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德育渗透论文

数学德育渗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德育渗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德育渗透论文

篇(1)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我国古代有关三角的一些研究》、《我国古代的一元二次方程》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0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0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2、利用数学应用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应用联系,强化应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不仅在于数学应用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我们在讲授初三几何《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引言课时,针对学生不重视这类问题的通病,向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事实:早在公元前两千年,我国的治水英雄—大禹,为了解决在治水中的地势测量问题,就巧妙地利用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了不少治水工程的难题,这种方法要早于西方三角术的研究达两千年之多。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积极性。在以后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知识在各方面的广泛应用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知识只有最终同实际问题相结合,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实用价值。另外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给学生针对性地布置了一些实习作业,如自己制作测角器,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或者建议学生到农村、工厂、建筑工地参观学习,了解数学知识在各方面的应用。总之,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密切配合社会形势,市场经济变化态势,及时增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比如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这是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象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4、利用平面直角系及函数图象教学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中存在着严密的逻辑推理,同时也存在许多富有哲理的东西,我注意挖掘这方面的素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比如我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对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象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一般说来,个人的定位参数概括起来也有两个,即个人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确定定位高低、好坏的唯一能动因素是后天因素,那就说明个人在社会上的定位,在某种程度上与自己的后天努力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观发展的十字路口,每个学生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端正人生态度,为以后长大成才而努力学习。

另外,在学习完函数图象后,通过对各类函数图象特征的总结,如有的是直线、有的是抛物线、有的是双曲线、有的是折线等,启发学生,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如同函数图象一样,有时平坦,有时崎岖;有时跌起,有时低潮绵延,应始终保持冷静向上的人生态度,去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

5、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篇(2)

在教学中,我不会轻言放弃学困生,而是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整体,要共同进退。”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行,从而整个班级呈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智育、德育巧妙结合,相得益彰,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从课本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1.从数学教材、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1)以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后的“小资料”、“你知道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祖冲之对圆周率进行运算得出杰出成果3.1415926<π<3.1415927;我国著名的数学典籍《九章算术》首次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使得代数学于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产生,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教材。

(2)用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华罗庚从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经过自己的刻苦努力,为数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坚持这一发现。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这样做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在情景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材中的情景引入(教师根据内容创设情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都可以很好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尊重、谦让、团结协作和关心他人。

(4)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概念很多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统计中路线的问题等。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的辩证关系,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在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主题活动来进行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了折线统计图(某地的水土流失情况统计),学生可以从题目中联系生活实际考虑到我们生活的环境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调查统计,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

三、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量力性原则。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思想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思维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德育素材,做到量力而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2.适度性原则。

防止形式主义,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

3.系统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持之以恒长期地进行熏陶、渗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4.情感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

5.重点性原则。

突出一个主要的观点进行教育,不求面面俱到。

6.策略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注意策略,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重在经常性地渗透,做到“润物细无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提高数学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数学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社会主义课程标准培养目标爱国主义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人类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发展,首先意味着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和促进人德性的进步。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十分重视德育教育。数学与德育的联系,是内在的、隐晦的,如何发挥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它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长期以来,有些老师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甚至有人认为数学教学和德育风马牛不相及,因而导致严重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介绍我国古今数学研究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我国的数学史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史,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激情,德育落到了实处。

早在公元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利用极限的思想创造了“割圆术”,并计算出圆周率是3.1416。公元5世纪,我国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取得了更精确的成就,第一个得到圆周率π的近似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著名的勾股定理是我国西周科学家商高最早提出来的,他比国外的发现要早600多年。我国宋代数学家杨辉的“杨辉三角”,比法国“帕斯卡三角形”早400多年等等。

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情操

数学史也是一部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

我国古代数学家李冶在饥寒甚至不能自存的情况下始终坚持研究,并写下了《测圆海镜》《益古演段》等不朽的著作。

华罗庚初中几乎因数学不及格而留级,而后他努力钻研,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些世界数学史上长期未能攻破的难题。陈景润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花费了几十年时间。

通过介绍古今数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好数学的远大理想。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一把开启科学知识大门的钥匙,它结构严密,论证严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因粗心所犯错误必须严格要求,可以经常举一些因工作上的粗心、失误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例如,1962年美国发射的“航天者一号”太空飞船,仅仅因为一个负号造成了一千万美元的巨大损失!以这样严峻的事实去教育学生,比单纯的说教要有效得多,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逐渐培养起认真负责、善于检查和验证的严谨作风。

