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4: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口老龄化调查报告

篇(1)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镇社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人口老龄化与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价值与保障对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开封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模式初探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养老探讨 老龄化趋势下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虚置化”问题研究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贵阳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桂莹,邹焰,张忆雄,等.遵义市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12):1-3.

[3]罗占廷,杨颖,郭梁.银川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报告[J].统计与经济,2011,25(6):43-46.

[4]黄莉.从制度与文化角度来审视和构建老年人口社区卫生服务[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2-69.

[5]田奇恒,孟传慧.城镇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探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8(1):30-33.

[6]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0(1):134.

[7]翟玲玲,江遥.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浅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63-66.

篇(2)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社区护理;老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全国总人口的12.5%,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社区作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环境,比医院更能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面的护理服务,在健康老龄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区老年护理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各种健康护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

1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在我国1994年2月召开的“中国老年保健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老年学会会长邬沦萍教授最先提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并且发表了“为使我国出现健康的老龄化而奋斗”的讲话。健康老龄化更关注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的同时,还应该延长人类的心理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社区老年护理

1970 年,美国的露丝・依思曼首次使用了社区护理一词。社区护理是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对社区内的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的综合,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社区老年护理是指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一般家庭及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连续、全面的服务[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老弱、残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老年人群作为社区里的主要人群,如何在社区里提供适合老年人群需要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等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都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外社区护理起步早,发展的比较快,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已经比较规范,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作为医院的分支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已经很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护理起步早,投入大,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已经开设了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大部分城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制。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老年护理的保障机制薄弱。然而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大,需要社区的护士可以为他们开展多项社区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就医环境。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健身设施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同时加大并完善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社区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王宁[4]的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有50.0%的人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原因:32.8%认为社区医务人员素质低,28.4%认为社区医院机构检验仪器落后、水平低,18.7%认为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还有13.7%认为药品价格不便宜。

3.3提高社区从业护士的素质和技能。社区护理是对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健康指导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而这些主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护理数量不足,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低,大多是中专学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工作无法开展或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社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要求[5]。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积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已刻不容缓[6~8]。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36-41.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09-09].http:///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3]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42-47.

[4]王宁.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c):84-85.

[5]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3, 08:21-29.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

篇(3)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工资 劳动人口 抚养比

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严重的低工资依赖症

1、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后,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逐渐走上了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竞争基础的发展道路,即通过引进外资、技术、设备与核心零部件,参与国际生产分工和国际贸易,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而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企业盈利模式虽然攫取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创造了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奇迹,却不利于劳动阶层收入水平的改善。相反,由于过度依赖低工资的成本优势,片面发展低端产业和低端环节,缺少技术进步与创新,不敢进军高附加值的工作,作为价值创造者的劳动者,其分享发展成果的相对份额反而不断缩小。

其一,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近乎停滞。30多年来,我国GDP以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物价水平也随之显著上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资增长却相当缓慢,有些地方和企业甚至多年不涨工资。比如2004年前的珠三角地区12年间月工资仅增加68元,而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23.4%的职工5年未涨工资。如果考虑通胀因素以及导致个人负担极大提高的房改、医改、教改等问题,我国实际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增长停滞抑或是负增长状态。

其二,劳工的基本权益缺乏应有保障。与劳工待遇低下相伴而生的是其基本权益也缺乏应有保障。大量调查报告指出,很多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安全生产投资近乎空白,加班时间超长,劳动强度极高,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逃避缴纳社保义务等等。多年来,关于企业欠薪、民工讨薪的新闻不绝于耳,矿难工伤事故层出不穷,各种职业病问题日渐沉重,而富士康公司的员工持续跳楼事件作为经典案例更是引人注目。

其三,工资比重一路下滑后低位徘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计算,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接近17%一路下滑,进入本世纪后则长期在11%的低位徘徊,直到2011年才出现明显反弹,但到2012年也仅回升到13.65%。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却进展迅速,这意味着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在全部就业人员数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因此其工资分配比重也应该水涨船高。然而,事实则刚好相反,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及原因令人深思。

