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渔业养殖论文

渔业养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渔业养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渔业养殖论文

篇(1)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污水排放单位,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和法律观念,并能换位思考问题,认识到提高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渔民的利益为代价,要舍弃先污染后治理、争功近利的旧观念,树立先治理无污染、从长计议的新思维,要对社会负责,给后代留下一方净水。要消除排污单位对超排污水存有的侥幸心理,促使其吸取“亡羊补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治理污染。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渔业污染事故与2006年同期相比下降了80%,渔业养殖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加强政治思想、道德素养、业务水平建设,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因管理工作的需要,执法人员经常和排污单位打交道,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严格遵守农业部渔业行政执法的六条禁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强化执法能力,提高执法水平,完善执法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要善于把握工作的切入点,找准突破口,实行针对性有效管理。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环境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环境保护部门和海事、渔政管理机构进行检查时,根据需要可以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下列情况和资料……”根据上述规定,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第五十三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由事发地的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处以罚款。”上述法律条款明确了渔政机构的调查处理职能。为了依法维护弱势渔民的权益,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因为预防水污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加强同环境、水警、法院等职能部门的配合,争取水质检测机构的支持,引导渔民控制内源性污染,养殖低投饲、效益好、污染少的特种水产品,综合治理水污染,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2)

课改概况

在考察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设置效果方面,鲁东大学[3]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对基础课中的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大学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等课程较为重视,但对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关注程度较高的课程包括鱼类学、水产动物胚胎学、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海藻学与海藻栽培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学等8门课,对水生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饵料培养、水域生态学等4门专业基础课关注程度较低。广东海大、海南大学和鲁东大学开始关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出要加强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和水环境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强化专业基础课程在水产养殖学人才培养中的关键地位。其中海南大学[4]以“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为例,积极探索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的专业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基础课教学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事例,结合培养逆向发散思维的失败案例分析并辅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的研究型实验教学,探讨与职业化接轨的引导式教学方法。逐步改变学生“上课、笔记、复习、考试”的传统学习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想、培养学生逆向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上海海洋大学[5]利用行业网站中国水产频道作为专业教育平台,构建由渔业专业频道、渔业应用系统、交互式网络平台和虚拟学校等四个相互交织的层面构成的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探索一种开放式的水产知识传播与信息资源共享的水产教育模式。目前全国开设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院校约48所。2000-2011年间,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23所院校共发表27篇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改革论文,其中理论课程改革17篇,实验课课程改革10篇;涉及15门理论课和7门实验课。各院校的课改主要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革考核方式等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目前大学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的反应大多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授课,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对学习情境和学习文化的影响,尚未形成更适合信息时代的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调查显示,目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讲授仍占最大比重,高达92.3%的教师是一直都站在讲台上讲课,87.9%的教师没有开展针对课堂关键问题的集中讨论;布置作业较少,教材外的作业布置得更少[6]。教学观念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大学本科教学的四年对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抓好了关键点或关键阶段,就可事半功倍。一般人认为水产养殖学专业又苦又累,养鱼养虾没有什么前途,因此第一志愿报考的学生很少,生源质量不高。如海南大学近十年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仅占11.4%,绝大部分学生是经专业调剂而来,对水产养殖学毫无兴趣的学生占到63.7%;广西大学近三年来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招生平均录取分数全校最低。对专业的不了解和不热爱,使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专业基础课的时候有抵触、不感兴趣;大学四年级由于受到考研、考公务员、预就业顶岗实习冲击,学生逃课现象较严重,很多学校在大四少排课或不排课,造成大学四年级教学过程虚化现象。纵观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对独立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探索较多,对整个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阶段的课改研究关注较少。近年来以水产品交易为中心的水产品市场和以渔饲料、渔药等贸易为主体的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各种交易形式的运用、水产企业经营管理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需求、政府的渔业管理活动等与水产市场的运作紧密相关。水产企业、水产推广组织等水产组织机构体系多元化和水产营销、技术服务市场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将与水产市场相关的理论与实务知识融入到水产专业的教学中。但现实中精品特色课程和有关水产市场课程较少。如国家精品课程网上的水产类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16门,其中水产养殖学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贝类增养殖学》,上海海洋大学《鱼类增养殖学》、《鱼类学》、《渔业经济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共7门;具有鲜明的渔业市场和经济理论特色的国家精品课程仅《渔业经济学》1门。

