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微企业回头看工作

篇(1)

关键词:小微企业 融资 信贷 方向

一、关于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

2013年,某市各银行业高度重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大力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截止2013年三季度末,某市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8千余户户,小微企业贷款户数新增近20%,贷款增速近13%,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约2.5个百分点。

从机构类型分析:从各家银行的贷款余额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某市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

银行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月20%,比年初增加 17个百分点,户数比年初增加18个百分点。

二、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现状

除了少数大型知名企业,一般的小微企业融资能力都有限。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政府已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作为国有企业特别是关系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措施,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很困难。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小微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也难以得到批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微企业的资金主要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某市是个小城市,经济实力较弱,受某市经济状况的影响,小微企业在融资方面也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对大中企业而言,小微企业经营规模较小,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市场较狭小,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差;第二,小微企业多为加工制造业,具有高度顺周期性,在经济进入下行期或市场需求发生逆转时,小微企业很容易同步出现经营困难、市场萎缩、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上升等问题;第三,小微企业很多处于产业链的上中游,为大中企业配套服务,一旦大中企业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出现经营困难,会首先波及小微企业;第四,近年来,我国小微企业呈爆发式发展,但多数企业的基础制度建设和管理水平并未相应跟上,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规范,真实性不足;第五,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规范,容易参与民间借贷活动,民间融资高息高风险、关联企业或担保互保,一旦外部经营环境拖累企业主营业务易导致其资金链断裂,很容易引发风险;第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前景良好,但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被银行拒之门外;第七;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数金融机构对待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德待遇不平等,前者利率基本上是基准利率甚至下浮。

三、关于银行解决途径

为从根本上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断提高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小微企业良性发展,根据今年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总体目标要求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银行将紧密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情况,结合某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情况,努力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群体,信贷产品创新,切实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一)加强信息联系沟通,发现营销机会

一是加强同当地政府的协调沟通,立足于信息共享、技术公用和风险共担。

二是加强与某市各行业协会的联系与沟通。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及企业动态,定期搜集行业协会刊物,关注企业动态、市场行情、政策聚焦、研究探讨及企业规划。,

(二)充分利用政府增信平台、加强对政府信用的开发利用

借助银行信贷政策,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渠道,加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合作,搭建业务合作平台,联合政府签约合作协议,形成政府、银行、客户三家共赢业务模式,既可以解决担保难,又能通过政府增信,解决小微企业因其规模小,缺乏信贷所需的抵押担保条件的问题。

(三)整合地区特色产业、建立资料数据库、进行行业指导

某市地区已成规模的特色产业包括加工及产业链延伸企业、食品加工企业、机械类产品生产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上、中端,组织人员分行业建立资料数据库进行行业分析,针对不同点,定期制定具有某市特色的行业信贷指导意见及差别化信贷政策,从宏观上驾驭银行小微企业的经营方针,筛选出对当地贡献度较高、成长性较好的企业,通过不同的信贷产品确保银行有限的信贷资源落到实处。

四、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银行来讲,应对当前小微企业融资的高风险有清醒认识,在继续坚持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融资的战略方向的同时,必须在策略上做好调整,坚决把过快的发展速度降下来,实施均衡稳定的增长;高度警惕当前小微企业贷款中可能的风险,提前做好应对的措施;从长远来讲,既已把小微企业当作发展重点,就应当尽快总结经验,建立适合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新小微企业贷后管理办法、加大非现场监测力度

针对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实际,制定了《银行小微企业贷后日常跟踪管理办法》,建立起风险管理部、公司事业部、平台行三位一体的贷后日常跟踪管理机制,规定平台行按月持续报送所经办小微企业日常贷后跟踪管理材料,定期分析异常经营指标及平台行报送情况,指定专门人员针对监测出的异常现象向经营部门发送风险提示反馈单,监测部门藉此筛选出需回访的目标客户,有的放矢开展贷后回访工作。

(二)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职业素质

防范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关键是基层客户经理风险识别能力和个人素养。因此,必须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增强客户经理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能力、对企业经营变化的敏感性分析能力以及对财务数据识别分析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客户经理职业道德建设,严防道德风险。

(三)总结经验、开展“回头看”活动

篇(2)

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指导思想

1.以党的十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贯彻《职业病防治法》为主线,以全面落实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为中心,深化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拓展职业卫生基础活动范围,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防范重点行业和领域职业病高发和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件。

二、切实落实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

2.督促用人单位重视职业病防治宣传培训工作,强化主体责任意识。一是结合“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等活动,加强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宣传,引导劳动者关心自身职业健康、知悉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懂得自我防护。二是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培训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劳动者职业病防治知识和个体防护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意识。三是要按照《省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和报告制度>通知》等相关法规要求,认真履行职业卫生事项告知和承诺义务,严格执行《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八条规定》,切实落实主体责任。

3.进一步深入开展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一是强基固本,开展职业病危害重点企业基础建设工作“回头查”活动,巩固前期基础建设活动成果。二是以问题为导向,把职业病危害问题突出的行业企业纳入到基础建设活动中,2016年,力争基础建设新达标企业数增加3家。