其四,劳动报酬占比的下降幅度过大。由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的反映面较窄,很多人更重视计算全社会劳动报酬在GDP中的所占比重。然而,按照全国总工会的数字,从1983年到2005年的22年间,该比重由56.5%下降为36.7%,下降幅度高达近20个百分点。显然,正是因为劳动报酬占比下降过度,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工资分配比重才会与快速城镇化的趋势背道而驰。虽然劳动报酬的构成复杂,数据难得,统计不易,学术界对于劳动报酬占比的计算口径也存在不少争议,但对于其水平偏低和多年来的下降趋势则看法基本一致。

2、形成原因

首先,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资方掌握了工资的定价权。因为上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整体年轻并大量蓄积于农业农村而急需转移,同时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初期并不能阻止人口增长惯性,一直延续到1995年的生育高峰期又催生了海量劳动力,无数的求职者纷纷涌向城镇和工厂,形成对企业的无限供给。在这样的态势下,加上国企改制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等因素,企业一方彻底掌握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定价权,能够逐步削减工资福利并将其长期压在极低的水平。

其次,抚养比的显著降低提高了劳方对低工资的容忍度。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了最为严格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使得人口抚养比显著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15―64岁劳动人口计算,1982年我国的少儿抚养比为54.6%,总抚养比为62.6%,而到2010年时两者分别只有22.3%和34.2%。在28年的时间里,前者下降了32.3个百分点,从而克服老龄化的影响使后者下降了28.4个百分点,创造了空前绝后的世界记录。由于需抚养人口大幅减少,报酬不丰竟然也能实现家庭生活水平的改善,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者对低工资的容忍度,社会稳定亦更容易维持。

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宣告我国人口红利的终结

1、我国全部劳动人口的减少趋势引人担忧

篇(4)

关键词:人口问题社区养老服务取向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现象普遍,人口老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发展和家庭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人口数量的增长,造成家庭户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1]。加上现代社会年轻人学习、工作等竞争压力大负担重,这些现实情况削弱了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养老问题难上加难。越来越多的家庭一对夫妻在抚养一个小孩的同时,还要赡养至少四个老人,加重了养老压力,无论何种养老机构都无法承载,同时老人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养老,也为养老服务行业提出挑战。

二、社区养老概念及服务取向

(一)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2]。因此,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家庭或社会力量,摆脱“养儿防老”观念,使老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

(二)社区养老服务取向[3]

1、家政服务中心

社区可为老人适当提供一些家庭事务服务,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

2、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改变医疗服务机构集中于市区以及需求较大的区域,提供社区内看病取药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根据经济条件开设家庭医生或病床,做到上门就医送药,解决老年人晚年健康问题。

3、文体活动中心

包括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老年大学,老年人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培养兴趣和业余爱好。

4、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城市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剧,发展日间照料机构、托老所等老年服务机构意义重大。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服务不足

社区是否设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或机构,要么只有一小部分老人知道该场所或机构的存在,要么完全不知道。一方面表明城市社区提供养老日常生活服务的缺失和不足,也表明了老年人养老服务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和老年保健有待完善

将提供实惠、基础性的医疗服务作为社区立足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数社区并没有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经常是自己凭经验到药店自行购买药品。同时,老人们十分支持社区能提供家庭病房和医生上门服务,这将极大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三)社区活动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且内容单一

目前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活动是老年人在社区提供的场所与其他老人下棋或打牌,聊聊天、跳跳广场舞。社区老人能打发闲暇时间的的休闲活动比较少,而且大多数活动都是一两个老人单独参与,缺乏相关组织性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缺乏专业化

一方面老年人不清楚社区的针对性养老政策,一方面形式主义情况严重。加之有些社区没有提供上门服务的专门机构或服务人员,老年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专门人员上门照顾。

