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科学总结

初中科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3: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科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科学总结

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科学对认识科学现象、了解科学规律、探究科学奥秘有很大帮助。但传统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下是笔者有关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

一、探究式教学需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初中生在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等更趋于多样化,这为我们导入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要以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桥梁,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此来不断适应和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探究题材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水的密度”时,可通过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鸡蛋的运动方式来将有关“密度”的探究课题引入课堂之中,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对其做出点评。教师在对学生点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坚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气,然后再指出其不当之处和努力方向。反之,则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总之,善于挖掘、善于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自觉且能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探究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组课本探究题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将其融入探究教学实践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通过对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材进行了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笔者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笔者便直接在讲台上推动一辆玩具车行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通过讨论说了很多让小车运动得更远的方法。“小车能不能永远运动下去?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你能说出每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吗?”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立竿见影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还原出了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当然,此时还有较多的设计缺陷。这时,笔者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意图的疑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改进,最终得出了最完善的实验方案。课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简单创设,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自发问题。学生在自我设计和对设计缺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课本的实验意图及实验注意要点。本课不仅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牛顿不谋而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就是科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生活中的科学“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没有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如在上“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具,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自行车各部分的构造原理。一开始,学生只会愣愣地回答:“自行车就是这么设计的呗。”后来,笔者通过让他们摸车把手、坐车座、观察车后反光片等,让他们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摩擦力学、压强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学原理。这种以生活素材为教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顿时表现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笔者围绕自行车脚蹬给学生讲解了力臂与力矩的杠杆学原理,此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从学生后来的表现中,笔者觉得这次的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下课聊天时常会围绕“为什么,怎么做?”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班级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给人学习方法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设计一些探究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引导,以便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才智。

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过如何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么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别。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①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其是否变浑浊;②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其是否能复燃;③通入石蕊试液中,观察其是否变色;④称量法,认为同等体积下质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特性,运用植物和动物实验加以甄别。那么,对于这么多的方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笔者首先对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了肯定评价,又适时地指出了部分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称量法虽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鉴于气体密度小的事实,这种方案在目前实验条件下较难完成;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确实能加以辨别,但植物实验所需时间久,且过程观察不明显,而动物实验又要以牺牲小动物为代价,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鉴于此,正面指出前几种利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的设计方案更便捷,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自主探究设计时尽量向科学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求知的积极欲望,为我们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忠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J].科学课,2011,(07):6-8.

篇(2)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教师首先要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初中科学的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并积极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

1.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

开展生动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要营造出合适的课堂教学气氛。我们一直提倡课堂应该营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但是,在初中科学的课堂之上,仅有融洽和和谐是不够用的,这个课堂气氛还必须是活跃、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个和谐而活泼的课堂中受到感染,并积极融进课堂之中。

例如,讲解到“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有没有看过长在植物上的果实,以及开花的植物,像桃花、梨花等。然后教师再问学生知不知道花有雌雄之分。进而引入“被子植物的花可按性别分为单性花、两性花、杂性花”,再具体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性别的花的代表花,并将这些花尽可能地与实际的生活关联起来。

这样,课堂的教学气氛就变得生动、热烈、活泼而带有感染性。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激发。

2.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一定不要忽略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这一教学资源。借用这一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多媒体设备能够在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上给人带来冲击。所以,多媒体设备应当得到教师的关注并积极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

例如,进行“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及作用”的内容的学习,教师就可以借助网上的一些视频动画来展现出细胞的各部分的结构及其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觉得很有趣,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到“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还能够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因此,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其中获得了乐趣,对知识也有一个牢固的掌握,学生对初中科学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二、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初中科学的学习有很多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因此教师应多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得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到初中科学的存在。例如,夏天,打开冰棍纸可以看到“白气”;在冬天,房屋内部会结窗花;樟脑丸没过多久就消失了。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进而加之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解释,学生能够在其中发现科学的魅力和趣味,并不断增强自己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此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获得满足感,而生活中这些现象都与初中科学知识有关联性,通过这样的实际举例,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初中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对生活的认识也在加深,这对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理的评价

