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兼职弊端总结

篇(1)

[关键词]“双肩挑”;辅导员助理;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李建坡,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讲师,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76-03

一、高校“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历史考证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在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在清华大学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办法是选拔学习成绩优良、政治觉悟高的党、团员担任辅导员,“半脱产”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这种政治辅导员制度被形象地称为“双肩挑”,即两个肩膀挑担子,一肩挑专业学习和工作,一肩挑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了完善和发展政治辅导员制度,清华大学先后制定了《关于政治辅导员制度的若干规定》《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工作暂行条例》等。清华大学这一做法很快对全国高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院校也先后采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不仅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符合清华大学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而且有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作保证。中,各个高校的政治辅导员制度受到了强烈冲击。20世纪70年代后期,各个高校又相继恢复了辅导员制度。到了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与过去相比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以青年教师为骨干,以研究生为主体,以本科生为补充,并进一步明确了分配原则,辅导员队伍中高年级大学生不得多于1/4。但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之许多辅导员转岗,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高校大面积地实行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

二、“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是“以兼职为主,配备少量专职人员”的辅导员制度。兼职辅导员又分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优秀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担任,实行以专业学习为主,兼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另一种是业务教师兼职,以业务工作为主,兼作学生思想工作。“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意义在于:首先,它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对辅导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辅导员的责任较大、任务繁重,而职业声望低、待遇又较差,许多辅导员转岗或考研深造,造成辅导员流失严重。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辅导员队伍人数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迅速解决了辅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问题。其次,资金投入少,并可以摆脱今后如果专职辅导员不断增多而带来的出路难的困局。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大约有2000万,按1:200的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就需要配备10万名专职辅导员,加之辅导员队伍职称问题没有得到落实,这必然会使高校辅导员的出路成为一个难题。“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是兼职性质,不仅不存在编制的问题,更不存在解决将来的出路问题,从而化解了这对矛盾。第三,有利于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业务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双肩挑”辅导员通过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可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驾驭全局的能力。实践证明,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教师和学生,在后来的工作岗位上都表现突出,绝大多数成为单位里的骨干力量。第四,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工作的针对性、深入性和实效性。业务教师通过做兼职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增加与学生交往的亲和力,在专业学习上也可以给学生更多、更直接和更有效的指导。而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担任兼职辅导员,更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通过帮带方式,增加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同时,对高年级学生的快速成长也起到了督促和激励作用。

三、当前“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实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但也有许多弊端值得注意。

第一,学习任务重,教学和科研压力大,难以全身心投入学生工作,无法全面履行辅导员的职责。调查数据显示,60%以上的“双肩挑”辅导员认为,“业务学习与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是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难题。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当前辅导员工作非常烦琐,消耗时间较多。作为专业教师的“双肩挑”辅导员,业务的提高需要很多精力,角色和时间的冲突难以调和。而作为“双肩挑”辅导员的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压力更大,他们面临着专业课的学习、毕业论文的撰写、考研的准备以及寻找工作等任务。在难以两全的情况下,往往只有应付差事,以“放羊”的方式对待“双肩挑”,难以履行辅导员整体职责。第二,政治理论水平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使许多“双肩挑”辅导员难以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律、原则、任务和方法,它要求从业者不仅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工作责任感、良好的政治素质、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社会科学的系统知识。目前,不管是业务教师“双肩挑”辅导员,还是研究生、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辅导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相应的业务培训,仅凭着学生时代的经验积累和过去辅导员的传帮带而开展工作。许多“双肩挑”辅导员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大多数社会科学知识不够系统,难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也难以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第三,“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造成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需要有一支思想稳定的专业化队伍,并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从目前来看,教师担任“双肩挑”辅导员时间最多为两年,而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双肩挑”的时间更短。第四。“双肩挑”辅导员大多数缺乏工作经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性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落实。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在当前的形势

下,辅导员工作的确头绪繁杂。当前,一个辅导员负责的年级少则两百人,多的达到四百余人。随着高校机构改革的进行,几乎所有的行政后勤机构部署的事务,最终都是通过辅导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诸如办理户口、学生证、图书证、注册、助学贷款、各类考试报名手续等,发放学习资料、教材等;二是由于“双肩挑”辅导员缺乏应有的工作经验,并缺少应有的培训,因此,不能抓住工作中的主要方面,不能在繁杂的事务中快速有效处理各种问题。

四、完善“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对策

在新的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制度,但“双肩挑”辅导员制度面临着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从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中选拔优秀学生独自承担一个年级上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改革的精神,赋予“双肩挑”辅导员制度在形式、内容、作用等方面新的内涵和形式。为了进一步发挥“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优势,克服“双肩挑”辅导员存在的缺陷,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并实施聘请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任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的办法,不失为实践中的两条较为顺畅的途径。

