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发动机拆装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发动机拆装实训 职业教育

伴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移动智能终端的日渐流行,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流方式,使得作为教学“第一现场”的传统课堂也正在发生着改变。微课、翻转课堂、慕课联盟等新教学理念的不断出现,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提供了条件。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的大学教授提出,即将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内传授知识的工作转移到课外完成,而将原来课外练习的工作转移到课内完成。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变成辅助者及促进者,提高了学生的自控、自学、沟通与表达能力、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适用于发动机拆装实训的微课类型是练习型。

二、发动机拆装实训的需求

发动机拆装的实训是中职汽修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术素养、操作的规范性等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传统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课前的预习在缺少实训设备条件下,只能是面对教材提供的图片与文字说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教师只能在学生的围观中进行操作演示,部分学生在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过程,而且教师也不可能将每个动作反复演示,这样会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而失去学习积极性。课后学生在脱离实训环境后,无法对所学习的操作技能进行有效复习,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三、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训教学过程的实施

笔者根据翻转课堂的优点与拆装实训课的特点,设计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实施结构如图所示。课前主要通过实训微视频、任务工作页引导学生自学。课内在学生能独立完成实训后,引导学生用评价表对实训操作相互评价,使学生的技能操作变得更规范。课后学生通过观看同学们上传的视频巩固知识与技能。

1.课前活动

(1)教师编制实训任务工作页、评价表。教师需编制发动机拆装某项实训的任务工作页、评价表。其主要内容是实训的拆装流程、拆装时的注意事项、拆装过程中的各种规范要求及相应每个拆装步骤的评分标准。

(2)教师制作实训微课并发给学生。教师制作实训拆装的微课视频,通过QQ、微信平台给学生。视频的内容是学生规范拆装发动机某项目的过程,对拆装要点或难点并配以相应的字幕与解说,视频长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以学生为主体拍摄是让观看的学生觉得自然,更能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师准备PPT等教学资源。教师还要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的PPT等教学资源,根据每班学生的不同作一些少量修改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4)学生根据微课完成引导任务。学生观看老师所给的微视频,学习发动机的拆装技能并完成引导任务。主要包括填写工作页中拆装流程中的缺少部分及拆装要点、注意事项,认识要使用的工具及拆装部分的发动机部件名称等。从而达到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课堂内的基础知识,主动地从微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源中完成相应知识的积累。

2.课内活动

(1)教师根据课前任务提问。教师先用PPT将课前布置任务进行提问,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抢答,检查学生对工作页中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评出此次课前学习的小组优秀奖。

(2)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实训操作。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操作步骤与规范要求,进行实训操作的技能学习。对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通过移动终端反复播放视频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在学生实训时巡视全场,对学生实训时碰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或示范操作。在学生熟悉该项目的操作后,由同组中的组员对其操作过程进行打分,记录下操作过程中的不足。这种教学过程符合建构主义所主张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将实训课堂变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的场所,实现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学生自身技能的展示。

3.课后活动

每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堂内的实训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在课后将其中自己认可的视频上传到班级信息交流平台,由同学们相互学习、点评。教师根据上传视频及课堂内的观察,反思教学实践并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学生实训中存在问题,在下次实训课时进行讲解示范,并请本次实训课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技能展示。

四、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研究热点,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的重大革新。它采用课外自主学习基本知识,课内实现学生内化知识、技能的策略,开展个性化教育。从笔者在发动机拆装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做好翻转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设计好课前布置的任务工作页

中职学生的本身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任务工作页中给出的任务要简单明了,任务的导入最好采用案例法,让学生清楚当他完成这个任务后,意味着在工作中基本能解决类似的问题。

2.对学生的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从实训结果来定,要以整个实训操作过程为基础,结合同组学生对其实训操作评分、上传的操作视频的评分、小组整体完成的任务、个体的课堂表现等情况综合评价。

3.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要便利

建立班级的QQ群、微信组等信息化平台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上传视频、提问求助、相互评价;教师可以微课视频、教学课件、任务工作页等学习资源,可进行在线答疑,并收集情况分析以改进教学方法。

4.教师自身素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提高

翻转课堂中,教学重心的转移无疑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足够的学识和经验把握课堂、引导学生学习,要敏感地意识到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困惑并能及时形成解决方案。对中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不能完成课前的自学任务,课内的教学过程实施就存在很大问题。

5.微课视频的制作要有团队来合作

几分钟的微课视频,需要老师根据课程特点来认真选题、精心构思讲解内容,切中知识要点并抓住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的拍摄脚本制作、拍摄人员的组织安排、后期的视频编辑等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技术手段来实现,单靠教师个体来操作难度较高。

参考文献:

篇(2)

现代工程人才 发动机构造 开放式教学模式 构建与实践

高等工程教育的明确目标就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工程师,高等工科院校承担着培养工程师的重要责任,是未来工程师的摇篮。高等工科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更加趋向于工程能力教育的培养模式,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工程能力训练和培养创造条件,应该使学生尽早实现从科学意识向工程意识的转变,为我国发展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现代工程人才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培养出独具特色、有竞争力的和卓越的各类工程师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新世纪、面向市场,要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环节一定是开放式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知识、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在拓宽专业方向,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结合《发动机构造》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僵化和封闭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对教学内容优化设置与培养体系、教学手段和资源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创新。同时为了培养符合现代工程人才要求的高素质、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背景的现代工程师,针对课程中的相关实习实训环节进改革,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认知实验和拆装实习,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为人才培养提供先进的工程实践条件。

