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学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建筑设计;低年级;提高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019-03
《建筑设计》课程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一对一”指导学生为主,与学生习惯的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一对多”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差异。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学生改变学习习惯,转换角色,变为学习的中心体,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并能积极与人交流、讨论。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关键在于通过简单功能的建筑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自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一、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处于建筑设计理论和技术理论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处于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学模式的适应期,因此低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前松后紧”的现象普遍存在
习惯了“一对多”授课方式的低年级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课堂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往往不能很快适应《建筑设计》“一对一”的授课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养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学习习惯的调整和适应过程中,低年级学生课后的时间安排往往不合理,缺少足够的课后自学和思考过程,无法按教师要求的进度完成相关任务。课堂上,大多学生因不想暴露自己进度落后的问题,而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和讨论,致使教师上课无的放矢,影响教学指导效果,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进度的拖延,学生后期交图不得不熬夜受累。面对这样的学习压力,低年级学生疲于应付,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
2.师生间存在交流沟通障碍
师生间良好的交流是保证低年级建筑设计课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往往形成以下几个影响课堂指导教学效果的障碍:第一,由于尚未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低年级学生不懂得系统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建筑理念,语言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第二,由于长期处在教师一言堂的环境中,低年级学生习惯被动地、安静地接受知识,对建筑设计课上教师给予的改进意见只会一味接受,不敢提出质疑,甚至一声不吭,毫无回应,以为这样才是安静听讲的好学生。以上问题,使得教师无法准确判断学生对课堂指导的理解和领悟程度,而只能按照经验重复强调关键性问题,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和“尖子生”的脱颖而出。
3.同学间专业交流欲望不强
建筑学专业学生间的专业交流能碰撞出激动人心的思想火花,而且同龄间积极的交流和对比也能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低年级学生中以下现象屡见不鲜:第一,由于专业知识面窄,他们往往对建筑作品缺乏感悟,不会进行作品分析,甚至不敢大胆表达自己观点。因此,同龄间甚至同班同学间往往缺少专业交流,“闭门造车”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悟性高的学生担心被其他同学模仿,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感受,分享学习心得。
4.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较弱
建筑学的艺术性、社会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应具备开放的心态和视野,博览群书,拓宽知识面。信息化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图书馆的纸质书籍外,互联网还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电子书籍、图片或资料。虽然高校图书馆均会定期对学生进行资源库的使用培训,但因可多人共享的电子数据库资料多是文字形式的理论文献,不利于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而易于低年级学生接受的印刷精美的纸质图片书籍却受数量的限制,无法同时实现多人共享。因此,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求助互联网的图片资料。然而,互联网资料繁杂且良莠不齐,低年级学生在缺乏对优劣和美丑的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或者无法收集到教师所推荐的优秀作品的详实资料,往往断章取义地理解作品;或者因作品资料品位不高甚至恶俗,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极其不利。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上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密切相关,若熟视无睹,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将面对更多的困难,甚至不能适应将来设计院工作的要求,因此应引起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停留在“一对一”的解决学生设计方案的层次上,不仅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还要更合理、灵活地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更应指导学生拟定课后的学习计划。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提倡1:1和1+1的时间计划