4.强力推进职业病危害较重以上用人单位检测评价和健康监护工作。一是要依法开展检测评价和健康监护工作。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必须按照规范要求定期开展检测、评价,并依据检测报告的建议和现状评价的建议认真组织整改,确保有害因素浓度强度不超标。二是要依法开展健康监护工作。对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要按规范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台账。

5.督促用人单位不断提升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一是所有企业要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树立管安全必须管职业卫生的理念,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确保本企业职业卫生工作有人管。二是要按照《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等职业卫生管理制度。三是要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的通知》要求,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档案。

三、深化职业病危害重点行业企业的专项治理

6.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拓展职业病危害专项治理行业范围。根据国家总局和省安监局的具体要求,2016年对全县陶瓷生产、耐火材料制造、铸造冶炼和船舶修造4个职业病危害严重的行业开展专项治理工作。

7.坚持巩固提升,对前期专项治理的(木制家具制造、皮革箱包、电子产品生产、水泥生产、铅酸蓄电池、电镀、冶金铸造、石材加工等)行业开展整治效果“回头看”。重点检查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否做到正常运行,工作场所是否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检测评价和健康监护是否落实到位等。

四、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管和执法工作

8.严格规范职业卫生执法内容和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积极开展职业病危害申报,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台账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夯实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基础。按照《职业卫生检查程序》,采取两人执法并配备执法记录仪,现场制作检查记录,对危害较重且无法现场整改的开具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到期后10个工作日内必须予以复查确保整形成闭环。

篇(3)

对当前全市经济形势,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个方面,全市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工业持续增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服务业稳步发展,物价水平趋于稳定,可以说,总体上趋稳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这是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当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从问题上看,全市经济增速比较弱,虽然有增长,但增长的速度放缓。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在全市226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减产或停产的企业几乎达到一半。尽管企业困难的面比较大,但是工业还在增长,说明许多企业今年开局非常好,这对我们下一步调结构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哪些应该保、哪些应该促、哪些应该压,应该分析一下。另外,项目支撑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今年确定的100个重点项目,目前开工的不到70%,需要进一步地去促、去推。总而言之,我们既要看到问题和困难,同时也要看到有利的一面,要认真分析原因。宏观的原因、外部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银根地根趋紧,外部需求下降,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等。但更要注重分析内部的原因,比如我们的主观努力是否到位,办法是否管用,对企业的服务是否到位,或者说发展环境是不是还有一些问题。在自治区对各个市的发展环境测评当中,的测评成绩比较靠后。从三个区县来看,大武口和平罗居中,惠农垫底,说明我们在发展环境方面,还有一些主观方面的问题。张毅书记在区直机关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毫不动摇地推动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和决心,高度重视经济工作,从区县和部门实际出发,切实抓好经济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第二,要突出重点,全力抓好经济工作

第一个重点,要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和“四保”是相辅相成的。现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也是调结构、促升级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请大家强化这方面的意识,对传统产业要改造、要升级,对于特别落后的产能,该淘汰的要淘汰,该调整的要调整。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当中,在抓项目的过程中,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产业政策,以及对未来的发展具有良好支撑作用的一些项目,要加大支持力度,在促发展中调结构,在调结构中促发展。要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房地产、文化旅游、物流业等。过去,我们重视工业比较多,基础也比较好。在新一轮发展当中,我们既要重视工业发展,也要特别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市委、政府提出环星海湖综合开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通过环湖开发,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作为重大战略和一号工程去全力推进。第二个重点,要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今年市上确定的100个重点项目及各县区确定的重点项目,都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推进力度,已经动工的,要加快进度;没有动工的,要及早动工。第三个重点,要进一步加大“三争双招”力度。近几年,投资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5%左右,是举足轻重的。目前,全市已经有了一些好的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大“三争双招”的力度,加大项目储备,引进实施更好更多的项目。只有这样,保投资、保增长才更有底气。第四个重点,要扎实实施“双龙工程”。市委、市政府果断地出台了“双龙工程”,对大企业、对小微企业采取不同的办法,来加以支持、加以扶持,应该说还是很敏锐、很及时的。现在的关键是要把“双龙工程”实施好,真正把政策效应发挥出来。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优惠政策更好地发展。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多宣传、多沟通,了解企业的困难,促进企业的发展。对大企业、大项目要重视,对小微企业也要提高重视程度。从前两个月的经济运行数据中我们看到,小微企业的增长势头很好,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7%,说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很有潜力的,在目前相对困难的形势下,还实现了可观的增长。如果我们再扶持一把,再加大一些支持力度,就会发展得更好。