一、课程背景

《发动机构造》是工科以及职业类本科动力机械专业(内燃机)、车辆工程以及载运工具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专业的入门课,它既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内燃机学》、《内燃机设计》、《内燃机电子控制技术》等提供专业基础知识,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内燃机的研发、使用、维修、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开设本课程的学校很多,本科类院校是以培养未来发动机与汽车行业工程师和设计师为目标,《发动机构造》课程主要要求掌握基本知识,重视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基本构造、原理和维修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国内院校对于《发动机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实践器材的更新与完善上,但对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还是远远不够。传统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知识授课、认识实验、拆装实习等环节,三个教学环节在时间与空间安排上是分散的,学生进行理论学习时没有实物演示,上理论课往往是在教室里,用板书讲解,或者更好一点则使用比板书生动一点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理解起来完全要借助抽象思维。实践课的课堂大部分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室的布置也很简单,大部分是通过零件挂图,或几个拆开来的发动机零件,而且理论课和实践课也存在着课时搭配不合理的现象。譬如,在理论课上完某一章节的内容之后,实践课往往不能及时跟上,会推迟一周几周才能去上。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及时的与实物相结合,等到了上实践课的时候,往往理论知识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实践课的教师还得重头再讲一遍。这种状况之下无形中造成了人力、物力上的重复、浪费。学生也因此产生上课嫌枯燥,实习走马观花,实验时看热闹等现象,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对学生知识与能力全面培养的要求。

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依然不能完整认识发动机构造及其内部零件,进行拆装维修时也无法达到要求,更无法独立进行设计开发。这说明我们的课程模式过于单一,仍然强调课堂灌输,理论与实际相脱离,学生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差,学生参加实际的发动机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等第一线的实践活动非常少,并且造成学生知识面过窄过专,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实践学科交叉、互相渗透和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弱。导致毕业后,学生不仅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学完就忘,在工程应用和设计方面的能力也普遍较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差,有时面对较大的一些工程项目就不知所措,书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脱离。

二、开放式教学模式构建

1.优化教学内容与培养体系

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以往封闭的教学而言,其主要宗旨是在教学中建立开放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培养体系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由于环境污染的影响,对尾气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发动机技术淘汰和升级越来越快,各种类型和型号的发动机层出不穷。本科类院校《发动机构造》课程的相关专业主要是以培养未来发动机与汽车行业工程师和设计师为目标。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热力发动机的基本知识,了解基本构造、原理和维修技能,重视实践动手能力,此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校《发动机构造》课程则偏重于中小功率内燃机(尤其是车用发动机),学生毕业去向也是以从事中小功率发动机的研发工作为主,所以对于本课程内容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应该有自己的特点。同时,发动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做到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紧跟专业培养目标、新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需求。

我们要紧跟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与时俱进,强化了实践环节,制定实验与实训大纲、指导书,并将学生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机制,制定“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体系与考核机制,很好的体现了发动机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2.充实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

充实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的目的就是实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我们对《发动机构造》的教学改革及精品课程建设比较重视,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学校多媒体课件立项资助下,顺利完成了《内燃机构造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并获得校多媒体竞赛二等奖。

由于《发动机构造》的基础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当前面向中小功率发动机构造的相关教学资源远远不能适应目前行业的技术进步。我们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基础上,开发出内容丰富的《发动机构造》教学资源网站,补充新技术的相关内容,将能够体现与《发动机电控技术》和《测试技术》等课程的交叉融合。重点建设打造了课程学习与教学等网站栏目,主要由课程简介、教学资源、学习教程(教学内容)、实验实践、交流讨论区、课后练习、复习指南及模拟考试和操作说明等八个功能模块组成。围绕网站建设任务,整理和制作了相关的Flas、图形图像以及媒体素材。通过相关栏目的建设,打造了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之外,发挥开放式教育的优点,发挥网络信息量大、资源共享的优势,接受到更多、更新的信息和相关知识。并在中文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双语版多媒体学习网站,克服双语教学时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专业术语和词汇欠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比较困难的问题。

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开放式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拓宽知识面;通过双语版网络资源,方便了专业外语的学习,有利于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3.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我们突破性地把课堂搬到实地,与拆装室和零件库为邻,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我们为学生专门开辟了接近400平米的零件室和拆装实验室,并把教室与之合为一体,达到理论课、认知课、拆装课在一个空间内的目的。在教学现场布置了发动机典型的零部件实物、发动机整机和局部解剖模型,以及有关发动机构造的挂图,营造了更为优良的课程学习环境。上理论课时,不仅仅有传统的板书与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还有实物可以加以利用讲解。当讲到某一零件,可以立即用实物加以讲解。例如,内燃机上的活塞多种多样,小到小型割草机上的活塞,大到载重大卡所用活塞,虽然多媒体可以播放生动的图片,但是仍然难以解决图片与实物在感官上的差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各种型号的活塞找出来,依次摆开,让同学们自己去测量、查找资料以确定每个活塞的型号和其所匹配的机型。这样一来,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活塞方面的知识,还可以联系以其他方面的知识,达到学一知三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重新安排实践课的课表,将实践课和理论课紧密的安排在一起,杜绝理论课和实践课课程分离的现象。

