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1: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生科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关键词:化学学习动机;动机研究;研究综述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动机问题历来是学习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论题之一,可以说,学习动机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本推动力,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落实到学科上,可以认为化学学习动机是决定化学学习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当然是研究化学学习的重要课题。
随着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学习动机与学生、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研究不会毕其功于一役。尤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更有不断分析、不断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试图从近十年国内有关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文献出发,分析在化学学习动机方面的研究特征,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工作。
1 研究思路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CNKI数据库中涉及化学学习动机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笔者以“化学学习动机”为关键词筛选了2003~2012年间的论文,得到73篇相关文章。其中期刊论文有54篇,学位论文有19篇。这些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
2.3.2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
化学学习动机状况及其水平的研究全部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常参考和借鉴前人关于学习动机问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自编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研究学生的动机状况及其水平差异。如申宝爱(2004)在借鉴刘克文等学者的问卷基础上,修改调整问卷并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化学学习的主导性动机是认知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且部分动机类型在男女生、重点班与普通班学生之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3]。赵秀梅(2005)借用多种学习动机理论,自编问卷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兴趣、归因、毅力与态度等进行调查,得到与申宝爱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高中生学优生与学差生只在浅层次的受迫动机、依附动机等化学学习动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他们在学习化学的兴趣上差异显著[4]。吴江明(2008)则依据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理论,在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主项目中分别设定评价指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高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重点中学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显著高于普通中学,不同年级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差异极为显著,男生在部分动机和动机总分上明显高于女生[5]。
可见,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状况的研究受到一定程度关注。研究者往往采用调查法,并运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由于研究依据理论基础不同,研究结论虽也有相似之处,但也常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
2.3.3 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
研究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方法主要也是调查法。颜红芹(2008)以初三、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1383份调查问卷,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表明成败归因、自我效能、价值观等3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内部动机产生影响;成败归因、师生关系2个因素对化学学习外部动机产生影响,并指出上述4个影响因素相互影响[6]。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2012)采取自编问卷,对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强度为:价值观>成败归因>师生关系>自我效能[7],其结论与颜红芹的研究不一致。还有学者研究实验对学习化学动机的影响,如石郦、朱汝葵等人(2006)采用ARCS动机策略调查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的影响,发现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动机[8]。
可见,在研究影响化学学习动机因素上研究者同样主要采用调查法,并进行统计分析。但研究者使用的调查工具不尽一致,不同研究之间常出现互相矛盾或差异性较大的研究结论。
2.3.4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
关于激发和培养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经验法。综合这些文章的结论,主要有以下5种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动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引发求知欲、启迪思维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成志高(2010)提出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四个原则:①设置的问题小而且具体;②问题新颖,有吸引力;③具有适当的难度;④富有启发性[9]。
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动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调查发现,认为化学实验有趣而喜欢化学的人占大多数。赵礼明(2012)、杨晓珍(2012)等认为应该:①构建实验教学平台——以兴趣激发动机;②深化实验教学思维——以情境引领动机;③挖掘实验素材——以过程强化动机;④变革实验教学——以变化拓展动机[10];⑤揭示猜想与实验事实的矛盾——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11]。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激发动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能帮助学生认识化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学习内容的实用性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价值要素[12],而要打动学生的心,就要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李奎芳(2008)、钟角金(2011)等认为教师应当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让学生感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13~14]。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结果, 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归因,避免和消除消极的归因。如柳彦梅、张存良(2012)指出,帮助学生将成功的原因归为学生智商高、能力强、学习努力等因素,可使学生拥有自豪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为稳定因素(如任务难、能力弱等),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等),则有利于提高学生以后学习的积极性[15]。
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如于湛慧(2004)提出“在定向环节中使用激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在实施环节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在评价与反馈环节中消除学生习得性无力感,培养适当水平的自我效能感”等具体措施[16]。还有研究者提出教师反馈要及时,鼓励学生主动反馈,充分利用批语等,更好地发挥成绩对学生的反馈效应,提高化学学习动机。
