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艺术设计毕业

艺术设计毕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1: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设计毕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艺术设计毕业

篇(1)

【关键词】毕业设计要求 规范 艺术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63-01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也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是学生走入社会之前面临的最后一道关卡。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针对选择的课题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完成相应的设计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

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是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规范,以相对统一的格式进行要求,便于进行管理,提升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来说,毕业设计的流程是教师对毕业课题进行申报,学生进行选题,之后教师下达相应的任务目标,学生搜集相应的资料、数据等进行设计,设计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展,对作品进行打分,结合学生的毕业答辩,对学生的毕业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规范化要求,对于艺术类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完全左右了毕业设计的走向。

二 对艺术类毕业设计的影响

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对于艺术类毕业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需要分别进行分析:

1.积极影响

第一,提高设计质量。对毕业设计要求进行规范,可以转变以往艺术院校在毕业设计中过于随意和散漫的现象,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规范化的设计要求可以影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强化学生对于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使得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沉着冷静地应对。尤其是艺术类的学生自身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并不擅长使用长篇的语言文字对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进行表达,而更多的是利用绘画等形式来展现自我价值。即使在形势的逼迫下勉强使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往往比较浅薄,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而规范化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毕业设计,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二,促进艺术设计传播。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可以促进艺术设计的传播,扭转社会大众对于艺术设计的认识。由于认识方面的不足加上接触较少,一直以来,公众对于艺术和设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将艺术与设计混为一谈。同时,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往往较为特立独行,难以被大众所理解,造成了艺术与公众的脱离。而设计领域也存在相似的问题,由于自身的认识不足,在提交设计作品后,客户往往会质疑设计的流程、成果、费用等,导致设计人员与客户难以沟通,双方都不满意。规范化的毕业设计要求可以使艺术设计作品按照一种相对统一的格式展示出来,便于理解和认知,从而解决艺术设计的传播问题。

第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艺术类学生而言,通常在活动中只需要重视结果,可以忽略过程,但是,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无法认清自身实际,难以掌握结果,这正是不重视程序和方法造成的。而艺术设计毕竟与绘画不同,需要面对客户和市场,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通过规范毕业设计的要求,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消极影响

第一,占用大量时间。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是从第七学期末开始进入设计阶段,但是对设计要求进行规范之后,在正式设计开始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如选题、选导师、开题答辩等,仅这些准备工作就需要耗费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而在设计开始后,同样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对于缺乏相应经验的学生来说,需要逐步进行探索,这使得毕业设计所需的时间大大增加。

第二,缺乏个性化。统一的格式虽然便于进行理解,但是却使得毕业设计作品缺乏个性化的内容,与艺术设计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学生左右为难,进而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三,重形式、轻内容。毕业设计要求的规范,使得学生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格式进行,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使得大量的毕业设计一味重视形式而忽略对内容的组织,毕业设计变得有名无实,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 结束语

虽然艺术类毕业设计的规范化要求产生了众多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解决,要确保规范要求不会随意变动,明确毕业设计的格式,并提供相应的范本,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毕业设计时间,同时加强教师的辅助,提高艺术类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2)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选题必须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只有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课题才能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同时课题要满足运用知识和培养能力方面的综合训练。选题应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力求通过毕业设计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也可以选用符合教学要求的模拟题目。选题要难度适中,任务量要饱满,以保证学生经过努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为宜。从2003年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学生选题为主导。即由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专业特长和兴趣提出选题,或者学生结合自己所在的实习单位中正在运行的项目,把该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等,最终学生需要与导师沟通、探讨,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以辅导教师选题为主导。这个阶段除了沿用第一阶段的方式以外,还增加了来自指导教师的选题。即根据指导教师主攻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方向,由指导教师列出选题,然后向学生公布,再由学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题目,最终得到指导教师的同意后方可开题。第三阶段,辅导教师命题为主导。在经过第一、二阶段的实践后,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确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设计创作,但是他们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并且他们的潜能没有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设计作品也不能显示出其三年来的最高设计水平。同时出现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即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家装类型的选题,而不愿意选择工装类型的选题。另外,部分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往往选题趋于简单,抱着能毕业就行的心态,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在第三阶段,我们又一次进行了改革。选题全部来自校企合作的单位和企业,由指导教师小组共同探讨研究,根据本届学生的整体情况,在其中选择几个适合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项目。同时,又可保证选题涵盖的合理性。再由指导教师将选题分派给每位学生,即指定选题。当然,前提是基于指导教师对于每位学生的能力都了如指掌,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对应的选题指定。事实证明,经过第三阶段的改革,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有了很明显的改善。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毕业设计指导小组达成共识,选题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体现选题的多样性,避免出现选题分化的现象;第二,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题应能让学生发挥出良好的设计水平,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第三,强化职业岗位所需技能,尽量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第四,做到因材施教,能根据学生水平制订合理的选题与要求。

