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1: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采矿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专业性、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设计说明书还应达到一定的书写要求,需要达到通俗易懂程度,还应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深度和技术难度。当然,我校对毕业设计要求更高一些,就是需要具有专题研究,该部分要求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并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创新性等,如果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当前的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部分(含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及专题部分,部分学生的设计质量大部分都偏低,甚至有的学生都不能满足最低要求。综上所述,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如下问题:
1.1毕业设计选题简单及内容相近
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一般采矿工程专业院校都按照既有模式进行,设计选题题目根据毕业实习矿山为背景,设计题目没有针对性或比较肤浅,有的甚至不科学,重复以前的题目,缺乏对应的研究。这不仅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拓展,而且阻碍了学生对生产问题、技术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培养。
1.2书写功底差
毕业设计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能力差,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特别是摘要和设计说明书中阐述的设计过程不够严谨,表述不清,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能把问题解释清楚,把说明书写成记账式说明或敷衍了事的概述。另外,毕业设计说明书的排版格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条理不清晰、计算错误,甚至有的学生把导师名字都写错,可见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写作功底比较差,需要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1.3工程制图漏洞百出
毕业设计工程制图要求采矿工程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绘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图文表达能力,学生在制图过程中不断提高绘图能力。通过毕业设计,采矿工程本科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绘图、手工绘图能力和追求完美的视观感受。但在实际毕业设计过程中,甚至最后提交的毕业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还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明书和设计图纸不符合、CAD制图的比例不对应、工业广场留设不合理、代表符号混乱不合要求、矿块布置不合理、通风线路标示错误、平面图和剖面图不对应等。这严重影响整个制图效果,并直接降低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4低级错误多
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设计中所犯低级错误、原则性错误较多。比如:具有高瓦斯矿井,很多同学没有在设计及说明书中阐述如何抽放瓦斯,更不用说如何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深奥问题;在地面上有构建筑物需要保护区域没有留设保安矿柱;通风系统混乱,污风相互混合,形成不通畅系统等。这些问题都属于采矿工程本科生最容易犯的低级错误,违反了相关安全规程和设计规程,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说明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最重要的是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如果一直马虎下去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5设计内容高度相似
由于扩招等各方面的原因,现在每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都带3-8个毕业生,项目多的老师相对简单,但对于项目少的老师只能给学生为数不多的设计任务,也就说,指导老师给的任务就比较相近。有的同学的毕业设计大部分内容照抄其他同学的,或者从前几届毕业的学生那抄袭和照搬。虽然设计题目不尽相同,但设计内容和说明书高度相似,导致说明书前后表述矛盾、不一致,相似错误频发等等问题。
2问题产生的因素
导致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原因较多,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指导教师的原因,甚至有外部环境的影响。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前期准备不充分
因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实践性强的学科,毕业设计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包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复习,经过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不断进步,应该可以作出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和说明书,毕业设计前期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1)矿山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地点困难,一般靠老师的学生在矿山当了领导以后才能给安排。所以,矿山对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2)实习经费不足,学校提供的实习经费一压再压,已经完全不能适合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实习费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3)实习内容不够全面,由于实习经费不足,致使指导教师无奈把实习时间从3周压缩成2周,甚至1周,促使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不能完全联系实际;(4)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由于实习时间的压缩,导致实习过程相对简单,不跟班实习,不能切实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5)有些同学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积极性不高,采矿工程专业属于高危行业,学生对从事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厌烦和恐惧感,特别是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打算到矿山工作,致使毕业设计和实习成为这些学生的艰巨的任务和负担,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对毕业设计和实习重视的态度不够;(6)指导教师人员匮乏,难以胜任繁重的实习指导任务,缺少用制度管理学生的经验,对学生产生的众多问题及指导教师提出了要求和修改意见后学生无动于衷的问题束手无策;(7)考核制度不够健全、实施不够严厉,成绩评定过于简化,造成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