一是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专职辅导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辅导员的职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岗位作为一项可以终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所谓辅导员专业化就是把辅导员工作看作是一项融合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的专门技能。当前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管理体制、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群体演化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对辅导员队伍的功能任务、模式结构、工作内容和方法、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辅导员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教育管理任务异常繁重,诸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党建、安全稳定、班级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宿舍文化建设和宿舍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就业指导、学生社团建设、贫困生工作、考研指导、学生发展指导、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等。完成上述职责,需要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和素养。因此,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势在必行。高校要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应该从制度上为广大辅导员搭建一个专业平台,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和职业化的培养。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道路并不意味着辅导员应该完全由专职人员组成,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能有“双肩挑”辅导员。坚持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相结合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并不矛盾。专兼职相结合在当前的条件下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但应该以专职辅导员为骨干,以兼职辅导员为补充,这是目前专兼职相结合模式应坚持的原则。

二是选拔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兼做低年级大学生辅导员助理,是新形势下“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一个新的补充形式。实行“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辅导员助理(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的辅导员工作模式,不仅能发挥高年级优秀大学生(或研究生)做“双肩挑”辅导员的优势,也克服了其存在的弊端,而且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一,可以使辅导员集中精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辅导员助理可以帮助辅导员完成一部分事务性工作,如进行学生学习指导、生活指导、宿舍管理,办理有关证件,发放有关物品等。从而减轻了辅导员的许多工作压力,这可以使辅导员从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二,辅导员助理可以做到工作与学习双丰收。辅导员助理是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只完成一部分工作任务,而且工作任务具体,目标明确,管理的学生人数有限,一般是一个班,工作时间一般也在课余时间,不会造成工作与学习的冲突,完全可以做到学生工作与专业学习的双丰收。辅导员助理在工作过程中不仅帮助辅导员完成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任务,而且自身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如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其三,辅导员助理都是本专业的优秀分子,能给低年级学生树立学习的楷模,起到榜样的示范作用。由于在学习、生活上有同样的经历,他们更了解学生的需要,更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再加上年龄上相差不大,容易沟通,给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指导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很好地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其四,克服了辅导员助理工作经验不足的弊端,并增强了学生工作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辅导员助理是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的,辅导员助理直接向辅导员负责,工作方案、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重点等,都是在辅导员的领导下制定和确立的,不会因自身的理论水平、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给工作造成损失。辅导员助理的存在,也不会因辅导员助理毕业离职而出现不稳定,可以保持大学四年学生工作的连续性。

[参考文献】

[1]范绪锋.永葆生机“双肩挑”――写在清华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走过52年之际[N].中国教育报,2003-11-16.

[2]赵厚均,刘艳.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道路探析[EB/OL].上海海事大学学生处网,2006-11-23.

篇(2)

诊所式教育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独立学院开设法学专业将近十个年头了,全国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在读学生有将近10万人,“但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现在仍然是在夹缝中生存”。市场经济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在不断加大的,但为什么会出现法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呢?这与社会大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首先,企业为节约对人才培养的成本,往往不愿招用刚毕业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其次,随着国家司法制度的改革,法学专业学生要想从事公检法类本专业的工作,不但要通过司法考试,还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就使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槛较其他专业要高得多,难度要大很多。第三,社会普遍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存有偏见。这就造成了“法学专业就业难,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就业更难”的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独立学院法学教育本身找原因。

2独立学院法学教育的困境

2.1培养目标不明确由于独立学院本身很年轻,法学专业设立的时间普遍较短,其法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还处于摸索的阶段。由于自身定位不明,独立学院是夹在二本与专科之间,其法学教育的窘境就是“高不成低不就”。重点院校对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锁定为“研究型”、“复合型”人才;高职高专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则确定在“应用性”、“事务性”方面。然而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则在两者之间徘徊,处境十分尴尬。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上当受骗;原因;经验

正文:

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曾调查过300个大学生,其中被骗过的有接近60个,也就是说被骗率是20%,这样的现状令人如此的堪忧。对大学生上当受骗问题的调查与研究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具体的了解,认真的分析,再做出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大学生的被骗率。

根据这次的调查统计发现被骗的方式很多,比如在网上买到的东西是假的,收到陌生电话以各种理由要求汇款,被邀请参加新产品试用等,但其中大学生找兼职被骗的人最多。下面我们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