所谓“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课后至少应安排与课堂等量的自学和思考时间,或者用于学习相关建筑规范,或者用于推敲工作模型,或者进行建筑构思,等等。“1+1的时间计划”,就是要求学生除完成建筑设计作业外,还应保证足够的课后阅读时间,每周的课后阅读时间应该相当于课堂和课后用于建筑设计作业上的时间总和。积极提倡上述的时间计划,既有助于确保学生及时完成设计任务,避免临时突击造成的压力和心理负担;又能对学生灌输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独立自学习惯。当然,要求学生按上述时间计划安排课余时间,反复提倡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投入精力,认真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敦促他们的设计进度,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2.以问题为驱动,授之以渔
教师按设计的不同阶段设定不同的问题,并传授分析问题的方法,要求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收集和分析资料,并尝试解决问题,培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以设计初期的基地分析为例,教师应先介绍设计工作必须关注的若干基地环境要素,通过案例分析讲解基地环境对建筑的影响以及通过设计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授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预设的若干问题,如课程作业的基地入口和基地道路的设置,建筑的占位与布局等。学生在掌握了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后,在新的情景下展开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尝试各种设计的可能性,在独立思考中体会探索和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主学习思考的意识。
3.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强调: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以调动他们与人交流的热情和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应视教学实际和进度灵活安排课堂小讨论,包括:分组讨论和个人发言。教师参与分组讨论并给与点评,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尤其是不爱发言的个别学生。个人发言,即:个人面对教师和全班同学的发言,发言者压力更大,应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轮流参与,使每位学生都能受到这种训练。个人发言适用于小组代表介绍本组讨论结果或小组协作成果,也适用于学生个人设计方案的解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全班学生提问或讨论个人的设计方案,并给与点评。该过程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助于学生间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同时也让对交流有所保留的学生意识到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益处,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热情。
4.促进同年级及年级间的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创造同年级学生和高、低年级间学生交流的机会。可举办年级设计作品展或年级座谈会,并邀请活跃的高年级学生参加,介绍学习经验,充分利用和发挥同龄人强大的带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兴趣。以查阅资料为例,教师可以邀请高年级的优等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从介绍资料阅读,到创意萌芽介绍,最后到作品定稿的全过程,使低年级学生认识到阅读是创意和设计的源泉。教师可进一步推荐专业的建筑网站、论坛和书籍,还可以大师名作为例,现场演示搜寻全面详实的作品资料的方法和过程。
另外,促进高低年级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为个别低年级的优等生建立更多的专业交流渠道,发挥其在本年级的带头作用。
建筑学专业低年级教学是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建筑设计》是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紧密接轨的课程,学生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方法将严重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职业生涯。总结《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低年级学生的各种不良表现、分析并及时调整修正教学教法,是极其必要的,笔者对低年级教学进行了实践性探索和经验总结,希望有助于改善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露.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课程整合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6.
