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1: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严以用权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主题和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联系班子和个人实际,深入查摆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规执纪、抓好整改,确保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取得好效果,推动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特别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形成的严和实精神汇集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线作战”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为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凝聚强大力量。
二、会议目标
通过召开一场出以公心、开门见山、敢于交锋、辣味十足的民主生活会,克服和避免“怕”的思想、“绕”的现象、“空”的问题,人人红脸出汗,认真解决镇班子和班子成员的突出问题,促进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本领,进一步把镇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民主生活会的前期筹备情况
(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确保群众观念入脑入心
坚持把学习教育与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结合,领导率先垂范,层层传导压力,采取单位中心组学习和支部集中学、个人自学等方式,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进一步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目前,已学习5次,专题讨论交流5次,上党课2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6篇,确保时间、内容、人员和效果“四到位”,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基础。
(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突出问题找准找实
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以召开座谈会、院坝会、个别访谈的形式,征求领导班子在“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发放征求意见表53份,召开座谈会9次。共收集到意见建议139条,其中班子12条,领导干部个人共8条,机关党员个人共48条,村(社区)班子共63条,村(社区)干部共8条,正在整改;收集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共64条,已整改落实48条,正在整改16条。并在此基础上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的同时,进行了自查和回头看,深入查摆,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为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做好准备。
(三)突出问题整改导向,确保教育活动边学边改
对查找到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分门别类建立“五本台账”,明确整改目标、主要措施、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镇领导班子带头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牵头负责给予及时回应、及时解决。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实行整改销号制,落实一件销号一件,整改一件销号一件,确保解决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镇党委还专门建立整改落实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整改进度,并通过实地检查、入户走访等形式了解整改效果,对整改滞后的发出督办函,对解决不彻底、成效不明显或群众不满意的督促其重新整改。
(四)认真开展谈心谈话,确保达成思想共识
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每名成员之间、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干部之间深入开展了谈心谈话活动。干部间面对面剖析思想,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坦诚交换意见,征求对方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相互沟通思想、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帮助问题较突出又缺乏认识的同志提高认识、正视问题。通过相互谈心,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相互谅解、增进共识,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前。截至目前,谈心谈话率达到100%。
(五)撰写对照检查发言材料,确保“画像”准确
领导班子及成员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撰写好对照检查材料。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班子成员认真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内容实在,剖析深刻、触及灵魂。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由主要领导亲自审查。
(六)会议材料准备及分工
1.会议材料准备:班子材料撰写和打印由、负责,个人材料由每个人自行准备;
2.会议室安排:负责;
3.会议主持:;
4.记录:。
四、民主生活会安排
(一)会议时间
时间:2016年1月5日,会期1天。
(二)会议地点
地点:镇纪委办公室。
(三)参会人员
1.参会指导人员:。
2.参加人员:。
3.列席领导:。
4.列席人员:。
(四)会议主持人
镇党委书记:
(五)会议议程
1.同志代表镇领导班子作对照检查发言,对目前班子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措施。
2.镇领导班子成员围绕领导班子对照检查内容进行讨论发言。
3.镇领导班子成员依次作个人对照检查发言,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作自我批评,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时限。每位同志对照检查发言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
4.县纪委、组织部领导对镇民主生活会进行点评。
五、会议要求
(一)遵守会议相关要求
民主生活会前五天将此方案上报给县纪委、县委组织部。
(二)严格会议组织纪律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带好理论学习记录本,做好会议笔记,严格遵守会场纪律。班子成员不得请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优势互补
【论文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都各有其优缺点。本文提倡将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以期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导言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口头和书面英语交流的能力,使其适应社会,满足国际交流的需求。学生英语水平的综合能力体现,也就是听、说、读、写、译这几方面要素,是相互关联且不可或缺的。
随着课程和文本的创新,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2007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至此,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模式(CALL)开始广泛地被应用于教学当中。而如何把传统模式和CALL各自的优势互补利用一直值得探究。
1.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以面授课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主要以教师传授新知识和巩固已学知识为目的而展开,其表现形式为教师“一言堂”或“满堂灌”。”(余文静,2007:31)
1.1 优点
首先,教学过程安排合理,容易控制。“教师备课审慎,并且有深思熟虑的计划性。他们对授课内容记忆深刻,认真思考,并作出充分的准备,熟悉整个教学大纲和讲义,有助于控制课堂教学的速度。“(聂丽华,2006:88)其次,教师是中心,而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对象。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这种情感因素。同时,板书有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专心记笔记,跟上教师的思路,更清晰地理解课堂内容。此外,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风格的平台。教师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身体语言,甚至表情,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眼球。
1.2 缺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点之一是侧重输入,不顾输出。教师只解释单词、课文,进行词汇和语法练习,未重视输出效果,导致了学生不会应用的问题。由于教师被认定是权威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课堂内容,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大多数文本上的内容已经过时,缺乏时尚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有用性,不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板书的书写浪费教师太多时间和精力,而学生们忙于记笔记,减少了实际运用的机会。何况有些复杂的概念、事件等也难以通过言语来解释。
2.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何谓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于外语教学指的是教师借助于计算机的某些功能(或让计算机分担部分教学工作)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1 优点
首先体现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导演,指挥,组织者”(杨淑梅,2002:96);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了广播与电视的特点,集声音、图像达到模拟英语国家语境的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并将交互功能融入其中,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有效的引发英语思维,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余文静,2007:32)其次,CALL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影音文件,可以是软件专业人员和教师制作、也可以从因特网和专业光盘上下载;图像和影片还可以用相机等拍摄。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与此同时,CALL延伸了课堂教学,开辟了第二课堂等多维立体式学习环境,并且迅速提高了教师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
2.2 缺点
首先,CALL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李黎(2005)指出,学生想要跟上授课的速度有些困难;很多人不能记录下所有的课堂笔记,且注意力不集中,所学甚微。而且过多的人机交流会疏远师生的关系。教师常常忙于多媒体操作,无法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而学生则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多媒体展示的信息上,这就造成师生互动不如普通课堂方便、自如。教师处处依赖多媒体课件,客观上限制了教学才能的发挥,不利于课堂教学。还有部分老师片面追求课件的视听与动画效果,本末倒置,导致学生忽视了教学内容。此外,在大班上课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布置的任务对不同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也不同。
3.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互补利用
基于以上对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分析,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两种模式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和学生共同决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及对自我发展进行检查、评估。”(董连忠,2006:119)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多媒体网络系统把预授课内容传达给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并确定题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关注课堂内容并确定学习目标,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其次,结合自己的主导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各种任务和活动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输出的机会。”(杨连瑞,2007:199)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不少的优点,但过多、过滥地使用会让英语课堂变成课件的展览会。课件要避免华而不实,要重点突出。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语言是最具亲和力、最具灵活性的语言,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式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张红玲,2000)。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组织的很多活动,包括演讲、小组表演、讨论、辩论等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好方式,是计算机所不可替代的。因此,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通过课件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等。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附以板书,突显教学风格。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眼球,与其特殊的教学风格息息相关。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使教师的教学风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毛明勇,2006:120)。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自身的教学风格融入到课件的制作中去。教学过程中使用课件并配以板书,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既能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能使学生容易接受。
而且,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正如前文所说,CALL的缺点之一是信息量过大,学生跟不上教师授课的速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认真备课,并且有深思熟虑的计划性。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其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授课速度进行适度的调整。
最后,利用网络系统,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评估工作。课外,教师进行辅导可以采取实时和非实时相结合的原则,跟学生交流,布置作业,上传辅导资料,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解答等。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随时掌握所教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并可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严华,2005:95)学生利用网络课程部分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情况,得到相关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学习策略。此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都可互相评估,彼此促进。
总之,“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对信息积极加工、对学习过程自我监控,从而达到自然运用语言的过程。”(张莲,2008:165)
结论
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目前还未出现一套完美而又固定的教学模式。我们教育者应该充分结合传统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扩充学生学习的渠道,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英语进行沟通,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莲,邱瑜毅.通过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
[2]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李黎.英语精读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3).
