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5:10: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因材施教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高明和睿智之处,他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很透彻,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这样才能使教学的深度、广度和进度都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也应考虑和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而就英语这一门学科而言,如何做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从哪些方面来做好这一点呢?
一、分析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长于想象,有的长于记忆,等等。因此,教师首先应因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其次,应多用心观注学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监控他们的发展过程且适时纠偏。因为学生的行为是记忆力、兴趣和爱好、反响速度、模仿能力和耐力等五种行为特征的综合反应,哪一种行为的偏差都会对一个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所以老师必须关注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最后,作为老师,应该了解“鼓励和强制”这两种手段中哪个才是使学生“乐知”的法宝。因为有的学生天赋反叛心理,强制的方法只能逼迫他向相反的方向走,但这类是少数;但大多数人是需要鼓励和强制一并实施起作用的,即使是逼迫着进入了知识的殿堂,但他日后终究会尝到知识的美味,待那时自然水到渠成地成为“乐之者”了。
二、备好教材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从知识结构的整体出发,进一步明确所要教学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做到把宏观教材与微观教材统一起来,而不能孤立地、割裂地看待任何一部分知识。而备课,就是要钻研教材,掘其内在的思想、意义,正确把握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依据上、中、下各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特长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学法指导诸方面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努力做到群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其次,教学策略要有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很多环节,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上课热情。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对于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可运用图式来讲解概念;对于好动并乐于表现的学生,可以设置些讨论的环节。但无论是哪一种教学环节,都应该具备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以及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要知道这个环节是为何而设。所以,每一节课,教师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性,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三、作业和测试
作业和测试是老师巩固教学知识、了解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师适时布置作业,并及时批改,便可发现问题并及时纠错。如果老师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与学生完成作业的时空不对称,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很容易摆脱老师的监控。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可以只给他们留一点导向性的作业;成绩中等的,可以根据他们学科成绩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多留弱科上的作业;成绩差的后进生,所做作业要体现最基本的知识,从而使每类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作业来做。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迁移学法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吻合,与教学内容相一致,难易有别,呈阶梯式,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符合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
1.作为数学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联系。当前中职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具有较大比重,但是作为基础课程的中职数学却占有相对较小的比重。再加上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接受专业课的学习。这种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不能联系的教学模式就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不扎实、不牢固,无形中也就影响了毕业学生就业和工作的能力。
2.中职学生数学素质参差不齐。当前就业形势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急需大量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给中职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使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非常好,所以在教学方面也就采取宽进宽出的模式。但是学生基础较差,数学素质也参差不齐,数学教师要想开展因材施教却难以找到中间的平衡介入点,不能完全按照相关的进度和标准来实施教学。结果只能是基础好的学生重复听已会的知识点,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却总是跟不上。
二、因材施教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因材施教的实施,教师是关键。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开展因材施教,首先中职数学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掌握不同的专业课程与中职数学之间的关联,还要充分了解中职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素质。在备课方面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和讲授。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数学教师的工作难度,对数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这就要求中职学校加强数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使其能更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要求。
2.因材施教就是要提高学生基础水平,为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中职数学的教学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了解不同专业课程对于数学这一基础课程的不同要求,树立为专业教育服务的、正确的教学理念。中职数学教学肩负着素质教育、为专业课打基础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任务,既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又要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质,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因材施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中职学生数学成绩较差,基础不扎实,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数学非常枯燥乏味,对数学的学习没有任何兴趣,甚至厌烦。这就要求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逐步消除对数学恐惧的心理,让学生理解数学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思维和学习方法,就能够激发起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以“以人为本”为中心,当中提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本人研究和反思的主要内容为小学数学教学是否与数学课标新要求融合为一体,“因材施教”是否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本次研究分析小学学生与数学内容的特点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这三大方面作为研究探讨的理论基础,小学生的特点分别从一般认知特点、感知与思维、数学认知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小学数学内容则是以从教学内容以及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介绍。进入小学搜集资料主要以以采取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三种方法,观察与学生互动的信息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了解对于因材施教的实践和认识教师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对几位研究的数学在职教师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对于因材施教,这些老师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落差却存在于教学现实和教学理想之间,老师们是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因材施教”的,老师们也能够准确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如何具体表现。经研究发现,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实行因材施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因为教师没有将教学实践与因材施教理念结合在一起,二是在于教学实践中因材施教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就解决办法而言,本人认为可以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分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for primary schools is centered on "people-oriented", which mentions that teachers should teach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and face all students.The main content of my research and reflection is whether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integrated with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whether "teaching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aptitude" is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eachers.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mathematics content, tak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theory,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and 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from three aspects: gener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perception and thinking, and mathematical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ontent is introduced from two aspects: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ubje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how teachers understand it, three methods are used to collect data in primary schools: literatur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Through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everal mathematics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teachers hav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However, the gap exists between teaching reality and teaching ideal. Teachers carry out "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unconsciously, and teachers can also.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iddle grade;mathematics;teacher,;teaching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1、绪论