有这样的一个例子。某大四学生小A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就在投了大约两个礼拜以后,小A接到了来自某公司人事部经理的电话,说是公司刚来当地发展,急需网络网站维修员,要马上去公司。面临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有这么好的机会,小A马上就答应了。到了之后那所谓的经理说会派人去接小A,来的是一男一女俩年龄与小A差不多的年轻人,接到后一路都聊得很投机,但却只字不提关于公司的事。俩人一会儿就带他去了商场,要小A买东西,买些日用品,小A也没怀疑,因为公司包住,这些东西也是必需品。俩人又说领导在开会,现在去公司见不到,只有带小A去了住所。到了之后,令小A吃惊的是住所又破又旧,根本没有床,只有打地铺,那两个接小A的人说是因为公司刚成立,还没来得及处理住所的事,那里还有几个年龄跟他差不多的青年,他们聊了起来,但每当小A问起公司的事,他们都跟小A打马虎眼,或是马上转移了话题。过了好久,那所谓的经理也来了,那经理假装说手机没电了要借用手机,于是小A就没看到手机的踪影了,小A开始恐惧了。第二天那些人把小A带到了一座公寓,里面全是很多排的小马扎。小A马上意识到了这就是所谓的传销。后来小A才知道之前的那些人都是经过特殊训练的,让他买东西也是为了试探他。小A为了脱身交了所谓的上线的钱,之后又对经理说学校有事要回去处理,这才脱了身。

就这一例子来看,我们可以引出三个导致这位大学生被骗的原因。

第一,现在的大学生承受了太大的来自就业难的压力。现在的高校越来越多,大学生越来越多,整个社会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找到与自己工作对口的工作,当有人打电话来告诉那位大学生愿意聘用他的时候,他自然是会被眼前那所谓的利益冲昏头脑,一头栽了进去。那些骗子也是利用了就业难来迷惑大学生。

第二,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容易偏激,热情却常常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他们向往成功,积极进取,希望创造和挑战新生事物,以满足心理需要,并表现出社会交往更加主动,更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但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缺乏辨别性,容易轻信。当那俩骗子带他去商场时他也没怀疑,知道手机被没收了才意识到可能掉入了骗局。

第三,教育也是起很大一部分作用的。这也引起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家长到底该不该在孩子小时候就让他认识社会的现实。若过早地教育,当然不会落到被骗的下场,但又有另一弊端,孩子从小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心理,失去天真纯洁的本性,甚至也会从小就开始使坏心眼。若让孩子在理想的世界中成长,他们将不会知道身处在社会的艰难,被骗的事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在此次的调查中,我们还走访了派出所,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人,这个人曾经是骗子,就在前不久,在某大学宿舍行骗被抓,经过民警同志的调查和教育,这位同志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将功赎罪,从骗子的角度来分析上当受骗问题。

他说之所以能成功的骗到手,完全只是利用了人们爱贪小便宜和好奇的心理。在金钱或者其他利益的诱惑下,最容易使人失去理智,更何况是对这个社会还不太了解的大学生朋友们呢,他们过于相信他人,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利益,当他们真正知道自己上当的时候才会发现世上根本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可惜,已后悔莫及。而好奇心就是我们故意在他们面前演戏,然后就引诱他们上钩,在他们的好奇心发作的时候,也很不容在分心去想我们的行为是否合理。于是我们就很容易成功。

通过这次实际的调查,我们归纳总结出一些经验,可供广大大学生参考。

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贪小便宜,往往贪小便宜会吃大亏,在这个竞争强烈的时代,没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任何的结果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取。要永远记住该是你得的你才得,不该你得的就算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不能要,防范意识很重要。

在大街上少和陌生人说话。在识别好人与坏人能力还不完善之前,最好少和陌生人说话,如果他们是骗子,在和你搭讪之前就想好了台词,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等着你往里面跳。所以,平时多长一个心眼是很有必要的。

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会找上我,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凡事要多动脑筋,仔细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知识,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的基本训练,具有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再学习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能力结构而言,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来观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意志坚强的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科研、写作和表达能力,也就是动手、动嘴和动笔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知识的获得,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对于实际操作能力,就需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习教学获得。

一、认识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认识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高校在长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地点、经费和效果等因素,从时间、内容及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实践,建立了相应的新模式,规范了认识实习工作。

1、建立优质规范的认识实习基地

认识实习的首要问题是实习基地的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是事实,联系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认识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认识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建设银行常州分行、黑牡丹股份有限公司、新科集团公司、大华进出口公司、红星美凯龙集团公司、中天钢铁集团公司以及常州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等一批常州地区的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认识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认识实习的顺利进行。

2、完善实习过程安排

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一个月,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一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着重介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工作流程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参观现场,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通过严密地实习教学组织,使学生的认识实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

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认识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将理论讲解与企业实习两者相结合评出最后的成绩。

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教学是应用型工商管理类本科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社会和增强劳动观念、事业心与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客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过去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高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实行“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