[2]邢燕,张驰.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0).
[3]余卓群.建筑学教改刍议――从评估看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J].建筑学报,1995,(5).
他是开封市华北建筑工程公司总经理,2007年,公司营业额几千万,2011年已经做到了11个亿,华北建筑的合同值已经连续4年翻番。
对于近几年市场极不稳定的房地产建筑业来说,营业额每年翻番的业绩可以说是一张漂亮的成绩单。
王军自己分析,这是超前的思维和不走寻常路的结果。能有这样的思维,源于自己近几年不断的课程培训充电。
“我以前是一个上台说话都紧张的人,现在我可以在几千人的会堂上侃侃而谈,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我完全变了一个人。”带给“鹰王”最实际的回报,是华北建筑上亿元的产值。
学习风暴蔓延
王军其实是一个从小生活很优越的人,但是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性,家境虽然殷实,但他从未将自己看成家族产业的继承者,反而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做起。
当他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成为一家成功企业的老总时,也没有因为自己以前积累经验,停止学习和创新。
“在如今的情形下,别人可能出手比你更快,没有一个用于突破自己和企业的思维,很难在今后打败对手。按照老的模式走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改变自己。”
事实证明,王军选对了。通过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他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对整个行业的认识,也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他说,要想在这个行业内做领头羊,必须另辟蹊径。
他做了一次对自己头脑的“改革开放”。从2008年,他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课程,无论是管理还是财务,他都努力学习,而学到的东西却没有立刻在企业中运用。
他在等,等待一批跟他有同样想法的人出现。之后,他将公司的中高层全部送出去学习。20个人,他投入了近50万的学习费用。
王军说这就像是战场,动真枪的永远是士兵和将军,司令有再高的水平,没有人执行,结果一样是败仗。
“我需要我身边所有的人,和我的目标一致,至少不会跑偏。这样的团队才具有战斗力。”
2011年,他带领团队参加“执行风暴”课程,效果立竿见影,“每个人都像是活起来一样,很多事情没有人去说,但是已经完成得非常完美。这种自发性的工作,以及快乐的心态,通过我们企业自身培养情绪,比较难,打造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但员工的积极性绝不只是靠自发性的心理状态来保障,企业制度才是根本。“管控风暴”课程的学习让他开始重新制定企业的规章制度,小企业要有大企业制度范儿。“很多小企业过于草率地制定自己的制度,其实只要合理规划,小企业一样可以与世界500企业一样做制度。”
在王军看来,对执行的诉求来自于心理状态的改变,对企业健康的诉求则来自于制度的建立。完善、有效的学习将这一切变为可能。
永远处于“缺电”状态
王军说,他一直处于缺电状态,时刻等待着信息灌入他的脑子。他就像一部缺电的机器,随时准备接受充电。
这种状态源于他对公司发展的担心,“这就像是考试,从60分考到90分容易,但是从90分考到95分就比较困难。如果没有做好接受学习的准备,这道槛是比较难跨过的。”
王军影射的是自己公司利润增长翻番的状况,从2011年公司合同额达到11亿元以后,王军就开始未雨绸缪,如果想要在2012年达到22亿,“整个公司必须要沸腾起来。”
使员工沸腾起来的办法很多,让员工接受课程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金钱奖励。
2011年,他拿出公司15%的利润给员工分红,2012年会达到20%,“我朋友我说疯了。”
尽管王军学习了很多要“爱”员工的思想,但是他完全没有被这些表象所迷惑,依然非常清楚员工的最终需求:钱。
“2011年之前,我想这个企业是我的,我只要给员工开工资,你就得给,但是当我听导师讲过之后,完全变了。我对钱又有更深的理解,员工最终需要什么?其实就是钱,每年的利润都是他们给的,我一个人拿70%还不够吗?剩下的全分出去。”
用王军的话说,自己会算大账了,原来算小账的日子过去了。
华北建筑通过“鹰王”的学习改进整个企业的分红和制度体制,但是王军想要的不仅如此。打造整个企业的培训系统是华北建筑2012年的主要工作。这包括王军对企业战略一致性的培训,专业性素质的培训,以及企业内训。“2012是个培训年。”
同时华北建筑还加大引进新人的力度,“只有新鲜血液进来,才会有新观念产生,这跟整个企业学习道理相同,新人能够带来活力,课程培训能够带来新的思维和理念。企业发展,要靠这个。”
王军正在准备与开封的建筑企业一起市政府,希望市政府能够进一步鼓励本地建筑公司的发展。
“探域”。
一、从“好玩”到“玩好”
“好玩”就是“引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十分有趣,这是学习的原动力;“玩好”就是“引深”,让学生不断钻研深入探索,这是学习的内驱力。
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我当时的做法是从“每课一趣”开始。每节课上都有一道以上的趣味数学题,或是数学游戏,或是数学智力趣题,或是趣味数学故事。有时在开讲时讲,有时在课末时讲,有时渗透在课中讲。趣题可以和所学内容有关,也可以与所学内容无关。趣题一般不超纲,也可以适度超一点。趣题宜自然融入,力求起到引发兴趣、激活思维、活跃课堂之效。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设想用一根仅比赤道周长多出1米的铅丝围成一个同心圆,凭直觉,同学们能否迅速地判断一下:此时我们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铅丝的空隙处
穿过?
直觉告诉我们,1米与赤道周长相比,简直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赤道与铅丝之间,别说是拳头,就连一根铅笔也很难通过。
我们的判断正确吗?
让我们算一算吧!