[4]聂丽华,陈华,冯辉荣.试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J].2006,(9).
[5]张红玲.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机辅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0,(3).
[6]毛明勇.英语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大关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6).
[7]杨淑梅.调动学生自主性是加快输入到输出过程的关键[J].外语教学,2002,(11).
[8]董连忠,董丽娜.从大学新生英语学习现状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10).
精准扶贫的必然选择
自2010~2011学年起,国务院扶贫办与财政部联合开展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试点第一学年9个县,第二学年100个县,第三学年203个县,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政策设计得到试点地区基层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但补助对象的瞄准度差、扶贫对象申报困难、基层扶贫部门工作量大等问题,基层干部群众无法克服。经过调研分析,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三个“不对称”:
扶贫部门和贫困农户信息不对称。雨露计划改革试点是一项直接面对贫困人口个体的特惠政策,工作对象涉及千家万户,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和手段非常不便。一方面基层扶贫部门依靠开会发动、媒体广播、口口相传等传统方式,把政策传递到偏远闭塞的贫困乡村十分困难,精准送达建档立卡贫困人群更是难上加难;另一方面贫困人口对试点政策知晓度低或理解存在偏差,不少补助对象未能及时申报,错过了获得补助的机会。
试点工作量与基层工作人力不对称。试点工作到户到人,直接涉及贫困人口的个人利益,点多、面广、繁杂琐碎。但基层扶贫部门人手普遍少,县级扶贫部门编制一般10人左右,扶贫重点乡镇才设1名扶贫专干,而且都要身兼数职,日常工作疲于应对,在较短时间内对数千名学生的纸质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工作量非常大,质量难以保证。加上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一些地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人为影响工作效率。
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对称。由于此项工作是为数不多的直补到户政策,各级普遍要求严、关注度高,往往是审计重点。尽管各试点县工作都很认真,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程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连整理表格都有规范装订标准。但面对纸质报表,人工作业核对,工作量相当大,漏洞频出,效果欠佳。
经多次认真研究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服务手段,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上述背景下,作为雨露计划的具体协调单位,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在没有财政资金投入支持的条件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于2012年7月与梅泰诺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开始了系统平台合作开发工作。
以需求为导向的探索旅程
雨露计划是一项针对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扶贫项目,工作涵盖扶贫职业教育培训工程、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创业适用技术推广等项目。由于工作迫切需要,我们把首要开发目标选定在职业教育补助申报、审批流程上。此后3年,我们从贫困村开始,历经了“需求调研设计开发,试用修改,再试用再修改”的过程,平台功能也从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逐步丰富扩展到扶贫资讯、创业园地、培训管理、跟踪调查、互动交流、统计抽查等方面。
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我们进行了第一轮需求调研,先后赴河北、黑龙江、湖北、甘肃等省区的20多个乡镇,深入贫困村老百姓中间,了解他们的需求,衡量他们的接受水平,结合工作操作流程,形成了“衔接三大系统,并行两个终端,实现六大功能”的首期开发思路。衔接三大系统,即该平台分别与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农户建档立卡信息管理系统,教育部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籍管理系统和人社部技工院校学籍管理系统建立网络衔接,对申报人员的扶贫对象资格和在校就读学籍自动进行比对审核;并行两个终端,即该系统的个人申报、各级审批、信息互动、抽查监督等工作,全部可同时通过移动信息终端(手机)和互联网信息终端(计算机上网)完成;实现六大功能,即雨露计划的政策宣传、农户申报、对象资格审核、信息互动交流、数据统计存储、项目监测抽查六项功能,全部通过该平成操作。
一期工程开发完成并通过技术测试后,我们于2013年3~6月,先在河北武强、湖北罗田、甘肃永靖3个县进行了初步试用。去年上半年,又在全国20个省的20个县进行试用。在试点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即时改进,补充完善。比如平台开始设计的手机短信申报功能,如果学生本人不在建档立卡数据库中,还得找电脑上网补充信息,不具备计算机上网条件的地方还是很不方便。于是,我们加上了手机APP端口,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个人申报信息补充填报。有了APP端口后,又根据基层需求,加上了扶贫资讯、村长、创业园地(农技指导)等功能。从2015年3月开始,我们又在宁夏进行了全覆盖使用试点,应宁夏扶贫办要求,又新加入了内部交流、培训管理、问卷调查等功能。整个平台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不断改进,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精准扶贫的强劲功能
经过试用,目前开发完成的各项功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如果全面推广使用,至少可以实现以下8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平台充分利用新一轮建档立卡成果,所有管理和服务功能都以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为基础,确保政策指向精确瞄准扶贫对象。以职业教育补助审核为例,扶贫对象提出申请后,平台与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教育部和人社部学籍管理系统网络相衔接,自动识别贫困资格和学籍资格,将不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自动排除,避免了因人为因素和技术手段落后而导致的对象瞄准错位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雨露计划资金直补到户的精准度。
方便群众精准。针对贫困乡村计算机宽带上网不便的现状,除后台管理之外,平台的各项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只要有一部手机,每个扶贫对象都能足不出户了解扶贫信息,完成补助申报,学习实用技能。每个申请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计算机上网完成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申报,时间只需三五分钟,费用几乎为零。他们不用再跑村、乡、县找人盖章,到学校开具证明,在免于奔波的同时,人均节省申报过程中的食宿、路费、邮寄费等共计100~230元。
服务基层精准。为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平台采用全国大集中架构,软、硬件全部由我们统一设计、统一开发,业务数据由中央数据库统一存储管理,权限统一分配,各级用户和扶贫对象直接访问,上线即用,无需任何基础设施投入。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对象村、乡、县三级审核,都从手工对照名单变为系统自动比对,大大缩短了审核时间,提高了精准度,解放了人手。为了服务进村,平台的手机APP设置了“村长”平台,村干部可以用手机向本村群众视频、录音、文字等消息,方便与本村村民联络。
政策宣传精准。手机APP专门开设了“扶贫资讯”窗口,县级以上扶贫部门都可图片和文字信息,直接发送到老百姓的手机上,政策信息可直接传送到千家万户,不仅一步到位,而且信息不会在上下层层传递过程中以讹传讹,发生误读。
跟踪监管精准。平台设计了全程实时跟踪功能,可以随机条件抽查,各级扶贫干部都可通过手机操作,随时随地查看本地区情况,通过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追查根源,方便各级指导监督管理,规范程序,改进工作。手机APP的跟踪调查功能,方便县级以上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下发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培训需求,跟踪了解实际效果。
信息公开精准。平台设立了意见反馈和短信通知功能。群众有什么意见,都可以通过手机向县扶贫办反馈,便于基层干部了解实际情况,及时处理一线实际问题。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发放工作,从对象申报开始,每一步审核结果,都有一条短信通知,前后至少8条信息发送到申报人手机,而且申报人可以随时查询每步审核结果。畅通的立体交流沟通渠道,大大提高了工作透明度,保证了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培训管理精准。每一个培训班信息输入到平台之后,平台会自动生成唯一的二维码。当学员报到或进班上课时,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签到,平台自动生成时间、地点二维记录,方便准确地对培训班实施到人管理。学员听课后,用手机对培训课程、老师授课以及培训班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培训结束后,后台将培训信息自动汇总,生成原始记录,归档保存。
技术推送精准。手机APP开设创业园地专栏,把技术员(专家)的联系方式、学习资料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网络发送,群众可以用手机咨询、观看、学习,解决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