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对立统一、事物相互转化、特殊与一般等观点在数学体系中到处可以得到印证。

1.对立统一规律

在数学概念方面,正负整数和正负分数对立统一于有理数之中,有理数和无理数对立统一于实数之中,实数与虚数对立统一于复数之中,还有常量与变量、函数与反函数、有限与无限等,都表现为对立的形式。可以说,运用矛盾分析法能更好地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课堂上既可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又可以使学生懂得哲学方面的一些名词概念,收到触类旁通、一箭双雕的效果。

2.事物互相转化观点

结合教学内容,如方程组、分式方程、圆周角定理、弦切角定理的证明及添加辅助线等知识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可转化的思想。在讲授“三元一次方程组解法”时,利用消元思想解题,化“三元”与“一元”就渗透了“未知”与“已知”。而“多元”与“一元”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通过数学教学能对学生进行哲学教育。

3.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就是事物在数量方面的变化。质变则是事物在根本性质上的变化,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数学中由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我们熟悉的二次方程Ax2+Bxy+Cy2+Dx+Ey+F=0,由于判别式Δ=B2-4AC的量变,引起其图形质的变化:当Δ0时为双曲线(特殊情形为两条相交直线)。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是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联系的环节。

反证法可谓是反映这一规律的典型。首先假定原结论不成立,这是否定,由此推出矛盾,即证明假定不成立是错误的,这是否定之否定,从而证明了原结论的正确性。

五、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

数学具有理性美、科学美,数学中充满了美的素材。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杨辉三角形融汇着组合恒等式的一些奇妙性质。“黄金分割”已成为现实生活中美遵循的规律,演员在台上占的位置是否恰当,桌子的长宽比例是否和谐,都要由它来检验。通过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可使学生感受对称美、内容结构上的和谐美。此外还有均衡美、统一美等因素。

在数学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展示数学的美育功能,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应该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六、利用课外活动,增强学生集体的荣誉感

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在班级活动中,加入一些趣味教学的内容,督促学生多动脑,帮助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分组数学竞赛等活动来陶冶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等等。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做到既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使学生在吸取知识的同时,不断在思想品德、人格方面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石立功,吴丰军.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素质教育研究,2004.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J].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篇(4)

论文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具备必需的相关技能与能力,为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和各种想法等情感因素。数学教师应该根据中职数学课的特点,适时进行德育渗透,使数学教学不单单是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更应将世界观、人生观等因素纳入到教学目标中来,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受到更完备的教育。

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数学学科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从中汲取充盈的人文内涵,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美国著名学者博伊指出:“教育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因此,数学教师应当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对人文价值的追求,充分挖掘数学自身和数学教育过程中的人文价值,努力寻求数学与情感教育的结合点,把数学当做一种知识、一种方法、一种自然观、一种精神来教。目前,从中职招生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上普通高中的学生,学生文化课基础差,思想素质相对来说也低,有的学生是想学点技能,谋求一份职业;有的是升学无望,仅想混一张文凭;甚至有的是把孩子放在学校来托管,免得受社会不良习气的侵袭;这就使得德育教育得显尤为重要。学生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那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说到数学,尤其是中职数学,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是望而生畏,但如果教师不断地挖掘数学素材,不断地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实和数学生活模型,课堂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进而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爱国思想的形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顽强拼搏等道德品质修养。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

1.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的故事,唤起学生的人文情趣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情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一切。”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数学美的内容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向学生揭示出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美的。事实上,数学是一门美的科学。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具有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美在一个困难问题的简单解答、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美在种种图案、建筑物、衣服式样、家具及装饰等事物的对称性上;美在人们对和谐、有规律的事物的喜爱,以及从事物中发现普遍性与统一性的秩序和规律中。20世纪欧洲的一些知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发现“数学具有制怒作用”,“数学教育能使粗心的少年变得细心,能使性格粗暴的人变得温顺起来”,“数学能杜绝人们的主观偏见,还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热爱,并能增长人们对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数学中的科学人文精神是数学精神、数学力量的反映。对身心发展还不完善、知识水平不高的中职学生,一味强调数学“科学性”的一面,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还会使学生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不适合学习数学的挫败感。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适时适量地渗透“通俗性”的人文实例,有利于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状态。