1.1选题背景
我国一直极其重视教育,将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指导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出台了相关文件以解决当下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硬性灌输、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不高、课堂气氛不活跃、数学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等。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运动开始,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指南,强调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数学学习现状,让学生能够乐于探索、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其总目标中指出:要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数学,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在2017年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反映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理念即要求教师改变落后的教学行为方式,以一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从教师的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终提出优化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1.2.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为因材施教的研究提供政策支持,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相契合[]。
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实现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实用的物质和条件。我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使得对“因材施教”的研究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基础。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整理分析数学课因材施教的相关研究,找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然后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来获取相关内容并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提出优化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对策。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丰富有关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可以帮助弥补一点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研究的缺乏。在研究中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有利于丰富数学因材施教的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经验分析多而质性研究少的不足。
实践意义
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提升,充分开发出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共同发展。因此,因材施教是实施以全体学生发展为本的—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学要求的一致性与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矛盾。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达到这些教学要求、怎样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帮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和研究的新命题。虽然部分一线教师已有因材施教意识,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原则性知识,致使他们不能有效地在数学课中因材施教。
结合观察法和访谈进行论证说明,从因材施教的现实问题和成因中提出相应的对策,探索因材施教的技巧和规律,在一些方面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同时,本研究提出的数学因材施教对策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帮助促进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增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等,顺应素质教育培养需求。通过研究能够拓展因材施教的研究视野,更新教学观念,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提供一定依据。
1.3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关于因材施教的研究现状,同时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访谈提纲;其次,前往学校,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对观察和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理论指导和实际情况提出适切的建议对策。
1.3.2研究方法
文献法
在书籍检索方面,以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系统为主,利用学校图书馆书籍检索系统查找相关书籍。在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方面,通过中国知网(CNKI)、国家图书馆、读秀、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外文文献网等网络资源搜索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围绕“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分层教学”等关键词,搜集了相关的期刊、论文以及论著、国家教育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查阅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和归纳,分析前人关于因材施教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访谈法
本研究对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编制访谈提纲。访谈涉及的问题主要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因材施教,体现在哪些方面;影响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采用访谈法分别对小学的四位数学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观察法
本次研究中进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互动情况等为基础,在教师的办公室中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言语评价等,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研究对象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调查
2.1调查对象
本研究中是以学三、四年级的所有数学教师为调查的对象,分别有两名三年级、四年级的数学教师,共计四名,授课于四个不同的班级。在调查结果分析中四位教师分别以A教师、B教师、C教师、D教师来指称。如表所示为四位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
编号
性别
教龄(年)
学历
职称
所在班级
A
女
16
专科
高级
三年级
B
女
12
本科
一级
四年级
C
男
8
本科
二级
三年级
D
女
4
本科
二级
四年级
2.2调查工具
本次研究以实地调研为主要方法,编制的访谈提纲以针对小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相关问题为主要内容。分别对小学的四位中年级数学教师以访谈法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实行因材施教的现状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进而提出合理的对策以及建议。
本次研究深入学校和课堂,主要对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以及行为表现等为基础,在课堂的真实参与中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记录,搜集现场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
2.3调查实施
进入学校进行调查的时间为2018年8月28日至2019年1月13日,采取课上在课堂中进行观察以及课后对教师进行访谈两种方式。在起初旁听的两天中,因为有研究者的存在班上的学生会有些拘谨,导致教学时师生互动不自然甚至可以形容成刻意,在经过两天的磨合之后,由于对研究者不再感到那么陌生,学生开始慢慢地表现出自然的上课状态。本人主要以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中包括教师的言语和行为动作),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情况和整个教学过程等为观察的主要内容。
在调查的数学任课教师空闲的时候,以访谈提纲的方式对四位小学数学任课教师进行了详细的访谈,以调查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情况为目的。对教师的授课和访谈进行拍照和录音,形成详细的观察和访谈记录。(以上均是在征得教师本人的同意后进行)
2.4调查现状分析
2.4.1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识
对于因材施教的认识与理解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存在一些差异。样品选取调查的四位教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理解因材施教,但是不能认为因材施教有意义而且自身主动去实践。以下为结果分析。
2.4.2因材施教的理想与现实落差
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四位教师面对“因材施教”,却深感无奈。各位教师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清楚的了解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理念想要融入道实际教学操作中时,面对一些难题教师们感到十分为难。
C教师说:“学校会按规定时不时地进行各项检查,要求教师们以学校或者本人的名义去参加各种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留给学生的上课时间十分有限,我们课下也基本是挤时间工作,除了教学课堂上以外的其他事情十分繁杂,甚至于有时教案也写得很匆忙,几乎课下已经没有时间去跟学生单独好好沟通交流,除了看得见的摆在卷面上的成绩和学生在课上外显的性格特征,深入的了解学生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又如何谈因材施教呢?”
