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把素质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实现要求的课程目标。
(二)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采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明确岗位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一步序化、重构课程内容。
(三)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对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了有关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学生为主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课程教学的一大创举,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计思路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为平台,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对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得知,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于冲压、塑料等模具设计、模具装配、模具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维修、数控机床操作、模具设备调试及模具管理经营工作等。在对模具行业企业走访调查的基础上,专业领头教师到校企进行锻炼实践,并积极同模具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交流沟通,深入分析与总结我国模具行业人才需求情况、行业发展现状、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从业人员职业岗位及典型工作任务等方面。由模具专业骨干教师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分析与讨论,明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目标,即是面向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企业,从事模具设计及模具成型工艺制定、数控编程与数控机床操作、模具装配及维修等岗位,具备专业岗位群系统理论知识和岗位实践技能,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1.依据岗位调研分析,确定从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而言,人才培养面向的是岗位群,同岗位从业人员、基层技术人员及企业专家对岗位工作过程及工作任务进行重点分析,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制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科学合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分为:(1)灵活使用Excel、Word等编制技术文件;(2)制作产品销售演示文稿;(3)机械零件测绘、识图;(4)用AutoCAD绘制图形;(5)零件公差配合技术要求的识读和标注;(6)机械图样三维造型;(7)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普遍车床操作加工;(8)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普遍铣床操作加工;(9)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普通磨床操作加工;(10)选择模具材料及热处理;(11)钳工操作加工;(12)钻床操作加工;(13)机床操作及安全规范;(14)典型机械零件的测量;(15)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16)模具型腔及模具配件加工;(17)模具型腔放电加工;(18)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19)模具试模及鉴定;(20)模具装配与维修;(21)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编制;(22)产品质量检验;(23)模具成型设备及参数调制;(24)模具接单与报价;(25)设备维护与保养。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重点在于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及工作环境等方面,把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归纳为不同的职业行动方面[2]。按照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由骨干教师、有关专家进行交流沟通,归纳明确出行动领域,具体如下:读图、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行动领域:使用Excel、Word等编制技术文件;制作产品销售演示文稿;机械零件测绘、识图。模具零件普通机床加工行动领域:编制机械零件加工工艺;普通车床操作加工;普通同铣床操作加工;普通磨床操作加工;选择模具材料及热处理;典型机械零件的测量;机床操作及安全规范;设备维护与保养。模具零件钳工加工行动领域:选择模具材料及热处理;钻床操作加工;钳工操作加工;模具装配与维修。利用软件进行模具设计行动领域:机械图样三维造型;模具结构及零件设计;典型机械零件的测量。模具零件数控机床、电火花及线切割加工行动领域: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机械图样三维造型;模具型腔及模具配件加工;模具型腔放电加工;典型机械零件的测量。成型设备操作及模具检测行动领域:模具试模及鉴定;模具成型设备及参数调制;模具装配与维修;产品质量检验;企业生产管理行动领域:模具接单与报价;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现代学徒制;成果比较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教育模式的改革、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已成为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简称模具专业)在2014年6月也开展了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试点工作,现就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成果进行了以下比较。
一、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
模具专业学徒制教育模式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模式,即通过了模具拆装和测绘、落冲模具设计与制造、弯曲模具设计、拉深模具设计、单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与制造、双分型面塑料注射模具设计、侧向抽芯塑料注射模具设计和带活动镶件塑料注射模具设计[1]8个整体性的项目分4个学期进行教学。在这8个整体性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师傅)带着5位左右的学生(徒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反复训练,通过这些整体项目的训练及两到三套模具的实际加工制作,学生掌握了模具相关的专业知识、常用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的操作方法,最终可以独立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达到了教育模式改革的预期目标。第四学期末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凭借湖北十堰汽车城的地域优势,学生可以到东风汽车公司模具冲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先锋模具有限公司、埃斯塔克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师傅负责学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能的再培养,学生到企业当“学徒”,企业给学生实习工资,学生在相应岗位上轮流学习和工作,岗位学习合格后,学生可以离岗参加顶岗实习。学生进企业实习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分科+综合”)下,就模具专业而言,虽然掌握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但是在学业结束后,学生们难以设计与制造出合格的模具,无法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学生们那种“猴子掰苞谷”的弊端暴露无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下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与企业用人要求基本吻合。
