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作者简介]曾红(1965- ),女,湖北武汉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与技术实践。(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71-0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最大化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所有教师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前提保证。教师、学生、学校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体,本文将通过三方互动关系来探究如何提升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职课堂教学有效性影响因素
1.课程定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其办学目标是不同的,高职院校的总体定位根据其行业领域的定位来决定。如纺织服装业的高职院校,其主要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纺织服装领域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细化到服装设计专业,其课程的定位准确与否,是否符合院校的总体战略目标,将会影响服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期望能够通过系统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毕业后进入服装领域工作并取得可持续发展。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系部在确定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时,在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结合服装企业现状与整合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条件,规划好学生在校二年的课程内容与进度,为有效地教育学生打好基础。
2.教学形式。教师的教学形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又一重要因素,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需要学校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配置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师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高度的责任意识,学生积极配合、支持并投入课堂教学。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进行说明。首先,艺术设计类的专业相较于其他的专业具备较多的特殊点,需要学校加大投入力度,将标准化的课堂教学场地建设完备,配置设计专业需要的各种服装设备与服装CAD软件。服装专业根据教学阶段的进程,在基础方面需要教授素描、色彩、色彩构成等课程,在专业方面需要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进行制版、款式设计等,在运用技能方面需要教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这些课堂教学的进行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场地,素描色彩基础课画室、标准多媒体教室、服装制板与工艺实训室等缺一不可,充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专业特点。其次,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何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机械工程类的专业,教师需要教授学生扎实的机械知识理论,采用提纲挈领的讲解,经过学生的讨论,再做出总结性的讲解过程就可以实现大部分的课堂教学,同样学生能够吸纳并运用知识。如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形式需要更为丰富,对于基础的理论知识,传统的一对多讲解便可以完成;涉及绘画技巧的教学变得丰富多样,要想让学生有效汲取知识,采用讲解的方式显然是不够的,缺乏生动与形象的示范与展示,学生对于充满想象力的色彩搭配和服饰效果展示是无法领悟的。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图片、视频以及实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甚至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创意设计的精髓,需要学生准备足够的实训材料进行实际操作。这种“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备开放式的教学理念,这与具备严密逻辑思维的理科教学是完全不同的。最后,课堂教学的另一参与主体――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采用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是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学校的课程定位,结合课程的教材而组织的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与精彩程度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另一主要因素。广义上,教师的表达方式、教学态度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范畴,不只包括教师课堂教学主要知识。课堂教学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形式表述出来的文字、语言和相关资料。专业的文字表达是显示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教师充满激情并具备吸引力的语言表达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与课堂教学主题相关的辅图片资料和视频案例也是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
二、高职课堂教学主体有效性
1.教师丰富的教学知识。教师拥有的普遍性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及专业特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法知识越丰富,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高。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专业知识是有效指导教师教学的基础,对教师改进教学过程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丰富有效的教学知识能带领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如何提升教学的质量,对于把握课程进度和兼顾学生差异也具有很好的帮助。教学知识丰富的教师能够正确设定教学目标,合理选取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有效组织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环节。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丰富教学知识的教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服装设计课程中,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将自身的创意设计逐步表达出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给予有效的帮助和解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够迅速判断出哪种交流方式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2.提升教师教学的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一种自我感知,是是否能有效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动力保障。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个体的属性,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成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过程。教师要力争教学成功,竭力避免教学的失败,当教学失败时,应精心分析教学失败的影响因素,是偶然因素还是主观原因,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还是教学内容重点不明确,积极反思失败的过程,切勿因此降低教学效能感或对自身的课堂教学失去信心。教师在长期教学的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增长了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本领,这是教师提升教学效能感的基本条件。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就为成功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教师全身心专注于教学过程、专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准备、投入于课堂教学过程、热心研究学生课后的实践与疑问解惑,不断完善自身教学细节,将使教师自身在探索学习、实践总结、反思研究中完成院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学生主动投入教师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评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对象是衡量学生在课堂教学后取得的进步与收获,教师为课堂教学准备了丰富的内容,运用多种有效的表现方式,同时作为参与课堂的学生也需要积极配合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与教师一起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如此才能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如在服装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展示服装款式设计、色彩搭配的表达技巧和要点,需要学生也参与进设计的过程中,跟着教师的讲解和大屏幕的知识要点,一步一步操作并完成设计过程。只有学生参与进来,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操作的结果进行指点,观察过学生亲自设计的服装作品才能判断好坏,并提供更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个学习的过程首先是认知的过程,学生要认知设计的要领与技巧;接着是情感投入的过程,跟着教师的讲解全心投入,感受设计过程的心理;最后是行为的投入,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过程。如此,学生的投入更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使教师更为尽心地投入教学。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收获的知识越多,证明课堂教学的过程越有效,反过来能越发地激励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学生更喜欢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励学生,因材施教。