鲜明生动的互联网特征
这个平台开发之初,在思想上并没有“互联网+”自觉。在宁夏试用期间,时任宁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的赵满礼在谈话中无意间提出一个观点:大家天天在说“互联网+”,找“互联网+”,咱们这个不就是“互联网+”吗?后来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因为它具备非常突出的互联网特征。
信息来源的大众化。除了基础比对数据来源于部委数据库外,平台的其他信息全部来源于各级各类用户,尤其是基层干部群众。扶贫资讯,县级(含县)以上扶贫部门都可以;创业园地的技术信息,依靠各级各类技术员、专家;村长功能,本身就由行政村的村级管理员。同时,平台还设计了帮扶互助和信息反馈通道,各级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村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对象、各类技术员(专家)、培训机构等,都有畅通的发声渠道,具有互联网大众化的基本特色。
信息传播的扁平化。这个平台的基础人群,是最新一轮认定的9000万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围绕他们发展参与的人群,第一批是各级管理员和扶贫干部,包括村干部、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扶贫专家、农村技术员、普通村民,将来会逐步扩展到相关学校、企业等社会各界。一旦进入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分享和应用者,又是信息的制造和者,实名入网,开放平等,充分体现了互联网传播的扁平化特色。
参与主体的社会化。这个平台的开发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过程。首先,平台是社会力量捐赠开发的。捐赠方是北京梅泰诺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3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参与了方案制定、前期调研、设计开发、平台试用全过程,并独立承担了软件开发的全部工作和费用。其次,平台建设的过程,是各级扶贫系统合力推进的过程。从调研、开发、试用,到修改、补充、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全系统上下各级扶贫人的汗水和心血。第三,在使用推广过程中,不断地有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优势互补,数据共享,共同成长。尤其在宁夏试点中,与自治区扶贫办先前开发的雨露计划信息管理系统深度融合,不但提高了双方的系统功能,而且与当地开发商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对系统的优化升级和推广应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运行机制的多赢化。今年宁夏试点,最大的收获就是引入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尝试到了互联网思维给扶贫开发带来的推动与便利。
一是扶贫对象得到周到的服务和优惠的套餐资费。宁夏联通公司推出雨露惠农包优惠套餐产品,资费2.5元/月,包括1G定向流量、3000条定向短信、300分钟村内通或200分钟亲情号码通,还有雨露学生卡优惠套餐产品(30元/月,包括150分钟通话、4.5G流量),都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二是扶贫部门得到了良好的扶贫效果、扩大的社会效益口碑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今年上半年宁夏全区雨露计划助学补贴申报人数达2.64万名,在满足农村贫困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的同时,建立了政策宣传、项目申报、实用技术培训、联系群众互动四个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是移动运营商得到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在试点过程中,宁夏联通公司全程宣传辅导,仅头两个月就帮助制作雨露计划政策宣传展架230个、海报1100张、条幅1200米、彩页7万份等,制作公益宣传短信和微信宣传信息,布置培训场地,借助联通技术人员队伍对贫困群众贫困学生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雨露计划政策宣传解答和软件安装应用培训指导。截至目前,雨露百事通手机APP软件下载次数10.8万次,注册使用人数3.3万人,功能模块访问量76.6万次,这些用户都是移动运营商的潜在用户。
关键词: 系统功能语法 语篇分析 阅读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表现为选择关系,选择是第一性的,结构是各种选择的结果,语言是一定语境的选择。韩礼德认为任何语言都具有三大元功能。第一是概念功能,即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第二是人际功能,即语言用来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判断的功能;第三是语篇功能,即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语言的这三大元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人们交流思想、连接语篇和相互交际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是社会活动的产物。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功能,它是语篇语法,可以用来分析语篇。
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法吸收了欧洲各个学派的观点,是唯一可以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较的全面系统,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由横综合和纵综合两条关系轴构成的一个系统网络。当人们用语言来表达意义时,就被看作是从这个系统中进行各种选择的过程,这个系统是包括若干子系统的,同一系统内的选项具有排他性。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是随意的,要根据本身所要表达的概念意义、语言系统的限制和语境的制约进行选择,但是这种选择的过程更多时候是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属于一种潜意识的行为。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种多层次的系统,由语义、词汇语法及音系三者构成相交叠的三个层次,语义层体现于词汇语法层,词汇语法层体现于音系层,所以语义是语言符号对外界最直接的体现。语言在具体运用中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从幼儿时期的微观功能到从幼儿向成年人过渡期的宏观功能再到完全成人语言的纯理功能,因此纯理功能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
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语篇分析法是指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的教学方法。它以篇章为单位并围绕语篇的中心思想来展开教学活动。语篇分析法在阅读训练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语篇的体裁分析。语篇的体裁常见的有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对于记叙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抓住叙事的要素,即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通过什么要素来组织和发展语篇的;对于议论文,则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即从中心论点进而分析文章论据的组织和论证的技巧;对于说明文,则应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或浅显或生动的说明性的语言。
其次是语篇的主题分析。语篇的主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主题句。主题句在段落中一般分布在段首、段中或段末,因此学生很容易根据阅读技巧找出段落主题句。而在有的段落里主题并不明确,此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是语篇的结构分析。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语篇主题、文章体裁不同,语篇的结构也不同。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但语篇的结构安排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学生则是课堂的中心,这样有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阅读兴趣。根据系统功能语法,叙事语篇,特别是短篇文章,往往有三层含义:本义、社会意义和主题。主题是从语篇的具体特征中分离出来的,就其性质而言它近于一种概括。因此对主题的理解必定经过推理,而推理又必须依靠语境和世界知识,同样也建立在语言证据的基础之上。语篇中的型式化是语篇散文表义手段。型式化又有主次之分,主要型式化是语篇的前景化部分,与语篇的整体意义有关,因此通过查询和分析语篇的若干型式化及其对比,可以为了解主题而进行的推理提供语言依据。此外在理解科技英语时,科技英语因其特殊的语场、语旨,采用的语式也较特殊。科技英语中多采用名词化短语、长句、被动语态及专业词汇,因此句式复杂,较难理解,在讲授科技英语时,我们可以借助系统功能语法对科技英语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科技英语。韩礼德分析科技英语语篇时,借用了雅式和土式的概念。此后,他基本上以雅式和土式的区别代替隐喻式和一致式的区别。雅式指一个小句中含有较多的语义,长而复杂的词组和短语,而同样的语义在土式中可分解为较多的简明的小句。雅式比土式更具分量,它陈述的是一个严肃的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具有权威性和智慧,科学性更强。科技英语为了表达更复杂的经验和更高度的认识,因此它的句型多采用雅式句式。
系统功能语法指导下的语篇分析法能够很好地指导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有助于提高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章的能力,同时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积极参与,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