2.2指导教师自身因素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就业压力小,相对10年前,招收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大幅度提高,导致每个教师需要指导的学生数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如下问题:(1)指导教师的投入得不到保障。从时间和精力上讲,大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大量教学和科研任务,另外还需完成大量的考核指标,比如:每年要完成多少高水平的论文、获得的科研奖励、专利、著作、指导研究生数量、上讲台课时数、在研科研项目数、是否有纵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职称、无休止的会议等等,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指导教师的自由度相对较小。很多指导老师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只能把握方向;(2)指导教师相对缺乏采矿设计方面的知识。一部分高校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历,尤其是作为毕业设计指导为主体的年轻教师,个别教师没有很丰富的采矿工程方面的经验来有效地指导毕业设计。同时,也存在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没有很好地起到监管作用,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要求。导致毕业生认为毕业设计就是走过场,不可能在最后还不让过。
2.3外部环境因素
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采矿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每个学生均有4-5个单位可以选择,但有一部分学生把主要心思放在考研、出国、考公务员上,从主观上对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重视,加上毕业设计期间是求职择业的最佳时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均不在毕业设计上。当然,也有为数不多的毕业后去矿山的学生可以完全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拓展自己的思路,把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
3结论
1.以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方向。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该地煤炭资源丰富,是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电东送的主战场。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和毕节市“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煤矿资源的采掘和利用对促进毕节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矿业类院校主要集中在北方,由于地理环境恶劣,极少数毕业生选择西部落后地区就业,这些原因导致毕节市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作为毕节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本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从2008起就开设了采矿工程专业,为毕节市乃至贵州省培养输送了大批的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为地区煤炭实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2.有利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转型期学科建设发展。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进入由师范专业培养为主转变为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转型期,学科建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校转型成败,学科建设既要考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兼顾自身的发展。学校以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充分结合地方矿产资源,全面掌握地方所需人才,整合校内资源,开设采矿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紧缺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矿山企业,解决人才匮乏难题。所以,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改革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教学方案也是学校转型期内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重点打造的工科专业,采矿工程专业在转型期内改革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学校转型的成败。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不同的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历史、地理位置、办学定位及学科发展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不同时期各院校的不同专业发展状况也千差万别,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只有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办学思想落后。从专科阶段到本科阶段是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师范教育和工科专业要实现学科的转变,所以,在此阶段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办学思想,明确什么是本科教育,领悟不同学科间的办学特点,摒弃阻碍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落后思想,做到思路清晰、思想先进,塑造学校迅速发展的思想灵魂,做到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否则,陈旧的思想会束缚学科建设乃至学校的发展。