三、高职院校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学校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同时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师愈发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学生愈发投入课堂学习过程。学校成立教育教学质量督导组,在班级中选拔信息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或者组织行业专家指导小组,参与教师教学的过程,具有代表性的全程听课,以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将相关的结果与指导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如此敦促教师与学生共同重视课堂教学,在学校形成课堂教学神圣不可轻视的氛围,让学生以学校为骄傲,以严谨求实、积极进取为学习指导,实现全员共同以提升课堂教学为目标。
2.鼓励支持教师教学探索。教师以教学为职业,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的教学活动实现教书育人的伟大理想,是每一位教师心中的追求。学校要肯定教育教学能力强的教师,激励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采取一系列的奖惩激励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考核评价、晋升奖励等教学激励制度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科学地开展教师绩效考评与激励工作,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给予了教师莫大的鼓励。让教师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加具备动力与保障。 教学进步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探索,教学知识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尝试及改革以及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完善,都需要一线教师专心投入研究与探索。教育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研究经费的支持与教学管理的支持都是重要的保障。教师在探索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甚至需要占用学校一定的资源,维持探索过程的持续性与有效性需要建立细致深入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框架体系,整合高校的一切资源,以教学为中心地位,以提高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最终目标,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创造教师内部交流学习环境。“教学相长”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与教学氛围的重要方法,加强教师团队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学习互助是学校支持有效教学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团队根据专业领域的差异,将教师组成不同的交流小组,定时或不定时沟通交流,基于现代信息化的交流平台,使得开展高效的教学交流十分可行。教师间有效交流不仅为教学知识与教学技巧的共同提升创造了可能,也为新的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探索开辟了道路。教师间的相互认可、相互欣赏、相互鼓励与赞美,都能够使教师享受到荣誉感、光荣感与自豪感。来自于同行的赞美与认同是一种莫大的激励。同样,来自于同行的指点,对自身不易察觉或者难以跨越的错误和困难也有着十分有效的作用。经验的共享、共同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案,都有助于最终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
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为社会输送的人才越来越多,重视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表现形式。致力于探索高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校、教师与社会共同的任务,也是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实现我国新世纪教育目标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徐向阳.关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一、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有利于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教师素养体现在教师有丰富的教育理论
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需要理论作为指导,理论越丰富、扎实,教学实施起来就越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2.教师素养体现在教师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情操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明确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有序,才能结合学生实际给予合理、切实的激励评价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心。
二、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就会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温和的语调、亲切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信任的点头,以及一个的动作,一句赞美的短语,是构成和谐氛围的因子,是沟通情感是桥梁。它能带给学生欢愉和力量,其作用难以估量。
三、紧扣文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文本与学生、教师相并列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绝不是孤立的。不能是学生自己在分析,也不能是教师代替分析,而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一起对话。文本是最最根本的,是联系学生、教师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文本―走出文本―回归文本”,充分利用好文本这个记忆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四、课堂教学有节奏
节奏,世间万事万物固有的质的规律,没有缺乏节奏的事物,也没有缺乏载体的节奏。节奏即运动,即矛盾,它充斥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它是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形式和运动规律。在教育中,教育者有“教”的节奏,学习者有“学”的节奏。我主张教师的“教”节奏必须主动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学”节奏,寻求“教”节奏和“学”节奏的有机契合。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案的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由教师根据历史教学任务精心设计。学案既要有知识框架,又要有知识重点,还要有思维导向、自我检测。让学生以学案为线索,明确学习目标要求,课前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看书,找出知识要点,针对学案的探究问题,学习小组内相互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从而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针对导学案中出现的学生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可创设新情境,补充新材料,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学习探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紧贴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层层深入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获得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基础是激发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寓教于乐,以趣激学”。
二、紧扣课标,吃透课本,精心处理整合教材,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一堂,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与课标相比,教材有些内容介绍较多,有些知识点又讲解不够详细。如果一堂课,教师只是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地教学,那就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地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取舍,能不讲、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上,对课标涉及教材介绍较少的加以材料补充,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基本内容,而且要让学生能思考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完整认识历史,提高思辨能力,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回味无穷。
