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1: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互联网+;MOOC;网络学习观;成果导向
自2012年起,中国“互联网+教育”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逐渐风靡整个教育领域,并且在持续发酵中,“互联网+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再是对信息技术发展不断追逐,而是让师生共同参与使用互联网资源,其本质是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互联网传递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为教学模式的改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MOOC,微信公众号,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这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优质教育资源使用价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变革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了教育质量。
1“互联网+教育”背景作用下的MOOC内涵及特点
1.1MOOC的内涵
所谓的MOOC即为“开放式大型网络课程”的英文缩写。而这种开放式大型化的网络课程从其本质上讲属于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型形式,尤其是在课程资源方面具有较大丰富性。MOOC的出现,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盛行一时的“MOOC热”过后,人们开始冷静反思慕课带来的教育改革和新教学模式,远远比加入慕课要重要得多,开始寻找探索行之有效开展慕课的途径和方法,寻求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1]。使用慕课,高校可以“翻转课堂”,将教育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翻转课堂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它不仅能够实现两者的衔接,而且可以将两者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1.2MOOC特点
MOOC成功实现了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它适用于专家培训、各学科间的交流学习以及特殊教育的学习模式[1]:任何学习类型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由上述说明,并结合目前存在的课程案例,可知MOOC具有以下特征。1.2.1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的课程信息和教学资源都是开放式的,它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传播,学习没有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使用多种工具或平台参与学习。1.2.2教学资源足够充分针对MOOC而言,其在教学资源上可以说是较为丰富,同时这些充足的教学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学习者可以根据本身学习的需要学习不同学校的课程教学资源,而这些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优秀高校的著名教授或者是著名讲师,课程的实际内容更是涉及不同专业的方方面面。1.2.3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MOOC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课程模式,因此具有非常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这是一般网络主题讨论没有的;它是一种成性的课程,初时仅提供少量的学习材料,知识的获取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种领域的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实现。
2当今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状况
2.1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不突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能更直接地为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同时,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训练与培养[2]。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形式,好几个教学班合在一起同时授课。教师为了能够在有限的课时中将所有的课程内容全面讲授,往往在课堂中教师讲授会占取大部分课时,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同时,教师也没有时间去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学习主体不突出。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削弱了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2.2差异化教学的缺乏
每个学习个体具有的基础水平是不同的,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而在现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是统一讲授的,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对课程“不屑一顾”,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很难跟上学习进度,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习的两极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学生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将会起到阻碍作用[3]。
2.3教学资源单一,教学质量提高较困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设在高职院校的每个专业,不同专业应该有不同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是统一的,教学资源单一,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出专业的特色。单一的教学资源影响学生质量的培养,每个专业的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差,从而导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教学质量也就难以提高。
3MOOC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
3.1应用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探究关联主义网络学习观、最近发展区理论、成果导向的评价方法在MOOC课程设计中的作用,提出问题导向式MOOC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方案。关联主义倡导“关注获取知识的途径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的“网络学习观”,它强调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不断设计“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的衔接学习[4];“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恰当;成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则更加关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进而反馈调整整个课程设计过程[5]。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问题导向式的MOOC环境下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进行教学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课堂的参与度,并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弥补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对武威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作出改善。
3.2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践,笔者将探索依据怎样的方式将共享的教学资源校本化,问题导向式MOOC如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开展,如何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间大规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等。本次的实践探究力求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从长远角度能够减轻教师教学工作量的方法,以期在不增加教师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最终造福全体师生。
3.3应用目标
(1)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高职院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去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使学生会熟练操作计算机。但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约束了学生实践操作,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降低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的首要目标是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际应用价值进行探究,确立计算机实践操作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重要的教育意义。(2)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MOOC是在线教育平台最新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对MOOC的课程模式进行探索,借鉴MOOC课程模式的优势,并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导,构建“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制定出适合该种校本大规模线上线下结合授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找到一种适合该类课程的有效的评价方法,以期为同类院校实施同类课程提供借鉴。(4)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3.4研究内容
(1)加强计算机实践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狭义工具论”、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脱节、应试型教学等不良现象[6]。课题深入分析实际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重点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间的契合点,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素质教育的改革成果,以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从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出针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2)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导向的MOOC课程模式框架构建。针对目前MOOC课程模式中存在的理论支持不足、课程目标不明确、模式推广性较差等问题,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为指导,以课程模式的主题、功能、环境3个要素为切入点,依次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结构设计、评价设计、模式实施建构5个方面,对当前的MOOC课程模式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构建注重学生实践操作为导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MOOC课程模式框架。(3)结合现有的优秀的MOOC资源及MOOC的原理与方法,建设和整合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资源。(4)利用本校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和MOOC有效、深度融合,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变革,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创新。(5)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并进行探索性实践。无线互联科技•数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征宇,化美艳.MOOC的特点及其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17-18.