第三,要统筹兼顾,做好各项工作

全市工作是一盘棋。经济工作是重中之重,其它工作也必须要协调发展。这里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深入开展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活动。这本身也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提供支撑的。目前,第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进行到一定程度,实事求是地讲,活动的效果还不能过高的评价,很多部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发展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找准、没有找细、没有找实。还有很多部门没有设身处地替企业、替老百姓着想,怎么能让他们更方便一些、办事效率更高一些。请各部门、各单位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好好考虑考虑,我们还有哪些政策、制度是可以优化的,还有哪些方式方法是可以改进的,要通过点点滴滴的事情,使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所以可以把这些工作结合起来做,既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同时也从根本上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二要重视和做好“三农”工作。全市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比较少,但是涉及到广大的农村和农民,其重要性一点也没有下降,也始终不应该下降。希望大家要重视农业生产,重视统筹城乡发展,重视促进农民增收,包括以水利为重点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等等。决不能在抓工业经济的时候、重视三产发展的时候,把“三农”工作给忽视了。三要坚定不移地抓好民生事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老百姓,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要促进就业、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以及体育、广电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扎实做好社会保障和生态移民工作,确定的民生实事要早动手、早实施、早完成、早见效。四要抓好生态环境建设不放松。近几年,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外界所关注、所肯定,各方面工作还要继续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做好,环境保护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角度,抓好节能减排、煤炭市场规范整治等工作,加大力度,坚决推进。三个区县和有关部门要对滥采砂石专项治理工作搞一次“回头看”。市委、政府下决心治理的事情、老百姓欢迎的事情,要真正做实做好。五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始终不能松懈。特别是乡镇和街道“两个中心”建设、村和社区网格化管理,今年要不断地规范和提升。“平安”建设要深化,“六五”普法工作要加强。特别要抓好安全生产,要支持企业发展,安全生产就不能放松,不能出现经济发展快了,安全事故上升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篇(4)

据统计,辽宁省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矿企业有3万余家,仅接触粉尘和毒物的劳动者就超过60万人,由于职业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职业病防治工作在一些地区和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防治措施没有落实。

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的统计数据,2011-2015年,辽宁省职业病年新发病例分别为981例、1 308例、1 178例、3 088例、1 614例,其中90%以上为尘肺病。据预测,辽宁省未来几年的职业病年发病率都将超过1 000人。职业病危害积累的问题已进入凸显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加强职业卫生基础服务

2011年12月31日,国家对《职业病防治法》进行了修改,明确了安监部门在职业卫生监管方面的法律地位。2012年1月1日,辽宁省安监局开始全面承担辽宁省职业病的预防工作。到2013年底,辽宁省14个市已全部完成职能划转。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职业卫生专职监管人员达到517人,所辖的14个市均成立了独立的职业卫生监管机构。

2016年初,辽宁省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填补了职业卫生监管领域没有省级纲领性文件的空白。

严格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要求

辽宁省安监局在接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后,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规范执业行为倡议书》等系列文件,严格机构资质认可。

截至2016年初,辽宁省共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64家。其中,甲级机构5家(1家同时具有放射乙级资质),乙级机构40家,丙级机构16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3家。

为提高技术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技能,自2013年起每年组织全省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实验室间检测能力比对,并定期举办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

2015年,辽宁省共有53家技术服务机构参加职业卫生技术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比对项目包括活性炭管中乙苯、活性炭管中丙酮、滤膜中铜、滤膜中镉和水中氨的检测能力。经综合测评,11家机构优秀、6家机构合格、30家机构基本合格、5家机构不合格,另有1家机构因搬迁未按时上报结果。

辽宁省安监局宣教中心举办了2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由职安处有关同志结合工作实际,自行策划教学内容和编制考试试题。全省共376人参加了考试,其中247人通过,通过率为65.7%。

加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

自2013年7月起,辽宁省安监局开始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包括建章立档、规范用工行为、职业病防护设施改造、组织劳动者职业健康体检、应急救援等多项内容。

每年年初,辽宁省安监局都会将本年度的职业卫生基础建设活动任务指标分解下达到各市,作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季度对各市指标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并在省局政务网站上公示基础建设示范企业和达标企业名单,有效促进了各市工作开展。

沈阳市组织同行业企业集中招标,开展现状评价,为基础建设奠定基础;大连、朝阳、葫芦岛等市通过树立行业典型,召开现场观摩会的方式带动各行业开展基础建设;本溪、营口等市统一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管理要求和档案标准,解决了用人单位不会做的问题;锦州市开展了与企业签订职业卫生“承诺书”活动。

截至2015年底,辽宁省共有1万1 523家用人单位完成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占存在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总数的47.9%。

职业卫生形势依然严峻

辽宁省安监局自2012年起接管职业卫生工作以来,辽宁省职业卫生建设已逐步走向轨道。但由于某些职业病发病具有滞后性、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薄弱等问题,辽宁省职业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辽宁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采业发达,而工艺相对落后,粉尘危害严重;加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矿山无序、非法开采严重,职能部门疏于监管,造成大批劳动者成为尘肺病的潜在人群,于若干年后的今天陆续发病,成为当下辽宁省职业病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职业卫生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重视。即使《职业病防治法》出台后,也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加之职能监管部门几经变更、企业负责人有法不依、监管部门执法不严,造成职业病隐患逐年积累,发病人数陆续增多。

目前,虽然有47%的企业基本完成了职业卫生基础建设,但大多是规模以上、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大中型用人单位。而基础条件差、管理水平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小微型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能力依然薄弱,部分企业对职业病防治不想管、不会管的问题突出,他们无视国家法律,对职业病危害不警示、不告知、不检测,对从业人员不培训、不体检、不配备防护用品,任由劳动者暴露在职业病危害之下。

目前从事苦、脏、累、险作业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工,其文化程度低、维护自身劳动保护权益能力差,对改善劳动条件很少要求。特别是在矿山、建筑、建材等行业工作的农民工流动性很大,不签劳动合同,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有的多年没有做过职业健康体检,有的职业健康监护形同虚设,甚至弄虚作假。