2.利用数学史上的辉煌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生学生的自信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许多古代杰出的数学成就对古代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职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结合有关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史的发展和我国数学家的杰出成就,以及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国数学的光辉历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的进程中,无数中国数学家为了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力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国的一些伟大的数学成就更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奋进的好素材,如古代秦九韶公式、刘徽的极限思想、祖冲之的圆周率等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我们现行的中职新版的教材中,阅读空间里介绍了一些跟课堂内容相关的数学知识的历史,以及一些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这些都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在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这部分内容中,用来表示二项式系数排列的杨辉三角形的发现,至少要比欧洲人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在现代数学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以特有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如苏步青、华罗庚、陈景润等都对数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用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进取精神,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3.剖析产生的问题,强化学生的自律意识

学校教育要让学生发展个性,但“个性解放”并不等于不需要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个性”与“规则”这一矛盾。为了更好地提高中职学生的素质,我们的职业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又要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数学中的结论是公理和定义约束下形成的逻辑结果,而不是情感世界的宣泄;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必须遵守数学规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在进行数学命题时,应站在学生人性发展的高度,把数学知识点的传授和人文哲理进行有机融合,给学生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冷漠的纯数学题注入和谐的暖意。学习数学常常需要对问题进行不断思考不断分析,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心、毅力与对事业的执著精神,而且从中体现出来的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文化精神也能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自律意识。对中职学生来说,多数人以后从事的工作与数学关系不大,但数学能培养人思考问题的缜密性,数学中的变换、化归能培养人思考问题的灵活性,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生的。因此,我们要改变那种为知识而命题、为测试而命题的传统做法,将知识和方法与各种人文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处于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潜移默化,形成一定的人文修养。在问题的剖析中,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行为的有机组合,提升了学生的自律意识。

4.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品质教育

数学来自实践,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它蕴含着大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充分挖掘这些思想因素,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普遍联系观点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发展、应用的。如:通过函数概念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观点的教育。再如,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总是把未知转化为熟知的问题,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又如用三角知识让学生设计测量河对岸两建筑物的距离,用数列求和知识让学生设计分期付款的方案,从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基本观点。通过三角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数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对学生进行运动、转化、联系、统一等观点的教育。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数学学科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点。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教师要通过备课和讲课、作业的批改和讲评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实事求是,言必有据,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磨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在解题的实践中养成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坚韧不拔、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目前的中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一批弱势学生,他们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差。他们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以成才。将应试教育分离出来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培养成适用型的生产工人和技能型的人才,这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5.加强就业教育和职业心理辅导,强化学生职业道德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准备、求职择业的不同阶段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辅导。使学生熟悉本行业应当遵守的有关法律,了解本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用工人员的素质要求。通过主题班会等开展就业指导,模拟求职环境,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职业环境与要求。经常邀请企业经理或优秀毕业生进行成才讲座,让他们现身说法,使在校学生受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通过勤工俭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大学生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意识。通过寻访革命遗迹、参观了解先进典型,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同时,特别要注重在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中,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要特别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在工作实践中养成职业道德习惯,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通过习惯养成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总之,学生的健康情感和数学像一对亲密的朋友,它们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师要在数学教育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文精神,使数学教学更趋于人性化,更关注中职学生的健康情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学生通过数学鉴赏的体验活动,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情趣和能力,领悟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了数学知识所蕴涵着的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清萍.新课程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J].教育园地,2010,(12).

[2]何永刚,吴爱武.中职数学课堂学生健康情感生成点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篇(5)

[论文摘要]研究生思想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师是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纽带。目前,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流于形式等问题。文章结合对广州大学若干著名导师的访谈和相关文献,提出了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针对研究生进行差异性教育,增强导师自身专业知识和道德情操等促进研究生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策略。

[论文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教育 导师参与

当今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导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教会研究生“为学”,而且要潜移默化地向研究生传授“为人”的准则。因此,要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研究生,就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导师参与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一、导师与研究生思想教育的关系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早在14世纪由英国教育家提出的。17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普遍采用这种制度,其实质也就是对研究生进行的“个别辅导制”。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Michael Lindsay)受聘为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在燕京大学领导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国内其他高校也相继效仿实施。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导师制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大,从最早的“一师一徒”发展为“一师多徒”“多师多徒”(导师组制)及“团队制”(由一个大导师、多个副导师及一群研究生组成)。