(五)老人观念固化,养老工作展开难

老年人更关注养老金以及更多的经济补贴,认为这是保障生活的最大“好处”;而至于一些对老年人的服务,如对上门服务,专人照顾以及精神生活方面要求不高,政府不能有效提供这些方面的需求。

四、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管理和投入

根据社区养老的社会性、福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政府行为,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并加强对其领导。在财政上加大资金支持,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发展及完善相关设施[4]。

(二)整合社区资源拓宽老年活动内容

社区要注重对所在辖区内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具体做法是联系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鼓励其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老年活动场所。此外,社区负责人可组织老年人成立老年活动队,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三)推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

单单依靠社区力量或政府支持来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难以长久维持,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联动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参与力量:服务主体、客体、服务队伍、资金凑措来源[5]。

(四) 鼓励家庭成员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

倡导社区养老服务,并不单纯只是依靠社区及社会力量,更多的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方式,老人还是生活在属于原居住地,因此家庭成员也是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应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宣传。

(五)树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典型

发达城市或国家,如上海、日本、美国、瑞士等,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树立了标准化和专业化典型,可学习借鉴其经验并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五、结论

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对解决老年人养老,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须面对现实,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的力量,协调行动,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参与兴办,落实法规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社区养老配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构建和谐健康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志理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状况调查报告[R] 中国国情网 2015年

[2]马凯刘凤至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

[3]曲绍旭 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

篇(5)

对此,绝大多数国家制定和完善了老年人赡养和扶助方面的政策法规,并根据虐待老年人行为的特点和产生原因,以专门立法预防和惩治性质恶劣的虐待老年人犯罪。

一、概述

虐待老年人犯罪通常是指故意或过失造成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体或精神方面痛苦的行为,包括有意导致或过失导致危及老年人健康的情况。施害者常常是老年人信任的家人、亲属或看护者,侵犯老年人权益的情形包括身体、性、心理、情感、财产和物质虐待;遗弃;忽视;以及严重缺少尊严和尊重。

尽管老年人受到虐待的情况比较普遍,但老人们由于担心无人照料、家丑不可外扬等因素,害怕向家人、朋友或行政部门报告虐待情况。还有的老年人囿于有限的活动空间、不清晰的精神状态和语言表达能力,难以主动向外界报告。所以,虐待老年人的犯罪行为往往很难通过当事人主动报告的方式发现。这就需要更好的借助外界力量,积极发现虐待老年人犯罪的蛛丝马迹,更好的保护老年人权益。

二、虐待老年人犯罪日趋严重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尽管人均生活水平较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人均寿命世界领先,但仍然存在大量老年人受虐待的情况。

2012年初日本兵库县警方从某个出租仓库中发现一具被灌注在水泥铁皮桶内的老年女性尸体。据尸检鉴定,该女尸颈骨有折断痕迹,怀疑是被人掐死的。但尸体上没有可以辨明身份的其他物品,后来警方通过齿形鉴定等手段确认,被害人是66岁的尼崎市民大江和子。很快,警方将侦查目标对准大江和子二女儿裕美的前夫川村博之。川村现年41岁,曾涉嫌殴打和监禁裕美的姐姐香爱而遭逮捕。警方调查显示,川村与裕美离婚后,2011年6月以来,一直与大江和子、香爱以及两个孩子住在一个单间公寓内。据川村等人供述,9月11日,大江在家里死亡,16日,川村与香爱、裕美姐妹、邻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则一起把大江遗体运到仓库,装进铁皮桶中灌进水泥。经进一步调查,警方以涉嫌遗弃尸体为由逮捕了香爱和裕美姐妹以及川村的邻居角田美代子和角田正则。据警方查证,川村经常虐待大江母女三人,把打骂当成家常便饭,经常不给吃喝。[2]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11年12月6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度,日本全国65岁以上人口遭受虐待案件总计1.68万起,比上一年度增加1073起。这些案件中,日本老年人遭受暴力手段实施的身体虐待比例最高,达63.4%;其次是谩骂、侮辱等精神虐待,占39%;放弃赡养和剥夺财产这两种经济虐待所占比例分别占25%。其中,绝大多数的虐待老年人的事件发生在老人与子女同住的家庭中,受虐老人中女性居多,且多有老年痴呆症等认知障碍。