[3]杨小扬.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点教学与语篇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学,2002.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文化差异 文化教学 文化意识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背景,这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给异国语言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并极可能在国际交往中引起误解。而我们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其中应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因此,文化因素教学应成为学校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语法教学为主,很多人学了十来年英语,最后发现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虽然当前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教学目标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教学却常被忽视,大多数学生的语用能力明显低于语言能力,他们在实际交往中总是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又是因为说话双方不了解对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是违反了其社会文化规约而造成的。因此,要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这样有利于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区(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认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社会语言学家Hudson也认为:语言在绝大多数方面,都蕴涵在文化之中。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教授语言的同时避而不谈其所存在的文化,就如同教授毫无意义的符号,或者说是教授了学生赋予了错误意义的符号。同样,缺乏文化洞察力和技能,再流利的外语学习者也可能误解他所听到的或读到的信息,交际的意图也可能被误解。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谈及英语教学,人们往往只想到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语言学习中的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它应该渗透在听、说、读、写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另外,语言基本功的掌握固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毕竟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词汇、语法规则。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人们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交际。
再者,由于外语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外语文化学习的过程。因此,如果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那么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就会屡屡出现歧义误解的现象。例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另外,我们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但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如果用“You are flattering me.(过奖)”来应酬的话,就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的强弱便成了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人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而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恰当运用语言。这不仅是现今教材所实施的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而且是国际交流的迫切要求。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1.词汇方面
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词汇是受文化影响表现最为敏感的一个方面,由于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因而在各个民族中均可找到反映本民族独特文化的词汇。而中国和英、美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且各自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如果学生不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和失误。例如在汉语中“龙”是高贵、神圣、伟大、强壮的象征,中国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英语中,“dragon”却表示邪恶。引申为“凶恶残忍的人”,“狡诈、虚伪的人”,已经成为恶魔的代名词。还有一常用词“dog”,英汉对它的理解差别也很大,在汉语中,“狗”往往为贬义词,如:“走狗”、“落水狗”、“狗腿子”、“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均属贬义词。但在英语中,“dog”却可表示褒义词,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as faithful as a dog(赤胆忠心)等,反映了英美人与狗的密切关系。另外,在颜色词汇方面,中英文的差异也很大。例如,中文里的“红茶”在英文里却是“black tea”,而红糖在英文里与之对应的却是“brown sugar”;黄颜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式权贵之色,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然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一颜色是令人不快、讨厌的颜色。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的衣服,因而yellow也就被赋予了胆怯、、卑劣之意,如“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peril(黄祸)”、“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性格)”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像dog,dragon,red,yellow这些词的读音、词义,还要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及其使用的场合,以及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英语文化习俗,更好地使用该语言,而且有助于理解本民族文化;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掌握好这些词汇,学好英语,开阔他们的视野,而且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人类所持有的语言既有个性,也有其共性。如果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掌握语言所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2.习惯用语方面
习惯用语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密切相连,习惯用语大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里有着不同的表达方法,英语语言中的习语体现了这种差异。如汉语中有“壮如牛”的成语,在英语中却表达为“as strong as a horse”;中文里的“胆小如鼠”在英文中却是“as timid as a rabbit”。再如英语中“the apple of one’s eye”却是我们汉语中“掌上明珠”的意思,而不是字面上的“某人眼中的苹果”的意思。另外,有些英语成语因为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所以仅仅从字面上是很难理解的,如“carry coals to Newcastle”从字面上看是“运煤到纽卡斯尔”,但实际它指的是“徒劳无益;多此一举”。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国的一个港市,位于英格兰北部泰因(Tyne)河口附近,素以产煤著称,早在1932年就获得了英国国王亨利三世授予的挖煤特许权,是世界上最早的煤炭输出港。因此,向纽卡斯尔运煤,无异于白费力气。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内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很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难免就会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要么感到迷惑不解,要么闹出笑话。
3.语用得体方面