目前,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导师。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看,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知识化;二是通过传授社会思想意识,使学生社会化。前者是教书,后者是育人。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体,二者是紧密结合的”。换言之,一方面,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指导研究生学会“研究”,学会“做学问”;另一方面,导师对研究生起着向导和楷模的作用,其言行举止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思想品德、治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研究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曾在1998年初对全国29所院校的研究生进行了关于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研究生对德育内容和途径的评价的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在思想成长方面,研究生认为影响最大的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例如导师、同学、朋友、父母及亲友等,选择“影响最大”和“较大”的高达79.6%;社会环境、社会实践活动及社会工作锻炼的影响次之;而传统的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对研究生的思想成长影响最小。由于导与学的特殊关系,导师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研究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

1.示范作用。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3年,除一年级有较多的统一上课时间外,其他时间大多以导师为核心,围绕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学习。正因为如此,导师对研究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感情比较了解,导师在授课和科研中所渗透的德育内容也易于被研究生所接受。研究生最为熟悉的可能首先就是自己导师的奋斗经历,他们的为人和为学态度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导师的效仿和与导师的交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必以正”,这些至理名言也都强调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导师在治学和做人方面都应该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导向作用。由于研究生的研究型学习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要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他们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实验室或不同地区,特别是在进入论文准备阶段后,导师负责制下的研究生基本上只与导师及同门的研究生接触。这种学习方式的分散性,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很难像本科生那样利用班级活动进行,只能由导师结合学习、科研和日常生活随机进行,例如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协作精神,在实际的调研中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导师按照自己的道德认知和政治标准对研究生的言行加以评价,研究生也会将此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和习惯。因此,由导师来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二、“导师制”下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问题

2000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剧增,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事务之一。由于导师与研究生的特殊关系以及导师对研究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响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导师队伍,引起导师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参与。然而目前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常常受不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想教育。部分导师往往忽视了研究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而仅仅把论文和科研成果作为评价研究生的唯一标准。一些高校在思想认识上还没有把研究生德育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存在着重视业务素质的培养,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现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够落实。

2.思想教育流于形式。研究生导师对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导师把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剥离,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和辅导员的工作,仅仅从形式上对研究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忽视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相结合。

三、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形式

研究生导师的威信并不来自于研究生导师角色的权力,而是研究生对导师高尚精神境界、敬业精神、责任感的肯定,是对导师丰富知识和非凡才能的折服,是对导师真挚感情的依恋。为了促进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德艺双馨的研究生,笔者结合对广州大学若干著名导师的访谈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导师的选拔和考核工作。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导师队伍,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实选择。学校应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对导师的研究能力和道德水准要有明确规定,建立导师动态评估考核制度。学校在选导师时要品德、学术并重,那些不能起表率作用的、学风不正的教师则不能当选为导师,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虽然绝大多数研究生导师都具有高尚的人格,但是也存在着个别指导教师的素质较差的现象。例如,有的导师只是一味地让研究生帮自己做项目,过多地考虑物质方面的利益;有的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以自己承担的课题为核心,而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时间却很少,同时研究生在此期间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研究方向,极大地降低了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兴趣。

2.将思想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导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寻找共同点和突破点,在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的同时完成专业教学任务,从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时效性,体现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这里有一个鲜活的案例:张景中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科院院士,他在动力系统、距离几何、机器证明、教育数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把数学变得容易些,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努力的方向,也是其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更是促进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张教授通过优化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深入浅出,把数学变得更容易些;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自主探究;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授人以渔,激发学生探索性精神。张景中教授的这些教育思想正是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3.针对研究生的差异性进行专业教育和思想教育,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中仍然适用。在专业教育方面,由于研究生的生源在学业背景、年龄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导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最好采取个别化教学的方式。在思想教育方面,研究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导师必须要细致地观察和了解研究生,并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思想教育。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学学科带头人谢俊贵教授认为:“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学术方面的发展,导师会考虑到如何结合所带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在这三年的指导中,在其发展中起到一种引导作用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使我们得到一种发展。”现任广东省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广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大学教科所所长的张人杰教授认为,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导师,要尽心尽力地扶植、培育每一个研究生。而张人杰教授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例如他在为学生写推荐信时,评语总是客观、真实;在帮学生指导论文时,总要一字一句地斟酌,并且认真地写好修改意见。张教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问,也关心学生的前途。在学生就业遇到困难时,他总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愿意帮助学生,而且会帮助学生。

