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4 15:10: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卓越教师技能大赛工作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生产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39-02

培养一支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2006年4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动《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力争“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培养新技师和高级技师90万名。为此,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及其他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中开展了预备技师培养工作,探索通过学校教育方式培养后备技师的途径和方法。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在校生实行预备技师考核培训制度的要求,依据学院办学条件和专业优势,我院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在培养具有大专学历和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新型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

分层次教学,实施

卓越技师”培养计划

近年来,随着适龄高考人数的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日益严峻,招收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有80%的高职院校没有完成招生任务,录取普通高考学生的分数在180~450分之间,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距。根据生源情况,结合社会需求,我院在数控技术等优势专业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推行“大专+预备技师”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带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

自2009年以来,我院每年从600多名入学新生中经过理论考试、能力测试和面试等环节选拔40名学生组成数控技术专业“卓越技师”班,执行“大专+预备技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制3.5年,实行“2+0.5+0.5+0.5”培养模式,课程全部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前2年完素质、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等模块教学与训练,第1个“0.5”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半年的生产性实训,第2个“0.5”进行半年的专业关键技术技能训练,第3个“0.5”进行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关键技能训练和企业顶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培养学生具备预备技师职业资格及技能。

以行业需求为依据,准确定位

数控技术“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对应的岗位群职业资格有数控车床操作工(预备技师)、数控铣床操作工(预备技师)和加工中心操作工(预备技师)。通过调研、走访发现,济南市及周边机械制造行业企业对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数控机床维修等岗位群技师层次人才素质能力的总体要求是:爱岗敬业、勤奋务实,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能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技艺出众,一专多能,能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善于沟通、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院聘请济南机床二厂等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骨干教师共同组成了专业建设小组,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参考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数控技术专业“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熟练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及数控加工工艺和编程技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数控加工关键技术和技能,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生产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

“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不再按照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设计模式,而是以学生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兼顾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平台”包括基本素质能力平台和专业基本技能平台,每个平台包括几个职业能力训练模块。基本素质能力平台包括基本工具应用、协调与合作、自我教育与完善等三个模块;专业基本技能平台包括普通机床操作、加工工艺编制、零件三维造型等三个模块;专业核心技能平台则按照职业能力要求设置数控车床操作工、数控铣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三个核心技能模块,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学习能力和职业性向选择其中的一个核心技能模块进行专向训练;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为学生选修课程,根据岗位迁移能力的需求,开设了技术拓展和管理拓展两类课程方向,技术拓展方向开设《工程力学》、《零件设计》、《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有利于专业知识深度扩展的课程,管理拓展方向开设《企业管理》、《机电设备管理》等有利于专业知识横向扩展的课程。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开发项目化课程

将专业培养目标的各项职业能力分解于每门课程,以职业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全部课程按照项目化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项目构建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由若干个任务组成,以任务驱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内容即为工作内容,工作内容即为学习内容,融“教学做”于一体,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院骨干教师共同组成课程设计小组,选取企业工作项目,结合学校实验实训条件,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编写项目化课程教材。同时,根据职业能力培养和课程教学需要,建设测绘测量室、课程资源库、专业仿真实训室等一体化教学场地和设施,保证项目化课程教学的实施。

“大专+预备技师”高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 我院经历了六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历程,形成了“厂中校”、“校中厂”的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办学格局。我院有中等规模的生产性实习工厂——济南第六机床厂,产品主要有2M9120型万能工具磨床、全数控周边磨床、经济型数控周边磨床等,年产设备400台套。近年来,以实习工厂为基础,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将其打造成学院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低年级学生按项目化课程在基本技能训练场地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技能训练,经考核合格后,随着年级升高逐步转入学校生产性实训场地,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顶岗生产,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加工到精加工,严格按照产品质量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工工具磨床的上千种零件,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装配成整机,检测、调试合格后出厂。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不仅掌握了规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体验了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养成了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质量意识。

实行“双导师”授课 由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共同设计、实施课程工作项目,指导学生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及评价等步骤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中,理论教师侧重工作项目的理论指导与咨询,实习教师则侧重工作项目的实施与评价,各有重点,取长补短,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聘请企业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在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 我院聘请济南机床二厂加工中心技师张易明等6名兼职教师成立了“数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学团队由济南市机械行业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组成,掌握国际国内前沿数控加工技术。兼职教学团队与学院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共同编写了《数控车工技师训练教程》、《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技师训练教程》、《UG设计与自动编程》、《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等4本专业实训教材。教学团队选取企业高难度加工工件作为教学项目,从加工工艺的制定、加工刀具的选取、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及加工技巧等各个环节指导学生训练数控机床操作的关键技术技能。

以赛促训,以赛促练 充分利用山东省和全国数控技能大赛的机会,按照整体集训、选拔参赛的原则,安排“卓越技师”班学生参加大赛并做好赛前集训,从心理、技能、加工精度、加工速度等各环节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复习,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幅提高,同时在集训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2012年的山东省高职院校数控技能大赛中,由“卓越技师”班学生组成的参赛小组取得了数控加工与装配项目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其中3名学生因大赛成绩优异,获得山东省人事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的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在我院实施三年来,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选拔优秀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校内生产与实训相结合,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将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数控加工技术引入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了本工种的关键技术技能。在2012年的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职业资格鉴定中,我院2009级“卓越技师”班40名学生,除3名学生因大赛成绩优异提前获得技师职业资格外,其余37名学生全部考取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参加了2013年上半年的预备技师职业资格鉴定。我院在“大专+预备技师”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在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9(8):45-47.

