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结业论文

会计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9: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会计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进步,当前愈来愈多的高等院校里面都创设了有关创新型与创业类的教育实践的教学活动,这也是深度推进高等院校专业性质教学的革新与进步,更是培育大学生拥有创新意识以及综合实践技能的主要渠道。现如今,国内愈来愈需要会计专业人才,即便是在大学生的数量愈来愈多、就业情况不大理想的当前,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仍旧有着很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各个地区当中的岗位招聘都多。与此同时,会计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一个专业,并且实际实践性质也比较强,为此应当培育本专业学生的会计业务能力以及有关的会计专业技能。

1在创新创业中会计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伴随国内经济的快速进步,创业刚刚起步的公司里面,每一项工作内容都停留在摸索的阶段,大部分公司当中的财务体系以及内部管控程序都需要一直做出改进,所以会计专业的创新型以及创业类人才对这样的公司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有一些刚刚起步的公司来讲,公司当中的会计工作的日常职责不单是要会做账以及申报财税,这些类型的人才还应当要掌握本企业的日常运转情况以及本公司里面总体资金详细情况,以辅助本企业赢得最多的经济支撑,寻找到最多的注资途径以及注资方式,让本企业可以受到愈来愈多投资者们的欢迎。除此之外,这样的人才等到公司迈入到快速运转的时期时会起到更大的作用。上述提到的人才对公司里面的管理工作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公司里面的会计都是在对本企业做出预算工作的首个了解者,并且也是监督公司日常经营情况的管理者。现阶段,公司里面的会计员工会加入到本企业的筹划工作、管控工作以及评比工作业绩等多项工作当中。会计员工能够借助于本企业的资金支出主要方向来判定本公司的日常经营情况,再经过预算工作以及管控成本费用来决定本企业管理期间的一些日常决策工作以及各项投资决定。这种类型的人才不单可以为刚刚起步阶段的公司设定出完整的各项财务管控条例以及内部管控体系,还可以为公司设定出最好的方案给出参照根据,为公司节省大批量成本费用,优化本企业的日常营运管理与控制工作,为企业获取最多的经济利润。

2老式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所谓的实践教学,指的是力求培育本专业学生能够将日常工作当中的技术性问题全部处理妥当基本能力的主要内容。其对扩增本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以及提高本专业学生日常业务能力以及会计专业技术能力的有着十分关键的功用。会计专业当中的实践教学一定要以发掘学生的潜藏能力、提高与培育本专业学生的业务技术能力为主要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在学校为本专业当中的学生教授专业知识期间,还应当要将理论专业知识与有关教学实践融合起来,持续性地增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可以将理论专业知识储备向日常实践运用能力方向转换。老式本专业当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普遍都涵盖了,刚入学时候的军训,走入社会当中的现实实践、仿真实习、本专业顶岗实习以及结业论文等,详细来讲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1)刚入学时候的培训与校内的军事化训练。这个阶段主要是刚迈入大学校门的首个学期,大部分院校当中的军训时间是两周,主要是为了让大学生开展大学生活与学习有关的校方与导师讲话,经过接近半个月的军事化训练,让大学生将训练与有关军事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融合起来,以培育学生的纪律规范性,提升大学生的国防认知以及强壮个人身体。(2)走入到社会当中的现实实践。这是让大学生亲自走入社会里面,让学生根据学习到的本专业知识内容,做出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研,让学生可以掌握现实社会的基本情况,了解本专业知识的覆盖范畴,培育本专业学生的“三观”。(3)仿真实习。其主要是让本专业的学生可以经过仿真练习来了解有关会计工作的程序等,培育学生更深层次的消化会计专业的知识内容,来提升本专业当中学生剖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增强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4)本专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都是在大三这个学期当中来完成的。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到与会计专业有关的公司里面,去参加顶岗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岗位业务能力以及专业水准,为毕业以后的真正就业做好基垫。(5)结业论文。这一般是需要本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后来完成的。其是让学生合理选定一个与本专业相吻合的论文主题与题目,旨在培育学生提升借助本专业知识内容处理现实问题的技巧能力,以全方位提高本专业当中学生的学习效用。

