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项目申请书

创新项目申请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项目申请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项目申请书

篇(1)

为了进一步推动“**”工程实施,加强高校的内涵建设,增强高校教师科研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高校教师加强基础性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能力,我委决定组织申报20**年度**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属“**”工程第三类项目)。现将申报工作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20**年度**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分自然科学类项目和人文社科类项目,每类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共设立500项左右,其中重点项目约200项,一般项目约300项。项目资助额度为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15万元/项,一般项目8万元/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5万元/项,一般项目3万元/项。

二、申报范围为本市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示范性高职院校。

三、项目申请人有关限制条件:

重点项目申请者需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及以上职称;45岁以上正高级职称者只能申报重点项目;凡取得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曙光跟踪、**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启明星跟踪、国家重点项目、部市重大项目者不得申报。每一申请人承担的**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总数不得超过两项。

四、项目申报采取各高校择优限额申报的方式。

(校名)的自然科学类重点项目申报限额为项,自然科学类一般项目申报限额为项,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目申报限额为项,人文社会科学类一般项目申报限额为项。

五、重点项目采取答辩评审方式进行遴选,一般项目采取书面评审方式进行遴选。

六、项目立项后下达总经费的70%,30%为预留经费,于项目结项后拨付。

七、项目申请人按要求填报《**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申请书》、《汇总表》,表格均可从“**教育”网站表格下载一栏中下载。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认真审核,将纸质申请书一式五份,经学校签署意见后统一上报,同时通过网上申报平台提交电子版(有关要求另行通知)。不受理个人直接申报。

篇(2)

印发《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修订)的通知

 

各科室: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学科发展,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四川省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工作制度》等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医院医疗技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我院《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现全文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

1、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第一次修订)

     2、新技术、新项目申报书

3、新技术、新项目收费申报备案表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需购买设备、器械申请审核表

 

                                 XX县人民医院

                                2018年7月30日

附件1

 

XX县人民医院

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次修订讨论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

为了加强医院对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规范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学科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四川省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工作制度》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概念

本办法所称新技术、新项目是指医院新开展的、尚未使用的包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伦理道德、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医疗技术项目

第三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医院范围内临床、医技、护理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

各科室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必须对应相应诊疗科目,医师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与其执业范围相一致。

第四条  管理组织和职责

1、医疗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准入审查、鉴定审批、动态监管、验收审核;负责制定和完善医疗技术监督评价、中止、技术损害处置预案等管理规定;负责对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人员的技术授权和动态监管;负责对新技术项目实施过程的督查与持续改进。

2、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医学伦理审查。

3、医务科承担医疗技术委员会办公室职能,负责初步审查临床提交的新技术、新项目申请材料;负责医疗技术委员会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鉴定、审批的筹备工作;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发文、建档、监管、验收工作;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转为常规技术的移交、归档、请奖等工作。

4、质控办负责对新技术、新项目的质量监督管理。

5、医保办负责新技术、新项目有关收费项目的审查以及新增收费项目的申报、审批、备案等相关工作。

6、设备科负责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所需要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购进。

7、科教科承担伦理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对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伦理学论证、审批、备案的各项工作。

8、各科主任负责本科室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全面质量、安全管理。

9、项目主持人负责新技术、新项目的具体实施,包括申报材料准备、参与人员技术培训、准入后执行、项目自查总结等工作。

第二章 立项管理

第五条  医院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立项审核制度,经“两委会”批准立项的新技术、新项目方可在医院内实施。

第六条  医院对新技术、新项目实行分级管理,按照项目的科学性、先进性、安全性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等四级。

1、国家级: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国内医学领域里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2、省级: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省内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3、市(州)级: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新成果,在市(州)内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4、院级:具有市内先进水平,在本院尚未开展或尚未使用的医疗技术、项目。

第七条  准入条件

医院鼓励研究、开发、引进和应用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禁止开展卫计委和或国家法律法规已明令禁止的、已经淘汰的或技术性、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伦理及法律等方面与保障公民健康不相适应的技术和项目。申请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

1、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符合社会伦理规范。

2、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创新性和效益性。

3、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在本院注册的主治医师或相当于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技人员。

4、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要与医院的等级、功能任务、核准的诊疗科目和专业技术能力相一致。拟开展第二类、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项目负责人应向医务科提交申报材料,由医务科负责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指定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在本院实施。

5、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所使用的医疗仪器须有《医疗仪器生产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经营企业许可证》、《医疗仪器产品注册证》和产品合格证,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不得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医疗仪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6、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所使用的药品须有《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进口药品须有《进口许可证》,提供加盖本企业印章的复印件备查;不得使用资质证件不齐的药品开新的诊疗项目。

7、拟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应遵循卫计委《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规,执行医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医疗高风险技术资格许可与授权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等管理规定。

第八条  提交材料

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应提交以下材料:

1、项目申请书:包括技术原理和先进性,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技术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技术应用方案;专业人员、设施、设备条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及科室承诺等内容。