[2]侯银海.对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的思考[J].模具制造,2009(9):94-96.

[3]刘显泽.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4):11-13.

[4]胡振文.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53-254.

[5]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6]陈贤清.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10(Z1):78-80.

篇(2)

关键词:ITAT;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55-03

ITAT(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raining)大赛是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赛以教育部为主管单位,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在全国范围内已经举办了七届。

在新疆,包括我校在内的十余所本科、高职、中职院校积极备战并参与了比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技能大赛的举行,促使了各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2012年新疆师范大学通过的《新疆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新师校字[2012]142号]中,明确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本校学生学士授予相关连,极大地提高了ITAT的地位与价值。

通过参加该大赛,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挑战自我、挖掘学习潜能,还能培养学生在科研上的刻苦钻研精神,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也有促进作用。[1]笔者自2008年开始接触ITAT大赛指导工作以来,积极探索,在大赛取得收获的同时,针对我校大赛情况,也发现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

我校参赛学生实际辐射面与新师校字[2012]142号文件中对学生的应然覆盖面存在差距,ITAT大赛的选拔功能大于普及功能,参赛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数字化时代的必须。技能比赛常常有检验展示、选拔激励、引领示范等功能,[2]然而过多地强调选拔性或者只注重了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普适性要求,则使大赛成为少数精英的大赛,对于师范生IT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

2.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

大赛培养了一批有创新意识和扎实技能的学生,同时成长了一批有经验和责任心的指导教师,但ITAT大赛指导工作单枪作战多于团队协作,指导工作还未形成合力。目前ITAT大赛参赛学生主要来自计算机公共课或相关专业筛选的爱好信息技术的潜力生, 经过任课教师或者有培训经验和特长的教师系统培训,成长为技术尖子参与大赛,指导教师往往只是个别感兴趣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工作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自愿自觉,并没有形成团队和优化的培训系统。

3.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

参赛项目偏重Office办公自动化、C语言、平面设计类,鲜有其他项目参赛。团体赛参加较少,新技术新科目的适应力不强。团队项目及创新性强的项目仍需要开拓。整个ITAT课程体系是一个良构的课程系统,所涉及的学科和门类一应俱全,并提出了一系列课程目标,在某种程度上,系统学习和掌握了ITAT课程体系某一模块的内容,意味着将会获得对应的能力。但因培训教师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参赛项目只偏重于个别教师擅长或感兴趣的领域。学校近年来鲜有团队项目参赛,且参赛项目中创新能力要求高的项目仍显不足。

4.计算机应用能力零散发展,整体缺乏聚合设计

ITAT能力内核与本科生IT相关课程只是课程实施的衍生物,课程无涉使得ITAT与课程的整合上整体缺乏聚合设计。大赛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仅仅依靠赛前培训是很难达到和获得的,只把大赛看作师范生常规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衍生或者拓展,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赛所蕴含的对学生技能及创新能力的要求,现实中,学生却显得很不足。大学课程(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还没有重视发掘ITAT大赛的潜在价值,失去了很多培养学生的学习机会。

二、进一步改革的措施和建议

在梳理新疆各高校ITAT大赛七年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师范生参赛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ITAT相关的比赛衔接融合、能力培养、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创新意识等环节入手进行多方位调适和改革,以促进师范生创新能力和IT应用能力的培养。

1.一项技能与多样化备赛

当下,可供大学生参加的比赛门类、级别都很多,且每项比赛时间覆盖大学生整个学年乃至大学阶段。从内容上讲,学生很容易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里找到多项赛事,各赛事对学生来讲,可以互为孵化前提。以程序设计为例,学生可以参加的比赛有全国信息技术应用(ITAT)水平大赛、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MM百万青年创业大赛等等。学生只要系统掌握了一门或几门编程语言及工具,就可以实现各种赛事的参与和技能迁移。为此参赛学校应该仔细研究各项赛事的时间安排、赛事特点及技能要求,详细规划出系列比赛的规程,梳理赛事,为各阶段比赛做好准备。

2.能力普及与精英化选拔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精英化教育模式却未能很好适应大众化阶段的变化,[3]与以往的院校选拔技能操作方面的尖子生优先参赛、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的情况不同,如果将“ITAT程序设计模块认证证书”及“ITAT任一模块认证证书”与师范生学士授予相关,在制度层面为大部分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普及创造了环境与发展的可能。技能大赛与整个师范生基础性教育教学紧密相关,与此同时,大赛会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培训中来,兼顾基础性教学与精英化培训。这样参赛规模可以进一步扩大,使之成为学生参赛的常态。使技能比赛既能检验学生的能力水平,展示自己所学,同时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激励学生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引领大学生力争上游,取得更好的成绩。