课改途径探索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出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目前大多数人认为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但从多数院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体系来看,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一般只占总学分11%-17%。如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实验和实习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15%,85%的毕业所需学分通过课堂学习取得,课堂教学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更新教学观念、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仍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基于此,广西大学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开始进行以下课程改革途径探索。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教学技术手段丰富多彩,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学习课堂,学习的关键在于将相关的节点、信息源连接起来,形成学习网络;老师的角色也从讲台上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无论技术如何发展与变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交流始终是教学的根本。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指导从知识的传递到方法的指导,引导和教导学生正确寻找、辨别和使用信息。授课方式从灌输式教学向研讨式、探究式转变,推广应用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合作学习等典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自主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课程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自主学习,给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包括国家和各院校网络精品课程、水产行业网站和渔业数据库,在课程学习上选用合适的网络资源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络资源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课堂外忙起来,有学习的紧张感与压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辅相成,从而提高课堂效率。#p#分页标题#e#

篇(3)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Fisheries

主管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主办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5-3832

国内刊号:23-1363/S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县委、农村经济局党委的统一部署,__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学习研讨,深入渔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生产者的意见和建议。领导班子成员积极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工作作风和思想认识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 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与共识

(一) 水产站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和农村经济局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水产站紧紧围绕“做强近海渔业”的主题,扎实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渔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淡水渔业已成为我县农业的优势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全县有养殖水面10.2万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80013亩,已经被省海洋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为我县发展无公害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全县有渔药经营业户41家,这两年执法监管很严,41家渔药经营业户基本都能做到守法经营。

3 全县有渔用饲料加工业户79个,其中饲料厂17家。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全面监管奠定了基础。

4 在水产技术研究方面,我站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市雨浓鱼类研究所合作,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和省海洋科学计划课题1项,自立课题2项,编订完成省市水产地方标准9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发表论著1册。

5 在新技术技术推广方面先后推广了高效低污染水产配合饲料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200万元,社会效益1亿元;推广了菌藻修复水产养殖环境新技术,示范10000亩,为发展我县有机绿色渔业提供了技术和经验支撑;推广了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示范水面10000亩。节约用电750000千瓦时,节约地下水资源20__万立方米,综合经济效益650万元,社会效益超亿元。

6 水产病害防治方面,以水生动物防疫站和沈阳是雨浓鱼类营养病害研究所为中心辐射全县渔区40家病害防治网络,每年平均处置病害上万例,并在全县推广了框鲤、草鱼和黄颡鱼的主要病害防控技术,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7 在苗种检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我站实施了抽检监督,在今年全省抽检的3组样品中检测均为合格。

8 在水产品安全执法监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年巡回安全检查30000多亩,在国家商品鱼抽检中呋喃类、孔雀石绿和氯霉素均为检出。

9 在水产技术培训与服务方面,我们对养殖者开展了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对与要经营业户进行了法规培训。我站还组建了“沈阳近海渔业网”和“北方水产病害防治资讯”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开设了水产养殖技术、病害防治、营养与饲料等20多个栏目,还开辟了专家远程诊断咨询系统,方便了水产养殖者的技术咨询与病害诊断。

(二) 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通过学习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全面分析检查并结合工作实际,我站领导班子达成如下几点共识: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没有科学的创新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加大对养殖者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培训力度,是获得无公害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三是实现渔业增效、农民增收是我们水产技术推广人和管理人的工作核心;四是实现渔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和现代化使我们水产推广人的最终目标。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 存在的问题