2、知情同意书(样式)。

3、项目经费来源证明或相关说明。

4、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具备的资质证明。

5、涉及知识产权应提供知识产权归属协议。

第九条  受理程序

1、申报:项目主持人须详细填写《医疗新技术、新项目临床应用准入申请书》。涉及新的收费项目和需要新购医疗器械设备的,应同时填写《新技术、新项目收费项目医保审核表》和《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需购买设备、器械申请审核表》,并附相关报告等资料送交医务科。

2、审核:医务科对项目申请资料初审合格后,于收到申请书的30个工作日内,报请医院伦理委员会和医疗技术委员会进行评估、鉴定和审核。

3、审批:经医疗技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讨论决议后,医务科将审批意见发送给项目负责人,准予开展的发送《准入通知书》。需要医保审核办理的收费项目,经医保办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不予受理情形

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技术委员会不予受理:

1、拟申请的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已被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废除或者禁止使用。

2、距上次否定性结论出具时限不足6个月的。

3、拟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在一年内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

4、因超范围行医受卫生行政部门处罚不足1年的。

5、提供材料不真实的。

6、违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它情况。

第三章  应用、监督和管理

第十一条  培训与授权

医务人员在实施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前,应接受相关技术项目的专门培训。按照医院医疗技术分级授权管理等要求,涉及有创操作的医疗技术包括手术、介入、麻醉及内腔镜等高风险技术项目,相关医务人员应获得医疗技术委员会授权并在医务科备案。

第十二条  实施管理

1、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后由医疗技术委员会负责全程监管。

2、实施新技术、新项目的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及医院相关管理要求。

3、项目负责人应向医疗技术委员会提交书面自查报告,提交时间为自批准实施之日起第6个月、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医务科负责收集、汇总技术监控相关运行材料。

4、由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牵头,医务科、质控办等职能部门应定期对新技术、新项目的质量、安全、疗效、经济和社会效益等进行追踪管理和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监管整改措施。

5新技术、新项目在监管运行2年期满后,由医务科提交医疗技术委员会进行验收审查。验收通过后医务科向项目负责人书面验收通知书,转为常规医疗技术项目管理。

6、对不能如期完成的技术项目,项目负责人应向医疗技术委员会详细说明原因。医疗技术委员会根据技术项目实施情况向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处理意见。

7、开展器官移植等第三类医疗技术、首创新技术、新项目以及首例第二类医疗技术项目时,应将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情况载入相关病历。

8、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实施后,项目负责人应妥善保存好有关技术资料;新项目验收后,应将技术总结、论文复印件交医务科存档备案。

第十三条  首例病例讨论

    为保证临床应用安全,在首例新技术、新项目实施前,项目负责人应认真查阅、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写出书面综述或论证报告(附相关资料),制定各种防范意外情况的应急预案,提交科主任组织全科集体讨论。参与人员应包括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科科长、质控办主任、科室正(副)主任、相关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并详细书面记录。

第十四条  高风险技术审批

凡是涉及高风险的手术、介入、麻醉等新技术、新项目,在监管运行期内应严格履行手术审批制度,在每一例实施前均应经科主任、医务科、业务院长或业务副院长逐级审批。

第十五条  知情同意

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前,主管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进行沟通,重点交待该项技术项目的、意义、可能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有无替代治疗方案等,尊重患方选择,医患双方共同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实施。

第十六条  技术损害防范

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过程中因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可能给患者造成难以预料的损害。

一旦发生技术损害或意外损害,当事医务人员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轻患者的损害后果,同时报告上级医师。上级医师处理有困难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科主任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必要时报告分管院长或院长,及时启动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

第十七条  效果评价

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对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的疗效、安全性、风险性和效益等进行分析、追踪和评价,形成书面报告,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使其更加完善。

第十八条  项目负责人变更

新技术、新项目经审批后应按计划实施,若有技术项目增减、项目负责人变更等情况需报经医疗技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备案后方可进行。

第十九条  暂停或终止

新技术、新项目运行期间,如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者,由监管部门提交医疗技术委员会讨论,决定暂停或终止该技术项目。

1、申请开展的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已被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废除或禁止使用的。

2、开展医疗新技术新业务的主要专业技术人员发生三级以上医疗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

3、在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实施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导致该技术不能继续开展的。

4、自准入之日起2年内尚未开展10例的。

5、违反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凡是已被终止的新技术项目重新开展时应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报。

    第二十条   激励机制

篇(3)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是民族振兴之魂。今天的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正在蓬勃涌动。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重要举措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都能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乐于尝试,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类型齐全、层次各异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新疆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教育为优势,以少数民族教育为特色,以农业科学为主要学科领域,以自然学科为主要发展方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多学科性农业大学,学校设有农科类、理工科类、文科类、社科类等众多学科类专业。在新的形势下,学校树立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办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把我校的学生努力打造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头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心中播撒创新创业的种子。

一、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注重项目的研究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1]。我校现已构建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体系,分别是校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涵盖我校理工科、农科、文科和社科等学科门类。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申报、立项。我校以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农大特色为依据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是由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专家审核小组”,由审核小组评审项目(校督导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负责人答辩,学院择优立项,评选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校审核、公示无异议后文件,确认校级项目的立项。