二、师资队伍的比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各位教师,在各个课程领域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很好地完成一门或两门课程的教学,长期在课堂上进行学科教育,学用脱节严重;其次对企业的生产模式(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市场变化和管理人才方面)都还处于自己学习阶段时所形成的那个模式,说严重点儿,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就模具专业而言,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才能使各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1)扎实的专业基础;(2)具有加工制造模具的机床操作能力;(3)职业教育教学能力;(4)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专兼职老师是通过“项目演练”的方式进行的。学校邀请企业人员共同制定了合理的教学项目,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专任教师利用各个假期时间一起完成模具设计、制造、装配和调试等各个项目生产流程。在完成这些生产流程中,教师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补课”,极大提高了各位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各位教师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除此之外,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教师还进行了教材编写、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技能竞赛、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工作,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使各位教师与市场接触,了解市场的变化,应用自己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使模具专业的学徒制试点改革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三、学生管理模式的比较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管理。辅助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可以促使学生按时到教室,按时离开教室,中途有事需请假,如不请假溜走,按旷课处理,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明确奖惩制度,使学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和学习负责,形成良好的“上下班”习惯。(2)学生辅助教师。让一些技能掌握优秀的具有管理能力的骨干学生,在学生们充分认可下,可以辅助教师管理学生,因为带学徒制的教师也会带其它课程,并不能每时每刻都伴随着学徒们,这样就可避免老师上课期间学生无人管理的现象。其次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平等交流起来更加容易,彼此信任,相互合作,更容易纠正一些错误,然后共同进步。(3)学生管理学生。在学徒制教学中,我们是分项目进行教学的,每个项目都会有突出的学生,发挥这些突出学生的优势,也刺激其他学生的进步,让他来管理其他学生,结合企业的激励机制,让管理者参与到团队的带领和秩序维护中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共同参与考核[2]。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考核方式的比较
在考核方式上与传统的考核方式相比有很大的不同:(1)平时成绩上,不再是老师每次一一点名,因为每组人员少,老师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各个状况,及时督促和补课,哪里不会补哪里,避免了“消化不良”的现象,很容易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每个项目。(2)最终考核方式上,不再是通过试卷考考学生,而是每个项目都要求学生自行在组内先进行答辩,然后再进行大答辩(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参与),评比,然后每位教师(师傅)给每位学生评定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得到学生最终成绩。
五、学生质量的比较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以下优良的品质:(1)良好的作息习惯。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前要进行点名督促学生到课堂,有些学生要辅导员打电话,甚至去宿舍才能请到教室里,也不能保证学生中途不溜走。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学生,由于一位师傅带5名左右的学生,对学生了解深入,师傅要求严格,参照企业绩效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促使学生一进校就形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2)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师傅提前给组员们布置每个项目的任务,详细地讲解项目的要求和项目完成的步骤,要求学徒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这样学徒们带着任务,有目标地进行学习,不懂的地方通过各种寻求方式(师徒面对面交流、查资料、学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电话询问、QQ以及微信等方式)解决。打破了传统模式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3)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就模具专业的学生来讲,到最后一学期,有一个模具综合实训大作业,这次作业涵盖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以此来训练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现代学徒制下,学生除了最后一次大作业外,平时就是按照项目如期进行,期间就训练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制造出所设计的模具,并进行装配和调试等工作,显著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到2016年年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经历了3个年级的教学改革,学生们设计了84副模具、制造出了30副模具。其中一些模具加工出来的产品被用作招生宣传的小礼品使用。据调查,在2014级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和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的学生比较中,现代学徒制的学生企业实习(学徒)适应期一般为一周左右,而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试用期来适应岗位工作,至少30%学生表示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而更换实习单位,而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学徒期间没有一人擅自离开自己岗位。现代学徒制实验班的学生在与所在企业的技术交流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到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应用既有知识、技能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明显高于非现代学徒制实验班学生。在2015年期间,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取得了参赛以来的最佳成绩。综上所述,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提升很大,与企业用人要求基本吻合,同时保证了课堂与车间相结合、工作岗位与所学专业相结合、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真实的岗位需求相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从而充分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质量;除此之外,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模具专业老师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军,何军,李爱萍,等.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8.