B教师说:“高低分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认知明显存在差异,然而班级的容量又很大,只能是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且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每个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需要的是我们老师付出很大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比较落后的几个个例。并不是我们不想因材施教,确实是各方面的带来的压力都很大。”
导致现实教学环境的影响下的因材施教无法全面实施的原因,一是目前每个班的学生数目比较多,教师课后基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以及精力照顾到每个学生。二是当前实际教学中的教育评价机制还是以分数为主。其实老师们都是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和热忱选择并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也希望能因材施教,但是在面对现实情况之时,受到制约导致因材施教难以落实到实处,学校领导和家长对于教师的要求直接体现在提高学生的分数,教师们只能感到无奈并向现实妥协。
所以如何在教学中照顾到每一个层次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缩小不同能力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的差异、为达到课程目标该采取何种手段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2.4.3对因材施教的无意识
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不清楚是否在教学中的某个方面有因材施教,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教学行为具有因材施教的性质,因为他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会刻意地考虑这个问题,虽然他们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时不时地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是D教师说到,“我因材施教可能就体现在上课的时候对 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吧,或者有些练习题不需要成绩差的学生来做,让他们掌握基础题就好了。学习成绩中等程度以上的可以做拔高题,即使课上因材施教的话 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从提问和布置练习题方面,D教师的做法算得上是因材施教了。通过观察,D教师确实是这样做的。无论是提问还是布置练习题都有一定的层次性,针对学 生的学习能力,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鼓励学生量力而行,但是基础题是要求所有学生一定要做的。除此以外,D教师对自己在其他教学方面是否存在因材施教就说不太清楚了。
A教师在此方面有颇多见解,除了课上提问和布置不同作业外,A教师说到,“我会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进度。在教学时让学生学会预习,课后做好复习。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直观演示法,谈话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 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当学生出现不会或跟不上的情况,我会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他们讲解。根据具体情况定具体方法,比如,读不懂题目的,让他多读几遍题目。计算不过关的会让他加强计算练习。平时会比较注重画图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典型的题型和难题,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视频讲解资料, 比如微课,可以方便学生课后学习。”在课堂评价上,A教师也会因人而异。有 的学牛脸皮薄,就多表扬多鼓励,对一些调皮的学生可以适时的提醒。可见,A 教师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可以因材施教。从课堂观察和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教师们因材施教常常是无意识,不刻意想到说一定要因材施教,而是无意识地有一些因材施教的行为。
2.4.4教师因材施教的实践分析
本次研究中对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展开的,具体包括:备课、上课、辅导及评价。
教学目标的设定既要符合当前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目标体系,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尊重与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课堂教学要保证一切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当被问到“您制定教学目标时能否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有三位教师的回答是不确定,他们说教学目标都是按照课程标准来制定,有一个整体的目标,但是具体针对每一个学生制定教学目标好像不太现实。
A教师说,“学生的学习水平不同,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设计有梯度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 A教师将教学目标按照知识层次和学生的学习层次进行具体的划分,包括基本层次目标和提升层次目标。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达到基本层次的目标,要求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能够借助直观的图形,使用工具动手画图来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设置提升层次的目标,为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在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也是为了满足学习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情感态度方面,教师会关注学 习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的情感,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也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设置挑战,并及时引导他们的求知欲。而D 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设置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可以了,就是全体学生都应该掌握的目标层次。因为课上时间短,教师会按部就班照着一般教学目标进行教学, 照顾学生差异会体现在提问等其他方面。
关于教学辅导,有教师说到,他们一般不会在课后占用太多时间辅导学生, 因为要考虑教师和学生还有家长的时间问题。所以教师们一般会选择在课上集体辅导,有个别的学生会在办公室单独辅导。在四位教师教授的四个班级中,每个班上都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或者不爱学习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会在课后进行单独辅导,作业也是单独进行讲解。
A教师说:“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我还给学生分了组,尽量让学习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能帮扶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样同学们能互帮互助,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我也能轻松一些,D教师的做法和A教师的做法差不多,对学生进 行分组,大家互帮互助,减轻教师辅导的负担。
不过B教师说到,除了课上集体辅导以外他很少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除非学生自己去找他。这也反映出一些教师的教学态度。
被问及“您是如何进行教学评价的?”四位教师都说道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成绩和平时表现。下表是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C教师对班上的一部分学生进行家访后获得评价的信息
家访对象家访内容
李同学:在校:表现不好,比较调皮,作业质量不好,但成绩还可以,也比较努力
在家:做题不认真,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杨同学:在校:听话,能积极认真的学习,团结同学,但成绩不理想,也不爱表达
在家:写作业认真,但写得太慢,不爱表达自己的心思。
范同学:在校:听话,认真,文静,成绩较好,积极主动学习,作业完成得很好,胆子有点小。
在家:认真完成家庭作业,还能帮做家务。
东同学:在校:该生在校表现一般,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家庭作业不能保质保量完成。
在家:爱玩,爱看电视,不爱做作业。
郑同学:在校:上课容易走神,听课不认真,比较爱说谎,成绩不太好,爱劳动。
在家:比较爱劳动,但作业完成得不好。
宋同学:在校:该同学表现较好,上进心强,上课认真听讲,成绩优异,作为班委很负责。
在家:关心家人,主动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习也很主动。
王同学:在校:该同学学习一般,上课听讲认真,最近回答问题积极,但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好,做事丢三落四。
在家:比较调皮,爱玩耍,不爱写作业。
孙同学:在校:该生在学校表现较好,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也能够帮助他人,团结同学,但是该生家庭作业质量较差。
在家:爱看电视,不爱写作业,家里大人较忙,很少有时间管教。
张同学:在校:该同学在学校表现较好,上进心强,学习成绩较好,上课能积极回答,上课爱走神。
在家: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能够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袁同学:在校:该生表现不佳,较为懒惰,作业完成质量不好,但也比较努力,画画很好。
在家:做题时较为懒散,不爱做作业,但可以帮忙做家务。
马同学:在校:该生成绩还可以,听课比较认真,能按时完成作业,热心帮助他人, 但有时会慌。
在家:能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上有所欠缺,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还有一些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任课教师评价等。在课堂教学中,四位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评价形式。有的时候教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以及教育方法等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比如A 教师对容易骄傲的学生会在表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醒和建议,并给予一定的 鼓励。B教师对于课上不爱说话缺乏自信的学生,尽量地在课上对学生的进步进 行表扬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情感脆弱的学生犯错时,C教师会委婉地表示不满,再进行鼓励。在教师的办公室中,研究者发现,教师们空闲时会相互询问班上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听一听其他任课教师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 上主要以平时的考察和考试为主。