1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偌大的8万亩生产基地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除投入品如渔药、饲料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外,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采取得力的监管措施。

2 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还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强跟进。

3 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加强,因为它是调整养殖品种结构的基础性工作。

4 苗种检疫工作有待于加强,苗种是养殖的基础,苗种的质量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和收益,也关系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5 饲料加工户和渔药经营户的原料进货来源和渠道需要进一步监管,应建立投入品的可追溯制,便于查清隐患根源和避免隐患。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原因是政策、机制、人力跟不上发展需求。有些事情是主观

想到各观做不到。比如我县有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8万亩,饲料加工业户79家,渔药经营业户41家,有20__多个养殖单位,从业人员上万人,仅靠几个人去监管是力不从心的,主要是监管体系建设不到位,县乡监管机制设置不顺畅。招人又没有编,工作经费严重不足,乡镇、村的机构设置不对应,我们有协调不了也管不了。

2 主观原因是领导班子思想认识跟不上发展要求,有时一想就这几个人,经费不足,人力孤单,管道什么程度是什么程度,没有从措施和办法上下功夫,缺乏创新思维和得力措施。

三、 今后发展思路及工作目标

(一) 我县水产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大对渔业投入品及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力度。具体措施是:针对养殖单位和养殖者印发池塘生产日志和产地证明,对水产良种场印发苗种繁育记录手册和产地证明,要求他们严格记录生产过程管理记录,定期抽查和检查,对水产良种场还要实施定期苗种检疫,实施生产过程控制和可追溯制;针对饲料加工业户和渔药经营业户印发进货销货记录表,要求他们记录原料来源和进货渠道,记录销售对象,定期抽查检验,控制货源与去向。

2、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驯化、试验与示范工作。引进新品种,尤其是濒危的一些土著养殖品种,这些品种往往天然产量接近枯竭,市场需求价格高,如果试验成功,一方面保护了品种增值,一方面一旦形成规模化生产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3、大力推进优势养殖品种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养殖进程。推进无公害、有机和绿色水产品养殖,大力倡导生态养殖模式。

4、大力推广生物工程菌修复池塘养殖环境新技术和养殖池塘老水再利用技术。对构建生态良好,环境优良的水产养殖环境具有生态战略意义。

5,加大

对水产养殖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养殖者的生产技术素质,对生产增效农民增收和水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二) 未来三年工作目标

1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haccp管理示范基地三个。(黄颡鱼、框鲤、草鱼个1个,每个300亩-500亩)。

2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5个,每个300亩-500亩。

3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立优势养殖品种产业化生产基地3个,面积800亩以上。

4 技术指导和支持建设有机和绿色商品鱼生产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以上。

5引进乌苏里拟鲿新品种繁育、驯化养殖,形成规模化繁育养殖基地1个,辐射周边区县面积10万亩,助弄增收一亿元人民币。

篇(5)

按照碳汇和碳源的定义,结合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碳汇渔业可以理解为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并将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

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通过渔业进行碳汇,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二、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

(一)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目前碳汇渔业的形式主要包括贝类、藻类、浮游植物的养殖等。碳酸钙是养殖贝类中贝壳的主要成分,因此,增加贝类养殖可以增加渔业的碳汇功能。继而通过人们的捕捞而将贝类移出海洋中的碳。另外,贝类养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得到巨大的额外经济利益。藻类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碳,除此以外,还将水中的无机氮和磷吸收,已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通过大量收获海藻,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藻类养殖成为固碳的重要措施。浮游植物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它们同样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食物链中有机食物来源,并在生物泵的循环作用下,净化了海洋生物产生的各种垃圾。

(二)我国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条件优越,20多年前,我国贝类和藻类养殖的广泛推广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482.30万吨,比上年增长5.49%。其中,鱼类产量80.82万吨;甲壳类产量106.11万吨,比上年增长4.34%;贝类产量1108.23万吨,比上年增长5.24%;藻类产量154.13万吨,比上年增长5.83%。可见,中国的海水养殖是一个以贝藻养殖为主的水产养殖业。

