有关的德育文件。②有关的理论书籍。主要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如何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③《班主任》、《德育》等有关的杂志。

3、引导专业化发展。

教导处将收集整理有关班级管理、班风建设、偶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有关具体案例,加以编辑,印发给每位老师,引导学习先进的做法,探讨科学的育人方法。

3、加强科研探究。

在加强班主任理论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将要求他们积极进行教科研实践探索和研究,围绕德育课题“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总结规律,创出特色,从而更好地解决在班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将在期末举行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及论文评比,以教科研为先导,科研兴教,使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工作充满生命力,也更富有时代特色。

三、主要活动安排

1、班主任例会。

(每周的星期二上午7:30)

2、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

(每学期的期末)

3、班主任工作论文、德育论文评比。

4、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

篇(5)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办群众满意的教育、创磨口窗口小学”为核心,加强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落实中心校工作要点,转变观念,深化校本教研和校本研修工作,突出抓好学洋思、新课改工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 

二、工作总体目标与要求: 

1、贯穿一个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当质量排头兵。 

2、体现两个重点:一是六年级教学与复习;二是培养学生多种好习惯,注重“合格+特长”。 

3、促进三个提高:⑴通过养成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⑵通过扎实有效的教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⑶通过内抓教学质量,外树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4、       落实四项工作:⑴学校管理规范化。⑵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⑶提高教学质量。⑷重视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 

一、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          德育工作 

德育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作,要高标准完全完成这项工作,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1、构建德育工作机制。做到四有(有领导小组、有德育计划、每月有安排、每周有重点教育专题),四坚持(每日常规有检查评比、每周汇总,每月按《班级管理细则》综合考核,每期评选优秀班级)。重视班主任队伍工作在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 

2、       利用重大节日、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开展感恩教育、信心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并落实“五个一”活动,积极开展“三理”教育。 

3、开展“养成做人好习惯”活动,通过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纪律、卫生、路队、学习、礼貌等习惯,由德育领导小组、值周教师进行检查评比,对学生的各种习惯作出评价,在班内对表现好的学生插小红旗,评选文明小学生 

   4、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学生的评价由自我评价收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组成,多方面对学生作出合理评价,肯定成绩与进步,激励学生成长。召开必要的家长会,对表现好的学生向家长发出喜报。 

(二)规范管理,完善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1、推行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积极落实工资二次分配方案。 

2、建立健全两免一补机制,作好档案管理,利用好有限资金。 

3、开齐开足课程,重视体育音乐美术工作,组建特长兴趣小组。 

4、加强教师、学生管理,促使良好的“三风”形成。 

5、加强过程管理,经常性对教案复备、作业、三清等常规工作的检查,重点作好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和补考制度。 

6、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多种学习习惯:预习、写字、作业、复习等。 

7、加强毕业班管理和尖优生学习管理,搞好课堂教学,落实培优补差制度。⑴对尖子生、优秀生、及格生,实行目标责任制,分解到教师,责任到人。⑵锁定尖优生培养对象,抓好边缘生,强化培养。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定期进行阶段性考试和考试分析。⑷做好资料收集与使用。⑸落实“三清”制度。⑹加强学科试题研究。 

8、建立一套学习竞争制度,人人有学习目标,竞争对象;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定期进行检查。 

9、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尝试进行阶段性“四个百”活动(记住百首古诗词、百句名言警句,百个歇后语,百篇习作);数学实行每月百道习题竞赛活动。 

9、制定远程教育制度,用好各种远程教育设备资源,实行签名学习制度,力争使每个教师都会用设备,促进教师成长。 

(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2、落实13344教研活动管理制度。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理论书籍,及时了解课改新动向,并作好记录。 

‚教研活动定时间、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 

ƒ上好三种课:公开课、课改研究课、汇报课。 

„立足四项研究:研究教材、课程标准;研究学生实际;研究教学方法;研究考试评价。 

…人人有优化课堂教学专题,有方案,有总结,有交流。 

3、强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角色,立足学生学会、会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落实学科教学、辅导及评价的指导性意见,积极探索高效率的教学方法。 

4、抓好“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活动。 

(四)落实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积极开展校本研修工作,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记好报告册,写好教育叙事、自评自结、教学成果。 

2、作好反思与交流工作。 

(五)做好后勤工作,抓好安全管理。 

篇(6)

【关键词】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体系建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中图分类号】 G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6)11―0061―10

一、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要全面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因此,必须采取高质高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长期以来,教师校本研修被认为是较为普遍和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以学校为基地,将教师的工作、学习、研究融为一体,聚焦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是基于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学习和研究。但是校本研修局限于校内,存在着局限性和封闭性问题,难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更大的突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常态视频课例可通过网络传播,使网上课堂观察和研讨活动成为可能,因此,教师网络研修不仅具备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还克服了传统校本研修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使教师研修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教育机构的青睐。

学习支持服务是远程教育两大功能要素之一,是使远程学习顺利发生和有效达标的重要组织条件和保证(冷静,等,2015)。教师网络研修是远程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研修支持服务是教师网络研修顺利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深入发展,教师网络研修越来越注重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度越来越紧密,但是,传统的教师网络培训服务难以满足教师网络研修发展的需要,体现在:① 学习内容由专家或助学者事先确定,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② 以传递资源式的信息服务为主,难以帮助教师解决课堂真实情境中的教学问题;③ 以培训内容接受程度作为主要的学习效果评价指标,导致学习与实践脱节,研修难以持续。由此可见,改革传统网络培训服务方式,构建以教师实践需求为导向的,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新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此,本文聚焦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二、基本概念界定

