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学习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进行传话接力游戏,主要将“两会”的核心内容进行压缩,摘用其中的热点内容分成七个小部分,每部分大概是20~30个字,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到主持人处抽取小纸条,纸条的内容不能被相关的组员看见,每组组员拉开一米左右的距离。从第一个组员传到最后一个,每次同时进行三个小组,限时两分钟传达完毕,最后的组员在黑板上将所记的内容进行核对。整个过程进行的非常顺利,同学们都享受于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个活动有助于同学们对“两会”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增强同学们的记忆力,调动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也可以调节同学们对政治学习的情绪,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在玩的时候更能学习到一些知识。
第二部分是进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颁奖典礼现场模拟,第五小组成员将“十大人物”的事例编号让个小组进行抽签,每个小组派一名组员抽取具体事例,各小组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每组一次派四名同学来表演,以生动,形象,普通话的标准与否和时间长短为评比准则。每小组都积极参加,并能完整地模拟整个过程。
一、微课的提出背景
微课,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小型的课堂教学,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源于国外实行的“翻转课堂”。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化学老师 Jonathan Bergmann and Aaron Sams 在课堂中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并推动这个模式在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际上已经出现微课教学的萌芽。
从国内来看,当前各类微课制作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微课在各个阶段、各类学科、各个地区的应用正进入火热的试用、探究阶段,不少老师开始探索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有机整合及微课对创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开始反思微课在政治课教学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但这些思考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系统地对此进行研究并形成理性认识的课题暂不多见,只有胡铁生老师等人开始了对微课应用的高起点、大视角、全方位研究。但从高中政治学科方面对此进行研究并总结汇集微课资源的学校暂时还没有。
二、微课的研究准备
1.认识、学习微课的含义、意义及发展趋势。政治老师刚开始对微课不够熟悉,为了使大家对微课有深刻了解和认识,可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网络学习、组内交流等方式了解微课,使老师们对微课产生兴趣、创新理念、拓宽视野、引发思考。
2.分析、研究微课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应用。可从应用范围(政治学科的四本必修教材、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应用原则、微课类型、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微课素材,为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三、具体的实施过程
1.确立分工,分解任务。四本高中政治必修教材与学法指导的学习方法、题型分类、答题规范等有利于微课教学的任务分配到研究小组的各个成员。
2.具体制作,应用教学。一是购买设备,下载软件。教师需要配备笔记本电脑(台式机需要购买摄像头、耳机),下载课件制作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二是每周一课,听课评课。每个政治教师每周按照课时量写好教案,制作好微课课件。并在每周三上午组织政治教师听课,听课的内容和目的是:评价和交流微课的制作质量、使用效果;评价和交流师生理念的转变、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要求; 评价和交流教学目的的达到程度、效果的提升高度。三是每月一会,交流落实。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会议,作好记录。内容是成员交流各自制作微课的经验和做法、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检查好本阶段中的研究任务,并把下一阶段的任务落实。四是师生互动,运用微课。把前期制作好的微课资源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校网络设备进行学习。并组织政治教师探讨,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设备创设适合学生使用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进行学习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微课资源的使用对于改革传统课堂具有怎样的现实性和可能性。五是总结心得,撰写论文。政治教师定期总结制作和使用微课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注意事项与适度原则,形成结论性的课题研究论文、结题报告和课题策略论文,准备好课题结项材料。
3.反馈成果,汇集资源。一是分类排序,检查成果。学校把政治教师在前期已经制作和应用的微课资源进行分类排序,编好目录。在逐一检查好每人完成的成果后,学校形成一整套的高中政治学科微课资源。二是上传网络,资源共享。教师利用名师工作站和校园网上传微课资源,开展网络交流和评价,完成后续跟进。三是及时反馈,修改完善。每个政治教师对网络交流和评价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并有针对性地对微课资源进行修改,使其趋于完善。四是调查访谈,检查成效。学校通过前期教研组各成员在教学一线的微课制作工作和教学使用实践,对试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访谈,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五是总结经验,撰写报告。
四、微课的研究启示
1.微课与高中政治学科的整合存在广阔的交融空间。微课在高中政治必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学习政治学科的学法指导方面都可以运用。如教材中的经济、政治、哲学、文化部分的各个重要知识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学习方法、试题类型和答题规范等要求,都可以利用微课进行精细讲解、集中学习。
一、当前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存在的主要不足
1.学业评价目的过于应对考试。有些教师对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研究不深,围着高考指挥棒转。甚至有些教师从高一就针对高考开展教学,失去了政治学科教学的本来意义,还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善。