[2]杨美浓.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信息化建设,2016(7):179-180.
[3]王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8):137-138.
[4]谢敏.“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智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5]王植.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电子测试,2016(13):87-88.
第一,通过调研了解笔者学校各个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授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制定课题的资源库的研究内容,并讨论下一步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和建设方案。第二,通过到其他学校进行调研,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调研内容
一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要求。二是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的要求。三是了解其他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情况。四是与其他学校专家、教师一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方向、框架、内容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法,笔者学校内调研于2012年4月9日至2012年4月20日进行,调研范围为笔者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中职学生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校内调研的目标主要是了解不同专业的中职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能力和计算机使用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了解授课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要求,以及在备课授课中遇到的问题。2012年4月25日课题组全体成员到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进行调研。
四、调研过程
1.对学生的调查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各有不同。在校内的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对学校信息管理系、机电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的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学生对WindowsXP入门与操作、网络知识与Interner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上的能力需求是一致的,但是在Word2003文字处理、Excel2003电子表格、PowerPoint2003演示文稿的能力需求上相差较大。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集中反映的问题有:课后与老师缺乏交流、上机过程中教师指导时间少、上课时缺乏案例讲解、课后如何复习计算机知识等。
2.对教师的调查
在与教师的座谈过程中,很多教师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要利用信息化技术上一节计算机基础课,通常要花十多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备课,其中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现在网络上各类教学资源多,教师在查找资源的过程中网上的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有效资源内容匮乏,需要的资源难以找到,没有参考价值的垃圾资源很多。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解决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教学时间分配的冲突等问题。
3.与其他学校的探讨
课题组全体成员与江西省新余市新余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就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教学资源与模块化课程的建设课题的建设方案、建设内容、资源库内容和网络平台功能模块的要求及建设方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五、调研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使用水平是用来衡量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率的关键途径,也是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重点所在。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水平。下面将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
一、中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情况
近几年来,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科技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职位,同时也给那些即将毕业的致力于中职计算机能力应用的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在社会上人们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并不好,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上了中职。但是其实这一说法是片面的、错误的,现在社会中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来自中职学校,因为他们受到的是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培训,是符合岗位要求及工作能力的培训。而且现在还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中职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教育条件差,受教育程度低,在进入中职学校后,由于新鲜事物的吸引和好奇心的驱使,使他们在接触到计算机时就沉迷于其中,利用教学的计算机上网追剧、刷视频、听音乐、聊天,严重浪费了教学资源和计算机资源,因此导致了一些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更谈不上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技的进步,正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问题,走向社会而一无所获。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自主学习能力差,并且自控自律能力也比较低,到了社会中也不能及时地适应社会,很难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当探索一些积极有效的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学校要联系在一起,加强对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学校期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最后,中职学生也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并且应当坚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要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并且自己学校相比其他院校有更多动手实践机会,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本领,扎实肯干。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促使更多岗位的诞生,社会上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型人才,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才。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需要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中职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和劳动力,从而使社会的发展更加迅速,由此进一步推动国家的发展,使国家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在我看来,就业是毕业生踏进社会的第一个步骤,并且还是他们进入社会的关键一步。而且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就业是毕业生将在学校学的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步。所以提高就业率尤其是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是必须的,他们是有能力的一代,所以我觉得社会应该给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电脑的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求拥有一定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这是当代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开设计算机课程,尤其是一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职。所以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水平,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并将所学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是每一个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更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以此来推动国家和社会更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就是一些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还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培养的人才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进入社会后不能适应社会,难以胜任工作岗位的需求和企业的工作需要。所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中职学校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计算机科研人才,以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学校的实力。