1. 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网络研修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根植于教师工作,聚焦于学生学习,且适合教师职业发展的终身化的发展形式(王陆,2011)。

教师网络研修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以一线研修教师为参与主体,聚焦教师教学实践问题解决的专业发展形式。教师网络研修以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和教学行为改进为目标,以合作参与、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主要研修方式。

2.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是一种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跨时空的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共同专业发展愿景的教师通过网络研修支持平台聚集起来,他们在参与系列合作研修活动的过程中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共同实现专业发展,同时也培养了社区研修文化。专家和助学者作为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的成员,为研修教师提供系统、专业化的研修支持服务。

3.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是由助学者为教师开展网络研修活动提供的人际、学术、认知和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其目的是鼓励研修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修活动,提高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效率和效果,促进教师网络研修目标达成(杨卉,等,2015)。其中,助学者是来自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或专业人员,他们在教师网络研修中扮演引导者、推动者、设计者、协调者等多种角色。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是以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为支撑,集助学人员、研修资源、多元化服务和管理功能等于一体,并将其有机整合,以确保教师研修服务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研究

(一)研究基础

1.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相关研究成果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服务观念、构建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例如,董兆伟等(2015,pp.93-98)从顾客满意角度构建了“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出网络学习支持服务要依据学习者的特点,体现时代性和个性化;庄榕霞等(2007)基于绩效观念构建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从系统出发,多层次、整体性地看待远程教学系统绩效,并从整体和过程的角度将绩效管理应用于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设计中。周蔚(2005)对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原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服务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相关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教师网络研修的蓬勃发展,有关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研究者从多角度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进行了研究。① 研修干预服务方面,由于研修活动是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途径,因此,学习活动设计成为助学者干预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手段。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研修活动设计策略进行了研究,例如,瓦斯达斯(Vrasidas & Glass, 2007)认为,要基于教师日常教学情境进行设计,以保证学习活动设计的真实性;杨卉等(2012a)认为,在教师研修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助学者要提供认知支持、情感支持和学术支持,不同阶段助学支持力度不同,在助学策略和方法选择上应给予充分考虑。栾学东(2014)从促进教师知识转移服务策略出发,对接入服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② 服务团队管理方面,研究者对研修服务团队角色管理进行了研究,严加平(2011)认为应鼓励多元网络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实际情况照顾到助学者的工作安排。实践研究表明,研修服务团队的职能角色匹配与团队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刘雨薇,2015)。③ 研修活动评估服务方面,栾学东(2014)构建了由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动评估和成果评估四个维度组成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模型。王陆等(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多个渠道收集反映教师日常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情况的真实性评估是教师研修活动最为有效的评估方法,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网络研修能够有效地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促进资源再生和知识的创新。④ 服务质量管理方面,研究者提出了包括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障性和关怀性等维度的在线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杨卉,等,2015)。

由此可见,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研究已经涉及多个方面,其研究成果表明,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作为面向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服务,继承了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独特性。这意味着,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也具有其自身特点。然而,目前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缺乏,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文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进行研究。

(二)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构建原则

框架是一种观念或事物的基本结构,一种概念性方案、结构或系统,是将相关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理念、原则或标准统整在一起的结果(杨卉,2011)。因此,明确研修服务观念和原则是构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的前提。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理念:以支持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为抓手,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以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原则:

1. 以教师研修需求为中心原则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要一改传统教师培训单向推送信息的服务方式(如专家讲座、资源推送),转变为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为教师提供针对。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针对策略的实现途径就是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助学者为教师设计研修活动,并在知识、资源、工具等方面对研修活动给予支持。因此,从满足教师研修需求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2. 提供知识服务原则

知识服务是指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在知识和信息搜集、组织、分析、重组的基础上,将服务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服务(张晓林,2001)。将知识服务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助学者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可引导和帮助教师在研修活动中有效解决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分享、应用和创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服务所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领域,是综合集成化的知识(张红丽,等,2010),因此,需要助学服务团队中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助学者分工协作。知识服务过程需要服务双方的持续交互和学习者的参与,这有助于助学者随时理解教师的需要,并最大限度满足教师的需要(Bettencourt, Ostrom, Brown, & Roundtree,2002)。因此,从知识服务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④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3. 提供持续原则

助学服务团队要持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这意味着不仅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而且要让教师在研修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的研修需求,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发展动力。这就需要助学者一方面通过活动设计和指导,引导教师提高研修的深度和广度,鼓励教师向专家型教师发展;另一方面,要多角度捕获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时刻把脉教师研修需求的新变化,据此调整服务策略,从而确保服务具有持续性和实际意义。因此,从确保服务持续性的角度看,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① 需求分析子系统;② 活动支持子系统;③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④ 服务管理子系统。