三、关注师生的交往互动,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师生互动也是很重要的。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我们一定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学习被看作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交往互动永远是教学的核心。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是单向的,这样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应该是多向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也就是说,知识是合作掌握的。同时,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合作的,而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充当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在师生交往互动中,教师应考虑如何选择教学策略、营造民主教学氛围,以使学生学得更好,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要有培养学生养成呼应教师的习惯、脱离教材回答问题的习惯、有问必答和有疑必究的习惯,要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老师对教材的阐述加以对照比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认识,若有疑问就和同学或老师及时讨论。对学生们讨论出来的结论,老师一定要有相应的评论,观点鲜明、见解独到的要加以表扬,阐述不清或有误的及时加以指正,使教与学同步,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民主意识,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前课后师生间广泛交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善待,就会消除学生的恐惧和紧张,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心理上始终处于一种追求知识的积极状态。教师和学生都在一种热烈、饱满、愉快的氛围中教与学,使教学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顺利进行,教的思维才会充分激发学的思维,学的思维紧跟上或超过教的思维,教与学的同步发展,彼此接受,彼此尊重,彼此交流与合作,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关注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缺失
语文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已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对于人的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奠基性,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对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应是一种全方位的、多层次的、充满活力的开放。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发展”,着力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课改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必须符合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教学要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心理;二是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指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白具体的达标途径,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学,产生一定的自主学习参与意识;三是教师应采用必要的易于学生知识理解的授课方式。如教学语言的清晰表达、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等。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调查表明,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现象一: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导致学习差异
衡量一堂课教学效率主要看实际的有效教学时间,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知识习得、技能掌握、能力形成及认识提高所占用的实际时间。现代教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差异往往是由于课堂实用时间的差异造成的,课堂教学学生实用时间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体体现。以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为例,我认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不均衡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存有差异:能够全程参与分析课文的往往是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优等生”;那些“中等生”只能长期得到部分参与分析全篇课文的机会;而那些“学困生”却因理解能力差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课文的机会。
现象二:课堂教学密度失衡导致教学质量差
所谓课堂教学密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一节课总时间的比例。调查发现,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么考虑面面俱到,补充大量资料,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多,忽视课堂理解、巩固和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要么一节课仅抓一两段进行教学,课堂密度小。因此,为了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我们应科学安排教学的疏密度,既要尽量提高一般教学密度,又要适当掌握特殊密度。
现象三:教师教学水平的低下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水平由低到高发展,表现为三种类型:(1)记忆性水平;(2)理解性水平;(3)思维性水平。以记忆性和理解性课堂教学为例,常常表现为“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等现状,学生的知识学习普遍缺乏一定的迁移性。在思维性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要进行必要的记忆理解,而且要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较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可是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当前多数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之上,难以达到思维发展性的水平。
现象四:泛化阅读自悟导致教学欲速不达
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清朝扬州有一个技艺非凡的说书艺人,当他说到张飞一声怒吼,喝断长坂桥时,并未像张飞那样大声怒吼,而是张口怒目,以手势加以辅助。然而听众却感觉到了如雷贯耳、身临其境的效果。我认为说书艺人以手势加以辅助代之怒吼的过程,就是留设语言空白,激发学生想象体悟的过程。由此不由想到在当前的某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刚刚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有的学生才粗粗地读了一遍,有的甚至一遍还没有读完,就匆匆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体会交流。殊不知,读书理解是感悟与体验的前提与基础,要想真正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必须着力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次又一次分析概括,如此才会形成独特而有见地的感悟。而在如此短的自读时间中,学生又怎么会产生深入文本的体会呢?此时引导学生交流,只会让学生言不及义、人云亦云,所说的内容只能是肤浅片面的空话、套话、白话。如此泛化阅读自悟,必然导致学生悟性、个性、灵性的丧失,导致教学的欲速不达,最终阻滞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发展。
现象五:追求课堂教学的“繁荣”导致语文的本质在“演绎”中改姓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 张新华同志在《语文课还是要姓“语”》一文中提出,语文应该姓“语”。然而,据我调查发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那些丢弃文本、追求热闹等舍本逐末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语文课成了各学科知识融合的大杂烩,从而导致语文的本质在“演绎”中变“味”改“姓”,让人丝毫感受不到语文的味道。如:一位老师教学《找秋天》一文时,在让学生课前交流有关秋天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的美景。华丽的媒体课件展示占用了较长的课堂时间,引得学生阵阵“哇哇大叫”:“哇!秋天真美啊!”最后教师再让学生以舞蹈表演、唱歌展示、绘画汇报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如此的课堂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这样的语文课还姓“语”吗?又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恐龙》一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几种恐龙特点的理解上,师生互动,依次分析、比较每一种恐龙的特点,还让学生记下有关恐龙的数字。后来,教师又把搜集到的多种恐龙的图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恐龙的名字。这样的课似乎成了科学课,又怎么会有语文味呢?《语文新课标》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扎根于文本的语言中,才能把文本的语言、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芳. 课堂是生成的[J]. 四川教育, 2004,(Z1).