中职学校为了给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有计算机能力的人才,应当着力解决在中职计算机课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就是现如今一些中职计算机课程的上课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近年来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也比较全面和广泛,诞生了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但是由于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更新速度缓慢,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毕业后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而且由于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材更新慢,教学大纲的变化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新周期长,落后于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从而导致现在日新月异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及一些新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地出现在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中,所以导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能胜任岗位的要求,以致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匹配、不适应。[2]其次,由于老师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课本,缺乏创新能力,所以导致课堂较为乏味,学生不感兴趣。而且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把计算机课程内容系统化,简单地讲给学生,并没有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以致学生在毕业后仅仅学到了一点皮毛。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难以接受,最终就会产生对中职学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恐惧感和排斥感。教师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教授对象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不乐于学习,而且对学习有抵触。教师应当注重因材施教,教授学生喜欢的内容,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更加感兴趣,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最后,还存在部分中职学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陈旧,不能适应新事物的发展需求。教学模式就是简简单单地照本宣科,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模块,学生简单死板地记录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然后等待中职计算机课程结束后就去参加考试,参加笔试或者是计算机上机考试,往往会导致学生学得不扎实、基础差、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率高。这样的结果往往导致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在上课时难以教导学生,学生在上课听讲时很难理解。难以接受并理解,导致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重点不突出,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职学校开设的中职计算机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课堂越来越讨厌、不喜欢。所以中职计算机课程老师在授课时应当着力解决这些问题,开设学生喜欢的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提升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计算机课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开始积极探索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研究的情况,并做出了一些积极的改变,以此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要注意教学模式的改变,开设学生喜欢的计算机课程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其次,应当引导一些在中职学校任职并且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师转变一下他们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模式,在课上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他们的发展。最后,学校应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中职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时候要和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提供给社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并且中职学校在开设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应当注重教学研究,这样才能教导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荷清.学业水平测试背景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策略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1(4):69-70.
[2]朱卫红.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21(2):72-73.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技工学校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办理毕业证的必要条件之一,可见本门课的重要性。然而,技工学校的学生来源广泛,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些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认为学习《计算应用机基础》这样简单的课程没什么意义,进而产生厌倦情绪。而一些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比较短,基础较为薄弱,还有些农村学生甚至从没学过计算机。学生水平层次的不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较低等,给《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采用接受教学和示范教学两种形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虽然学生能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应变能力比较弱,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远远不能达到用工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学校的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往往出现脱轨现象。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际课堂中,往往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电脑机房为教学环境的上机实践,按教师和教材要求完成任务或练习。表面上是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用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没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在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最终只是为了学而学,为了考试考证而学,没能做到学以致用。
2解决的方法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XP使用、word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黑板+粉笔"的模式去完成。借鉴其他学校教学实践的经验,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主要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确保教学效果。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使用得较多的新模式是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协作学习等。一般在课堂上,都是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以达到教学效果。而在国外的职业院校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经验的丰富和技能的增强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而在我国的职业院校中多数学校并不重视这种教学活动,把认知教育放在首位,而没有把知识和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项目具有确定的目标,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项目学习就是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种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如何应用
项目学习就是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把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把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境,项目设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重点是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实施项目教学,可结合项目学习的特点,进行设计和应用。通过课堂实践,归纳总结出如下步骤供参考。
3.1目标分析,确立项目主题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习目的,分析项目目标。也就是要明确从项目活动中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效果;其次,项目要求做些什么,以及要如何进行等。对于教师来说,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确定项目目标和主题,进行初步项目计划。对于学生来说,这一环节指引项目活动的方向;项目的所有活动,都围绕这个核心展开。