图1是一个同心圆,OA表示地球半径r,AB表示赤道与铅丝之间的空隙。赤道长为2πr米,铅丝长为(2πr+1)米,于是空隙宽度:
(米)
哇!有宽度为16厘米的空隙,我们的拳头当然能穿过。
如此看来,有些数学现象,我们可以预先料及;有些数学现象,我们如果只凭直觉,往往结果难以预料,甚至会让我们“出丑”。
现在看来,这“每课一趣”,就是“好玩”。
初为人师的我,没有什么数学教学经验,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不错,多半是源于我的“每课一趣”。但如果年级出的试题稍难一点,或有些创新题出现,我班的成绩就不会那么突出。我悟出“仅有好玩是不够的”,还要“玩好”。怎么“玩好”呢?我当时的做法是“每日一题”。就是每天出一道数学征解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作。征解题可以是课本问题的拔高,可以是身边的精彩数学问题,可以是切合时宜的数学趣题。多数学生对每日一题也很感兴趣,哪天没有给出征解题,学生就会“若有所失”。征解题也可以由学生先提供给我,我简单评判或修改后,署上学生的名字公布。
现在看来,这“每日一题”,就是“玩好”。
当数学教师不容易,“数学好玩”要求我们“深入浅出”,而“玩好数学”要求我们“浅入深出”。从“数学好玩”到“玩好数学”,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走向“玩转数学”的境界。玩转数学,谈何容易!需要数学教师坚持研修,把握好数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深入,把握好数学的趣味性和拓展性,结合学生实际,将数学的“好玩”和“玩好”,像知时节的“好雨”适时润入学生的心田。
从某种角度说,“好玩”是数学的学科之美、形式之美、外在之美;“玩好”,是数学的发现之美、思维之美、探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好玩”是要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的,“玩好”就不能要求所有学生一定都达到,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好玩”是一种境界,“玩好”是略高一层的境界,而在“好玩”与“玩好”之间把握好“度”就是一种理想的境界。
二、从“题海”到“题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关键之一是学会解题。解题教学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微观艺术”,任何艺术的精彩之处和感人之处,也许就在这“微观”之中。
例题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定理及其他数学知识的手段,又是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技能技巧及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奥加涅相说得好:“必须重视,很多习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能性……从解本题到独立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和解答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显然在扩大解题的武器库,学生利用类比和概括的能力在形成;辩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素质也在发展。”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认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与其穷于应付烦琐的数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适当选择某些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题目的各个方面,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才智与推理
能力。
基于上述理念,我研究借“题”发挥问题,当时还没有“题根”一说,我就是设法寻找这样的“题”。它尽可能地有多种解法,尽可能地有多种“变式”,尽可能地有多种用途。如果这道题的“背后”还有数学文化故事,那就更好了。以一道题为例,借题发挥,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价值,以期培养学生学会从多层次、广视角、全方位地认识、研究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题”,就是现在许多数学教育专家所说的“题根”。
我们看一道当时课本中的题:已知a、b、m∈R+,且a
先说“多解”的价值。
一道数学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可得到多种不同的思路。广阔寻求多种解法,有助于拓宽解题思路,发展观察、想象、探察、探索、思维的能力。
我引导学生用分析法、综合法、求差比较法、求商比较法、反证法进行证明,并开玩笑地和学生说,证到此你们大概可得30分,学生疑惑而兴奋;又引导学生用放缩法、构造函数法、增量法进行证明,我说这下可以得50分了,学生“胃口大开”;再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用定比分点法、斜率法、三角法、几何模型法进行证明,我高兴地说,你们现在可以得到70分啦!学生不甘愿地说,一题12解,才70分!我微笑着说,“解”无止境啊!学生课后还可以再探索,告诉大家,至少还有12种不同的解法,全班学生惊愕!“愤悱之情”,可想而知。
事实上,继续研究,至少还可得到用正弦定理法、相似三角形法、换元法、双换元法、综合法及放缩法、定义域及值域法、椭圆离心率法、双曲线离心率法、函数图象法、两直线位置关系法、矩形面积法、定积分法的证明。
次说“多变”的价值。
一个例题,如果静止地、孤立地去解答它,那么再好充其量只不过解决了一个问题。数学解题教学应突出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不仅停留在对原习题解法的探索上,还应适当地、有机地对原习题进行深层探索,挖掘出更深刻的结论。这就是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艺术。
变式,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变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我引导学生“变啊变”,最后变成:
若ai、bi∈R+(I=1,2,…,n),且<<…<,有
。
学生感到“真过瘾!”我说:“可以胡思乱想,但要小心论证。”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触类旁通,开拓创新的过程,不就是数学家的思维过程吗?数学家做什么工作?就做这个工作。我们也来当“数学家”。
引申、推广,是找出一些特殊问题中所蕴含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从而得到更广泛的新结论。这种教学设计无疑会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工作的欢乐。