1、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的弊端

所谓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就是由学校指定实习基地,学生完全按计划集中实习的模式。这种实习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校通常是与实习单位的行政主管部门签定实习协议,然后由行政主管部门将实习生分配到所属企业去实习。这实际上是实习单位在执行其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接收实习生的指令,实习单位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接收。在实习的组织形式上,先由学校落实每个学生的具体实习单位,安排好他们的食宿生活,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老师带队集中实习,并由带队老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实习工作。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是便于对实习生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一是学校对实习工作包得太多、统得太死,整个实习过程都由学校负责包揽,学生是被动实习,缺乏主动性。二是由于实习地点过于集中,少数企业要被动地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势必会对实习生采取应付态度,实习效果自然不理想。三是集中实习难以解决食宿问题,实习费用很大,学校难以承受。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的自不断扩大,主管部门不愿也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下达接收实习生的任务。客观形势的变化和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显现出多种弊端,使得改变原来的实习模式显得非常有必要。

2、“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的运用

所谓“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就是由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分散各地实习,而少数确有困难或有其它特殊原因的,可由学校出面落实实习单位的模式。在实践中经过总结,该实习模式主要包括如下的程序。首先,学校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制定实习教学大纲,对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与要求都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开学初,实习指导教师制定实习计划,按计划提前两个月左右时间召开实习动员会,以加强同学们对实习的重视,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校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前一周,学生要交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第一周里,对每一位学生和实习单位进行电话联系,了解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到岗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到岗实习。在实习期中阶段,指导老师对学生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检查指导。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让同学们积极发言谈经历、谈体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3、两种实习模式的比较

尽管“大分散、小集中”实习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与计划集中型实习模式相比,其优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第一,联系实习单位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第二,个人单独全面接触社会的过程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三,与单位个性化的对接使许多学生为实习单位作出了贡献,受到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第四,加强了单位与学生的了解,为学生就业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第五,为学生职业定位与毕业论文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高校在实施这种自主分散的实习模式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实习单位分布面广,学生自由度大,难以形成必要的制约力。二是部分学生自我约束力不一致导致实习效果不平衡。三是实习单位的情况对实习效果也有很大影响。四是一些学生对实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特别是对毕业实习缺乏目标等等。

三、实习教学体系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切实依靠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院校普遍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借助专业人士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专业的发展。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方案的制定应该从职业技能分析入手,由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并让其参与实习方案的制定,以便使实习教学体系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了更好地发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建议所有专业委员在所在专业兼职授课,以便随时了解专业情况,保证专业发展不偏离轨道。

2、建立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制度

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应当尽可能地安排基层岗位参与式认识实习,比如办公室文员的一些工作、一些商品的销售工作等;不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岗位以学生参观和咨询为主;总的实习时间至少应当有一个月。一个学生到一个企业进行认识实习,要了解企业基层的一些情况,仅仅一个岗位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多个岗位的认识来汇总成专业认识,所以时间不能过短。参观考察的对象应该是多种行业,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所设置的工作岗位是不相同的。当然,一个学生不可能把每一个行业都涉及到,可事先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爱好来报名选择行业、企业或公司,当把所有学生的材料汇集起来,就得到了对各行各业的相关需求信息。然后教师按实习行业的不同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两个星期之内了解到相关岗位的基本信息及该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要写出本次认识实习的实习报告。比如针对工商管理专业到工业企业进行认识实习的学生,需要其在实习报告中完成以下内容。首先,画出该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包括上至最高层管理机构,下至每一个班组和科室的构成。其次,从结构图中找出自己能够从事的岗位,最少四个。详细了解这些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和从事该岗位应该具备的计算机水平、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课程知识,如写作知识、管理基础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市场营销、市场调研、资料分析和会计知识等。最后,把了解的信息综合起来写一份实习报告。

3、构建校内模拟实习平台

学校可以尝试在校内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模拟实习平台,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依托实验中心开展实习。通过这种模拟实习的平台,把企业真正的“搬进”学校,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掌握企业运作的规律,熟悉企业运作的流程,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可以全面提高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然,这个模拟实习的平台从业务流程安排、工作岗位设置到企业情景设计,都应当尽可能地贴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突出模拟实习的高度仿真性。环境的设计应使学生有一种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4、对学生的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行一体化指导