2.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者,应用性本科院校教师个人的能力和讲授的教学内容应该体现较强的行业性和实践性。然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办采矿工程专业时间较短,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较少,师生比偏低,加之学缘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尽管教材都选用国家的规划教材,北方煤矿开采历史较长,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集中在北方,所以,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属于北方矿业院校教师编著,因此,教学内容主要以北方大型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为背景,且内容陈旧,与贵州省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差别较大,理论知识与现场应用间的转化难度更大。
4.实践教学薄弱。采矿工程专业作为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理论知识外,必须通过实践教学使理论与现场实际相结合,较好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和掌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实习等环节。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时,企业因考虑到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不是很积极地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形成了实习以参观为主,实习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证。
三、对策分析
1.更新教育思想,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要站在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应有忧患意识。充分认识转型对学校的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去办学,人才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一旦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脱轨,将危害学生利益,也将得不到地方政府的重视,最终将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此外,服务应是主动的、多方位的,比如在办好全日制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同时,可以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非学历社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等。
2.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师资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转型期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新时期地方高校应注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应改变原有的只重视数量忽视质量的观念。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招聘较优秀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稳定师资队伍,减少人才流失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实地实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3.合理选择教材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地区,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学知识与身边所见所闻越贴切,学生越容易接受,理论与实践转化时也相对容易。教材应尽可能选用与本地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和开采条件更吻合的规划教材,使学生能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校内各类实习内容相统一,达到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现有教材无法满足要求时,应积极组织兄弟院校及矿山企业编著以本地水文地质资料为背景的教材。
近十年来,煤炭工业形势发展迅猛,至2012年全国煤炭总产量超过36亿吨,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批地方高校为适应煤炭工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而增设了采矿工程专业。地方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设立时间通常较晚,各种资源与省部级高校、原煤炭部下属的煤炭类高校相比相差甚远。但是地方高校采矿专业是适应现代煤炭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设立的,为地方煤炭工业的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所以支持和发展地方高校采矿工程专业的意义非常明显。生产实习作为采矿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采矿学生加深和巩固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全面了解矿山的重要步骤。然而由于地方高校自身的特点,采矿专业的生产遇到了比其他类高校给为突出的问题与难题。
(二)地方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习的现状与难题
1.联系实习非常困难
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学院地处贵州西部,这里有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聚集多家煤炭企业,有国有、地方及私人煤矿。但是国有煤矿及大型地方煤炭企业,考虑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可能对矿山正常生产产生影响,而且十分担忧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往往拒绝学院学生到其煤矿进行生产实习。与其发生对比的是,中小型煤矿,尤其是私人煤矿,这些企业非常欢迎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到企业去实习。然而中小煤矿的安全管理比较差,井下环境比国有煤矿恶劣,比如巷道低矮,顶板支护不好等。鉴于安全考虑,学校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通常不会选择这些煤矿。
2.实习内容与实纲脱节