在美国,据国家虐待老人研究中心调查,全美每年大约有100至20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受到虐待、剥削;在生病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照顾和保护。各类虐待老人的案例以发生在老人自己家中为主,而最可能成为施害者的通常是他们的成年子女、配偶和其他亲属。调查还发现,虐待老人中最常见的现象包括遗弃、把老人当成佣人、从心理、情绪和身体上虐待老人,并在财务和物质上控制老人等。在硅谷地区,华裔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10%,华裔老人受虐待的案例也与人口比例基本相同,其中以金钱控制老人的最为常见。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华裔老人被他们的成年子女或配偶虐待时,往往以“沉默”对应,认为“家丑不得外扬”,乃至受虐待的问题越演越烈,始终得不到解决。[3]

一项对美国护理院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36%的人目睹过至少一次对老年患者的身体虐待事件;10%的人至少曾对一位老年患者采取过一次身体虐待行为;40%的人承认在心理上虐待患者。

事实上,上述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新加坡、印度等亚洲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有虐待老人的情况。

篇(6)

从“盲流”到“民工荒”

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和“盲流”第一次进入国人视野时,也许没有想到,仅十多年后两个词语就会被“民工荒”所代替。

以前,数以千万计的内地民工浩浩荡荡南下淘金,无异于一次人口大迁徙。如今,中国虽然每年仍然可以提供1.5亿廉价劳动力,市场却用残酷的规律昭示着传统经济模式的没落,内地民工无需背井离乡就能领到与珠三角相差无几的工资,物价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珠三角的产业优势逐步丧失,产业升级和转型走到了十字路口。

眼看着全国民工下广东造就的“人口红利”日渐耗尽,如何支撑经济总量全国“一哥”_的高增长速度,成为横在广东面前的一个大问号。

同病相怜的还有上海等诸多发达城市。为缓解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劳动力短缺,近年来上海逐步放宽他们对独生子女政策的立场,2004年通过了生二胎的条件,包括夫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等情况。2009年7月,上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发动“鼓励”生育运动的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要求执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海报被换下了,取而代之的是详细列举可以合法生育第二胎条件并如何申请的海报。政府还保证为选择生二胎的夫妇提供心理和经济上的帮助。但反应并不热烈,上海35%的父母认为“养育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沉重负担”。即使政策允许,仍有45.3%的家庭会因为育儿压力太大而放弃生育二胎的机会,这是今年9月最新公布的《上海年轻夫妇家庭育儿现状、需求及儿童社会福利政策》调查报告中透露的数据。

东亚:全球人口老化最快的地方

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推行了30多年,带来了近两代独生子女。生育率低下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口老龄化。现在,人口老化危机已经快速逼近中国。

国际上通用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论按60岁还是按65岁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己在1999年10月进入老龄化社会。以1.3的牛育率对未来进行推算,到2040年假设中国人均寿命达到目前日本人的水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35%,65岁以上人口超过2896。

联合国人口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随着中国生育率下降,60岁及以上的居民比例预计将会从2020年的16,796增长至2050年的31,1%。这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0%左右。在上海等教育水平高的沿海城市,这种不平衡现象更为严重。2008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居民差不多是总人口的22%,而生育率则低于每对夫妇一个孩子。

不单是中国,整个东亚地区都面临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事实上,全球人口老化最快的地方就是东亚,中国原来地处全球最“老”区域。

亚洲开发银行出版的《亚洲开发展望》以数字呈现人口老化对经济成长与储蓄的影响。举例来说,中国从1980年到2010年因劳动力的增长,让每年的国民生产毛额增加1.3%;但预估往后的20年,数字会下降至0.31%。而南韩的国内生产毛额到2030年会降为0.7%,超过65岁的高龄人口占据总人口的36%。