2.学业评价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有些教师对政治学科评价侧重理论知识考核,不注重能力和情感方面评价。近年来,政治学科考试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基础上强化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的考核,但始终还是围绕应试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调查、交往等能力还是无法进行考评。
3.学业评价方式过于单调抽象。以往的高中政治学科评价大多依据书面考试和量化评价,很少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这样单调、抽象的评定方法,肯定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和品德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4.学业评价主体过于单一狭隘。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许多学校还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政治学科学业评价方式,无法充分发挥教师在多元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政治学科多元化评价活动的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实现,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学业评价方式。
二、今后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的发展方向
1.学业评价要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要全面、客观,不仅考查理论知识,而且兼顾考查学生的行为和情感、观点等方面的表现。教师对学生能力方面表现出来的进步给予肯定,例如学生的交流、协作、表述能力,自主开展学习的能力等,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坚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评价。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实际,努力促进学生掌握政治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质和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坚定理想与信念。
2.学业评价要注重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并重。科学全面的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应该注重定量与定性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结合,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客观。新课程标准要求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应该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对当前社会现象、问题表达的观点来确定,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目标进行评价的有效途径。过程性评价方式方法具体包括学生成长记录袋、表现法、谈话法、观察法、项目评议法等。如表现性评价注重创设情境,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作出评定,采用等级制和评语制的方法确定评价结果,教师还要注意的是成绩评定后不得随意公布,以创造较宽松和快乐的学习环境,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多加关心。
3.学业评价要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实施目标。在发展性评价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深化小组模式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评价中,学校还要发挥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功能,调动他们参与政治学科教学评价活动,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高中政治教师要不断收集、整合各个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信息,为学生确定相对客观的评价结论,建构既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又重视其情感、价值观发展;既重视量化、质性评价,又重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的科学评价体系。
三、对构建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设想
依据发展性评价的要求和高中政治学科特点,学业评价可以采用第一层次的学业模块成绩评价、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水平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1.第一层次的模块学业成绩评价。高中政治课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块。必修课侧重于概念、规律和知识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选修课程作为必修内容的拓展。必修模块考查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和简单运用为主,可以采取传统的书面笔试形式,题型以客观性题为主,兼顾适量的开放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选修模块运用开卷或表现式的测试方法,注重评价学生质的表现。高中政治学科的过程性评价主要由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日常非正式评价等组成。表现性评价主要采取心得体会撰写、演说演讲、讨论辩论、生活调查、情景再现、建议议案等形式开展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适宜的方式参加评价。过程性评价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每一个月左右,几名学生一组,畅谈学习体会,总结经验,对每人的学习态度、方式和进步情况作出评价,以等第的形式进行记录。过程性评价应由学生组织实施,教师担任指导角色。
2.第二层次的毕业水平评价。高中政治学科毕业水平考试包括两部分:统一考试和自主考试。统一考试可以根据必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以书面考试方式进行,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量化的评估和分析。自主考试是指学生在完成选修模块学习后,依据选修内容进行毕业水平测试。可以相对集中地确定内容,学生不必参加全部模块的测试,可以依据自己的意向参加其中部分模块的测试。高中毕业水平评价要能够体现终结性考试的结果,还要体现学习过程质的评价的结果。
四、构建高中政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的注意点
1.不断规范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有一定的局限性,评价的过程和程序难以达到绝对规范化,有可能存在公平与公正性问题。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水平,积极探索推进过程性评价的好方法、好途径,尽量使之更加规范、科学。
在初一阶段,学习政治这么课程有什么技巧呢?那这些技巧方法难以掌握吗?还是很容易掌握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一政治学习技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初一政治学习技巧方法背