渔业在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将发挥很大作用,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特别重要。一方面,我国渔业是以养殖为主,且贝藻类、滤食性鱼类等养殖占据很大比例,导致渔业表现出很强的碳汇功能。因为贝藻类、鱼类等可以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渔民捕捞而最终将碳移出了水体。不可否认,渔业大量的生产本身会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更应该通过建立低排放、可持续的碳汇渔业以此支持我国低碳渔业经济的发展。碳汇渔业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的“三低”产业。在渔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求做到以上几点,因此各个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小的。在我国实行建设现代渔业的进程中,碳汇渔业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大力推进海洋碳汇渔业发展的原因

(一)发展碳汇渔业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国际间进行了大量的淡判以推进建立控制气候变化的机制。目前,控制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增加碳汇,发展碳汇产业。碳汇的载体可分为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碳汇和海洋生物碳汇。人类每年排放的CO2以碳计约为55亿吨,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吸收了大约20亿吨,陆地生态系统吸收约7亿吨。碳汇渔业为海洋固碳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实现减排目标有效且低成本的方法。

(二)碳汇渔业促使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转型,

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建立与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是继续依赖大量消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还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选择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迅速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实力、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是最佳路径。选择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低碳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低碳化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碳汇渔业作为一种典型的生态化的产业,通过新技术、新制度的运用,实现生态和谐,更重要的是发挥渔业碳汇的作用,进一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是传统渔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三)优先发展碳汇渔业,是我国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的突破点

海洋产业结构指各海洋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海洋产业结构反映的是海洋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良好的海洋产业结构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合理配置海洋产业中的各生产要素,协调各部门的责任及利益关系。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系统的协调发展,使得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从而促进海洋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碳汇渔业代表着整个海洋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能够带动整个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四、我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政策

法规在充分考虑我国国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首先要保证渔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然后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战略,并在法律层面加以确定。在渔业法规修订过程中,适当增加促进碳汇渔业发展的有关条款,逐步完善碳汇渔业相关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在碳汇渔业的优惠政策上应当有所倾斜。比如国家为发展可再生资源设立的发展基金,以此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国家标准的制定和示范工程建设等。碳汇渔业也应享受此类优惠政策,用于碳汇渔业发展的科研工作、渔业建设项目等。

(二)加大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与推广

大力开展碳汇渔业技术自主创新研究,借鉴国外低碳渔业相关技术,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并对技术构成加以改进,提高渔业产量和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碳汇能力。渔业的低碳技术及碳汇功能在节能减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快发展碳汇渔业,需要设立渔业发展碳汇渔业技术的专项科研项目,加大科研力量投人,为研究提供充足的技术及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产学研联合,碳汇渔业技术的创新主体是企业,企业可有效推动技术进步和推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建成我国第一个碳汇渔业实验室,国家应多建立此类实验室并加快科研成果的利用。另外,积极寻求建立我国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科学评价渔业减排增汇的潜力。

(三)加强国际渔业低碳化合作

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领先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和排放在未来都会较高。因此,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全球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通过该机制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加大发展中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快核心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的道路。

(四)碳汇渔业的经济政策以绩效激励贝藻类水产养殖,尽快实现海水养殖业蓝碳存储与碳汇交易

在国际气候变化政策文件规定内,建立一些机制,允许对未来海洋和近海生态系统的碳俘获进行碳赊购,使碳的有效贮存成为可接受的方法蓝色碳应该用像热带雨林的绿色碳类那样,用类似的方法进行贸易和处理。当务之急要广泛宣传水产养殖贝藻的碳汇贡献,像林业碳汇交易一样,把渔业作“蓝碳”列人碳交易,以流转碳汇的形式。

参考文献:

[1]邵桂兰,阮文婧.我国碳汇渔业发展对策研究[J]. 中国渔业经济. 2012.