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大三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由学校安排具有相近科研方向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教师,实行学年论文、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一体化指导。这种指导方法既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指导学生,也便于学生帮助教师收集资料、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生可以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有计划地安排实习时间,明确专题调查的主题,从而使实习目标更为明确、内容更为充实。同时,这样还可以克服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孤立、封闭和时间不足的弱点,将平时的学术研究、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还有利于学生寻找工作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实施21世纪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不能例外。立足高校、积极参与社会、加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手段,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贯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输送优秀人才的客观保障。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企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懈努力、勇于探索,不断构建和创新大学生实习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有偿家教;价值性;规范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就业竞争愈发激烈,人们对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我国教育的主要模式是应试教育,因此老师、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成绩。学生们考试的题目越来越难,甚至额外找时间学习超过了他们的年龄应学的知识,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种种原因导致了家教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中国教育部有明确的规定,在职教师不能进行除课堂以外的任何补课活动,同时大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身的价值,无疑成为了家教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使得家教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有效的发挥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家教市场的监管作用,如何既锻炼大学生能力又规范家教市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大学生有偿家教

1.从书本给定的含义来看

什么是家教,《辞海》的解释是:“指家庭中的礼法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家教的解释是,“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中华百科》中对家教的解释是:“家中长辈、长者对后辈、幼者的教育,属于家风范畴。” 可以看出,这里的主题是长辈与晚辈,目的是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从法律和道德方面来看

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大学生有偿家教即个人通过利用自身的空余时间用劳动换取相应合理的报酬,是完全正当合法的行为;再从道德层面来看,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家教市场供不应求。此时大学生这一群体很好的填补了一部分的不足,大学生热情有朝气,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最后从经济层面上看,教育资源稀缺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家教资源丰富,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想学的学生提高学科水平,也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达到了双赢的目的。因此,大学生有偿家教并不存在抵制它,反对它的理由。

二.大学生有偿家教的价值

1.减轻家庭负担

各所大学里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其中很多是来自偏僻、贫穷、落后的农村,不断上涨的学费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家教活动,可以当作生活费来减轻家庭负担。自力更生,既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也给自己增强了信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2.提高交际能力

高中类似于封闭式的魔鬼学习使得学生只顾埋头学习,将学习视为第一,而忽略了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上了大学,除了参加部门社团之外,家教也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在家教工作中,大学生需要向家长介绍自己的能力,需要与孩子们沟通他们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都会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不是每一次的家教都是顺利的,在失败中调节自己的心态,分析自己的不足,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增加社会阅历。

3.提前积累经验

当然,家教对于师范生来说,就相当于是他们毕业工作前的一次次的实习。虽然一对一的家教和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师范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教学的快乐,从而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地热爱,以一个更好,更健康的心态去教育学生。俗话说,三岁一代沟,师范生将来面对的学生和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他们在思想方式,价值观上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生在家教过程中,通过与孩子们的接触,他们可以提前掌握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心理,熟悉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如何去演绎这个角色;如何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某些知识点等等。这样也为将来就业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了他们的生存技能。

4.知识运用实践

在大学里,学到最多的就是理论知识,很多专业学到的知识很模糊,很深奥,一时难以理解。例如师范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更无法深刻感受到知识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收获和快乐。大学生投身于家教市场,可以帮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将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刚好弥补了学校教育存在的不足。学习知识只是教师之路的第一步,运用知识才是成为教师的关键。通过家教,大学生可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实践知识,检验知识,总结知识。虽然某些大学针对师范生这类特殊学生群体,开设了师范生技能培训课程,但较家教而言,后者更具实践性。在家教的同时既丰富了自己,也福利了他人,一举两得。

5.实现自身价值

现在教育模式和社会各类人群对教育的重视使得家教市场迅速发展,为了孩子们的好成绩,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丰厚的报酬使得教师和大学生都跻身家教行列。家教对象大多以中小学生为主,大学生刚经历过高考,相对于在职教师来说更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心情,能够清楚他们的迷茫和困惑,结合自己的经历,对症下药,事半功倍。而且,大学生介于教师和中小学生之间,此时的大学生更易于接近中小学生,更易于沟通解决问题。大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他们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开创出简单、高效的教学方式。

三.大学生有偿家教的规范

1.家教市场存在的问题

(1)家教的学科与所学专业冲突

家教的学科与学习的专业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很多大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家教活动,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自力更生,所以很少有人会考虑到自己家教的学科是否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目前市场上对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的家教需求比较多,很多文科类的大学生进行理科知识的传授;甚至还有些人凭着自己刚参加完高考,对某些知识点的残余记忆,就贸然地从事家教活动,导致家教效果不明显。其次,既然开始家教,或多或少都会占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有些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意识,没有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导致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懂,学习课程跟不上。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即使是大学生也要以学业为重。

(2)从教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

由于家教市场发展迅速,对家教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了家教选拔要求很低,或者根本没有任何要求限制,只要觉得自己可以的,就可以进行家教;加上中介乱收取中介费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家教市场的混乱。并且,家教前,需要对家教对象进行分析,考虑哪种方式适合对方,并且要对家教内容进行准备,不是信手拈来的事,而很多从教学生都是临时应付的,缺乏责任感;还有些人将自己不好的习惯带到家教氛围中等等,都使得家教质量严重受损。