非婚生子在东亚接受度低

尽管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祭出许多对策,例如将退休年龄延后,但根本原因之一却是生育率低。政府鼓励生儿育女,但是成效不彰。强调家庭观念和血脉延续的社会面临着挑战,民众对婚姻反感是造成低生育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西方国家和相对发达的东亚国家中,针对低生育率作出的反应有何不同,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非婚生子的统计鲜少受到关注i根据2008年《美国全国生命统计报告》指出,在西方国家中平均每位女性生育2.1个小孩,其中有4成是非婚生子。最高比例的北欧国家和法国为50%,美国为40.6%。而位处于西欧的希腊和南欧的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相较之下,其非婚生子的生育率是较低的。

低生育率的国家大多位在东亚,包括南韩、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日本。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非婚生子女比率并不高。泰国和中国的几个大都市的生育率特别低,即使中国取消一胎化政策的规定,生育率仍将处于低迷状态。

非婚生子在亚洲往往被认为是道德薄弱的象征,人们认为他们会由于缺乏适当教养而导致社会崩毁。教育程度与就业率高的女性是否因为接受信息较多,因而非婚生子时较少面临社会的压力?

美国和香港的数据显示,少女未婚怀孕和贫穷有相应关系。但有些人认为,这更是因为社会不接受非婚生子所导致的问题。在未婚生子的小妈妈比率较低的东亚国家、地区,非婚生予的经济状况也至少会介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之间,意味着在工作和经济情况允许下,社会可以接受女性不结婚也可以生小孩。

在家庭观念强大的东亚,结婚普遍被认为是为了繁衍后代的行为,而实际上,新婚、不婚或晚婚的配偶最后也只会生一个小孩。在发达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中,39岁的女性当中仍未婚或有小孩的比率介于15%到20%之间。

婚姻在中国社会仍然是构成家庭的主流价值,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女性数量少于男性,许多男人可能永远不能结婚。女性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好处也可能会变多,像是职业妇女提升机会多了,因此中国大都市的生育率是每况愈下。

国家育儿福利是投资而非耗损

欧洲的数据显示,女性多数希望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条件下养育孩子,社会地位支持女性可以自主决定怀孕时间与生育对象的时候,才有意愿生小孩。

这两个因素在东亚环境下则不如预期发展,首先,养育小孩的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坏孕女性没有工作保障,也要承受高房价、稀少的公立托儿机构、极低或没有育儿基金的环境,然而这些福利措施在欧洲则相对健全,即使是新加坡和香港的中产阶级聘雇得起外籍帮佣,伴随着高额贷款和消费喜好,养小孩的花费仍然所费不赀。

第二,养育小孩的工作已经如此不简单,受过教育和就业的女性往往会问:为什么要结婚,结婚可能要忍受保守观念的配偶。

篇(7)

出席第四届“老博会”开幕式

上午九点整,第四届“老博会”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开幕。展会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国老年学学会主办,为推动国内老年产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国际上最新的涉老产品,分析未来老年用品的发展趋势。市领导及兄弟省市老干部局、老龄办、老年学学会负责人和参展商、贸易商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

海外共有41家企业参展,国内有20个省市76家企业参展。展出的产品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枕式洗发器、可上下楼梯轮椅、可调移动式座便器、带椅拐杖、带放大镜拔刺器等,都是最新的高科技、人性化的老年人用品,既突出了无障碍理念和人性化特征,又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精神风貌以及为老年人服务的政策措施。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参观的同时,也留心哪些产品能够为我所用,能够使弱势群体受益。