[2]孙吉亭,赵玉杰.我国碳汇渔业发展模式研究[J]. 东岳论丛. 2011.

[3]齐建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碳循环和碳汇产业发展[J].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

[4]李纯厚,齐占会,黄洪辉,刘永,孔啸兰,肖雅元.海洋碳汇研究进展及南海碳汇渔业发展方向探讨.南方水产,2010.

[5]王清印碳汇渔业――概念、发展与展望[A]. 海洋资源科学利用论坛论文集. 2011.

[6]占阳.发展碳汇渔业和低碳渔业技术是建设渔业强省的必由之路[J].江西水产科技,2012.

篇(6)

近些年,部分地方对淡水养殖业发展打压得非常严重,采取了不少限制措施。有些人士甚至建议“直接禁止淡水养殖发展得了。”此言一出,与淡水养殖打了近30年交道的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杨品红教授坐不住了,连呼:“这种言论太过片面,且不负责任。”

“早有调查统计表明,污染水的最大元凶是工业,其次是城市生活污水、农业、畜禽养殖,然后才轮到淡水养殖,把矛头都指向淡水渔业,有失公平。”杨品红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鱼类是人类获取优质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重要手段之一。单纯的禁止淡水养殖业发展,完全是治标不治本,也不符合生物资源多样性的自然规律。”

在我国,食用淡水鱼已经成为很大一部分生活在内陆的人的饮食习惯。杨品红所在的湖南省,拥有充沛的水量、广阔的河网,水资源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水面积全国排名第四,仅环洞庭湖区域的水产就占到了湖南省水产总量的60%,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大省之一,古代就曾有“湖广熟,天下足”一说。对于爱吃淡水鱼的中国人来说,这里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们的神经。

一边系着百姓的生活需求,一边牵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期盼,淡水养殖和水体污染这对“死对头”也曾一度是困扰湖南省政府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专项整治活动没少开展,但水却没有清澈多少。在杨品红眼里,这对矛盾本不应该存在,“用对了方式,养对了鱼,不但不污染水,反而还能净化水。现在这种局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构建起良好的水产生态系统所致。”

话虽如此,在各行各业都吹绿色环保风的今天,当务之急还是要赶紧摘掉“污染”这顶帽子,否则淡水渔业的发展必然会举步维艰。为了摘掉“污染”的帽子,杨品红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人-鱼-生态”和谐共处的良方。

那么,杨品红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灵丹妙药,不仅改善了淡水养殖对水质的污染,还实现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创造了巨大价值?他只说了四个字—能效渔业。

所谓能效渔业,就是指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依据,以水域环境生态现有能量为基础,根据水域中能量特色及原生态系统定食物网结构和功能特点而设计的一种能量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也可以叫做能量食物网(链)操控技术,主要通过人工调控水体中的氮、磷含量,改善氮、磷比例关系,使其通过水产生物的食物链转化为人类和陆生动物的食物或饲料,从而达到保护水生态系统、充分利用水域渔产潜力与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多重目的。

2012年,杨品红辞去全国“淡水鱼第一股”—大湖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和首席科学家职务后,出任湖南文理学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并率领团队从渔业资源的物种多样性和种质资源收集入手,开展了渔业发展新模式探索,把自己在2004年首次提出的“能效渔业”理念,再度推广应用并深化。他认为,能效渔业注重的是以保护水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域中的现有能量为目标而进行的渔业活动,它是动态的,“能效”突出的是实施过程和方法,最终达到了低碳的效果,尽管与时下热门的低碳渔业、生态渔业、碳汇渔业等概念有相似之处,“但能效渔业更全面、更可行、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色。”