二、毕业设计辅导

毕业设计辅导过程是整个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毕业设计管理的关键步骤。一直以来,我们主要采用当面辅导和网络的形式进行辅导。定期组织学生当面进行探讨,在面谈过程中,更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在组织管理上,每次的面谈辅导中,学生所提交的阶段成品的质量都会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教师主要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辅导:第一,设计构思的生成以及表达;第二,设计理念的提炼;第三,如何利用草图进行设计理念的表达;第四,设计效果的表达;第五,施工图的规范绘制;第六,作品手册与展板的版面设计;第七,陈述ppt的制作与答辩思路的设计。同时,以网络的形式加以辅助。从2010届开始,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OA系统开始启用毕业设计系统,该系统有效纪录每次的毕业设计辅导,从开始开题报告的撰写到中期的检查,再到最后答辩记录以及作品的提交,都能够通过该系统记录,并且是双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填写问题,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审阅与回复。此外,指导教师也由以前的校内导师改革为当前校外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相结合。

三、毕业设计答辩

毕业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一项庄重而严肃的教学活动。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述和理解能力,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均可从中了解。毕业答辩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方案陈述过程、评委点评与提问、学生回答中获得学习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展示设计师风采的好机会。当然有些学生也会因为紧张、没有把握而胆怯、缺乏自信。为了使学生有更好的机会不断学习,我们也一直不断改革答辩的组织形式。在2010届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各小组同步答辩的形式,每个小组的评委分别是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和校内指导教师。采用这种答辩的形式,因为各小组的整体水平有高低之分,即有某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较高,但有些小组里学生的设计作品水平相对较弱,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示范性的效果不太明显。故从2010届开始,我们又进行了改革,采用优秀答辩的形式,在各小组中按一定比例选择水平较高的作品进行答辩,形成具有良好示范性的公开答辩形式。答辩评委来自企业的客座教授、兄弟院校的教师以及指导教师,评委的阵容扩大了,在优秀答辩的会场上,学术气氛非常浓厚。而其余学生则按小组进行答辩。经过这两年的实践,此种方式的确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具有强烈的上进心,往往会更加努力,学生之间形成无形的竞争,最终学生都可以较高的水平完成自己的选题。不过同时也衍生出另外一种负面现象,个别学生只求在小组里进行答辩,所以在毕业设计中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在寻求更好的答辩形式。

四、成果与展望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新 需求 培养模式  

一、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设计艺术学理论家尹定邦教授说:“现代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教育是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的,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把握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而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在艺术设计领域里,需要大量综合素质佳、创新能力强的艺术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毕业生单一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是其主要特征,它广泛涉及科技、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项高度个人化的创造性劳动,它需要劳动主体充分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具有艺术知识的同时,还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实现对知识储备的高效整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创意产业高度发展下艺术设计市场的需要。 

二、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知识培养上应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深的专业研究能力,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它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主线贯彻始终。从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到设计实践课,我们都实施以项目课题为中心的创新设计教育模式,重点培养创造性思维,讲授创造方法,营造创造情境,围绕项目课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创造角色,激发创造激情,增长创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增设实践课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落实和创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地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不仅有益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一份应有的贡献。目前,我们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建立十多个工作室,艺术设计专业以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主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成功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在校外与多个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开设以专业考察、见习、实习一条龙的市场实践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使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增强实战能力,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实现教师的双重身份。缺乏高素质、有实践经验的教学队伍是目前制约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我们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采用以老带新传授经验,鼓励、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参与艺术设计实践等方式,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聘请合作企业中优秀的一线设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负责教授如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工程预算、材料加工工艺等专业课程。 

(四)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调研。要让学生在实践的一线摸爬滚打,亲身参与实际设计、开发的全过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实现由课堂向职业场所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五)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机制。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篇(4)

1.教学层面

由于综合性大学在毕业考评上学科间存在的差异,导致毕业考评的形式和内容多元化,统一的标准难以适应艺术设计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又要求学生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达到艺术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以及使学生能够深入地对一类问题或一个问题进行方案构思、设计创作、模型演示、效果展示等全面体现,以往的结果考评侧重了学生论文撰写能力和毕业设计的效果,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培养却显得不足,也不能为整个教学体系的最终环节注入新的活力。