3.2项目计划和实施
项目计划这一环节,一般是呈现项目的完成提示步骤或者项目活动开展的规划指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项目计划中,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阶段性的项目完成目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将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项目的实施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参与项目的完成,是教师首先要重视的问题。引入项目教学,就是希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在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变成生活中实在的应用操作,让项目的完成带给学生成就感;其次要注重过程的记录,不同的组别之间能看到相互的完成进度和完成效果,形成你争我赶的竞争局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提高学生练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3评价反馈
考试是检测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传统的考试形式已经不能充分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项目教学中的评价是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小组的评价及教师评价两个维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进度,并且给出反馈,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对相同的项目,不同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引入竞赛机制,激发学生的好强心,更能发掘学生的潜能。
3.4总结反思
这一环节提供学生对整个项目学习的反思以及总结。根据项目的总体实施,指导学生对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结果以及项目评价等方面进行反思,并从小组、个人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可以以日志或博客等形式,记录本次项目活动的所感所思。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反思交流,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并学会分享,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3.5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完成的补充和延伸。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动态,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使用方法,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其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知识技能,设计后续的项目,延伸教学过程,加深学习。
4结语
关键词:技工学校 案例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引言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中心”的职业教育里,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是技工学校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课程,也是就业的重要技能之一。近年来, 由于受大学扩招及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升入了普通高中,更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考大学,只有部分无法升入普高大门或读大学无望的学生,才无奈地选择就读技工学校。,由此造成技工学校学生素质偏低、基础薄弱、自卑心理较重,学习兴趣不高,形成有效的学习能力较为困难。本文主要以技工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为研究内容,对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了详细的阐述。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1.编写案例。在编写案例时,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意识地选取典型案例:平时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作为案例。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的邮件合并功能时,笔者选择了发送生日PARTY邀请函作为教学案例,精美的图片加上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案例课堂展示。课堂展示案例作为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案例课堂教学的开始。选择合理的展示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本人上word第一堂课时,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想不想将自己学习、生活的情况告诉父母?想不想把入学的新照片让他们看一下?”这个提问不但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也带出了他们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接下来便可以顺利地按预设程序完成教学:如何书写一封家书,如何设置格式、添加图片、设置艺术边框,以及文件的预览和打印操作等等,教学效果很理想。
3.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通过剖析案例,学生明确了案例的目标后,首先会思考如何去完成案例,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为了完成案例,他们会想方设法查阅教材、互相交流或者请教老师,此时老师让他们边学边练,始终保持他们的主动性,辅以适当的指导即可。经过不断努力,学生最终完成案例,达到了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案例的完成标志着学生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他们也体验到了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总结评价。课堂上及时合理的交流和评价,可以突现案例中隐藏的知识点与操作技巧。教师在总结评价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操作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规律和技巧,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过程要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以任务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围绕一个或几个任务进行学习操作,掌握学习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四、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注重任务教学,理论精讲少讲。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讲得比较细,往往是各种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方法要讲三、四种,认为讲得多、学生学得多就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重点、难点不明确,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例如WORD、EXCEL、PPT这些软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操作方法也基本一致;重点讲授WORD软件的使用,其它几个软件的教学就可以一带而过,重点在于分析几个软件的不同之处。以EXCEL为例,基本操作可以一带而过,把重点放在讲解单元格、工作表、工作簿的关系,条件格式的设置、公式和函数、数据管理的应用上,突出一些比较难懂的知识、易错的地方,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任务驱动法在WORD教学中的应用。讲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准备好的案例,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用WORD制作出来的,这样就会引出他们的好奇心。学生们会想:这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这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再讲解它的制作过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的提高。例如在教授WORD图文混排时,本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教学任务是:“为你参加学生会成员竞选,用WORD制作图文并茂的个人宣传材料。”这个任务所需的知识包括文件的页面设置、页眉页脚、文档格式化,图文混排中的艺术字、文本框、图片插入、边框底纹、背景、表格制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按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个人简介”任务。老师通过讲解如何制作“个人简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任务,找出完成任务必需的知识,再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艺术字、文本框或自选图形等理论知识复习和深化记忆的过程,学生容易理解,学得快、记得牢。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如,教与学都在愉快与和谐中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3.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在EXCEL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应用课堂所学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学校文艺晚会分数的统计、名次的排序,班会费的收支等等。现实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自己的成绩,因此我在Excel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成绩统计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想知道自己的成绩,也想知道别人的成绩,更想知道自己的排名,于是就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首先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总分及排名呢?一个一个加起来比较是个笨办法,四十多位同学哪,算到什么时候!”引出第一个任务――创建Excel表格并录入成绩。数据输入完毕,但排序仍然是零乱的,及格与不及格怎样迅速作出区别?然后引出修饰表格、条件格式应用;修饰完毕后,总分多少?平均分多少?排名情况?优秀和良好率怎么样?于是函数出场,利用公式、函数完成上述任务。每门科目不及格人数有多少?哪些同学需要参加补考?要把不及格的同学从中找出来,提醒作好补考准备,鼓励他们认真学习。看数字容易让人眼花,有没有一种很明了地看出全班成绩情况的办法?于是漂亮、直观的图表露面了,巧妙地利用教学内容,把德育融入其中,一举两得。