3.名师助学与团队化协作

ITAT大赛辅导与培训工作,会锻炼和成长一批优秀的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往往善于引导学生从兴趣走向专业,再走向卓越,技能大赛项目的多数内容和要求往往范围广,难度较大,与一线实践紧密相关,并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优秀的助学教师不仅理论知识全面,还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战经验,是助学教师中的“名师”。但是名师助学固然有利于产出高水平的参赛种子,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辅导毕竟不利于名师的教育生态,同时对于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需要我们打破常规,既可以聘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又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同时突出名师作用形成团队,形成团队化的培养模式,团队化培养模式的形成首先基于教师团队自身的特点。[4]在教师团队建立过程中,需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全局考虑,将教师团队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利用教师团队中专业及研究方向的合理配置带动培养模式运转,使教师资源最优化。[5]树立以赛促教、教赛结合的思想,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全面提升教学团队整体协作水平,使教学及大赛达到预期效果。

4.课程整合与聚合化设计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指将两种、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入到课程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创立综合性课程文化。[6]这里的“课程整合”是ITAT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整合。

ITAT课程体系已随着每年赛事的推进逐渐体系化和专业化,课程的内容既可以满足信息技术专业技能的培养需求,又能体现选拔的条件要求,为其整合至大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及计算机相关课程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同时,立足于大学课程,不可能将ITAT庞大的课程体系全盘移植于大学课程,这需要课程开发者和实施者智慧地进行聚合化设计,即让整合后的课程既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大赛和实践的需要。

5.一专多能与创新化发展

信息技术能力是一组能力,每个师范生所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模块都因兴趣或专业的不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ITAT为师范生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可能,也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尤其是ITAT大赛团队赛中,对创新的要求几乎是质性的。这需要大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框架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去研究新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关心的现实技术问题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研究课题和内容,同时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既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也能培养学的科研能力。[7]高校要成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创新的重要源头,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8] 就必须与社会现实接轨,专业的交融和学科的交叉、创新方法的习得、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创新文化的创建都是未来创新型大学的重要特点,更是重要使命。

2013年第八届ITAT大赛没有设置个人赛,而只设置了团体赛。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不利于ITAT大赛的健康发展,与企业的联合固然给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提供了更好的环境与平台,更有利学生的团队协作。但是,个人赛也是培养大学生IT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家级的赛事,公益性应该大于功利性,相关部门应该看到ITAT带给大学生实实在在的好处,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里面,精心设计课程,注重提高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有机融合,[9]使ITAT大赛惠及更多的学生,引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志刚.“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在京胜利落下帷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92 .

[2]任邢晖.充分认识职业技能大赛的功能价值[N].中国教育报,2008 年6 月25 日第9 版.

[3]柴旭东.论大学创业教育的精英化误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4]陶勇芳,商存慧,崔华华.关于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5]康庄,周顺华.工科研究生团队化培养模式探讨――以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1).

[6]何克抗.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初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田有,冯,刘财.科研与教学并重 成就优秀的大学教师[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

[8]孙真荣.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3(1).

[9]董健,郭迎.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推动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

[10]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系文化 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4-157-02

1 高职系文化的定义

高职系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各系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成人成才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的总和。它主要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鼓励学生不断培养和锻炼相关职业技能,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从而成人成才。系文化之所以对学生的成人成才起作用,是靠了其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和引导。系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氛围存在于学生群体行为规范中。在这种系文化面前,学生会自觉地按照系部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运去参与各项教学管理活动。

2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文化建设实践

笔者曾担任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主任一职。该系下辖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酒店管理、商务管理、连锁经营管理、文秘等专业,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主要归属财经大类下的工商管理类。彼此之间,专业设置和建设大不相同,其相似之处,就在于“管理”二字。鉴于管理学专业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尚无法准确定位,更何况高职高专院校?如何给予管理系学子一个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有效实用的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就成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头等重要的大事。

经与系部老师不断论证,借鉴国内外管理学科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以系文化建设为抓手,积极引导学生个性发展,重构高职系部组织文化的发展战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人成才。

2.1系文化内涵

根据管理系专业特点,结合高职学生教育特点和多年教育经验体会,我们从做人、做事、人生追求等层面提出了“诚信(做人)・合作(共事)・笃技(立身)・卓越(追求)”的系文化内涵。

诚信做人,是道德品质层面上的要求。“诚”、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即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诚信即是诚实守信,这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诚信是做人之本;为人处事,与人交往,要讲究诚信。我们要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以此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规章制度,忠于组织价值理念和事业,维护组织利益,保守秘密,保证工作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信守承诺,公正对待他人,以赤诚之心待人。

合作共事,是协作精神层面上的要求。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团队中学习和工作,学会与队友们一起去完成任务,分享胜利的果实,学会从团队运作中吸取经验,学会与人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个人办事多个人帮忙,有时候事情会简单很多。合作共事,更多表现在关注团队目标和整体利益,支持、领导并善于与团队成员及其他团队协作完成任务:以团队利益为本,积极发现问题并促成问题的解决;有效沟通,吸纳不同意见,寻求他人合作;与合作伙伴共赢。