2.学生主观层面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均占有教学资源不足和教学条件的制约,毕业生往往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认识程度不够,出现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学术性不强、创新点不突出、抄袭现象严重等问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毕业设计虎头蛇尾,预想高过实际设计的目标,展示效果欠佳,实物模型的设计制作草率粗糙,如何来规避这些问题和增效值得深思。

3.管理层面

毕业论文与设计课程设置在第八学期,这个时期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在校学习、社会实践、择业就业存在很多时间上的冲突,在心理上容易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写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和创作毕业设计,往往顾此失彼。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需要进行图像、图版、实物、模型等形式的展示,在各评价指标分层制定的同时,学生能否得到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也是从这个层面探讨的问题之一。

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考评模型

1.考评体系构建

以“过程+结果+展示”三位一体的模式作为考评体系的制定依据,考评指标的逐层细分。过程考评不仅能提高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显著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方案进展情况,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阶段目标完成的好坏。在设计教学中,学生往往存在“会做不会说”“会画不会写”的现象,将结果考核始终作为评定设计优劣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这个完整系统的过程就是毕业生向自己、向学校、向教师、向家长、向社会交的一份答卷,必然要接受大家的检阅。

2.参评主体构成

建立以“指导教师评价+评阅教师+答辩委员会评价+网上投票”构成的参评主体,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进行多角度评价。指导教师是学生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的直接参与者,所以具有一定的话语权。毕业答辩更像是一次检阅,答辩委员会在毕业答辩时给出的评价基本上是客观的、公正的,学生在答辩时的综合表现因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气质、答辩技巧的强弱作为评价指标。在校园数字网络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评价方式要适应现阶段的校园生活方式,建设专业的网上投票系统能够让更多的师生参与毕业设计的评价。

3.审查监督

采用“教研室自查+专家盲审+教学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论文和设计进行审查和监督,增设用于网上投票的展示平台和评价平台。审查监督是在教学管理机构对毕业考评进行综合性的运行保障机制,可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可将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审查纳入督导组的督导范围,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三、考评体系的增效机制

1.深化教学改革

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不断调整以往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将“过程+结果+展示”的考评系统逐层展开,每层指标建立详细的子系统,进行一般问题的梳理和特殊问题的列举,然后对问题进行排序和考核等级层次的制定,最后对考核分值的进行分配,对初步建立的系统模型。

2.学生主观驱动

艺术设计是社会性的行为,但由于学生缺乏社会与文化责任感而没有强大的使命为驱动,知识储备不足的同时又面临诸多就业的压力,面对知识信息大爆发所往往出现了浮躁与急功近利的现象,内在的学习动力不足。评价指标可细化可深入至出勤率、同导师的沟通次数、方案草图环节、定稿、制作、选材、印刷打印等,各环节进度形成相应的书面材料进行归档整理,有效的避免学生无计划的实施和不按进度完成的情况,并能够保证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和效果。

3.管理的操作机制

毕业设计是全面系统训练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系统整合性课程。因此,本科四年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应该贯穿创新这个基本原则,毕业设计也不例外,对于最终的考评子系统模型保留修改和增减项目的空间,保证系统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此外,学校各部门可将毕业设计展与企业人才招聘会相结合。从而建立起完整的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人才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 毕业创作 商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105-02

一、毕业设计商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视觉经济”也在随着商业化的健全而不断发展着,艺术设计无疑是受商业化影响较大的一个方面,而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是伴随市场化应运而生的产物。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招生情况火爆,除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以外,其它的综合类高校大部分也都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毕业设计是高校教育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能够训练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还决定了通过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在商业化约束下的实践设计水平,提高在设计中解决所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毕业设计的商业化,还可以使学生对一般的艺术设计内容、具体实施的全过程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有关规范、规程、手册和工具书,为今后独立承担艺术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只要设计的作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能突出产品的特性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就是好的作品。然而,当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一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工作后公司要的都是商业化的东西,或者是产业化的东西。自己的作品一般很难完全能否符合公司的设计要求。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教育在毕业设计的商业化程度上还远远不够。

对于毕业设计的商业化,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明确建议将其纳入学生的毕业考核体系当中。以澳大利亚工业设计顾问委员会就堪培拉大学设计系进行的一项调查为例,该调查认为合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十项技能:

1.应有优秀的草图和徒手作画的能力。作为设计人员,下笔应快而流畅,而不能缓慢迟滞。这里并不要求精细的描画,但迅速地勾出轮廓并稍事渲染是必要的。关键是要快而不拘谨。