4.总结评价。当学生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作出评价。可将某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给全班,让学生发表见解、互相交流,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别人、接纳别人的观点,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包容的心胸,这也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
总得来说,任务驱动法的运用,目的就是在一系列的“实际任务”中完成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了应有的引导、帮助、释疑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诸方面的能力,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灌注式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己动手、相互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子平 廖端明《计算机应用基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陈万仙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3]李秀峰 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科学教育,2011,9。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
1.1教学模式落后
就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情况来看,多数的计算机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很难调动起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也难以提升。
1.2缺乏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来自于课本,教师的教学是围绕课本内容展开的,课程重点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概念、定义、基础知识等牢记,只重视基础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不会调动起学生对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导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不高,很多学生对概念、定义、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在实践中却不知道怎么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单一的教学内容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3教师专业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聘用的计算机教师多数都是毕业于师范学校的学生,这些人组成的教师团队虽然在专业基础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社会实际需求的计算机人才要求也并不能充分了解,最终导致授课偏重于理论而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轨。
1.4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的主要考核方式仍然是试卷形式,这种考核形式只能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做到考核,而不能够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考核是不全面的,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同时也无法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取得了良好的试卷成绩就是学好了这门课程,过分的重视试卷的成绩,对于课程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2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策略
通过对微课程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出,微课程主要就是指微型视频教学,微课程的表现形式是视频,主要特点是独立性较强,可以实现所学知识以视觉或者听觉的形式直接传递出去,这种教学方式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比如,一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教师自身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定制,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接下来,笔者将对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2.1根据教学重点制作微课
计算机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的分析教材,找到教材中的重点知识,根据教学重点进行微课的制作,在学习平台上将微课内容分享给学生。在制作微课的时候,教师还应该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通过微课在课前能够基本了解新课程的重点知识,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调动起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并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够大大的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养成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
2.2注重课堂的合理分配
计算机教师应该注重对教学精心设计,合理的分配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微课的模式将真实的教学情景模拟出来,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提出几个问题,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探寻和讨论,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地发挥出来,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更扎实地掌握课程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合作能力,开阔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2.3微课在课后复习过程中的应用
要想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知识,光靠着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运用好课后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复习。教师通过网络上传微课课件,能够达到让学生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再次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夯实基础,掌握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由教学基础延伸出来的难度稍高一些的知识制作到微课中,一些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对这些更有深度的知识进行学习,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而教师还可以在每一个微课件结束后增加测试环节,让学生进行测试,并将学生的测试成绩上传到网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改变教学计划,突出教学重点。
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应用效果
3.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主要是运用短视频的形式进行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学的时间,而且能够更好地总结重点知识,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学生普遍比较认同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结合网络的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微课录制的过程中结合一些幽默的语言、时尚的名词,灵活地将教学重点内容表达出来,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对于一个知识,只有建立起兴趣,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微课正是通过调动学生的兴趣来提升教学的效果。
3.2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分别做成不同的短视频分别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观看教学视频,同时,还可以根据微课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除此之外,微课的模式还增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当学生在课下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向教师询问,教师可以及时的解答问题。教师与教师之间也能够获得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既可以上传自己的微课课件,同时也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微课课件,通过学习、交流、借鉴经验,设计更好的教学方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3打破局限,拓展知识
微课通过网络上传,可以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观看,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知识,更好的夯实基础。除此之外,网络的知识容量巨大,教师可以将除了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微课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接触到更多书本以外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进行提问,与教师随时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的提升学习效率。