据杨品红介绍,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的淡水养殖能量配比非常不平衡,假设能量投入是100,最后产出80,流失20算配比正常。但现实的情况是,投入100的能量,却只产出30~40,另外的60~70都被浪费了。如果实施能效渔业,则能有效避免这样的浪费。杨品红解释称:“能效渔业的实质其实是按需投入,假设一亩水面要产100公斤鱼,我们就计算在水体自身所含有的能量以外,要实现这样的产出目标,还需要补充多少能量。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对缺少的能量进行相应补充。”能效渔业综合考虑了经济、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在配比恰当的情况下,不仅能实现最大效益,降低养殖成本,还能保证鱼类健康成长。

在2012年11月8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上,杨品红作了题为《内陆湖泊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前景》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不少与会专家对能效渔业理念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为我国未来淡水渔业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一条新路。杨品红说:“养殖要发展,环境要保护,就要‘以水为根,以鱼为本’,用好水好种孕育好鱼,依靠能效渔业构建起科学的水产生物水生态系统,为我国淡水渔业成功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近20年来,我国不少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都得到了开发利用,水产品产量占到世界水产品总量的2/3左右,连续十余年处于世界首位,品种也由单一变得丰富起来,养殖区域从沿海、长江流域等传统养殖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然而,养殖模式落后、投入大、能耗高、效益提升乏力以及养殖的自身污染等问题导致水产养殖一度遭到诟病,不少传统养殖方式被取缔,新型养殖方式却仍有待探索。

杨品红称,当前我国淡水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水库养殖和湖泊养殖等,这些传统方式由于适应了我国“小农式”的种植和养殖传统,历经数百年仍无根本变化,不仅与规模化养殖和机械化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也无力应对动物流行病、水体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等带来的新挑战,这是目前我国淡水渔业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

地处湖南洞庭流域的大通湖区,是湖南最大的内陆养殖湖泊,素有“中国淡水鱼都”之称,与连通长江水体的东、西、南洞庭不同,它的主要功能是养殖。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水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洋水产大举占领我国市场等多重挑战,这里肩负着做大做强我国现代淡水渔业的重任。但是,如何兼顾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水域生态环境,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淡水渔业发展之路,是洞庭湖及湖区人民都在思考的重要问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关,也为了进一步考察能效渔业的效果,杨品红率领团队与当地渔民合作,以湖区自然资源调查和湖泊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为基础,从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水环境的重建入手,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希望由此探索出适合国内淡水渔业发展的新型养殖模式。

大闸蟹是我国特有品种,也是国人喜爱的水产品之一。据杨品红透露,目前市场上的大闸蟹,90%来自人工养殖,原生态大闸蟹的数量非常少。而现阶段我国湖泊河蟹仍以封闭式围网养殖和池塘养殖为主,过于强调人工干预,忽视了环境的承载力。近年来,大闸蟹的食品质量和养殖引致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出,产量、质量和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尽管有部分地区尝试放养,但由于缺乏科学研究,诸多技术环节存在空白,大水面中河蟹放养的产量也十分不稳定。为此,以能效渔业为基础,杨品红及其团队开展了此次研究,希望借助生态养殖,提升放养大闸蟹的质量和产量。

据杨品红介绍,为了保证大通湖大闸蟹的种群质量,他们选用正宗长江大闸蟹蟹种进行苗种培育,对大闸蟹进行了蟹种优质高产生态培育模式研究。随后,又对大通湖河蟹自然生产潜力进行估算,确定了蟹种放养数量,此举为大通湖河蟹原生态养殖提供了依据。紧接着,在对湖泊水生植被和人工环境进行重建后,项目组才真正开始原生态放养大闸蟹蟹种。放养期间,他们对大闸蟹进行了细菌性病的鉴定、药敏试验及防护研究,以确保大通湖大闸蟹的绿色健康及稳定增产。

这一系列工作完成后,项目组又开始分析回捕时间对回捕率的影响以及河蟹的软壳率对暂养成活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大闸蟹的最佳起捕时间,并建立了绿色食品大通湖大闸蟹放养规范和全国唯一一家大闸蟹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为大闸蟹质量与产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对大通湖大闸蟹进行品质分析和质量评估的基础上,项目组还建立了大通湖大闸蟹产品质量标准,为之后的品牌建设与绿色营销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在此次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中,杨品红及其团队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建立一整套大闸蟹湖泊原生态放养产业化模式,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问题;首次建立湖泊原生态放养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及放养估算模式;首次根据软壳蟹的暂养成活率、硬壳率对回捕率的影响确定了起捕时间……

