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0: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想政治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上狠下功夫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要想上好政治课必须在备课上多下工夫。首先在平时的备课上要多下工夫,要吃透教材、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要确立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找出教学的内在联系,明确本节内容在全课乃至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注意收集与教学相联系的事例、时事热点问题等。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掌握教材的科学性、思维性和系统性,设计出恰当的课堂讨论题和课内练习题。这样教学时就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让学生学习有目标、有重点,从而密切配合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掌握本课的知识系统。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独立的性格和人格。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真正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课下生活中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积极地和学生交朋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心活动,了解他们的困惑,为他们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才能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心灵的沟通,对于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对象,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目的的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归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把握重点,我在上课前总是把本节的重点内容列成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
关键词:生活实践;问题探究;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等问题上一直争议颇多。有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教材从学科概念、原理出发,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情况,值得反思。《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要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这就明确强调要引导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构建新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分离了理论与实践,背离了教育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于是给很多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这是一门“假大空”的学科,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学科,而对于学生则是只要背会了就可以拿高分的学科。然而事实是很多学生背会了书本上的知识也拿不了高分。原因就是没有看到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很多教师都明白这一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未能把政治课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未能让学生体会政治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造成很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冒”。
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力求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理解知识,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
一、将真实情景与问题探究相结合,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真实的情景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最易调动他们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以“个人收入的分配”为例,这节课之前正好是学校大扫除。笔者作为班主任,带领学生参加大扫除活动。班级里一名男生因打篮球骨折不能参加留在教室,其余同学都去了。去之前作出说明:会根据笔者自己的观察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并记入考核,满分5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笔者只是吓唬人,并未当真。在扫完之后,回到教室直接公布学生分数。表现好的学生是4分,表现不好的学生是3分,而因骨折未参加活动的学生是0分。马上就有学生小声说不公平。叫起来这名学生问为什么?这名学生说:“某某同学是因为骨折去不了,不是自己不打扫,给0分不公平。”马上就有其他同学附和:“就是,就是不公平。”笔者笑了一下,说:“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先上课。”在讲到“按劳分配”时,笔者又问学生:“如果没有劳动是不是就不应该得到分配呢?就像某某同学没参加劳动就该给0分呢?”学生马上就明白了,说要看那人有没有劳动能力。如果没有劳动能力就不能这样分配。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并且为讲授“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知识做了铺垫。在讲“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时”问学生:“其余同学的得分都是3分或4分,大家觉得合适吗?”有学生想了想说:“不公平,打扫那么认真的同学才4分,而打扫不认真的同学也有3分,不合适。”笔者说:“如果我不更改分数,还坚持原来的分数,你们会有什么想法?”马上有学生说:“太受挫了。下次凑合打扫一下得了。”接着问学生:“在收入分配中,如果也出现这样的事情呢,该怎么办?”学生马上就理解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之后把考核分数做了修改,得分低的同学也能欣然接受。这节课可谓一举两得,既教会了知识又教育了学生。
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活化了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材的吸引力。但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架起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学科知识之间的桥梁。
二、引入热点问题,感受政治课的时效性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所学主题,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对感兴趣的问题的思考中情不自禁的投入学习,更深入的理解问题。以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为例,当时利比亚正处于战争时期,笔者想以这一战争的发展过程为例来做讲授。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搜集关于利比亚战争的导火线的相关材料;第二组搜集关于利比亚战争进程的资料;第三组猜测利比亚战争的结果。第一组学生讲述战争的导火线同时进行了分析,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得出结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第二组学生呈现利比亚战争进程中各国的行为与举动,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国际关系的形式主要是竞争、合作与冲突。第三组学生在猜测战争结果时,就能意识到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意识到和平的珍贵。在这节课中,不仅锻炼了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三、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关注学生所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观点
如果以上德育教育的困境只是外因的话,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德育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德育教育不系统,教材的德育内容编排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其次老师的德育教育理念和德育教育方法落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孩子们,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还只是以单纯的说教灌输来开展,那么效果可想而知,另外我们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围绕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来进行的,很少有围绕德育教育而开展的教学改革,从另一层面上来说,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又再次忽视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课堂德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今天的德育教育困境,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改革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真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本学科最重要的任务,不能仅为高考而教学,应以德育目标统筹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应落脚到德育的提升。学科教师要正确处理德育教育与高考需要的知识能力教育的关系,不应人为割裂二者的关系,德育的提升需要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刻理解与掌握,更需要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提升,二者完全可以相辅相成。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对学科教师的要求更高,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对于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要重新整合教材,确定德育目标,以德育目标统筹教材知识,既要满足高考需要,又要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升。