(3)从教大学生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生平时都有自己的课程,所以家教时间大多选择在晚上或者周末,这些时间段容易发生意外。大学生家教基本上都是自己私下进行的,且这类群体刚接触社会,对社会上的很多危险还未充分察觉,如果发生点意外,联系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学校、社会这些正规机构的监管,所以从事家教活动的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3.对家教市场规范的建议

(1)增加关于大学生家教的培训

增加关于大学生家教的培训。首先,开设培养大学生文明礼仪,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课程,规定结课者必须参加结课考试,只有通过结课考试的大学生才被认可有资格参加家教活动。其次,规定学习上没有挂科、跟的上专业课等现象的学生优先。如此进行一系列的删选,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对家教市场的重视,稳定了家教市场的发展,提高了家教市场的质量。

(2)建立家教监管机构

社会、学校和政府应该建立家教监管机构。一方面,需要家教的家长必须在监管机构里填写自己的信息和对从事家教人员的要求,这样可以确保家教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对大学生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大学生进入监管机构填写信息,可以找到更适合自己所学专业的家教信息,而且也提高了家教的质量。同时,建议监管机构里再开设一个家教咨询平台,这样在实践中遇到问题的同学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方便了家教双方。这样才可以引导家教市场逐步趋于规范。

综上所述,尽管大学生有偿家教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但它完全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性。大学生有偿家教不但为他们提供了一部分兼职机会,而且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家教市场的压力。另外,大学生也有着在职教师不具备的优点,丰富了家教市场。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做家教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加社会阅历,也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必须合理的看待,正确地引导。而如何正确地引导呢?这就需要社会,政府及学校三方的配合。不仅要解决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家教的质量问题,也要让受教育的孩子得到更多更好的成长机会,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所以,社会各界应努力探索规范家教市场的道路,争取让更多的大学生与孩子受益。

参考文献:

[1]陈睿.浅析大学生“有偿家教”的价值性[J].现代阅读,2012(8).

[2]李涛,陈玉玲.“有偿家教”的经济视角解读[J].教学研究,2009(1).

[3]牛庆国.大学生家教亟待规范[J].甘肃日报,2004.11.19.

[4]杨海,魏甲亮.大学生家教市场的规范化管理模式初探[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5]马洋洋.浅析家教对师范生成长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8).

[6]谭利佳.师范生从事家教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5(1).

篇(6)

关键词:高校;创业文化;创业技能;大学生

作者简介:施险峰(1972-),男,江苏海门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南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南通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CYA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194-02

21世纪是“创业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聚焦在创新与创业水平上,创业活动作为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1]对国家经济发展、改革的作用日益显著。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这是在充分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环境的实情和科学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业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体验,这也加速了创业文化的形成。加强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具有指导性意义。

一、高校创业文化的内涵

创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社会进步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心理意识、思想观念、知识能力、行为准则、行为习惯以及价值观的总和,是一种与创业有关的特定的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2]高校的创业文化是指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创业的观念形态、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精神面貌等所有文化体制的总和。[3]良好的高校创业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创业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充分实现其自我价值。因此,只有大力引导和培育创业文化,使创业思想根植于大学生的内心理念中,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成为大学生的创业指南,从而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我国高校创业文化的现状

1.基础教育中创业环境的缺失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2007)》的调查显示,在所有有关创业的教育和培训的问题上,中国的平均水平均低于全球观察报告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4]我国现阶段“应试教育”的弊端十分突出,重分数轻素质,从小学到中学,学生都被困于分数竞争之中,完全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体验。在大学阶段,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坚持创业教育,开放办学,但“未成气候”。创业教育环境的基础性缺失,可看做是“先天性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创业完全是靠天赋,认为那些有创造性的人才会创业,才能创业成功。因此,大学生们并没有将创业作为一种理想的追求,而是在没有就业机会下的被迫选择。

2.创业教育中以课堂教育为主体

现阶段高校绝大数的创业教育表现在创业辅导课上。开展创业教育辅导课,能够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学生对创业行为的认知。这类课程往往注重理论讲解,没有实践安排。学生对创业只是加深了概念上的理解,没有真正的参与到创业的行动中去。创业教育仍停留在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层面上,没有真正的把高校创业文化渗透到具体的创业实践中去。

3.创业团体中失败率高的事实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创业的失败率在70%以上,而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一般大学生仅有理论知识,在管理、创新和决策方面都处于劣势。此外,年轻人难免冲动浮躁,需知创业非易事,没有毅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三、创业文化对创业技能的影响