(三)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构建

根据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教师网络研修的服务原则,构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中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要素包括:① 教师:是研修主体和服务对象;② 助学者:是研修服务提供者;③ 研修活动:是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获得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和活动支持子系统所提供的功能服务的纽带;④ 需求分析子系统:支持助学者对教师的研修需求进行分析,依据研修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和服务策略;⑤ 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根据教师的研修需求和服务策略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⑥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具有资源存储和检索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还具有研修资源流通和转换,以及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分享和创新等知识管理功能;⑦ 服务管理子系统:支持对研修服务的评价反馈,对研修活动信息和研修绩效等的采集和分析,识别教师新的研修需求,促进研修策略及时调整;⑧ 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支持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和分工管理,以提高服务的专业性、综合性和服务质量。

四、各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中,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是核心功能子系统,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如下:

(一)需求分析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与否取决于服务能否满足研修教师的真正需求,因此,研修需求分析是一切服务的前提。需求分析子系统就是通过收集、分析研修教师的学习和工作信息,确定教师真正的研修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服务策略。

助学服务团队分析和确定教师的研修需求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观察教师常态课教学行为,采集课堂特征信息,分析和诊断研修教师亟待解决和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二是通过监控教师研修活动进程,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状况和服务需求。

1. 教师常态课观察和分析方法

课堂观察方法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的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地在课堂情境中收集课堂信息,为课堂分析提供依据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王陆,等,2011)。课堂观察技术有多种,可从多角度进行分类。从所收集的课堂资料的特征看可将其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前者是有目的地对课堂师生行为等现象进行统计获得课堂特征数据;后者采集的课堂信息则是非量化的,如课堂中师生对话的内容、关键事件描述等。从课堂观察范围的角度可将课堂观察分为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前者中观察者有较为宽泛的观察主题,如田野观察;后者中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和观察主题进行课堂观察,如记号体系分析法。

用观察和分析课堂的方法诊断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了解教师研修需求的重要途径。在分析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数据时,可采用频次统计法确定教学问题发生的普遍性,也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法对教师群体(如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教龄等教师群体)的课堂观察分析结果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群体间数据的对比分析,诊断每个研修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和彼此间的差距,从而确定教师群体的研修需求、研修策略和服务策略。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监控方法

监控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教师研修过程信息,及时发现研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服务需求。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监控依托工作流监控技术来实现(杨卉,2011)。具体实现方法如下:①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平台活动管理功能采用活动实例管理机制,将每个要执行或正在执行的研修活动看作一个活动实例,为其分配实例编号和活动空间,以便活动监控和管理。②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具有层次性,一般是由若干子活动按照一定逻辑顺序组成活动流。工作流机制记录活动流中每个活动实例的执行信息,包括子活动发生顺序、与上下活动节点的逻辑关系、执行时间等。工作流机制将活动流及活动节点执行状态可视化,助学者可实时获得每个活动实例的进度、状态等相关数据,及时了解教师的研修需求。

(二)活动支持子系统

教师网络研修的主要方式是参与式的合作研修活动。因此,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各功能子系统主要面向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开展服务工作。活动支持子系统支持助学者依据教师的研修需求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活动进程和评估活动绩效等,通过活动干预提高教师研修的效率和效果。

1.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原理和方法

“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可实现特定的教育干预。学习活动设计就是对不同类型学习活动成分的设计(杨开城,2005)。活动理论是一个研究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哲学和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乔纳森,2002)。活动理论认为活动是一个系统,由活动主体、活动客体、共同体(社区)三个核心成分和工具、规则和分工三个次要成分组成。借鉴该活动系统结构,结合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特点,可确定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要素由研修教师、活动任务、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方法、活动规则、角色分工和活动环境(资源、工具等)组成。设计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可采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立体设计方法(杨卉,等,2012b),既要把研修活动看作由子活动流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的活动,对各层次子活动进行设计,完成纵向活动设计,与此同时,也要对每个层次活动的各要素进行设计,即完成横向设计。这种立体活动设计方法使研修活动更加灵活、多样,适应性更强,也提高了活动设计的规范化程度。

2.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指导方法

穆勒(Moller,1998)认为,在异步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持,即学术性支持(academic support)、认知性支持(intellectual support)和人际性支持( interpersonal support)。在学术性支持方面,助学者要从“知识提供者”变为“学习促进者”(陈萍,2008),凭借其专业知识和睿智,引导学习者在讨论活动中聚焦关键问题,鼓励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及时回应学习者的回答,善于对不同评论进行编排,综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的讨论主题(Ryan, Scott, Freeman, & Patel, 2000)。在认知支持方面,助学者要重视对参与式合作学习活动的支持和促进,因为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归纳知识、分担认知负荷、解释分享个人观点、产生认知冲突、整合观点、内化知识、成员彼此影响等,合作学习也是成员彼此理解的共同基础(Fox & MacKeogh, 2003)。在人际支持方面,助学者必须维护教师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轻松的在线支持环境(Adendorff, 2005)。和谐的研修氛围有利于提高研修教师对社区的归属感,消除他们在远程学习活动中的孤独感,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研修活动中去。

