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本学期,我听课共二十几节课,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认真地做好记录并积极地思考,在别人的课堂中汲取到了精华,从而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缺失,同时在思考中也让自己的教学观点得以更高的提升。
关于认真备课,本册书中的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我都是精心地分析、准备,从而再到课堂上给学生来讲授,在我的意识里,我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努力去做好的,就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做,能够在课堂中让孩子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大的快乐与成就。二年级仍然还是重点,每节课我都严格要求孩子们做好生词卡片,并在家里做好充分预习,在课堂上检查每个学生都必须要过关,同时在指导认读的过程中,我也会花大量的时间在课堂教给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让孩子们牢记每一个生字。在写字教学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经过我的细心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在一天天地进步,很多孩子的铅笔字写得是工整清晰。
二、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拥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为了让孩子们更喜欢语文,我要想办法丰富语文课,丰富语文课堂的学习。另外,我还将语文课堂融进孩子的童真童趣中,每当学到了适合角色表演的课文,我都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来进行表演,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做了很多精美的头饰,孩子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在本学期中《酸的和甜的》、《小柳树和小枣树》、《纸船和风筝》等童话故事,我均让孩子们进行了表演,而孩子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真正地投入到了课文的角色中。
三、注重平时的积累
本学期我继续让孩子们坚持“每日一积累”主要还是做到形式多样的积累,这学期孩子们在积累内容上,兴趣上较上学期均有了明显的提升,好词好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名人名言等等,内容多样,在积累的同时,孩子们还能将意思说出来,诸如:成语,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同时,还能进行恰当地造句,再如:名人名言,学生能知其大意,还能结合自己亲身实际谈出深刻的体会来,记得教研教研员来听课,在课前我让孩子进了“课前积累”,孩子的多样积累内容及出色表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将这项课外积累坚持下去。现在我班孩子之所以在写作及回答问题时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基础,这也与平时的积累有着紧密的关系。
四、耐心辅导用心测评
1.耐心辅导
对于学困生,我是给爱心,讲方法。使他们不断进步。如我班陈代意、谭熏雨、陈欢、莫时仁、韦森林、符男凯等同学的语文成绩差,又十分懒惰而贪玩,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拖欠课堂作业。对此我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鼓励他们,常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只是点滴进步,我都给予一个“优”加以赞许,让他们找会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除此,我还采取家访和电话联系,通过家庭和学校共同辅导,使这些学生有较大的进步。
2.用心测评
每学完一组课文,我都指导学生认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然后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检测,最后讲评,对知识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但国内此领域的理论研究多于应用研究。国家也出台了一些纲领性、指导性的政策,但尚没有统领全国、可操作的具体实施方案,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致使提出的评价理念显得理想而空泛。湖南省湘潭市和平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就是探索基于学科素养的全方位、过程化、综合性、客观性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学业结果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业水平提高的同时关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增强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考试负担,让“乐学”与“乐考”代替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二、“乐学”“乐考”学业评价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由于新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考试改革无论从其功能和价值上,还是考试内容、方式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都应体现相同的评价理念和工作思路。所以,我校的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体系,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学业日常评价(此部分占学科学业评价的20%),评价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将“乐”的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与阶段性的评价中,注重整体的过程性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流程,把好常态质量关与单元验收关,使评价日常化、教学导向化。第二部分为学生学业展示活动(此部分占学科学业评价的80%)。
我校在课程“变轨”、课堂“变样”的基础上,将评价“变式”,期考“变脸”,改变了过去凭试卷、用分数评价学生的模式,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小测试、小演讲、小展示、小表演、小模拟来综合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及综合素质。
“乐学”“乐考”学业评价方式有以下特点:
1. 趣味性――让孩子们乐学乐考
期末考试的日子,小学生们一般是端坐在教室内“沙沙”作答。可是,我校期考的情景却让人耳目一新。在一个个星光小舞台上,考场被布置成温馨的“快乐游园会”和“开心游乐场”,考题变成了一张张富有童趣的卡片,考分被不同数量的星星所取代……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们在“游园”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考试。
一年级语文“拼音大观园”,孩子们兴致盎然地挑选着、采摘着……原来,这些形状各异的漂亮卡片就是拼音题卡,根据题卡上的“通关密码”到相应的评委老师处辨识手中的内容,完成拼音的考查,就能通关。“小小演说家”活动室,则变成了几个小小的舞台,孩子们自信、大方地进行着口语表达,俨然一个个小小的“超级演说家”!而一年级数学“开心摸一摸”的活动现场,更是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是“数学活动:认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每一次的“摸一摸”都让孩子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美好的想象!而在“快乐走迷宫”的活动室里,只见孩子们在垫子铺成的迷宫上忽左忽右,灵活跳跃,这哪是在进行学业测试,分明就是在参加一个有趣的游戏呀!