关键词:模具设计师培养方案模具软件
1.当前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据统计我国目前模具人才求远大于供的窘境急需改观。急需加快模具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总的发展方向仍将是,实现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和模具标准件发展速度高于行业总体速度;继续扩增塑料模和压注模所占比例;扩充专业模具厂家的数量及能力。加大投入以强化创新能力。因此模具行业非常缺乏设计人才,特别是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师。
目前我国高职,主要培养面向企业的实用型人才,可以是模具的加工者也可以是模具的设计者;高职高专的模具专业毕业生有就业优势。原因之一是中国现有的模具企业,除了少数的大型模具企业外,多数是小型企业,从事模具的加工业。其在职大部分人员都未接受过专业教育。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既有模具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实践经验,是技术型劳动者。一专多能,一人多职.这就要求培养出既懂技术,又要懂管理的复合型模具人才。因此摆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面前的问题是怎样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课程体系,使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跟上模具企业的需要。
2.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熟练应用CAD/CAM主流软件,具有较强模具设计及利用现代数控机床进行模具加工的能力,适应模具设计及制造行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岗位:本专业毕业生重点面向生产塑料制品和金属板料成型制品的企业,从事塑料模具设计、开发和制造,并能从事一般的冷冲模具、粉末冶金等模具的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操作及生产管理等工作。
但是在构建教学课程体系之前我们必须真正搞懂模具设计的内涵,引用中国模具行业最具影响力专家査鸿达“设计者把怎样完善地将一套模具做出来和交出去的方法,通过图纸和工艺流程卡(应用绘图工具或者是电脑软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制造者。制造者按设计者的图纸和工艺流程卡顺利地将模具做出来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个全过程就是模具设计“。
在传统的支撑模具设计能力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机械技术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专业课:冲压模具与设备,塑料模具与设备,模具CAD/CAM应用,金属压铸模具与锻模,冲压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模具CAD/CAM实训等。以上课程课程已经虽然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课程培养体系,但是由于知识序化混乱,教学设计粗放,忽视开发过程,没有真正按企业的规定和要求来设计与制造模具,导致大多数学生毕业并不能马上成为合格的模具设计师。那么制订切实有效的培养方案成了当务之急。
3.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针对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方案
第一,要解决学生们必须的画图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图、AutoCAD、UGNX基础模块教学训练以抄和模仿为主,就可以达到画2D和3D、装配图非常熟练的程度。
第二,学习模具结构设计,基于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指导思想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我们的任务,并且与工厂签下协议。在时间上要完全按照工厂的要求,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设计模具。设计过程中要按工厂的规定和要求进行方案的讨论和审批。图纸确定后,学员要编组到工厂的模具班里参加每一个细节的全过程。观察有经验师傅的制造过程,一直到试模和试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冲压模、塑料模各一套的制作任务,期间老师要相应的环节讲述冲压、塑料及压铸所用知识,这样学生们就会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做到零距离衔接。因为优秀的模具设计师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能力。
第三,模具CAD/CAE/CAM能力的学习,这个阶段有了模具整个设计、制造流程的能力。我学院目前开设我国大多数模具企业选用的UG NX软件教学,主要集中训练UGNX软件的Moldwizard注塑模设计模块做到配合CAE软件MOLDFLOW可以通过在三维环境中精确地对塑料产品的注塑成型过程丶塑料熔体的流动形态进行仿真分析,帮助设计师和工程师优化丶验证塑料产品及相关模具的设计方案和制造工艺,防止设计或制造过程的错误可能引发塑料产品外观缺陷或翘曲(即变形,导致塑料产品零件无法装配)。达到优化设计注塑模具。完成模具结构装配图,模具零件图的设计。
PDW级进模设计模块学习:UGNX/PDW模块分为汽车外覆盖件冲压模具、级进模具两类,内嵌冲压零件展开、回弹计算、应力应变分析、压力中心计算。全三维表现的模具,所见即所得,带有自动干涉检查,防止模具设计差错。包还带有标准模架、标准零件库,易于扩充。使学生理解软件操作的依据,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实现真正的“设计”而不是画图的目的。
最后利用UGNX的数控加工模块把前面生成的模具工作零件,型芯和型腔,或者凸模和凹模等生成合适的刀具路径NC文件,传输到数控机床进行加工。达到了基于UGNX软件的CAD/CAM一体化教学。
这样能够熟练地运用UG和CAD,并且能够用电脑查看其他模具设计师设计的模具和自己以前做过的模具,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想到的模具结构在电脑里画出来,并且进行分析、修改和调整,这样培养的毕业生能充分达到现代模具企业的要求的模具设计师。
4.结束语
优秀的模具设计师的培养是国家模具企业实现升级创新的保证。在模具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上各个院校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希望我院的培养模式能够为我国模具企业特别是河北模具企业的输送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加快我省向模具强省转变步伐。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具制作;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模具是一种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非常重要。由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促使模具技术不断进步,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社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学生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能力是在人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中自觉地吸收他人的智慧和成功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做人做事的一种“本领”。模具专业是需要基础知识扎实、学科交叉性强、实践性强的一种工科专业,因此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模具专业学生,使其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必须的。从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使用模具进行生产的一线岗位操作人员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人才的学历、基本素质、工作经验的要求提高,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模具的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人员需求有所增加。