再说“多用”的价值。
教学例题大多有其广泛的应用,这道题至少有下列应用,所有解答略。
应用1:依次写出与1之间的所有分母不大于10的分数。
应用2:(高考题)若0
A. B.
C. D.
应用3:在a克糖和(b-a)克水中,加入m克糖,糖水都变甜吗?
应用4:建筑学规定,民用住宅的窗户面积必须小于地面面积。但采光的标准,窗户面积与地板面积的比值应不小于10%,并且这比值越大,住宅的采光条件越好。问,同时增加相等的窗户面积和地面积,住宅的采光条件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应用5:(高考题)求证:(1+)(1+)…(1+)>(n∈N,n≥2)。
应用6:(奥赛题)求证: + >
。
其中,所有的字母都是正数。
“题根”是一个题族的根祖,一个题系中的根基,一个题群中的代表,抓到一个题根,就等于抓到这个题族、这个题群、这个题系。通过“题根”,往往可以清楚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领悟数学问题的本质,从而有助于学生脱离“茫茫题海”。
三、从“学会”到“会学”
在教育实践中,我深深感到,一个学生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单靠教师教得好、教得得法,是不行的,自身还必须学得好、学得得法。遗憾的是,在教育理论和教学中,长期以来,教学多研究教,少研究学。实践证明,忽视学,教也会失去针对性,减弱实效性。
于是,我把研究探域扩大到学生学习领域,开始系统地指导学生学习,期盼他们从“学会”走向“会学”。“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字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
我的学习指导与多数人所说的学习指导不尽相同,我进行的是“全程渗透式学习指导”。数学渗透式是指教师以强烈的学习指导意识为前提,密切结合数学教学,把学习指导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学结、课外学习环节中,是提高学生学科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指导模式。强调“全程渗透”,旨在强化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广渠道地进行学习指导渗透,让“学习指导”像无声的细雨时时润入学生的心田。
在“学习计划”方面,让学生明确制订学习计划的好处,要求他们养成制订学习计划的习惯,指导他们制订好学习计划;在“课前预习”方面,要求学生养成习惯坚持预习,教给学生预习数学的方法,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在“课堂学习”方面,注意数学概念、数学命题、数学解题、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和数学课堂学习方法的渗透;在“课后复习”方面,要求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教给学生数学课后的复习方法,检查学生数学复习的效果;在“独立作业”方面,教给学生科学地完成作业的方法,在批改作业中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在作业“再生”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学结”方面,注意数学知识的总结、数学解题技巧的总结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总结;在“课外学习”方面,指导数学课外阅读、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学习。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特色人才;双学位;辅修课程
Abstract:The lack of hard and soft facilities involving legal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has to face greater challenges in the wave of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of law.These universities must fix their training objectives properly.Only when they effectively exert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 legal science and some related superior subjects with the purpose of resources integration can they train the talents to better meet the social demands.Based on this view,our university adopts such specific measures as training legal talents in the direction of special law,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 degrees and opening subsidiary courses of law,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reach the aim of training legal talen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talen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double degrees;subsidiary courses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国家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在质和量上都非常强烈,加速法学人才的培养实乃当务之急。截止到2006年底,全国有法学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超过600所,虽然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盲目发展、学生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等诸多难题。面对这些困境,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由于自身软硬件设施的先天不足,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求变,注重将法学与本校其他优势学科的结合,注重现代法律特色人才的培养。
一、问题提出
任何一个有意义论点的提出必须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才具有现实意义和生命力。理工科院校的法学人才培养必须寻求特色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师资队伍、图书资料、教学管理经验、人文环境资源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其法学专业制定的培养方案和采用的教育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沿用了传统的法学基础教育,因而其培养的学生既不具备法律优势,也不具有专业技术优势。
另一方面,培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法学特色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的法律服务行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的发展和新行业的出现使得法律的服务面不断拓宽,新业务不断涌现,法律服务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化。法律服务已经从原来单纯的诉讼拓展到经济管理、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建筑行业、能源、生化等诸多领域,而且,越是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越是需要特别的法律服务。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特殊法律人才的要求,理工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使法学与这些学科形成相互渗透的良性互动,从而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人才[1]。由此可见,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具有培养法学特色人才的先天优势,可以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和交汇点上确定数个专业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既可发挥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合理的位置;又可避免因一哄而上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2]。
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在坚持教育部确定的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为主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大化工、大建筑”方面的学科优势,实现法学与这些优势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法学特色人才。
二、目标定位