3 结论与反思
综上所述,化学学习动机一直是化学教学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关注度有所增加。尤其在激发化学学习动机的方法方面的研究,为许多研究者,尤其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这一方向的论文所占比例最大。调查法和经验法是两种主要研究方法,采用何种方法因研究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关于化学学习动机的研究虽然取得很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需要后续研究进行突破。具体表现为:
首先,研究内容失衡。目前的研究过度集中在化学学习动机的教学方法上,虽然有实践的需要。但缺乏基础研究的结果就使研究的结果仅为经验之谈,泛泛而谈,揭示规律性不够,方法上没有重大突破,结论也缺乏可迁移性。
其次,方法上不够丰富。动机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个案观察、问卷、访谈、实验等。但目前化学学习动机却以经验总结为主,至多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法无法深入探究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因而结论常流于表面。
第三,问卷设计是否科学,抽样是否规范,所得数据分析是否合理,对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都有极其重大影响。由于问卷编制与应用较为随意,使得研究信度与效度难以保障,在不同情形下常常得出不同结论,缺乏推广价值。
第四,对干预化学学习动机的因素的深入研究较少。研究化学学习动机,最终是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但这些研究主要停留在经验层面,在研究中关注教师因素较多,考虑学生主观因素较少,总体上缺乏更深入、更规范、更系统的研究。
笔者认为,研究化学学习动机对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学术界或是教学第一线都应当对这一领域保持较高的研究兴趣。在研究中应克服低水平重复,提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理解性和可迁移性。
参考文献:
[1]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2]彭彩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申宝爱.高一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的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2):47~48.
[4]赵秀梅.高中生化学学习动机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学,2008,(11):24~27.
[6]颜红芹.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衷明华,严赞开,邱晓佳.粤东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新课程研究,2012,(5):28~29.
[8]石郦、朱汝葵、周虹、吴颖珍.微型实验对化学学习动机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6,(6):48~49.
[9]成志高.化学教学中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J].考试(教研版),2010,(8):93.
[10]赵礼明.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2~14.
[11]杨晓珍.新课标下如何点亮化学课堂的智慧之灯:用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科技信息,2012,(32):360~361.
[12]王祖浩.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236.
[13]李奎芳.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4):26.
[14]钟角金.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J].中学生数理化,2011,(1):4.
关键词 创新人格 学校教育 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实践活动是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源泉
农村的独特资源,如农田、蔬菜大棚、养殖场、种植园、苗圃等,是真实、生动、蕴藏着巨大创新财富的百科全书;农村中学生独特的实践活动,是其创新人格培养的不竭源泉。首先,实践的需要,给农村中学生提出创新的课题,在回答和解决这些新课题的过程中,创新人格不断地向前发展。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在沿用传统的办法种田,对于新型的良种优苗,新的栽培技术,以及农药化肥的性能,不能及时了解,无法进行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培养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人格尤其重要。其次,实践活动为农村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资源,推动创新。第三,实践为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器材和手段,从而提高了创新水平。最伟大的思想也不能取代最简单的劳动。创新人格离不开亲身体验和主动建构,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逐步培养起来。
实践活动中,不能忽视某些阻碍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因素。由于主体的惰性,农村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受传统经验、习惯势力的影响较多;由于认知的局限,农村中学生的实践活动无法得到社会的、家庭的全面配合;由于高考的压力,农村中学生的实践常被家长替代甚至剥夺。与成人特别是与发明家、科学家相比,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自发性、随意性较强,目的性、针对性较差。
因此,开动脑筋,努力挖掘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资源,增强动手能力,推动农村中学生的创新由想法到现实,由自发到自觉,由被动到主动。例如,生活中存在许多尚未丧失功能的物品,仅因为少许故障或款式落伍,肆意弃置,通过对旧物大胆革新,变废为宝,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任何一个小小的部件都可以成为创意的源泉,任何一个司空见惯的生活用品都有可能被打破循规蹈矩的常规功能,使其旧貌换新颜,生活更环保、低碳、经济、节约。
2 学校教育是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关键
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学校教育在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中的任务是:保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学生;鼓励学生发挥特长,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独立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因而学校教育在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的主阵地。
作为“社会继承”的手段,学校教育必然存在制约创新人格的培养的可能。传统教学以传播知识为主,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教师往往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教学,重复地把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再传给下一代,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把追求考分放在第一位,把培养学生创新人格放在第二位。又由于课时紧张,教师没有时间来展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只能满堂灌,力求与高考的方向和要求接轨。
因此,学校培养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必须坚持主流教育主导创新文化,建设优秀文化熏陶创新人格,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把外部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校图书馆的科技书籍、实验室的材料设备、微机房的网络资源及各类教学设施;此外还有橱窗、报栏、黑板报、广播站,为学生提供最便捷的读书、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课程,给农村中学生的创新人格注入生机与活力,为创新人格滋润提供新鲜而持久的养料。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发现、小制作、小建议、小实验、小设想、小表演、小改革”等,让农村中学生发现新事物、提出新办法、建立新概念、创造新产品等。
3 社会环境是农村中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支撑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公共场所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风尚习惯、社会的意识形态等等,对创新人格的培养产生着经常的、广泛的、复杂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能够产生新鲜事物的社会,是一个能够在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上对与众不同的东西,对失败持宽容心态的社会。