3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期间存留的问题

老式会计专业人才培育实践教学的内容单调,考评方式简单,缺少大批量的实践资源以及实验场地与实验器具不能与提升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实际运用技巧能力相吻合,使得在实践教学期间培育有关人才方面存留了以下问题:(1)没有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本专业里面的学生欠缺创新思维以及创业意识,乃至缺少这方面有关的能力,使得这些学生在毕业以后很难顺应这种类型的中型、小型规模公司当中的会计岗位,或是难以吻合自己创业的现实需要等问题。(2)专业知识架构单调。由于老式培育实践内容的单调,使得本专业当中的学生的专业性知识范畴不宽,知识架构不合规、有关知识的结合度较低,很难管控公司所有情况等问题。(3)缺少管理实践能力。由于缺少有关本专业管理方面的综合性训练,使得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不吻合,缺少有关管理实践的技巧与能力,很难与公司会计岗位的实际需要相匹配等问题。(4)欠缺综合使用能力。本专业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践期间,由于大部分学生担任的工作一般都没有太大的技术性含量,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所学到的知识很难运用在实际工作当中,这些学生在顶岗实习当中也很难碰触到公司里面有关运营管理的本质性工作内容,致使这些学生的能力很难有所提高。

4会计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的探究

对于老式会计专业人才培育实践教学当中存留的问题,各个学校都应该遵循了,“重基础、拓培育、重技能”的人才培育模式标准,对会计专业有关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更有深度的探究。在学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期间,应该规定本专业学生务必完成一定课时的会计专业实践才得以毕业,实践课中应涵盖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理论实验实践、寒假暑假社会实际实践、顶岗实习等。除此之外,各个学校中的会计专业的实际实践教学方面应该对学习成果的考评方式持续革新,以此来推进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创新,加大系统性、创新性以及规划性的实践实验力度,健全专业实践实验教材内容等,增加实验室的敞开次数,以提高与改进实验室基础条例以及运营体系,提升本专业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实验能力以及培育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4.1加强校企联合

学校应该主动的寻求与企业合作,继而创建出校企协作的教育模式。如此一来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地点,在增强学生这真实经验的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加了解学校以外的现实状况了,这样不但能够从根基上处理实践课不够真实的问题,另外还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这种办法,能够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会计专业,继而愿意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技能素养,这对于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也是极其有意义的。

4.2在校内创建创业平台

如想要更好地培育会计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就需要学校主动的为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创业平台,继而由教师做出指引,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创业团体,然后可以在网络上,如拼多多、京东等地方尝试创业,同时也可以在线下实行创业,在这个期间,教师应该予以学生实时的指导,同时还应该对一些在创业期间表现优良的学生做出表彰,通过这个办法,不但能够让学生明晰创业期间会计知识的运用办法,同时还可以点燃其对于创业的兴致。

4.3培育出一支拥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团队

学校想要确保会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育,首先应该要求教师拥有创新的意念。因此,学校应该定期的寻找一些相关内容的专家来对教师实行培训,继而让教师对固有的授课做出革新。除此之外,还建议学校可以设置创新教师这一岗位,继而在实践课期间由两名教师联合授课,比如,会计教师主要教授一些课本中的理论,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相关知识,然后再有创新教师向学生讲解市场中现实的状况,继而让学生了解市场是如何运行的。另外,学校还应该寻找一些已经成功的会计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人员,来到学校实行讲座,以此来讲述自己的经验,如此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这项内容做出理解。

5结语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一、凭借认知,我要竞争这个职位

我走上这个平台,参与竞争的理由有三:

一是为财政工作在国计民生中的特殊作用而竞争。财政是国家的命脉,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治国安邦的后盾。从中非合作论坛的盛况中,从西方七国财长峰会把中国作为贵宾的隆重邀请中,从中国拥有一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喜人数字中,不难看出,财政的强大,就是国家的强大。财力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财力决定了中国崭新的形象。财运兴则国运兴,国运兴则民族强。天下国家本同一理。大至一国,小至一县,财兴才能强县,财多才能富民。财政作为全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配置社会公共资源的责任;承担着宏观调控、平衡社会供求关系的责任;承担着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服务的责任。财政关系全县发展稳定大局,财政关系28万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康。财政工作责任重于山,使命大于天!财政事业的崇高与神圣,使我志愿为它的振兴义无返顾,勇往直前。

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而竞争。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位百姓身上,是财政首当其冲的职能。近几年来,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收入显著增长,财政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财力有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还相对不足。从老百姓对改变农村面貌的向往中,从干部职工对提高工资补贴的期盼中,从各单位要求增加办公经费的呼声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他们对公共财政的热切渴望!为了那渴望的眼神充满希望,为了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为了和谐社会的构建,财政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使我情愿为它的壮大殚精竭虑,忘我奉献。