高等院校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包括学历教育说、精英教育说、通识教育说、职业教育说和基础教育说等,具体到理工科院校,我们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四位一体”式发展,金融、房地产、知识产权、高科技开发、能源、建筑、生化等领域法律业务和涉外法律业务都需要跨专业的法律人才,对此,理工科院校有其自身优势。基于此,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的目标应首先定位为通识教育,以普通法学教育培养目标为基础,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的特色,将法学与这些优势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拓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法学新兴领域。
确立这样的目标定位,既是对目前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面临困境的有效回避,也是对现有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
首先,理工科院校开办法学专业确实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例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师资队伍不足,图书资料缺乏等,其培养能力实难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抗衡,因此,理工科院校必须面对自己的现状,正确对自己的法学教育进行目标定位,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培养出社会认可的法学特色人才[3]。
其次,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育必须与其优势学科相结合才能谋求生存与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与此相关的立法和司法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因此,具备法学和相关专业双重背景的学生,将在这些特定的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理工科院校培养法学特色人才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最能体现这类院校法学教育的特色和价值。开设特色课程,编撰特色教材,实行多学科联合授课,将主流教学与特色教学结合起来,做到既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实践能力的训练,又兼顾到学生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多重能力的复合型法学特色人才[4],这是理工科院校切实可行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转贴于
三、实现路径
理论的证成需要实践的支撑,因此,理工科院校法学特色人才的培养必须寻求符合自己发展的实现路径。
1.探索特别法方向的学科内涵
理工科院校的法学院必须积极加强与相关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优势学科资源,拓展法学新兴领域,努力寻求法学人才培养新的“增长点”。例如,当今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重大战略意义,但是,与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关的很多法律问题目前还处于空白状态。又如,新能源开发利用中的安全机制立法问题。如果我们对这些领域提前介入和投入,我们培养的学生极有可能在该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就可以有选择地开设能源法的相关课程,如能源法基本理论问题、对相关能源法的文本解读、能源法的国际比较等。同时,还应鼓励老师积极从事与该领域相关的教学与研究,积极寻求与能源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学科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较强的专业实力,我们应鼓励法学教师积极探索建筑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如建筑设计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工程招标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联合承包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竣工交付后的法律问题、相关建筑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监理的法律责任、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的法律规定等,这些皆可成为特别法方向的学科内涵。
2.加强双学位建设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生修读主修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专业而获取的学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既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特色人才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个体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还可以发挥各高校的学科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甚至还可以整合高校之间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鉴此,笔者所在学院也积极开展法学双学位建设。在全校范围内,面对所有专业开设法学双学位课程,选择双学位课程的对象是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学制采取“2+2”模式,即学生在三、四年级学习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学习法学专业课程。采取这种模式的原因是:首先,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公共课程的学习任务较重;其次,很多主修专业的课程大三才开设,如果从一、二年级就选修法学双学位课程,将无法使法学与其专业结合起来,从而有悖于我们开设双学位的宗旨。
3.开设辅修课程
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学生对法律有浓厚的兴趣,但出于经济、时间等方面的考虑,他们无意获取法学双学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了使他们掌握自己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辅修课程,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增强其择业竞争力,特别是为非法学专业学生报考法律硕士研究生、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司法考试提供法学专业知识储备。
必须强调的是,我们在探索和实践理工科院校法学特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面临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师资瓶颈。培养法学特色人才的重要路径之一是特别法方向的人才培养,这种模式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纯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更需要将法学与工科背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建设工程监理为例,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熟知建设监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需要掌握与建设工程监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公路工程建设、桥梁工程建设、铁路、水运工程施工等。可以设想,如果授课老师只是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而对建设工程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他在授课的过程中肯定无法将法律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课堂气氛与效果离预期就会相距甚远。
其次,对双学位教育缺乏质量监控机制。由于国家对高校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没有明确规范,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很多学校只是对取得双学位所需要的条件、程序等进行原则性规定,缺乏进行质量监控的有关制度。除此之外,双学位本科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指导。双学位专业的开设确实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学生所在院系和提供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很少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有效指导,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在修读双学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当采取积极妥善的办法予以解决。