3、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的问题
3.1.1对学生了解不够全面
作为研究对象四个班级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大约在四十个左右,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局限在课堂和学校中,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成绩等与学习成绩相关的因素来了解学生,忽略了对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的体验以及了解。教师大多通过学校课堂观察来了解学生,极少时选择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对学生的了解会比较片面。有的学生其实情感脆弱,表面上看起来却活泼开朗。处在具体运算阶段的小学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变化会比自身的简单许多。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处于发展中,所以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而老师们往往断定学生特点是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来的,不能足够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学生,然而盲目地做判断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发生偏差。虽然学校在实践教学中都强调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但是依旧缺乏对学生特点的研究。作为施教对象、学习主体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及时了解他们的特点、他们思想变化的波动,这在实践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访谈,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对于学生的某些方面是有所了解的,但是教师在重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等方面是有所缺乏的。
3.1.2削弱了学生的参与感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本人发现作为研究对象的教师会按照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等。但是当选择的学生回答不上来时,老师为追求课堂进度很少有耐心对其进行引导,而是选择马上提问下一位同学,老师只是希望能从学生嘴里听到需要的回答然后衔接下一个教学流程。当学生对于问题有不同的想法时,教师也不会留太多时间听取学生的想法,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课程进度走。选取为研究对象的老师们做到了根据学生不同提问不同问题,但是对于学生的回答以及想法老师们大多是一闪而过,只论对错,马上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首先第一个原因是课程任务重,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缺乏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应对,课堂教学上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D教师所说,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程度不一样,但是学生又多,教学实间也很有限,老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
3.1.3教师的关注存在偏差
在课堂中对教师的提问情况和互动情况进行记录后发现,教师对成绩不同、座位分布不同、课上表现不同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关注。经过观察发现,从课堂提问与互动的频次可以看出,A教师比较关注优等生和学困生。针对他们各自的 学习水平,教师为他们设置问题。即使学习好的学生坐在后排位置,教师也会在课上提问他们1次。教师提问基础知识的对象倾向于学困生,稍微复杂的题倾向于提问一些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这里的中等生和学困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划分的。在访谈中了解到,教师一方面需要优等生来带动课堂氛围,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需要优等生来回答,另一方面也需要优等生来提升优秀率,增进整 个班级的学习水平。B教师倾向于与课上活跃的学生或者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进行互动,往往忽略表现平平、不爱说话或者成绩差的学生。
在传统的班级座位排列中,因为学生多,教室空间狭小,教师的眼神关注点多是在第二排到第五排的中间部分,位于第一排的学生处于盲区,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因为距离稍微远一些,教师不太会选择他们进行提问与互动,教师的眼神停留时间也比较短。所以从教师的眼神落脚点或者教师的课堂提问与交流互动来看, 教师的关注点存在一定的偏颇和失衡。
另外,教师往往关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进步等,却很少有人或者几乎没有人去关注一个孩子的自我认知的建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注意到学生的数学认知建构。
3.2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2.1因材施教理念与教学实践没有有效结合
作为研究对象的四位教师都是师范大学毕业,在学校学习阶段学习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工作阶段也都接受过一些教育培训,在继续学习中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等,老师们却仍然不能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导致的结果是培训是培训,教学是教学,老师们依然按照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步骤去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不能完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和了解教育教学理念。换一种方式说,老师们也会因为各样的问题产生对于在长期的教学中消极倦怠的心理,即使学习过教育理论知识。通过本人的观察以及访谈,老师们确实有一些因材施教的具体行为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但是由于教育信念不够坚定,导致不能将因材施教贯穿于教学中。老师的课程任务繁重,在时间以及精力、课前课后预备和辅导等方面根本无法保证能够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学校本身整体的教学理念也没有提供一定的客观支持给老师们,无论在前期准备阶段还是在课后辅导阶段实施“因材施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这无疑给老师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由于以上所列种种困难,许多数学老师虽然在思想上认同并理解因材施教,却仍然难以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实施因材施教。
3.2.2因材施教与面向全体的矛盾
因材施教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一定困难的原因是班级人数多,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们只能选择尽量照顾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中国目前大部分教学班学生人数众多,这也是老师们需要在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时面临的一大拦路虎。面对着班级大容量的背景,教师的困难在于选择和使用有效、能够适用于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由于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普遍较多,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完成情况,班级人数缩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仅凭老师的个人能力达不到这一效果的。尽管有的教师会采用小组帮扶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的方式,但是教学场所和“大班教学”难免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因材施教。
4、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对策
老师们从内心是认可因材施教的,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理解因材施教的理论并不难,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因材施教理论的相关研究,复杂的工程在于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因材施教。本人在对因材施教进行相关了解及研究的基础上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对策以及建议。
4.1深入了解学情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立个体是教师的劳动对象,他们有着先天和后天的个体差异。老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特征才能因材施教。在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以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和互动情况等来判断学生的水平。学生对于教师强调的知识点有没有听懂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教师的发问多于学生出现在教学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正确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老师就会选择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了解学生的方法有比如学生作业分析、对学生进行课堂内外的观察、考试成绩、做家访调查、与其他任课教师交谈、教育会诊或心理测试等,这些方法都能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教师要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思维特点,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扬长补短。教师要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保证因材施教的展开采取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师既要分析学生己有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学生是怎样进行思维、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更要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使所有学生在学业上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设计数学教学时,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仅仅是唯一的依据,应当是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数学学习规律、对数学的情感态度等。学生的成绩高低异于“学情”,“学情”针对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老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因材施教。