我们的展区主题为《大连市慈善总会为老服务系列工程规划设想》,从调研工程、养护工程、救助工程、网络服务工程和慈孝评选工程等五大工程,展示了慈善老年产业计划或已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大连是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老龄化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7年。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96.5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4.9万人,百岁以上的老人312人),占全市人口数的16.9%,并仍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数居辽宁省首位。预计到20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10万,老年人口高峰期将要到来。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造成很大压力。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多项需求是摆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关注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研究并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大连市养老服务社会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多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格局。为了配合市政府进一步推进老年福利社会化进程,全面掌握大连市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问题,我们大连市慈善总会与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办公室、市老年学学会联合,对全市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并学习考察了厦门、上海、青岛的老龄工作,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城区养老服务业的调查报告》。结合调查结果,大连市慈善总会决定从2007年―2009年实施为老服务系列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老年福利设施建设、老年生活环境建设、老年文化生活建设、老年服务网络建设以及贫困老人、高龄老人的社会救助方面,用慈善的力量动员全社会为大连市老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结束了老博会开幕式后的参观,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振富大厦。展会在这里举办了商贸对接会,我们慈善组织和大连市中小企业局、市老年大学等单位与日本考察团、参展商、贸易商进行了对接洽谈。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老年人用品博览会在大连举办的优势,将展会信息、产品集聚反应转化为慈善经营优势,市慈善总会金玛爱心超市与老博会组委会合作,在振富大厦设立了大连国际老年产品展示推广中心,常年展示国内外先进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品及设施设备,为参展商提供续展或保税延展服务。老博会参展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捐款、委托等形式免费进入该中心,开展展示、销售、贸易等业务。

参加“中国新型养老产业发展论坛”

下午1点,展会举办的“中国新型养老产业发展论坛”准时开始了。作为慈善总会的代表,我也有幸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日本关西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本间正明等国内外六名专家学者一道,围绕养老产业、养老模式、慈善养老、社会保障及老年教育等内容作演讲。根据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养老方式逐渐转变,新的养老需求不断涌现,高水准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等实际,我们探讨了新型高端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市场需求、经营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等重要问题。赵宝华副会长的《养老产业的三大需求和机遇》、陆杰华教授的《健全政策体系,促进新时期老龄产业发展》以及本间正明《日本的老年人口――环境变化和社会保障》都给我会今后的慈善实践以有益的指导。

我讲了最近几年在慈善为老服务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整合慈善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大连慈善养老服务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老龄事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凸现出来。老龄事业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老年人为祖国的解放、建设、改革开放、教育、抚养后代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全社会最应受尊敬的人。相比其他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最低,月平均收入不足900元;住房面积最小,50%的老人与儿女混住:医疗负担最重,50%的老人年平均医疗费在2000元以上;活动场所最少,60%以上老人在自家、街头、公园打发时光;孤寂感最强,50%空巢家庭,30%独身生活。他们已经构成当今社会一个最大的弱势群体。

我们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起老年人服务与求助呼叫系统;通过募集资金,扩建大连市老年病医院;设立“百龄老人”颐养基金专项基金、老干部援助基金、残疾老人救助基金,从而使他们生活稳定,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并为他们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等多种救助形式。

组织“大连慈孝奖”颁奖晚会

“2007大连慈孝奖”评选活动是由市慈善总会发起、并联合市精神文明办、市老龄委共同主办的一次覆盖全市城乡的规模空前的慈孝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各区(市)县“海选”、登报公示,最终由公众投票从300余名候选人中评选出“百名爱心老人”和“百名爱心孝子”。此项活动从今年5月13日母亲节启动至10月19日重阳节结束,历时五个多月,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报纸、广播、电视各媒体竞相播报慈孝人物的爱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的传统美德,让“百善孝为先,慈爱在大连”的宣传主题深入人心,促使全市形成爱老、敬老、助老和关心下代的和谐氛围。

颁奖晚会上,我们为慈孝人物获奖代表颁发了奖杯、证书和奖品,向鼎力相助的协办单位颁发了优秀组织奖,向赞助单位颁发了特别贡献奖。来自全市城乡的获奖慈孝人物代表近百人,与国内外嘉宾、市领导以及慈善工作者们欢聚一堂,还有老年艺术团的成员们载歌载舞、精彩献艺,场面很是壮观,气氛也很温馨。这种暖意融融的画面一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定格,让我联想起很多爱心凝聚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