笃技立身,是职业技能层面上的要求。笃是“厚重、厚实、结实”,笃技,就是厚重、厚实或结实的技能,立身是让自己站稳。笃技立身即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发展、培养和拥有尽可能多的各种职业技能,以便将来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得到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好的前途,从而为谋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卓越追求,是人生规划层面上的要求。卓越是一种境界和追求,是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它和普通的差别仅仅在于是否有足够强烈的追求卓越的意识和脚踏实地不懈拼搏的精神。有位哲人说过,你今天站在哪里其实并不重要,但是你下一步迈向哪里却很重要,它决定了你的一生。我们明确告诉学生:不论现在的你是在什么起点上,你的未来都才刚刚开始,你的明天,都将由你今天的追求重新造就。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理解并认同学校人才培养战略,设定与学校人才培养战略一致的、具有挑战性、领先于竞争对手的学习、工作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让学生学会选择过一种完美的生活,追求目标,做他们自己想做的梦,人人定能成功。

2.2系文化推行措施

为推行系文化,我们从2008年下半年起,就采取了以下措施:

2.2.1活动竞赛保障

在学院“明德修身、精工智商”的校训基础上,我们大力践行以“诚信(做人)、合作(共事)、笃技(立身)、卓越(追求)”为核心的管理系文化,推行“专业学生技能展示周”,开展学生才艺技能大比武,积极探索学生活动与专业建设、专业技能学习的互动关系,营造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兴趣,以文化建设专业,先后举行了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以“合作”为主旨的气排球比赛、辩论赛、沙盘比赛等;以“笃技”为主题的系列专业技能大赛,如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秘书职业技能大赛、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商务技能大赛、班级文化设计大赛、节日庆典设计大赛、导游讲解大赛、超市经营技能大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大赛等:以及以“卓越”为主旨的系列学术讲座,通过邀请部分优秀毕业生、企业中高层以上领导来校做讲座,引导学生成人成才。

2.2.2激励制度保障

参照学院学生奖励相关规定,对管理系原有的学生奖励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所设奖项共分为:(1)管理系十大杰出学生(俊彦须眉/秀丽巾帼)。每年按性别分别开展“管理系十大杰出女生(秀丽巾帼)”和“管理系十大杰出男生(俊彦须眉)”的评选活动,从全系学生中评选出10位品学兼优的女生和10位品学兼优的男生予以嘉奖,授以“管理系十大杰出女生(秀丽巾帼)”或“管理系十大杰出男生(俊彦须眉)”的荣誉称号。评选时间分别为3月和11月。(2)管理系十佳大学生。每学期依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从全系学生中评选出10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以予嘉奖,授以“管理系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3)管理系专业标兵。每学期按专业不同,依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及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分别评选出本专业品学兼优的1名学生以予嘉奖,授以“管理系×x专业标兵”荣誉称号。(4)班级之星。各班每学期依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按比例分别评选出本班的班级之星予以嘉奖,授以“××班级之星(一等)”、“××班级之星(二等)”、“××班级之星(三等)”等荣誉称号。其中一等评选比例为占本班学生人数的2%、二等为3%、三等为4%。

2.2.3思想品德保障

创新分党校管理机制,提高学生党建工作效率,确保分党

校党的基本知识培训班学习效果。自2009年起,学院党委将党校“党的基本知识培训”教学任务下放到了各系,结合以往学生党建及党校培训工作经验,对参加分党校党的基本知识培训学生进行编班科学管理,即将每次参加培训的学生编组成一个班,班级名称由“年份简称+本年度内培训班期序”构成(如091班,表示该班为2009年的第1期培训班)。每个班设班主任1名(由党员教师担任),班长、副班长各一名,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各两名;班内按专业或者住宿便利设立“党申小组”9-10个,分别由班干担任组长,副组长可由组内同学选举、自荐或由学生党支部直接任命,每个党申小组分别由1名党员教师担任顾问,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党申小组成员的学习心得、思想汇报等,由班组织委员汇总后,交由顾问保管,并定期上交党支部。

3 高职系文化建设的几点经验和思考

3.1系文化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

要推动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学生形成同一的理念,并且贯彻落实。通过活动竞赛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系文化系统的认识,让学生人人参与在其中,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才能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用系文化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使之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需要。

3.2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加强系文化建设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宽”,高职学生的成人成才,需要积极的引导,尤其需要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过去我们在管理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通过加强系文化建设,积极搭建舞台,筹备各项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校期间在各项活动或竞赛中找到自己的合适参与方式,增强学生爱校爱专业爱自己爱他人的良好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就能引导学生更准确的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更好的规划自己未来人生。

3.3建立健全系文化建设运作机制

作为正处于系文化建设探索、定型阶段的管理系来说,建立健全系文化建设运作机制对推进系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首先要健全制度。管理系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一个责任明确、措施有力、奖惩分明的文化建设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加强组织领导。管理系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文化推广领导小组,并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精心策划,制定措施,认真实施,一年来管理系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良好的开展。