两个小时的时间,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个益智类的活动,或游戏、或闯关、或挑战、或交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孩子们手中单一的成绩单变成了一张张漂亮的汇报单,呆板的分数变成了一颗颗小星星,除此以外,很多孩子身上还贴满了“拼音高手”“词句达人”“诵读明星”等各种奖励章,那份自豪与喜悦就甭提了!孩子们津津乐道:“这样的考试真有趣!”“这样的考试很好玩!”“真想再玩一次!”
2. 自主性――发挥孩子的个性与特长
改变了学校利用同一张试卷统一进行测试的现象,淡化考分评价,注重能力考核,鼓励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巩固知识,按照个人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考试模式,发挥特长,展示个性。
一年级语文上册的“词句跳跳棋”:学生通过掷骰子决定题目内容,骰子停下来的时候正面是几,就走几格,接着完成所在方格的测试内容。“美文转转乐”:学生通过转转盘选定要考查的题目序号,依据序号拿取题卡。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书香诵读园”:学生通过投掷磁铁飞镖(镖头为小磁铁,不具危险性),根据环数抽取题卡号(环数取整数)。二年级数学上册的“度量新世界: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度量工具(尺、米尺、皮尺)度量或估测物体的长度(物体由学生抽取),建立1米和1厘米的概念。二年级数学下册的“生活小超市”:学生在三个情境处模拟超市选物、称重、装物,完成指定任务,感受、认识克与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孩子们通过采摘“水果”、转转盘、掷骰子、选购物品等形式,自主选择考题和考试模式。或听、或说、或读、或写、或背、或演、或画、或量、或算、或拼来完成学科的考试,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特长得到充分展示,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 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
(1)考试内容的多维化,加强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考试多以答案唯一的记忆性、技巧性或速度性内容为主。但学生能够背诵的概念、公式,并不等于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正确应用,所以要多考一些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需要创新思维的内容。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的“明星照相馆”,就是要求学生辨认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用排列与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又如数学的“智慧新时空”“时间小主人”、语文的“趣味故事园”“快乐识字园”都较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2)考试方式的多样化,变单纯的知识评价为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全面评价。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如书面测试、口语交际、演讲、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考试还可分类、分项进行,如一、二年级的语文、数学考试分别设置为五个闯关环节和五个游园活动,每个关卡和游园项目都以玩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完成。这些关卡和游园项目的设置不仅富有趣味性,而且能够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以及运算、推理、空间感知、几何直观、数据分析等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同样体现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需要,单是如何适应和参加这种开放、动态的考试方式就对学生提出了超出“知识和技能”范畴的其他素质的要求 。
(3)考试结果的多效化,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所以应根据考试的目的,灵活选择考试结果的处理方式。淡化分数评价,注重能力考核,在关注学业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考查和综合评价。如语文的“书写小能手”“小小书法家”“笔韵书法园”对学生的书写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书写的正确、书写的美观、书写的姿势。所以,“乐考”形式下的考试结果是多效化的。
三、总结与反思
(1)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评价方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还有哪些难题待破解?“乐考”不只是减负,更是教学评价方式的进步。我们怎样建立孩子的成长档案,对学生进行全程的跟踪,真正做到关注孩子的未来?