4.2改进班级授课形式
作为研究对象的几位老师教学过程都是“备课上课常常没有什么大的变化,遵循一定的套路”,“跟着经验走”。教师们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中缺失了调整教学对策的能力,忽略了调整教学的意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渐渐失去对教育的热情。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师生是比例高于国家标准的,尤为明显的是在乡镇中小学,每班40名学生左右。导致出现了教师人数少,班级学生多,学校规模太小,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然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小班教学的实行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之间产生落差,因材施教无法得以推广。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主动监控自己的认知历程与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因材施教,建立因材施教的信心。
4.2.1采用分层教学
教师按照合理的标准,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相近水平的小组,根据学生现有的潜力倾向、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等的差异对他们进行不同的分组进行区别教导,使每组学生在分层策略中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层教学虽然同样也是一种基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系统,但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的分组教学形式却可以有效避免全体学生由于学习进度等差异出现的太大落差。尽量照顾到全体学生是分层教学的优点,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教学过程分层次设计,充分体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学生只有在老师的指导和组织下,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获得发展;也只有在学生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时,教师的指导与组织才能发挥作用。
教学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1层次:突出把整体1 “平均分”的取份。
老师通过电脑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1份用阴影表示出来。
老师提问:无色部分和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无影部分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阴影部分呢?由此让小学生明白阴影部分是整个圆的1/2,剩下的半圆也是整圆的1/2。然后依次认识分数1/3、1/4、1/8等。
通过第1层次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第2层次:着重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1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再让学生叠出它的1/4,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该过程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提问:“阴影部分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接着提问:“这些阴影大小相等、形状一样吗?为什么呢?”
第2步,让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条线绳,折出它的1/4(过程中学生独立折绳,小组两人之间相互检查)。
老师提问:“都是线绳的1/4,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第2层次的分析,学生明确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单位“1”相同,它的1/4就相同;单位“1”不同,它的1/4就不同。
第3层次:明确单位“1”可以是1个物体,也可以是1群物体。
老师电脑出示5张同样大小的饼,分成2组。一组1张饼,一组4张饼。
提问:“第一组饼的1/4与第二组饼的1/4大小是相等吗?”
老师通过运用这些不同的实物材料,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由抽象到具体,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和完善分数的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提问,好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新知识。课堂提问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应当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应有明确的目的,而不是盲目随意的,只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 课堂提问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学案例:《三角形内角和》
老师提问:“给你一个任意三角形你怎样知道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学生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得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78、181、177”等。
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样是三角形,为什么内角和不一样?猜猜看,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
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老师提问: “怎样进行验证呢?”学生给出了各种验证方法。
最后学生得到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
学生在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通过“猜想”和“验证”从 而“创造出”正确的知识。这种“再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获取新知识化为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在动力。
4.2.2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此外还有分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把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性结合为一体,运用多种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并相互配合,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结合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学会思考并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进而取得因材施教的良好效果。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怎样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去思考和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5、研究反思
国内外关于因材施教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这是因材施教的实施充分的理论依据。但因材施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使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地进行,形成一种常规的教学行为,仍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及时的调整,它并不是固定的。
本次研究采取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调查,主要从小学数学教师因材施教的现状发现教师教学行为的与不足之处和可取之处,基于对现状的分析,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参考,试图提出一些优化数学因材施教的对策。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调查样本较小,调查一所小学内的数学任课教师因材施教情况代表性稍弱。第二、本人缺乏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理论分析水平有限,理论提出的优化对策以及分析也不完善。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足,比如观察的全面程度、观察的客观程度、观察的有效程度等,从而可能影响研究的真实性以及客观性。可能会有漏洞存在于文献资料的整理与搜集阶段。第三、本研究提出因材施教的对策,各地教育教学环境的不同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部分建议还需当地任课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得以实行。希望通过本次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任课教师能在优化的对策中有所借鉴,能认识到因材施教的迫切性,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与知识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参考文献
[1]陈凌.论适宜因材施教的数学课堂认知环境[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9(11):39-41.