3.4高职系文化建设要切实取得成效,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系文化的魅力重点体现在各项活动的深层意义中,通过活动凝聚人、陶冶人。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系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

3.5要用先进典型激励学生

系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典型的激励是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靠典型引路,靠典型示范,靠典型推动系文化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一直坚持开展各项比赛活动,开展“管理系十佳大学生、秀丽巾帼/俊彦须眉、专业标兵、班级之星”等各级各类活动,让全体学生在评先评优活动中立志、竞争、成才。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先后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营造了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

系文化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就必定会彰显系文化的优势。管理系在系文化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系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使广大学生逐步形成牢固的思想意识,自觉遵循贯彻落实,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人人关心系部建设、人人参与系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这种浓厚氛围必将促进管理系文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系文化的建设必将推动管理系和谐系部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卓越土木工程师;注册工程师制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5-0087-03

一、引言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开展,建设领域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于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目前,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作为一种执业资格考试制度,门槛和技术要求都很严格或者可以说严谨,通过难度大。但通过考试取得了注册执业资格后,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都成为了工程行业中各个部门的技术或管理骨干,同时也得到了社和行业的极大认可。所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既明确了一个工程师所具备的执业技能和资格,又是对高校土木工程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一种行业检验标准。而如何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也是高等院校和土木行业共同面临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面临的困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1)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来培养工程人才;

(2)要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3)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到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针对当前工程界对土木人才能力要求的变化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需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但从近年来各高校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动力不足:从安全风险到经济效益,都导致了企业参与高校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问题的出现。

2.高校的企业资源短缺:实习企业常常是靠研究课题组教师成员的个人资源和个人能力,而教师个人资源中的企业未必是“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对口的企业和施工工地。

3.执行卓越计划的师资困难:由于高校和企业各自的工作性质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高校与企业的师资队伍还不能完全满足“卓越计划”对师资能力方面的要求。

4.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工程活动的简单重复性和工程实习完整度差等问题都影响了学生执行“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的积极性。

从以上分析可知,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导致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再加上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如何考核,标准怎样制定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卓越土木工程师计划的深入实施。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明确了土建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为我国高校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培养方向。

三、注册工程师制度对土木工程人才能力的要求

目前国家建设部组织的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中提出了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其素质能力考核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即基础知识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关的几大注册工程师考试科目(2015年)如表1所示。

从以上考试的科目和内容来分析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对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基本能力素质的要求,可以看出,几大注册工程师制度基础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行业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基本知识结构的要求;而专业考试是以工程案例分析形式体现,与规范是同步更新的,着重考核的是从业人员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注册执业资格考试是从实际工程出发,注重考查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是否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相应的规范、法律法规、标准知识等,这也是国内外土建行业对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四、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从以上分析可知,“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对工程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必须结合自身的行业特色,充分利用长期以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人才培养经验,再结合时展对人才能力要求的具体变化,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素养较强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是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改革的必然方向。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研究。

1.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卓越土木师人才的培养方案。(1)本校遵循教育部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专业通用标准来进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并进一步优化了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9月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规定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2011年10月制定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来优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2)本校重点按照《土木工程行业标准》来修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突出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证的理论教学,强化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采用了灵活的学分机制和考核制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我国已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土建类注册工程师制度,并且在企业工程中严格执行,所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将以土建类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证制度作为行业标准来具体修订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其中,基础理论考试知识已包含在国家通用标准内容里面,专业考试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工程案例分析。总之,在本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将新建土建类注册工程师执业考证理论教学模块与专业考试的专业知识相配套,强化了本科生实践创新培养与专业考试的工程案例分析,以此来实现按执行行业标准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

2.构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体系。(1)通过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学分要求,本校还大力鼓励学生申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纵向与横向的科研项目中去。(2)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校外高级别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本校响应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和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的号召,选拔出优秀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中辰杯”中南地区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等比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第二届“广厦杯”粤港澳高校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中,本校土木工程专业获得了两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优胜奖。(3)有计划地举行城市建设学院“筑梦飞”大赛。“筑梦飞”建筑设计大赛作为本校城市建设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专业的竞赛品牌项目,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设计思维潜能、工程实践素质、团队协作精神及学生把书本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至今,本校城市建设学院“筑梦飞”大赛共举行了四届,比赛的内容与形式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符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凸显了土木工程专业特色的比赛体系。目前,大赛已形成以力学架构制作竞赛、CAD技能竞赛、测量技能竞赛和建筑设计竞赛四个子项目为主的专业竞赛体系。在专业改革试点期内,本校近期目标是力争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参赛率达到60%以上,远期目标是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全员参与该项赛事。同时,邀请广东其他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提升“筑梦飞”大赛的品牌效益。