培养起学生对初中科学学习的兴趣,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在实际的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状态给予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合理评价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动力和鼓舞,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要适当表扬,对表现稍逊一筹的同学则要多加鼓励。通过合理的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初中科学的学习有信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初中科学这门课程的开设,其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科学能力,并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学生的优秀品格,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平衡发展。

篇(3)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学 科学观念 科学精神

在初中科学教学的现实场域中,由于面临升学的功利性要求,长期以来,人们仅侧重于现成知识、技能的授受,而忽视了科学观念的养成,不仅造成重要的资源浪费,也是对学生人格和素质完满养成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新课程强调了科学观念的积极形塑和养成,并为之生成创造了条件。

一、科学观念的概念厘定

科学观念是一种情感世界的积淀,是对科学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一种内在倾向性。科学观念是就该科学知识项目而言,人类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等本原性问题的领悟,科学观念也是一种科学习惯、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内在组合。科学观念不同于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必须严格界定,因而它利于记录、传播和交流,而科学观念更具有模糊性,它是科学概念及其与其他概念联系的整体背景和基础。它不便于传播和交流,却具有广泛和高效的特征,既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又广泛支配着知识的应用。培养人的科学观念,是学科教育的素养目标和实用目标的中介,因而对学科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学观念养成的必要性论析

科学观念的养成应该是上述两方面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科学观念养成的客观而必然的要求:

(一)养成科学观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必然要求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必须是教育性的,科学教学也担负着熏染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性情的重任。传统的理解往往认为初中科学教学属于自然学科的范畴,承担的主要是知识的习得和领会,而对学生人格的生成不必负责,这是一种荒谬的思想,也是十分危险的。我们强调在科学教学中养成科学观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科学、熟悉科学、思考科学、运用科学,与仅仅围绕科学知识的授受方式相比,这是一种内在的唤醒和生成,也是学生人格养成的必然要求。

(二)养成科学观念是科学教学内在规律的客观要求

纵览科学教学实际,从教材设计、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要求等方面不难发现,科学教学的内在规律更多地在于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情感、科学习惯的养成,而不仅仅是科学认知的习得。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培养学生养成科学观念,不仅能丰满学生的人格,还能够促进科学教学效果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失却这方面的侧重,则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一种浪费,其结果无疑是事倍而功半。

(三)养成科学观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所趋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精神、科学情感、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等科学观念都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功效。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只有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科学心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科技的铺天盖地中,拥有一份静谧和淡定。因此,新课改对初中科学教学的实际规划是十分有远见的。

(四)养成科学观念是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负责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高速运行不可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时间来按部就班地进行知识的授受与讲解,只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善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使之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科学态度、科学情感和科学精神等,才能赋予学生应付挑战、学会生存的本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促使学生养成科学观念也是对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负责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科学观念

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呢?根据教学经验和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科学观念的总结和反思

善教者首善其身,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自身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科学素养。除了掌握本学科清晰的脉络、本质的逻辑、学科的界限以及学科的规律、学科的发展趋势等,在教学理念上还必须明确,科学教学绝不是将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给学生,而是要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上下足功夫。这就要求广大科学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善于摸索、总结和反思符合所教学生实际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在课内外不失时机地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热情、唤醒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等。

(二)科学教学过程中要在观念上有意启迪学生、引领学生

不可否认,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初中生的自身因素,如知识、心理品质、思想道德等方面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教育能力、独立学习能力还十分欠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启迪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情感、教化他们的科学思维、形塑他们的科学习惯、陶冶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领他们的科学精神。只有有意识地在其内在素养上予以侧重,才能循序渐进地促使其养成科学观念。

(三)让学生学会交流和沟通。

在科学教学的课内外,教师还要创造适宜的情境和机会,帮助学生学会交流和沟通,让他们在交往和对话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碰撞,把个人的学习心得与他人的学习心得进行融汇整合,最终形成具有更高水平的科学认识、科学习惯、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等科学观念,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科学道德和科学伦理的养成。

(四)帮助学生在巩固中总结心得并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

另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法策略在于帮助学生在学习巩固中善于总结心得并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初中科学教学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自主的自我反思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回味中反思所学知识,并有专门的学习记录。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在观念深处形成有关科学学习方法、科学自身的内在规律等方面的积淀。然后,把自己的记录与其他同学的记录进行交流,进一步反思、完善、修正和重新建构自己的科学观念,就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育;问题意识;培养路径

