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内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68份,回收1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0%。168例患者对内科护理工作满意137例(81.5%),不满意31例(18.5%)。对护理工作不满意患者的原因展开进一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缺少有效沟通技巧10例(犯.3%),护理技术不足5例(16.1%),服务态度不良5例(16.1%),偶有护理差错4例(1.29%),医疗费用高4例(12.9%)及患者与家属自身因素3例(9.7%)。
2讨论
2.1提升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在社区内科护理中,部分护理人员存在护理技能不足、服务态度不良等问题,有些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应有的责任心;因此,应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予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护理人员基本的业务能力与理论知识加强培训,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重视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定时开展沟通技能培训,促使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护理人员应主动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剖析,做到换位思考,充分为患者考虑。
2.2加强护患沟通
现阶段患者及家属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在治疗过程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常有强烈的求真欲望。因其缺少医疗护理相关知识,若治疗结果未达到患者的预期效果,患者及家属易怀疑护理人员或对其进行指责,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在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治疗目的、可取得的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况,使患者及其家属有充分的思想准备。.33公开收费标准本次调查显示,医疗费用问题是患者对社区内科护理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其入院时首先说明大概费用,使患者及家属对收费标准有明确的概念,在患者住院期间及时为其提供详细的治疗费用明细表。新仪器、新药品与新技术的使用可发挥更为明显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给患者家庭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易导致其心态失衡,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详细说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若治疗中需要使用贵重药物,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有疑问时给予明确、耐心的解释。
3结语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心内科患者114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国心内科防治指南的心内科病标准。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平均年龄(45.9±5.6)岁;对照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平均年龄(47.1±7.3)岁。2组患者一般情况无明显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加以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心内科疾病是长期慢性的疾病,在长期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干预,采取患者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疏导和安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配合治疗。
1.2.2健康知识教育
对患者予以相关的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通过面对面宣讲、发放宣传手册、组织座谈会及讲座、电话随访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讲解心内科的相关知识,如与环境的关系,心脏功能运行的机制及防控措施,心内科的临床常见症状,并且分析不良情绪对患者的病情产生的影响。
1.2.3运动指导护理
给予患者适当的运动指导,告知患者适当合理的运动会对心脏功能带来获益,并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选择合适的运动类型、频率及强度等,如慢跑、游泳、气功、太极等,嘱咐患者每天坚持运动30min,以期间无明显的不适感、中等强度以下为宜,若患者在运动时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若停止后仍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1.2.4用药的护理
给予患者临床用药的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用药方案,选用适当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与联合治疗等方式的治疗。了解并掌握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方法、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用药,嘱咐患者按照医嘱定时、定量、坚持服药,按时监测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
1.3疗效标准显效
病情稳定,无明显并发症;有效:病情相对稳定,偶见心悸胸闷,均可自愈;无效:较前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后
总有效率干预组为78.9%,对照组为54.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7.70,P<0.05)。
3体会
1.1方法:对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传统的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则在此基础上加入风险管理,即进行护理中风险因素的评估、实施相应管理措施等。内科护理中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
1.1.1对患者的管理:首先,在患者入住我院后,要保证其不发生意外伤害。可以通过在医院洗手间或走廊设统一扶手、保证地面干燥、安装夜间照明灯等措施来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初入我院的患者介绍我院的具体情况以及其病情状况,让其摆正心态,增强自信心,缓解甚至消除焦虑、悲观的情绪,进而提高在治疗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度。
1.1.2对疾病的评估:护理人员每日进行病房巡视,对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对于潜在的风险因素事先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稳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对于那些存在安全隐患的患者(疯癫症、智障、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等)要进行重点监控。
1.1.3对医护人员的管理:首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了解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日常操作程序(无菌消毒、静脉采血等),提高心理素质及对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对于那些刚进入医院,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新护士,就采取“老带新”的制度,让有多年丰富实践经验的护理人员指导新护士工作,帮助新护士成长。
1.1.4对相关护理制度的管理:完善内科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准则,对内科护理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要求护理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使其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风险意识,提升自身护理水平,避免风险的发生。
1.1.5对医疗器械、环境的管理:对于治疗药物和医疗用品要进行定期检查,及时补给,确保资料设备运行正常、急救药物准备充分。同时,还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卫生,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打扫,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降低疾病的感染率。
1.2观察指标:此次两组对比的指标有风险事件发生率、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投诉率等。