在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评估检查中发现,机构技术服务客观真实性欠缺,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时段选择不规范,采样操作、样品流转、原始记录书写不规范,档案管理不严格,报告信息不及时公示等问题仍然严重,甚至还发现有报告、代签字的现象。

重点行业治理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以石材加工和水泥制造两个行业为例,虽然开展了近两年的治理,但据辽宁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的抽检结果表明,重点岗位粉尘浓度超标率依然达到45%~90%的高比例。

全力防控职业病危害

2016年,辽宁省安监局将继续以职业病危害防治评估为载体,持续推进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集中开展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治理,着力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质量,全力预防、控制、消除职业病危害,努力减少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

推进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基础建设

对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行业企业进行梳理,督促上述两类企业中未达标的尽快完成基础建设工作。对小微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力争破解其不想搞、不会搞的难题。

每个市培育各行业1~2个示范企业,特别是树立一批中小微型企业先进典型,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带动全行业基础建设活动的开展。

强化职业卫生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

从2016年开始,新申请资质的机构和资质到期的机构都将严格按照新的手册进行评审,凡是达不到乙级要求的,一律降为丙级或不予延续。考虑到机构分布不均衡,辽宁省安监局将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在机构少的地区成立实验室,组建丙级机构。

为做好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辽宁省安监局将筹建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二维码识别和现场设备GPS定位技术,对技术服务机构人员、设备变化情况,现场采样时间和使用设备情况,评价报告内容等进行信息采集,强化对技术服务过程的监管,推进评价报告信息公开。

开展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

2016年,辽宁省要集中开展陶瓷生产和耐火材料制造行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并于2017年下半年对治理结果进行集中验收。

对水泥制造和石材加工两个行业治理开展“回头看”。要继续深入推进石材加工企业集约化、园区化,提升石材加工企业的机械化水平,淘汰干法作业。在治理过程中,对于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不落实、作业场所缺少必要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不为劳动者提供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不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超标、对从业人员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企业,均纳入“黑名单”,并作为失信惩戒典型案例报告省局,由辽宁省安监局在相关平台公布。

改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方式

目前,取消了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行政审批。但取消行政审批,并不是取消“三同时”制度,企业必须履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竣工验收等法定义务,把住职业病危害的源头控制关。

篇(5)

今年2月以来,开发区根据市委“进企业(项目)促发展,进村(居)户促致富”活动部署,在各级干部中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推进项目、联系群众、富民惠民为主要任务的“双进双促”强区富民活动,区领导和挂钩部门沉下心、俯下身、迈开腿,深入54家重点企业和34个重大项目走访调研。经过梳理汇总,全区共摸排出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116个,通过问题交办形式解决了45个,正在解决32个,移交难题会办1个,上报市级层面解决20个,做好解释说明18个。现结合上述问题,对企业生产运行情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走访企业整体运行情况

54家企业中,除恒隆水务、瑞丰医药、新航电气等7家企业外,共有规上企业47家。经济运行情况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运行稳中有进。根据走访调查情况看,53家企业处于正常生产经营状态,72.1%的企业营业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生命健康产业利润率高达21.9%,较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先进材料产业利润率为5.1%,较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临港装备制造产业利润率为5.4%。

(二)科技人才投入加大。大部分企业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平台载体,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54家企业中是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32家,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2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淮海工学院等16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业在科技人才方面的持续投入,也创造了一系列研发成果,如中复联众研发的高原型风电叶片成功下线、佑源医疗设备研发出全球首创的高低温中药粉灭菌器等等。

(三)企业发展预期向好。大多数企业对于今年的生产经营充满信心,表示能顺利完成年度经营目标。如杜钟氨纶制定公司“2020”目标,即在2020年达到产值20亿元,计划建设新材料产业园。正大农牧在全国饲料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优化人员、节约开支,并及时调整公司经营产品,一直保持盈利。天缘物流在鲜切果蔬技术成熟的同时,开发速冻及水煮产品,多重经营,提高销售收入等等,众多企业经营稳中向好。

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活动中梳理出的116个问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人才、财税金融、交通、环保、配套设施、土地、其他等8个方面。其中,配套设施问题占比20.7%,交通问题占比16.4%,环保问题占比12.9%,人才问题占比10.3%,财税金融问题占比10.3%,科技问题占比7.8%,土地问题占比3.4%,其他问题占比18.2%。

(一)未能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公共服务平台不够成熟,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1、区内由行业重点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小微型科技企业和孵化企业等构成的创新梯队不完善,相关企业对自身的等级定位不明确,危机感不强,相关科技创新研究和开发投入不足。

2、区内公共服务平台不够成熟,相关平台功能和定位不够明晰,平台运营模式不够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明显不足。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双创”平台不够完善。

3、区内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在企业自建、校企共建、政府领建方面较为缺乏,阻碍了部分科技成果在区内的转移转化。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不够深入,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有待实施。

(二)高层次人才招引难,技能型人才培养难,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1、在地区竞争和企业发展中,高精尖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越来越成为“香饽饽”,在业内比较“抢手”,区内大企业由于具备相对成熟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引进人才情况相对较好,但目前仍以柔性引才为主,真正在**工作和生活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