三、面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实践

在大学期间创造条件尽早使学生实现从科学意识向工程意识的转变,在实习实训中应尽可能多地设置工程能力训练的环节,而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发动机构造》课程虽然教学计划中明确设置了认识实验、拆装实习等环节,但我们认为,这只是将原依附于理论课的实验独立出来形成单独的实践环节,在课程后进行专门的实践性教学,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的目标,为此我们针对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面向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环节改革

实习实训的过程是对课堂理论知识消化理解的重要步骤,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发动机构造》授课地点改在实验室现场,实现集中系统化学习,同时将“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现场教学”、“认知实验”以及“拆装实习”环节有机组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认知实验和拆装实习,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技能培养的紧密联合。在实验室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和相关企业帮助下,收集大量的教学相关资料、图片和挂图,制作与完整了多媒体教学的课件,收集和整理了一系列发动机典型结构零部件用于教室陈列。对照发动机整机以及零部件现场教学,在教学现场布置了发动机典型的零部件实物、发动机整机和局部解剖模型,并在教室里布置有关发动机构造的挂图,营造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在教室里解剖并陈列了别克君威3.0L排量的V6汽油发动机和单缸柴油机各一台,用于现场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直观而方便地了解发动机各部分的构造和联接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上,现场结合发动机实物进行讲解,而对发动机较烦杂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再配合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进行展示和演示,这样既直观又形象,一目了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针对试验室原有的拆装用发动机,有的已经高度损坏,有的机型太过陈旧,在市场上已经淘汰的现状,我们与企业联系,企业向学校捐赠解剖全新的发动机用于实习。在学生进行发动机拆装实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拆装与调整发动机参数调整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让大家真刀实枪地进行操作。做到“拆装工序清晰,拆卸彻底,装配完整,发动机调整到位”,发动机在装配与调整结束后,要能恢复原始状态,性能如初,并以此作为考核目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工程习惯,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工程意识。

2.校企合作,平台互补的课程改革

以往本课程工厂参观实习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敷衍了事,学生看热闹的居多,真正参与融入到现代化企业实习实践中的很少,游览参观回来以后,对学生毫无益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首先十分重视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主要以国家大型企业为主,以便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工程背景,如锡柴、常柴、无锡油泵所、南汽、扬柴等知名企业都是我们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感受大型企业的优良环境和企业文化。我们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如经费、实习场所、实习设备、新技术信息、兼职教师等优秀资源,在此基础上,依据实纲和实践教学内容的要求,逐一考核每一个实习单位,和它们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这些企业中本身就有很多我们往届的毕业生,让他们带领学生实习参观,让学生比较容易获得认同感和参与感。在整个实习中有意突出专业特点、强化行业概念和工程观念,但又打破专业界限,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对现代生产方式及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受到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互补,我们针对《发动机构造》课程要求和实践环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在企业中建立一个比现实工程实践更好的实验室,既能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经费和场地问题,又能及时地更新和完善《发动机构造》课堂教学内容,改革更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互补方式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实现现代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四、结语

针对《发动机构造》的教学与教育现状,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体系,科学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课程培养体系,与时俱进,紧跟专业培养目标、新技术应用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实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课堂的限制,实现教学环境的开放,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现代工程意识,对实习实训的过程进行了大量改革,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认知实验和拆装实习,同时与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高水平的生产实习基地,真正让学生参与融入到现代化企业实习实践中,实现了校企合作,平台互补的互利双赢。加强面向现代工程人才的培养,构建《发动机构造》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培养与增强工科专业学生基本工程素养为基本宗旨,提高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来看,学生的学习氛围特别浓厚,每次上课和实习均特别兴奋,下课后和参观实习后都久久不肯离开,继续探讨相关知识,学生对《发动机构造》课程开放式教学模式充分肯定,认为是他们求学过程中难得的经历,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工程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光斗.高等工科院校要培养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

[2]蔡安江,阮晓光.工程综合素质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33-35.

[3]林健.高校工程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5):11-17.

[4]赵国柱,姚静.“发动机构造与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4):137-139.

[5]张汝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166-167.