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教育部和教育厅要求的时间与分配的名额数量,在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础上进行推荐申报、立项。

项目执行期,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由学院负责管理,由教务处负责登记备案,并对研究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管理。我校的管理特色是层层负责制。

2.项目结题验收。校级和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组织验收专家小组,学校派一名督导专家参与。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成果形式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项目总结报告、项目成果展示、答辩用PPT文件、公开发表的论文、期刊网下载的电子版和原word版、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由学校安排专家组进行验收,验收采用PPT答辩形式,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需要交的验收材料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验收报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总结报告(5000字以上)、公开(终稿WORD文档)、成果展示板、专利证书(若有)扫描或照片、支撑材料、答辩PPT文件、所有验收材料纸质装订本一套等。

(二)经费管理

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由学校从教学事业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二是由指导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三是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由学校资助的经费和企业代管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由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主要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项目支出,如文献资料的收集、查询、打印或复印,实验材料和试剂药品的采集和购置,调查、走访等必须的交通经费等。经费报销程序为项目经费负责人签字―学院审核―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办公室审核―财务处报销。中止或撤消的项目,根据相关情节停止或追回其经费。

(三)指导教师

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在配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时,一般情况下要求首先具有很强的责任性,可指导学生很好地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对所开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具备较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五年以上教学经验,有独立讲授一门及以上课程的经历;承担学校前期研究课题的教师可以是积极依托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和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老师。

(四)创新学分认定

学校组织专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进行评审,按时结题并提交结题材料的项目,主持人可获得2个综合素质学分,其他参加项目工作的学生每人可获得1.5个综合素质学分;中途退出的学生不能获得学分。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水平,激励学生自主学习,2012年,我校制订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学校设立创新学分,研究项目成果中发表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以及在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中获奖等,根据学生排名给予不等的创新学分认定。创新学分可用于替代各类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所替代的不合格课程成绩按原考试分数登录,不做修改。有创新学分的学生在成绩表的课程栏中加入一项:创新课程,成绩按80分记入,绩点按3计算,学分数按认定后的数额填写。但综合素质学分和创新学分不得重复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每年11月启动第二年的项目申报,由于我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由学院择优评选立项,因此学院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不论从命题还是从建设内容上来讲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不符合学校的要求,学院也没能很好地监督和督促项目的实施建设。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周期短,管理人员缺,因此无法对项目进行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导致有些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完成不了预期的目标,中途而废。首先,学院是否监督项目主持人组织项目组成员进行项目交流建设?指导老师是否在组织学生建设项目?学校无法对项目是否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进行跟踪。其次,由于立项项目数量多,学校无法完全实行跟踪管理,无法完成阶段性检查和中期检查。再次,虽然我校制订了管理办法,办法里也明确规定项目变更必须报学校备案,但在未经备案的情况下,学院随意变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和主持人以及参加人的现象普遍存在。[2]

2.项目结题时存在的问题。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题验收时也是由学院组织验收,学校只是安排校督导参加验收,起到监督的作用。但是,学院在验收项目时随意性很大,有些项目未按项目申请书上的成果形式进行结题,学院验收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差不多就过等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学院认为,一年建设期,项目经费拨的又少,做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还有些学院的领导不够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因此,这里面种种消极因素比较多。

(二)经费管理不完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校的项目经费是不予报销的,项目完成结题,负责人提交所有结题材料,学校出台结题结果后方可报销项目经费。虽然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经费一直以来都是专款专用,但这样的经费管理导致学生无法按项目进展情况有效使用经费,前期经费支出只能是学生自己垫付或指导教师垫付。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烦琐,限制条件太多。

(三)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我校没有出台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老师规范条例,也缺乏有效机制来监督和督促教师提供指导。而且,指导教师的课时量大,科研任务较繁重,因此很难能保障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个别指导教师,在项目立项后,基本不再管项目实施过程,只是在学期检查、结题验收时给学生签字,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指导。对指导教师,学校没有制订相应的奖励机制,无法激发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不完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和积极性,开启学生创新创业的动力。然而,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重视不够,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够,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学生培养共性制约强。很多学生怕影响学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漠不关心,拒之门外。我校虽然制订了一系列创新学分奖励机制,专门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认定办法》,但奖励力度不给力,达不到学生预期的目的和期望。学校指定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无法解决学生用创新学分替代不合格课程所造成的学分不足问题。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制订的门槛偏高,只有个别毕业生在毕业之前用创新学分替代了不合格课程学分,而且是1~2学分的不合格课程,而大部分开展项目的学生无法认定创新学分,只能认定综合素质学分,因此,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三、加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机制改革

(一)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上的改进措施。为提高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与科研成效,项目需要从以下四个阶段进行管理。

一是选题审核阶段。学生申报后,由学院组织专家,学生答辩,专家小组共同指导和审核的方式,优选和优化项目。指导和审核工作包括:①对选题意义及计划工作内容进行评价②对选题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评估;③提出指导性建议与意见。各项目小组在专家评审后,项目需要结合专家意见,重新撰写项目申请报告。教务处对各单位相关工作进行检查合格后,接收该单位本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申请。