萨蒙(Salmon, 2003, pp.28-50)提出在线助学服务在不同学习活动阶段的服务策略,这些策略涵盖了学术支持、认知支持和人际支持等服务。① 进入和动机阶段:助学者要帮助学习者学习技术,快速学会使用系统,并激励他们花时间参与学习活动;② 社会化阶段:助学者应促进形成学习者受到尊重和其观点被他人尊重的社会文化氛围;③ 信息交换阶段:促使每个学习者都发挥作用,主动参与到与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信息交流活动中来;④ 知识建构阶段:促进学习者分享知识,为学习者个人和集体观点提供机会;⑤ 发展阶段:为学习者自行组织的知识建构活动提供帮助、在线时间和活动空间。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对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指导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还包括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社区研修文化培育等多个方面。助学服务策略和方法要因服务需要、服务情境而定。例如,为了帮助教师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顺利突破难点,助学者经常在关键环节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学习支架,其中技术支架用于网络活动的技术指导,内容支架用于推荐、阐释、纠正信息等,过程支架用于协助学习者开展搜索、组织、展示信息和专业研讨等活动(Rimor, Reingold,& Heiman, 2008, pp.43-53),支架要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情境而搭建。

(三)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

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除了具有常规资源管理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遵循资源转换和知识转化的相关理论,以促进资源流通和价值提升,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

1. 学习资源流通与转换理论

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课例等研修资源承载着教师隐性的实践性知识,隐性实践性知识的外显可以促进教师分享和传播实践性知识。按照对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程度,可将学习资源分为三类: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原始资源是指尚未做任何开发的资源,主要包括文献、教师常态课例等。再生资源是对原始资源的再加工,有助于所含的隐性实践性知识生成和外显。例如,常态课例属于原始资源,经过教学观察和课堂信息采集和分析,得到再生资源――课堂观察报告,有助于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反思,进而生成和外显实践性知识。高级资源是再生资源的高级形式,经过对再生资源的知识萃取等加工处理后,形成了承载外显化实践性知识的新资源,即高级资源。例如,对课堂观察报告进一步分析和反思,挖掘出课堂中体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事件或行为,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即课堂关键事件,则属于高级资源。课堂关键事件承载了课堂某一问题情境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称为碎片化高级资源,而其中隐含的实践性知识称为实践性知识碎片。对实践性知识碎片进行归纳、萃取和组合等处理,形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可用文字、公式等方式呈现,称为抽象化高级资源。概念化实践性知识还可以用知识树等进行系统化梳理和可视化呈现。从对教师共享实践性知识的贡献度来说,高级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再生资源,再生资源的贡献度大于原始资源(王陆,等,2010)。资源服务就是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管理,拓展各类资源的形式,建立原始资源、再生资源和高级资源之间的联系和转换关系,指导资源应用方式,提高研修资源的流通性和应用价值。

2. 实践性知识转化理论

共享和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研修的目标,然而,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人化、情境化、缄默性等隐性知识的特征,有碍研修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外显成为教师研修目标达成的关键。野中郁次郎(1995)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看作由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四个阶段组成的螺旋式演进过程,简称为SECI模型。 其中,社会化是通过团队或社区成员共同活动,实现个体的隐性知识共享为群体的隐性知识;外化是从隐性知识到新的显性知识的转换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帮助个体将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或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用概念或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组合化是一种把外显的知识综合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显性知识系统的过程,可通过团队成员共同对显性知识进行编码、分类和组合等活动来实现;内化是学习者将所获得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可通过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获得的显性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在体验过程中扩大个人默会知识的容量。

SECI模型为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共享和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网络研修知识管理服务就是基于SECI模型的思想,对处于知识转化不同阶段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承载方式、呈现方式、应用方式和共享方式等进行管理和指导,促进教师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得到转化、分享和应用。

3. 资源与知识管理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资源与知识管理策略是与活动支持子系统相结合的。一方面,通过参与式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实施指导,引导教师经历知识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的转化过程,并促进研修资源从原始资源向再生资源进而向高级资源转换;另一方面,研修资源和研修工具设计要与各个知识转化阶段所需要的资源类型、知识形态和应用方式等相适应,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相配合,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转化。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模型如图2所示。

资源与知识管理服务的典型流程如下:① 知识社会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师上传常态课例、同侪观课、实践体验等活动,提供课堂观察工具等,使教师个人原始资源(如教师常态课例)变为团队原始资源(如团队教学案例),或者使个人原始资源变为再生资源(如课堂观察报告),由此课例中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被社会化为团队隐性实践性知识。② 知识外化阶段:设计和组织教学反思和同侪间专业对话活动,提供教学反思支架等研修工具,促进团队原始资源或再生资源转换为碎片化高级资源(如课堂关键事件),使隐性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外化为基于课堂情境、显性的实践性知识碎片。③ 知识组合化阶段:助学者提供知识总结和表示工具,开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碎片的抽象和概括活动,将碎片化高级资源转化为抽象化高级资源(如思维导图),将实践性知识碎片转换为概念化的实践性知识。④ 知识内化阶段:提供教学设计模板,设计课堂实践与观察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将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运用于新的教学问题解决,并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创新实践性知识。因此,该阶段使高级资源转换为个人原始资源(如常态课例),使显性实践性知识在用于解决新的教学问题时转化成新的个人隐性实践性知识,由此将进入新一轮的知识转化过程。

(四)服务管理子系统

服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完成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工作。在教师网络研修社区,评估服务质量有两个重要途径:一是以研修教师对助学支持服务的评价反馈为依据评价服务质量;二是通过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效果来评价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有效性。两种评估结果具有互补性,共同作为助学者调整服务策略、改进服务的依据。