语言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人们在交际时,话语不可能是一些零碎孤立的语句,双方参与者要能妥善地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和不同的场合下得体使用上下文连贯的话语。在话语方面,有些话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得体,但在英美人听起来就不恰当,甚至令人误解,伤了感情。例如在日常交际中,人们见面时很自然地要打招呼,可打招呼及问候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却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体谅;而英美国家则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中国人见面后,除说声“你好”以外,总还要问“你去哪儿?”、“你在干什么?”等以用来和对方打招呼,而英美人士往往对以上这些打招呼用语和社交方式不理解,还认为是干预他们的隐私权。另外,我们中国人见面也经常会问对方“吃了没有?”,这里“吃了没有”的含义已远远超出“吃饭”本身,它在汉语里是用来表示打招呼或问候对方,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Hi!”。但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 yet?”这句话的内涵仅仅限于吃饭。所以,当你问一个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时,他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吃饭而回答:“Thank you,it is very kind of you.”而绝不会回答“Yes/No”。因为在英美国家问别人吃过饭了没有,通常是指间接地想邀请别人一起用餐;而在未婚青年中,甚至意味着希望与对方交异性朋友。还有,中国人同桌吃饭,先吃完者离席时常说:“慢用,慢用”,这是十分得体的情景性打招呼语言,但如对同桌的英美人说“Eat slowly,eat slowly.”的话,他就会莫名其妙,甚至认为你暗示他贪吃而大为恼火。尽管现在大多数学生不再用“Have you had yourdinner?”来打招呼,然而他们还是会误认为字面意义相同的汉英言语,其功能也完全相同。例如当和别人告别时,英语常说“Goodbye.”或“Take care.”,汉语则除了“再见”、“保重”外,主人还会说“慢慢走”或“小心点!”之类的话。若用英语说成“Please walk slowly.”或者“Be careful.”的话,则外国人听了会感到困惑:难道走快了就不礼貌吗?你让我小心,是不是你已知道我会在路上遇到什么危险?而实际上在此场合主人只要说“Bye-bye!”或“Thank you for coming!”或“See you next time!”就很得体。再如当你和西方人结束谈话时对方说“Let’s get together sometime.”你千万不要等着他会再次约你,事实上这是西方人在结束谈话时表示友好所说的。如果缺少文化意识就会在实际交往中对英语本族人感到失望,认为西方人待人不够诚恳,说话不算话,甚至虚伪。
另外,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所以中国人常常是以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的。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而当英美人士的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因为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差异,常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作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地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这是一点小礼物,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再比如别人向你表示感谢时,汉语中常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 is myduty.”或者“Iought to do that.”然而英美人听了就可能不高兴,因为他会认为你的帮助不见得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而已或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应该说“You are welcome.”“It is my pleasure.”“Not at all.”等才是最得体的回答。
还有在书写信封地址时,也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差异。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一般到个别。而英美人更注重个别,所以中国人写信封地址从大地址到小地址、门牌号、收信人;而英语中则恰恰相反,从小到大,先写收信人姓名,再写门牌、地名。可以看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存在着种种深刻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学习障碍、交际障碍。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应是同步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这门语言。所以,文化因素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了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种种体现,我们应该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碰到的文化差异问题,以便消除在英语交际中的尴尬情景,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四、如何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行文化教学
我国语言学家张占一曾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按功能划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和交流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际时,不直接影响传递信息的文化因素,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艺术等文化知识;交流文化是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时,那些影响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习语和委婉语、禁忌语等。因此,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流文化的教学。
束定芳、庄智象(1998)认为,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对于那些干扰交流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另外,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并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地与语言教学同行。
另外,由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逐步培养跨文化意识,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针对当前中国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要广采博览,厚积薄发,必须熟悉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两种文化,即学生的本民族文化和目的语民族文化,成为两种不同文化间的桥梁。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外国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在不同场合下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借助所学文化因素去增强理解能力,汲取有效信息,而且还要帮助学生避免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民族文化,使学生尽快获得一种跨文化意识。因此,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化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至于如何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认为可以通过途径来实现。
(1)更新教学观念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其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师过分地重视其基础的问题,许多的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而且,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英语也像其他学科一样,陷于题海,其本身最基本的作为交际载体的特性也消失殆尽,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随着现代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的更加频繁,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言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会很多英语单词、能翻译很多英语文章的“翻译机器”,而是能够进行实际谈判、实时交流、传播文化的实用性人才。这一要求同样反映在英语教学中。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摒弃传统的只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的观念,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文化教学为基点,跨文化意识培养为桥梁,最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加强文化修养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实施文化教学的主动者和执行者,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成效。因此,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着手。