2、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仍然不够重视,高技能人才在地位、收入、待遇上明显低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体制机制也不够灵活。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精细,生产生活配套不完善,区内外交通不够便捷

1、我区在路网建设、河道整治、水电气供应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但是在污水管网建设、道路绿化、交通信号灯设立等细微之处显得较为薄弱。

2、缺乏生产性配套主要体现在没有固废处理机构、缺乏上下游关联企业。缺乏生活性配套主要体现在缺少高端教育、医疗、娱乐设施,区内人气商气不足。

3、对内对外交通不够便捷,区内公共交通线路覆盖少、班次密度低、便捷程度不够,需要以调整优化公交线路,增设公共自行车站点等方式加以改善。

(四)区内中小型企业资金融通较为困难、融资成本较高

1、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的大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且银行信贷收紧,不愿意承担信用风险,导致银行对中小型企业“惜贷”。区内中小型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多以房产、设备抵押担保为主,信用担保尤其是第三方担保机构少,担保方式单一,银行抵押率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企业融资困难。

2、虽然区内已出台科技贷款、专利质押等一系列贷款政策,但落实到实际贷款银行,单独的专利质押贷款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必须要辅助以固定资产抵押、担保等,利息的支出加上担保费用的支出造成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且商业银行针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产品缺失,贷款手续繁琐,部分银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调贷款利率,导致中小型企业融资成本高。

三、促进企业加快发展对策建议

(一)构建常态机制,推动“双进双促”行稳致远。一是进一步扩大走访覆盖面。由区活动办牵头将走访范围由88家企业(项目)增加至130家企业(项目),实现在区内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企业全覆盖。同时及时跟踪领办问题的解决情况,逐一整改销号,对问题解决进展进行督查、对企业群众满意度进行回头看,使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到位,持续提升活动的温度和质感。二是进一步固化走访责任。出台规范性文件固化常态化走访责任,落实考核督查机制,明确挂钩帮扶重点、要点,构建问题收集—梳理—会办长效机制,建议各领导、部门深化协作,将“串联”改为“并联”,探索多部门合一、扁平化的走访新模式,使走访工作“长流水、不断线”。三是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机制。始终把活动落脚点放在解决好企业、项目提出的问题上,由企业服务中心牵头定期对走访过程中的发现问题进行收集汇总,通过召开问题交办会、难题会办会等形式,形成解决问题长效机制。针对共性问题及机制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建议开展专项攻坚行动,从根本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举措,努力优化全区发展环境。

(二)聚力产业升级,强化科技创新首要地位。一是建立创新型企业梯队。制定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实施以行业重点企业“领航计划”,中小型科技企业“速航计划”,小微型科技企业和孵化企业为主的“启航计划”,建立和完善企业创新梯队。针对三类企业的特征和需求,实施科技服务“五进计划”,安排技术专家、金融业者、知识产权中介、科技管理干部、大学教授(科技镇长团)进企业服务,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二是发挥平台载体集聚孵化功能。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尽快运营,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和定位,确立我区公共平台运营模式。依托科技园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辅导美多利省级孵化器升格国家级孵化器,猴嘴省级众创空间升格国家级众创空间,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三是推动产学研合作迈向深入。全面深化落实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转移转化。加快推进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启动实施专利导航工程以及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工作,打造具有产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的示范园区。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增强企业科技融资、贷款、上市的能力,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区产业集群。

(三)坚持引育并举,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一是人才+资本,促进创业“落地”。在抓好重大项目招引的同时也抓好高科技人才创业项目的落户,实现以招商引资为主、招才引智为辅的“双招双引”格局。经常性举办人才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活动,通过周期性、高频次、多机构、常态化的项目路演,评审产生一批优秀人才项目,联合招商主体对接落地。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与淮海工学院合作创建“3+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支持园区企业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102个校企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二是孵化+载体,筑造双创“摇篮”。构建综合协调服务平台、政企互动交流平台、银企对接合作平台等3个平台,以恒瑞医药牵头建设的“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为主体 ,打造“六加一技术服务平台”。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力达英才”人才引进计划。建立健全促进人才创业创新投融资健康发展政策,提升对初创期、孵化期创业项目支持力度,逐步形成“创业、创新+创投”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三是产业+服务,释放揽才“信号”。依托生命健康产业优势,举办“省生物医药双创人才园区行”等人才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人才项目对接,服务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举办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科技人才政策宣讲会等活动,做好“360服务”,打造高端人才生态圈,全面激发人才内生活力。

篇(6)

(一)依法治县委员会办公室职能发挥充分。制定印发了《关于成立县执行工作部门协作联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依法防控病毒感染肺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方案》、年度普法依法治理要点,转发了《市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报告》,并在政府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公布。6月16日召开了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0年依法治县工作要点、2020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要点、《县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印发了全县第二批县级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牵头组织开展了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向依法治市办上报了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民营企业发展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回头看”情况汇报、依法治国办对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查反馈问题县整改报告和法治建设调研报告。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以民法典为内容对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专题辅导讲座。联合县融媒体中心制作了《疫情防控攻坚、方言神曲》微视频,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被省委依法治省办采用并报送至中央依法治国办。