[2]陈宏武.实施开放教学 促进个性放飞 [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4,(09).
一、师生关系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关系,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捷径。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课堂教学的一份子,在课堂中也是班级的一成员,应与学生一同探讨、一同实验、一起经历失败和分享成功的喜悦,而不只是指导者、点评者、旁观者甚至于批评者。学生没有学懂,没把问题弄明白,教师肯定有讲解不清晰、指导不利的地方,我们应自我反省,然后再找学生的原因,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讲过了这些学生咋还不懂,就不愿再去辅导学生,甚至批评学生。如果我们物理教师也能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温柔的眼神、一次亲热的抚摸、一回耐心的讲解、一次有效的批改等等,像这样关心疼爱、了解学生,那他的学生一定愿意亲近他,也一定十分佩服他、喜欢他,从而喜欢他的物理学科。这样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亲切而融洽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老师的教学业绩也一定是最有效的。
二、课堂密度的有效性
一堂物理课有效的节奏、合理的密度是保证质量的关键。一堂有密度的课不是指一堂课完成的目标多、传授的知识点多,摆的是花架子,讲的是“假大空”,也不是指学生频繁的活动,上串下跳,忙得手慌脚乱,而是指在教师的有效安排下,师生在共同探讨知识点时,学生有听的时间,想的时间、回味咀嚼的时间,然后教师由浅入深地出示练习,学生有应用的时间、思想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动手操作,亲自实验的时间、将知识内化的时间,并不是一个问题没完,又让下一个问题出现。这样没玩没了,学生只是带着两只耳朵盲目地听,或者机械地作着笔记,然后于课余死记硬背,弄得学生痛苦不堪、怨声载道,对我们物理老师越来越逆反,那他怎么能喜欢这样的老师,进而喜欢这样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呢?
