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2: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篇(1)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

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5.反思教学评价

篇(2)

教育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其引领下,现有的教学模式也有了跨越性的改变。教师们从“诵读法”“情景法”“导学法”“质疑法”等多个方面解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从整体上看,其发展并不均衡。

1.落后的教学理念

由于教学理念的缺失,能够对教学模式及方法进行变革的教师少之又少,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在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所以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几乎从早忙到晚,备课、上课、辅导,但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样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中年老教师身上,他们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把“讲授式”变成“问答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落实。

2.不够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积累,而这些对于老师来说,实际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工作量巨大。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正处于摸索阶段,发展得不够完善,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需要改进。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部分地区仍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判教学质量优劣的标准。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步履艰难。

二、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

要想用“新课标”指导构建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就一定要对存在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比如小学教师由于民转公教师居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课改”的能力较差,所以只能因地制宜进行“课改”。然后在开拓创新的同时,稳步向前迈进。

1.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成为主体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经过其精心钻研过的备课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其失去了创造性。所以,要想改变过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教师们首先要把握学生的记忆特点,了解它,以此采用符合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的授课方式,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

2.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增减内容

灵活运用教材,处理好教材内容与课外内容的关系,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知识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但也不能因课外知识而忽视了教材中的内容。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并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教师不但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定位,也要适当增加教材外的有关资料,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很好地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

3.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素质,读书是关键,因此,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对读书的兴趣。首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不断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过多的作业使得小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师应该适当地减少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把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留给学生。并且,应当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是盲目地阅读,而是更加重视在阅读中积累知识。最后,努力创造适合学生阅读的良好条件,使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地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4.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合理使用现代教学资源

篇(3)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的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我在引入课题后,就让学生利用动笔墨的读书方法自主学习第二段,然后进行组内学习收获的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组内合作朗读这一段,争取组内解决本组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最后,再利用课件,给学生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条件。

再如:在学习第三段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提问:听后你有什么话想说?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下问题:作者抓住了鸟儿的哪些特点来写?在写作方法上与第二段有何异同?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好在哪儿?学完后,师生共同评议。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特别是动笔墨的读书方法,既能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划的好习惯,又能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汇报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真正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弄明白。

二、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教科研活动,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要积极参加学校一切教科研活动。虚心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在各方面不断得到提高,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增强。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可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

2、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抓疑点促探究性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一些字词句段学生一读就明白,若花时间去提问,会影响教学的效率,是一种浪费。而另一些字词句段则不然,学生初步阅读后自行发现各处疑点,教师依据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确定探究主题。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主动权,让学生充分阅读探究,运用自己喜欢的探究方式,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或参阅收集的资料,在自读自探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以第十册课文《跳水》中船长急中生智救儿子的片断为例简单说明。

篇(4)

一、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教学反思概念的提出

新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教学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计划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以达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教学反思是一种教学思想,“反思”应贯穿于教学始终。它是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决方法为起点,以制订反思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从而使得教学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意义

1.是培养反思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而这依赖于教师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必须是反思型的教师,具备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以往,虽然已有一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反思的重要,但普遍看还是比较缺乏的,有的教师即使有此意识,也往往处于一种片面的、被动的、不自觉的、不系统的状态。现在,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提出“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全面的、主动的、自觉的、系统的反思,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借以提高教学效率。

2.是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主动力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之所以反思,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的素质有极大的提高。

3.教学反思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当教师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为了学会教学,教师不得不从学生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开展教学反思、加强教师自我评估和自律学习对教师主体的发展特别重要, 教师只有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需的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 对自己的发展形成整体性的看法, 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教学”,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三、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教学反思的实施,首先是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背景的深入思考。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实施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已有的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

3.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通过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

4.反思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不仅要反思课堂教学行为,也要反思课前的教学计划,包括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或更长远的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是否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及怎样具体实施计划等等。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反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省开展几年了,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贵州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给孩子一个什么语言课堂?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生活!”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的课堂呢?