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自身对学社的正面引导,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利用科学教育来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问题意识概述

问题意识是指具有提出质疑的意识,体现在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上主要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学习,在看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疑问。问题化的教学最开始是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问题的提出来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总结概况学习的一般原则和规律。

二、初中科学教育中引入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首先是时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机制落后,缺少一定的创新,学生也缺乏必要的问题意识教育,表现在课堂上是学生不敢发问。因此,时展下的初中教育要求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质疑,并带领学生解决学习的疑惑。创新的开始一般源于问题的提出,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时代创新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次是新课改的需要,传统的教育学习中学生的学习被动,常常根据教师的要求放弃了自己对问题的疑惑,其问题意识发展处于消极的状态。新课改的提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认知、探索能力。由此,教学要求学生要勇于和敢于提出问题,从而真正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后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初中科学教育中引入问题化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主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要求教师要科学教育课堂上积极创新思维教学模式,采用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加强沟通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勤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有问题可问。在这种过程中,学生会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会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接受新的科学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由此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升自身问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提出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要想实现学生自主、积极的提问题,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意识培养环境,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来创设情境,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学生“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这节课之前,教师会介绍生物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关系,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也会改变环境,之后导入新课。提出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之后引导学生举例说明生物生存和条件支持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初中生会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鱼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动到北方会发生死亡等。其次可以通过科学史的学习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生动、感染力强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自身探究知识的欲望。比如在对“生长素和植物的向光性”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的形式来向学生介绍达尔文等科学家对生长素发现的历史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展过程,从而让学生获得更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的实验研究。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改变传统教师机械化教学、学生被动式学习模式的关键,能够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要本着“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思考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大课堂教学的收放自如,明确提问和解答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广纳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不同观点,不能对学生的提问进行否定。再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问题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一系列具有挑战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解答疑问后的成功体验。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在科学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转变自身教育者职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参考文献:

[1]彭君平.论初中科学教育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05:147-149.

[2]陈君.如何在初中科学教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散思维[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1:162.

[3]刘振宇.初中生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科学教学 实验地位 实验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01-01

1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地位

1.1 初中实验地位普遍较低的原因分析

实验拥有着丰富的内容以及生动的形式,因此,在教学期间起到了独特的影响力尤其是针对初中生,能够促进初中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学实验器材得到了多方面的改进,学校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教学也变得更加娴熟,根据大量调查资料得知大多数初中教学的实验条件都符合国家对学校设施要求的指标,但是对设备的使用频率却不是很高,这就是目前大多数初中实验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初中实验不受到重视甚至是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教材已经将学生实验和老师教学实验划分为两个层次,相比于传统教学还是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老师不在像以往一样拿出大量时间去进行实验教学,而是变成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时间,新课改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相符的现象,流程也愈加繁琐等等一系列改动,所以让众多老师不知该如何随之进行相应改变。第二,初中教学注重实验教学模式,即探究实验原理以及操作流程,但是不根据教材内容的探究不利于让初中生更理解实验的内容所在,也增加了教师教学的困难程度。第三,虽然目前初中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实验条件得到了改进,但是所配发的实验设备以及处理材料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损坏程度也不断加强,再加上学校相关专业人士不足,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故障的排除与修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进度,从而导致实验教学逐渐被忽视的现象。

1.2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地位的提升方法

初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教材的改革也志在必行,这样就可以全方位的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流程以及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为提升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彻底将教育部提出的要准备书面的思想总结贯彻实验的整个流程之中,还要有序地执行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作为基础,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做重要环节。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在教育中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增加创造性实验的机会,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对实验教学的改进效率,尤其针对广大的初中生,实验教学一直是教育机构重点投入的项目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机构每年向初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补充实验器材,改良教学环境等等。所以只有增加创造性试验的机会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弥补时间上的不足。其次,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要制定好计划以及实施准则,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到最大的效益,这就给初中生留下了充足的空间来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应细读实验指南,确定正确的操作步骤,再合理安排操作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要求,逐渐将实验教学的地位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要想成功完成以上流程,还需要教师的细致教导以及严格的要求,教育机构以及学校应积极配合学生,这样在多方面的督促下,初中科学教学的实验教学地位才不能被弱化或是忽略。