目前地方高校采矿工程设置的生产实纲与生产实习指导书内容丰富,甚至超过了原老牌煤校的内容。但是这几年从全国煤炭类高校生产实习的统计情况看,生产实都是不能完成实习指导书内所规定的内容。地方高校进行生产实习时,更是无法掌握实习过程,只能听从煤矿企业安排,下几次井,简单参观一下,实习指导书规定的内容大都不能实现。这样生产实纲和生产实习指导书就流于形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实际。
3.实习经费紧张
目前各个院校执行的实习经费标准大都是十年前的标准,甚至更早。实习经费标准过低,已经与现代经济社会脱节,亟需提高标准。地方高校在制定的实习经费标准要比煤炭类高校的实习经费低。并且地方类高校中设置采矿专业带队老师的补助标准过低,在有的地方类高校中,每天补助只有30元,而且伙食等不能从实习经费中支列,往往造成带队老师需要贴钱来带实习,严重挫伤了带队老师的积极性。
4.安全责任问题
实习期间学生的安全问题是学校最为关注的,带队老师所担负的责任也是巨大的。主要有两个安全问题:一是学生在往返实习单位的路途上的安全问题;二是学生在煤矿企业实习过程的安全问题,尤其是在井下的安全。目前采矿专业实习,一名老师要负责15名以上学生。煤矿地处偏远,交通安全和在煤矿的安全让带队老师有很大压力,往往很多事情不敢去做,会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
5.实习审批管理制度
地方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是新设置的。主管及分管实习的领导往往不是地矿类专业,不很了解生产实习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在申报实习计划时,主管领导往往不会支持,实习计划审批后再进行实习借款和实习销账时,有些的确是实习需要的支出却不能支出,严重阻碍生产实习的进展。
二、地方高校采矿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
1.建立订单模式培养
联合较大规模的煤企,进行订单式的培养。学生在入学前即与煤矿签订协议,企业为学生支付学费,学生毕业后到其企业工作。建立这样稳固的关系后,地方高校为煤炭企业提供专业人才,学生到其煤炭企业生产实习就顺理成章,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2.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针对联系实习困难的问题,可以从学校申请地方政府、省政府及中央相关部门,牵头高校和大中型煤矿集团公司,建立稳定有效的实习合作单位,建成稳定长期的实习合作关系。学生在煤矿企业中的安全责任的划分由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来减轻企业的压力。
3.修改实纲及计划
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修改实纲,使学生实习真正的能学到一些工程实践知识,避免只是在煤矿简单的参观,走马观花。
4.引入虚拟矿山技术
在有条件的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时,考虑建立虚拟矿山实验室。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展现矿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井下的重点位置,包括开拓系统、采掘工作面、井底车场等等,能够逼真的反应出来。让学生在实验室即可获知井下真实的情况。这样学生不必去实际的矿山即可达到较好的实习效果,避免了联系实习困难,学生安全问题等许多棘手的难题。
5.提高实习经费预算
目前各个院校执行的实习经费标准大都是十年前的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实习经费的预算也应当相应的增长。
6.建立学生实习保险
针对目前学生在煤矿实习的具体风险,联合保险公司成立相关的险种,进行试点运行,试点成功后进行推广,保险费用从实习经费中支列,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发生安全问题时候的个人负担,而且也减轻了学校的负担。同时,也规避了煤矿的风险,让煤炭企业愿意接受生产实习。
三、结束语
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学科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为此,严格按照专业培养计划,建立了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制,组建成立了多个省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为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逐渐形成了围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构建采矿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建立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然而,由于目前普遍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办学指导思想,加之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环境单一等因素的制约,致使采矿工程学科实验教学过程尚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
(1)投资大,运行成本高。采矿工程学科,建设一个系统完备的专业实验室,至少需要花费数百万。此外,实验过程中的能源、物料及不可避免的仪器设备的损坏消耗巨大。
(2)运行效率低、总体利用率不高。实验设备通常是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目的购置的,能够支持的实验内容比较单一,同时受益学生有限,而且在2次实验之间,处于闲置状态,总体利用率相对较低。
(3)教学形式相对单一,缺乏完善的统筹与安排,计划性不强,针对性较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实验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5)现有模型陈旧、展示手段单一、更新效率低,阻碍了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基于虚拟矿井建设的采矿工程学科实验教学方法的提出
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矿山实体与工程视图之间的一种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然而,由于缺乏现场认识,学生们难以想出书本上呆板图形所要表达的矿山巷道形状、结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如果能够利用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虚拟样机技术构建一个“五脏俱全”的矿井生产环境,分别利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实物照片等多角度多方位地冲击学生的感官神经,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同时,通过三维游览和兴趣驱动的游戏模式表达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描述的现象和规律,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各种井巷、硐室等的结构形状和空间位置关系,而且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带领学生在虚拟生产矿井中游览每个井筒、巷道和硐室,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悟,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的感受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综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生成逼真的“虚拟矿井建设”实验场景,按照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从事工作后的实际晋升途径,分别设计出工作岗位角色和工作任务,并配备必要的设备、仪器和工具,让同学们在虚拟情境中完成自己未来岗位的工作任务,并获得晋升及奖励,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实践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而且可以得到许多在常规实验中难以实现的效果和实验现象。