二是立项阶段。项目确认立项后,动员项目组成员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递交项目任务书。

三是项目运行与中期检查阶段。采用中期汇报交流、座谈的方式,加强项目间的工作交流与工作督促,保障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是项目验收与成果展示阶段。学院组织专家小组,采用PPT答辩方式对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按申请时的实施方案要求进行验收,在验收中需要审核期刊原文或录用通知,对不符合申请书成果要求的项目不予验收通过。验收完成后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以提升项目在学生中的影响,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创新活动。

2.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改进措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接到审批立项通知后,项目主持人需认真填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任务书》,制订科学合理、详细周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需接受学校对项目的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项目执行至中期,须由项目组提交中期进展报告,由学院组织专家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并将问题汇报至教务处。学校不定期检查项目实施情况,对立项后无故不开展项目工作、项目执行不力、未按要求上报项目进展报告、项目经费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等情况者,将视情节轻重给予中止或撤消项目、取消申请资格等处理。

项目实施全程为各项目配备中青年指导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展的创新工作,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全过程给予意见和支持,负责全程指导、督促项目进展。我校多数项目结合了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与配套资金。在发挥学生主持人作用的同时,加强教师在科研与方法思路上的指导,调动学生关注科研前沿、行业动态和社会发展,并对校外业务机会、企业合作有新的认识,提升学生创新水平。

(二)经费管理

我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三大块儿:学校专项经费、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学院及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或赞助的经费。校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5000元/项,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5000元/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额度为10000元/项。国家资助的经费由学校统一管理,自治区、学校和企业资助的经费下放到学院,由学院统一管理,学院和指导教师科研项目提供的经费由所在学院和指导教师负责管理。项目经费支出时,严格按照申请经费预算执行。经费支出项目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参照《新疆农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修订)》执行。项目经费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指导教师不得使用及挪用项目经费,学校和学院不得截留和挪用,不得提取管理费。项目中期检查合格后可报销50%的项目经费,结题验收合格后报剩余50%的项目经费。中止、撤消或结题不合格的项目,不予报销经费,并返还已支出费用。这种改进措施既方便了学生项目的正常实施建设,保障了学生前期建设项目经费的支出,经费管理下放也方便了学院的统一管理,改变了后期经费报销过程的烦琐。

(三)加大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责任。对于精心指导、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学校出台了《新疆农业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给予适当工作量,即指导校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1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自治区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2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国家级项目验收合格后按每项50个标准学时计算工作量。项目成果有学术且学生排名在前三位的,每篇加计5个标准学时。项目结题验收后按项目级别一次性核定。学校对认真负责、进展顺利、且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机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培养多样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和支持休学创新创业的制度,使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在已有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现有创新学分,同时增设创业学分,即每结项一项校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0.5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自治区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新学分;结项一项国家级创新项目,主持人认定2个创新学分,参加人认定1.5个创新学分。此外,创新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全国高校学科竞赛、自治区高校学科竞赛等可根据新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新学分。

对于获得校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与人认定0.5个创业学分;获得自治区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1个创业学分;获得国家级创业训练项目并结项的,主持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参加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

开展创业实践在毕业当年3月之前达到以下标准,认定相应创业学分:有可行性创业计划书认定1个创业学分;参加创业培训且培训合格认定1.5个创业学分;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法人认定2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1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软、硬件设施配备完善,法人认定3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2个创业学分;注册单位开始运行,法人认定4个创业学分,其余人员认定3个创业学分。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创业学分认定如下:校赛,一等奖2个创业学分,二等奖1.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1个创业学分;区赛,一等奖3个创业学分,二等奖2.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2个创业学分;全国比赛,一等奖4个创业学分,二等奖3.5个创业学分,三等奖3个创业学分。创业学分可用于核心课程之外任意课程的学分替换,累积不得超过10个创业学分。以上创业学分可根据新制订的创业学分认定办法认定创业学分。

(五)从学籍管理上支持学生创业

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创业,对于第八学期之前在工商管理部门正式注册并实际运营的创业个人,学籍上给予最长两年的创业休学期,在原六年的学习年限基础上增加两年,达到最长八年学习年限。

(六)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纳入学生评优体系

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校评优及面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时可获得量化加分。项目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可直接申请参加“推荐特殊学术专长或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评选[4]。

篇(4)

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解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基本素质拓展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借此产生的“导学”效果使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1)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兴趣。如在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学习过程中,校内导师适时地引入Multisim或Proteus等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演示充分展现出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信息网。由于目前仍存在任课教师“一门一门地教”,学生“一门一门地学”,而并不关注课程间的关联性,课程结束后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知识孤岛”,因此校内导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课程间的知识融合衔接起来,形成纵横的知识网。这张知识网会随着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拓展由小到大、逐步延伸,并由平面到立体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实施科研创新指导制当前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自2010年开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部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本科、专科)科研创新项目。