1.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即代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常规护理管理的实验组的风险事件发生例数为15例,发生概率为30%,而经过常规护理和风险管理后,对照组风险事件发生的例数为4例,发生的概率为8%;实验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38例,满意度为76%,对照组中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的有患者48例,满意度高达96%;实验组患者中进行投诉的有10例,投诉率为20%,对照组中进行投诉的有1例,投诉率为2%。以上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基础护理管理主要包括[3]:患者因疾病易产生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积极、热情与患者交流病情变化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防护知识和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的悲观、消极情绪。保证患者居住在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定期更换衣物,保证患者皮肤清洁,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餐后进行口腔护理。定时对房间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先兆症状做出准确判断,评价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呼吸机使用情况及意识情况。护理人员需定时进行肺部听诊,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变化,准确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插管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特别需要加强半夜的巡视,避免哮喘患者发作带来的危险。患者表现出缺氧症状时,需及时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节氧的流速和流量。抢救物品准备充分,出现危急情况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护理人员需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使用剂量和配伍禁忌。用药时应了解清楚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史,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告知医生,并采取积极的抢救措施。呼吸科危重患者需要保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中的异物,吸氧次数和吸氧时间保证合理、有效,避免吸氧过程中对患者黏膜造成损害。在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仪器参数的变化。气道湿化时保证吸入温度与患者体温接近。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易出现营养不良,会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对此需加强营养,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可采取鼻饲流食。
2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χ2检验与t检验表示,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后,患者呼吸道阻塞、肺不张、过度通气、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较管理前明显降低(P<0.05)。见表1。2.2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比较实施基础护理管理后,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较管理前明显提高(P<0.05)。
3讨论
3.1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基础护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不足[4]。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病情严重,对基础护理要求较高,但院方对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视不足,片面认为患者家属护理的责任较多,院方未在日常护理中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监管工作执行不到位,引发基础护理工作不到位,护理效果不理想,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水平相对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呼吸内科患者易出现肺部感染、呼吸道阻塞、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并发症,护理人员因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影响了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严重的甚至导致死亡。护理人员因对抢救技术不熟练,导致救治时间延误。因缺乏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和鼓励,导致患者不能积极配合治疗,进而影响了治疗效果。(3)医院管理不到位。医院缺少对护理流程的具体管理规定,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缺乏相应规范,护理操作往往不到位。因缺乏责任制度,导致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难以保证护理质量。由于护理工作多注重治疗,则忽视了对用药效果的观察[5]。加之绩效考勤制度缺少人性化,影响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4)患者因素。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年龄较大,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患者由于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意识较差,不能积极配合治疗;部分患者因病情恶化,易出现消极不安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在治疗中仪器的干扰、环境的嘈杂均会使患者产生抵抗情绪。患者病情和每个人承受能力的差别,也对治疗和护理工作产生影响。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出现皮肤破损和压疮,部分患者由于无力会出现摔倒和坠床的情况。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是影响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3.2呼吸内科危重患者基础护理管理的对策
1.1培训目标的设定根据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设定了7个阶段培训目标。具体步骤:(1)第1阶段(1~2周)保证新实习生了解病区的环境、医院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服务范围和流程、内科健康教育等基础理论知识;(2)第2阶段(基础护理内容的掌握)能够了解内科相关的基本技能,掌握内科基础护理操作流程;(3)第3阶段(专科业务)要求掌握各科的护理常规和相关的护理流程、目的和注意事项;(4)第4阶段(第9~12周)了解内科的药物治疗、院内感染的处理、内科传染病的防治措施等相关理论知识;(5)第5阶段(第13~16周)完成核对、执行医嘱和护理病历书写的培训。(6)第6阶段(第17~20周)完成内科常见疾病抢救和应急事件处理的培训,要求实习生掌握心肺复苏、药物过敏等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7)第7阶段(第21~24周)进行岗位职责和护患之间沟通技巧的培训,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要求的效果。
1.2具体培训方法的制订(1)指定的带教老师结合内科培训手册内容备课,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示范教学等多种培训模式。各个阶段选定有经验的组长担任,并对他们进行考核。要求带教老师及时了解实习生的要求和困惑,力求做到不留死角;积极以身示范加强实习生对护理薄弱环节的了解;由护理部定期考核以便了解培训进度和教学质量。(2)实习生入科后随机发放内科护理培训手册,根据培训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生可及早地了解培训内容、形式和要求,能够有的放矢地安排学习和复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进行自学,让实习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可以更快地适应培训和提高学习效率。
1.3评价指标
1.3.1学习效果评价(1)随机考核评价:带教老师通过口头提问、角色扮演、模拟急救等方法,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学习效果。(2)阶段考核评价:阶段培训完成后,由本科护士长组织理论、实践技能及急救能力考试。统一理论考核、实践技能和急救能力考试评分标准,均采用100分制。综合成绩大于或等于80分者进入下一阶段培训。(3)终末考核:所有阶段考核达标者参加护理部终末质量考核,合格者授予独立值班资格。