其一是重视教师英语文化课程培训。一方面,高师院校要单独开设英语文化课程,如英美概况、英美文化习俗等,使学生具备初步的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各教育机构要强化在职教师的文化培训,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举办文化培训班或文化讲座,以提高在职教师的文化素养。其二是教师要主动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文化修养。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教师首先必须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尽可能多地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阅读大量的英文报纸、杂志和文学作品等。其三是要重视文化教学。所谓教学相长,学是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途径,教同样也是促进教师文化素养提高的途径。假如一个英语教师自身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却不愿意花时间或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那么他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而不能称之为是一个教书育人的教育者。也许有很多英语教师会抱怨说自己的工作量大、压力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实施文化教学。但这不应该成为教师放弃文化教学的理由。我们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无谓的重复练习和作业批改上,还不如花点时间和精力试着变通一下。例如组织学生能亲自参与的英语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这既能使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又能使学生掌握特定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2.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课堂是文化教学的主要阵地,虽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但是只要教师充分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如此之多,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策略。
(1)讲解与解释法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该语言的真实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讲解、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并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
在实际英语课堂教学中,讲解介绍文化知识的方法又可以一分为二,一种是综合讲解法,另一种是系统介绍法。很多学者将综合讲解法称为“文化旁白”,指在语言课时就有关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英国报纸的时候,可以介绍几种大报和小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综合讲解策略能够创设文化语境、有助于联想,这种文化教学的方法用途最广、使用时间最长,但难度较大,它需要教师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系统介绍法需要以文化课程为基础,专门讲授英语文化。目前,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开设有关英语文化的选修课,如“英语语言国家概况”、“英美文化简介”等课程,并定期开展文化专题讲座等。系统介绍法能比较集中、系统地呈现某个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多维透视该民族的文化,认识该民族的文化思想。但是仅仅提供文化信息、讲解文化特征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某一文化问题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文化差异,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差异意识。
(2)对比与分析法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文化间的相通和差异。对比分析的方法既是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又是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因素和交际文化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教师在文化渗透时“对症下药”,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文化理解意识的养成。英汉文化的比较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及生活习俗等。母语与目的语中的习语、禁忌语、委婉语及比喻等不同文化内涵的对比则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应予以特别关注。
当然,文化对比不是要贬低异族文化,而是在于丰富学生的经历,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度。因此,在进行文化对比的时候,教师本身应该保持客观性,不能偏好于某一种文化而贬低另一种。因为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也就是说,教师本身应该具有文化平等意识,才能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对比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平等意识。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口语的训练项目,其在文化导入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可以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分角色进行问候、闲谈、电话预约及送生日礼物等活动,让他们参与角色表演或模拟表演,并鼓励学生尽量以目的语文化的成员的身份表演,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使用语言。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较少有机会同英美人士接触和交流,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操练和运用英语的主要场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交际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得体应用语言的十分有效的途径。例如,在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境对话。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训练学生的口语,又能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当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解释与指导,及时和学生一起讨论语言的恰当性及文化的适合性,并在角色扮演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角色和表演的效果,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在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及拓展,教师应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努力营造一个英语文化氛围浓厚的第二课堂环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为他们提供一个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更广阔的舞台。
(1)利用多种教学媒体
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而且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新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也在不断产生,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去了解、探讨、研究这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就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各种视听媒体和互联网络信息量大、时代性强的优势,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节且,了解掌握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与此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培养了他们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开设校园英语广播,让学生自己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并用流利的英语口语向全校播送。通过全方位的接触,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
(2)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文化内容本身即广又杂,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又不能在课堂上谈及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效地增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课外阅读既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是扩大知识面的必要途径。教师在指导阅读时需要注意文章体裁的多样性,题材的广泛性,突出实用性与时代性、趣味性。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富含英美文化的报刊新闻、网上下载的英语文章、各类文化小故事等。而让学生读一些简易的英文版的文学作品,做好笔记并交流心得,效果更好。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文化以及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气质等方面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当然在选择课外阅读的材料时,教师要切忌包办代替,搞“一刀切”,把教师选择的材料强加给学生阅读。课外阅读之所以区别于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自。要知道,如果不能吸引所有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课外阅读就不可能长久地开展下去。另外,在平时报纸杂志的阅读中,教师也要提醒学生主动发掘和积累文化背景知识。这样久而久之,学生才能自觉形成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加强课外跨文化交际训练