3.加大行业企业参与培养过程的力度。(1)巩固和发展实习基地。与其他质量工程项目一道,巩固和发展现有实习基地的教学功能,不断完善实习基地硬件条件,为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进一步拓展新的实习基地,通过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使相关企业成为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实践基地。现有实习基地一览表如表2所示。(2)企业深度参与到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来。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阶段的企业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大实践环节:实习与设计,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设计主要指毕业设计。本校土木工程专业重视校企协同培养,特别设立了五大实习课程。学校与企业一道制订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培养计划,使之更加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企业技术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到实践中去。

4.“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本校要求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到企业中进行一定的实践锻炼,通过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申请与企业相关的横向项目,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同时本校还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必须获得一级注册建造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土木工程师(r土)、注册造价师资格等。另一方面,本校还推行“企业导师制”,积极选聘企业中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骨干人员担任部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或指导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五、结语

目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城镇化建设和大城市基础升级,让土木工程的发展面临着大量的需求与机遇。结合国家土木建筑行业注册工程师制度,开展高校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把科学素养、技术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潜质、领导才能、活动能力等融合在一起,培养出能够针对不同工程制定最佳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并负责实施的卓越土木工程人才。而注册执业资格制度则是一种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其明确了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培养人才执业水平是否合格的一种评价。因此,适应国家注册执业制度要求,按土木工程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与企业共赢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地区经济发展和高校实际的卓越土木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明奎.执业制度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30(9):106-109.

[2]顾红春,张友志.基于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许可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46-52.

[3]鲁正,武贵,吴启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启示[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54-58.

[4]赵文军,孙静,赵永江,等.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民营科技,2015,(3):202.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Pattern of Civil Excellence Talents Based on the System of Registered Engineer

ZHAO Jia-jian,XU Zhao-juan

(College of Urban Construction,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Guangdong 510225,China)

篇(5)

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相关机构和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思想创新,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协会兴趣小组活动等。另一类是实物、成果创新,比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开放性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尽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并且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仍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样,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学校对工程实践的投入不足,工程型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不全;科技创新的成果流于形式的多,转化率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能够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工程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最终目的。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工程知识的继承发展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提供了舞台。如: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先要认真选题,通过文献检索、市场调研等确定自己的竞赛题目,然后设计方案,进行上机演练、调试、修改完善、产品制作,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完成产品期间,要和老师、同学、公司、专家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打交道,学生通过与他人交谈、交往、联系,学习了待人接物的道理,锻炼了个人处理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指挥协调管理能力。

架构基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1.积极营造创新气氛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前提

营造创新氛围是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学校的校报、学校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都要向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有思考、有综合,也有创新;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多出综合性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要在科研活动中吸收学生,参与到课题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保障

完善相关制度是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实施、条件保障单位和部门的职责,成立学校层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实验中心以及相关学院之间的相互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和相关待遇、经费、工作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的老师,要建立和完善在成果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选、出外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则从课外学分的认定、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面制订奖励制度,从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3.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教学科研资源,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特别是由二级学院分管的具有共享性质的大型加工设备、分析测试仪器,应该由学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配置充足的专项经费,加大对一些创新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和专业比较密切相关的企业要舍得花精力和一些费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到实施要严谨求实,每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培养哪种技能必须明确,能够体现育人特色;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结合实习企业情况自选题目,指导教师把关等。

4.分阶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重点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持续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阶段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和高级阶段。(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属于启蒙认识阶段,适合于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基础学科学习时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是比较缺乏,但大一的学生有热情,精力旺盛。学校要下力气,做好前期工作,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兴趣。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101期,从开办至今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外交官、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在弘扬九江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师生的学术和文化视野、启迪人生智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属于认知阶段,通过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从学生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入手,经常举办一些专业化、体现学校特色的、与学科设置相匹配的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九江学院每年都举办全国3D大赛选拔赛、三维数字设计大赛和信息技术水平大赛、钳工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通过比综合素质,加强课题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3)较高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属于实践阶段,由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由于九江学院积极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以及全国的学科竞赛选拔赛,学校在师资力量、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新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根据获奖等级进行成果奖励,以此来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属于实践提高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熏陶,创新意识逐步成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九江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发展要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从2010级开始,学校开展了课外学风的选修工作,要求本专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后还应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形式多样,有毕业综合技能测试、开放性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另外,学校在申报成功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托,认认真真地选拔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准工程师培养,在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名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四的课程全部在企业完成。以工人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力争使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顺利进入岗位。

5.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型工程类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过程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8]通过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聘用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先后聘请中铁集团大桥七处、昌河集团、6354所等企事业单位的高工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部分教师分别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学院采取了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这种“双师型”队伍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源头引导作用。

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冶金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67-02

一、建设目标与定位

冶金工程实践教育示范中心由苏州大学沙钢钢铁学院和沙钢集团联合建立,以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冶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新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将实践教育中心向更高层次推进,为建设国家级的冶金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奠定基础,并在相关领域发挥重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中心为冶金人才培养提供工程实践训练和岗位实践训练的平台,从而满足冶金行业工程实践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通过培养标准和评估机制的建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与创新相结合、多学科专业相互融合的培养新模式,从而为本校工科的发展打造出特色模式,进一步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科研和技术装备的优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共赢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多层次实验平台