即是背书,众所周知,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是,背书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背书要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否则,不但学不好政治,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觉得学来学去都学不好,干脆不学算了。因此,一定要学会背书,那么,该如何背,首先,确定数量,每天背书的内容不能太多,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太急功近利,每天最多只能背3---4道题,不能太多,太多就很容混乱,并且记不牢固。所以每天将这些题牢牢地记在脑子里,这样每天一点点地背,一个学期下来,你脑子里就储存着大量的知识,到考试前再认真复习,这样,怎样的考试都不怕了,考试成绩一定也上去了。其次,要明确背书内容。许多学生都是不知读什么的,总之,拿起书就无目的地读,因此,一定要明确该背什么,每天老师上课要划起来的简答题就是背的内容,政治只有简答题是最需要背的,其它的实际上都是靠理解、分析的。
看
即是看书。其实很多学生都以为只要背完书,政治就学完了,实际上,背书只是学政治的基础,而且,只靠背书,考试只能是考合格的层次,要成绩再上一个台阶,取得优秀的成绩,还要学会看书。将课本的内容看深、看广、看懂,理解课本的内容,并养成边看书边思考的好习惯。看书也要懂得怎样看,看老师划起来的重点、难点,课本的大小标题,课本特别标注的内容。只有不断地看书,才能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掌握、理解,才会在各种考试中得心应手,应对各种试题。也只有学会看书的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用
即是用书。何谓用书,实际上就是运用课本的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的目的实际上就将知识应用。如果你很努力地背了书,书,但最终你却不懂得将头脑中的知识应用,实际上等于你什么都没有学。那么,应该样用书呢?首先,多做练习,做练习的过程,实质上就运用知识的过程,我一般情况下,教学生做练习必须经过三个程序,第一:先不要看书,将所有会做的题目做完;第二:将不会做的题目查阅课本,从课本找答案;第三:不会做的题目抄答案。三种程序采用三种不同的色笔做标记,复习时,第一种粗略看一下就行了,第二种认真地复习一至二次,第三种要多次复习。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掌握课本的知识。其次,在平时生活中,多些利用课本的知识,讨论一些国内国际的时事,将知识面扩阔,将课本的知识深化,而且也可以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使学习政治变得不再枯燥。
总结
在教学上我强调学会“知因预果,知果索因”,不断提高自我完善的能力。每次测验我都要求学生书面进行总结得失,我详细进行批阅,借以进行方法指导和激励。
收集灵感
为了使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提高实效性,我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点滴的积累,每人设有一个小册子,随身携带,把学习过程中的顿悟如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对解题思路的领会,想到的未能理解的问题,某句说话的启示等等都记录下来,一点点进行积累,修正自己的方法。
二.初一政治学习方法一、转变观念,端正态度
思想是行动的指针,态度的端正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由于学校、考试等因素的差异,在很多学校尤其是初中,政治学科是不被重视的。有些地方在中考中政治学科还实行开卷考试。于是在很多同学的眼中,政治是一门副科,可学可不学,但是进入高中以后,政治成了一门必修课,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相应内容,否则势必影响毕业和升学。因此,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对政治学科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学习态度端正了,才有学好政治的可能。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制定计划,明确任务
哲学告诉我们:人区别于物的特点就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好思想政治的基本保证。如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的什么时间看政治、看几遍、要掌握哪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等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目中有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尤其是要转变那种认为“政治学科只要考试之前突击看一看背一背就行了”的错误观念。另外,在学习当中同学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自行作出调整。
总之,对每天、每周、每月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大致的学习计划,给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实践证明,那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学习是低效率、无秩序的学习,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是很理想的。
三、养成习惯,掌握方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多媒体 突破重难点 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知识点繁多的现象,如果仍按传统模式进行教学,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政治的魅力,也无法让政治学科发挥其实用性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高中政治教学应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教学重难点,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方式是较为单一的,多数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学生则以被动接受为主,即“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的一种现象是老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学生在课桌前奋笔疾书,表面看上去好像学生都已经理解了老师所讲的内容,而实际上学生在课后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背诵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而且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走神,有时就算老师费尽口舌,有些同学还是会对教师所讲内容感到厌倦,甚至趴在课桌上睡得香甜,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就会变得死气沉沉,没有活力。这样被动的教学方式,也许可以将一部分学生培养成应试教育下的做题小能手,而我们学习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将学来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解决生活难题。显而易见,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帮助我们充分发挥政治学习的实用性。