由于有效控制了水体质量,使大闸蟹回捕率提高了5~10个百分点,再加上独特的人文地理和质量特色,这一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专家组的评审,同时还得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的高度肯定,他说:“大闸蟹原生态放养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化模式和技术体系,有力推动了我国首个大闸蟹原生态放养技术标准的出台,为我国大闸蟹湖泊原生态高产、高效放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在国内同类研究中,相关成果处于领先水平。”

然而,“领先的水平”可不是在一夜之间达到的,为了给淡水渔业“穿上”能效渔业这件绿装,杨品红及其团队可是从2010年起,就长期“泡”在大通湖里。据他介绍,目前,除大通湖区外,湖南几大主要湖泊都在实践能效渔业,一般情况下每年3万吨的投入,最后能换来5万吨的产出,而且湖区水质也长期保持在三类水左右,冬季人工不投入时,水质甚至能达到一类水的标准。

自1985年毕业投身淡水渔业研究以来,杨品红一直在探索新型且生态环保的淡水养殖发展模式。28年间,他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与开发项目达45项,通过鉴定的项目就有23项,更有57个子项目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或国际空白。近10年来,他相继完成了“大水面无公害养殖技术与示范”、“超大型无核珍珠养殖与示范”、“洞庭青鲫选育及产业化开发”等1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及市级奖励13项、国家发明授权专利20项;150余篇,其中16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奖。这些成果均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累计推广面积达1800万亩,创造了约130亿元的收益。他本人也凭借在淡水养殖研究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与称号。

然而,相比这些荣誉和奖励,他更关心我国淡水渔业的生态发展。他说:“荣誉都是过去式,思考如何解决当前困扰整个淡水渔业发展的难题,可比谈论荣誉更有意义。”在杨品红看来,淡水养殖对水质造成的污染,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养殖户不科学的投入和养殖模式有问题造成的。“整个行业太分散,没有形成规模,也就没法规范管理。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产量、利益,过量使用饲料,本来养一斤鱼用两斤饲料就行,非要投三斤,多余的饲料肯定会污染水质。尽管政府对此采取了干预手段,但引导性的措施不多。”

篇(7)

关键词: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5-02

产学研相结合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创新工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合作教育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培养新型高等人才的模式之一。随着现代科技在水产学科的应用,水产行业已经开始从大众化向优质、高效型转化,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由传统渔业向设施现代化渔业转变(黄辨非等,2010)。这些转变都需要水产学科的研究生具有新的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及实际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学科研与实际生产脱节的问题,更能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社会服务能力。而如何培养以科研为中心,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水产学科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水产学科研究生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特色不明显、教育资源不平衡等。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培养目标不明确,未能对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导师队伍不完善,培养过程监督不到位;配套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不完善等。水产学科作为农业院校较传统的学科,只有发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方式,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加实用的高层次人才。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水产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学科,具有深厚的学科基础。水产学科对广东省渔业经济产业的发展、高层次水产人才的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在广东海洋大学科技力量的推动和支持下,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的种苗产量、养殖面积、养殖产量、饲料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量等七个方面均为全国第一。近年来,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资源,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在研究生产学研相结合培养的模式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确立培养目标实行分类指导

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设置,对学生知识架构和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要提高产学研结合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必须按照不同的研究生类型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水产学科根据其学科特色,对下置的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三个二级学科均设置了学术型和专业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且开设海洋生物学学术型专业作为支撑专业。培养方案中学术型硕士主要针对想继续从事研究型工作的研究生,在理论课教学中着重基础知识、前沿知识和实验室技能学习;而专业型硕士主要针对想从事实际生产和应用的研究生展开,主要考查其生产实践能力,将培养着重放在生产实践环节并设置了1年的实践期限。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优化了水产学科的课程体系,降低了课程学分学时要求,增加了前沿课程和文献阅读的比例及研究生参加学术论坛和班级讨论环节,转变了教学模式,部分选修课采取研究生为主角,教师协助指导的讨论模式。