三、练习的有效性
合理的、有层次的、具有类型化练习是学生巩固目标、内化知识的必要过程。我们在讲解知识点,完成一个目标后,即要出示相对应的例题与练习,让学生熟习,巩固消化,而不是等所有的知识点讲完后,再一大摊子练习题或是题海战术,这正是我们进行目标教学的宗旨要义。我们在进行练习的时候,应注意习题的层次性、习题的类型化。讲完一个题型,概括一个规律,总结一个特点,学会一种解法,学完一章合理适当及时检测补救,而不要盲目地将各种资料上的各个练习从头到尾一一做来,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消耗精力,还没有效果。从开设课堂教学至今没有谁能将习题做完过,却有许许多多人能举一反三、从一而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的老师整天守着学生作业呀、练习呀,使他的学生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停地算题,一到考试却不能得不到高分,结果学生累得要死,教师整天埋怨学生笨、书难教,而我们有的老师教书却教得十分轻松、学生学得特别快活的原因所在。
四、课堂实验的有效性
学好物理学的根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有效实验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应做到:
1、准备充分。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课前一定要自己先做一做,明白哪些地方最容易出问题,哪些地方学生最难弄明白,哪些地方误差可能较大,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疑难等等,都要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
2、操作规范。天平如何调,用量筒量取液体如何做到准确无误,如何使用滴管,电流表、电压表等导线如何接,结果如何记录等等一切,都要标准而规范地操作给学生看,并要求他们学会并按着标准来,不要认为学生只要把灯泡弄亮了、密度测出来了、音箱弄响了、结论得出来了就行了,一定要做到一丝不苟。
3、用语准确。物理学科有物理学科的语言,该怎么说就怎么说,不要把电压表说成伏特表,把电荷与电子混为一谈,也不要用文学上华丽的辞藻去过于修饰。物理学重视实验与探究,讲的就是实事求是,所以我们物理教师要用规范准确的物理语言去描述物理现象和结论。
4、参与积极。教师在实验中不只是指导者、旁观者甚至批评者,而应当自己融入到实验中去,与学生一起实验探讨,经历过程,发现并纠正问题,改进提高,这样的实验课才是有效的。
5、可见度高。好的实验应该顾及全班,而不应是部分人看、部分人做、部分人玩,我们要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手段将实验放大,特别是演示实验,不应当是老师说了算,而要让实验说话、事实说话,同学们说了算。
那么,怎样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创设生动情景来引入教学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案例:在进行《核能》的教学中,教师可截放视频: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带来的灾难……大亚湾核电站良好的社会效益……核能对人类来说是祸还是福?通过观看“核能造福于人类与带来灾难”的对比反差,还可追问:假设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可能原子弹有一天在你们当地爆炸,你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
课堂是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的演绎过程,教师不应该把教学过程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而不允许有任何的偏差,否则会使教学过程人为的变得呆板枯燥。我们要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师生的感情沟通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案例:在进行《功》一节中进行变力做功方法的拓展时,笔者讲到:图像f-s图中,可以利用力f随位移s的变化图线与横轴s所围的面积表示功的大小。并举例证明此方法灵活简捷时,有同学提出,那图线与纵轴f所围的面积有什么意义吗?为何不用此面积表示f所做的功呢?霎时本人也挺意外的,于是课堂立即转入了研究此生成性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分组讨论,笔者进行了即性沉思,不久经大家讨论总结发现图线与横轴t与纵轴f所围的面积是相等的,均可表示力f在发生对应位移s过程中所做的功。并且,此结论可类推延用与其它图像的面积中。笔者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学生兴奋享受成功的喜悦之时,也轻松灵活掌握了图像类题面积的物理意义。
三、巧设随堂演示实验
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奇特的东西有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特点,并且表现出极强的执著精神和强烈的探秘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积极的心理因素,创造条件,加强实验教学。
案例:如在讲解《超重与失重》时,笔者用一个用过的易拉罐做实验观察失重现象,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移开手指,手就从洞中射出来,如果放开手,让易拉罐自由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观察水射出的速度变化。正当我准备按预先设计的要总结得出相关结论时,有同学就提出:那易拉罐作平抛,斜抛或竖直上抛呢?于是就势给学生设想、提问的空间,将其提出的情况一一作了实验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得出了所有的抛体中水与易拉罐都是相对静止,水都不会流出的结论。课堂氛围很好,教学效果显著。
四、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体味成功
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出一些学生经过努力便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遇到困难时适当给予点拨,当学生解决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
案例:结合5、12大地震,学生会对地震波如何在刚开始时预防等一系列问题感兴趣。因此在学习机械波后,可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及相关数据报道,研究分析得出:地震的振动可以分解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当地下的振源发生地震时,纵波传到地面的速度要比横波快,两者大约相差40-50秒左右。专家分析,地震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不是纵向震动,而是横向震动,因此地震预报的焦点就集中在如何迅速捕捉地震的纵波,并迅速准确地计算出横波数据,这样才能立刻反馈各种自动控制系统并作出必要的反应。
五、提高教师授课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信息媒介,语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最常用的是比喻法和模型化。
案例:在讲解质量和惯性的关系时,为了使学生加深对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增大它的质量,当要求物体的运动状态容易改变时,就要尽可能地减小它的质量的理解,以结合体育运动现象充分说明,身材苗条模特不可能充当拳击运动员;而略有臃肿的拳击运动员不可能充当短跑运动员或体操运动员。如说到原子核和原子的大小,如果把原子比作直径等于100m的大球,那么原子核只相当于直径为1cm的一个小球。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联想的余地,既降低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经验表明,教师组织教学时注重语言的直观形象性,能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3第一版
关键词: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有效
Abstract: the classroom questioning is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generate knowledge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questioning where there are many unreasonable problems,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inking. If some classroom questioning too many problems, some class, the teacher question difficulty is too big, some questions become a mere formality, not thinking of value, some questions only focus on individual students and so on, causes the classroom efficiency is low. This paper mainly thinking how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classroom questioning with law of thinking and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terest, develops the student thought space, students' divergent thinking,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strategy.