二、高中政治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1.多媒体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是一个叛逆心理爆发的时期,他们可能只接受或者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高中政治学,相对于高中生而言,还欠缺很多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便是如何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师开启新的一个章节的学习之前,可以制作一个小视频、精美的Flash 动画片段或者剪辑相关的电影片段,将这一章节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简单介绍这一章节的主题和同学们需要重点学习的部分,让学生觉得学习的政治概念或知识是有实用性的。
2.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点,尤其是比较抽象、复杂的重难点时,学生难免会觉得空洞乏味,无法理解和掌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其图像、声音、与文字相结合的特质,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枯燥的文字生动有趣起来,则可以轻松地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的第二课《多变的价格》中“价值与价格”时,学生可能很难理解价格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概念,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或者联系,而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一个Flas,加以可爱有趣的配音,为同学们呈现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比如价格会在价值上下波动的图像,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价值与价格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
3.情景重现或情境带入,开发政治学习体验
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之一便是它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将基础知识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现在学生面前,或者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切身体会政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概念的讲解不再那么空洞。比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政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教师可以重现旧时代人们是如何进行商品交换的,进而阐述货币的演化和种类,还可以将学生带入当时的情境,深入理解货币的产生和作用,开放学生学习政治的体验。
4.有效地进行总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高中政治每一章节的学习,教师要做到的不是单个知识点的教授,而是对整个章节的有效整合和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而针对高中的政治学习而言,政治学科的特点是知识点多而杂,教师更要注重对整体概念的全盘把握,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在高中生需要学习多门学科、压力繁重的情况下,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归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借用PPT清晰地将各个章节,相似的知识点之间建立知识网络,使高中政治的所有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有极大益处的。
结语
高中政治学习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冲击,轻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氛围更加活泼,同时养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积极进行总结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高中政治学的学习更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胡细姣. 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3(03):68-69.
关键词:教学体系;政治学与行政学;开放型
一开放型教学体系的内涵
本文所研究的是广义上的教学体系,涵盖了课程体系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等内容,突出了专业建设的整体性特点。它强调的是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建设过程中,将专业教学体系与学校整体教学体系、社会生活系统、新媒体技术、以及学生个人融合、贯通起来,是一个变封闭教学为开放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体系。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首先,这是由政治学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
“政治学(Politics)”一词的词根是“城邦(polis)”,而城邦是古希腊特殊的国家形式。所谓政治学,从出现伊始就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本身就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今天,我们可以从狭义角度把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也可以从广义角度,认为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和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1]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政治学都是将人类的政治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抽象,升华为理论结晶。因此,政治学不是空洞的书斋理论,它必须与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而政治学专业的发展也绝不能闭门造车,而要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够回答现实的问题,要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寻找支持自身发展的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二)其次,这是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的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学生经过学习,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政务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构建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此外,最大程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切实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任。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到的知识和能力素养,都将成为其一生的财富和资本。