篇(3)

[关键词] 发动机;拆装实习;教学

[基金项目]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BE2013042);常州市科技支撑计划(CE20120095);江苏大学高级专业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13JDG075);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 贾和坤,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内燃机排放控制,江苏 镇江,212013;王 建,江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内燃机工作过程,江苏 镇江,212013;尹必峰,江苏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内燃机排放控制,江苏 镇江,212013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5)01-0072-0002

发动机是一种能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主要包括如内燃机(汽油发动机等)、外燃机(斯特林发动机、蒸汽机等)、电动机等,由于发动机的机械结构较为复杂,组装和拆卸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在进行大学生实习教学时,对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动手技能。因此,各工科院校正不断增加学生的实习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拆装实习过程中,通过对发动机进行拆解和组织,一方面能够对发动机的结构、型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起到巩固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初步掌握发动机的拆装技术与调试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工具、量具与安全操作,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保证学生能够在发动机拆装实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专业课课时大量压缩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够满足要求,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在教学安排上,多将理论学习与实习分开进行,一般先进行《汽车构造》等理论学习,在学期末安排学生进行拆装实习。目前,多数教师一般采用挂图或者幻灯片等方式对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讲解,但教学效果较为一般。主要是由于缺乏直观的教具,并且对于一直以来都是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其创新性、敏感性较差,大多数学生很难想象出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虽然现在一些有条件的院校,配备了一些简单的总成教学模型,但其大部分结构较为简单,且不能够进行拆解和组合,在进行教学时起到的作用不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厌学、畏难情绪不断增加,学习主动性下降,效率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在完成理论内容学习之后,必然会使汽车结构的理论学习环节与实践环节脱钩,特别是易使学生不能将理论内容及时地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进行拆装实习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零件的连接关系较多,学生动手操作时容易混淆,经常出现学生因为不知道一些零件的工作原理,在拆解过程中没有掌握方法,导致再次安装过程中出现安装不合或者安装起来不能正常工作和运转的现象发生。以上这些都是传统的拆装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弊端,综合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各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新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学理念体现着教学本质,是教学活动理想追求的反映,是指导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和实施教学的思想基础。为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教师在进行拆装实习过程中,用与时代相接轨的现代教学理念去传授知识。在进行拆装实习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知识的构建性。首先让学生观察为主,教师采用边操作示范、边讲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实习项目的总体认识,掌握拆装要领、工作原理,加强对关键部件的认知程度,并在学生进行拆装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开发式实践教学等大量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已被应用于现代教学过程中。为加强学生对实习过程的理解,改变拆装实习过程中的弊端,以三维实体造型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逐渐得到发展。教师可以利用CAD、CAE、CAM等技术,对发动机零部件进行测绘、三维造型建模等。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为直观地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并且克服了传统教具结构简单、不能拆解等不足,还便于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方面,学生可通过观察模型对零部件的结构及性能有初步的感性的认识;另一方面,模型内部形状结构复杂的零件采用透明体,这样学生对零件的内部结构产生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感性认识与理解。同时,采用三维造型建模方法,还可以实现虚拟装配,按照装配关系对零部件进行装配,这样学生对发动机零件间的装配关系,装配流程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整个过程如同让学生亲临真实的工程环境,就如同处于装配车间的现场,按照装配流程将零件有序装配起来,还可按逆向装配过程将已装配好的零件拆卸下来,整个过程让学生更容易掌握。

此外,在学生进行小组独立拆装时,利用手机、相机等移动多媒体设备对拆装过程进行录像,当遇到问题或者拆装结束后,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录像,对遇到问题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对整个拆装过程进行总结。

(三)实习内容的安排

传统的实习安排通常是在学期末集中两周时间进行,由于时间集中且较长,学生往往在前四五天感觉新鲜富有激情与活力,而后就会出现厌烦情绪,致使实习后期学生激情活力消退;另一方面时间的集中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内容会比较多,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与吸收就会比较困难,使实习的效果不理想,甚至个别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只是疲于应付。

为让学生在短时间尽快掌握知识,难点重点知识通过实习得到进一步理解和强化,需要对传统的实习内容安排进行调整。采用分散实习的方法,即将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燃油供给系统、配气机构以及点火系统等6个部分分开进行,如表1所示,每个部分开始的时间与《汽车构造》中的内容相结合,实现“先理论后实习”与“先实习后理论”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并且为巩固每项实习项目的实习效果,在每个实习项目结束后,都要求学生根据实习要求看实习指导书和实习指导大纲,整理该实习项目的实结,并将总结撰写在学院统一下发的实习报告本上,重点写清实习目的、内容及拆装步骤或要领等,待所有项目完成后,将该报告本提交学院,作为综合评定成绩的一部分。

(四)考核方法的先进性

考核方法上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且以实践为主”的方式。其中理论部分包含结构组成、功用、工作原理等,实践部分包含间隙调整、实物拆装等。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应以合适的方式引导,鼓励为主,降低工作的难度,使其获得自信,让其一步一步往上提高,绝不能使其泄气,半途而废。有些学生相对慵懒拖沓,要因势利导,利用合适的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采用抽签答题、考勤和平时操作规范三位一体的综合考核方式。抽签所选的题目设有三个标准“应知”、“应会”和“应能”,由学生自由选题,设置考核小组对每位学生进行考核,设置小组由理论老师、实训教师共同组成。

三、结 语

工科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是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都存在的问题,就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获得足够的实际训练。采用新的拆装实习教学模式,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进辅助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建富. 汽车发动机拆装实习教学初探[J]. 职业教育研究,2004,(8).

[2]张持重,栾翔,张云峰.浅谈UG NX的三维技术在拆装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导报,2009,(6).

