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案

篇(1)

一、亲历实践,获取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我们中心小学组织语文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家乡工矿企业、社区街道,了解家乡地理风貌,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广泛慎重选择家乡独特资源,细细地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拍摄,撰写,编辑。几多焦虑几多辛劳,凝聚众人智慧才得以形成《鱼米乡情》这本校本课程。独特的资源优势,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激发孩子了解家乡、情系家乡的热情。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符合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性,内容开放性,操作便捷性。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如:利用休息日或适当时间,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资源。因此,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灵活整合,有效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关注教材,而且还关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年段要求,根据体裁特点,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校本课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里列举一到六年级与校本课程相匹配的课文,更清晰地帮助我校师生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⑴文章题材:独特风景。课文选目:《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台湾的蝴蝶谷》《槐乡五月》《九寨沟》《桂花雨》《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三亚落日》《烟台的海》。校本课程匹配内容:《秀丽的荣炳公园》《古老的银杏树》《母校的变迁》。

⑵文章题材:神奇传说。课文选目:《沉香救母》《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校本课程匹配内容:《龙溪的传说》《凡石桥的来历》《“旗杆巷”的由来》。

⑶文章题材:英雄名人。课文选目:《歌唱二小放牛郎》《军神》《》《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半截蜡烛》。校本课程匹配内容:《威震敌胆的“凌铁拳”》《车一轮》《家乡的好儿子——林晖》。

教师们在教案设计中力求体现灵活整合运用校本课程的环节。乡土资源的形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让语文课堂芬芳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灵动渗透,高效教学

学生所学课文,篇篇都是精品,几乎都极具代表性。但是比照校本课程和文本的题材,适合拓展,有效整合的课文应该因文而异。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运用灵活的方法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增添学生真正了解家乡,心中有家乡的情结。在欣赏了《三亚落日》《烟台的海》两篇美文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放眼家乡,发现身边的美景,同学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华山(荣炳境内)、靠背山、三叉湖……同学们讲的最多的,最感兴趣的还是家乡的“荣炳公园”。于是我和孩子们拿出校本课程,从课文中欣赏家乡的公园,并且我择日带着孩子们走进公园,亲眼目睹家乡的美景。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的感觉溢于言表,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奔走于喷水池广场,有的流连于湖面的荡漾碧波,有的行走于曲径通幽的小石径,还有的栖息于凉亭之中……公园里的假山亭台,青草鲜花,翠竹绿树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也成了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将此情此景此感抒发于习作之中。孩子们热情不减,拿起笔写下了亲历的情景。

我来到荣炳公园,左脚刚踏入其内,便被眼前这一派盎然的景色惊住了:那高大的白杨与柳树都已抽出了新的枝条;花花草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样子。月季红、牡丹……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手和足都颤抖起来,情不自禁地冲向其中,欢笑着,吼叫着,大叫声引来了许多同学的目光。我冲到湖边,眼前的情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湖边绿草如茵,湖面上碧波荡漾,感觉自己像站在水面上漂流,我突然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一刹那我仿佛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春天,感觉到了春天的美妙,接受到春天美好的礼物。

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欢快的笑声,天真的身影,留恋的情形,也深深的感染着我,深深的触动着我——一个教师的思索,原来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竟会产生如此精彩的收获。

篇(2)

关键词:审美; 倾听; 孕育; 感受;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04-002

这是一节新教师的汇报课,全校的老师都要来听,因此我对这节课非常重视,改了又改,心里不免也很紧张。课的题目是《小乌鸦爱妈妈》。其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小乌鸦爱妈妈的音乐主题感受妈妈的爱,指导学生唱出心中的歌,从而懂得奉献爱。

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先请学生看了四张妈妈照顾孩子的图片,然后请学生回答这四张图片讲了什么?随后是通过老师激情的讲述故事引出《小乌鸦爱妈妈》,接着就是学唱歌曲。最后一个环节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这下学生可忙开了,有的做贺卡,有的写心里话,有的画画,有的诗朗诵,还有的根据旋律改编歌词。由于形式多样丰富,学生兴致勃勃、激情高涨。就在此时,身边有个老师小声的跟我打招呼,他说:“我下个星期要上一节心理辅导教研课,觉得今天这节关于母爱的音乐课气氛很好,可以借鉴,帮我弄一下音乐。”一语惊醒梦中人。这是我们音乐教研组改了又改才定下来的教案,为什么其他老师看来却成了思品课?

回顾上一堂课,教师运用图片说话、讲故事、送礼物的形式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紧紧的抓住了爱妈妈这一主题。然而这样的教学,并没有完成本课重要的学唱歌曲的任务。教师太关注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去感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说的太多,学生也说的太多,在最后的综合环节中更是脱离了“以音乐为本”这一基本原则。

音乐教育始终要符合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它是一门艺术的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也在于它的艺术性。对学生进行政治、伦理、道德等教育固然重要,但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因此,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而德育为辅的教学。

一、“审美”:音乐课程最本质的属性

音乐是一种艺术美,但是,回顾以往自己的音乐教育,在有些环节、有些地方出现过某些违背音乐审美规律的做法。例如过分用语言强调音乐课中的思想教育,而用音乐本身的美感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较少。

二、“以美育德”:音乐课程的升华

1.营造美的视听环境

在课堂中要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视听环境。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加强学生审美体验也很重要。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艺术化,座位的安排与乐器的摆放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并有利于小组交流与活动,其他教学手段(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的运用也都应努力遵循创设审美气氛与情境的原则。使学生始终包围在美中,无意识中就接触了美。

2.挖掘美的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客观条件,是进行德育教育基础。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