(二)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县政府常务会议学法3次。协助县编办对拟赋予乡镇和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事项和县档案馆、社保中心等21个涉改参公事业单位重新认定进行法制审核。对县机要和保密局、档案局、交警大队、派出所、消防救援大队等16个部门和单位的执法主体资格进行了审查。制定下发《县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实施方案》,对全面开展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公布第一批13个单位46项、第二批10个单位38项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规范行政裁决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行政裁决有关事项的通知》,各部门对照省上公布的行政裁决清单,及时梳理行政裁决事项。完善政府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机制,审核《关于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7份、通告6份、协议3份。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对水务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拟定的《县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城市居住证暂行办法》等11份文件进行了合法性审查。组织各部门全面清理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现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工作的通知》,明确评查范围、标准、方式、步骤及时限要求,对案卷评查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疫情期间,《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的公告》,就疫情防控期间我县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有关事项进行了要求,并将联系电话、邮寄地址进行了公布。开展行政复议调研,下发《关于做好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收到行政复议申请1份。对各部门、单位2019年行政执法案件进行了统计,并督促在行政执法公示系统公布2019年度数据及行政执法案件信息,制定《县行政执法信息公示办法》《县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办法》等4个办法,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行制度规范,召开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学习推进会议,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进一步安排部署。公告,明确行政执法监督投诉受理范围、不予受理情形,并对全县投诉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进行了公布,全面接受社会各界监督。6月12日圆满完成省2019年法治政府建设单项示范创建项目评审。

(三)“七五”普法扎实开展。以“法律八进”为主渠道,广泛开展各类普法学习宣传活动。印发了《关于在肺炎疫情防控中做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县“七五”普法攻坚年活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赶集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开展普法星期五活动的通知》,开展了覆盖8个乡镇、65个部门单位的全县法治建设暨“七五”普法工作检查验收工作,拍摄“七五”普法专题片一部。6月16日成功迎接了全市“七五”普法终期检查验收。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发挥“司法”公众平台作用等形式,充分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月”“国家安全教育日”“进村入户走访帮扶”“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广泛开展了宪法、疫情防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行政执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参加了6月5日全县举行的环保集中宣传活动,印发《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单行本5000册。至目前,共组织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0余次,设立法律咨询点70多个,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100多人(次),印发疫情防控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其他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在“司法”微信公众平台各类信息、资讯240余篇,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育才中学新建法治文化走廊1处,设立了法治文化奇石9块、法治宣传牌和法治展板23块。

(四)人民调解工作有序开展。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紧盯“四个突出”,积极化解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餐饮、农业农村、复工复产等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中存在的矛盾纠纷。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法治扶贫专项行动,深入贫困村、贫困户摸排矛盾纠纷。按照“普法+调解”的模式,积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矛盾纠纷。截止目前,共受理矛盾纠纷562件,成功调处544件,调解成功率96.8%。

(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三中心一网格”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县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整合资源,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公共法律服务、乡镇便民服务事项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站式公共法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办理“所有事”的目标。持续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下大力气解决了清泉、陈户、大马营司法所的办公用房问题,为司法所改善了办公环境,统一了标识和内部设置,司法所规范化标准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积极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截止目前,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88件,挽回经济损失130余万元,接待来访来电法律咨询310人次,提供法律意见210余条。

(六)特殊人群管控得力。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职能,及时督促各司法所落实“双八任务”,提升了对社区矫正对象教育矫治和帮扶成效。强化社区矫正对象电子监管,实现了在册列管90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定位、1名社区矫正对象“手机+腕带定位”,1名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对象未进行电子监管。利用“法律八进”等载体,大力开展《社区矫正法》宣传工作,发放《社区矫正法》宣传彩页1000份。积极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学习《社区矫正法》10场次,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学习全覆盖。今年以来,共接收社区矫正对象58名,解除社区矫正对象35人,撤销缓刑1人。严格落实“七回访”制度,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刑满释放人员动向,实现了疫情防控期间刑满释放人员摸排全覆盖,真正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2020年以来,共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4人。

(七)基层法律服务和律师工作监管得力。规范对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组织律师依法依规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格落实《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办理涉黑涉恶案件五项制度》。积极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服务活动,组织企业律师服务团为民营企业开展了一次免费全面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1场/次,提供复工复产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8条,为企业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61人/次,办理案件2件。深入县矿山企业、工业企业、农牧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快递企业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和体检档案,并帮助用工企业修改、完善劳动合同10余份。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全县117个村实现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了126个公共法律服务微信群,推送消息200余条。2020年以来,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办理案件585件,解答法律咨询860人次。

(八)公证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期间公证社会服务能力,及时公布《关于县公证处暂时停止现场业务办理的通告》,引导群众通过电话、微信、QQ等“不见面”方式咨询、预约公证业务,确定专人负责解答咨询,及时开通公证云在线申办系统,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请办理公证。开通公证快速办理绿色通道,对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事项以及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军人、武警官兵、企业等的紧急需求,为其优先办理。助力脱贫攻坚,办理精准扶贫合同公证,为小微企业及时申请精准扶贫贷款提供便利。强力推进赋强公证办理,与人民法院、各商业银行多次召开联席会议,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减轻法院受案压力。为破解银行催收难题,为农业银行甘州支行和民乐县支行办理了送达公证。截止目前,已办理公证案件423件,办理公证事项涉及金额1.2亿元,解答法律咨询1500人次,为经济困难群众减免办理公证33件,电话预约服务284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公共法律服务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法治政府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社区矫正工作管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四是法律服务规范化服务水平不高。