创新往往意味着少数,意味着别具一格,创造力高的孩子多数具有“不听话”的特点。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允许孩子“不听话”可以保护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我们今天的许多“文明的奇迹”,最初都源自孩子的创造、发现与奇想。如听诊器的发明灵感来自儿童游戏;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等等。
关健词:教学研究 方向 方法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晓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14(2)59~61
知识产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大力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能力已经刻不容缓。
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
在中学,特别是普通高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在不同程度流失,导致产权流失现象严重,侵犯中学生知识产权的案例时有发生。
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呢?
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高中学校虽然进行了一些普法宣传,但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几乎没有。调查中我们问学生是否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时,回答知道的占27.6%,不知道的占68.5%,另有2.3%的学生能简单表述自己对自主知识产权的理解。
当问及学生“对自己的小发明应采取何种措施”时,有80%的学生选择参加大赛和评奖,争取获保送资格,为学校争光,有5%的学生选择看看是否申请专利保护。由此可见,许多中学生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往往只顾及升学、荣誉,而没有考虑知识产权。
“重论文、重成果,轻专利、轻知识产权”的状况普遍存在,申请专利保护的敏感度很低,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成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丧失了专利或者专有知识产权的保密性,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完善。中学生科技创新中的成果管理包括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报奖、统计、归档等,知识产权管理是由专利、著作权、版权等组成的中学生无形资产的管理。而各学校由于人力、财力等资源的不足,不可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中学生知识产权管理关系处理不当。成果完成后,科技创新的管理部门不能严格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予以保密,导致科技创新中产生的知识产权流失到校外,无论是著作还是专利很快被传播到网络,造成知识产权的严重流失。
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现在,中学生科技创新成果量较大,但被企业购买转化为生产力的却很少。原因是,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中,有90%以上不能使企业取得较大的效益,这也是由中学生知识的局限性造成的。
渗透知识产权意识教育
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渗入《知识产权法》的教育,主要措施有:
1.立足校园,宣传《知识产权法》。
各班级召开以“《知识产权法》”为主题的班会,学校的法制宣传栏开辟《知识产权法》专栏,各班黑板报出《知识产权法》专刊,在校园网上进行《知识产权法》的宣传,开展全校中学生的《知识产权法》知识竞赛活动,并进行总结。
2.以“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加大宣传。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4月26日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设立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而我国“NOC活动”组委会则组织和策划了“NOC知识产权宣传月”活动,并开通了网站。我们以此为契机,向全市中小学生普及知识产权基础知识,展示知识产权领域动态信息,展示地方产权局开展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的经验与成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利用市科技节,整合科普与知识产权法的宣传。
每年的11月份第一个星期天是我市的科技节,很多学生会通过科技节这个平台展示他们的科技创新作品,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法的宣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产权法对学生的影响
有人认为,中学生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知识产权法》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影响。
其实不然,《知识产权法》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提高文化素养
首先,知识产权是一种文化,它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认和保障公民在科技、文学、艺术等精神领域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使其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一种手段。
其次,《知识产权法》调整了由知识产权所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2.调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之前,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把学生的成绩看作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尺码,通过对《知识产权法》的学习和宣传,使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利用《知识产权法》,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产权利益,进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3.利于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最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知识产权法》对维护专利拥有人的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避免了知识产权的流失,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了保障,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技术与设计一》的第一章第五节“知识产权”的教学中,我考虑到“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知识必须要结合我国与世界的实际,只凭教师在课堂上用一般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显枯燥乏味。
备课时,笔者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目标反复考虑决定:将本节课改为辩论赛,题目为“使用盗版软件的利与弊”,提前两周公布,要求以各班课代表为核心组成辩论赛组委会,组委会负责制定辩论赛程序以及正反方组员……各班学生用一周时间通过各种方式做调研查资料,了解知识产权等有关知识,并对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现状作对比评价等准备工作。
本次辩论会的辩题是“盗版软件的利与弊”。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盗版现象十分猖獗,除了盗版软件外,还有许许多多侵犯版权的行为,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选了盗版软件这个话题进行辩论。盗版软件有弊,其弊在于侵犯了版权所有者的权利,属于违法犯罪行为,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法制教育,对市场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但盗版行为也有它的利之处,盗版的出现,使设计者更注重反盗版的技术开发,使得科技不断在进步。因此,这个辩题十分有趣。
下面看一段这次辩论精彩的部分。
正方观点:
①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而盗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产物。
②从价格方面,盗版软件显然占优势,一张正版的价格是盗版的数倍。当你用1000元买一张正版时,我用10块钱就可以买到一张盗版,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勤俭节约,怎能铺张浪费呢?而且,这是父母的血汗钱啊!