(2)如何落实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考试形式的变化,将倒逼教学过程的改革与教学理念的提升。未来,如何将“乐”的理念,更好地渗透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与阶段性的评价中,仍是一个难度系数很高的“技术活儿”。服务于教育诊断、服务于教学改进的评价与测量工作,还有进一步做好的空间。
(3)如何实现“乐学”“乐考”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可持续推广?评价方式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决不是推行一两种新的评价方法就可以大功告成的,如何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结合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上的判断,以实现“乐学”“乐考”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可持续推广,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出现了16篇识字类课文,这些识字类课文具有明确的识字任务,文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语言学习价值。如何立足于低段的教学重点与学生情况,真正发挥这一类课文存在的价值,达到最终识字的目的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识字课文的特点
识字课文顾名思义是以“识字”为中心的课文。围绕这一中心目标,适应低段学生形象思维优越、对儿歌富有兴趣的特点,识字课文大多形式活泼,富有童趣。
1.识字为目标,文本为嫁衣
在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中,我们不难发现带“虫”字旁的字占据了课文大半的篇幅,而这些生字并没有以单独的字出现,而是隐藏在小动物的名字里,富有生趣。在教学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名字便成为了良好的识字载体,激发起低段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可以识记这些灵动的名字。
2.篇幅精悍,内容丰富
识字课文较短的不满几十字,较长的也不过百字,篇幅均短小精悍,便于学生记忆背诵。但仔细阅读这些识字课文,却不难发现它们虽然“身材娇小”,但却“五脏俱全”。有介绍自然动物知识的,有介绍识字方法的,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还有传播环保意识的……这些内容贴近生活,创设了容易激发低段学生兴趣的情景,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3.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在上面《识字四》文中,我们发现全篇贯穿“二二三”的节奏,读来有滋有味,十分顺口。再观察句子的结构,均是由“一种昆虫或是动物+地点+事件”组成的,这样的表达使整篇课文的停顿统一,节奏感一致,易于学生掌握。例如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极强的拍手歌,运用了“你拍一,我拍一”的欢快节奏,让学生像课间念童谣一样,在快乐的朗读里进入到了文本的情境中来。
二、识字课文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喜欢学习汉字,学习独立识字。”也就是说,在低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识字更多地应当指向于习得识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来识字。
(一)追根溯源,扎牢根基――识字课文的识字性
识字课文其存在于低段语文教材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低段学生识字。根据这一核心的目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识字的教学任务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有效识字”“如何独立识字”“如何掌握识字方法”等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对文本的情境加以合理的运用,真正实现识字课文存在的价值。
(二)相辅相成,感悟内涵――识字课文的语用性
从识字课文众多的类型中不难发现,识字课文除了具有很强的识字性质之外,还蕴藏着许多的语用点。执教一年级下册《识字三》,我将目光聚焦到了词语的理解上。首先通过春天百花盛开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万紫千红的美。接着对“万紫千红”一词进行了深入地理解,让小朋友找出表示颜色相对的字:紫、红,再找出数量相对的字:万、千,将“对子”的概念渗透到了词语的构造中,让学生发现原来在词语中也存在着相对应的关系。在识字课文中,曾多次出现对子歌,也有类似三字经、谚语式的文本,这些形式多样的文本所带的语用点丰富精彩,应当成为识字课堂上有效的资源。
(三)内化情感,培养兴趣――识字课文的文化性
不少识字课文中都提到了中国的传统美德,例如尊敬长辈,团结他人等。也有一些识字课文讲述了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智慧,例如一支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等。另一方面,这些识字课文也教了学生不少自然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眼界。这些带有浓重文化的情感与精神当然不能被舍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只着眼于语文性质的学习,也要兼顾这样的文化传承。
三、识字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体验:掌握识字方式,扩大识字容量
1.看插图,巧识字
插图是低段教材中重要的学习资源,识字类课文也不例外。例如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操场上》一课时,出示了课文的插图,并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师出示句式:__________在操场上_____________,再增加难度:下课了,小朋友们有的在_____,有的在_____,还有的_______。教师针对课文中出现的词串设计了两个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词语。在这里,学生对认读的词语进行了二次运用。在反复的运用中,学生已经将课文中的词语记住了。
2.玩游戏,趣认字
低段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也容易疲惫,所以在课堂上不可缺少一些唤起他们兴趣的小游戏。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时,老师请学生一边读儿歌,一边配合着做动作:蜻蜓翅膀飞呀飞,后面跟着小蝴蝶,小蝴蝶低头看,看见蚂蚁和蚯蚓,还有蝌蚪和蜘蛛,它们都是好朋友,好朋友!在读儿歌、做动作中,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二来还复习前半节课所学的小动物们的名字,可谓一举两得。
3.想方法,会识字
低段的学生在不断地识字学习中,接受到了许多的识字方法,如“会意识字法”“拆字识字法”“奇特联想法”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懂得教给学生方法,也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学过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在以后的识字中善于运用方法,减少识字的难度。
(二)朗读:感受文字之美,感染语文之丽