例如《卖报歌》是创作于1933年的作品,许多老师都觉得太老了,太熟悉了,歌曲中所表达的艰辛和苦难,现在的学生是很不容易领会的,所以很难让学生喜欢,也很难把握课堂中思想教育。而有一位老师在课前收集了:

①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

②三种不同版本的儿歌《卖报歌》。

③还有歌曲的主人公小毛头的原形,现在是80多岁的上海老人唱《卖报歌》的真实录音。

从这些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对待作品的认真态度,为找出歌曲的切入点确实花了很多的心思。而如此深入的钻研教材就会使师生感情产生共鸣,作品中所隐藏的思想教育就不难被学生接受了。

3.运用美的教学方法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应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人,重视教育的潜效应。

3.1在生活中认识美——以美养心。音乐的源泉在生活里,在大自然里,但同时音乐又高于生活,高于自然。音乐是通过艺术家的构思、创作,运用音乐特有的符号再现出来。音乐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鼓励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去发现,鼓励学生去创造。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和不同感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音乐教学中,透过唱、舞、吹、奏、演等不同的音乐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领悟并表达对生活的感激,对生命的热爱。不是吗?音乐课上每一个小小的音符,每一个小小的活动都像一束束绚丽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单纯的心灵,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大自然

的热爱,对生活充满了正能量。这比任何说教都能更有效地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认识周围的世界,应该怎样对待生活,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例如在七年级的一节音乐课《渴望春天》课前准备上,我让同学们去搜集春天大自然中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同学们四处寻找。课上,当我问到同学们都听到哪些声音,有的说:“老师,我听到林间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小溪潺潺的流水声。”有的说:“老师,我听到了微风在轻轻地吹拂柳树嫩叶的婆娑声。”有的甚至说:“老师,我听到春雨、春风不同的声音。”……呀!多么美妙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感受到,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十分丰富的音乐世界里。

3.2在倾听中孕育美——以美扬善。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觉和反应,从有声的音乐中获得无声的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

课本中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3.3在活动中体验美——以美悦情。音乐被誉为“人类感情的速记”,在教学中,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来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达到审美体验的功效。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绝不能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实则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情感升华。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在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的美感;以自己生动活泼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的满足和愉悦健康的审美体验。

(1)真诚的热爱,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感受美

教师要用真情对待学生,热爱学生,真情关注每一位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只有这样,学生也会用真情来回报你。

例如:同样还是刚才的那节《卖报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老师的“真”情落“实”之处的舒坦感。

组织教学部分:

①教师:老师发现小朋友玩得好热,汗都出来了,让我们先来擦擦汗。(当老师给学生去擦汗的时候有许多学生都在模仿老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在相互关心,相互擦汗。)

②教师:好了,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的头发——噢,乌黑发亮;脸——红扑扑的,像苹果……最后老师想听听小朋友的声音——师生问好。

短短的几分钟,教师真诚的话语、真情的关注已经让学生感受到,因此小眼睛都紧紧的盯着老师,亮亮的。

到了学唱歌曲时:

①教师有感情的向学生介绍聂耳创作《卖报歌》的故事。

②看《卖报歌》Flash,谈谈感受。

③分段学唱,深化体验、表达情感。逐步引导学生用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表现“焦急的、可怜的、乐观的”小毛头。使学生的情感真正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

在整堂音乐课中,教师都细致地关注着每一个学生,这种对学生“慈母”般的爱及对作品的准确把握,使学生自然地在歌声中流露出自己真实的情感。

(2)创设情境,用真情连通作品和学生,体验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内心的情感。

例如:这是七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义勇军进行曲》,同学们嘘声一片,小学到初中这么多年,有的说我们早已会唱了,有的说国歌有什么好学的……总之,大家一付很不情愿的样子。于是我采用以下的导入:

①我以多媒体展示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奖的全过程。

a、激烈的比赛,冲刺的过程和解说员激情的解说片段。

b、刘翔得金牌以后身披五星红旗在场内奔跑的片段。

c、刘翔回答记者采访的几句发自肺腑,振奋人心的话的片段。

d、在颁奖仪式上,刘翔是跳上颁奖台的,他那令人难忘、充满自信和阳光的一跳让学生情不自禁为他喝彩、鼓掌。

②播放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随着铿锵有力音乐的响起:“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此时学生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导入为整堂音乐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真实的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于是我乘机导入了国歌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然后在教唱歌曲中着重强调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几个“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唱好后我问孩子们,有什么感受,他们都说很激动。

3.4在实践中创造美——以美导行。音乐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它也是完成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使德育潜移默化,沁人肺腑。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模仿,更要学会创造,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活动中,自己去创造美的动作——美的声音——美的形态——美的旋律——美的世界,美是不能被告诉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美。

例如:“晨风吹,阳光照,红领巾胸前飘……”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咱们从小讲礼貌》。在演唱这首歌时,不仅要让学生用歌声来赞美讲礼貌的孩子,同时还可以通过在敬礼、问好、律动和绘画等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礼仪方法,再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去运用、去创造。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的层次都各不一样,因而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聆听同一音乐时的心境不一样,也会产生对音乐的不同理解,正因为音乐所具有的这种不确定性因素,使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引导学生的丰富联想和想象,鼓励学生勇于表述对音乐的不同理解,自主地表现音乐,感受音乐深层的思想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育人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育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浙江教育出版社

[2]艺术教育研究编辑委员会著.艺术与人文教育(下),桂冠出版社

[3]耶胡迪·梅纽因著.人类的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4]曾田力著.音乐·生命的沉醉,北京大学出版社

[5]金兆钧著.光天化日,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