三是为我多年来对财政事业的执着追求而竞争。向往财政,是我学生时代的梦想。幸运之神成就了我的梦想,使我如愿以偿地跨入了财会学校、迈进了财政大门。25个春去冬来,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在平凡而紧张的财政工作岗位上,尽管有时不免平淡、繁琐、劳顿、失落,但更多的是充实、兴奋、快乐、满足。我为财政收入的不断攀升而骄傲,为争取回的每一笔资金而自豪,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而欢呼,为古#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雀跃!那宽阔的马路、丰收的田野、优美的校园、拔地而起的厂房,处处浸透着财政人的心血与汗水,也寄托着我的心结与情怀。25年来,我在财政找到了人生的坐标,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战场。我与几任领导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配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我也与几茬财政人朝夕相处,同舟共济,在分管工作的主角位置上演绎了成功!那么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在财政工作的更高位置上演绎成功!以往岁月,我把美好青春献给了#县财政,未来征程,我愿用生命谱写#县财政新的华章。对财政工作的情感和眷恋,使我甘愿为它的发展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这就是我要竞争这个职位的理由。

二、仰仗阅历,我能挑起这付重担

财政局长岗位,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参与竞争的自信,来源于对全局工作的驾驭力、锐意进取的创新力和以德服人的凝聚力。

篇(3)

1.学生对开展金融实践教学的认同度较高,并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

83.21%的同学认为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只有2.19%的同学认为“不重要”。同时,有55.47%的同学“愿意或比较愿意”尝试试点试验性实践教学课程。

2.学生并不了解实践教学,更多是出于未来就业而主动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67.15%的学生认为金融实践课程的内容“一般、不丰富”甚至“很少”,部分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和写论文的形式并不属实践教学范畴,这说明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的了解仅是略知一二,甚至不清楚。另外,60.58%的学生明确表示就是为未来就业做准备,而“关注和了解金融专业从事的工作内容”、“建立社会人脉关系网”、“发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为完成学分”的比例分别是6.57%、16.06%、13.87%和2.92%。

3.学生不满现有的实践课时设置。

40.14%的学生每学期接受过5-10次的实践教学经历,31.39%的学生接受过2-5次的实践教学经历,其中大三的实践机会较少,几乎都集中在大四完成。从学生的内心意愿上看,57%的学生希望一周中能有4-5次实践机会,经调查某些同学甚至大胆建议,“实践教学能像国外的实习工作一样,实践与理论的学时安排各50%”。同时71.53%的学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学时安排是“不太合理或很不合理”。

4.学生喜欢形式多样的实用性实践课程。

87.9%的学生认为已开设的实训课程中最实用的课程是证券实训,该课程的讲授教师经验丰富,能精彩解析股票操作实盘过程,并且利用教师自身资源让学生实盘体验,令人印象深刻。在61%的学生的心中,理想的实践教学是能够到金融企业进行参观访问,或者进行股票、外汇、期货等操盘培训,45%的学生希望增加银行、证券、保险等实务模拟操作训练,35%的学生希望能提供一些专业的项目分析与报告,或者采取模拟金融企业招聘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仅有18%的学生认为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培训金融计量方面的技能是比较合适的。

5.学院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较差。

83.94%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对于,42.34%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教师能力“较强或一般”,而且目前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几乎没有。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方案设计——以西财行知学院为例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中显示,学院金融实践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的同时,建议学院采用“试点试验”的办法,即从大学一年级招收的新生中,择优编制一个班,将其命名为“金融创新实验班”实施这套方案。

1.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

经系部选拔的“金融创新实验班”,其理论教学内容和本专业的培养大纲保持一致,仅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试验。方案将设计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四大模块。将明确设计各学年培养目标和具体环节目标。把四年最终培养的整体目标具体分配到不同的学年当中,形成阶段性目标;每个阶段目标又由不同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出来。基础训练阶段(大一):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以经济学为基础的的案例式教学和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计算机、英语相关培训,经济学和经济法热点话题讨论,金融业界专家讲座等;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参观金融企业的认知性生产实习。通过感性体验,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培养初步调查能力。能力提升阶段(大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英语口语能力、计量统计软件培训,金融、会计等课程的案例式教学,对银行、保险课程的实训教学,管理沟通能力模拟、战略模拟大赛等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银行业务操作竞赛、学生模拟家庭理财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银行、证券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自办金融学术报;校外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自己到银行柜台办理业务、到证券公司大厅观看考察、到保险公司理赔部门参观,并提交观感总结。通过这些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能力深化阶段(大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股票外汇投资操作、银行信用管理、保险精算等实验训练,双导师指导的创新实训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模拟竞赛,学生模拟企业投资计划大赛,金融热点辩论,会计、银行、证券、基金、期货从业资格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学生发表学术文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采用针对金融热点进行社会调查,暑假期间进行到实习基地或金融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习。通过实验操作、实习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素质。综合创新阶段(大四):课堂内的实践教学采用经典案例式教学,期货交易、银行风险管理训练,金融营销训练,创新实训教学等方式;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采用股票投资模拟竞赛,金融热点辩论,各类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培训,金融专家、企业老总专题讲座,发表金融学术论文;校外实践教学要求毕业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论文进行社会调查,做出实结;毕业论文经历选题、收集资料、提炼观点、拟定提纲、谋篇布局、撰写论文、修改润饰,参加答辩等过程。通过完成各项综合性实验、实训、实习、论文,希望学生能对行业有进一步了解,提高自身社会实践能力。