思维科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拥有对韵文、韵语善于记忆的特征。同样,对于处于语文学习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诵读是识字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二年级上册《识字七》是一首节奏感明显强烈的拍手歌,首先用范读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课文是押韵的,读它的时候要像拍球一样有弹性。接着让学生用多层次地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配合读,在读中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而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则不断引着孩子们读出弹性,读好韵脚和句中的重音。在琅琅的书声中,老师领着孩子们用心灵拥抱语言,并在体验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三)拓展:激扬识字兴趣,培养主动识字意识
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特殊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就是观察、思维、想象能力,这是一种大语文观。
1.在识字过程中不断引导观察和发现
中国的汉字是独特的象形文字,由汉字组成的词语更具有深刻的意义。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八》时,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八个词语,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起初,学生只能说出这些词语都是成语,或是都由四个字组成等简单的观察结果。接着,便领着学生一遍一遍地朗读这些词语,学生慢慢地发现了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的名字,都是神话故事,最后能说出都是动词。这是需要仔细观察之后才能发现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在朗读和理解文本,更是在养成一种多观察、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2.在识字过程中启发思考与想象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多鼓励学生阅读才能够让学生自己学会体会与运用语言文字。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坚持在阅读教学中使用意读、示读、笔读、群读、扩读这五种阅读方法,希望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小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并让他们的想象力在阅读中得到激发与飞扬。
一、意“读”―“五读”的定势环节
这里的意“读”当然不是指让学生根据文本读出里面的含义,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用自己的意念对文本材料进行阅读,并运用朴素的语言对文本的具体内容进行预先猜测,进而体会出文本内容、形式、风格的大致轮廓。
1.忆“读”
所谓忆“读”,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新文本时通过一定的联想和回忆,让以往阅读过的旧文本材料在头脑中重现,进而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这一教学过程有助于强化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功能。
2.猜“读”
所谓猜“读”,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对教师所提供的课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学生通过“先读后想”来被动接受知识,而猜“读”则有利于学生通过“先想后读”来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借生日》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前资料中列出的供学生意“读”的问题如下:
(1)《借生日》中善良可爱的小云会让你联想到我们之前所阅读过的文本中的哪个人物?(《平平搭积木》里想要为穷人搭很多房子的平平)
(2)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类似的善良的人和感人的事迹?(每天早起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细心照顾我们的父母……)
(3)猜一猜课文中的小云为什么要将生日借给妈妈?(心疼妈妈、感恩妈妈……)
在上述问题中,(1)和(2)属于忆“读”,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将之前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及感悟迁移到新知识新文本的学习中;(3)则属于猜“读”,其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在正式课堂中保持积极高涨的情绪,课堂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二、示“读”―“五读”的定向环节
学生拿到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中的“提示”或“重点”的教学方法就是示“读”。相较于意“读”的定势作用来说,示“读”更加倾向于在调动个人主观想象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既定的认知对象,并通过排除文本中的无关干扰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加以规范。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给出的阅读重点是“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拟人手法的应用,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神秘多彩的自然界。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有侧重点地展开课堂教学。
三、笔“读”―“五读”的感悟环节
1.认读性笔“读”
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认知水平不高的原因,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难识记的生字词,教师可针对此问题采用认读性笔“读”的阅读方法,即通过正音、辨形、解义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辨识难字生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中的“皱、吐、注”等生字学习为例,为了加强学生记忆,教师可引导学生返回原文寻找并标注这些生字的具体用法,如“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你要注意”等,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将会得到进一步加深。
2.理解性笔“读”
理解性笔“读”是笔“读”中的核心级次,学生须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对文本的段落层次进行划分,掌握文本的大意内容并标注出自己喜欢的词句或存在疑问的部分。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教师不应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视为大忌,甚至对学生冷嘲热讽,而应给予学生适当修正错误进而获取更丰富体悟的机会。
四、群“读”―“五读”的彻悟环节