③盗版更广泛的传播知识,提高人的平均素质,加快普及。中国是一个尊重人权的国家,每个人获得知识的权利是平等的。难道就因为正版的价格太高而拒我们于知识的门外?剥夺我们获得知识的权利?
反方观点:
①盗版软件的出现,严重损害了正版商的利益,这种行为无疑是“杀鸡取卵”的行为,这样下去,正版都没有了,还谈何盗版呢?
②盗版软件的行为是不道德也是不合法的。盗版商侵犯了正版商的知识产权,是违法犯罪行为。盗版也不利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儿童,如果他们从小用惯了盗版,长大就不会使用正版,甚至也参与盗版的行为。
③盗版软件对市场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市场动荡,打击设计者设计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不稳定,不健康。
……
辩论会由于时间不够充足,没能按计划进行结尾。但是同学们精心的准备,使得辩论会紧扣主题、有条不紊地进行,显现出了班级的风格。
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广泛而充分地用各种方式获取了关于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并针对盗版软件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从各角度各层次进行剖析和判断。最终达到了提高学生技术理念素养等目标,学习方式多元化的效果得到很好体现。
论文摘要: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由于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中学生已变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因此,中学生作文题材变得异常丰富。试看以下一些作文题就可略知一二:《网为何物,恐龙飞舞》、《向前看向钱看》、《搞笑课堂One And Two》、《老师们的兵器谱》、《老鼠夫妇西行记》、《一个太空人的遭遇》。成长中的中学生往往对各种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他们尽可能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他们的某些见识甚至超过教师和家长。因此,作文教学中题材多元化成为大势所趋。
其次,是写作语言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力图对基础主义的颠覆,对主流话语的颠覆。这一颠覆解放了边缘的、被压倒的话语,使“他者”走上了舞台,后现代主义话语中,德里达主张“撒播”和“延异”,利奥塔高呼“向统一性开战”。后现代主义主张一切人的声音。后现代主义对话语霸权的颠覆,形成写作语言知识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对生活广泛关注,对知识不断获取,加之电影电视的广泛普及和网络的普遍运用,社会上产生了许多新语言。中学生迫不急待地应用到作文中来。如“美眉”“菜鸟”、“大虾”、“灌水”、“顶”、“7456”,等等。这种网络语言经常性被学生应用到作文中来,虽然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作文中依然屡见不鲜。再加作文中英语语言的夹杂,文言文语言的夹杂,中学生作文语言自然地形成了多元化的局面。
二、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推出的适应新世纪挑战的课程改革举措中,呈现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追求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生态化。杜威把教育看做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经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经验充满思考,能够产生智慧。因此,课程的全部内容都包含在学生在校的经验之中。泰勒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对所处的环境作出的反应而产生的。” “学习经验”是指学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是学生通过主动行动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泰勒认为,教师需要建构多方面的情境,以便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与情境发生交互作用而获得教师所期望的那类经验。后现代主义课程认为学生个人的写作学习经验是复杂的,不可控制的。
首先,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外显的行动,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不仅仅是理性化的智力,也是非理性化的情感、意志等因素,具有主动性、多样化的特征。
其次,经验产生于生态化的背景,这些生态化的背景,尤其是校外的因素,是很难控制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隐蔽课程的影响。因此,经验的产生实际上处于一种类似“混沌”的状态,其规律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
再次,相对于既定目标而言,经验可能是负向的,它会抵制目标的贯彻。在后现代社会,社会民主化,开放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学生作文立意表现得越来越多样化。如常见的议论文中,学生反其意而行之的大有人在。如“近墨者未必黑”,学生认为自己身正,近墨也没什么了不起。“弄斧到班门”,学生认为到鲁班门前弄大斧,才算真正找到了行家,才可增长自己的见识,砥砺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修养。学生们在作文中思古抒怀,品评古人,点拨名人。这些都是产生于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深层次的,不可预测的;学生任由自己的思维奔驰在写作内容的原野上。
三、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内容是由学生在学校所从事的各种学习活动所构成的,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活动课程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反对过于详细的分析;强调活动是人的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的关系。
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发现写作相关的知识、感受了生活意义,由此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反思与体验,达到写作经验的生成。写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最好方式。学生在写作活动中往往能够心驰神游,思想自由,获得写作的最佳灵感。写作活动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往往给学生个体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客观上促使了写作内容的生成。