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设计。

2.1采用“择优录取、滚动管理、优胜劣汰”的动态教学管理模式。

新生在入学报到时,自愿申请进入实验班。系部需结合自荐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择优录取,并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已实现方案期待的结果。进入实验班后,在培养过程中实行滚动管理、优胜劣汰。滚动式管理是指不断优胜劣汰,补充新鲜血液,让已获得优质资源的实验生也存在危机感,更加珍惜这些优质资源和机会。班内学生如果表现不佳,考核成绩不合格者淘汰,转入本专业其他班级继续学习。同时,其他班级若有表现优秀者,自荐并结合2位教师的推荐,经考核通过后可进入该实验班。

2.2实行双导师制,专业班主任跟踪管理。

班级特别为每位学生配2名导师,其中1名导师负责专业基础知识辅导,另1名行业导师负责专业的社会知识培养,学生将有机会参与行业导师的校外活动与事务。并且实验班会配备1名具有金融专业素养的教师作为班主任,跟班听课、听讲座、会议研讨,并负责与该实验班相关的组织、协调、管理工作,可以优先考虑金融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并为其给予提薪等激励手段。

2.3提供“毕业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培训合格证”的结业模式。

学生修完实验班的全部项目,成绩良好以上,学院除了颁发金融学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还将给学生颁发“金融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合格证”。结合学生在四年终将职业资格培训所获得相关“金融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多证在手有助于学生尽快进入金融行业各领域,能迅速地适应岗位工作。

2.4360教学质量监督。

实践教学过程中不能缺少质量监督,对实验班将采取学生评教、跟班班主任评教、主任评教等360教学质量评价,加强对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控制,随时反馈,随时改善。

三、加强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建设

篇(4)

【关键词】 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 目标定位; 特色发展

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何克服同质化倾向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同类学校的会计专业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尽管形式上有差别,但在内容和实质上没有区别,既使内容上有差异,但差异小而不易分清,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会计专业同质化倾向阻碍了会计专业的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是克服同质化倾向的重要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国家全面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开始于2007年1月22日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迄今已批准特色专业建设点3 376个。会计学特色专业是指会计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就的独特模式,并获得社会较高声誉和认可的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会计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很多高校纷纷设立会计学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但是,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理性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之间匹配程度矛盾凸现。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多样性、变动性、高速性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对稳定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经过20年的发展,信息化、金融化和国际化为其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呼唤大批会计学优秀人才和创新型人才,而现行的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例如,20世纪末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财务舞弊案频发以及2008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迫使企业越来越关注包括财务风险在内的风险管理,而相关会计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对风险管理的评价和审核课程几乎没有涉及。二是组织对会计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与高校培养人才的同质性之间的矛盾。会计专业的设置方向、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实验内容、毕业论文、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以至逐渐相互趋同而同质化。自20世纪末以来的高校体制改革,部属院校并转,有些原行业特色高校追求综合化发展,行业特色专业不同程度地被削弱。比如,嘉兴学院的前身是浙江冶金经济专科学校,先后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有色总公司,会计学专业主要为冶金系统培养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当时会计学专业除了开设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开设相关冶金工艺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冶金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习,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强、上手快”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由于隶属关系的变更和行业服务意识的弱化,致使具有行业特色的会计人才资源出现匮乏。三是会计工作岗位所涉及的学科的广泛性、交叉性与学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之间的矛盾。本科会计学专业已经从核算型会计发展到管理型会计阶段,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对管理型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预测、决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进而要求会计专业人才所掌握知识的广泛性、跨学科性以及迅速更新性,然而,毕业生却不能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不能从事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工作。教育部和财政部实施“质量工程”的实质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