教师通过组织一定的群体活动,让师生、生生彼此之间通过交流写作来共同深入阅读,进而达到解除学生疑惑的目的。群“读”的基本程序如下:
(1)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出疑问,师生通过协作活动解决问题。
(2)教师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学生独立解决或生生交流协作解决。
阅读与答疑工作完成之后,学生和教师都须对本阅读科学进行总结。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为例,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故事中的商人和教书先生都没有看出画家画错了?”教师将这一疑问打在了投影仪上,并挑选学生与自己一起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故事情节。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师生针对这一疑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生1回答:“这些围观的人与画家一样,根本没有仔细观察过斗牛。”教师对生1的回答表示赞同:“有道理,这些商人和教师先生因为社会地位的原因一定不像牧童那样具有较为细致的观察能力与生活体验,但会不会还存在别的原因呢?大家结合画家的地位再仔细想想。”生2答:“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这些群众就算看出了他画中的错误也不敢讲出来。”生2的回答超出了其他学生的预料,教师带领其他学生为其精彩回答鼓掌。这一教学实例表明,群“读”有助于学生认识上的飞跃与升华。
五、扩“读”―“五读”的迁移环节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语文教师须采取措施扩展学生语文阅读的范围,即本章节所提出的扩“读”策略,其具体内容如下:
1.比较性扩“读”
比较性扩“读”就是教师选取与本阅读文本在同一单元内的已学课文或课内外其他阅读材料,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在发现阅读规律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认知。
2.相似性扩“读”
选择同一类型、同一特点的文本材料在学生复习知识、触类旁通等方面十分有效。
3.相关性扩“读”
扩“读”是对阅读文本本身的一种认知超越,学生借助这一教学手段不仅仅有利于知识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还可以实现情境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感能力乃至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不能失信》为例,为了切实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与视野的开拓,教师可适当向学生提供《华盛顿与樱桃树》《曾子杀猪》等古今中外与诚信有关的小故事。
笔者认为,紧扣意读―示读―笔读―群读―扩读这五个环节进行阅读教学,既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阅读视野的拓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思维能力,不失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条可行之策。
参考文献:
[1]马英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
[2]陆小平.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35―37.
一、在游戏中理解词义
有一些词语不一定都要给它们下定义,比如二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文中有“紧盯”一词,如果教者直接说“紧盯”就是紧紧盯住看,那样让学生接受得很枯燥。有一位老师在教这个词的时候,课前准备了一个能发红色光的小电筒,课上她拿着电筒快速地移动使得那电筒的红光一会儿向上,一会儿向下,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让学生的目光紧跟着红色光点看。教者一边飞快地移动电筒,一边对学生说:“用你们的眼睛锁住它,别看丢了。”就这样学生也一边看一边说:“在那儿,又到这儿了,盯住了,盯住了。”如此简单的表演,但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学会、理解了“紧盯”一词。
二、运用贴画理解词义
我在教《蜗牛的奖杯》时,文中的“遥遥领先”一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我想小学生对于画面比较喜欢,于是在课前我就画了课文中的蝴蝶、蜜蜂、蜻蜓,还有长着一对有力的翅膀的蜗牛。然后在课上,我一边讲“在一次飞行比赛中,蝴蝶、蜜蜂、蜗牛都参加了比赛,它们一起来到了起跑线上”,一边把这些动物图片放到了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起跑线上。接着,我又说:“一声枪令,它们都奋力地扑扇着翅膀向前飞去,可是,不一会儿,小蜜蜂落下了,累了。接着,知了也落下了,蜻蜓也落下了,但是,我们的运动健儿蜗牛却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你们看它还在继续快速地往前飞去,渐渐地越飞越远,与蜻蜓、蜜蜂、知了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了(我一边说一边不断地移动图片,让蜗牛与其他动物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此时的蜗牛就是‘遥遥领先’(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就这样,学生在这种动感中理解了这个词,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爱动”心理,让学生在动中集中自身的注意力。
三、运用电教手段理解词义
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一位老师就牢牢抓住了“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这两个词语,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意思都是表示颜色多而鲜艳,并找出一些意思接近可以替换的词语。同时利用网络上“色彩斑斓”“五彩缤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这样一来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讲解,单凭这两个词语孩子就能想象出蝴蝶谷里的盛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孩子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会合理运用。而很多词语是近义词但却不能够在句子中交替使用。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注意到词语意义上的细微区别,孩子就不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它们。
四、巧质疑,让学生在谈话中弄清词义
在教《小动物过冬》一课时,我故意问学生:“你家中有哪些动物?”学生纷纷举手说了鸡、鸭、鹅、猪等。我又问:“你为什么说它们是动物?”学生说:“因为他们会叫。”我笑着问:“那蚯蚓不会叫,是不是动物呢?”学生说:“是的,会走会爬的都是动物。”我又问:“小鸟不会爬,但会飞,鱼儿不会爬,但会游,它们是动物吗?”学生说:“是的,它们会活动,能活动的就是动物。”我又问:“飞机会飞,汽车会走,那它们也是动物吗?”学生愣住了,嘴里只说它们不是动物,却说不出原因。我问:“汽车、飞机是自己会动吗?”学生大声说:“哦,它们自己不会活动,是人开动机器,它们才会动的。”这时,我说:“它们没有生命,只有那种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叫动物。”在以上这个例子中,我课前查了资料,巧设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最后得出知识。这要比硬塞来得深刻,但这种方法,要求教者课前预习充分,疑问设计巧妙,最后,教者还要加以总结。