人们的交际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语言的运用和发展均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在学校,越来越多的校园已经出现各式英文或中英双语标语、指示牌,并定期作适当的更新。如此布置,学生在校内随处可见英语成语、谚语,身临其境。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多讲英语,并定期开展英语角、英语朗诵、英语演讲、英语晚会、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学生除了在课堂及校园里了解文化,社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课堂,有更丰富、更全面的英语文化信息等待着他们去发现、去发掘。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探索和尝试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和native speakers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际,了解世界文化,切身体验中外文化差异,培养世界文化意识,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通过课内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而且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的认识,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融合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外语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而文化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并有意识地把西方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一方面,要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操练,提高课堂文化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帮助学生营造第二课堂文化的氛围,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课外跨文化交流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有效得体交际的目的出发,帮助学生排除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真正使文化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春洞,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xx县邮政局xx路营业班现有员工11人,平均年龄27岁,是一个以青年为业务骨干的年轻群体。年营业收入100万。近年来。全班青年职工立足行业特色,踏实苦干、积极奋进的工作作风,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努力按照以“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人才、一流业绩”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用户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在群众中获得了广泛好评。曾荣获xx县“巾帼文明示范岗”、省、州、县三级理州“青年文明号”、“”。现将其创建工作汇报介绍如下:
一、以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用户提供一流服务。
邮政营业窗口是邮政服务的桥梁和纽带,窗口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邮政企业的形象。营业班以创建省级“青年文明号”活动为载体,围绕服务狠下功夫,逐步实现了从简单服务向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方式转变,把微笑服务、承诺服务、规范服务向品牌服务推进,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档次的品牌服务。
在推进和提高服务上,我分局重点念好“四字经”:围绕“抓”字,即抓重点,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思路和手段作为工作重点,抓规范,抓落实,抓提高,直至抓出成效;追求“实”字,即组织各种活动,充分发扬团队精神,使营业班全体员工形成奋发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实在在地把企业发展目标与员工的实际利益统一起来;紧扣“严”字,即通过严格管理,从具体事情抓起,逐个解决存在的问题,扎实地把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体现“诚”字,即以用户满意不满意为标准,将是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衡量创新服务工作有无成效或成效大小的主要标准,真抓实干,实现服务“零差错”,擦亮服务窗口。
1、从用户角度出发,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创建“青年文明号”期间,我局投入大量资金完善营业厅的各项服务设施,竭尽全力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优雅、文明的服务环境。设置了业务咨询投诉台,专门负责处理用户的业务咨询、投诉,对“首问负责制”流转单进行监督,保证规章制度的落实;设立了“青年文明号”服务岗位、老年人(残疾人)窗口,为特殊群体提供客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配备了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张贴统一而醒目的邮政标志和标语,公布各项资费标准和业务办理流程,让用户对邮政业务一目了然;还配备了饮水机,准备了写字台、休息椅、针、线、笔等便民设施,进一步方便广大前来办理业务的用户。
2、狠抓规范化服务,推行营业窗口“五心服务”。我局从抓好微笑服务、挂牌服务、统一规范着装、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等形象服务硬指标入手,在对外服务中要求营业员做到“五心服务”,即一是耐心为用户做好咨询导向服务,把各种作业流程解释得清楚明白;二是热心接待用户的来访和查询,限时为用户排忧解难;三是用心宣传中国邮政业务,让用户充分了解邮政业务;四是细心为用户办理各类业务,实现作业“一台清”;五是虚心接受用户的各类批评建议,使服务工作不断向优质、快捷、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推行“五心服务”后,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民主评议中用户满意度已连续两年达到95%以上。
3、及时解决服务上的热点问题,满足社会通信需求。为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我局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契机,结合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等活动,采取意见征询涵、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行风评议员、社会监督员以及广大用户的意见和建议,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邮政窗中服务上的热、难点问题。
4、完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服务水平螺旋式上升。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服务质量并保证建立长期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我局一是在营业班实行“三级”追踪管理制度、末位淘汰制和用户有理由申告一次下岗制度,每月举行一次全方位的业务知识测试,对服务意识差、业务技能低的人员进行转岗培训、重新竞争上岗。二是由服务监督部门不定期以征询函、调查问卷、电话回访、明察暗访等方式对窗口服务质量进行检查,广泛开展自查自纠工作,每个月编发《服务质量通报》,将服务质量差的人员进行曝光并按规定进行处罚,奖励被用户表扬的营业员,并在营业厅显眼处设立服务明星榜,每月评选出一名服务质量最好的营业员作为服务明星,通过运用负效应激励和正面拉动的措施,保证了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三是在强化局内监督检查的同时,还聘请了4名代表性强的社会人士担任行风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把评判的权力交给了广大用户。
二、注重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加强班组文化建设,培养一流人才。
为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职业道德好、专业技术精、具有开拓精神的员工队伍,我局结合工作实际特点,积极开展岗位练功、技术和业务培训,鼓励员工自学,不断提高职工素质。
1、从“固本”、“重德”着力,培养正确的服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为了确保能向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邮政服务,我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强化营业员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举办“我心中的亮丽工程”、“心中唯有用户”演讲比赛,不定期在营业员中收集“如何进一步方便用户使用邮政业务”的合理化建议,使营业员深刻认识到企业与市场、消费者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自觉完成角色调整,把“用户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渗透到点点滴滴的日常工作中。