篇(4)

[关键词]双学双做;学习任务;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5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284-02

一、“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引入

(一)《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介绍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技术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汽车维修岗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主要学习汽车发动机构造的各种主流结构类型及工作原理,典型的技术操作及标准规范,零部件的结构及检测,常见的故障诊断与分析。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维护与保养》等课程的学习,并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以往的教学方法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后实训,即理论讲授和实训按1:1课时分配。理论教学也是面面俱到,知识原理复杂、抽象,实训课内容单调、无重点,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起不到启发和巩固的作用。因此,建立以职业道德为导向、技能操作为主流的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也是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涵义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任务为目标,技能操作为根本,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及课外时间分组自学的“双学”方式;“双做”则是通过教师做、以做代讲,学生做、以做代学,每个学习任务单元自始至终贯穿于学中做,做中学的一体化授课模式。“双学双做”是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操作结合、并融为一体的教学理念,教和学没有内容限制、时间限制、主次限制。

该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和做为主导,教师的教与做为引领,做中讲、做中教,而学生是在做中学和做后学。也就是说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做和学,还要在课后学,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并加深和理解巩固课堂上的知识和原理,从而掌握任务单元的知识点和技能。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提高了教学的灵活性、主动性和有效性。目前,辽宁理工职业学院汽车专业针对《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实施了“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

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的特点

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为例。近年来,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实践采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教学模式的改革替代了原有的先以结构原理、构造特点的讲解再以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论,消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的现状,也为未来该领域职业教育模式奠定了基础,但就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生理论知识模糊、实践认识不清等不足之处。

“而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把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学校与企业之间有尺有度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学任务明确、内容实用、知识点突出。同时“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习兴趣、创新精神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得教学内容、方法、过程、情景和生产企业的实际保持“一致性”。

现从以下几点阐述:

(一)学习目的与职业素养的统一

推进素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重点是学生完成学业后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通过重点学习发动机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维护检修和故障排除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构造能够正确地进行检测、维护和技术处理能力,同时也为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打下基础。因此,开拓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汽车企业所必备的职业理念及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特别是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的统一

将基本理论知识按发动机各机构、系统、总成、部件构造及工作原理划分为学习任务单元,把课堂教学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学工一体化的统一。体现出学习任务来源于工作过程、运用于工作过程,指导于工作过程,由工作过程导入学习任务,而通过工作过程又可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深及巩固。依据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来设置学习任务的内容,按照汽车企业发展的层次和工作过程的实用性来制定学习任务中的具体项目。真正意义上的把该课程的理教学、技能训练及工作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此达到教学、内容、模式及生产过程的一致性。学习任务以模块化形式覆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既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也是知识体系的更新,突出实用、实际的原则,优化知识结构并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项目与过程、重点部分与知识系统的内在联系,使得学习任务与工作过程的内容体系更加突出其实用性、先进性、前瞻性。

(三)学习内容与技能操作的统一

由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针对汽车结构讲解各种装置的机构、作用、组成及要求,工作原理和结构类型,维修标准和技能要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习内容是以学习任务中的项目来设置的,按照各机构、系统的分类、分项并按步骤实施学习任务中项目的内容,提高项目技能方面的训练力度、深度,严格按照学习任务工作页的要求将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用技能操作的方式来体现。通过任务、项目引出知识点、结构、原理及类型,现场实物讲解根据需要进行技能操作,通过操作对知识点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再以学生为主体按项目技能要求独立完成技能操作的全过程,这样便形成了“双学双做”一体化的模式,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学习,让基础理论在实际操作中起到指导作用,实际操作的掌握又能加深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为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过程的统一

教学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学习任务内容是以项目为主,采用学习任务为目标、项目驱动的方式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学生学习过程的正常进行,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教师通过学生在技能操作中暴露的问题进行评价,且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结构、原理及操作要点,学生先做,教师再讲、学生边炼、教师边教,按规范完成学习任务。

(五)学习结果与职业技能需求的统一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与专业技能为教学结果,通过相关教学手段最终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并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任务的项目实施培养其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在推行“双学双做”教学方式过程中,以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的形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提高了教学的吸引力及感染力,使得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乐于钻研,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和效果,真正掌握发动机构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并与社会对职业的需求不谋而合。

三、“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具体如下。

(一)主要教学设施

主要教学设施以发动机结构实训室、发动机实训台架、发动机电控实训室为教学场所,配以多媒体教学、汽车整车调试车间及汽车发动机各种零部件的综合实训室。

(二)课程进度安排

课程学习以学习任务为单元,共分8个学习任务,含盖课程的重点知识及基础理论,每个学习任务由相关技能项目组成并配以学习任务工作页,项目内容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掌握基本理论为辅的模式,并且兼顾职业竞技的内容。

(三)双学

以学习任务中的项目引入故障现象描述、任务导入、项目描述、信息收集而进入一体化教学状态,由此,先由教师以现场实物为载体进行分析、讲解引入相关基本概念、原理、结构。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操,拆装、分解机构或系统进行零部件的检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再按一体化工作页的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性的完成项目及通过自学来掌握其中主要知识点,以达到课堂学习与自学的双学目的。