2.有很好的制作模型的技术。能使用泡沫塑料、石膏、树脂、MDF板等塑型,并了解用SLA、SLS、LOM、硅胶等快速制作模型的技巧。

3.必须掌握一种矢量绘图软件(比如FREEHAND、ILLUSTRATOR)和一种像素绘图软件(如PHOTOSHOP、PHOTOSTYLER)。

4.至少能够使用一种三维造型软件,如高级一些的如ALIAS、CATIA、I-DEAS或层次较低些的如SOLIDWORKS2000、FORM-Z、RHINO3D、3DSTUDIO MAX等。

5.二维绘图方面能使用AUTOCAD、MICROSTATION和VELLUM。

6.能够独当一面,具有优秀的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技巧(能站在客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和理解概念),具备写作设计报告的能力(在设计细节上进行探讨并记录设计方案的决策过程)。有制造业方面的工作经验则更好。

7.在形态方面具有很好的鉴赏力,对正负空间的架构有敏锐的感受能力。

8.拿出的设计图样,从流畅的草图到细致的刻画到三维渲染一应俱全。至少有细节完备、公差尺寸精细的图稿和制作精良的模型照片。仅仅几张轮廓图是不够的。

9.对产品从设计制造到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应有足够的了解。如果能在工业制造技术方面懂得更多则更好。

10.在设计流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十分精确。三维渲染、制模、精细图样的绘制等应规定明确的时段。

从以上国外高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来看,商业化的要求在其中占了绝对的核心的位置。必须认识到,商业化的艺术设计是从商业开始的,艺术设计仅仅是一个载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艺术设计主要任务是配合体现客户的具体要求。这并不是说艺术性不重要,而是因为起点决定了目的和手段。由此可见,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实践性、可实现性以及商业化的程度是检验其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如何实现毕业设计的商业化

一提到“商业化”,一般人会理解为对艺术设计的要求提高了。其实不然,商业化的设计作品其实从创作者的角度讲是少了些艺术性的发挥多了些实用性。当然,为了艺术设计本身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做一些艺术性、独立性很强的作品,但并不等于不考虑商业的介入,只是在保证艺术完整性后再做考虑。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也可以借鉴这些创作方法。这些都能够更好地使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进入。

具体来说,如何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获得商业的介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确定商业化的毕业设计目标和内容。毕业设计要体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特色,要注重综合性、实用性的设计因素。将培养基本掌握艺术设计的应用和操作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能兼顾商业化需求的毕业学生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目标。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应当从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切实深入商业项目,使毕业设计的内容为实际项目服务,使其毕业设计不再成为“空中楼阁”。例如,对于室内设计的学生来讲,着重从一个商业化项目的设计草图到定稿,再进一步到施工预算和现场施工组织,使毕业设计的实践性内容成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用人单位的稳定桥梁,让学生通过这一途径,高效、稳定地完成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过渡到项目一线负责人的转变。

2.建立“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此制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是要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毕业设计工作室负责制”是由有责任教师牵头并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同时,担任责任人的教师必须是在某些设计领域有较强影响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毕业设计商业化的认知,同时,也可以对工作室内其他的年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通过责任人在设计领域的人际关系,可以使更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社会专家、学者来到学校,并且这些外聘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在其能力范围之内的商业项目,使其把所学的设计知识应用到这些项目中去。此举完全改变了以往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疏远的关系,并解决了以往外聘教师管理和教学效果难以控制的难题。例如,可以由责任教师牵头联系一些知名企业,有企业赞助冠名毕业设计作品大赛,让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商业化的认可,在商业化的条件下进行毕业设计的创作。山西省每年都要举办的高校毕业设计作品展,其中很多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就被赞助企业具体应用了。这样不但学生有了对商业化设计的进一步认知,还提高了学生被市场认可的成就感,企业、高校以及学生都实现了共赢。由于“毕业设计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具有丰富的商业设计经验,使得在其指导下的毕业设计创作方向不会偏离商业化的范畴。

3.协调好学生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关系。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主要任务是指导和管理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然而,由于目前艺术设计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毕业生的竞争和就业意识也越来越强,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设计的开始阶段就已经联系到了就业单位。由于就业单位本身就是商业化的机构,所以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通过设计本单位的商业项目来完成,指导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协商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以及工作量的要求。并且,当学生的毕业设计过于注重商业化而发生设计简单化概念化的时候,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并帮助其改正,真正做到设计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合理并存。对于学生在外地实习的状况,由于教师力量分散,相对来讲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就较为难管理,为了保证对这部分学生的实时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应要求学生定期返校并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例如用网络等手段与这部分学生远距离近接触,而不能强行把学生留在校内。要实行指导教师、就业单位、学生三方面的全通道式沟通。