3基于虚拟矿井建设的采矿工程学科实验教学方法的构建
通过构建基于兴趣和任务驱动的囊括矿井工业广场、完整地面生产系统、井筒及提升运输设备、井底车场(包括中央变电所、水泵房、水仓、煤仓、转载硐室、炸药库、充电硐室等)、测风站、掘进工作面(综掘、炮掘)、采煤面(炮采、普采、综采等)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大型综合虚拟矿井建设的实验场景,不仅可以形成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而且能够让学生对煤矿生产各系统、各环节进行掌握和实践操作,便于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珍惜热爱生活的态度。具体构建方法为。
(1)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求新、求异、个性化的需求,探讨一种新型的基于兴趣驱动的采矿工程学科虚拟实验方法,让学生在虚拟的“矿井建设”环境下完成自己的专业实践训练,通过构建兴趣驱动的游戏般的实验环境,使互动媒体实验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统一。
(2)总结分析我国现有虚拟实验在硬件装备、软件配置等方面的现状,收集整理学生、实验教师等对虚拟实验教学的评价,明确采矿工程专业学科“虚拟矿井建设”实验可行性;
(3)综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采矿工程学科实验教学场景实现方法。
(4)基于虚拟矿井建设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主要内容包括。
①人物角色设计及其晋升体系:以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矿业生产工作的实际职称系列或管理系列为依据设定相应的角色。
②角色任务分配及奖惩办法;根据采矿工程行业各职称系列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出虚拟矿井建设过程中各角色的任务。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使学生们明确自己以后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明确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
③实验道具设计,即虚拟矿井建设所需的设备、仪器、系统及工具等,使学生们掌握采矿生产过程中的设备配套、功能原理及其操作方法,并加深相关作业的工艺过程和关键环节控制等专业知识。
④角色身份及相关装备的获取途径及条件设计:基于现有职称晋升标准,制定出虚拟矿井建设中各角色任务的晋升条件,使学生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成长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准确把握大学期间的任务和目标。
⑤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生成逼真的实验情境,使学生在该情境中借助必要的道具对实验对象进行操作,实现“虚拟身份”的真实体验。
4结语
科学、合理地选择采矿方法主要是指在采矿过程中,根据地质条件,加强对开采实践工作中的安全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人员的安全事故。同时,对采矿方法的合理选择,并确定有效的工艺流程,也需要针对矿产的实际规模、价值及赋存条件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与研究,从而系统地掌握采矿技术条件。
1.1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指每个矿床本身的条件,主要包括了矿山及围岩的物理学性质,并综合反映了矿岩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采场地压的管理方法等。同时还包括了矿体的产状,如矿体倾角、厚度及形状等,可用矿物在矿体及其围岩中的具体分布、矿石的实际品味与价值、矿体的赋存深度及矿石同围岩之间的自燃性与结构性等,这些地质因素都对采矿场的布置、构成要素、低压管理及矿石搬运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等有着重大的影响。
1.2技术因素在技术因素中,主要包括了施工人员对矿体勘探的程度、施工装备的水平、采装机的机械化发展程度及矿山的技术操作与管理水平、地表陷落的程度、相关加工部门对矿石提出的要求等。如开采技术设备的条件与材料的供应情况就直接影响到采矿方法的选择与实施及采矿方法优化目标的实现情况。而现行的技术管理水平是否能符合采矿方法所规定的技术管理水平,也对是否能够实现采矿方所要求的目标有着极大的关系。如对于一些中小型矿山或地方矿山,其采矿方法可以选择那些技术较简单、操作便捷且管理方便的开采方法。
1.3经济因素在实际采矿工程中,采矿方法的选用主要有两种:a)直接法。即根据所开采矿山的实际地质条件与开采的技术条件,在众多采矿方法中直接选用几种比较有效的采矿方法;b)剔除法。即根据所开采矿山的实际地质条件与开采的技术条件,对所有的采矿方法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剔除出大多数不适合开采条件与相关要求的采矿方法,并选择剩下的几种采矿方法实施开采。此外,在合理选择合适采矿方法的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a)在选择合适的采矿方法之前,需要对采矿区的实际地质与相关技术条件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带着问题进行实证的调查与研究;b)在合理选择采矿方法时,施工人员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各种采矿方法的技术指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评定,并且在评定时,也需适当地留有一定余地,将技术管理水平、设备的机械化程度等多重因素考虑进去,而且也需要对矿房及矿柱的回采方法与采准系统进行统一考量,从而选择出科学、合理的采矿方法。采矿方法的选择,不仅要求技术经济合理,而且需要对所选择的采矿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从而制作出相应的设计图纸与说明书,且必要时还需要对采矿方法进行现场试验。