1.3.2实习生工作能力的考核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护士对实习生工作的满意度评定表》、《医师对实习生工作的满意度评定表》对实习生工作能力进行评定。主要涉及护理业务知识的水平、护理质量、实践水平、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每个评定表有10道问题,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采用《实习生工作能力自我评定表》进行自我评价。主要涉及业务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护患沟通等方面。共20道题,有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选项。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实习生的护理部考核分数比较培训前两组护士的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满意度调查结果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实习生满意度、团队满意度、实习生自我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4。
3讨论
3.1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传统的护理带教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杂乱、随机、不能系统化教学等缺点,尽管也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但没有具体的书面教学内容,使教学显得很不条理,无形中加重了教与学的负担,并可能造成与教学目标相背离,进而影响教学质量[8-9]。本院的内科护理培训手册更具体、更加规范和程序化。与传统带教相比,主要有以下进步:(1)内容上,内科护理手册更为全面,完全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可能的遗漏和疏忽,最大范围地提供了合理全面的教学内容和目标。(2)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培训要求、各阶段考核办法,避免了传统模式下盲目、效率低下的特点,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使带教老师更为直观地了解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护理部对培训前后实习生的考核中,培训后观察组实习生的理论和实践技术的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内科护理培训手册能够提高实习生的学习成绩,这可能与培训手册更为简洁、全面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实习生的学习兴趣,且更有针对性、利于自学和复习等特点有关,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3.2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工作得到科内护士和医师的好评。通过表2、3可以看出,医生和护士团队对实习生的满意度评价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培训手册对实习生的工作质量、应急协作能力、操作技能、理论知识水平和责任心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护理培训手册要求带教老师通过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场景等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实习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这些可以使实习生提高自己的各种水平和能力。现代的医护模式已经转变,良好的医护关系和融洽的气氛能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医疗水平和有效减少医疗过程的不良事件发生,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预后[10]。
3.3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对实习生进行培训,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的自信心和工作能力。实习生不能及时适应工作环境,会对他们心理和角色的转变产生影响。采用内科护理培训手册,使实习生的护理培训有了新的指导方向,教学的规范化有利于实习生工作能力和处事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自信心和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实习生角色的转换[11]。内科护理手册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单调、重复的特点,通过多个带教老师的培训,能最大限度地开阔实习生的眼界,学习不同老师的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有利于自己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发散自己处理问题的思维。由科室多名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及时沟通,找出不足和薄弱环节,更增进了师生感情,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大大促进其完成角色转换与适应。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呼吸内科收治的患者90例,男41例,女49例,病例年龄范围在13~6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40.7±1.8)岁。其中肺炎23例,哮喘21例,肺栓塞26例,支气管炎20例。本次研究涉及到的护理人员共计28名,年龄范围19~36岁,平均(28.7±2.9)岁;本科9名,大专13名,中专6名。
1.2方法
1.2.1建立护理小组
在入选的30名护士中通过公开竞聘选出3名责任组长。责任组长尽量选择学历较高、护龄较长、临床护理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术高、并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的护士。然后再经专业培训进修,最终定岗定责。遵循责任制的管理模式,根据其余护士的工作经验、工作年限、学历水平、专业能力及操作技能,在护士长指导下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将其分为护理学员、辅助护士和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由呼吸内科中经科室严格考核的中年护士担任;辅助护士则原则上为经考核合格的低年龄低资历护士;护理学员原则上应为新护士。同时,根据各科室床位数及疾病特征,整体上将病90例患者分为3个小组,每组30例患者,由3名责任组长分别带领三个护理小组负责。
1.2.2区分岗位职责
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过程中,必须确保各个岗位分工明确,职责清楚。
1.2.2.1责任组长
责任组长整体负责整个小组的排班、管理及优质护理项目的完成质量。责任组长需固定上班时间,落实小组责任制,保护临床的治疗、护理,及时处理危急重症。排班上应改变传统功能制护理模式,推行APN排班,减少护士交班次数。责任组长每天提前15分钟到达病房,以便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病情,根据实际情况及护士能力对小组内护理状况进行分管。
1.2.2.2责任护士、辅助护士及护理学员
责任护士应在责任组长监督下对本组患者的治疗、护理及抢救工作负责;辅助护士对本组患者的临床用药及配置输液负责,并在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的指导下参与抢救危重症患者;护理学员则对本组患者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负责。
1.3观察标准
分别在责任整体护理干预前后对医护人员的临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在干预前后护士长对于责任制整体护理考核中责任护士的工作状况分别进行责任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χ2进行比较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取t值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调查
于责任整体护理干预前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90份,回收90份;干预后发放90后,回收90份。问卷要求患者对整体护理体验感受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四个标准,本研究定义满意率为排除不满意者的比重。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前,非常满意35例,满意33例,一般8例,不满意14例,满意率为84.44%;干预后,非常满意47例,满意32例,一般7例,不满意4例,满意率为95.56%。干预后满意率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护理小组成员考核评分