4.导师本身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这就是说,能教好专业知识的教师不在少数,但同时也能教学生做人的教师却非常难得。由于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的特殊性,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既做“经师”,又做好“人师”。如果导师在专业研究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为人处事上正直、开明,会使研究生受到感染,并自觉地学习导师的优良品质。导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进步,也能使其在思想道德方面有所发展。

张人杰教授经常教导学生做事和做学问时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言必有据”,而这八字箴言并不是张教授自创的,而是由于长期受到华东师大的优良校风以及老师的高尚品德的熏陶而形成的。可见,导师自身的素质对研究生的影响具有连续性,这种影响会一代接着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6)

(1)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之一。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例如,在讲到怎样画出五角星和测量古塔高度的计算问题时,可以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见过?从而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热爱国旗。又如,在我国历史上,属于改唐以前专门记载数学的书籍,主要有《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算经十书,它们都是我国的辉煌成就,至此,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几何学的贡献是重大的,这使我们作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更应该热爱祖国。

(2)培养学生的成才志向。青少年正是立志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通过介绍数学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类做出贡献。例如,介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教授,他生前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近300篇,解决了一些数学史上长期未能攻破的难题,为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还亲自到20多个省市普及应用数学方法。通过这些内容,激发民族自尊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更好地学好科学知识,将来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生物学在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激发着同学们从小树立向科学家学习,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生命本质,为祖国添光彩,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3)培养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数学属实践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介绍勾股定理时,告诉学生从前禹王治理洪水,就是用勾股定理测量地势高低,使水流按一定的河道流入大海。在《周髀算经》里记载着陈子用这个定理及相似图形的比例关系推算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以及太阳的直径,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和通过实验或教具的演示教学,使学生了解空间里线面的平行与垂直关系,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以及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及辩证关系,从而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篇(7)

内容提要:该文从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和总结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

近几年,我们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重视提高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

学科德育渗透,关键是各级行政领导,基础是教师。要使教育工作者能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的精神和全日制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离德育于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必须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德育渗透意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识,现代教育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环境的意识。为此,要组织教育工作者认其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各学科教学大钢等。通过学习和讨论,使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跨世纪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高度,学科教学是德育工作最有效最经常的地位,来,认识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统一认识,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更好地教书育人。

二、加强组织管理,制订措施,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指出,学科德育渗透,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学科德育渗透规范化,佛山市教委制定了《佛山市中学实施德育大纲细则》、《佛山市小学实施德育纲要细则几把中小学的德育实施细则中有关学科德育渗透,按阶段、分年级,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行政部门制定了措施,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正常进行,落到实处。

佛山三中在学科德育渗透上做得较好。他们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管理:第一,由一名副校长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成立“德育的学科渗透领导小组”,专门组织、研究这项工作。第二,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佛山三中教师岗位责任制》,作为考核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凡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第三,编写《佛山三中“中学德育大纲”分年级实施细则》,明确规定中学阶段各年级的教育要求和任务;做到中学教育的层次化、系列化,使教师明确任务,掌握尺度,做到适度。第四;围绕“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课题,组织全校教师研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找出结合点,并把每章节的渗透点列举出来,整理汇编成《佛山三中各学科德育渗透纲要》,作为教学中教育渗透的依据,使德育渗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保持经常性。第五;组织“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公开课、研讨课”,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全校性的德育渗透示范课,通过听课、评课活动;研究渗透的方法、技术手段及其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德育效果。第六,编辑出版《佛山三中德育渗透教案集》(各学科有1-2集),共十余本。第七,编辑出版了《佛山三中德育渗透论文集人并组织评选优秀教案与论文。佛山三中做到了有领导、机构、制度、要求、计划、目标、总结、科研、检查督促评比,并包含所有学科,全部文化课,使“离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深入了一个层次,迈出了新的一步。

为了及时总结和推广佛山三中“依法治校,依织青人”经验,1997年底,佛山市教委在三中召开了““佛山市在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现场会”,佛山三中介绍了“依法治校,依纲育人”的实践与思考,加快了学校“依法治校,依纲育人”工作的进程。