二、完善导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产学研教学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在水产学科研究生产学研教育中,导师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手段,还要具备丰富的操作和实际生产经验(周永灿等,2013)。水产学科师资力量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

第一,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鼓励本专业教师出国或在国内其他单位“充电”。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作为学科双聘院士;著名对虾遗传育种专家陈兆明博士作为水产学科领军学者教授;同时不断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深造,交流学习,近三年本学科每年公派出国做访问学者的教师不低于3人,部分硕士职称的副教授、教授在国内知名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这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优化了学缘结构。

第二,建立合作团队,助力青年教师发展。水产学科在经过多年发展后,已形成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团队、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病害防控团队、珍珠加工与培育、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团队等7个稳定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带领下大大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培育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获奖成果。在获得成果的同时,要求青年教师下到基地指导实践教学,增强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吸收产学研合作单位优秀科研人员到学校讲学,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现学校与合作单位的“双导师制”共同指导研究生完成课题设计。

三、实现培养过程有效监督

针对水产学科的学科特性,加强了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督。在导师方面,严格了导师的聘任和遴选条件,规范了导师的工作职责,实行学术和专业型导师遴选条件分类和招生名额分配限制;在学生方面,加强了对培养环节的及时跟踪和管理,完善了考核管理办法,加大了奖助力度,提供了丰富的专业实践场地;在合作单位方面,加强了和合作方的交流沟通,明确了双方的权力与责任。产学研培养的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监督。

四、创新合作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研究生培养高校为责任体,联合其他高校、科技创新型企业、企业联盟或行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同完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校际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校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互相利用各自学科优势和实验条件,通过研究生互派、学分互认等形式共同完成科研创新。

第二,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通过有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高校提供优秀的师资、实验条件,企业提供开展实验所需场地和生物材料,这种合作方式弥补了高校实习场地的不足和企业科研能力的不足,同时为研究生提供了生产实践的机会。

第三,校所合作模式。即高校和科研院所展开的合作,此方式能够有效解决科研院所人员紧缺的局面,缓解高校研究生培养压力。研究生通过参与高层次的科研课题研究,科研素质得到提升,这种方式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共同发展,实现了优势资源的共享。

在产学研培养过程中,合作双方互相提供优势资源,为研究生科研实践和科研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加快了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步伐。

五、完善研究生管理制度构建评估体系

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身份较为特殊,他们既是高校在读研究生,也是合作单位的一名职员。理论上他们既应遵守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也要遵守所在单位的各种规章制度。但由于我国现在对这类研究生还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管理制度有时很难落实到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陈刚等,2010)。研究生若自主性不高、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则可能不顾双方的管理规定,降低对自身要求,严重时还会导致学业荒废的情况发生。

所以在产学研模式主导的研究生管理制度方面,应该完善学校、企业、双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权责问题,增强互信,广泛争取校、企、师、生各方的意见,争对合作过程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使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能够真正实现高层次专业人才、高水平学科、高质量产业协调发展。

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双导师互相配合,确保研究生按时完成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还有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采取较为灵活多变的考核办法,以研究生实际工作和学习的情况进行综合评定,确保专业型和学术型研究生在评优评先等环节享受同等待遇,真正体现研究生学术和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广东海洋大学通过创新水产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养殖技术及研究方面的独特优势,锻炼了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了就业技能,为企业提供了科技力量支撑,真正实现了双赢的效果。这对于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定位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这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使得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均成为精深理论、扎实技术、擅长管理的水产养殖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华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水产学科协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刚,周晖,张健东.水产养殖学科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19):21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