(一)构建“三层次、四结合、五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

冶金工程领域是研究从矿石等资源中提取金硕或金属化合物,并制成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经济价值材料的工程技术。基于冶金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秉承“注重实践、倡导创新,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方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路,建立起新型的冶金工程实践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实践中应用。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冶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我们将中心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发挥积极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构建“三层次、四结合、五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此实验教学体系是指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内容,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能力培养,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和创新层次,并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虚拟仿真与现场实践、学术实践与科研创新相互对应、相互结合,构建基础实验模块;自主综合试验、认知实习和生产实习模块;虚拟实训和课程设计模块;自主创新实验和本科科技创新模块;本科毕业论文模块,以提高学生专业基础技能与实践创新能力。

(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结构,增强实践性及综合性

1.不断调整和更新实验内容,如增加冶金资源高效利用、湿法有色冶金、微波冶金等新领域实验内容,适应当前科技和行业发展,同时达到为学生补充新知识的目的。

2.增加动手课时,将实验分为必做、选做实验,满足学科发展和学生兴趣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尊重个性。即“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取消了大部分演示实验,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至90%以上,同时必须注重提升实验内容的质量,通过高质量的综合性实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达到了提高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能力的目的。

(三)建O合作培养实践教学平台

建设校内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子平台。

1.两个基础实验平台――冶金过程基础实验平台和先进冶金技术实验平台。通过这两个平台,学生可以学习掌握冶金过程的基础物性和全流程冶金工艺技术的测试方法,培养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2.两个综合实验平台――生态与循环冶金实验平台和冶金工艺流程虚拟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固体废弃物利用、生物冶金等实验的学习,开展冶金二次资源处理与利用研究,了解冶金资源与环保等方面的前沿知识。通过冶金工艺流程虚拟实践平台实现“虚实”交互式实践教学,通过高炉炼铁工艺虚拟仿真、炼钢工艺虚拟仿真和连铸工艺虚拟仿真等模块,开展钢铁冶金虚拟仿真实践。

3.一个创新实验平台――创新教育平台。冶金工程学科教师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环节,将先进理论、技术与科研方法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并结合钢铁企业生产的热点和重要技术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创新立项活动,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实施和完成项目,并选拔优秀项目,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以及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通过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科研支持实验教学、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三、创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一)健全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和管理办法

1.完善钢铁模拟大赛制度。逐步形成成熟的大赛机制,增加考题的数量,让比赛内容更加丰富;改进考题的内容,使大赛更加准确地结合生产与理论;合理比赛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大赛;完善大赛规则,使大赛更加公平合理;设立炼铁、炼钢和连铸单独奖项和综合奖项,颁发个人奖与团队奖,使得大赛向更加健全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2.开设竞赛式自主创新实验。在已有的实践教学中,开设自主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综合实践能力。但实验内容相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实验方式灵活性小,学生发挥的空间小,因此拟引入竞争的形式,开设竞赛式的自主创新实验,拓宽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实践热情。

3.创立“双师延续协导实践型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即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全程协助指导学生的实践型科技创新,并延续科技创新方向,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不仅能解决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与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而且增强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工作量、难度以及创新性,从而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二)设计教师队伍的培养、引进和激励制度

1.教师队伍的培养:定期开展校内实验教师的岗前培训和专题培训,选派中心的实验教师到外进修;建设期间,鼓励教师申请留学基金,前往国外大学进修实践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外聘请专家,到中心交流座谈;从国内外大学引进兼职的实践教学教师,保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

2.教师队伍的引进要注重年龄、学历、经验的均衡组合,使得队伍具有较好延续性。将从企业引进经验丰富的现场专家与从大学引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相结合,在保证实验教学的同时紧密的结合实际,最终打造一支多元化的年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教师队伍。

3.建立教师激励制度。中心要结合教师工作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规范简便的评估办法,用制度和机制来保障教师的实验教学质量。中心对成果突出、进步明显的教师进行表彰,激励教师队伍不断前进。

四、结语

我校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校企深度合作优势,将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行一体化建设,全面解决了认识与生产实习时间短、学生多,难于深入观察了解,更无动手操作条件等问题,使其成为国内领先的冶金工程实习基地。

“三层次、四结合、五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明晰实验教学体系的过程、环节和指导思想及其相互关系,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冶金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了实践教学体系保证。通过创立“虚实”交互式实践教学和“双师延续协导实践型科技创新与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建设虚拟实验自主学习平台,改进和创新了学生能力培养环节,建成了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实现卓越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篇(7)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 应用型本科 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类本科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市场人才需求方面,体现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混合型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在培养模式上,应用本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应用型本科又在市场上占据大部分市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了高等院校思考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培养计算机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如几种模式。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以我校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例来探讨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2.5+X“多方向动态人才培养模式

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应用技术上体现在诸如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技术、分布式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等诸多具体的技术方向分类上。

我们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我们实施了2.5+X的分方向培养体系,即将学生的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在学生入学后的两年半时间里,重点解决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构建了“分方向的专业教学动态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