除校本部的专项经费外,2012年高职学院也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院级)项目经费,鼓励学生申报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院、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经费均在4500~6000元之间,目的是通过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团队导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从选题的基本原则、内涵到项目的应用价值,从项目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到预期成果的形式(调研报告、论文、作品、专利)等,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学生均得到了导师组悉心指导,10名学生先后申请了3个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2项,院级1项)。目前2项校级项目已结题,其中1项拟申请软件著作权,另一项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此外,科研创新指导制的实施效果也在竞赛中突显。在2012年6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决赛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派出由3名选手组成的参赛队伍,其中2人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师制试点培养学生,另1名同学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制造于一身,该竞赛任务难度大,竞技水平高,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46所学校、51支队伍、153名选手参与了此次大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参赛小组在比赛前期只能用很短的业余时间参与集训。经过3天紧张的比赛,小组最终荣获了团体三等奖,这是高职学院参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团队导师制的培养。

实施毕业设计辅导制近年来,随着就业难度增大,毕业生找工作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导致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的面试或实习经常发生冲突,毕业设计已成为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尽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前后出台过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如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日志,每周指导教师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并填写评语,但这些措施很难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这一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流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极大地削弱了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其实质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将毕业设计这一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提前。在此过程中,有5名学生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专业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高精度数字电压表”“频率测试仪”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设计、组装与调试,此外还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所承担的横向项目,如“折页机单片机总线控制系统”等。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些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前期科研创新项目中获得的灵感和思路,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毕业设计作品,切实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实习生招聘机制,实习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而实习经历又是就业单位非常看重的,所以实习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就是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制订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以实习促就业,要就业先实习”的良性循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10名学生深受实习企业青睐。目前除专升本的几名学生外,其余都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为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创新及竞赛、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要覆盖全院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1)师生比不尽合理。导师制通过师生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亲近互信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导师制应有合理的师生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l:3,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l:17[4]。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实施导师制试点的师生比为l:3,保持着理想状态,但很难在全体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原因是满足“2+1”结构的团队导师队伍数量少,师生比将达到1:15。2)激励机制及相关制度不够健全。“2+1”结构的团队导师制对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产学研水平、工作热情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方面要求较高。目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高职学院的导师工作还未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导师的业绩在职称评定和晋级中不能得到有效认可,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也未能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这导致部分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上述问题与学院积极探讨有效解决途径,如改“2+1”结构为“3+1”结构(增加1名校内跨专业导师以培养学生的跨专业迁移能力)等,以促进导师制在高职学院进一步推广。

作者:彭远芳 刘素华 刘启中 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篇(5)

以福州大学查新工作站保存的科技查新档案材料为统计分析信息源,从查新项目学科分布、查新项目数量、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查新项目委托单位、查新项目地区分布、查新项目类型、加急查新项目等7个方面进行分类、分项统计。调查资料包括:1)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登记表;查新项目申请书;查新咨询委托单;查新报告。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2统计结果与分析

2.1查新项目数量

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了356项科技项目的查新。其中,2007年完成93项,2008年完成263项。通过对查新项目数量的分析,可以从侧面反映出科研技术的发展速度。

从查新数量上看,2008年的查新项目数量较2007年有大幅度的增加,主要原因:1)福州大学查新站成立于2007年初,在建站之初,对查新站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福州大学有这项业务范围。随着查新站不断为查新客户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优质服务,查新工作为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所认可,查新项目数量有了大的提高。2)近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也逐年增多。

2.2查新项目学科分布

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所完成的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统计,根据学科分布比重可分为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轻工业、手工业,医药、卫生,生物科学,交通运输,管理学,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建筑学和物理学等。详情见表1。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大部分主要集中在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化学工业以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比重分别为23.0%,18.3%和15.7%。由此,可判断福建已形成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

2.3查新项目范围及级别

根据完成的年度分析,2007年完成的9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75项(80.6%),国外查新目18项(19.4%);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61项,地市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3项。2008年完成的263项查新项目中,国内查新225项(85.5%),国外查新目1项(0.4%),国内外查新目37项(14.1%);国家级项目45项,省级项目171项,地市级项目36项,其他项目11项(如图1、2所示)。

从查新项目的范围和申请级别上看,大部分查新项目主要是进行国内查新,委托单位大多数为企业,申报的课题主要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项目等省、市级项目。国内外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主要是各高校,申报的课题主要是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科技部支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由此,也说明了高校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前沿科研项目,而企业的角色一般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施者。

2.4查新项目委托单位

将356项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按照大中专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中小学、其他单位等5个类别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承接的查新项目委托单位中,企业198项,占55.6%;大中专院校130项,占36.5%;研究机构13项,占3.7%;中小学13项,占3.7%;其他单位2项,占0.5%。通过查新项目委托单位的分析,可以了解科研单位的分布现状,发现不同单位的科研实力。

统计结果表明,福建省企业、大中专院校的查新项目数量较多,研究机构等其他单位查新项目数量较少。这说明高校在福建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福建省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也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实力,正成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