(三)再次,这是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学现状决定的
1.专业定位不明确。我国高校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建制归属五花八门、杂乱无序。有的隶属于人文学院或公共管理学院,有的与社会学、法律等专业并列,有的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起划归学院。不同的学院有自己不同的学科定位和发展方向,政治学专业也只能“入乡随俗”,变成了“四不像”专业,失去了自身的专业定位。2.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有一定脱节。模糊的专业定位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许多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与其他文科专业相比差异性不强,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新型政治人才的需求。有的学校甚至将政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简化成“考公务员”,提出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这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显然是不现实的。过度泛化或过于狭隘的人才培养目标,都难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也容易使专业发展迷失方向。3.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很多高校对专业认识滞后,仍将政治学看作是理论堆砌的“空中楼阁”,这就造成了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践课程较少甚至形同虚设。为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课程体系必须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一任务尤其需要开放型教学体系来完成。4.教学偏重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当前政治学专业教学主要采取课堂理论传授法,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无法充分展现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教育学家巴班斯基的观点:“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出作为整体现象的教学过程本身。割裂开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就使这一过程失去完整性。”[2]这就对政治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打造一个开放型课堂,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这是由新媒体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互联网+”,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互动渠道、多样化的创新途径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树立开放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与所处环境展开积极互动。一方面,要不断吸收自身发展所需的物质及精神养料,实现专业成熟和学科成熟之目标;另一方面,应发挥政治学的建构性和实践指向,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做出思考和设计。如果不能回应现实,做出改变,政治学就只能成为死气沉沉、被人漠视的枯燥学问。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开放型教学体系构建途径
(一)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开放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摒弃对政治的狭隘认知,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政治学。我国社会公众长期受意识形态思维的限制,缺乏现代科学的政治概念和思维,政治泛化、政治狭隘化现象比比皆是。反映到政治学专业建设上,就容易出现将政治学与交叉学科人为割裂开来,缺乏理论创新,无法用政治学理论解释社会中层出不穷的新现象。从而也造成人才培养方面视野狭窄、思维单一。我们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手段、人才培养目标等,都反映出这些局限性。因此,要构建政治学专业开放型教学体系,首先要实现观念的深刻转变。要从更宽广的社会视角理解政治,用政治学的科学理论解释政治。同时对政治学进行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认知,在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实现理论创新。只有政治学学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出路的专业人才。第二,人才培养以职业化为导向,注重人才输出的宽口径。所谓职业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中获取职业、保障职业顺畅发展的能力和素质。[3]我们通常认为,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讨论职业化教育有损于本科教育的价值和地位。但事实上,由于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应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行政事务处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关注社会对人才的最新需求,以职业化为导向,不断更新、丰富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开放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就业方向也不宜做过多限定,而应宽口径、多方向输出人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愈加多样化,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学生们不得不放宽择业标准。因此人才培养目标也应在保持专业特色基础上,尽量开放,从而使学生得到多方面能力培养,累积足够的就业竞争资本。第三,顺应时代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成为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同时具备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已成为当前开放时代对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必然要求。国际视野的培养必须以相应的能力为基础,如外语能力、掌握多学科综合知识的能力、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定,并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予以实现。