二、改革德育教育理念,建立开放式的德育教育,面对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和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如果我们局限于书本教学,会远远的落后于时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所以教师应站在时代前沿,不断的更新知识,把握社会热点,整合社会热点和教材,作为我们德育教育的资料,这样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辨别社会现象,及时的引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启发指导;讨论交流;练结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在教材内容上,存在着“三多三少”的情况,即抽象的多,具体的少;遥远的多,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实用性的少;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很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导学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导为主线,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主学习的模式。
二、理论和实践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2.从心理学角度看,导学式教学模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政治视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
三、教学程序及其实施过程
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对讲授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造,是一种既不重教也不重学的“夹心族”。其教学流程图式是:自学教材讨论交流启发指导练结。
第一阶段,自学教材。它是这一模式的最核心部分,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在学生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二阶段,讨论交流。这是这一教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旨在对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相互探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及独立钻研,大胆创新的能力。
第三阶段,启发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做好对学生讨论的启发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尊重学生。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我意识和尊严,有自已的精神世界,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的个体。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个性、知识等现状,把师生关系确定为平等的地位,共同参与讨论,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能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对讨论的开展和深入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讨论进程加以调控,并不时地运用幽默的语言、机智的思辨力,风趣的体态把讨论气氛引向和谐、激烈,避免讨论走入死胡同,或因缺乏气氛而停止。
再次,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一些讨论的问题,为了寻找充分的论据,离不开事先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从实践中找真理。如在讲《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在学生自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讨论题:“究竟是价格围绕价值,还是价值围绕价格转?”,然后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或超市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情况作调查,再到课堂进行汇报,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依据自己在农贸市场的观察心得,很快能得出正确的观点,从而使学生信服。
最后,重视归纳、整理,总结评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小结,对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综合。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使学生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乃至完全接受,并对讨论作一个评价,肯定每次讨论中成功的地方,鼓励表扬在讨论中有上佳表现的学生,为下次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练结,通过练习、复习、小结、行为训练等,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体系中去,并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行动。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在每节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书面作业,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政治作业必须注意多样化,既有口头、书面,也要注重实践活动,在平时的作业中,我尝试:
1.加强阅读指导,开拓学生视野,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杂志,把上面刊登的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章,通过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论一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达到巩固课堂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教学模式 情感参与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当然,力图改变现状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也很多。探索的目标是为了改变政治课教学现状,让政治课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政治课教学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所有的探索必须面对同一个前提就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内在学习动机。
“当不存在智力障碍与知识缺陷时,学习动机的有无与强度对学习的影响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所谓动机,就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有机体的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地是由学习的动机引起的。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心理学家把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由内部动力驱使而产生的动机叫做内部动机,由外部动力(诱因)驱使产生的动机叫外部动机。具体到学习行为而言,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自我的报偿而引发的,它的核心是“认知、好奇心”,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行为;外部学习动机则是由学生对奖励、表扬或者竞争等外在的报偿因素引发的。受内部动机驱使学习的学生,他们更看重的是获得知识本身的行为;而靠外部学习动机驱使学习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得到高分,为了获得奖励和表扬。在不同动机支配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由此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拥有内部动机的学生在学习行为上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持久的学习耐力,会把学习知识作为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在这种动机支配下的学习行为会自觉、持久和有效得多。
众所周知,改变政治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探索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