2.5查新项目地区分布

通过分析查新项目的委托单位(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分布,可以了解我省各个地区科研开发的基本情况,揭示各地区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小,为国家统一协调项目研究的力量分布和项目分布提供参考。按福建省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分为福州地区、厦门市、莆田地区、三明地区、泉州地区、漳州地区、南平地区、龙岩地区和宁德地区。如图3所示,2007—2008年福州大学查新站共完成的356项查新项目中,福州地区244项,占68.5%;泉州地区102项,占28.7%;三明地区3项,占0.8%;南平地区3项,占0.8%;莆田地区1项,占0.3%;龙岩地区1项,占0.3%。

统计结果表明,查新项目主要分布在福州地区和泉州地区,地区分布的差异与各地区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福建省大部分大中专院校都集中在省会福州,其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科研力量都比较高。同时,福州、泉州和厦门三个地区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这些地区的查新项目比较多,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中,由于厦门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和厦门大学查新站都有资质开展科技查新,可承接厦门市的查新项目,因此,福州大学查新站有关厦门市的查新项目比较少。

2.6查新项目类型

将查新项目按其类型分为立项、成果、报奖、新产品和其他查新5种类型进行统计,见表3。统计结果表明,科研立项类的查新项目占据了重要的份额,这与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科技立项的政策是分不开的。立项查新一方面可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科研人员确立研究项目时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争取项目申报成功。

2.7加急查新项目

从2007年和2008年查新项目的加急情况来看,2007年加急项目45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8.4%,2008年加急项目120项,占当年查新项目的45.6%,2008年的加急查新项目所占比例比2007年略有下降。由于查新项目申报时间的限制,查新委托人一般都有加急心态,希望查新时间越短越好,甚至某些查新委托人认为上午委托查新,下午就能拿到查新报告。主要原因是查新委托人对科技查新不熟悉,误把查新工作等同于简单的检索。事实上,科技查新是一项严密的科技情报工作,对查新项目要进行理解、检索、分析、比对、判断等过程,需要适当的时间。为了保证质量,查新项目的完成一般要保证至少5个工作日以上的时间。新晨

3建议

科技查新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在科研立项,科技项目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与入股,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等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国家积极倡导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科技查新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我们应该从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加大查新机构宣传力度等方面加强科技查新工作的完成,以保证科技创新更上一个新台阶。

3.1加强科研主管部门对科技查新工作的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密切协作,将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2]。一方面科技查新部门结合专业特点,长期关注和跟踪一些技术和项目,并且定期反馈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作为立项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查新协作,共同资助一些好的项目去申报和立项,这样可以提高申报成功率。

3.2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是确保查新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3]。为了促进科技查新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查新机构应建立完整的查新制度,包括查新业务咨询受理、查新工作流程制度、查新审核制度、查新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查新档案管理制度、查新人员激励机制等。

3.3尽可能按学科分配查新项目

查新机构管理人员应根据课题专业和学科类型,统一协调分配查新任务,确定将查新课题分配给相应学科专业的查新人员[4]。这样,有利于查新人员与查新委托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保证了查新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力.从医学查新课题统计分析研究查新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D].吉林大学,2006:10—30.

[2]毕克新,郭东亮,姚秀荣.科技信息与现代科研管理[J].科研管理,1995,16(3):16—19.

篇(6)

[关键词]创新性实验计划 高等教育 创新 大学生

为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在高校形成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文化,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试点工作。2007年,该计划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吉林大学作为第一批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60所高校之一,自2007年实施以来,学生积极参与,计划进展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本文在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概况和实施策略的基础上,结合指导创新性实验课题的经验,从中总结出一些体会,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提供借鉴作用。

一、吉林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概况

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在2003年以来开展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截止2011年末,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共立项五批,批准确立资助项目216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48项,参与学生14000多人,资助金额近800万元。立项项目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全校35个学院均有立项。立项项目在数量上逐年递增,而且形成交叉学科课题,如在2010年立项的国家级项目中,交叉学科占17%。

截止2011年底,立项项目共结题1185项,优秀项目67项,取得显著成果。如,首批结项的34个项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篇,申请专利2项,其中《Sr-Sb复合变质对Mg-Si-Al合金中Mg2Si生长形态选择规律的影响》项目,发表SCI检索论文3篇,申请专利1项。在2008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论坛上,吉林大学提交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典型案例4项,并有2名参与学生被选定在学生论坛发言。

二、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策略

(一)制定配套政策,规范项目管理

为确保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顺利实施,学校设置了两级组织机构,实现分层管理: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及35个院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工作组。2008年4月学校制定了《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办法》,详细提出了项目申请、立项、运行、结题等各环节管理措施:学生申报项目,实行逐级考核立项制,先后通过院、校两级答辩评审;项目运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和组织实施,导师积极督促研究开展,院、校定期检查及随机抽查;学生申请项目结题,参加院、校两级结题答辩会,严格结题鉴定。