1. 教师网路研修支持服务质量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是指服务提供者能够满足研修教师明确的和潜在的需求的能力和程度的总和(杨卉,等,2015)。顾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是服务质量管理最为核心的概念,一般称为感知服务质量或服务质量(樊文强,等,2010)。格罗鲁斯(Gronroos)认为,服务质量是一个主观范畴,取决于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期望(期望的服务质量)同其实际感知的服务水平(体验的服务质量)的对比(转引自张屹,2003,p54)。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成果中影响力较大的是1985年由PZB小组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将顾客预期的服务质量与实际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差距用质量认知差距、质量标准差距、服务传递差距、沟通差距和感知服务质量差距五个差距来描述(Zeithaml, Berry, & Parasuraman, 1990)。其所设计的《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 measure scale)包含了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关怀性、有形性五个维度,系统地评价了服务质量(Parasuraman, Berry, & Zeithaml, 1988),从而使服务质量可以进行量化评价。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评估体系是制订《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的依据,评估体系要继承一般服务行业普适性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要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特殊要求(杨卉,等,2015)。研修教师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满意度问卷》进行在线填答,其评估数据分析结果将反映教师研修支持服务的质量。

2.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原理和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结果可作为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评估的重要依据。所谓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的绩效评估是指依据研修活动目标以及量化的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价研修活动对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推断教师网络研修活动设计和指导的有效性。教师网络研修的目标是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的情境性、默会性等特征都意味着不能采用传统显性知识评估方法,而应该采集研修教师日常教学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定期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对研修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程度进行评估。

真实性评估是一种需要学习者在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应用其能力并结合知识、技巧与态度的评估(Gulikers, Bastiaens, & Kirschner, 2004)。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真实性评估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师网络研修行为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常见的方法是建立教师电子档案袋,持续记录教师参与网络研修期间的工作和学习行为信息以及获得的成果和奖励等,对活动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了解教师或教师群体专业水平的变化情况。二是定期收集研修教师的常态课例,对这些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从而了解教师教学实践行为的改进情况。由此可见,从研修教师真实的专业生活情境中多渠道收集学习和工作信息,对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可评估教师群体实践性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发展程度和趋势,并作为评估研修支持服务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五)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

助学服务团队是教师网络研修服务的提供者,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要使助学服务团队有效而持续地为教师提供知识服务,行之有效的团队组织管理是其重要保障。助学服务管理子系统就是要确保教师网络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提供高效服务的群体不能是松散的群体,而应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支撑的团队。教师研修服务团队的组织结构应满足以下特点:首先,从知识能力来说,助学服务团队应该能为研修教师提供研修活动设计、活动指导、活动评估等全方位的知识服务,这就需要助学服务团队综合多个领域助学者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服务任务,单个助学者是难以胜任的;其次,从服务内容来说,教师网络研修不仅需要在学术上给予支持,还需要在情感、人员协调等方面给予支持,因此,每个助学服务团队应根据助学者的个性特点进行角色分工,合作完成研修服务;最后,从服务方式来说,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主要面向教师群体的合作研修活动,助学者与研修教师一对一、一对多等点对点分散式的服务并不是主要的服务形式,服务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则是服务的主要形式。

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主要适应于那些工作内容变动频繁、每项工作的完成需要众多技术和知识的组织,是由纵横两套管理系统交织而成的组织结构(曾朝霞,2011)。其中,纵向和横向两套管理系统分别是指按照职能划分角色和按照项目划分管理单位,纵向和横向结合形成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模式既突出了以项目为中心,为项目组织项目服务团队,也强调了项目服务团队内部的角色分工,保障了服务的反应力和专业性。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符合教师网络研修社区研修服务以教师研修活动为中心的知识服务特征。将矩阵式组织管理结构应用于助学服务团队的组织管理,如图3所示。

助学服务团队组织管理结构采用基于教师研修活动项目配置服务团队的原则,项目助学服务团队内部角色分工,共同实现全方位服务,继承了矩阵式组织的一般特征,而且鉴于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专家型助学者资源稀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采用层级配置的组织模式:第0层是专家型助学者,他们位于总部层面,脱离于矩阵组织组成专家团队,采用多种灵活机动的服务方式为各活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提供指导;第1层,是项目助学服务团队负责人,他们有着较为丰富的助学服务经验和管理能力;第2层,是普通助学者,在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拥有一个或多个角色,承担具体的服务职责。对于项目助学服务团队中助学者的角色划分,要依据活动需要和助学者自身的知识能力特点而定,常见角色有活动设计者、指导者、社会支持者、监控者、技术支持者和活动组织者等,可根据服务项目需要而确定角色。根据助学者的能力,一位助学者可以不限于一个角色。

(六)各功能子系统间的关系

通过对图1所示的各功能子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各功能子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需求分析子系统确定教师研修问题和服务策略,为活动支持子系统设计活动提供依据;服务团队管理子系统基于活动设计进行角色分工,支持助学者的分工协作;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支持子系统和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有机结合,通过活动设计、资源设计和研修工具设计等引导教师研修向促进资源流通和转换,使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应用和创新的方向有序推进;服务管理子系统持续跟踪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信息,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不仅获得研修活动效果和服务质量评估结果,而且捕获教师新的研修需求,进而影响研修需求分析子系统调节服务策略。由此可见,各个功能子系统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有机结合的,系统各功能子系统的功能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整体效应。

五、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运行案例

以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项目服务团队A的研修服务过程为例,说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运行过程。