2采矿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在上述叙述中,我们对目前中国矿产工程的现状与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采矿方法合理选择的几个制约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为全面提高中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对中国目前采矿工程实施必要的创新与改进,如在采矿过程中,积极运用自动化、智能化及大型化的采掘设备,以全面实现采矿工艺的连续化,并在矿产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全面普及计算机技术,以从整体上改变中国的矿产及工程的发展现状。而在这些革新措施中,最重要的还是对采矿方法试试全面的改革与普及。如在众多矿产工程实践中积极推广并应用现行的空场采矿方法、崩落采矿方法及充填采矿法,并在传统开采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如在实际开采工作中,有效运用深井采矿技术及机械化连续采矿技术等,通过不断地提高中国采矿方法的机械化程度,推动中国的采矿工程实践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1空场采矿方法该种采矿方法是中国开采史以来,应用最早且技术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法。在众多文献中,对于这种方法的介绍不尽相同,有的认为是除了留矿采矿法之外的自然支护采矿方法中的所有方法,也有的认为它包括了自然支护采矿方法中的所有采矿方法,甚至是有些文献中认为,它仅仅只是代表了阶段矿房采矿方法与横撑支柱采矿方法,或仅指代全面法采矿及房柱采矿方法。虽然人们对于这种采矿方法的定义有所差异,但是,这种采矿方法的实施主要就是靠围岩本身的稳定性与矿柱的支撑能力,以维护在回采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采空区,一般都是用支架或开采出来的矿石作为辅助与临时支护,因此,这种采矿方法的有效运用对围岩与矿石的稳固性要求较高,在中国的有色金属、化工矿石中应用比较广泛。同时,空场采矿方法最明显的优点是其使用成本很低,生产能力却很高,且采准时间也比较短,因此施工人员在有效运用这种采矿方法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适当的革新,从而使其在一些矿岩较破碎的矿体中也能得到有效运用,拓宽了其应用范围。如在中国云南鹤庆有一个锰矿,属于那种缓倾斜中的厚矿体且采场顶板也不够稳固的矿山,从而增加了锰矿资源的开采难度。因此,该地为了有效提高锰矿资源的开采率,以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经过三年研究与探讨,在矿区实施了人工柱锚杆房柱法的试验研究。在这种采矿方法中,采用片石砌筑的人工矿柱取代了矿石矿柱,而在回采过程中,则用超硬的普通水泥卷锚杆加挂10m~20m的铁丝网对采场顶板进行固定,从而大大地改善了采场的作用条件与安全性能,并将矿块的回踩率提升至92.74%,极大地提高了矿区的经济效益。因此,空场采矿法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不仅提高了支护手段,扩大了与充填法同时使用的范围,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矿产工程的生产效率。
2.2深井采矿技术如今,人们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力度日益加剧,表层的矿产资源已经被开发殆尽,从而致使矿产工程逐渐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并对深井采矿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一般将垂直深度超过了800m的低下开采定位深部开采,相较于地面开采来说,其开采难度要大得多。首先,低下开采的环境恶劣,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其低压与温度也逐渐地增加;其次,在开采技术方面所面临的困难较多,如矿山排水、通风、开采设备的选择等。然而,由于中国深井开采技术的发展与研究起步都比较晚,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因此,在“九五”期间,中国就将有效解决深井开采所面临的困境作为了国家的攻关课题,并开展了专题研究。
3结语
作为矿区开采工作进行中的必不可少的矿区通风工作,对采矿工程施工作业的安全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1.1源源不断的氧气供应
在采矿工程施工作业中,施工作业人员一旦在井下出现了缺氧的状况,会严重威胁其生命安全。矿井开采的深度越广,井内所含的氧气量就会越稀少,因而缺氧的现象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是极其容易出现的。这就非常需要井下通风所产生的作用,将新鲜充足的氧气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施工作业人员所处的环境之中,保障其生命安全,保证施工的继续进行。
1.2实现空气交换,排除有毒气体
伴随着采矿作业的实施过程,会有大量的有毒气体产生并溢出。若不能及时将这些有毒气体扩散、稀释,很容易致使采矿作业人员出现大面积中毒的情况,甚至导致工人死亡。同时,诸多有毒气体还具有易燃性、易爆性,爆炸情况也是非常容易出现的。这就需要加强矿井的通风管理,纵深优化通风系统,将井下的空气和井外的空气实现交换,在源源不断向井下注入新鲜空气的同时均衡气体的比例,将有毒气体迅速稀释,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3生命与财产并重,安全施工更需要安全生产
在采矿工程行业始终得到热切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在矿区进行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步骤的缺失会累积潜在的安全隐患,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严重的影响采矿工作生产线的正常运作机制,严重的威胁采矿作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必须要系统化的建设井下安全管理的体系,加强矿井内外的气体交换能力,改善井内外的空气环境,尽快稀释有害有毒的气体,注入更多的氧气含量,规避安全事故。
1.4完善自动化的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采矿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矿区的安全管理模式并不是很完备,因此井下通风管理体系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构成部分,能够反映出采矿业的管理方案执行的效率和程度。随着采矿施工作业经验的不断积累,加之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各个采矿企业都在有针对性地对井下通风进行了安全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力度的加强,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基础实现了部分的自动化管理模式,较之人为的管理更为精确,失误和误差更小,生产更安全。充分借助计算机对数据的高统计能力,极强的分析能力,对大量的有效数据进行整合和筛选,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对井下作业的状况实现实时上传,加强安全管理的力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将矿区作业的安全等级进一步提升。
2基于井下通风安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管理策略
2.1建立符合施工现场的通风标准
由于各个采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采矿区进行的通风安全管理时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作业的方式和标准进行相应的更加适宜的调整,进一步提升井下活动的安全指数和标准。科学化其安装步骤,精确化其安装位置,装置在设备更加便于开展工作的位置上,避免与其他设备相杂合产生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尤其是复杂的地理环境区域和偏远地区的开采矿施工作业,必须在施工之前进行全面的勘探和侦测,建立符合实际的通过标准,避免安全风险。