(二)提供多重保障,有效推进计划

一方面,为保证项目指导质量,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每个项目配备1至2名指导教师,且每个指导教师同时指导的项目不超过2个;项目结题后,为每个项目的指导教师一次性计算教学工作量。同时,鼓励学术成就卓著的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积极参与项目指导。据统计,在2007-2011年度的项目指导教师队伍中,448个国家级项目有指导教师477人,其中教授及研究员322人,占67.5%,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94人,占19.71%,讲师及工程师61人,占12.79%。

一方面,确保资金投入,提供实验保障。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经费来源于教育部专项经费和学校划拨的专项经费。教育部专项经费用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划拨的专项经费用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配套支持和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资助。同时,实验室对创新项目无条件开放,保证学生自由实验。对需要跨学院利用实验条件的项目,或进入科研、重点实验室使用设备、设施,学校直接参与协调免费为学生开放,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三)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为扎实推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深入开展,营造校园创新实践氛围,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活动,包括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进展情况汇报会、师生座谈会、专家系列报告会及经验交流会等。如,截至2011年底,全校共组织规模不一的汇报会200余场次;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副院长、“DIAN团队”指导教师刘玉教授等为学生做了专题报告。

同时,为了及时总结计划取得的成效,推进计划的深入开展,在校园中广泛征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典型案例,并已集结出版《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项目成果集》一、二两集;特别优秀案例推荐到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典型案例”征集办公室,进行示范推广。

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体会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指导老师,作者2010年度指导了一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经过项目选题、申请书撰写、立项答辩、课题实施,现项目实施已近一年。在指导学生及与其他指导教师交流经验的过程中,对大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颇有体会。

(一)学生是项目的主体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直接面向大学生设立的创新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明确指出学生是项目的主体,参与项目的学生一定要出于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浓厚兴趣,敢于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实验研究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虽然每个项目都要配备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只是起着引导和辅助作用,项目的选题设计、组织实施、撰写报告等工作都必须由参与项目的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完成。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学生过度依赖指导老师,指导教师成为项目主体,违背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实施原则的案例。以项目选题为例,题目来源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完全由学生自主构思立意确立;二是学生构思,教师引导,共同确立;三是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部分实验为题;四是完全由教师构思选题,学生被动参与。前两种情况能真正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验计划的初衷与倡导;第三种情况由于受现有科研项目实施分工、进度等因素影响,学生创新、自由发挥空间受到限制,但对学生建立科研思维、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仍具有一定作用;第四种情况则因为在前期工作中,学生较少参与或零参与,容易导致在后期实验过程中学生缺乏积极性、被动跟进,无益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在选题立项中应尽量避免。兴趣驱动是大学生申报项目的前提,自主实施是参与项目的根本,学生与指导教师双方都应遵循学生主体原则开展创新性实验。

(二)重在过程

重在过程作为实施原则之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中解释为“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其目的在于通过参与创新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养成创新意识,使其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方法的训练,逐步提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系列能力的习得,都是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形成的。

由于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在日常评奖评优和免试推荐或录取研究生等方面会获得优先考虑,这就导致了一些功利性较强的学生以参加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目的,而忽视了项目实施的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失去了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参与团队协作的机会。创新源于实践,参加创新训练,从寻找课题、撰写项目申请书到申请立项;从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到确定技术方法、实验方案;从购买实验器材用品到学习使用、管理实验仪器;从安排实验进程、按步实施到处理突发事件;从协调组队成员分工合作到与指导教师有效沟通,培养的不仅是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创新基本技能,还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团队合作等创新人格。

(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验收评价机制事关参与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切身利益,对激发参与创新项目的积极性、创新活力起着重要作用。作者发现,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中,评价方法过于单一,一味重成果数量、轻研究质量,重结果、轻过程,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悖“重在过程”的实施原则,并不可取。

一方面,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过程极其复杂,需要依托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科研背景之上继承和发展。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二、大三,在以往的本科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当中,刚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且较少涉及科研,专业知识薄弱、经验不足,因此科学研究领域对其恰是一个弱项,从选题阶段的提出想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题目,到项目的开展、付诸实施,处处充满着困难与挑战。同时,创新总会伴随着失败,允许失败、宽容失败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减少“功利性”, 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收获,提供给学生更宽松、活泼的创新环境。另一方面,创新实验项目成果的产生是大学生实施创新训练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结果。这种成果不仅指论文的发表、专利的数量,对大多数大学生而言更多是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创新思维、科学研究方法、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以及严谨认真、不惧困难、团队精神等优良品质的形成。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考核创新计划的学习过程、实验过程,科学评价实验过程的收获与体会,评价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依据评价结果采取科学的方法,才能进一步促进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健康深入发展。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的当代,创新被视为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急需大量创新人才。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强大生力军,肩负着重大使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形成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指南[Z].北京:中国教育部,2007.

[2]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http:///innovation/news_views.jsp?id=61,2007-01-22.

[3]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办法[Z].长春:吉林大学,2008.