(四)双做

教师在引出学习任务及技能操作项目后进行现场演示,即教师先做、边做边讲,也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视频进行结构及原理的归纳、总结,对实操中未能体验或涉及的部分进行完善和提高。教师做完学生做,也可多次交叉进行、使得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双学双做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学中做、做中学,指导教师教中做、做中教,形成了知识点与技能面真正意义上的“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提高

“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总结、改进和提高。

(一)在教学内容方面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理论基础、较复杂的结构原理、技能操作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课程。由于课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与学生比例等方面的限制,教学内容不可能按某一教材、课件或授课讲义进行教学。所以应在原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并突出重点,项目设计含盖基本理论及技能训练,项目内容突出实用、适用、够用的特点,一体化工作页应在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后进行调整、完善、补充和提高,提高其实用性和适用性,做到既适于教师讲、又适用于学生做和学。

(二)在教学资源方面

除必备的教学设备、零部件、仪器外,应形成一整套内容丰富、精炼,适用“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材、课件、工作页及试题库。高质量的课件和一体化工作页可替代教材和试题库,课件的内容应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来取代大量的文字描述其工作原理、受力分析、类型与分类等。一体化工作页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部分以不同的形式编入,部分内容让学生通过参考教材、网络资源、教师讲解及自学的方式来完成,其余部分,则通过课堂现场技能操作完成。教学资源准备的充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的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在成绩考评方面

学生成绩考评是“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一环,即使其它工作都做到位了,但成绩考评工作没有做好,不仅不能如实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不能通过成绩考评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汽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双学双做”一体化课程成绩考评工作还应该从多方面改进与提高。首先,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元,制定不同的成绩考评方法和内容。如发动机总体构造学习任务单元,主要是介绍发动机的结构、分类、工作原理、各主要机构和系统的功用,涉及拆装检测的项目不多,那么其成绩考核主要以完成一体化工作页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分类、工作原理、零部件的功用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学现场实物来进行识别、判断,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讨论方式进行考核,让学生在学中考,考中学,不仅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也更好。其次,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单元,由于内容不同、难度不同,工作量不同,其考核成绩所占的比例也不同。对机体与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等学习单元,由于其知识点内容相对独立,而又侧重于拆装和检测及故障诊断的项目,考评就要以技能操作,检测仪器及专用工具的使用为主,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因此,考核成绩的比例就会增大。第三,对于汽油机燃油系统、柴油机燃油系统学习单元,应该侧重部件的结构、原理及性能测试方面,而不能偏重于拆装方面的考核,而应侧重检测方面考核。第四,在成绩考核评价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相对薄弱的环节要及时解答和纠正,把考试也变成学习过程,这样做的学习效率很高。第五,通过学习任务工作页考评中的自我评价、总体评价来认定对本学习任务单元掌握的程度。

五、结束语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双学双做”一体化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纯理论讲授及单一的实训课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贯穿于“双学双做”教学的始终。

知识点与技能操作穿行,既不乏味,又不枯燥,把抽象复杂的结构原理变为通俗易懂的知识技能。采用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形象化教学手法实现了“双学双做”一体化的职业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辉.一体化教学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现代职业教育,2016(12).

[2] 刘宇.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一体化教学研究.教育现代化,2016(27).

[3] 梁建玲.一体化教学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实践.新浪微博,2016.9.4.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PassatB5;原厂维修手册;实训教学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是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目前主要采用基于能力本位的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教授课程项目内容与工作实际相差较远;另一方面,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师所教授的操作内容与标准也是各有不同。对此,需要有一个统一且符合工作实际的标准参照来设计课程内容[1]。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本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构建于《机械识图》、《机械基础》、《汽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方面的维修工作,保证汽车正常运转性能来满足客户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客户、同事沟通的能力,养成安全质量、环保意识,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2]。

课程的设计思路: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时间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设计思想,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技术与操作技能为基本目标,面向实际工作岗位来组织课程项目和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项目选取的依据是以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而制定,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一线技术岗位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针对任务按本专业所特有的逻辑关系编排模块。

2.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模式按步骤来实施。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汽车维修技术人才所必须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维修基础知识及有关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维护与保养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过教研室对汽车服务与维修行业的调查,目前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是能够遵照行业规定的操作标准、具备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潜心专研技术、对车辆各大系统较为熟悉的工科人才。其中,规定的操作标准,即是各大品牌车型原厂维修手册中所规定的内容。本课程是本专业人才培养初级阶段的重要课程,对于学生操作习惯的养成、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培养学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基本知识时,以原厂的维修手册作为项目化教学的参照标准,有利于学生职业规范的养成,对学生社会能力以及方法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效果。

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汽车的最新技术目前都是在厂家手里。如何使得学生具有和行业新技术接轨的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是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对此,本文将原来的课程以老旧的理论、结构分析为主,转变为以维修、检测等实用技能为主,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提出在注重基础理论的同时,以"汽车发动机维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引领,按"原厂维修手册规定的作业流程"对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开发的改革设计理念。

3.课程改革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学做结合",掌握从事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善于沟通、团结合作的职业品质,具备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发动机维护与检修的高技能人才。