刚刚从高职学校毕业的模具专业毕业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还只能跟着师傅三个月到半年才能顶岗上机、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钳工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课目,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强的实型人才。
模具专业毕业生应在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具有分析、解决有关模具及其制品成型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现场管理的能力。模具的制造,首先是由模具设计人员根据产品(零件)的使用要求,把模具结构设计出来,绘出图纸,编写相关的技术文件,再由技术工人按图纸要求通过各种手工操作(如钳工的划线、钻孔、装配等)及机械的加工(如车床、刨床、铣床、磨床、特种加工机床如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等)加工好模具上的每个零件,然后进行组装调试,直到能生产出合格产品的模具。因此,根据当今企业对模具制造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本着“有用、实用、够用”的原则,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安排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专业课程设置如下:
一、专业知识培养
专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原则,主要有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模具工程技术基础等;专业课体现设计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有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技术等,其中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进行课程设计,掌握模具设计的完整流程并为后期专业实训做准备;考核方式采用设计性综合题,考核学生设计、分析能力。
(1)机械制图: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公差与配合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图能力、绘图技能以及尺寸标注能力。本课程以投影理论为依据,重在读图与绘图基本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主要讲授机械制造中的测量技术,金属切削机床结构、性能、传动、调整、使用的基本知识,机床夹具定位原理、定位结构、夹紧机构、专用夹具设计等基本知识和方法,机械加工工艺的基础理论。
(3)模具材料及表面处理:本课程系统介绍各种冷作模具材料、热作模具材料、塑料模具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对模具质量和使用寿命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模具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
(4)模具工程技术基础:本课程主要讲授冷冲模、注射模、压铸模等十大类模具的设计基本知识。系统介绍了与模具相关的原料、设备及其基本功能和基本要求,着重介绍模具设计的一般指导性原则,并通过实例来介绍模具工程技术的应用,对国内外模具工业发展状况作简要介绍。
(5)模具制造技术:本课程主要讲授模具零件的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方法和工艺过程;模具零件的特种加工工艺;模具零件铸造成型及挤压成型工艺;模具的装配工艺。其内容应反映最新技术,注重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降低理论深度,使学生掌握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模具制造工艺规程的能力;掌握模具制造、装配、调试工艺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具备能应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模具制造中的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模具制造的新工艺、新技术。
二、现代设计工具、软件应用培养
CAD/CAM课程配置完善,基础的机械制图、AutoCAD,三维软件入门、产品造型设计到模具的设计、加工,下一步开出模具成型过程仿真、分析,体现现代模具设计方式。CAD/CAM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案例教学,主要介绍CAD/CAM系统组成、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CAD/CAM技术的发展动向、计算机图形处理基础、冷冲模CAD/CAM、塑料模CAD/CAM、Pro/ENGINEER在模具设计与制造中的实际应用等。
三、实践能力的培养
完成理论和实践配合紧密的培养计划,实践入门的金工实习,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提升理论课的课程设计,完善提升模具设计的毕业设计,即将理论转化实践的自行设计模具的制作这一体系已经完成,并能够执行。
结合理论课程的模具实验有冲压模具实验、塑料模具实验,通过模具拆装、吊装和模具测绘,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并为后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模具的制作打下良好基础。
(1)模具钳工工艺:锯、锉、钻、刮等钳工手用工具应用自如,姿势正确。零件从下料划线制作符合图纸要求精度,编写出加工合格零件的工艺分析及工艺过程。
(2)电加工知识:熟练应用电脑绘图,操作线切割机,加工出图纸要求达标的产品,熟练操作电火花机床,电极的应用及制作。
(3)机械加工工艺:重点侧重于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的加工工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重点掌握普通车床及铣床的操作。
(4)模具制作工艺:在制图、钳工工艺、电加工工艺、机加工工艺以及模具设计与制造理论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自己动手从设计绘图开始备料,机加工、电加工,模具组装,上机试模成功,制作出冲裁模具、拉延模具等类型冲压模具和注塑模型腔模具。
因受专科学生顶岗实习的影响,由同一届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制作为实物的计划无法执行,改变为两届学生合作,由前一届学生设计,后一届学生制作,开始后就可以源源不断形成良性循环,每一年都可以出现新作品,并充实到模具实验室。其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除指定一些题目外,学生还可以结合顶岗实习、生活中接触产品等进行设计,不仅掌握模具设计的过程,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通过两年的试用,能够调动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并完善了模具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模具专业 课程改革 实践能力 职业素质