五、在故事中理解词义
一年级小朋友非常喜欢听故事,记得拼音刚学完,就开始学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了让学生对词语产生兴趣,我出示了一些数字成语:七上八下,三心二意,十全十美,五湖四海……这些词语我通过讲故事让他们去理解。比如在理解“三心二意”的时候我就讲了《小猫钓鱼》的故事,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学生就能从故事中的小猫的行为理解该词语的意思,进而正确地运用该词语,联系到自身的学习行为,不能像小猫那样“三心二意”!
【关键词】分析法;低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一、分析法的概述
分析法就是对教材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将那些知识点有关联的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更加系统、更加方便的教学,知识点的统一也可以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的迅速。
语文教材一般来说都是按照篇来进行教学的,而其要点就是语言的教学和文学知识的教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的内容不仅仅包含寓言、诗歌、美文,同时也还有自然科学等类别的,可以说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进行单元教育。在语文学习中常常都会用到分析法,因为文章思想内容需要分析、艺术价值也需要分析,分析法的有效应用对低年级语文教育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二、分析法的有效应用
分析法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方便的,其可以将复杂变得简单,同时也可以将抽象变得具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分析法进行教学,而分析法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给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1.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因此语言的学习也仅仅才开始,其对语言的掌控能力还是很弱的。就比如说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中有两首古诗《春晓》《春雨》,前一首是孟浩然,后一首是杜甫,两首诗都是写春景的。学生在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可以将两首放在一起学习,都是写春,但是角度不同,因此写出的景色和感情也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对两首诗进行分析,《春晓》中带有一点伤感,而《春雨》显得很怡然自得,同样是写春,感彩是不一样的。学生通过分析法将这两首诗歌进行分析,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在学习形容词的时候也利用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形容词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掌握这种语言的多变性,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掌控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要学会感受艺术的美,更要学会运用,这就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关。语文的课文都是前人优秀的作品,因此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是应该让学生站在中间位置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解剖,从而了解其特点,也可以对作品作者或者类似风格的文章进行了解和分析,知道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与文章之间的不同,这就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长期如此,学生不但可以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从文章中收集自己需要吸收的知识。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狐狸与乌鸦》这篇文章,学生通过分析狐狸和乌鸦的所作所为来了解狐狸与乌鸦的性格特点,从而来说出谁对谁错,学生对乌鸦和狐狸进行分析,了解狐狸的机智和乌鸦的不理智,从而得到教训,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保证其在以后的文章处理和为人处世中可以像狐狸一样机智,不要像乌鸦一样被奉承就得意忘形。
3.增加了多样性的学习方法
现在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年代,因此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一定是可以延伸的,而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交给学生的不仅是课文内容,同时还有好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私下进行学习其他的内容。分析法在语文学习中的有效应用给语文学习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其可以将一个不熟悉的文章通过分析分解成为自己接触过的小知识点,这样学习起来就非常的容易。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好爸爸》,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爸爸的现状,第二部分讲述爸爸学习的内容,第三部分讲述爸爸帮助主人翁。这篇文章比较的长,因此通过这样的分析就可以一部分一部分的结合有效的其它常规内容去学习,这样就可以轻松很多。
4.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就是对文章进行总结归纳,用这个方法去教授语文的每一课会是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厌烦感,从而不愿意去学习。而分析法是全新的一种方法,让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习的时候对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拓展,让其学到更多的知识,让低年级的学生爱上学语文。
三、结语
分析法看似非常的平常,用途非常的广,但是真正的要用好还是有一点点的难度的,因此在进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推广,让学生都学会用分析法去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方便很多,同时还会让其在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学习超过自己年龄层一点的知识的能力。分析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学生也要积极的认真的学习此方法,让其与其他的学习方法相融汇,提高对语文的学习能力,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和修养都成为优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学文;课文插图;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1-01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看图学文”,图文相映,内容生动,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它富有情趣,易教易学,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训练朗读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好“看图学文”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好途径。就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浅见。