[2]陈英和,耿柳娜.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研究新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3 (01) : 38-44.
[3]陈英和,仲宁宁,田国胜,王治国.小学2〜4年级儿童数学应用题表征策略差异的 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 (04) : 19-24.
[4]段胜峰,李罡.大班额场域下的分层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3(01);
15-18.
[5]冯茁.“因材施教”原则之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02) :52-5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评价与管理,2010(03);
1-17.
[7]林崇德.小学儿童数概念与运算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学报,1981 (03);2
89-298.
[8]罗良火.小学生计算出错的心理因素探析[J].江西教育,2003(05) :27.
[9]罗祖兵,程龙.基于结果的因材施教及其实现[J].全球教育展望,2015(03);12
-18.
[10]李宇环.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下因“材”施教新解[J].教学与管理,2014(33);1
02-104.
[11]明庆华,石畅.应对社会分层挑战的因材施教[J].教育科学研究,2015(05);
9-15.
[12]马倩倩.如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现“因材施教” [J].中华少年,2017(28);
146.
[13]潘雨杉,袁学新.浅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7(35);
70-72.
[14]钱宏伟.带着镣铐跳好舞一一试论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分层的现实意义和操作策 略[JL 生活教育,2012(17):55-59.
[15]王英华,刘宝根.儿童数学认知策略的特点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 (06) : 44-46.
致 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即将迈进人生新的征程。我已从天真稚嫩,成长为成熟稳重,所有的一切都感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也感谢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是大家的无私帮助,才使我得到蜕变。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习和生活的日子,将成为我一生最美好难忘的回忆。
首先,我要感谢我敬爱的指导老师蒋紫筠老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到论文的撰写,您都给了我很多建议,无论是细小的环节还是论文总体的编排,自始至终您都耐心细致的审核、修改,给予了我极大的力量,最后才使得我的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您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感染着我对生活、学习的态度,让我更坚定的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论文研究中去,您教会我的不仅是研究的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在此特向杨老师表达真挚的谢意。
其次,我要感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的每一位教师。从论文选题的确定到开题报告的完成,再到论文的撰写,你们都认真负责的督促我们,才使得我们的论文能从容的完成,感谢你们在学习、生活上给与我们热忱的帮助,你们都是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数计院的每一位教师表达深深的感谢。
论文关键词:体育;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对因材施教做出了尝试,孔子教授仁义之道时对是不是要立即执行仁义之道给出了冉有与子路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并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在教育中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能够对其自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当今体育教学中仍旧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何为因材施教,为什么要因材施教以及怎样因材施教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因材施教的含义
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开展工作中要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要重视这些差异并尊重这些差异,既要发现学生心理发展的共性,又要看到个性,以此为基础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应大部分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并对学习树立兴趣与自信,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规律,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发展,体育教学属于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人或个性发展也是辩证统一的,从这一点出发来看因材施教,能证明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在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一种教学理念。
二、体育教学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1.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重要阵地,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还要求面对的对象是每一个学生,也就是说不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个性不适应教学方式就放弃这个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同样的规律,体育教学中班级式的教学就是以这种规律为基础的,但是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具有特殊性,这是无法避免或消除的。所以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是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深化的必然要求。
2.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体育教育中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能够让学生符合现代化社会要求的根本途径,同时也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教育是面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生是学校以及体育课堂上的主体,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抛弃任何一个学生都是对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因材施教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因材施教的体育教学模式才是尊重个体的教学模式,才能够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 转贴于
3.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并在世界舞台上取得优秀的成绩,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更加任重而道远,这不仅给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一份荣耀,同时为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增加了一些压力。在体育教学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如果只是按照教材来进行教学而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优势与发展学生的优势,则不可能发挥出个别学生的潜力。即将学校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单一地认为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从学生基础体质或个性出发,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不能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4.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体育教育确定“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使个性化教育凸显出来。体育教育的意义在于对锻炼学生的身体、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以及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传统的体育教学忽略了个性化教育,使一些学生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思想素质都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因材施教在尊重每个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学习到体育的理论及应用,使学生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所以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体育教学目的的达成。
5.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传统的体育教学把教学的对象整体划一,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对每一个学生没有区分,尤其是体育。教学中因为体育的教学特点如需要一定的训练强度等,都可能造成一些体育基础薄弱的同学对体育课程失去信心,继而发展成对体育失去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因材施教依据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能够在体育中感受到乐趣,增强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有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体育教学面临的现状
1.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体育素质方面的差异是存在的。尤其是在高校中这种差异更加明显与突出,我国高校的录取制度决定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在身体素质与对体育的理解与认识上参差不齐。首先是由于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存在学生与学生身体素质基础的差异;其次是在应试教育中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与生活中缺乏体育锻炼意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总之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引起重视。
2.对学生的激励制度与评测机制缺乏科学性。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育通过统一的考核与单一的评测标准来完成对学生的判定,这严重地忽略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这种评测机制可能会影响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质好的学生认为体育简单,没有挑战性,而体质较差的学生会长期面临失败,背负一定的精神负担,这种现象的出现违背了体育教育的初衷,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因材施教” 试题库 学情分析 “因材施练” 跟踪反馈
“因材施教”是最先由孔子对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他先是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再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各尽其才,有所进步。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论无疑是正确的,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以此为鉴,争取最大限度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却又十分不易,绝大部分老师目前都无法做到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现今我国的教师往往一个人教2个班级,百来个学生,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需求及知识缺漏点,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特殊状况等,这样就难以真正“因材施教”;二是现行教育体制,不能让学生自由选修自己兴趣的和擅长的科目,“强扭的瓜不甜”,这给教师施教增加了难度;三是“因材施教”对教师要求太高,要求教师“全能”,是一个完美的人才,而绝大部分教师没能做到这一点;四是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分层评价体系,等等。多年来,许许多多的优秀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努力尝试,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我们“另辟蹊径”,缩小范围,降低难度,仅在“练习”方面尝试“因材施教”,即“因材施练”,就是切实可行的。这就如一块难啃的大蛋糕,如果把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就容易多了。这个道理是明白易懂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因材施教”。那么,具体如何实施呢?