2 试论初中科学教学中实验的现状

2.1 初中实验教学的现状

第一,随着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实验室的数量相应减少来达到增加学生教室的目的,从而导致实验设备以及实验场地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学校经费有限,又不能第一时间完善实验设备,增添实验器材,学生的实验教学课程便有所削减,初中生的科学素质也受到不小的影响。第二,学校教师虽然能达到充分应用实验教学器材的基本功能,促进加深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从而增强初中生对实验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动手实验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但是目前还是存在实验老师偏重于应试教育的现状,因为教师受到升学压力大的影响,大型考试对实验内容的考核大多是笔试项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途中往往只演示教材上的必考实验,而扩展实验或是创新实验便不受到重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上课效率也得不到提高。第三,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提高课堂内容的生动性也有不小的作用,因为在实验过程中锻炼了学生们观察思考能力,分析总结能力,使得课堂上更具有凝聚力,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实验设备却往往受到忽视。大多是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进行实验教学,学生便不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比如说,使用学生电源时无法分清正确的接线柱等等,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但是随着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初中实验教学一定会用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2.2 初中实验考查的现状

通过加强学校实验教学质量以及提高了实验管理意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也大幅度得到提高,然而众所周知,在实验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却直接影响了实验考查的积极影响力和获取的成绩。首先,大多数教师未考虑到实验考查给初中生带来的学习压力,所以课堂上往往缺少一些实际操作的现代教学方法。其次,实验考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目前的考查形式则是一种资格考核,即考查结果不被计入最终的考试成绩内容里,所以大多数初中生对考查并不重视,上课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安排的内容,在考查临近时才进行突击复习从而应付过关。所以改进实验考查的内容便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相信适当增添实验考查项目,灵活地处理考查的形式,最终的效果一定会有所突破。

3 结论

本篇论文从两大层次对初中实验进行论述,分别是初中实验在科学教学所处地位以及现状问题,只有有效的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能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升初中实验在教学中地位的目的。实验在初中教学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让每一个初中生都能得到充分锻炼,茁壮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明.对化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学月刊(知识和理解),2008(10):63-64.

篇(6)

【关键词】初中科学;一题多变;减负

新时期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一个最为重要的理念是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素养,提升学生发展潜力,而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甚至还能减轻学生负担,成为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一题多变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也是新时期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科学应用“一题多变”教学法为学生减负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具体应对的各种事务,解决各种问题的创新型人才。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能够为学生减负,如果一味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自我发展的潜能很难得到有效的挖掘。而通过一题多变教学法,不仅可以实现为学生减负的目标,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因此,在的初中科学教育中,应用一题多表为学生减负的教育意义是重大的。

二、用“一题多变”为学生减负的具体措施

1. 改变初中科学题目中已知条件来实现问题的多变与创新

初中科学是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各种科学问题都是根据具体的生产应用情境,利用已知条件来找到相应的解决问题办法。初中科学开展一题多解,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来不断变化问题的提出方式,或者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任务,以此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条件来分析各种问题,实现条件与问题的多重对应。条件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也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对已知条件的筛选分析和应用体现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初中科学开展一题多解可以从已知条件上做文章,让学生能够从条件分析入手,全面分析条件的多变性,感知条件变化对应的问题变化,感知社会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变化带来工作方式和生产效率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对已知条件进行增删更替,或者调整变换,以此来更好地分析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2.改变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多重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