篇(7)

今年以来,经开区在疫情防控的同时,稳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稳就业、稳投资、稳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

至月份,区内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家;实现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实现工业投资.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完成技改投资.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实现税收.亿元,完成全年任务的%,同比增长.%;工业规上企业实现税收万元,其中千万元企业两家(xx、xx),万元以上家,万元以上家。

(一)规上企业发展情况

首位产业规上企业家,-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区规上产值的.%。-月份产值相比同期减少近亿元,同比下降.%。下降主要原因系卫康产能大幅下滑,相比同期减少.亿元,税收减少万元,下降%。xxx相比同期减少万元。另外一方面,区内部分医药健康企业抓住防疫物资生产机遇,产值上升较快,主要有xx医药、xx、xx医疗,相比同期分别增加万元、万元、万元。

机械机电规上企业家,-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区规上产值的.%,同期增幅.%,较去年增长.亿元,实现税收万元,同期增幅.%。此外xx实现产值增幅.%,增长.亿元,实现税收万元,增幅.%。为园区机械机电行业贡献较大,有力的支持园区经济发展。但部分企业受疫情影响,xx机电(税收同期下降.%)、xx(税收同期下降.%)、xx实业(税收同期下降.%)、xx矿山(税收同期下降.%)、xx(税收同期下降.%)、xx(税收同期下降.%)、xx(税收同期下降.%)等出现了较大下滑,主要是由于疫情影响下企业主要产品产能下滑,同时企业对转型时机把握不准,市场预期过高,新市场拓展能力下滑,产品成本出现较大波动,导致企业面临发展动力不足、资金链困难的状况。

纺织服装规上企业家,-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区规上产值的.%,同期增幅.%,较去年增长.亿元,实现税收万元,同期增幅.%。纺织服装企业在疫情期间,企业运行整体平稳,转型较快,对市场环境的敏感度较强,在产能和税收方面对全区增长贡献率较大。

轻工建材规上企业家,-月份实现产值.亿元,占全区规上产值的.%,同期增幅.%,较去年增长万元。该行业企业在受疫情和今年雨水的双重影响下,xx、xx、xx、xx等部分企业下滑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产品需求不足,销路不畅,企业未转型发展,税收出现较大跌幅。此外xx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逆势上扬,产值增幅.%,税收增幅.%,主要是市场开拓能力较强,产品质量口碑较好,加之企业采取订单式供销策略,企业前景良好。

(二)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情况

截止目前,新签约项目个,分别是投资亿元的xxx开发项目,投资亿元xx健康产业园项目,xx有限公司投资.亿元年产吨熔喷布和亿只口罩项目,xx材料投资.亿元的熔喷布及口罩生产项目。

新开工项目个,分别是xx、xx、xx医疗、xx产业园、xx医疗器械、xx医疗和xx卫生材料。新投产项目个,分别是xx新材料二期、xx科技、xx机电民用防护口罩和隔离衣、xx医疗器械、xx传统服装改造和众浆卫生材料。另外,xxxxx项目月日主体工程封顶;xxx高端护理化妆用品生产线技改项目新建平米厂房正在装修,计划月份投产。

二、工作举措

一是抓早抓实抓细,化危为机。由于xx是疫情防控低风险地区,经开区月初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研究制定符合经开区实际的复工复产操作流程和指导方案,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和企业有序复工。月日前,xx医药等四家企业复工。最早复工企业xx米业是月日。至月底,全区复工企业就达到%。

在《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工作方案》出台后,经开区组建一个复工服务专班,在防控机制、员工排查、设施物资、内部管理、宣传引导等方面,指导企业逐一落实到位,从服务指导到企业复工,整个流程两天内结束。经开区领导班子成员、二级机构以上负责人和党建指导员人,联系包保区内家规上工业企业、四个产业园区和两个重点项目,下沉一线,宣传各级扶持政策,督导企业防疫复工。月日之后,经开区又抽调人员组成专班,开展“回头看”指导和督查,确保企业健康复工。

面对企业复工后防疫物资的紧缺,经开区逐个企业进行登记,协调指挥部与物资生产企业帮助解决。累计帮助复工企业调配红外线测温仪个,口罩近万只。在人员输入排查隔离观察期间,经开区采取包保“九个一”,由包保责任人负责隔离人员天的健康信息采集和生活安排。

为了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经开区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各项政策的扶持。联合人社部门在市内几家媒体平台及时企业用工信息,zz、xx医疗等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实现满员。各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政策支持,发放贷款笔.亿元。涉及设备投资补贴、物流补贴、稳岗就业补贴、失业保险返还、税收减免和缓缴等工业、商务、服务业、税务等政策扶持陆续发放企业,预计各级政策惠及企业近家支持资金多万元。