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1.塑造开放型、多学科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结合社会环境和学生就业方向特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需要构建融合多个学科的、开放型课程体系。尤其要注重政治学、行政学与法学、经济学的融合。(1)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如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行政学、法学概论、管理学原理、政府经济学、社会学原理等。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学科专业课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如社会调查与统计、公共政策概论、国际政治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考试教程等。学科专业课主要强调专业特点,突出对学生在行政管理、政务处理、政策分析、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3)专业选修课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并按学科方向进行分类。包括政治学方向、行政管理方向、法学方向、经济学方向等。此外还包括实务操作性课程,如社交礼仪、秘书实务、行政公文写作等。通过不同模块的课程设置,最大限度的调动校内外教学资源,打造一个开放的、融合的课程体系,加大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使每个人拥有整体一致化、细节个性化的课程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2.利用各方资源,打造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1)围绕理论教学,优化课内实践。对一些侧重技能培养的课程,如电子政务、公务员考试教程等,进一步提高课内实践、实训比重,同时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务员考试系统等基础实践设施。对以理论讲授为主的课程,也要适当加入实践学时,可以以调研报告、课程论文、课堂展示等形式进行。(2)整合校内资源,丰富专业实践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如专家讲座、各类竞赛、第二课堂等,融入课程教学或者列入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中,不需要专业本身有过多的人力和物质投入,就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此外,校内各级行政部门,都可以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政务实践基地,各级行政领导也都可以成为专业实践导师。通过对校内资源的整合,能够使专业实践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走出校园,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对学生个人成长而言,社会终究是最好的老师。面向社会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对学生成长的催化作用尤其明显。社会实践可以通过教师设计题目,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完成调查报告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最佳方式还是要建设实践基地,有组织有计划的参与社会实践。这一过程中仍要注意有效发掘自身资源。如笔者所在学校就利用共青团系统优势,组织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到省内各地基层团委实习实践,学生收获很大,反响良好。
(三)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实现构建开放型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谓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偏重系统知识传授而忽视全面发展、偏重认知能力而忽视心理素质、偏重机械重复而忽视创新意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的课堂教学体系。[4]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一是“放”与“收”之间的度。开放型教学方法的革新,意味着将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交给学生,学生成为教学的实际决策者。这种放手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并不意味着教学的随意性和对学生的放任。“放”与“收”同等重要,“放”是目的,但也必须以“收”为基础。二是“破旧”与“立新”之间的度。构建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一定要摒弃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理论灌输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但这并不代表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所有手段、方法和理念,而是要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取其精华、创新发展。在把握以上两个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的核心手段是采用研讨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分组制或小班教学制,由教师制定专题并指定阅读资料,学生在课下围绕专题,阅读分析指定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课上进行小组间或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辩论,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这种方式是日本、美国等高校政治学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相适应,考核评价体系也要做出相应改变。由结果性考核转向过程性考核,用经过多次讨论修正的论文代替期末考卷,从而形成完整的开放型教学方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2]张荆红.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在政治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49-52.
[3]张立国.职业化导向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理论观察,2011(3):116-118.
一直以来,学术界习惯将社会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抑或“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一般认为,基础研究基本上是研究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在习惯上也主要是做文本研究。根据多年的科研工作实践,特别是基于在政治学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我逐步意识到:国情调研,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国情,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课,是政治学者的基本功。基础研究并非仅仅了解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研究也绝非仅仅研究理论文本。当今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当今中国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实践,要求当下社会科学、政治学的基础研究首先从基础做起,而这个基础首要的就是:了解实践,认识国情。