Keywords: optimizati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mproved; Effectiv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 G42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课堂提问是优化师生教与学关系的重要手段。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勇于探索新知,学会学习方法,促进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但是,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却存在着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平时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问题过多。尽管课堂提问的作用很大,但提问的频率应恰当。过于频繁的提问会造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使学生整节课疲于应付。过多的提问,学生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最后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2) 提问的问题太难太复杂.教师设计的问题脱离了学生的学情,问题太难,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太大,造成学生对问题无法理解,思维闭塞,甚至发呆,无从答起。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反而会挫扮学生课堂发言的极积性,浇灭思维的火花。
3) 所提问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一些老师在课堂上为了制造提问的气氛,无疑而问,明知故问。如不时地问学生“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造成满堂哄。既不能促进知识的生成,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因此教师设计问题不要为提问而提问,所提问题要让学生有思考价值,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性,要做到由问而生思,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4) 所提问题带有偏向性,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所提问题只注重个别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往往把提问当成了一项任务。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表现犹为突出。一节课教师总是提问那几个学生。有难度的指名优秀生回落,简单问题总是叫那几个学困生回答。看起来问题有难有易,所问到的问题学生都回答上来了,但是却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造成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处于课堂氛围之外,当课堂的看客。
5) 先点名后提问。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提问当成一种形式。有时候先点名,“请***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才提出问题。这样被提问的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不能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同时,其他学生觉得所问问题与自己无关,也不听不思考,造成提问流于形式。因此教师提问时必须要引领全体学生积极思考,应先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听取老师的问题,人人参与思考,个个争着回答,才是我们提问所想要的结果。
2 优化提问,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合理的课堂提问,正是“学”与“思”的最佳结合点,教师应根据学习目标,联系学生学情实际,兼顾优差,注重全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所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知识。
1) 课堂提问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思维闸门。课堂提问要切中要害,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促进其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一节,在开始先让学生自学,怎样量圆的周长,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绳测法和滚动法。这时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我们大院活动广场中心有一个圆形花坛,我们该怎样测呢?这个具有趣味又有新意和启发性的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2) 课堂提问应切合学生思维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师的提问应由易及难,营造问题的坡度和难度,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思维逐步递进。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由于分数的定义是比较抽象的,,如果直接给学生灌输讲解,学生难于理解。可采用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实例过渡到抽象的分数的定义。利用实物,老师边提问边操作演示。(1)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怎么合理的分?平均分?每份是多少?(2)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板平均分成4等份,怎样分?每份是多少?(3)把1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4)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进而引出单位“1”,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一说,加深理解。(5)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用分数怎样表示?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引发学生思维不断递进,最终达到了形成抽象概念的目的。
3) 课堂提问注意适当拓展,引领学生培养思维创新,进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个老师课堂教学职责所在。教学中老师适当的开展一些拓展性提问,引发学生展开拓展性思维,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中,当学习了有关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老师可以适时的提出让拓展性的问题。那位同学还能告诉大家人民币的其他知识呢?问题给了孩子们加大的思维空间,孩子们一定会争先恐后发表自己对人民币各方面的认知。如有的会说里面有一个头像,没有头像的是假钱。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不同的文字,那是让少数民族的人们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还有几个黑点,是供盲人看的。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一行字母和数字那是发行的代号。有的会说,人民币上有年份,那是表示发行的年份等等。这样虽然超出了数学课堂本身的知识范围,但是却让学生甚至老师了解了许多钱币面值以外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创新是非常有意义的。
4) 课堂提问要抓住疑难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要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就是要紧紧抓住学生常常易出错的地方设疑、设问,老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暴露出问题,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发现错误原因,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