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前后护士长对于入选护士的护理分别评分考核,干预前平均评分为(76.2±5.1)分,干预后平均评分达到(92.2±4.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1设置“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目标应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生成的变化。在这种目标取向的指导下,强调通过创设情境来鼓励学习者对具体情境下的问题展开思考,并通过多元视角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培养学习者个体的能力。对于学习者个体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发展与变化,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即学习者在职业教育课程中所获得的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发展与变化。内科护理课程目标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护理职业行动能力的获得,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和方法能力。
2丰富与拓展课程内容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不断拓展的。随着医学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护理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拓展。内科护理作为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临床课程,课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的学习绝不是通过一两本教科书加上一些参考资料就能完成的。内科护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包含在职业活动的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活动和实施情景,大部分专业知识便失去了意义。内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内科护理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学校教室、实训室,而应将学习地点拓展到医院乃至整个社区。因此,内科护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工作过程得以呈现,并由学生与情境的对话,在工作过程中生动体验、不断反思,从而生成新的内容,不断丰富内科护理课程内容。
3创新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模式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内科护理课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采取理实渐进融合的课程实施模式。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去寻找得到该知识、技能的途径。
3.1内科护理课程实施的具体策略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将学生的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内科护理课程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情境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将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在情境中完成对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与措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形象、立体、直观地演示内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对内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让学生在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建构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知识结构。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按校内实践—校外实践—顶岗实习的途径渐进融合。校内实践:在学生建构内科护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内科常用护理技术实训项目与综合模拟救护项目的操作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把握操作重点,突破难点;校外实践:安排学生到医院参观见习,帮助学生真实体验护理工作环境,在真实情境中熟悉护理工作路径;顶岗实习:到医院或者社区,结合实践进一步掌握病情观察内容、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根据不同人群、不同需要灵活运用护理技术,实施整体护理。
3.2内科护理课程中新型的人际关系
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和谐、互助、支持、合作的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包括以下3种:(1)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起和谐与支持的合作关系。例如,教师可以以内科护理案例为载体,介绍新知识或示范新技能给学生,但又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知识和观念,只为学生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可以参照这种路径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思考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此类问题的其他路径。(2)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助、互导的合作关系。如今,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尽可能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经验、互相评判、互相给出建议。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安排学生围绕给定的内科护理案例进行小组讨论,经过讨论提出相应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判,并在互相评判中学习。在实践课中,安排一组学生完成某项护理工作任务,其他学生进行观摩,让观摩的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3)学生与医院带教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和谐、支持的关系。在医院实习过程中,医院带教教师应对实习学生提供知识性转化、技术性建议、情感性支持,应与实习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加强院校合作,构建课程实践共同体
在内科护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关系,并形成促进学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与医院带教教师共同成长的实践共同体。从仅关注学生的实践学习转向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医院带教教师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的专业发展。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者都要基于平等进行协商,在一种互惠、互相依赖、互相支持的关系中实现彼此知识与经验的共享。在知识与经验共享的过程中,不断对话与反思,能够为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经验重组和转变提供机会,并在课程内外对各种不同观点和意义建立广泛的联系,有目的地寻求各种不同的假设和方案,对各种选择和假设进行批判性理解,促进共同体中所有成员的发展。
5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认为课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相应的课程评价也应该是灵活的、多方位的发展性评价。改革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以发展性评价为导向,建立以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考核、结业测试等新的考核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包括学校专业教师与医院实习带教教师做出的评价,还包括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以及同伴评价。内科护理课程具体考核评价方式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各占内科护理课程考核的35%,学生自我评价占15%,同伴评价占15%。在理论考核方面,理论知识考核根据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进行,采用课堂提问、案例分析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理论考核;在实践考核方面,分3个阶段进行:校内考核、课间见习考核、毕业综合技能考核。考核小组由学校专职教师和校外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医院各科护士长共同组成,实践考核时专业教师和行业骨干、专家全程参与,保障实践考核质量。学生自我评价采用反思记录和自评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同伴评价采用小组评价量表对该组同伴进行评价。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