针对以上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基于PassatB5轿车原厂维修手册进行项目化教学设计。传统的《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主要按照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燃料供给系、系、冷却系、点火系和起动系"这两大机构五大系统进行教学[3],理论性较强,涉及的操作技能教学相对陈旧。

本文根据PassatB5 ANQ发动机的原厂维修手册的主要内容:"①发动机检测维修性能参数、②曲柄连杆机构的维修、③气缸盖及配气机构的维修、④冷却系统的维修、⑤系统的维修、⑥汽油供给系统的维修、⑦发动机的拆卸与安装、⑧发动机的常见故障与检测"对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教学重新进行设计。ANQ发动机实物作为教学载体,让学生们习得发动机相关知识的同时,掌握符合行业企业规范发动机检测与维修相关技能。

在课程教授时,以ANQ发动机为工作对象,边拆解边学习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学生看着实物学习理论,提升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理论的记忆。另一方面,严格按照原厂维修手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维修的实训,利于学生掌握符合行业企业规范的操作技能。

4.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传统《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汽车发动机原厂的维修手册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任务设计具有以下两点意义:

1.基于PassatB5 ANQ发动机原厂维修手册的项目化课程任务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车辆检修的初始阶段既采用汽车厂家的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习惯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维修手册规范所学的操作技能,学生步入工作岗位可以做到o缝对接,与工作实际接轨。

2.此作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使不同的授课教师能有一个统一的项目化教学标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高水平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瑞新. 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维修实训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06):148-149.

[2]黄艳玲 吴兴敏 李晗.《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3):51-53.

[3]赵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改革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02):50-52.

作者简介:

沈夏威,男(1987 .7--),汉族,浙江湖州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汽车专业;课堂教学

汽车技术的发展,让中职学生学习汽车知识比较吃力,就业前途渺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之应用到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提高知识广度,看到操作细节,清晰拆卸步骤等实效目的,让学生爱上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何谓“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狭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文图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中职汽车专业课堂的现状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文化理论知识少,思想觉悟水平偏低,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欠缺,没有求知欲望.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年纪尚小,无法走向社会,在学校只是为了长大.学习汽修专业的学生大多以男生为主,正处于青春期,情绪表现不稳定,因而经常出现一些逆反行为,拉帮结派,上网打架、缺课旷课的现象,很难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汽修专业只是为了能够获得一门养家糊口的技术.由于现代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新知识、新技术、新车型不断变化,学校的大多数车辆和发动机等教学实物也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用得上,摸得着,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下降,上课睡觉,玩手机游戏,听音乐,打闹的现象在课堂上一遍遍的重复上演.为了学生不虚度光阴,学有所得,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3信息技术在中职汽车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具体应用以实例的方式予以说明,期望能够举一反三,贯穿在整个汽车专业教学中.

3.1多媒体的应用

教学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一根粉笔一本书已经发展到应用多媒体技术让课堂更丰富、更高效,学生从听,记到了解更多知识,看到更多图片、视频,对知识的掌握更精准,对学习有更多的兴趣.例如汽车电气«蓄电池»,以前讲讲蓄电池的结构,原理,型号,一嘴带过可能有的新型蓄电池,打开蓄电池找到相应部位,这节课就算结束了.现在不同了,我们在之前的基础上,还可以用多媒体找到各种新型蓄电池的图片,应用到现在的哪些车型上,通过视频可以看到蓄电池生产线如何制作蓄电池,蓄电池如何翻新等,让一节2课时的课延长到4课时,更多关于蓄电池的图片、新闻、视频等让学生立体的认识蓄电池.例如汽车电气«起动系统»,起动时间不足5秒,让学生掌握起动系统出现什么故障,如何解决,很难,但是可以通过多媒体,用声音、视频的方式把这个时间延长,现象更明显的突出出来,问题就找到解决了.

3.2网络的应用

现在网络无处不在,Internet、QQ、微信、邮箱,人们所关心的,想知道的,网上全有.这些可以很好的应用到课堂中.例如汽车电气课«汽车前照灯及其控制电路»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已建立的QQ群在群空间里上传小视频前照灯结构、前照灯操作,结合书中内容让学生预习这节课,回答问题:汽车灯具有哪些?前照灯的作用是什么?前照灯的结构?前照灯的发展过程是什么?这样既完成任务有成就感,对前照灯的学习也事半功倍.换种留作业的方式,课上让学生看清洗前照灯、前照灯智能转向系统的视频,看过了视频,可以上网搜集更多的前照灯图片、视频,发挥你的想象,设计一款前照灯,画到纸上,照图,发到校交流平台.学生对学习前照灯有兴趣,更喜欢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最后能做到创新,动手动脑,其乐无穷.例如«汽车销售»中提到,作为汽车销售员要对卖的车型号、年份、规格、功能、卖点等要了如指掌,还要研究与之同款或同等价位的车的优缺点,我们不可能到各个4S店去实地考察,网络就给了我们最好的解答,学生会经常到汽车之家、易车网等网站逛逛,输入相关信息就会得到很多资料,用查到的这些资料我们可以做个课堂小辩论«我买哪款车?»,学生为了能在辩论赛中获胜,上网查了很多资料并把他们记录下来,尤其是他们追求的优点和击倒对方的缺点,辩论会热烈,会后的分享让学生学会更好的运用网络.