我国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积极性、主动性,认为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支持和合作。
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就是此种教学论的现实表现,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倾向性表现行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一定的自为性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这种教学实践模式顺应了人是在活动中存在的的人学理论,是我国现代教学论结出的硕果。
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误入歧途之虞。他们很重视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经常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辩论、表演、讲解等。这些是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但如果只是一味地为了追求形式的多样而采取这些方式,忽略了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参与就有些变味了。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公开课:老师学生闹哄哄,花里胡哨的表演占了大半节课,学生参与不可谓不多,可一节课下来,连听课的老师都不知道讲了什么,所谓学生的参与也只是按照老师的安排走走过场,这个过程完了就完了,什么都没有留下。这样的课显然违背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
笔者以为,学生主体参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行为的参与,我们应把学生主体参与分为主体行为的参与和主体情感的参与两个层面。所谓主体行为的参与,就是指课堂上学生以行动参与到教学中,完成教学。例如,学生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所谓情感的参与,就是指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兴趣等能够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
主体行为参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活动课教学。新制订的《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见,活动课教学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最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
【关键词】 思想政治课;教学法;循序渐迸
很多人认为政治课难教。教师教时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时没有兴趣。那么怎样使教师教的有味,学生学的有劲呢?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使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做法。我把它称之为:五环政治教学法。
第一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充分说明了阅读课文的重要性。阅读课文要得法:①要抓住教材,各个组成部分的中心.那就是说,在读的过程中要领会这部分的中心是讲什么的,从而紧紧抓住掌握好。②抓住了中心就要围绕中心弄懂这一部分讲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切实吃透把握好。③就是要处理好正文和辅助文的关系。政治课教材中有粗体字,有一般字,还有小体字。那大粗体字往往是重点和难点,那一般字是正文,而那些小体字则是来说明正文和重难点的。所以这个关系我们必须把握好。④就是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和设问小栏目.政治课教材中,举出很多名人,列举很多名言,同时还有很多小栏目,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来为教材的中心,重点难点来服务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
第二环:关注。关注什么呢?我们说:①要关注标题.标题是枸建知识框架的支柱。首先,要关注课题,那就是说首先要看这一课题是什么要记住。其次,要关注节题。那就是知道了这一课的课题,还要知道这一课共有几节内容,每节都是讲什么的。最后,就是要关注目题.那就是说,每一节里共有几个小目题,重点是什么。②要关注字体,字体是知识重点的显示器.教材内容的表述采用不同的字体,表示出来我们应反复阅读,深刻领会,理解其意。③要关注插图。插图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记忆的桥梁。所以我们应很好观察分析其意仔细领会。
第三环:定重点。怎样确定重点,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我们教师应首先熟悉课程标准,而后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重点。②根据黑体字来确定重点,课文中有很多黑粗体字,那就是本课的重点,我们应掌握。③根据特殊词语来确定重点。比如,课文中常有些,如标志,关键,实质,方面等,这都是特殊词语我们应把握。④应根据课后练习确定重点。每课后的练习题,它都概括提出了这一课的中心和重点,我们应把握。
第四环:会。会什么呢?①会归类,比较归类,融会贯通。②织网。归纳总结,比线串珠。③提问,思考质疑,敢问善问。④巩固及时复习,温固而知新。⑤补遗,分析失误,查漏补缺。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 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
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博士说:“中国教育太重视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而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生死的知识太多,活的思想太少。”作为教育主体对象的学生创新潜在能力人人都有,但要把这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我们教师的悉心培养。但就当前看,尤其是在农村,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部分老师及学校管理者的“应试”观念及陈旧的评价制度等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影响学生的发展及潜能的挖掘。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个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充满时代气息。所以课堂中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社会热点、地区热点、时事重点来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引导学生对某一现象问题进行探究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学生的“学”。例如:在讲初一年级“自尊、自强自信、自爱、自省、自控”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内化,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珍惜自己的名誉,珍爱自己的生命,我设计学生观看古今中外的伟人、成功人士、榜样模范及身边人物的事迹、实例,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表现畅所欲言,以理解、掌握,使学生达到“明理”的学习目的。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的过程和课堂热烈交流的过程中感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突发奇想,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在飞行器成功研制之前,人们想象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在游轮成功航行于大海之前,人们想象鱼儿样体验大海的魅力;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才有了飞船遨游太空、“蛟龙潜水“的精彩壮举,这都是创新精神所创造的奇迹。发明创造是很多学生向往的美好愿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之一,但人的这种能力在尚未表现出来之前,属于一种“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突发奇想。重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在我们的教学中,具体做法:
(1)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励学生自己去质疑讨论和探索,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其材料要多社会生活实际中选取,也可以从教材中摘录。如八年级上册“竞争的同时是否需要相互合作。”“网络的利弊”“在某些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该不该放弃个人利益”“会吃亏时要不要坚持讲诚信”等。
(2)“真理往往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我们老师要努力提升学生“提问”的水平,使学生会问、善问。告诉学生“提问”的基本要求,教会学生将“疑问”变为“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亲身经历,立足所学知识提出实践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产生质疑;教师先提出示范性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或素材模仿提问;提出问题后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完善。一定时间后,学生能清楚、恰当地表述自己的疑问,还可能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
(3)老师要积极参与讨论,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实施讨论过程中、老师善于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及时鼓励表扬他们勤学好问、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良好品质。
三、注重实践,完善学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