前言:我校是一所具有五十年办学历史的机械类职业技术学校,具有多年举办中专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办学条件,近二年围绕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实施,组织力量开展模具设计与制造高技能人才社会需求的调研;制定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专业论证等。2010年增设五年制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
一、专业建设目标和思路
1、专业建设目标
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终身教育思想为主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面向大众,紧跟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探索适应现代模具制造所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从事模具设计、制造、调试、安装、管理等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建设思路
(1) 建立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学体系;
(2) 建成能反映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的实训中心;
(3) 探索产学合作的模式;
(4) 编写符合教改要求的教材;
(5) 建设一支符合专业建设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专业教学的改革
针对社会需求和模具行业高新技术的发展,专业教学将不断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理论教学中注重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相结合,构建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面,实践教学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侧重于新技术应用和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
(2) 先进的CAD/ CAM 软件(如PRO - E 和U GⅡ) 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模具设计及加工中,学生能掌握此类软件的应用能力。
(3) 实践教学中大量采用了NC、CNC 机床与特种加工设备,学生能掌握数控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4) 针对企业对人才一专多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学中,应加强模具结构分析、模具拆装、加工及调试等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等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5) 具备管理与经营的基础知识,结合模具制造要追求最佳寿命及最低费用,模具材料应最有效地利用,模具价格估算,开展各种项目与活动训练,为今后从事技术管理岗位和创业奠定基础。
(6) 建立产教结合“双赢”机制,与企业更紧密地合作,校企双方合作事宜如校方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分配、师资培养等;企业的市场分析、发展规划、产品开发、人员培训、技术难题等。
(7) 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实行多证制:学历文凭+ 职业资格证书。
二、行业发展对模具专业的新要求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经调研,发现当今科技进步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提出了如下新要求:
(1) CAD/ CAM 技术大量应用于模具设计与模具加工之中,模具制造过程中大量采用了NC和CNC 机床,所以教学中需强化CAD/ CAM 软件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会操作两种以上数控机床,以适应毕业生就业岗位的需要。
(2) 模具材料不断革新,模具表面处理技术更加先进,模具朝着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方向发展,传统的模具设计方法必须加以更新,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的发展。
(3) 现代企业需要的是集设计、加工、调试、安装、维修等技能于一体的模具人才,因而在专业教学中,必须将设计、制造、使用等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形成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
(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发展,需要更新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取更多知识和信息。同时应改革教学方法、考试考核方法。
(5)企业不但重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重视学生的人品和精神风貌,这就要求我们教育教学中将德育摆在首位,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当前职业教育中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资队伍,并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提高及学历层次的提高,为此拟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模具专业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积极鼓励在职教师的再学习、再提高。
2、强化从生产一线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将教师推向企业强化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知识、经验相结合的机制,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
3、积极申报校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拓宽与企业合作科研的渠道,力争多出成果。并将之转化为专业建设成果,以进一步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4、通过进修、培训、企业兼职等多种途径,保持并全面提升教师是对模具设计与制造应用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技术推广和市场把握能力。
四、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是要培养出“理论+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需要在专业建设中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1、通用机床(车、铣、刨、磨等实训设备)和现代化的数控机床、电加工设备,如:冲床、注塑机、线切割机 、电火花、加工中心、数控铣等专用加工设备;让学生掌握模具加工的各种现代化机床设备的操作使用方法。
2、模具CAD/CAM实验室:包含若干电脑及多媒体,以供学生进行仿真加工和模具设计用。
3、模具结构拆装室,供学生实习拆装,以掌握模具的组装、维护与调试。模具模型及产品展览室 ,供学生观看和教学用教具,以了解、掌握各种模具的结构。
4、钳工技能实训设施,供学生实习,以掌握钳工的基本技能。