三、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商业化不仅仅关系到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率。如何提高校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水准,培养合格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使其成为将来的优秀设计师,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严峻考验。高校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方面提倡商业化的介入,就是希望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任英丽.艺术商业化与设计审美.电影评介,2006(14)

2.韩丽萍.毕业设计的变革与创新.教育与职业,2003(11)

篇(6)

关键词: 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一、艺术设计类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是考生报考的新热点,通过视觉传达的艺术作品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传统艺术正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不断交叉,衍生出许多新的专业,这些专业也相应地成为近年来的热门。广告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展览策划、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专业的毕业生均为紧缺人才,其供需比例高达1∶10以上。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存在着就业相对困难的局面,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一)教育质量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加上艺术专业学费高,越来越多的高校争设艺术专业,但高校办学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持的,这些条件包括师资队伍的条件,设施设备的条件,学校地理位置的条件,甚至学校校友等人际关系的条件。而有些学校的师资设备并未达到开设艺术专业的要求,却也竞相开设艺术类专业,还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大而全的专业设置,而忽视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几个班级合堂上课甚至缺老师上课。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另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非常陈旧,授课内容空洞化,等等,导致艺术类本科生能力水平整体缩水,对他们的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包括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只有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两个渠道并不能保证求职的安全性,带有很多的盲目性、不确定因素,缺少必要的法律监管。因此,这两个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学生期望过高。

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不能对他们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四)缺乏求职技巧。

很多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久而久之,用人单位就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对其丧失信心。

二、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特点的分析

(一)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特点。

1.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关系形成随意性。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大多个性鲜明,精神上崇尚自由、时尚,思想前卫,易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受太多的约束和管制。这种个性特点决定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不太愿意受制于某个具体的用人单位,大多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就业协议,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也没签劳动合同。所以,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较之一般的文理科专业而言就业率要高得多。这些采取灵活就业方式的毕业生大多将户口、档案关系托管在人才交流中心,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非常随意。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较频繁地调换工作单位。

2.就业区域出现集中性。

用人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大部分毕业生通常选择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中等城市和省会城市,或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于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各地各类院校毕业生的聚集地,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赖以生存的经济实力、文化环境和生存群体又决定其不能远离这些区域。

3.职业选择的自由性。

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一般不愿进入固定单位,而喜欢自主择业成为自由艺术职业者,这样不仅能自己安排时间从事设计创作,还能获得较高收入。灵活、自主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自身专业的提升或深造。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计件式”劳动合同,如雕塑专业的学生,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就表明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结束,阶段性临时工作的情况比较多。

4.创业优势。

艺术专业实用性相对独立的特点,也为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创业优势,因此,自主创业也是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一项选择,有几万元的资金就可以注册成立一家设计公司或设计工作室,从事广告、产品、书籍与样本、服装等设计与制作的一系列业务。还有许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自主创业,开办自己的培训班。职业选择的自由性,使得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理科院校的毕业生。

(二)灵活就业面临的问题。

1.重视经济待遇和就业地域,轻视个人职业的前景发展。

艺术类专业的前期培养无论是院校,还是家庭都是一个“高投入”的专业,因为艺术类专业不仅学费远远高于其他专业,而且学习成本也相当高,投入高自然使他们渴望毕业后能有较高的回报,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高薪、高待遇,而对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小城镇不感兴趣也是情理之中。过多重视经济待遇和就业地域的思维模式,使许多毕业生错过能够充分展示个人才智,适合自己职业前景发展的工作岗位。

2.个人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灵活就业的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往往与所在单位没有正式协议,一旦出现工伤、病患等问题,用人单位就认为不是单位正式员工,不能给予相关补助;劳动仲裁部门认为没有相关的规定而无法界定;司法部门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难以受理;又因为毕业生已不是在校学生,学校也无法予以相关的帮助。此外,由于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的束缚,很多毕业生还经常违约跳槽,给学校的信誉造成很大的影响。

3.社会保障很难落实。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3年了《关于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措施。但采取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中很多自由职业者没有工作单位,自己的劳保、社保、医保等在缴纳上比较困难。有工作单位的灵活就业者,由于和单位缺乏正式的用工合同,用人单位出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也不愿意为他们办理各种社会保险手续。因此,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和社会保障问题急需法律的规范。

(三)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的对策。

1.引导艺术类毕业生向中小城市就业。

我国是一个地区、城乡差异十分明显的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福利待遇状况差别十分显著,加之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选择的范围。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而这些地区往往缺乏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作为政府部门在制定引进人才的政策上应加大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去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用人机制上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