国情调研是政治学的“解剖学”
医学院培养学生要教许多课程,学生从医学院毕业后会从事许多不同的专业工作,如外科、内科、儿科等等,但所有的医学生都要学一门基础课——解剖学。国情调研,就好比政治学以及政治学者的“解剖学”。之所以如此强调国情调研的基础性、重要性,应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
一曰时代要求。不同时代做学问有不同的做法。我国古来就有两大做学问的传统,一是司马迁所言“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二是商鞅所提倡的“以吏为师”。司马迁所在的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成型的年代。承平年代需要的是“统一思想”,自然是要拾遗补缺,完善体系,所做学问是总结性、整理性的,研究“知识”自然多些,文本研究自然多些。后来更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那时起应算是实行“以儒为师”了。商鞅所处时代则是大变革的时代、变法的时代。变革年代,实践走在前面。官吏是政治实践的参与者、制度法规的创造者、社会的管理者,这种时代的新的政治知识往往在他们手上,自然要强调向他们学习。
今天,我们也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以往各种理论都不足以直接描述、解释丰富多彩、迅速变化的社会实践,各种理论本身也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需要发展。因此,在这个时代做学问,主要方法是要贴近现实,总结实践经验,然后再提炼理论。我们要多向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请教。向干部学习,并非“官本位”思想作怪,而是意在强调贴近实践、贴近生活。
二曰学科特点。政治学是门“海纳百川”的学问。世界上原本没有“政治”,政治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在原有社会领域得不到解决而集中转化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与矛盾寻求一种强制性的解决,这便形成了政治活动。列宁把这种现象归纳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伊斯顿则将其抽象为政治系统,是社会系统中负责“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子系统。既然政治问题来自各个社会领域,研究政治、寻求政治问题的解决方案,自然就要寻根溯源,研究政治问题、政治现象产生的背景、根源。因此,国情调研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课,这是政治学的学科特点使然。政治学者应当是视野宽广、知识渊博的人,好的政治学者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
三曰辨别能力。20世纪初以来,人类经历了一个社会科学知识大增长的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社会科学奔涌而入,琳琅满目的西方学术常常搞得人头晕目眩。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学术,乃至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与学术,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必要的。但真理是相对的,所有理论都有其产生的背景与条件,都有其适用范围,也都有其局限性。这就产生了一个对于学习者、研究者来说十分重要和棘手的问题——如何辨认一种理论与学术,了解其背景条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这种辨认能力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以逻辑鉴别逻辑、以理论识别理论,只会陷于纯粹的思辨,没有现实意义。
理论的辨别能力来源于研究者的经验系统。研究者在长期实践中获得的对现实世界、政治体系的感知与经验,据此形成自己判断的依据。一如我们在上海访问长江证券研究所时谈到的一个例子:一家上市公司年报中利润奇高,证券分析师马上指为错误。虽然分析师并不知道年报为什么错,但他根据自己常年研究获得的经验与常识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而一些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往往能将种种理论讲得烂熟,但未必真解其意,在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理论的“俘虏”。真正的学者不能总是透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而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这就需要脚踏实地下工夫,扎扎实实地跑路,做调查研究,获取经验、知识与才干。
学问是看出来,不是从别人那里“听”来,也不是凭自己聪明的脑袋想出来的。学问跟着见识长,见识跟着路程长。研究中国,必要先了解中国;热爱中国,更应了解中国。岳飞的老师周桐常常携弟子徜徉于中原的名山大川,后来才有了岳飞气吞山河的壮举,才有了那印在炎黄子孙心中的“还我河山”。希望我们的年轻学者下个决心,踏踏实实地跑它十年路。在我看来,舍此并无其他捷径。
国情调研要看“三法”
在调研时,常有人问:国情调研有何方法?甚至有人直言:你们所到之处,接待方早已有所安排,带着你们走走看看,然后宴请,最后走人。你们能调研到什么呢?!作为专业人士,调研是我们的职业技能,我们必须有本领了解到需要了解的真实可靠的情况。总结起来,调研实际上主要是了解“三法”,即调研对象的“做法、说法和想法”,将“三法”进行对照,并在广泛调研积累基础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便可得出比较有价值的结果了。
“做法”是指调研对象(地方、单位或个人)的客观状况,如资源环境等基础条件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实行的政策措施等等,也应包括存在的问题或遭遇的困难。了解“做法”主要是尽量了解一些客观情况。
“说法”是指调研对象对于自身情况的描述,对于成绩、问题、缺点的叙述,以及对于工作指导思想方针的论述,对所实行政策措施的解释等等。了解“说法”主要是了解调研对象的主观感受与阐述。
“想法”是指调研对象的意图与愿望。客观现实与主观意志之间永远会存在差距,人们的想法也主要产生于这种差距。一般来说,想法是对规律的认识,是对未来的规划。“做法”、“说法”是现实中的“想法”,“想法”也许是未来的“做法”和“说法”。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的做法、说法和想法总是不一致的。做法与说法的不一致往往是:做的不说,说的不做;或少说多做,或多说少做;甚至是只做不说或只说不做。想法与做法、说法之间的差距则更大。调查研究首先要注意分析了解“做法、说法和想法”之间存在的差别。了解实际情况、得出正确判断,往往就产生于对“做法、说法和想法”之间差距的正确分析。比如说,一地实际做法与官方说法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是言过其实还是留有余地?为何如此?这是判断当地领导部门真实想法的重要途径。对“做法、说法和想法”三法之间差距的判别要以调研经验为基础,根据对相关经验的横向比较得出相对可靠的判断。这就需要积累,不具备经验,缺乏必要参照,则难于作出有价值的分析和判断。因此,国情调研要长期进行,经验越丰富,积累越雄厚,就越能作出正确的比较,得出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