三、注意教学内容的高立意,激情感,深挖掘,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

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专题教育,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唐朝对外关系时,讲述唐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有不少日本人,如阿倍仲麻吕、吉备实备、空海等到唐朝学习,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学,而是学成回国后,传播、消化中华文化,在创建日本文化等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国鉴真、玄奘两位高僧,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为了寻求学问,放弃较为安逸的生活条件,长途跋涉,飘洋过海;忍饥挨饿,担受风险。这种为了求学,为了文化交流,不顾个人安危的忘我精神,值得后人敬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给人们这样的启示:一个国家,只有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才会受人敬仰;唐代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原因之一,是唐朝推行开放政策,有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文化交流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是学习的好机会,好方法。只有善于学习,才会有所收益和进步。

又如;在讲香港失而复得的历史时,教师讲述自从17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科技的高速发展期。与时俱进的则国运兴隆,抱残守缺的则江河日下。中英两国相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功而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则因闭关锁国而停滞不前。在这背景下;两国相遇必以中国失败告终。百多年来,志士仁人,都没有忘记收回香港;以圆振兴中国的理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决定收回香港时,中英的相对国力已倒过来,所以在整个谈判中基本上是中国定调。失而复得,正是这种力量对比变化了的结果。它给人们三大启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本;历史潮流,不能抗拒,包括科技迅猛发展的历史大潮;上一个世纪的较量,是物质力量的较量,下一个世纪的较量,将是知识力量的较量。又如,音乐教师在教唱《南泥湾》、《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时,介绍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旋律的欣赏等方面进行德育渗透。教师讲解:1943年春节,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秧歌队到了南泥湾,看到了三五九旅的指战员,用勤劳的双手,使南泥湾变成了庄稼遍地、牛羊成群的陕北江南,学员们深受教育;向三五九旅英雄们献上了新编的秧歌舞《桃花篮》。《南泥湾》就是这个秧歌舞的插曲。在教唱时,教师后发学生用学过的表现音乐的手法,用领唱、齐唱的方法,通过优美的旋律;描绘陕北江南美景,礼赞劳动模范的功勋。前半段是两个优美柔婉的柔情性长句,用领唱方法;后半段用齐唱,同时在前奏部分和后半段的节奏跳跃部分,加民族打击乐来烘托歌曲,产生欢快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既得到音乐美的享受,又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素质。由于学生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内容;再哼上优美动听的旋律,感情上会产生共呜。

四、挑战二十一世纪,随时代前进,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书育人,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在此,以历史学科为例。佛山市中学历史学科开展了“方法、手段、内容、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教学实验,我市历史教师称之为“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实验”或“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实验”。我们运用整体性观点和综合性方法,紧紧把握住促成“观念内化”的教学方法、手段、环节及其总和,处理实验变量及其各种因素。这包括四个变量(方法——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式教法,或“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启导式教法;”技术手段——多种传播媒体(含多媒体计算机)的综合运用;内容——知识结构、图式及其内在联系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思想认识的有机结合的教学),四个因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和十个方面或环节(教纲、考纲、教材、教学目标、方法、技术手段、练习考试、评讲、评价、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把握其总和。并加强历史室、电教室的建设。它促使佛山市中学历史教学走向“四个转变”(即“变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为“启发导学式的能力型为主的教学”;变“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指导思想的启发教学;“变传统的讲解、板书、挂图等手段的教学”为“传统媒体手段与现代媒体手段,含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优化组合的教学”;“变单一的班级课堂教学”为“班级课堂、历史室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力求达到“二个五要点”(①知识、情感、能力、理论、思想认识有机结合;②在“整体、主体、现代、优化、深层”上体现学科的德育渗透),改变“五点状况”(学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在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方法,建构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上,有新的突破,提高了德育实效性,回答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回答了“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德育实效性”的若干问题。(《促成“观念内化”教学的实验报告》获1997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1997年《德育报》中小学德育论文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历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该《实验报告》刊登在《中学历史教学》1998年第7期)

佛山三中《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德育渗透的研究和买践活动》一文,介绍了生物、英语、地理、语文、历史、物理、数学等学科教学,在“构建教育框架,明确目标、内容、步骤,把握住结合点”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加强德育渗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的经验。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情绪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恒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学习方式方法的影响。在一定的学习策略指导下培养、形成的。而好奇心、求知动机、进取性格、丰富的情感、创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润物细无声”,并持之以恒。讲究方法;采用激励法,如目标激励、兴趣激励、竞争激励和荣誉激励等;采用识别法和排除法,如感情障碍、情绪障碍、思维障碍、语言表达障碍、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等的识别与排除;采用调节法等,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控、忍耐、坚毅等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