2.加强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注重个人发展。

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报考艺术专业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在艺术方面有很高的天赋,很大部分是由于在某些文化课成绩上有些欠缺,而进行艺术课程的短期投机性训练,选择报考艺术专业。因此,很多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忽视个人的长远发展。作为学校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应该在低年级就开设,并结合专业特征,促进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调整择业心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的人生规划。此外,还要加强对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识的指导和就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引导毕业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3.完善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

就目前的劳动力市场而言,突出的问题是供过于求、劳动法制和社会保障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在此背景下,灵活就业的大学生因缺少群体保护而更易受到伤害。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努力采取措施,完善政策,给灵活就业的大学生以基本的保障。以法律的形式调节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竞争环境,为灵活就业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

三、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表明,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艺术设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1.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

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教学与市场需求的连接,应以专业设置为切入点。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以市场、职业、技术为依据,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和产业发展前景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从而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

2.适合人才个性发展特点的人才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可以分为三类:技术型的艺术制作人才、创意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和管理型的艺术经营人才。技术型的艺术制作人才要求有很强的摹仿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但创意思维并不要求很敏锐。对这类人才培养,可以着重放在其技能操作的培养上,可以着重教会他们使用各种设计辅助工具,引导他们领会原始创意,并指导他们根据已有的设计创意完成设计作品的制作。创意型设计人才要求有敏锐的创意思维能力,由于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往往难以专注于对技术严谨的制作。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上要尊重其艺术设计个性,以引导和诱导式教学为主,着重培养他们对艺术设计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创意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管理型艺术经营人才对艺术市场比较敏锐,而且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于这类人才,应着重于管理和组织能力的培养,加强他们的自主、自立意识。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前提和保证。要求技术与艺术结合、专家与教师结合、管理者与学者结合。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又要有相应的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在这一类型的教师培养上,我们可以从年轻教师着手,要求他们参与企业的实践,允许他们到设计企业兼职,鼓励他们参与各项社会生产项目设计。行业专家与教师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本身应是艺术设计行业的专家或艺术设计领域的权威。这样的教师能及时将设计行业的标准和艺术设计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知识更新快并有前瞻性,而且通过教师本身的权威形象,能够扩大学校及本专业的影响力,对学生的就业也会产生较好的影响。

(三)建立实践型学科与课程体系。

1.建立“产教”结合的实践型教学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深入社会,和企业合作。这种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资历资源、社会影响等有形和无形资源。艺术类因其职业的特殊性、定向性和针对性而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艺术教育资源又属紧缺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影响力,与社会广泛联系,依托行业优势拓展办学空间,一方面向社会输送学校现有的人才资源,另一方面从岗位资格认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2.建立“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对产学合作教育比较一致的理解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对艺术设计教育一定要突出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和创新,并且积极探索和追寻校企的紧密合作,整合各方资源,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让学生了解企业并进入企业,真正实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培养和岗位就业的“零距离”接轨。

3.建立以核心技能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技能为核心,改革课程体系设置,从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课程设置应坚持岗位要求第一的原则,对基础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进行大幅度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着重核心技能的培养,要有明确的标准、具体的培训环节及完整的考核办法。在培养计划中,还要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要求的知识,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证。目前,艺术专业的职业资格证有平面设计师、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动画设计师等,持有的技能资格证书越多,从业的选择性就越大。

(四)建立多途径、多形式的就业渠道。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使毕业生顺利地走向社会岗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所以应该花大力气为他们建立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畅通无阻的就业渠道。

1.实习与上岗相结合的就业渠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主干课程的课堂实训化,即通过联系企业,把企业的设计项目带入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完成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与制作,提高他们的设计操作技能。在做毕业设计与实习时,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设计、实习与就业单位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进行顶岗、上岗操作,把毕业设计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中去完成。把实习作为就业的考察期,实习前与实习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和单位共同商定一定的任务和标准,考察期满如果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或达到相应的标准即为合格,学生就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从而达到实习与就业结合的目的。

2.就业与创业相结合的就业渠道。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大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如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级工商局支持大学生创业,放宽市场准入,减免行政性收费,开设大学生创业的绿色通道等。自主创业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的一条广阔的就业渠道,学校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设立创业基金,资助有困难的毕业生自主创业。

3.其他途径与形式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应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一线、到贫困地区工作,帮助毕业生提高和完善自身技能和素质,勇敢投身于不断涌现的新职业岗位;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打破以“稳定”为主的就业旧观念,加强市场意识,提高适应能力,支持毕业生灵活就业。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路