3.3实训仿真软件的应用

实训仿真软件是在电脑上进行汽车操作、拆卸的软件.它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人数多,实训项目多,技术更新快,设备维护复杂等问题.例如汽车底盘«汽车传动系»中如果想看汽车传动系部件在汽车具体的位置,就需要把车举起来,在举起来的过程中,安全教育必不可少,但是我们无法把车真的让它以不同方式和角度掉下,造成事故,这样很容易造成人员和实物的不必要损失,但如果空讲学生没看到,也不会很明白.所以应用实训仿真软件,真实再现车从举升架上掉落的不当操作和危险,让学生亲眼所见,他们就会更好的记住正确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例如汽车«发动机结构»中实训项目的拆装,单独的发动机放在那儿如何拆装无从下手,先应用实训仿真软件,用鼠标点击拆卸和安装某个零件到指定位置,先后顺序,扭矩大小,零件模样都可以一目了然,在电脑上能熟练操纵后,就可以对发动机进行实际拆装,不破坏零件,还能更快的进行.

4总结

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汽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信息技术更充分、恰当的应用到汽车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让教师教不觉得累,学生听不觉得烦,相反会意犹未尽,是我们的更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汪蜀江.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发展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

篇(7)

关键词:汽车运用与维修;精品课程建设;一体化

本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是从事汽车维修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汽车发动机构造及工作原理,各种类型汽车发动机构造特点、主要技术参数及国家标准,发动机各系统的一般维修及调整的技术要点。本课程的知识,不仅是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汽车专业工作的必备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并通过发动机拆装训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对汽车零部件感性认识少,所以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大量的图片及视频资料,同时还需加强实验实习环节。

为了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和保证合格的教学质量,我校于2011年4月申请该课程为校级重点建设的精品课程。一年来,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现就其中的一些创新总结如下:

1 一个以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依据的、有特色的教学大纲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新成立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我们根据培养目标,借鉴兄弟院校经验,编制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大纲,大纲除了对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考核方式等方面内容做出规定外,还突出重点、难点,注重能力培养的要求。

2 坚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本课程选用谭本忠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发动构造与维修》,该教材属于普通中职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工作原理。教材中的典型结构多以国产轿车为主,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可指导实践等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将以本教材为主,并根据汽车发动机新技术的发展,增加部分内容,充分展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该课程能够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能和本领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通过精品课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

3 改进教学内容手段

本课程既有严谨的汽车发动机理论体系,又有丰富的拓展知识,教材中有大量的原理示意图和零件装配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看图识图能力。如何高效地传授知识以及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十分重要。这方面我们的做法是:

①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授课方式:理论和原理内容的阐述要“少而精”,用身边的例子引入,变单纯讲授为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共处于一种追求知识、探讨真谛的气氛之中。

②教师认真备课、教案条理清晰、内容精炼;讲课叙述准确、概念清楚、重点突出,坚持做到对学生百问不厌。

③在教学中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直观教学的优越性,配合动画课件,有声有影地将发动机构造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晦涩的理论和工作过程动态演示给学生,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④充分利用发动机构造仿真软件,改进教学效果。

⑤根据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先进的教学条件,在介绍发动机结构时,采用视频,将发动机的结构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介绍工作原理时采用二维、三维动画,形象生动地展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改革以往用黑板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

4 教学条件方面

目前,本课程有多媒体课件、PPT文稿、彩色挂图、大众车系、仿真软件等汽车VCD教学录像片,可以用于电化教学。实验室现有各类教学用汽车15台,发动机总成、底盘总成若干、电控发动机实验台、拆装工作台等教学设备。由于学生数量较多,教具略显不足,对于一些相关故障也不能进行检测,目前需进一步扩充教具和一些实验检测设备。

学院图书馆的书籍有限,且相关的工具书不能紧跟汽车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应积极增添汽车类书籍和其他相关故障检修资料。目前很多中专教材的内容过于简单,偏于理论性知识,即使有图片,学生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理解,作为专业老师,在不断加强自身技术能力的同时还需要编写与课程配套齐全的实验、实习指导教材,力求符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

5 试题库建设

为使考试成绩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质量,实现真正意义的考教分离,我们按照学院提出的要求,建立了题库和与之配套的相应答案库。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更加公正、公平、客观、合理。

6 特色建设

6.1 课程内容综合化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重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使发动机的结构、原理、维修、诊断、检测等内容综合在一起,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一方面使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每一模块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尽量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

6.2 教学组织模块化

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每一系统为一个基本模块,每一模块基本独立。教学时既可以按顺序(除个别模块外可不按顺序)逐个模块进行教学,也可以几个模块同时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的组织与安排。

6.3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己制作与课程相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尽可能采取仿真、实物相结合的现场教学,并与相应的实践教学相配合,使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该课程的多媒体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灵活应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

7 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将课时的50%用于实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现场实物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相结合;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则采用现场实物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为主。在每一模块都安排相应的实验,课程结束时再安排发动机拆装实习。

8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