总之,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强调差异、多元、以及创造性、开放性等,打破了传统写作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学生被动、统一接受、课堂中心、书本中心等现状,在知识、经验、活动等方面显示出了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张传燧.中国教学论史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28.
[2]欧用生.课程发展的基本原理[M].台湾: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2001.194.
[3]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86.
[4]勒于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91-192.
关键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化学学习 创新能力
一、青少年科技大赛对培养学生化学创新能力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
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不断充实而不断地进行增长,随着对化学知识的不断掌握和积累,就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并呈现出主动性和现实性的趋势,抽象的创造性思维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化学的创新意识上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并且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在中学时期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青少年科技大赛的辅导能够促进学生在化学的创新方面的能力。[1]
2.学生通过比赛增强阅历,提升创新的实际性
对于一个新的作品的判断,主要是看其是否具有新颖的创意和良好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所谓的社会价值也就是作品所代表的意义和对人们的社会观起到的积极作用,好的作品的社会价值要与生活息息相关,而化学也是如此,化学是一门贴近生活的学科,中学的学生在进行自主创新时,其想法和创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够得到肯定的,但是由于生活的阅历较少,很难具备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举行,不仅仅只是创意的较量,更多的还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得到锻炼,通过比赛的过程,能够学习到一些好的知识,让作品更加具有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通过辅导学生创新科技大赛培养学生的化学创新能力
1.质疑求异,激发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需要学生多多进行思考,多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而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也非常需要学生们多提出疑问,多对化学实验进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们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进而培养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另外,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需要学生们对问题进行一步步的推理、分析,直至到问题最终得到解决才算结束,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拓展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又是学生中学化学所必须的能力。例如,在对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进行测定实验过程中,书本上讲的是用玻璃棒来引燃红磷的,教师可以问学生们有什么疑问吗?这是让学生们多多进行思考,充分发挥思维,问学生们:“在空气中将红磷点燃放进集气瓶中的那一瞬间,瓶内的空气会空气膨胀,总有一部分空气会排出,从而引起实验的误差,那么该怎样避免呢?有学生提出用将红磷用白磷来代替,那么白磷又怎么才能在瓶中燃烧呢?有学生会说可以用放大镜来进行聚光,从而引燃白磷,那么要是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又有学生会说可以用热水浴来加热集气瓶。所以,中学化学教师可以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拓展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使学生们对学习化学充满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2]
2.发挥想象,提升创新欲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鼓励学生们大胆进行想象,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而中学化学学习也需要学生们多去想象,而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们化学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大胆的想象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可以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来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和反应实质”这节内容时,所涉及到的离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非常抽象,因此,学生们要想学会这节内容,就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绘制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在溶液中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从而对中和反应的实质能够理解的更深。因此,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培养学生们的想象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们的想象力又是学生们创新能力的重要先导,对培养学生们的化学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能够促进学生在化学创新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作品的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要在辅导学生的科技创新大赛时,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充分的调动起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化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