(一)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做好人才预测。

根据就业市场的特点和规律,我校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重要指标,结合二次就业的实际情况,调整那些不适应社会需求或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增设一些前景好、社会需要的专业,拓宽学生的专业结构和知识面,以缓解市场供求的矛盾,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打下基础。结合市场和校情实际,把办学思路定位在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汲取首都文化精华,立足本土实际,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办学。具体做法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对具有传统优势而市场需求有限的专业,在生源上求精求优,适度降低招生指标,并同时积极开拓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

(二)引导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

1.转变就业的地域局限观念。

从就业难的地域分布来看,真正的“难”,是难在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优越的大城市里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所以所谓大学生就业难的提法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都不愿意离开其所在的大城市,都觉得只有留在大城市才是最好的选择。目前劳动人事、户籍、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制度还不完善,劳动力的流动还比较困难,影响毕业生就业范围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只有转变就业观念和思维,才能适应社会。

2.转变就业方式和思维,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方式的多元化的同时自主创业也是一个主流。国家规定凡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一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将为其提供所有的人事。这对大学生创业是个很好的契机。如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要进行一次重大的变革,那么由就业到创业则将成为这种制度变革的一次新的革命。实现由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的过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更需要有效的改革措施。

(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艺术设计院校还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从学生一入学起,就要对学生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据此发现他们所具有的潜质、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就业设计指导;同时,通过有针对性学习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长处,鼓励他们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成为有用的艺术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艺术实践、专业实习中加深对艺术设计职业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加大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和毕业生质量的宣传力度,以保证就业指导、市场调查、信息交流、供需见面、网络建设等日常工作和一些大、中、小型的招聘活动的正常开展。在完善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就业工作的同时,加强就业领导机构建设,指定专人负责,为广大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开辟新的就业渠道,进行就业观的指导和教育。进而帮助毕业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正确地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好就业前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的准备。

(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体系资源库。

建立信息丰富的网络数据库资源,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网上合作,高质量地做好需求信息的梳理、收集和工作,高效、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

科学地分析就业形势,主动开展市场需求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收集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今年和最近几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人才引进的数量、专业、学历层次和素质要求等信息,广泛收集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信息,为学校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招生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资料。

总之,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国计民生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了使艺术设计教育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办出特色,我们不仅要面向市场,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还要建立正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科学的学科体系,积极开拓多种就业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为国家的和谐稳定及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红,金喜在.我国灵活就业与市场化进程的互动关系研究[J].发展改革,2008,(2).

[2]田天沐.浅谈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方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6).

[3]李会欣.发达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科学,2003,(12).

[4]邹兴平,艾楚君.艺术类毕业生就业特点与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篇(7)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9-02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课程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最后一门必修实践课程,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从课题选择、调研、资料搜集、草图构思、设计制作、集中展览历经时间超过十周,很少有专业课程可以达到这么长的时间,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师生不断增加,网络、图书、期刊等信息资源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毕业设计的质量上来说形式却不容乐观,在学生作品中出现了许多错误的倾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

一、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的重要性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是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前的重要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毕业设计是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阅。毕业设计中会综合运用课题选择、市场调研、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造价与预算、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印刷工艺、中外设计史、设计学概论、三大构成、外语等各学科知识。

(二)毕业设计是学生实践能力的集中体现。毕业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对于项目调研、个人科研、项目实施等各方面实践能力的锻炼具有重要作用。

(三)毕业设计是学生独立科研及创造性培养的关键课程。

毕业设计中学生对课题的选择和分析和制作过程都需要亲身实践与创新,都是对自身科研能力的锻炼,对于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作用巨大。

二、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不够重视。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降低,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要求不够严格,毕业设计成绩是由教师主观打分,几乎是全部都能通过,而毕业设计成绩的高低与评优评奖的关系又不大,这就给了学生应付了事的借口;其次,学生在毕业之前已经找好工作,没有将全部的精力放到毕业设计中;再次,不重视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往往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度过低,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二)选题不当。根据近两年的毕业设计来看,学生对于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与跟风性。盲目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选题的随意,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要么就是高谈阔论的要设计一个“城市”,要么就是缺乏新意的要再造一座“拙政园”。跟风性主要体现在选题的相似性,缺乏设计的独特性与新颖性,往往涉及的层面较窄,要么是清一色的商业空间,要么是清一色的居住空间。

(三)缺乏调研。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调研持有无皆可的态度,课题调研流于形式。仅仅依靠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料。对于课题的调研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对设计课题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误解,表现深度不够,随后的设计效果可想而知。