五、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的设置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着手,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课程。以知识应用为主线,以动手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之间实行整体优化,构筑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模块。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应以职业岗位针对性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有如下思路:
1、完善现有教学管理措施及制度,继续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搞好教学规范化工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理论和实践由一个老师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课程设置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编写与之配套的综合化课程专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和配套编制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及其它实践教学的教材。
六、专业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体现“教、学、做”合一原则,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专业训练,安排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从社会学,从市场中学,不搞满堂灌,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根据专业特点,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在课外能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关键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典型工作任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90-02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岗位群相一致,都定位于一线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这样才能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反应在课程的知识架构上,就要求打破传统课程囿于单项知识的框架,设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知识融合并重的课程架构。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采取逆向设计思路,由毕业生就任职业岗位群确定培养目标,继而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能力及相对应的知识,在上述分析论证基础之上,创建课程体系,最终具体化于每一门课程。该设计思路,打破了以往预先向学生灌输繁琐理论知识而后按照自己具备知识寻求岗位的传统,要求该专业课内容的设置,与当前该专业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设置具备代表性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所设置的工作任务过程中,掌握就业必须的知识与能力。所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具体到一门课程上,起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终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重点在于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知识的筛选序化,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行业所需知识与能力。下面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来说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设计具体步骤
《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该课程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职业能力通过对当前模具行业市场调研,可以总结模具行业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2.由职业能力分析,建立课程体系。
3.由课程体系分析,确定《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性质与作用。《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模具行业急需的模具成形(型)生产工艺员、模具设计员及模具制造工艺员。本课程知识涵盖上述三个工作岗位的相关能力,对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的职业能力起主要的支撑作用。
4.由《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性质与作用,结合行业企业生产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拟定遵循下述原则:①目标性原则。课程选择的典型工作任务突出注塑模具设计制造训练及职业素质的培养,兼顾各专业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及岗位职业素养要求融入训练项目。②渐进性原则。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认知规律,其难度依次增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由易入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③实用性原则。典型工作任务选取以岗位操作项目为导向,选取与一线岗位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典型工作任务。
本课程三个模块,九个典型工作任务,如表2:
5.由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注塑模具设计一体化教材》课程的内容,对课程内容提炼序化。本课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九个典型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对传统课程的知识进行筛选提炼,并对提炼的知识进行优化重组,从而确定本课程知识结构。这些知识对模具行业职业能力起重要支撑作用,见表3。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所设计的课程,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融合在一起,通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2.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确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岗位职业能力,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序化。