一、借助插图,进行词句教学
借助插图进行字、词、句的教学,是“看图学文”的特点。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从指导看图入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提问和提示,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如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小山羊》一文时,请学生仔细看图。回答下面问题:①图上画了哪些动物?它们长得怎样?②小鸡在吃什么?③小鸡对小山羊说什么?小山羊怎么回答?让学生在这样的提问下,展开积极思维,寻找答案,明白图意,进而让学生口述全图大意,这样段落中的文字自然而然在学生脑子里形成。接着,再让学生朗读课文,一句一句地读,在句中理解词语,在段中理解句子。通过“请”字可以看出小鸡和小山羊很友好,“谢谢你”一词可以看出小山羊很有礼貌。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词各说一句话或几句话。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又学会了字词,也发展了语言。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看图学文”是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应始终把图片和文字结合起来。如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来了》,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哪些地方可看出秋天的季节?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认识到:天空是那么蓝,那么;一群大雁往南飞;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这一秋天景象。这些都是秋天的特点。那么,课文又是怎样写好这些景色呢?请同学们分段朗读,逐句理解,弄清为什么树叶黄了会从树上落下来,显示了秋天的特点。天空的特点是那么,那么蓝,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一个“一”字,这是大雁飞行时的样儿让学生知道秋天到了,所以情不自禁地说:“啊!”这里表示“知道了”,“看出来了”。除了这些以外,秋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通过想象,学生纷纷发言:燕子飞到南方过冬;稻子成熟了;开了;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用彩笔画出简笔画来。这样学生既看懂了图意,理解了课文,同时在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三、理解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思想交流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小学进行语言文字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甚为重要。
1、以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义务教育新教材插图新颖,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对儿童有吸引力。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得到思想教育。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到了》一文时,让学生了解图意后可提问“秋天到了,大地有什么变化?”“天空又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景色美不美?”让学生讨论,使学生知道一年四季,不但春天很美,而且秋天也不逊色。从而激发小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2、抓住重点句启发思考,教育学生做事不能纯模仿。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小猫种鱼》是讲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花生的种子播到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的玉米、花生,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想到了秋天,也能收到很多小鱼的故事。教学时要紧扣重点句子设问,让学生思考,理解句子的含义。如教到最后一自然段时,可提问:①小猫看到农民把玉米和花生播到田里,它也把小鱼种到田里,说明了什么?(小猫有向别人学习的思想)②它的想法能实现吗?(不能)③为什么不能实现?(玉米和花生跟鱼的生长条件不同,玉米和花生是植物,在泥土里生长;鱼是动物,在水里才能养活)从而让学生明白:向别人学习时要动脑筋,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做法。
3.扣紧重点词语,进行文明礼貌的教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讲文明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促进人们的互相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语文教学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应选好“训练”与“教育”的结合点,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课文中有些词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意义,讲读时,既要引导学生掌握本义,要重视理解这些词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作用。如《小山羊》一文中做“请”“谢谢”这两个词,是极为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总之,要充分利用“看图说文”的教材特点,对儿童进行两个素质的培养,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为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精品论文doc[OL].互联网-其它论文-道客巴巴.
2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课件《月球之谜》[OL].互联网-豆丁网.
3《燕子》说课稿 PDF[OL].互联网-技术总结-道客巴巴.
4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
5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山羊》[OL].互联网-[斐斐课件园].
6教学反思[OL].互联网-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