1. 案例背景

某校10名教师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COP项目,最近该校确定了以合作学习作为校本研修主题,10位教师希望通过参与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修活动提升组织课堂合作学习活动的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在线实践社区组成了项目服务团队A,A团队有3位助学者,其中2位助学者有教育技术专业背景,1位助学者是学科教学专家,本服务项目为期一个学期。

2. 服务过程

项目服务团队A的服务过程如表1所示。

3. 服务效果

表1呈现了项目服务团队A对教师研修活动的支持服务流程,在该过程中项目服务团队A完成了从研修需求分析、研修活动设计、研修活动指导与监控到研修活动评估的服务全过程,一学期的研修活动结束后,采用真实性评估的方法对该项目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对10位教师研修活动前后的常态课例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后,得出以下结论:① 课堂师生行为对比方面,教师参与研修活动后其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效率和效果上均有了显著改进,表现在:首先,提供小组任务单的小组活动比例明显增加,使合作学习任务和分工更加明确,调动了小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中,讨论后汇报的比例明显提高,表明教师在课堂上更加重视组间知识分享;最后,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明显减少。② 实践性知识发展方面,10位研修教师在参与研修活动前对如何在课堂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几乎没有给出具体策略;参与研修活动后10位教师生成了合作学习策略知识树,包括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角色分工、活动支架、冲突管理、活动评价等5个维度、20余条策略知识。

六、结束语

本文基于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特点,提出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五个核心功能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所构建的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 以研修活动作为教师研修的主要途径,支持面向教师研修活动的服务

服务体系各个功能子系统均以不同方式服务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需求分析子系统为研修活动设计提供研修需求和研修策略;活动支持子系统对研修活动进行设计和指导;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为教师研修活动提供了所需的物质支持;服务管理子系统确保研修活动质量;团队管理子系统的矩阵式服务团队管理,以活动项目为服务对象,为研修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可见,教师研修支持服务体系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提供了全面而有效的支持。

2. 以教师服务需求为基础,支持对教师网络研修的知识服务

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资源与知识管理子系统等能够为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提供支持,也促进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应用、创新和发展。这表明教师研修支持服务是面向用户需求、用户参与和具有增值性的知识服务。

3. 支持服务的动态调节,确保教师网络研修和服务的持续性

通过需求分析子系统、活动支持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共同作用,可及时诊断研修服务存在的问题,了解教师新的需求,调整服务策略,设计新的研修活动,确保教师研修和服务的可持续性。

未来需要在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指导下,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的实践活动,将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各功能子系统的原理和方法转化为面向各种不同服务情境的服务策略和问题解决方案,从而使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陈萍. 2008. 网络环境下合作学习范式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9):30-31.

董兆伟,李培学,李文娟. 2015. “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6):93-98.

樊文强,靳会峰. 2010. 远程学习支持服务学生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个案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12):86-90.

冷静,朱伶俐. 2015. 基于学习支持服务的远程培训模式探索[J]. 中国远程教育(11):67-80.

刘雨薇. 2015. COP助学服务团队角色管理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栾学东. 2014. 关于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1):110-114.

栾学东. 2014.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4):40-44.

乔纳森. 2002. 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陆,杨卉. 2010. 基于真实性评估的教师专业学习与培训[J]. 电化教育研究(10):107-111,115.

王陆. 2011.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 中国电化教育(9):30-42.

王陆,张敏霞. 2011. 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严加平. 2011. 区县教师网络培训中各要素分析及其有效组织[J]. 教育发展(15-16):94-98.

杨卉. 2011.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理论与实践[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杨卉,冯红. 2012a.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在线助学策略和方法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6):50-55.

杨卉,王陆,张敏霞. 2012b. 教师网络实践共同体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44-49.

杨卉,王陆. 2015.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助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131-137.

杨开城. 2005. 以学习活动为重心的教学设计理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曾朝霞. 2011. 高校图书馆矩阵式业务管理模式探析[J]. 图书馆(6):120-121.

张红丽,吴新年. 2010. 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 图书馆理论研究(2):23,27.

张晓林. 2001. 走向知识服务[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张屹. 2003. 网络教育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

周蔚. 2005. 论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J]. 现代远距离教育(2):7-10.

庄榕霞,王铟. 2007. 基于绩效观念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12):31-75.

Adendorff, D. E., (2005).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oles and competencies of an online facilitator. Pretoria : Faculty of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Pretoria.

Bettencourt, A. L., Ostrom,A. L., Brown, S.W., &Roundtree, R. I.(2002).Client co-production in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44(4),100, 128.

Fox, S., & MacKeogh, K.( 2003). Can eLearning promote higher-order learning without tutor overload? Open Learning,18(2): 121-134.

Moller,L. (1998).Designing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for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ement, 46(4),115-122.

Nonaka, I., & Takeuehi, H. (1995).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e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ulikers, J. T. M.,Bastiaens, T. J., &Kirschner, P. A.(2004) . A Five- Dimensional Framework for Authentio Assessment. ETR & D, 52(3),67-86.

Parasuraman, A., Berry, L. L., & Zeithaml,V.A.(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usto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ling, 64(1),12-40.

Rimor, R., Reingold, R., & Heiman, T. (2008). Instructor’s scaffolding in support of students’ metacognition through an online course. In Zumbach, J., Schwartz, N., Seufert, T., &Kester, L. (Eds.)Beyond Knowledge: The Legacy of Competence. Vienna: Springer.