初中科学开展一题多变来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就要利用一题多变来变化问题的设置方式,让学生能够学会从多重角度来分析和思考问题,拓展他们的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结合教学实际,立足学生思维特点和生活现实,对初中科学试题进行各种改造,不断变化问题的设置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当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时,将1体积强碱溶液与10单位体积的强酸溶液混合后溶液呈现中性,那么,混合前盖强碱溶液与强酸溶液PH之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关系?变式一,如果反应之前强碱溶液和强酸溶液的PH之和是14,那么这种正好能够完全反应溶液体积之比是多少?变式二,如果该酸溶液是一元强酸,其体积为V■L,PH=a,而碱溶液也是一元强碱,其体积是V■L,PH=b,两种溶液混合以后正好能够完全中和,那么V■、a、V■、b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等,通过改变设问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这样,开展一题多变教学,也能够有效提升初中科学课程教育的效果,同r,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因此,改变设问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初中科学教育者需要在课堂实践过程中重点用好的方法。

三、应用“一题多变”为学生减负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重视情境的创设

在初中科学授课过程中,应用一题多变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无论是讲新课,还是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都要需要能尽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能够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素养才能提升。

2.基于学生基础进行题目设计

应用一题多变方法开展初中科学教育活动,为学生减负,必须要基于学生基础进行题目设置。初中生能力层次各有不同,如果不能基于学生基础进行题目设置,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听不懂,学不会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的负担,因此,无论是设置什么样的题目,教师都必须要能够重视研究学术基础,把握学生能力。

3.重视问题的生成

教师在利用一题多变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进行课前预设,但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可能会生成新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为了完成自己的课堂预设,而不顾学生生成的新问题,不顾学生生成的新问题教育效果必定不理想,学生学习的难度依然会很大,减负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利用一题多变方式进行科学课程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堂上生成的新问题,能够重视学生暴露的新问题,基于此开展的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应用一题多变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同时,这种应用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的压力,达到为学生的减负的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研究一题多变应用的重要性,研究其应用策略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保障通过教育创新,提升教育效果,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众所周知,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方向决定着上课的方向,备课的质量决定着上课的质量。因此,有效备课是课堂变革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决定课堂变革成败的关键环节。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师在备课上存在为教师“好教”而备、照搬他人教学、缺乏活动设计意识和方法等问题。这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教学面面俱到多,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多,学习动力足的少。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开展了以“备课改进”为载体的初中科学课堂变革实践探索。

一、“备课改进”的内容

(一)优化原有的备课模板,改进教师的备课方式

由于原有的备课模板繁杂、零碎,且没有突出教学的核心要素,不能体现“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与当前课改的需求不相适应,我们采用“整合”“单列”“加减”等方法,将原有模板优化为“六备”(备学习起点和目标、备教学思路和板书、备重难点、备兴趣点、备作业和备反思)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在“六备”教学设计中,我们将“重难点”“兴趣点”单列出来,旨在突出教学的“核心目标”,以引导教师围绕“核心目标”分析学情、确定学习起点,并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学习过程和进行教学反思。

(二)明晰初中科学教师备课的底线要求,突出“核心学习活动”设计

在“六备”教学设计中,我们明晰了初中科学教师备课的要素及相应的基本要求:

【起点和目标】①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②分析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③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④依据教学起点和教学要求,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包括重难点)。

【思路和板书】①精心设计板书,板书应简洁有效,突出教学的重难点。②教学思路应简约表述教学环节,每一个环节力求包含“情境、问题、活动”三要素。

【重难点】①详细设计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学习过程,突出关键问题和关键活动设计,让学生好学(容易学),体现“学为中心”。

【兴趣点】①每节课应考虑从情境内容、活动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以及作业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少要有1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点,以确保让学生好学(喜欢学)。

【作业】①备当堂检测学生在“重难点目标上”的学习效果,检测作业控制在3~4题。②备课外作业,主要备下节课的前置作业3~4题。

【反思】①记录课堂上学生学的情况,如学习兴趣以及课堂生成等。②记录学生的作业或考试中的典型错例,并适当进行分析。③基于学生课堂上的学和作业等反馈,酌情或延后进行教学反思。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一“备课改进”尤其提倡教师围绕学生学习的重难点目标,聚焦核心学习任务中的关键问题和活动设计,促进学生主动、有意义地学习。

(三)融入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学为中心”