2.2建立自动预警和报警机制
近年来井下采矿过程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频频被曝光,井下采矿的安全性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而其中最为主要的事故是施工人员的缺氧、中毒和有毒气体的爆炸事故。因此在对矿井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针对这两种主要的事故因素对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控制力度的加强,提高安全度。安装报警感应装置,构成预警体系,及时提醒危险状况的降临以使施工生产人员有足够的时间逃离危险区域、保障其生命安全。更要在每次下井前后对所有的工具和管线进行检测,杜绝爆炸等事故的发生。
2.3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对于安全事故的防范与预警,必须要对井下通风设施的质量进行细致的检测。检测的主体必须是专业化的人员或团队组织,及时的发现、反应井下通风系统的质量问题、潜在的或已存在的安全隐患,将结果及时的上报,派遣相关的专业化的操作人员进行调控。检查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的标准进行勘察,杜绝应付的现象或违章检查的行为,一经发现必须严惩不贷。视其情节严重可追究相关负责人的刑事责任。将人为的导致安全事故的因素排除在外。
2.4对已经建立的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健全
制度的保障对于通风安全管理的有力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健全、完善相关的制度是加强安全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必须将制度细化到各个地区,因地制宜,产生高效的、适合的作用,并严格执行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纠正小的违规错误,严惩大的违规行为。
2.5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根基提升通风的安全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极速发展,各个生产行业对矿产资源的生产安全标准有了要求,国家战略发展也需要矿产生产的安全保障。因此,为了加强采矿工程施工开采的井下区通风安全,必须要结合先进的、前沿的、相关领域尖端的科学技术,强力的改革当前矿区所使用的通风安全管理的技术,淘汰过于陈旧的设备,取而代之以更为先进精良的设备,走一条降低安全隐患的技术创新之路。
3结束语
近十年来,世界对矿产品资源的需求激增,矿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矿业人才供不应求,特别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由此,一方面许多高校纷纷增加采矿工程专业的招生人数,新开办采矿工程专业的高校也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办学条件和现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尚存较大欠缺!针对这一突出问题,在2010年7月22-25日于重庆大学召开的第24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上,许多参会的教授专家建议在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中开展有关实践作品的竞赛活动,以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
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作为第25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以下简称“年会”)承办单位,也承担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是本次大赛的主办单位。大赛作品的评奖委员会由教指委委员和参加25届年会的各高校代表组成,颁奖机构为教指委;评颁奖时间定在第25届年会召开期间。参赛对象为全国在校的采矿工程专业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参赛学生可以是个人或集体(一个集体作品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作品制作经费由学生自筹或在所在学校寻求资助,大赛不收任何参赛作品的评选费用。
本次大赛设以下五类项目,参赛作品必须是与采矿工程直接相关的。1)采矿实体模型:该类作品是本次大赛最为提倡的,如开拓系统、通风系统、提升运输系统、充填系统、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采矿方法、矿用设备、控制系统等实体物理模型,并配上物理模型的说明书。2)采矿数字模型:如根据某些矿用商业软件建立的矿山(或某一部分)数字模型等,数字模型参赛作品需要提供数字文件、说明书和纸质打印材料。3)采矿数学模型:如由理论或实验建立的各种表达采矿问题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要求具有原创性。参赛作品要求提交研究报告。4)采矿学习模型:如采矿DV作品、采矿动漫、学习课件、网站等,参赛作品要求提交光盘材料。5)实践环节作品:如手工制作图纸、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作品,参赛作品要求提交纸质材料。要求参赛作品完全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文字形式提交的作品在评奖之前评委会将先经过重复性检查;坚决拒绝由抄袭、请人代做等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作品。大赛作品分类评选获奖项目,每类项目设1、2等奖和优秀纪念奖。获奖学生将颁发由教指委盖章的获奖证书,由大赛承办单位提供的经费发放一定的奖金,并承诺如果获奖学生报考中南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在满足基本入学条件下优先录取。
本次大赛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次创新和尝试,是采矿实践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它将对我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采矿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环节非常重要,而采矿实践作品的大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采矿实践作品大赛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的改进、补充和完善,比如在作品的种类、制作的要求、评奖的规定、参赛的普遍性、作品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开展探讨,使大赛从尝试走向成熟。
为了进一步规范以后的作品大赛,在首届大赛评奖工作会议上承办单位起草了“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工作章程”、“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竞赛作品申报书”、“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信息汇总表”等建设性文件,并请与会代表进行讨论和提出改进意见,以便使大赛规范化和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