(四)草图潦草制作粗糙。草图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调研完成后学生根据调研情况和个人思维的第一个阶段,一个准确、完整、有意味形式的草图对于毕业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出现两个问题:第一,设计方案的创新性有待提高。学生群体相对视野狭窄,缺乏深厚的理论支撑,容易受到现有设计的限制而难以完全发散自己的设计思维,往往是“照猫画虎”;第二,方案缺乏文化性,学生做的方案90%以上为“方盒子式”的现代主义的空间设计样式,从中很难找到文化内涵的融入,这对于新世纪文化竞争下的设计发展是不利的;再次,在草图阶段,往往草草了之,没有对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甚至具体的尺度、比例、造型、色彩、材质、灯光等没有细致推敲就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在最后阶段的设计制作上,模型制作技术、软件操作、手绘表现等熟练程度和制作水平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设计思路与设计制作上出现脱节,因表现手法或表现方式的不完善而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措施

针对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出如下改革措施供各高校和业内人士探讨:

(一)转变观念,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首先教师做到严格要求,积极进行毕业设计指导前的学习,挖掘教师自身的潜力。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校外设计院或企业的一线高级设计师或策划师担任导师,对毕业设计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教师严格要求,对于毕业设计明显应付了事的学生一律不能给与相应的学分,增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其次针对学生已经工作的情况,可以要求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设计或利用下班时间主动找导师交流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毕业设计导师要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每个过程。

(二)毕业设计课题选择阶段。首先,提前对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宣传动员,让学生提前将毕业设计选题落实到某一点上,而不是某个面上,同时结合毕业论文会更增加毕业设计的分量,让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不会仓促和盲目;其次,学生在课题选择的时候参考导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的与导师沟通交流,同时尽量避免和同学之间出现雷同选题的情况,以“独一无二”为选题标准,;再次,课题的选择可与各类环境艺术设计大赛接轨,既可以作为毕业设计来做,又可以作为作品参赛,或者选题结合实际项目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毕业设计调研阶段。让学生主动进行课题调研,详细讲授调研的程序,特别强调对课题调研过程要进行人员分配、数据收集、采访、抄录、录音、拍摄等详细程序,提前规划好调研的线路及时间,准备好采访、抄录、拍摄的内容,如果多人合作一个课题可细化调研人员调研分工,具体到某个人担负什么调研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成员调研完毕后需将不同的调研内容撰写调研日志并统一归档。待全部人员调研工作完成以后,结合调研日志撰写课题调研报告,从所选课题的背景、课题现状、可行性、课题拟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重难点、初步设计思路等多方面阐述所选课题。

(四)草图阶段和设计制作阶段。前期草图阶段要让学生从课题的空间造型、色彩、材质、灯光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详细的画出该课题的平、立、剖面图,并着重推敲空间造型的比例、尺度及创新性与文化性。让学生主动联系老师指导草图,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加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形式的创新和文化元素的导入。

(五)增加教学投入。首先图书、期刊杂志、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计算机等硬件设施对于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毕业设计阶段,增加图书、期刊杂志、网络课程、电子图书、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多方面设计资源及材料的搜集整理及参考对于设计创意的形成阶段、制作阶段具有关键作用。其次是拓宽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投入,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与实际项目结合度低的情况,健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所在学院或教研室要与实际项目做好调研、实习等的沟通并与项目实施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学院或教研室可成立专门的实训基地或工作室,让学生的毕业设计能够更好的结合实际项目,充分利用实训基地,做到课题的设计与施工一体,从项目实践中获得准确的数据,从实践中获得设计经验和心得体会,将所见所学应用到毕业设计中去,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专业基础。

(六)实现规范的过程管理,严格毕业设计评审。要制定好毕业设计的初期选题、中期检查、进度计划等一系列教学计划。严格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制定毕业设计的进度计划,按期检查,实现进度汇总,并严格按教学计划组织毕业设计进程。定期走访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出弹性的调整,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设计。制定规范的毕业设计评审标准,从选题、草图、调研、设计制作等多方面综合评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专家、教授和具有丰富项目经验或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等参加毕业设计的评审,实现对学生的设计思维、创新能力、设计成果的综合评价。同时对教师创新意识、指导方法、科研水平进行集中检阅。对于不能达到毕业设计要求的学生,责令限期重新制作,或成绩评定为不合格,不给于学生毕业设计相应的学分。对于在毕业设计中不尽职尽责或其所指导的学生整体毕业设计较差的指导教师,在教师年度或学期考核中给与不合格并取消其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

参考文献:

[1]韩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改革[J].河南科技.2012.06上.

[2]周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09.02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