首先,就特别法方向人才培养的师资瓶颈而言,应该努力改善现有的师资结构,使更多的老师胜任法学特色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鼓励动员教师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专业转向,另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应尽量考虑其专业背景,尤其是优先考虑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法律人才。同时,应积极加强与相关学院的联系,整合已有资源,实现互补。
其次,就双学位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缺失而言,应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实施法学双学位教育的基本条件,在申请条件、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安排、选课、成绩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资格、论文答辩等方面都应做出详细的规定。例如,单独制定双学位教学计划、实行与法学专业的学生合班上课和单独开课的双轨模式、强化学生的认知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甚至可以酝酿对双学位教育实行学分制改革。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帮助学生对学习计划加以调整,以便学生顺利完成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任立新.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法学教育观:理工科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3):80-82.
[2]郭成伟.法学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40.
关键词:专业学位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001-02
目前,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认证、建筑学专业学位教育与注册建筑师职业资格认证已经基本相互衔接外,其他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衔接沟通机制。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脱节,导致专业学位教育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企业、行业的影响和制约,失去了与企业、行业共兴共荣的机会,这已成为制约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制度,成为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缺乏动力的体制性原因。
一、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关系
1.专业学位教育。专业学位以职业实践为取向,注重实践应用,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精通专门技术、拥有较强的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专业学位具有三个基本属性:一是职业指向性。专业学位的设置依照特定的职业背景,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且只有发展成熟、专业化程度、需要高知识高技术的职业才有设置的必要。二是实践性。专业学位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三是综合性。专业学位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素质,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2.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从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执业资格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是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是一种标准参照化的考试。对考试合格者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它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是求职、任职、从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3.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专业学位是专业教育的标记,是教育机构向受教育者颁发的一种标识教育程度和水平的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向达到职业任职条件要求者所颁发的资质证明,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它是一种社会任职凭证,由获得授权的认证机构发放,其获得者只需通过有关认证机构举办的考核鉴定。但这看似迥异的二者之间也存有极大的共性:首先,二者产生的背景相似,都是为了顺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满足社会各行业部门对于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极大需求而产生的,且都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其次,二者拥有共同的目标,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岗位任职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本质也是通过相关的机构培训一批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级各类专门技术人才;最后,在有的职业资格认证中,专业学位是一个重要依据,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取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的人数是19376人,其中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评估通过院校的毕业生约占65%,可见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某些特定社会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经历。
二、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有机衔接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机衔接是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在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是其基本属性,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训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专业学位与特定职业及岗位任职资格或条件真正结合起来,加强其职业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真正满足社会各行业部门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时,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及其社会认同度。另一方面,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有机衔接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各方的利益实现。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有机衔接,对于政府而言,能够大大减少对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企业而言,直接招聘既有专业学位又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优秀人才,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节约职工培训的相关费用,减少用人风险,降低招工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于高校而言,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利于促进双方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能够减少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上的重复投入,减轻学生负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三、国外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有益经验