第一阶段:两年半的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

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其内涵如何丰富,应用分支如何广阔,都应该有其自身的专业基础,我们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在学生入学的前五个学期中重点抓好通识教育基础和数理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两个层次的教学,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习奠定基础,使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阶段:分方向培养阶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新技术、新热点以浪潮形式快速发展,几年来,嵌入式技术、电子商务、动漫与游戏制作、虚拟化技术、并行计算与HPC等等,每个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带动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我们根据专业的内涵和市场的发展,实施多方向、多层次动态培养模式,结合我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专业发展兴趣,为学生设置以下三个应用分支方向:

方向1 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

方向2 软件工程与服务外包

方向3 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技术

每个方向都确定4 到5 门核心课程并配以项目实训,再根据学科发展和市场变化,在教学方向3 计划中规划了2 到3 门动态选修课,从专业教学、实践实训、就业创业的实际出发,开展三个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使不同的专业方向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又相互兼容,使学生按需选择,因材施教,学有所成,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结合企业的需求,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兴趣大,有利于人才市场需求,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学历证书+职业(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模式

为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国家对计算机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高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互补,拓宽就业渠道,多年来,我院在专科层次上一直实行“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二合一的特色教育,学生经过学习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文凭同时也获得国家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及行业资格认证。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教学内容时,力求涵盖相应职业资格和技能考核认定、鉴定的内容,从而全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达到企业用人标准,使学生毕业后熟悉行业技术要求、具备行业技能和融入团队的能力,可直接投入岗位工作,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上,坚持职业资格证培训,以大部分学生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认证为教学重点,以部分学生能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作为努力的目标。目前学生们可参加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有: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NCNE)(一、二、三级)、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NCSE)、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测试(NCAE)、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初级:程序员、网络管理员、网页制作技术员、多媒体技术员,中级: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 软件测评师 嵌入式系统设计师等)。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社会上有许多著名的公司都有认证的职业证书,这些职业证书社会的认可度很高,有的就是行业规范,因此像联想、Oracle、NIT、ACCP等都有认证体制,另外像思科网络教育学院、神州数码、锐捷网络和H3C公司都有行业规范,与这些公司企业建立与实践教学内容配套、实践技能配套、与岗位结合的综合行业认证体系,学生可考取Cisco、神州数码、华三等行业职业认证,如H3C认证网络工程师、CCNE等,从而形成“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能使学生在掌握了牢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的行业实践能力,有力打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后的工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实验-实训-实战”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要加强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我们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着力打造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观效果,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因此,实验课,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里,学生按照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开出的题目独立动手完成。题目大多是验证前人在书本中论述的结论是否正确,且涵盖的知识点单一,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相距有一定的距离,为此,人们构造了实训教学的环境。实训教学环境是在学校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实训突出了学校的主体性,每一个实训项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实训突出了职业技术应用性,要求学校加强投入,更新设施,积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为了更进一步的联系行业技术实际,提高学生课程知识和实践知识的综合应用,将省及全国各类大赛项目和企业中、大型工程案例引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我们又设立了实战教学层次。

这样我们将实践培养过程分成实验-实训-实战三个层面,基于这一思想,利用“虚拟/现实”实验条件相结合,以实际案例引出工作任务,从虚拟环境中的设计,到实际设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验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全面提高。

在实验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环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结合企业的就业岗位重点,强化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在实战环节运用课程理论和可运用教学资源及根据大赛项目和企业中、大型工程案例需求进行实践课程内容、结构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以赛促学、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最终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是教育部提出来的未来长时间内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它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更是促进高校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人才的一项新的“质量工程”,它挑战了我们传统的人才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三个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零距离对接,共同完成人才建设和培养过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课堂理论教学和企业现场的实践训练同步进行;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相结合,高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成为学生成长的双导师。主要面向区域经济,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工程,强调宽基础、重实践、重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实践环节和企业实习环节,学生将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我们创建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班,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校完成二年半年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第3学年下学期进入企业学习方向选修课和与该企业结合紧密的实践性强的课程,并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即学生下派企业的同时,由企业指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为辅导老师,同时学校也指定教师为指导教师,即采用“双导师制”。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共同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并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实施中做好双导师的协调工作,防止实施过程的脱节和脱岗失职。

五、赛训结合的技能训练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简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在的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教学培养体系。经过教学改革,现在有了项目式、案例式及讲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法,但这些教学法与行业等单位实际过程结合又不太紧密。

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等教育主管部门,职能部门旨在推动教学与人才市场的实际相结合,利用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推动教育与人才市场相结合。“赛训结合”指的是,赛指职业技能大赛,训为教育训练(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赛训结合技能训练模式旨在利用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研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如何更加有效相结合,使教学过程如何更好地与行业实际需求相结合,依托职业技能大赛这个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此教学模式:

1.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分离的形式,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平台,以“以赛带训,以训带练,以练带学,赛训结合,重在技能”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

2.建立赛事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融合的模式,该赛训模式与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学生学以致用,与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大大缩短了差距,趋近于零距离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