篇(7)

关键词:高职;应用电子技术;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

1、背景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由温切斯特主教威廉·维克姆首创,其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在学习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实施专业导师制教学模式,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本科生教育全程实施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少数高职院校借鉴国内许多院校成功实施本科导师制的经验,尝试将专业导师制引入高职院校,如辽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济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倡导对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专业导师制引入高职院校是一种新的尝试,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许多制度、方案还都处于探索和改进阶段。

2、专业团队导师制的实施策略及效果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引入专业导师制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将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意识和钻研精神上发挥重要作用。2010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引入团队导师制,导师组为“2+1”结构,由1名企业导师(提供职业教育帮助和实习机会)、2名校内本专业导师(引导课程学习和科研指导)组成。我们对本专业2010级新生进行了基本工程素质测试,从中选取10名同学,对其从专业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创新、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方面进行了全程导师制培养。

2.1 实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带教制

以往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虽然融入了专业教育的内容,但存在着形式单一、时间固定、内容空泛且抽象,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实施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带教制,以企业导师为主,在校内导师协助下,入学伊始就带领新生到相关企业参观,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PCB板设计与生产,使他们对电子线路板设计、加工有初步认识;参观精密仪器仪表生产,使他们对数字多用表、多功能校准仪、直流电流源等仪器仪表有直观的了解。这样,适时地将专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新生刚入校就能够对所学专业以及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有所了解。

接着,企业导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职业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解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使学生对基本素质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专业专项能力课程、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基本素质拓展课程)间的关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借此产生的“导学”效果使新生对指导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认同感和依赖感,有助于他们迅速融人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2.2 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

实施课程学习引导制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产生兴趣。如在电路、电子技术等课程学习过程中,校内导师适时地引入Mulfisim或Proteus等仿真软件,通过仿真演示充分展现出抽象理论知识的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信息网。由于目前仍存在任课教师“一门一门地教”,学生“一门一门地学”,而并不关注课程间的关联性,课程结束后留给学生的是一个个“知识孤岛”,因此校内导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课程间的知识融合衔接起来,形成纵横的知识网。这张知识网会随着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拓展由小到大、逐步延伸,并由平面到立体或为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

2.3 实施科研创新指导制

当前科研项目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措施普遍受到重视。自2010年开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本部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本科、专科)科研创新项目。除校本部的专项经费外,2012年高职学院也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学院级)项目经费,鼓励学生申报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每个院、校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经费均在4500~6000元之间,目的是通过科研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团队导师在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上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从选题的基本原则。内涵到项目的应用价值,从项目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到预期成果的形式(调研报告、论文、作品、专利)等,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申请书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学生均得到了导师组悉心指导,10名学生先后申请了3个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校级2项,院级1项)。目前2项校级项目已结题,其中1项拟申请软件著作权,另一项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此外,科研创新指导制的实施效果也在竞赛中突显。在2012年6月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决赛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派出由3名选手组成的参赛队伍,其中2人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导师制试点培养学生,另1名同学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机器人技术应用”项目集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制造于一身,该竞赛任务难度大,竞技水平高,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46所学校、51支队伍、153名选手参与了此次大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参赛小组在比赛前期只能用很短的业余时间参与集训。经过3天紧张的比赛,小组最终荣获了团体三等奖,这是高职学院参赛以来获得的最好成绩,主要得益于团队导师制的培养。

2.4 实施毕业设计辅导制

近年来,随着就业难度增大,毕业生找工作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导致毕业设计与用人单位的面试或实习经常发生冲突,毕业设计已成为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尽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前后出台过一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如规定学生必须每天填写毕业设计日志,每周指导教师必须进行毕业设计检查并填写评语,但这些措施很难从根本上保证毕业设计质量。毕业设计这一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术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从一定程度上讲已经流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极大地削弱了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毕业设计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其实质是通过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或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将毕业设计这一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提前。在此过程中,有5名学生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在专业团队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高精度数字电压表”“频率测试仪”等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设计、组装与调试,此外还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所承担的横向项目,如“折页机单片机总线控制系统”等。在毕业设计阶段,这些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前期科研创新项目中获得的灵感和思路,开发具有一定实用性的毕业设计作品,切实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2.5 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

目前许多企业没有建立实习生招聘机制,实习难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而实习经历又是就业单位非常看重的,所以实习难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

实施企业导师专业实习负责制,就是依托企业导师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制订寒暑期实习计划,定期提供实习机会。企业导师针对每一个参与实习的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培养职业技能。实习使学生加深了对职业岗位的认识,更加明确了学习目的。一些优秀的实习生会被实习公司留用,继而形成了“以实习促就业,要就业先实习”的良性循环。

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10名学生深受实习企业青睐。目前除专升本的几名学生外,其余都找到了较为理想的工作单位。同时,这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工程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为其他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3、结语

专业团队导师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试点,在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课程学习、大学生科研创新及竞赛、毕业设计、专业实习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要覆盖全院学生还存在以下问题。

1)师生比不尽合理。

导师制通过师生互动在师生间建立起亲近互信的朋友关系,这就要求导师制应有合理的师生比。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1:3,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高职学院实施导师制试点的师生比为1:3,保持着理想状态,但很难在全体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原因是满足“2+1”结构的团队导师队伍数量少,师生比将达到1:15。

2)激励机制及相关制度不够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