Ryan, S., Scott, B., Freeman, H., &Patel, D. (2000). The Virtual University: The Internet and Resource-Based Learning. Computers & Education, 37(100):179-182.

Salmon, G.(2003).E-moderating: The key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2nd ed.).London:Routledge Falmer.

篇(7)

一、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活动概述

(一)在国际远程教育专业组织中崭露头角

中央电大作为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单一模式的远程教育大学,在参与国际交流上不仅有着较长的历史,而且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中央电大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许多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远程教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进行了广泛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电大还作为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和国际远程开放教育理事会(ICDE)的成员,在国际远程教育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电大、河南电大、江苏电大、江西电大、陕西电大、上海电大、四川电大、天津电大、云南电大以及香港公开大学和香港大学等也都是AAOU的独立成员。同时,中国远程教育专家也在国际组织中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推广中国远程教育的研究成果做出了贡献。

(二)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

远程教育国际会议是各国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者公开、平等、自由交流各自所取得的成果、经验甚至教训的一个良好平台。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交流的国门,不仅欢迎外国远程教育学者到中国讲学,传递远程教育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也派出了许多专业人士参加各种类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到国际会议的大舞台上展示中国远程教育的成果。

中央电大是我国远程教育国际交流中的一支主要力量,远程教育界的许多国际交流都是由其发起的。如早在成立之初的1981年,就在北京举办远距离教学讲习班,邀请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尼尔森、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制作专家麦可睦、英国广播公司(BBC)海外服务部高级编辑邓克林介绍英国远距离教学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远程高等教育在国际会议中的学习和交流得到了明显地增长。世界远程教育大会(ICDE)是国际上最为著名的远程教育盛会,我国从1995年开始,连续有代表参加了第17届至今的所有ICDE大会。参加历届ICDE世界大会的中国代表,有的来自广播电视大学,也有的来自普通高校,并且在会议上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或者参与世界大会的筹备和会务工作,或者在世界大会上宣读论文获得国际学者的普遍赞誉。在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还获得了优秀院校奖,这是ICDE首次向在远程开放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颁奖;2001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第20届ICDE世界大会上,中国香港公开大学校长谭尚渭又获得了大会颁发的个人优秀奖,这两个奖项的获得证明了中国远程教育所取得的成绩是世界瞩目的。

在世界远程教育的学术论坛上,中国还是亚洲地区远程教育一支主要且非常活跃的力量。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成立于1987年,是一个在亚洲范围内负责开放和远程学习领域研究与交流的非政府组织机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组织其成员每年轮流举办亚洲开放大学年会,以促进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远程教育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到2004年,亚洲开放大学年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8届,其中有4届年会在中国举行。这4届年会分别是1995年由我国台湾空中大学主办的第九届年会,1998年在香港公开大学举办的第12届年会,1999年在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以及2004年由上海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8届年会。其中,在北京举行的AAOU年会是中国内地举办的第一次规模大、级别高的远程教育国际盛会,是中国远程教育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在上海举行的第18届AAOU年会,出席会议的代表共350人,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机构,是历届亚洲开放大学大学协会年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除了主动承办AAOU年会,中国代表也积极参加了在其他国家举行的会议,从1995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8届AAOU年会开始,中国代表参与并记录了会议召开的情况,向中国远程教育从业者传递每次会议的精神和理念。

大型远程教育专门会议是展现我国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一些较小型的远程教育会议则可以对专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如1999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与21世纪教育发展”国际会议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家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国际远程教育协会(ICDE)主席A.R.Trindade教授,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IACEE)主席F.E.Burris教授在会上都作了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清华大学主会场还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分会场进行了实时的对话,日本早稻田大学校长奥岛教授及“全球虚拟大学”项目的专家在东京以远程方式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五个子主题都是当时远程教育的研究热点,分别是:远程学习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冲击,远程教育和学习的新理念,远程教育的技术支持,远程教育的课件,远程教育的管理。会议有来自美国、英国、新加坡、菲律宾、芬兰、比利时、日本、意大利、法国、葡萄牙、澳大利亚、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华南师范大学和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以“网络时代的学与教——实践、挑战与展望”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0位代表,其中30%是国外代表。

(三)国际研究作品层出不穷

谈松华先生曾说:“如何有效地延伸和拓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使远程教育能在建立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应有的贡献,是我们目前正在探讨的主题。在这方面,了解和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吸取远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我国远程教育工作者扩大视野,借鉴经验,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因此,为数众多的研究作品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成果的一个很好表现。

1956年,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函授教育,当时北京函授师范学校就编辑了《苏联函授教育经验选辑》,这是我国第一本远程教育国际交流方面的著作。改革开放后,我国远程教育得到了恢复和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也由函授教育转向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齐头并进。80年代,我国远程教育国际研究的作品主要有:中央电大远距离教育研究室编译出版的《远距离教育工艺学引论》(1987),周简叔编著的《世界高等函授教育概观》(1988)等。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远程教育的国际交流成果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不但是成果在量上的增加,成果的质量水平也明显提高。代表的书籍有:丁兴富主编出版的《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1990),丁新等翻译的《远距离教育基础》(1996)和《远距离教育理论原理》(1999),黄清云等主编的《国外远程教育发展与研究》(2000),张伟远主编的《英汉开放远距离教育词典》(2003)。以上这些成果都是我国远程教育在国际交流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重要成果。