国外主要专业学位教育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是其保障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获得社会、行业认可的重要基础。
1.美国第一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美国第一专业学位,它是授予完成规定的学术要求,并有能力在法律、医学、神学等专业领域执业的学位,其实质是取得某一职业资格的基本学位要求。美国实行严格的执业注册制度,要想顺利通过注册要达到“3Es”要求:即Education(申请者必须获得经指定认证机构认证合格的第一专业学位)、Examination(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资格考试)和Experience(具有经认可的专业工作经验),且获得认证的第一专业学位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从业的必备条件,这使得第一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形成了制度性关联,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美国第一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操作层面上,第一专业学位的培养标准始终与行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各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到其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制定以及专业认证的各个环节,并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课程学习计划还与执业资格考试紧密呼应,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被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
2.法国工程师文凭教育。法国的工程师文凭教育是极具职业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其严格的人才选拔制度、优秀的教育质量和高比例的毕业生就业率享誉全球。其工程师教育学制5年,毕业后不仅可以获得法国工学硕士学位,还可获得法国工程师文凭。由此可见,法国的工程师教育与工程师职业资格直接对接,毕业即可获得法国工程师执业资格,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是法国工程师教育特别注重与企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毕业进入相关工作领域后就能胜任工作。在课程教学方面,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企业需要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师资方面,法国工程师文凭认证委员会(CTI)要求工程师阶段的教学必须有20%由“职业人员”承担,也即企业中的执业工程师来承担;在科研合作方面,学校承担了企业相当部分的科研任务,且学生也能参与到企业提供的实际课题之中。此外,企业还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去。
总结以上国家的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相衔接的特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衔接方式:一是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直接匹配,毕业即获职业资格;另一种则是把专业学位作为报考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或者优待条件。然而,无论是哪种衔接方式,重要的并不是衔接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为了实现有机衔接的“灵魂”,那就是密切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关系,企业及行业协会要积极参与到专业学位的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造就符合本企业、行业需要的优秀人才。
四、加快推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有机衔接
我们应在现有少数几个已经与职业资格实现衔接的专业学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能动作用,加快推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有机衔接。
1.衔接的方式:主要采用将专业学位作为职业资格的优待条件。主要采用将专业学位作为职业资格的优待条件,即专业学位获得者在申请职业资格时,其在攻读学位过程中通过考核的科目,在职业资格考试中应予以承认,可以免考。当然,在一些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领域也可将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其职业资格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应注意到目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多是专业学位向职业资格的单向衔接,应该考虑让那些职业资格获得者在攻读专业学位时也享受相应的优待,如其在职业资格考试中通过的科目,在攻读相应专业学位时予以认可,可以免修,建立起一种双向衔接模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良性发展。
2.衔接的关键:专业学位教育的内容应与企业行业的准入标准相一致,其培养质量应符合企业行业的用人要求。一方面,学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密切和企业行业的联系,根据其相关的准入标准和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相应的课程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实践能力,严把质量关;另一方面,企业行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如提出招生选拔要求,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估认证,同时也要为学校提供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实验设备和实践场所等等。只有把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渗透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去,才能真正地实现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的有机衔接,才能体现出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衔接的真正意义。
3.衔接的保障:政府要为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提供有利的制度环境。政府部门包括相关的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和劳动部门应通力合作、统筹协调,为二者的衔接提供制度上的可能性,如进一步协调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与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管理体系,使二者相互融合并高度一致,从源头上避免“政出多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与“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的有机衔接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国家汉办(又称“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中心”)既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推动者,又是组织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核与认证工作并颁发“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的政府机关,在促进二者的有机衔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新时代——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孙小丽.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问题、对策与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7.
[3]郭蕾,贾爱英,生玉海.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结合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37-39.
[4]邓光平.美国第一级专业学位与行业任职资格衔接的策略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42-45.
[5]Jean DOREY,刘敏.法国高等工程师教育解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