创业技能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应变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创业技能和果断坚韧的创业精神,还有助于大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更助于促进大学生主动围绕创业选择,设计自己的价值目标、职业追求、学习形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塑造兼具创新性、独立性、敢为性、适应性、外向性、合作性的个性心理品质。[5]这些既是大学生创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目标导向作用

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是培养优秀创业人才的必备土壤,也是促使大学生开展创业行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发挥创业文化的目标导向作用,包括对创业艰辛的认知、行为目标导向、职业发展规划等,使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端正创业态度,培养创业兴趣。

2.树立正确价值观

高校创业文化是教师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理念、行为表达以及学校对创业群体的政策态度,是全体师生对于自主创业的认识和相应的价值观念。在校大学生要想拥有良好的创业技能,除了要进行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外,还必须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动向,树立竞争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创业实践来充实自身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阅历。

通过开展创业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是一味的沉溺于游戏,而是投入到创业活动当中。这样除了能获得一定的商业利润外,更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挣钱的乐趣,也为社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创业文化特别提倡以主体为中心的团队合作模式,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几乎都是以团队合作、集体协作的形式来完成,即便是特别依赖个体的头脑风暴也需要通过交流与分享的纽带将个体彼此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主体智慧,调动积极性。高校创业文化很少主张个体的特例独行,其所蕴涵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极大地促进了主体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6]

四、引导和培育正确的创业文化

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应把创业技能的培养和创业理念的教育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强调课堂教育。在推进创业理念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技能的锻炼,鼓励大学生敢于发现新趋势并把握新契机,不断创新,实现创业价值。

1.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

确立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高校靠培养人才的质量求生存,靠科研求发展。而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顺利就业、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些均需借助于创业教育。[7]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高校需明确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2.形成鼓励创业的制度文化

首先高校应建立指导机制,调动教师的辅导热情,指导学生将创业理念转变为创业行为并将创业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其次需建立鼓励机制,可以先从创业学分着手,引导、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建立相应的奖励政策;最后应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为学生的创业提供资金、场所、人脉等方面的支持,与外界公司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建立创业活动室和科技创业园区等。

通过创业论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Logo设计、辩论赛等多项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创业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增强创业文化对学生创业的感召力度,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业阵营中去。

3.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

教师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执行者,也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指导者。目前绝大多数的创业指导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兼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活动的发展。一方面任课教师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业辅导中去,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实践方面不足的因素。因此学校首先应加大创业辅导的师资投入,造就一支专业的创业辅导教师队伍。其次可以聘请已经创业成功的学生作为兼职小教师,分享自身的创业心得,并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实习。

4.创新学生创业的实践形式

创业本身是一项实践活动,仅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创业文化的理念需要落实到创业实践中去。

一是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企业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到校企结合的协作项目中去,使学生在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同时也能在实践中获取更多的创业经验。

二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创办企业或是创建自己的产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学校开辟财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实习基地和研究开发基地,为他们将来更好地创业提供一个实践平台。[8]

三是组织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各种创业项目竞赛。通过比赛,可以学习他人的长处,认识自身的不足,还能够获得权威专家的创业指导。这是人生阅历的积累,也是创业过程的一次提升。

五、结束语

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挖掘潜在的动力,改变思想和行为。创业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在正确的、优秀的创业文化的引导下,才能树立科学的创业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前进方向,不急不躁,吃苦耐劳,真正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政,李玉玲.创业型经济的构成元素与发展途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18-25.

[2]刘素婷.谈高校的创业文化建设[J].就业与创业,2011,(23).

[3]张效东.大学创业文化的结构、内涵及其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09,(6).

[4]高建,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7)[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林刚,张正彦.论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文化环境及其优化路径[J].教育探索,2012,(2):150.

[6]翁细金,夏春雨.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校研究,

2011,(1):62.

篇(7)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纤维材料类;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各类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纤维材料在各行各业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纤维类材料发展迅猛,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如各类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超仿真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及环保型绿色纤维素。纤维材料的应用从传统的纺织、造纸扩展到交通、生物、农业、环保、医疗、建筑等各个领域[1]。随着材料之间的复合化以及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纤维材料技术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一门综合学科。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纤维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传统机械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材料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我院纤维材料类专业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为目标,探讨和实践适合的灵活多变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启蒙教育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落后的教学理念以及缺乏创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我国大学生习惯于跟随性学习,创新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创新教育应把教学看成是一种不断创新、生成的过程[2]。改变现行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树立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避免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开放式教学过程,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教师在传授知识同时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思考、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和发挥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在评判过程,不再是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评判标准,更加关注创新,注重全面发展,进行多元评价。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和想象力、实践动手能力。