第一步:创建试题库。
试题库的建立,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按不同年段对试题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可依据每学年学生手中的基础训练,可把这本基础训练题也纳入试题库系统中。这类试题与教材同步,结合教材紧密,已经有专家名师研究,推荐出版,故不需我们再做深入研究,可参考借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学情对于练习册中有些偏难的题目,建议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延后训练,基础题先完成;建议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所选择地完成练习题或尽可能地完成全部习题。
(二)按不同题型对试题进行分类。一般试卷题型有:
1.知识积累与运用
(1)填空;(2)标点;(3)注音;(4)字、词;(5)句子;(6)文段的理解或分析;(7)名著导读;(8)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9)古诗文背诵默写;(10)古诗文句子翻译;(11)综合性学习。
2.阅读理解
(1)现代文阅读:①记叙文阅读;②说明文阅读;③议论文阅读。(2)文言文阅读:①课内文言文阅读;②课外文言文阅读;③古诗词阅读。(3)作文:①小作文;②片断作文;③大作文。
第二步:学情分析。
(一)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了解学情。
教师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情。(见表1)
(二)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可设计如下表格,进行调查。(见表2)
(三)家访电访。
家访电访可设计如下表格。(见表3)
具体采用以上三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可根据学生实情而定。有的学生比较怕家长,家庭教育较好,就应该家访、电访,配合家长和学生谈话;而有的家庭教育不好,家长外出打工,就应该个别谈话或问卷调查。
(四)设计“因材施练”实验研究过程记录表来了解学情(针对全体学生)。
教师以平时的练习、单元作文、月考试卷、半期考试卷、期考试卷等为分析对象,找出练习或试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错误,然后“对症下药”,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有的放矢地布置作业练习,巩固知识点。(见表4)
(五)设计试卷分析调查表来了解学情(针对个别学生)。
这五份学情分析表,针对性各不相同:
1.学情分析表(试卷分析,如表5),是针对整份试卷不同题型的得分率、错题和失分原因等做逐一分析,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教师所提供的建议仅供学习参考,应多听取学生本人内心的想法和实施成效,及时予以修正、更换。这份学情表适合用于对班级中基础中下,错题较多的学生(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下)进行分析。因为这类学生错题较多,可能各题均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所以,必对整份卷子各题逐一分析。
2.学情分析表(试题分析,如表6),针对学生整份卷子进行简要的总体分析,再对学生卷面出现的错题,失分多的题型做重点分析,以便引导学生对知识缺漏点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补缺补漏”。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这份学情计表适合用于对班级中基础较好、错题较少的学生(语文成绩在80分以上)进行分析。因为这类学生不必对整份卷子各题逐一分析。
3.学情分析表(综合分析,如表7),从学生自述、师生对话交流、家访电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学生实情,然后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
4.学情分析表(试卷分析・学生自我分析,如表8),让学生自己对试卷问题逐一分析,教师指导帮助。然后在学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所做分析提出看法建议,适当引导学生应该强化哪些类型的练习。这份学情表设计旨在考虑教师工作量问题。如果每次考试或练习,教师都做具体详尽的学情分析,耗费时间过多,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这份学情设计可更多地倾听学生本人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看法,与教师分析相结合,效果更理想。
5.学情分析表(学习成效对比分析,如表9),则针对不同时期的学情现状进行对比,以验证这一时段强化训练是否有成效,学习成绩提高了多少,哪个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适时进行调整改变。
第三步:针对语文学科的知识点,下载名师微课并推荐给学生观看。
针对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教师可下载名师课视频,推荐给学生观看。利用名师课视频,进行“补缺补漏”,这是实施“因材施练”的前提基础。很多学生怕做练习,不能及时完成练习作业,就是因为他还没掌握该练习所涉及的知识点,想完成,但做不来。只有让学生观看了名师微课视频,理解掌握了该知识点后,再布置分发相应的练习,他才可能做得来。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没能区别“对比”和“反衬”的写作手法,就先推荐他观看名师微课视频:《对比和反衬的区别》,让他明白什么是“对比”手法,什么是“反衬”手法。
第四步:“因材施练”。
在创建完善的试题库及了解学情,观看名师课视频后,就可以“因材施练”了。我们再以“对比与反衬”这一知识点为例,可提供试题库中的以下练习题: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对比手法,还是反衬手法。
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对比手法)
例: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反衬手法)
第五步:跟踪反馈,了解成效,再次分发练习,补缺补漏。
学生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完成一两次练习,还是没能掌握该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再次分发练习,补缺补漏,一直到他完成掌握该知识点为止。教师可设计学习成效跟踪反馈表,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综上所述,“因材施练”不仅必要,而且切实可行。通过“因材施练”,教师布置作业练习就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就不会“一刀切”,学生练习就有了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wwW.133229.cOM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2]李振亮,陈林,包喜荣,郭瑞华,刘永珍.材料成型控制工程基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2):30-33.