引言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对于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时,应该要在当前的教师专业标准之下,可以利用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学评价经验,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考核体系的不断完善。
积极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作用和目标,即为了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评价体系不健全。为了促进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需要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进行完善。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体系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评价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进步以及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并且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教学问题进行解决,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以及个性的机会。
不同的学校对于各部分评价的侧重有所不同,各个院校都在积极完善评价体系,但仍然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1评价体系陈旧
当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评价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基础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的考察较多,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因此采用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对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视不够,这种评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
有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好,因此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而有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计算机学习难度较高。因此如果进行统一评价,则会导致对学生的评价不准。
1.2评价过程中的双向交流较少
当前很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时一般都只有教师的评价,缺乏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得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权重单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是学生自己,因此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互评以及自评,才能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不断发展。
1.3评价目的不够明晰,随意性较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目标有新的规定,即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评价应要不断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实践功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评价并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标。
1.4教学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当前很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都还延续比较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主要依据是各种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互动与合作等多方面的评价不够,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策略探讨
2.1评价的目的和遵循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引导教师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要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成长历程,重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构建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当前的评价模式遵循的原则包括四个,第一是形成性原则,即对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第二是主体性原则即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是激励性原则,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四是发展性原则,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是为了肯定发展中的成绩、优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是为了发现发展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
2.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方法
1、不断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使得课程教学效率得到更大的提升。在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不断丰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内容,更加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的指标不仅要涉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面,还应该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对计算机的态度、合作与交流能力等多个方面,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并且要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关注,了解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自信地进行学习。
2、教学评价应该要更加重视过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在教学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的反馈,对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方法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先进的教学观念得以应用,尤其是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种实践性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不应该只看到测试结果,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的评价,从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不足,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
比如对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上机操作问题进行测试,考核学生对这些具体问题解决的能力,从而使得教学评价发挥相应的作用。
3、促进成绩评定标准开放化。在评价方式上多样化是促进评价水平得到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教学评价应改变以往单一的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要加强对形成性评价、非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应用,改进量化和等级方法,重视质性评价。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要将学习目标不断具体化,对学习评定标准进行改革,增强评定标准的可操作性以及开放性,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实际操作中,适用哪种教学评价手段应该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依据评价的目的、教材内容、学生特征,科学地选择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或者选取多种评价方式组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地考核与评价。
4、把计算机应用能力纳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范围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内容从技能考试转变成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考核,制定客观、公正以及合理的评价标准。
5、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基础,个体差异性决定了在评价的时候不能使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评价,否则很容易导致基础较差的学生受挫。
在评价过程中应该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学生自己为标准,对学生取得成绩进行公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变化,使得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能够不断提高成绩,缩小与高水平者之间的差距。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越来越重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率不断提升。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要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