2 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存在着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定位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更新等问题。我国高校大多数专业课程设置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相邻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设置不够,学生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较为缓慢,没办法又不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不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材料类专业课程设计方面,充分体现纤维材料科学的应用性、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以及迅速发展等特点。因此需要加强本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纤维材料不断推陈出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促进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例如纺织纤维材料已从传统的服用扩展到建筑、农业、环保、医疗等应用领域,成为纤维科学与工程与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复合材料、生物与组织工程材料、表面与界面科学等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面对新的形势,除了专业知识以外,涉及的纤维材料领域基础知识如基础物理、基础化学、电工电子,高分子物理和化学等需进一步加强和拓展。纺织新材料现有资料归纳得较多、较杂,系统性不强,而且内容繁多。在有限的课时中需在较短的篇幅中高度概括介绍各种新型纺织材料的基本概念、工艺以及相关的前沿应用,激发学生对新材料的浓厚兴趣。跟踪纺织新材料国际前沿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纺织新材料的前沿研究结果基本同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材料科学发展的能力。

3 多样化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在新的教育模式中,改革过去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研究探索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1)通过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用计算机多媒体来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变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为黑板和电化教学相结合,使过去因没有实物对象而抽象难学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通过电教市场上购置的多部专业电教录相片,或在网络下载一些工厂实践操作的场景,这些专业电教录相片使学生对于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更直观的获取知识,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纤维纺成纱线的过程,通过电教片,学生能很快了解纺纱机械及织造机械的工作原理、机械结构、主要机件的作用。

(2)进行案例教学。强调案例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织造学基本原理后,提出工厂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我院与广德天运无纺有限公司产学研项目废旧服装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立项原因,生产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告诉学生企业是如何解决的。参与教师通过实践中的研究心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讲解有关理论,课后学生则通过自习来验证所学理论和解题。

(3)实地考察法。结合学生实习,教师派学生到纺织企业和实验室实地考察,把课堂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结合法。每次上第一堂课时,任课教师推出相关读物,学生们必须根据教师开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广泛收集和整理资料,然后上讨论课。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结合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术型人才。

4 构建课内课外相互联动的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

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由课内课外形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学生实践学习平台建设,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切实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一课堂是主干实践课程,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第二课堂选择性实践课程,主要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和建立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并以学分的形式将其纳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毕业学分。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该课程应包含科研创新训练、科技竞赛、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内容。①科研创新训练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纵向课题研究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横向课题研究等)、技术发明、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科技竞赛主要是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其它专业(技能)比赛。③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专业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从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

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中,构建与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及探索性实验等开放性实验,每年近20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同时每年均有2-3项分别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其中近三年发表了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达50余篇。由课内课外构成的大学生创新科研平台将这些科研项目的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这种教学科研互动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加强“双师型”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紧紧围绕建设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标,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同时拥有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3]。我院非常注重加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积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课”、“微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根据需要把教师派出去进修学习,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鼓励支持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作或再实践学习,以提高他们实践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定期开展专业带头人校内研修班,并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着重提高专业建设能力。推进兼职专业带头人工作,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专家为专业兼职带头人。鼓励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项目合作,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深度融合,增强教师将知识转化成科研、设计等实践能力。同时在不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也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实训的平台,提高学生实操水平、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6 建立科学、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对于理论课程的教学考核,改变以往做课后习题的单一方法,变为案例讨论、资料收集、小论文、系统实验设计等多种作业形式,并结合课堂提问与现场解答进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改变以往考核以一张试卷来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单一模式,变为平时作业、课堂小测验、案例讨论及期末考核各点一定比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试体系。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注重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过程学习和结果考核的统一,改变了以往靠期末的突击来取得最后成绩的弊端。

针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课程各自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课内课外实践教学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可以建立多种考核形式如报告、操作考试、实验论文、设计和答辩、成果展示、证书等。建立“知识能力考核与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第一课堂考试与第二课堂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并重”的多样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提倡第二课堂中以参赛答辩、成果展示和证书的形式考核,建议学校另设科研分,作为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展现。同时给与一定的奖励。建立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包括实验室管理员)。建立实践教学督导体系。实践教学督导员进行实践教学全过程检查,不仅要检查实践教学的完成情况,而且要重点检查实践教学的质量。

7 结束语

我院在纺织纤维材料专业教学改革及实践中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建立专业各课程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和贯通,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新体系实施近年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形成良好的教学教风和学风,轻纺工程学院近3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7%以上,除考取研究生外,一般都在纺织材料类相关公司从事技术研发、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市场营销等工作,近年的毕业生已大部分成长为企业车间主任、中高层经理等管理人才。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综合素质表现受到一致好评。纤维材料类专业教学优化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沈志明.非织造布在产业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J].非织造布,2003,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