1.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1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1.2 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我找来草原图片和资料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草原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眼神!他们了解草原了!我接着提出:“想问草原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1.3 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参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占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2.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3.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3.1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上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这样的答案:对于“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3.2 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都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如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

3.3 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4.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4.1 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常态课 常规课 能力 反思

一、关于对教师提高驾驭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的反思

教师如何提高驾驭教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我认为:

教师必须潜心研读教材,能够独立钻研教材。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对话的深刻性。备课时不要急于先看教参写教案,要先自己沉下心来研读文本:

一是要通读教材,把拿不准的字词句一一落实,然后想想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感受和思想感情,自己受到了怎样的触动;

二是要钻研教材,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结构,根据文章的体裁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从重点语句段、标点符号、修辞方法等找到依据,有条件的话再找到该作家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了解作家的思想和创作风格,或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等,尽可能地使大脑充实、丰富,知识视野开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三是要换位思考,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想学生学习课文可能遇到的疑难,设想学生学习课文获得的收获和形成的能力。据此,才能增强我们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每天都有进步。

教师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为教材仅仅是教学资源的一部分,不是教学资源的全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满足千变万化的教学实际的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是必要的。教师要在通读一单元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每课的落脚点和目标,整体考虑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并从一个单元出发去开发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使一个单元的教学更加丰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阅读、听说和写作真正做到有机结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增减和改编,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真正做到依托教材而非依赖教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对常态课背景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反思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教学。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实现新理论、新方法的有效运用,促使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也为师资队伍的培养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因此,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仍然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而没有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考虑。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全面、不准确,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只是为了完成教师自己设定的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怎样、能有多少提高和发展,教师思考的不多。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准确、具体。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文类型以及学生的语文基础确立教学目标,做到教学心中有数。

同时,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要有清晰的目的,并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要根据阅读的目的和需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形式,如默读、朗读、略读、浏览、跳读、扫读、诵读、精读、研读、赏读;同时要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种不同的阅读策略,如猜测、联想、推理、寻找关键句、分析主题、抓住线索、结合上下文,使学生能够凭借课堂的学习掌握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形成阅读能力,并能运用到自己课外的阅读实践中。

二、关于对常态课背景下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思

在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当教师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时底气不足,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受到了挑战,教师感到茫然,力不从心。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考虑的是教案,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相机指导上。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在心中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过程中用心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在课堂中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采取充满情趣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世界和想象世界,让学生身心放松地学习,精神愉悦地学习,充满兴趣地学习,全身心投入地学习;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提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学生自主读书时,教师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依据。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和适时的指导,将师生间交流的过程变成激励的过程,提高的过程。

篇(7)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语文大语文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11-0057-01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就是语言文字,就是工具。语文学科既然以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那么工具性当然是它的本质属性了。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吸收大讨论的成果,对工具性有了比较客观的说法。小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语文学习与小学生的人格成长、知识修养的发展,与小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究竟有怎样的联系,从这几句话中很难得出理想的答案,而这正是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最为重要的。只有真正科学全面地理解语文工具性的内涵,语文教学改革才能进一步拓宽思路,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语文学科本来声名显赫的“工具性”这一性质,沦落到如今谈其色变的地步呢?

标准化考试历史已久,其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它可取先进的一面,但时至今日其显现的弊端也越来越多。语文学科是具有模糊性和多义性的,惟其模糊和多义,才更有韵味。可笑的是语文课居然有了统一的所谓的“标准答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更是内涵丰富,多词一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层出不穷,何来标准可言?“齐心协力”与“同心协力”何别之有?由此可见,标准化考试中的诸多试题非但不见“人文性”的踪迹,反而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引入限歧途,完全偏离了其本来的航向,从而沦落为标准化考试的奴隶,甚至充当了标准化考试的侩子手,替标准化考试背了黑锅却浑然不知。语文标准化考试还使小学语文教学几乎成了编题与解题教学,亦是导致各种练习册、AB卷盛行,题海大战不断的原因。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语文的工具性,工具性本身就意味着灵活的、多变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计算机阅卷和所谓的标准化考试早已抹煞了“灵活、多变”,取而代之的只是僵化的所谓“唯一”的答案,可笑之至。

按照叶老先生的说法:语文的“语”,就是指口头语,“文”就是指书面语。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

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切忌零敲碎打、死记硬背、肢解文章、架空分析,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性,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语文是一种工具,这在语文界已达成了共识。但对语文工具的特殊性,未必有多少人理解。这种特殊性至少是:语文是思维的工具,是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的基本训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训练,而要联系人们的生活(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概念,包括生活状况,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也包括为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等等)。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脱离了生活,语文就变成毫无生气的空壳,语文训练必然呆板枯燥、劳而寡效。具体说,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一旦脱离生活,读就成了毫无意义的活动,吸收和鉴赏都失去了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服务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写就成了无源之水,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从而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而进行“大语文教育”则是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境界的理想模式。那么何谓“大语文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