2、积极开展岗位练功活动,加大员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高超娴熟的业务技能是保证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我局营业厅每天的班前班后会成了学习业务知识和服务讲评的课堂,时间虽然只有5到10分钟,但业务知识、礼仪服务、素质教育在这里得到巩固和提高。我局还通过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营业全能、点钞、电脑打字等)和中短期劳动竞赛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不断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在全州邮政系统举行的岗位练功比赛,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3、注重班组文化建设,树立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我局始终坚持加强班组自身的文化建设,运用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用牢牢占领员工的思想文化阵地,有效地调动员工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我局还经常利用节假日积极组织员工开展业务宣传、义务献血、扶贫救灾、助残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营业班的全体员工以实际行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塑造新世纪鹤庆邮政美好形象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三、建章立制,完善业务办理流程,实现一流管理。
我局密切联系实际工作,以方便用户,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不断整合、完善各种业务办理流程。
1、结合本局实际整合业务流程。进一步理顺各项业务处理流程,简化业务受理流程,强化服务管理,加强前台和后台的沟通交流,保证服务时限与质量。并加大业务流程处理过程的考核力度,突出对业务差错和工序超时的考核,使企业各项工作管理形成一个有力的闭环。其次是以方便用户为出发点,进一步理顺各项业务流程,明确各工种间协作关系,制定简明的业务操作方法,真正落实“一台清”作业,缩短用户办理业务的时间。
2、积极推行“三级”追踪管理制度。对营业员的业务素质按月进行量化考核,与该月服务质量相结合进行考核定级,实行“三级”追踪管理制度。同时将三级追踪管理制度与营业员的考核办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同等级的营业员执行不同等级的计件系数,充分营造营业员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两方面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创造一流业绩。
1500年4月22日,带领着13艘
>> 多彩之国 2013年《体育教学》选题公告(8~12期) 2013年第8期参考答案 中考版2013年7―8期参考答案 阅读与写作版2013年7―8期参考答案 2013年第7―8期《天地大转盘》答案 魔戒之国:两厢花冠8天自驾新西兰 梦之国,星之国 《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版)2013年7―8期读者问卷调查表 《中学生英语》(中考版)2013年第7―8期读者问卷调查表 2013年8月新片预告 银监会2013年“8号文”释义 2013年邮市8大猜想 寒露2013年10月8 2013年6月—8月展会 2013年8月绿色科技第8期榆林市林业观光园的生态模式及规划探析 走进多彩的青春期 急之国 无水之国 窃之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多彩之国 2013年8期 多彩之国 2013年8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Laurence Haloche Gilles LAPOUGE")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巴西从历史深处走来
1500年4月22日,带领着13艘小帆船的葡萄牙航海家加布拉尔(Cabral)率先发现了巴西。葡萄牙人对这片土地一无所知,他们本来打算绕过非洲的好望角去印度,但一场始料未及的信风使他们迷失在大西洋上,把他们带到了一个满是椰子树、鹦鹉和原始人的海滩。他们惊呆了,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个新海岛,加布拉尔在海岸上立了一个刻有葡萄牙王室徽章的十字架,将这里命名为“圣十字之地”。
葡萄牙人很快发现,这片“圣十字之地”极为广阔。但是,这次发现在里斯本并未得到重视。这些葡萄牙人很奇怪,他们找到了无价之宝,却不知如何处置。相比较而言,他们更喜欢高雅的国度印度,因为那里有无数钻石、有趣的象棋游戏,还有漂亮的印度公主。
葡萄牙水手在瓜那巴拉(Gunabala)(今天的里约热内卢)海滩上暂作休整,欣赏着这个宛如黄金时代遗留下来的角落。既然发现了“天堂”,就想看看“天堂”里面究竟有什么,他们开始探索这片有无数海湾和岛屿的乐土,并且流连忘返。有一部分人深入内陆、最终到达圣保罗,其他人主要沿海岸线进行开拓,于是在由赤道到回归线这段绵延6000米的海岸线上,一个个沿海城市相继诞生。 打造一个全新的里约热内卢
只要提及“里约热内卢”这个名字,人们眼前仿佛就会出现美丽的女孩、热情的桑巴舞、巨大的基督像、高大的棕榈树,以及日之将尽时的美好景色……1753年,这座壮丽的城市成为巴西的首都,真正开启了属于它的时代,无数名人把它视为世界上最美的城市,如诗如歌,感性、幽默,充满怡人的柔情。
里约热内卢是一个传奇,在富有魅力的外表下,有一个更加强悍的灵魂。这种内在的强大是两种力量交锋的结果:欢乐快活,与艰辛动荡。这里曾先后被法国人和葡萄牙人征服,1960年,巴西利亚取代它成为新首都,但里约热内卢还是保留了一座国都应有的风貌,风采不减当年。
1931年,里约热内卢树立起一座巨大的基督像,张开双臂,迎接每一位观光客,它也成为巴西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庄严的雕像坐落于科尔科瓦多(Corcovado)山峰上,要想抵达那里,需要乘坐齿轨火车,穿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森林——提朱卡森林(Tijuka),随后沿着山坡攀爬至顶峰。在山顶,整个城市的景观宛如画卷一般,360。铺展开来:稍远一点是瓜纳巴拉海湾(Guanabara)和甜面包山(Pain de sucre),乘坐缆车即可抵达;山脚下有一座140公顷的植物园,每周日早上都会举行古典音乐会;高尔夫球场附近的圣·孔拉多(Sao Conrado)区,罗纳尔多和吉尔伯托·吉尔(Gilberto Gil,巴西音乐家,南美乐坛的风云人物,曾任巴西文化部部长)就在那里定居;此外还有一连串的海滩——勒布隆(Leblon),依帕内玛(Ipanema),阿波多(Arpoador),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勒姆(Leme)……也许,依帕内玛海滩上一个古铜色皮肤的女孩曾经给了费尼希邬斯·迪摩赖斯(Vinicius de Moraes)和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音乐灵感,他们为她创作了著名的《来自依帕内玛的女孩》,曲声悠扬,勾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无限怀念。
海滩是里约热内卢生活中最本质的部分。这里没有私人领土,海滩属于所有人,你可以用任何方式亲近它,它是最好的操场,是办公室的延伸,也是最适宜情人约会的地方。每年12月31日海滩上都会举行盛大的嘉年华会,成千上万人穿着节日盛装涌向海边,开怀畅饮。
即使是在最高档、体面的地方,比如依帕内玛海滩的普拉亚(Praia),游客们也最好穿上当地标准服装——泳衣和巴西人字拖,这样才能融入人潮,更好地感受周围的欢乐气氛。若是一时兴起,也可以和当地年轻人踢一场足球比赛,他们的梦想是有一天可以踏上马拉卡纳球场(Marakana)。在球场的看台上,年轻的女球迷们穿着荧光色的衣服或是小巧的比基尼,精心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美丽,尽情展示着傲人身姿。巴西人坚信,塑造完美的外表并非是一种肤浅的需要,而是人人都应具有的一项权利。在街角常能看到有人分发美容手册,向人们提供“免费”的整容手术,那些先天条件不好的女孩子经常甘当美容手术的试验品。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曾经说过,巴西人是一群孩子气十足的人。布莱兹·桑德拉(Blaise Cendrars)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说,正是在里约热内卢,他学会了不再听信自己的逻辑判断。
当然,这个阳光城市也有阴影。康塔加罗贫民窟(Cantagallo)位于丘陵之上的巴拉奥街(Barao),像是一个巨大的蜂巢,各种极端的生活状态相互叠加、融合、渗透。罗西拉贫民窟(Rocinha)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这里生活着三十多万贫民。如今,各种慈善协会和机构致力于向公众展示这些贫困街区的另外一面,比如桑巴学校、搏击学校和马戏学校,他们热情地为游客组织参观活动,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看后心里总是感觉不太舒服,仿佛不合时宜地窥探到了他人的隐私。里约热内卢就像一个透明的水晶球,毫无保留地将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展现在世人面前。是一边享受触手可及的日光一边做美梦,还是去最贫困的街区探险,感受阴暗处的动荡,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今,里约热内卢最惹人注目的一个标签就是“奥运之城”。巴西将为世界奉上怎样的一届奥运盛会,三年后才会有答案,但不管怎样,里约热内卢将使南美大陆第一次拥抱奥林匹克,它也将为此面对诸多挑战。
玛利亚·西尔维娅·巴斯托斯·马克斯(Maria Silvia Bastos Marques)在她宽敞的办公室里接待了我们,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地图,标示着所有的奥运场馆。这位里约热内卢市政府的奥运会执政官事务繁忙,但还是友好地接待每一个来访者,并不像媒体上宣称的那样,是一位“铁娘子”。
“你看,虽然我们做的是行政工作,但是要讲求速度。”玛利亚对电话那头的下属说。她手下有150个工作人员,每天要工作到晚上8点。2016年奥运会不仅是对里约热内卢的考验,也是对整个巴西的挑战。通过举办此次盛会,里约热内卢将弥补几十年来城市设施建设的不足,无论公共交通、住房还是脏乱差的城区,都将在几个月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进程骤然加快。“奥运会对我们来说是件幸运和幸福的事情,我们有好几个工地的进度是超前的,其他工地也可以保证按时完工。”
如果把奥运会比作一次盛大的集体舞,那么玛利亚就是编舞者,她希望打造一场完美有序的芭蕾,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角色。“铁娘子”将依靠两张王牌来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其一,在奥运会各个建设项目的实施上,她与里约热内卢市长爱德华多·帕埃斯(Eduardo Paes)一道,成功地将国企与私企组织在了一起;其二,由许多名人组成的促进委员会负责确保项目进度,并且避免可能遇到的障碍。“每个人都懂得,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吸引后续投资,这对于商业环境非常有益,它将引领里约热内卢人走向未来。”
再天才的国家元首也难以独自创造奇迹,奇迹的诞生首先取决于卓越的民众。这个国家从五个世纪的历史中走来,正渴望着崭新的幸福的到来。 巴西红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