研究论文方面,从1979年至今,中国远程教育界研究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状况的论文已达数百篇,研究论文的范围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南非等后起之秀,还有印度、埃及、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范围非常广。而研究的内容不仅有介绍他国远程教育的概况和经验,而且有从比较远程教育的角度、从研究的目的出发,考察各国远程教育的制度、政策、质量保证等的研究分析类文章。张伟远先生根据我国已有的远程教育研究论文,把我国在国际交流方面的研究论文形式划分为三类。形式一:本国学者研究境外教育,其优点在于作者了解我国读者的特点,能根据读者需要直接参考那些认为有用的内容。形式二:特邀境外学者撰写文章,由我国学者进行点评。这类由境外著名学者按要求的内容撰写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远程教育文章,优点是文章内容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形式三:由本国学者和境外学者合作。这类形式的优点是,本国学者了解自己国家的远程教育,境外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野来进行分析,这种结合能使文章的内容符合本国读者的需要又能从国际的视野来探讨。

在我国对国外远程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引入和分析的同时,通过各种渠道,中国远程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也得到了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开展时,利用google对全球远程教育、教育类的著作进行了查询,结果有3540本书都阐述或谈到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其中,由MichaleMoore等人主编的《远程教育手册》(HandbookofDistanceEducation),DesmondKeegan著的《远程教育基础》(FoundationsofDistanceEducation)等远程教育界非常有影响的著作都对中国远程教育开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另外,丁兴富教授的博士论文《中澳远程高等教育系统比较研究》(AComparativeStudyofDistanceHigherEducationSystemsinAustraliaandChina)英文版也由德国远程大学于1999年出版,是我国远程教育学者出版英文研究作品的代表之作。

(四)跨国界远程教育服务和合作的发展

引进国外的远程教育服务,在教材和课程资源上的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从开办之初就给予了相当强的重视。如与英国开放大学在英语课程开发、远程教育专业人才培训、多种媒体课程材料设计制作等方面都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合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还与一些海外教育院校和商业公司(如加拿大奥兹网络公司),合作开设继续教育课程也取得了成功;上海电视大学凭借已有的在计算机教学领域和艺术教学领域中的软硬件优势,与日本京都精华大学合作开设动漫设计专业;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则特别下设了国际合作培训部,本着业务独立、资源共享、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展培训工作,以引进优质资源、孵化精品项目为目标,目前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爱尔兰、瑞典等国家的一批优秀院校开展了合作,并将在广泛的学科领域面向在职管理人员和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涉及国际教育合作的学历学位教育和非学历学位课程培训;英国开放大学与人大网院合作招收工商管理硕士生;加拿大阿尔伯塔理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学士学位教育”;美国管理技术大学与北京国际工商管理研修学院合作办学等等。

在向外推出远程教育服务上,中央电大也在远程教育界做出了表率。为扩大对美国的宣传影响、弘扬中国文化,通过教授汉语让更多的美国人了解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教育部(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决定在美国斯科拉(SCOLA)卫星电视网开设全中文教学频道。原国家教委决定由中央电大对外汉语电视教学节目中心负责该频道的节目组织、制作和播出,并与有关部门一道,在美国进行推广汉语教学、汉语水平考试(HSK)和调查研究等工作。这是向外提供主课程、及课件制作的远程教育服务。另外,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也利用函授或互联网向海外提供中文远程教学服务;华南师范大学通过与美国出版在线集团合作,在网上开展对印度尼西亚的华语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与华夏大地教育共同开办网上对外教学的学历和非学历课程、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教学与考试辅导课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等相关网上教育课程,并由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为考试的学员颁发国家认可的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结业证书。

除了以上4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以外,我国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考察与访问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到1999年,中央和各地省市电大已接待各国和地区考察团、来访专家超过22次。而中央电大和各省市电大也派出了至少7个访问团到国外学习和交流。考察和访问在集中学习和交流双方感兴趣的远程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考察和访问也有利于增进我国与国际机构间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争取国际上对于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和帮助。如1985年,由武汉市教委和武汉电大组成的武汉市成人教育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与加政府国际开发署、加成人教育协会签署《中国·加拿大共同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协议书》。该协议书规定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无偿援助武汉电大106万加元,其中26万加元为电教演播制作系统设备费及安装费,用于发展武汉市成人教育中心的9个合作项目;帮助武汉电大选派22名教师、一批电教专家、两批管理专家赴加作访问学者、攻读硕士学位和访问学习等。另外,选派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学习也是国际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中央电大通过中英合作的奖学金项目和志奋领奖学金项目,选送了超过22位研究人员和教师赴英国学习。

二、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史思考

1.科学引进国外远程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是中国远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首要原则。国外开展远程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就已起步,在远程高等教育的许多子领域都开展了广泛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具有较高价值和较为普遍的适用性。国际上几个比较重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如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知识媒体研究所等,开展的研究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和先导的位置,是世界远程教育研究的榜样。

但是,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要注意将学习与借鉴同中国发展的具体国情、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实际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要看他们在解决中国教育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而绝不能把在某些国家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当作衡量远程教育发展水平高低或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引进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还需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国际远程教育进入我国后,由于中西方在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传统习惯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并非所有先进国家的先进经验都适应在我国直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