论文摘要:孔子的教育伦理思想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主要包括: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学而不厌,海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如何搞好教育成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西方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一次巢会后发表的宜言中认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乱,就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惫。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伦理思想乃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对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教化作用,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推动力。在他看来,要使人民富庶,国家强大,社会安居乐业,就必须对人们进行教育,反之,“使民不教,则民不足,民不足则无信,民无信则国不立,国不立,则仁义礼智否矣。”他还认为教育是改造和再造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效途径,只有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把仁义道德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才能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家质,从而为‘德治”创造前提。因此,他提倡并率先实行了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私学,把教育的大门向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开放。
孔子认为“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因此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有教无类”指的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人人都可以人学受教育。孔子的弟子来自诸侯各国,分布地区较广。他不但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人学,还欲居“九夷”施教,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的弟子还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如南官敬叔、司马牛等是来自贵族阶层;颜回、曾参等是来自平民家庭;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子贡是个商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鲁之鄙家也;颜琢聚,梁父之大盗也……”颜回等人不仅非贵族子弟,而且也非士人,出身很卑残,孔子都肯接受为自己的学生。此外,孔子也十分注重给别人以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例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人愿意进步,不管其曾经怎样,现在洁身自好,以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不应该放弃他,谁也不能剥夺他受教育的机会。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平等性,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贵践界限,对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普及教育、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
孔子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也就是说,每个人先天的案赋是很相近的,但是每个人的习性(习惯和性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于每个人后天学习成效有很大差异的缘故。孔子还指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也就是说,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哆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例如有的适合文学,有的适合从政,有的适合军事,有的适合经商等),因此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人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若说孔子所推行的“有教无类”,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教育相对公正。那么,他所实践的“因材施教,,方法,则是对这种教育公正的进一步深化。“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先天智力的不同,并且要有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孔子就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深刻了解其弟子的道德面貌、性格特征,且能准确扼要的作出鉴定评价,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哮”(《论语·先进》),等等;并由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教学,面对子路和冉有请教的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对前者,孔子约束其“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后者,孔子则鼓励其“闻斯行之。”(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论语·先进》)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科学方法不仅满足了当时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历史需求,而且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也轰梦一种追求高效率教学原则的科学教育方法。
3、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成人”、“成德”是孔子育人的重要目的与内容。孔子培养人才首先注重的是德育。他主张学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即把品德修养,礼义实践列于学习文化技能之前。他要求学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即把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遵循仁爱学说置于学习文化技艺之前,作为根本。孔子认为一个有志向、有道德、有操守的人,才能爱人、济众、济民,所以他教学生以“忠”与“信”的道德知识,培养他们的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忠”是我国传统的为人的美德。孔子认为“尽己之谓忠”,作为君子要做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还教育学生要“主忠信”,“言忠信,行笃敬”。他认为,有了坚强的道德信念,就能够“笃信好学、守死普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而成仁”,为祟高的道德目的而献身。有了祟高的道德情感,就会对好坏行为产生一种爱与憎的情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恶不仁者”,而认为“好仁者无以尚之”。有了坚定的道德意志,就能够志于道。孔子的德育是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子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竞相追求学业佳绩,忽略品格的熏陶与培养;人们无休止地追求金钱、物资与感官享受,致使人们身心失常、心灵孤寂、人格分裂,以及由于心理不平衡所引起的精神失常、酗酒、嗜毒、杀人、自杀等,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人类的安宁。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地反省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并认真借鉴孔子的重视德育的教育伦理思想。
4、注重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
孔子十分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他从道德教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等方面去培养学生,以使其获得全面综合的发展。《史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论语》也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即文化技艺,生活实践,忠诚待人,信实办事四类,从德、智、行全面关心、培养学生。孔子的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书”和“六艺”。“六书”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于文化知识;“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他认为礼、乐、射、御、书、数是一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全面知识与技能。“礼”是人行为的准则,侧重于德育;“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形成人的性格,侧重于美育;“书、数”是基本知识与技能,侧重于智育;“射、御”是军事课程,侧重于“体”。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既有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又具备高尚的品质,内外兼修,全面和谐发展。
此外,孔子还认为智、仁、勇、艺、礼、乐六个方面,构成了最高标准的成人。他把这六项任务看作一个联系的整体,同时认为,这六种因素又有自己的独立性,各自有其特殊的任务。他说:“仁者不优,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等等。这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仅仅追求在道德上的完善化的人格要全面得多。
由此可见,孔子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砌,“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先师”。他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一点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所需要借鉴之处。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职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