3.学习过程与真实工作过程相对接。课程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是课程设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积极尝试,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2]翁光远,郗峰,李青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开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模具;教学模式;中职学校
高级模具技术人才仍然空缺很大,虽然近几年我国模具行业职工队伍发展迅速,目前估计已达近百万人,但仍然跟不上行业发展需求。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机械模具行业欠缺大约30万到50万人,在这些数据比例中,工程技术人员占据20%,行业最缺乏的是优秀的调试员以及模具开发人员。目前,中等技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操作工,不完全具备模具设计开发能力。一些职校虽然设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专业课程,但受软硬件设施的限制,培养出的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欠缺。笔者就从业职校这几年来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当今所需的高级人才培养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学习---机加工实习,模具拆装、测绘、设计、制造---就业。学生一般经过三个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再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这门比较专业的课程,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学生已经在学校学习了一年多,但对于模具概念和作用的知之甚少,学生在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理论课时很吃力,较复杂装配图看不明白,模具结构和动作原理也很难理解;理论学习完后再到学校实习车间对模具进行拆装、测绘或就学校现有的机床加工模具中较简单的工件;接着独立或小组完成一到两套模具设计,在学校有限的设备下学习机械加工,到第六学期一般是推荐就业实习。这套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与工厂岗位要求完全脱节,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备投入大,更新慢,根本适应不了当今工业社会快速发展的所需高级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刚从中职学校模具专业毕业的学生,虽然就业前景较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还是不能满足企业对一个熟练技工的要求,有的只能跟着师傅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才能独立操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机床或装配工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模具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根据企业对模具工人的技能要求,设置合理的课程模式,培养具有个性特征的、有创造力的、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那么,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亟需创新。
从调研和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模具人员的就业需求发生了变化:一是生产一线操作的注射机、冲床等机器需求量增加幅度较大;二是模具设计研发部门对人才的基本素质、工作经验要求逐渐提高,中职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简单的模具设计或辅助设计;三是模具制造及维修技工的需求有所增加,特别是模具制造。因此我们应该着重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着手,让理论联系实践,让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见习。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理论课程前,到完善的工厂或大型实训基地见习一周,明确见习目标,让学生在老师或者师傅的带领下,参观各种机床并了解各机床的加工原理和加工零件类型,模具的装配调试过程。让学生的脑海里对模具有一定的轮廓,这样老师在讲授理论课时才能得心应手,课堂活跃,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起来,见习后学习理论,学生积极性高,想学好,课堂效率至少可以提高30%。
2.拆装、测绘。通过一定量的理论学习,可以安排学生实操,可分组(3至5人一组)进行模具拆装、测绘,注重从简单到复杂先五金模再塑料模,要求学生绘制出整套模具的装配图和各零件的零件图,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很热枕,每个学生当看到自己手工绘制的一套图纸比起CAD绘图打印出的图纸更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3.设计实例。紧接着进行系统的模具设计及设计实例学习,这个过程注重设计的计算,校核和机械手册查表等的学习。
4.设计实操。专业老师提品零件图,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或者小组完成整套模具的设计。经历过前面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对于简单的零件模具设计,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的完成,但相对复杂的塑料模具仍需要团队合作,分配好学习小组长,学的好带动学习一般的,一般半个月就能完成设计实习的任务。
在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筹备后,中职生可以胜任工厂部分简单的工作岗位,除了专业知识经验不够还有很大程度是心理不能适应,所以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将校企合作充分做到资源整合实现订单式培养人才。然而中职生第一次到工厂工作,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90%的学生都不能很快适应,尤其是90后的学生,在家对家长的依赖,在学校对老师的依赖,所以尚且需要专业老师带学半年,学会适应工厂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岗位要求。 笔者针对顶岗实习有无专业带队老师进行了跟踪调查可知,有专业老师带队的40人75%以上的学生从事模具专业有关的工作,没有专业老师带队的40人,不到40%从事模具专业有关的工作,没专业老师带队的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坚持不到半年,有的甚至不到一个月就不顾一切的回家待毕业,究其原因很大部分学生是怕苦怕累怕担责,针对这些心理承受较差的学生非常需要专业的老师给以思想教育和引导。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认识到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要性,在开展教学时逐渐推广该教学方法;为了获取较好教学效果,应该让学生明确见习、实习等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实践和理论教学相结合,不断完善教学制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真正让学生学到过硬、过强的模具专业技术。
参考文献
[1]周书兴.高职CAD/CAM专业教学与实训改革探讨――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J]. 科技资讯,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