“六备”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为核心理念。如图1所示,“六备”中“备起点和目标”“备板书和思路”“备重点和难点”是立足于让学生“好(hǎo)学”(容易学);“备兴趣点”则立足于让学生“好(hào)学”(喜欢学);备作业(前置性作业、当堂检查作业等)和“备反思”(从学生学的情况开始反思),则立足让学生“学好(hǎo)”。 而“好(hǎo)学”“好(hào)学”“学好(hǎo)”则充分体现和诠释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二、探索过程及实施策略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我们确定温州市鹿城实验中学和温州市双屿中学为首批初中教师“备课改进”基地学校,进行先行先试。以下是“备课改进”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一)整合区校研训机制,促使教师“能改”“会改”

一是成立“学科指导小组”,研究和指导初中科学“备课改进”,具体措施为:(1)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研究力,不断完善“备课改进”的方案及各要素;(2)发挥学科指导小组的影响力,引领和指导学校教师开展“备课改进”。

二是围绕“备课改进”,开展初中科学专题研训活动,具体措施为:(1)开展“六备”教学设计专题备课会和专题培训会;(2)开展“六备”教学设计评比活动;(3)开展“六备”教学设计经验交流和团队赛课活动;(4)开展“学为中心”的常态优质课堂评比。

三是围绕“备课改进”,建构“456”初中科学研训机制。为破解教师因研训导致工学矛盾的难题,促使学校的集体备课常态化、实效化,营造互学互研、互研互比的氛围,经过调研论证,我们提出了初中科学“456”研训机制,如表2所示。

表2

同时,我们明确了初中科学教师备课组活动的基本流程和备课组团队展课活动的基本流程。

备课组活动的基本流程如下:

・合理分配组内老师的提前备课课时。

・提前备1周的教学内容,交备课组长审核。

・备课会时,由各组主备者主讲:“学为中心”的重难点学习活动设计。

・同伴及时质疑,研讨,改进,完善教学设计。

・会后共享视频、课件等课程资源。

・教师根据学生等实际进行复备。

备课组团队展课活动基本流程和要求如下:

・说课:主要说“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考过程。

・上课:提倡“少教多学”,体现“学为中心”。

・评课:从学生“学的情况”来反思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体现“以学定教”。

・答疑:备课组对与会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总结:活动主持人作总结性发言,时间在10分钟以内。

【说明】①开展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定教学方案,制定课堂观测量表。②由备课组教师分别担任说课、上课、评课、总结等工作。说课与评课教师应有简明扼要的课件。

(二)开展“备课改进”达标评估活动,促使学校教师“真改”“改好”

我们制定了温州市鹿城区初中科学“学为中心”的“六备”教学设计评价表和课堂评价表(限于篇幅,此处不一一展示,编者注),并开展了区校联动的“六备”教学设计评估活动。评估工作坚持“以评促改,评改结合,重在改进”的原则,分为教师自评、校评、区评三种方式,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对“备课改进”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师个人、先进教研组(长)、先进备课组(长)予以表彰,以促进学校与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六备”教学设计,提高教师有效备课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改革的成效

(一)建构了初中科学“六备”教学设计的思维路径

“六备”教学设计提倡教师从解读文本入手,聚焦重难点知识,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载体),设计关键问题或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习得知识与技能,也获得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等方面的体验。其思维路径如图2所示。

(二)形成了初中科学教学的相关教学策略

通过梳理相关的教学案例,我们形成了“多学少教”“激发学生兴趣”等教学策略,如实践中总结出的激发学生兴趣的十大方法:

1.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

2.让学生感受学习内容的新(变)奇(冲突)美。

3.让学生觉得活动具有挑战性(经过努力能成功的)。

4.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价值。

5.让学生多参与游戏和动手实验等活动。

6.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

7.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发现者。

8.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9.让学生接受多种器官的刺激。

10.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建构了基于“重难点导学”的课堂评价模式

我们建构了基于“重难点导学”的课堂评价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一课堂评价引导教师聚焦重难点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围绕学习重难点,从学生学习重难点内容的时间空间、主动学习等维度加以评价,突出“学为中心”,突出“核心目标”,因而使评价能紧扣根本、导向鲜明,且操作方便。

(四)促进了基地学校师生的发展

改革促进了基地学校师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地学校科学教师“学为中心”的观念逐渐形成。目前基地学校各有两个班试水“生本课堂”,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