疫情防控期间,经开区企业化危为“机”,抓住机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xxx材在口罩紧缺的情况下,新增防护口罩生产线;xx抓住时机上含氯消毒剂,“xx”消毒剂取得由省卫健委颁发的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xx启动新型医用个人综合防护系统,研制可重复洗消使用的防护服以代替现有一次性防护服,并新增条口罩生产线;xx机电加紧建设万级洁净厂房,新增防尘防疫呼吸器、防化服、手套、口罩产品生产;区内xx、xx等传统服装企业开始向防护服装、防护口罩方向转型。据统计,新增改性聚丙烯项目家,熔喷布生产销售项目家,有一定规模的防护型口罩、医用口罩项目余家。有四家企业取得医用医疗器械注册证,有两家企业入选商务部白名单。产业的转型升级弥补了我区医疗器械、医用防护服装的空白,延伸了医药健康产业链条。

二是抓项目推进。经开区始终坚持项目为王、优先发展。今年以来开发区签约落地项目个,在谈项目个,投产项目个。实行项目月调度制,对重点项目采取按时间节点清单管理。确保xx、xx物流、xx等项目近期开工建设,确保xx产业园二期.万平厂房、开发区号号近万平标准化厂房、xx生产基地等项目年内建成。力争大数据中心项目、xx产业园、xx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落实土地指标和项目规划设计,年内开工建设。对立项项目跟踪办理入统。目前在库个项目投资额.亿元,其中个万以上项目合计.亿元,个万以下项目合计.亿元。

三是抓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提升年”活动,深入推进工业骨干企业培育和工业“专精特新”工程,积极争取省级“三重一创”专项支持,以首位产业政策为杠杆,以防护用品包括口罩在内的项目为支撑,培育新的医药健康增长点,指导办理医疗器械注册证,发展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加速支柱、特色、新兴产业发展,持续升级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引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业态,实施重点技改项目个以上。

四是抓园区转型升级。坚持产城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集聚区。利用与xx有限公司招商与运营合作契机,加强与xx和xx(医谷)合作共建。启动经济开发区调区扩区工作,支持清理盘活闲置企业用地,目前已处置闲置资产两家,对接在谈两家,出租闲置厂房万平方米。年内启动“智慧园区”建设,打造“便捷、安全、高效、绿色、温馨、共享”的数字化园区。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效。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一企一策”,创新服务方式,入园项目从签约到竣工投产等各环节提供全流程精准化“店小二”服务。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努力践行“一线工作法”。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推行“我来办”作风,打造“我来办”品牌,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限时办结。今年来,开发区帮办项目个。

三、当前存在问题

从发展平台来看,发展空间有限。要素制约依然严重。存量土地有限,低效用地难以解决;人才缺乏、招工难、用工难等矛盾仍不同程度存在,并持续趋紧。从产业发展来看,主导产业支撑不强。经开区税收亿元以上企业一家,千万元企业几年来一直是三家。主导产业缺乏大企业、大项目引领。首位产业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协作配套程度不高,产业链缺失,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传统产业比重大,新兴产业份额小。从企业发展来看,工业投资缺乏显著拉动效应。重资产投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大多处于供应链末端,缺乏核心竞争力,加快转型升级的压力大。 

从当前工作来看,一是项目建设进展迟缓。一些项目受土地报批,办理施工、规划等许可时间较长,项目落地难、开工难问题较为突出。二是防疫物资产能过剩。疫情期间,区内很多企业投资防疫物资项目,但是随着疫情得到控制,需求大幅回落,订单下降。目前区内大部分生产口罩、熔喷布企业已停产,产能严重过剩。三是主业产值严重下降。疫情期间,部分企业丢失主业,疯狂上马防疫物资产品,致使主业受损。xx由于疫情影响,紧缺机械配件国外采购受阻,人员流失严重,今年以来一条生产线生产,产值、税收较去年大幅度下降。四是项目入库难度加大。一些项目备案后未实际开工,达不到入库条件;部分项目备案投资金额较大,而实际投入较小,申请入库难以通过;统计部门对入库资料的要求变动较大、难度加大,通过率低。五是数据上报顾虑重重。现在统计执法检查严格,企业法人和财务人员法律意识增强,加上每月的各种查询让企业害怕承担风险。

从市场环境来看,受疫情和当前汛期的影响,对企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不仅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而且,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使各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困难加大、矛盾叠加、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变小。比如,前期我区大量企业转型上马防疫物资项目,顶峰达到余家,在疫情期间确实支持了园区经济发展,但到当前疫情降温,大量防疫物资需求下降,大量企业仓忙停产、停业,大量原材料过剩,最终导致企业主业发展受困,产能下降。此外从政策环境来看,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程序、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关键在于企业如何用好政策,发挥好自身优势,尤其是创新优势,把政策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四、下步工作与建议

一是夯实园区基础。重点抓好园区“七通一平”、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升园区层次,积极做好开发区硬化、绿化、量化、美化工程,打造设施完备、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美丽开发区”,加大用地保障,继续向北扩展,加快扩区建设,为园区发展拓展空间。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速度,力争明年月前投入使用。

二是加快项目推进。针对上半年已经签约落地的xx健康产业园、xx医疗器械、xx中心、xx设备等项目,加快建设速度,尽快达产达效;对在手在谈的特种零部件、高端机械制造、重力机电、牛乳铁蛋白活性肽、医疗器械c产业服务平台等项目,加大跟踪力度,力争早签约、早落户。针对长三角区域,挖掘和承接一批好的项目线索。同时谋划在上海建立产业招商中心,打造上海研发潜山制造的招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