二、特色专业的内涵及建设原则

(一)特色专业的内涵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有他无”,即特有性或个性;二是“他有我优”,即杰出性或优质性;三是“他优我新”,即开拓性或创新性。

特色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具体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决定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内部环境包括:培养对象、师资质量、办学条件、学校整体目标定位等;服务于地方,决定了特色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是浙江省乃至东南沿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经过积淀形成的,获得社会认同并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1.因地、因时制宜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协同。嘉兴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其特色专业应首先体现“地方性”,地方性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其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同时结合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师资力量。地方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2.应用性原则

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了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同类型的高校依据各自的特点确定各自培养目标的层次,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反映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综合性重点大学模式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按照职业技术院校模式只是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而是要考虑毕业生择业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地方或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职业判断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前瞻性原则

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既要考虑当前行业及岗位对应用型财经人才的技能需求,又要从长远考虑,反映经济建设的先进理念,具有引领专业的前瞻性的知识结构。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调研,及时了解和掌握未来应用型财经人才能力需求,动态地、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状况,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相吻合。

4.示范性作用原则

特色专业应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创新意识。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均应有其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之间的学习互动,真正显示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效,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具有明显的特色。比如,嘉兴学院在“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10年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同类院校具有示范作用。

5.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教育相结合原则

高等教育主要是学历教育,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目标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进入具体行业必然会涉及到各行业从业资格的认定。对于会计学实务强的专业来说尤其如此,从业资格证书是对实践技能的一种认可,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在做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适当地加强职业资格教育。

三、建设目标

根据先进的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按照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会计学专业”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以嘉兴学院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思路为指导,遵循会计学科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培养“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具有职业判断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管理型会计专门人才,力争把本专业建设成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特色鲜明的会计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具体目标:

(一)会计学专业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

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既不能按照精英教育模式为国内外大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培养研究型人才或高级管理人才,也不能只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浙江省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民营企业较为活跃,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更是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咨询服务行业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据统计,浙江省民营企业创造的GDP占了浙江省GDP的70%,而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中超过90%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该目标定位充分地体现了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原则。而作为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成为会计主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乃至企业家的基础知识结构。

(二)“动手能力强、岗位适用快”作为人才的基础优势

会计学专业作为嘉兴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经过近百年的凝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毕业生以“上手快”在有色行业享有盛誉。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工作早已超出会计核算的范畴,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预测、财务创新等既是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职能,也是优秀会计人才必须具备的企业管理能力。因此,现代企业会计必须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即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将会计学置于管理学背景下,将会计业务融入企业管理系统,从会计技能教学入手,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充分发挥会计人才在企业管理中的预测、决策和纳税筹划、投资、筹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强调宽口径、厚基础

首先,浙江省民营企业比较活跃,家族企业占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成本效益的原因,内部分工不能太过细化,会计专业人才不仅具有胜任会计相关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专业人才应对整个会计核算体系比较熟悉,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加工、整理、分析能力,熟悉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及相关法律规范,能通过资本预算、业绩考核、战略管理、跨国投资决策等方法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控制和风险规避;最后,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不断地发生变化,新业务不断发生。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培养目标应该要求学生不仅具备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为了达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目的,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适应市场需求适时增加和调整相关课程,如增加开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评价相关课程,开展百篇经典阅读以及各种形式的专业竞赛、社会调研和科技创新活动。

(四)构建校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提高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四年不断线,各课程按照“点、线、面”教学法设计实验内容,利用高度仿真的实验材料组织实验教学。“点”实验是帮助理解概念和消化课堂内容。“线”实验是有针对地、系统地对某一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练习。“面”实验是指在主要专业课结束后进行的专业实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力。“点、线、面”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地规范实验时数、实验内容、实验手段、实验组织等,明确实验各环节的责任和任务,以改善实验效果。同时,实践了“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每位在校生配备两位导师,大二配备校内导师负责其专业学习,大三配备校外导师负责其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目的是:把专业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课堂训练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双导师制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校内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空间,使学生从大三就可以接触社会实践,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零距离培养。通过校内导师着重进行专业理论、基本技能的培养,校外导师注重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资源互补。

四、建设思路

(一)以市场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培育专业特色

首先,专业特色应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吻合。现在各个大学都非常重视办学特色的探索,而会计专业办学特色更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要善于挖掘本校的办学特色,注重突出特色项目,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有我优”的思想。其次,会计专业的特色需要积累和凝炼。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学校才能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主线,在专业培养目标上突出专业定位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依据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泛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在充分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前瞻性的基础上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整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切实考虑到客观实际,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具有可操作性。

(二)加强“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以科研反哺教学

“双师型结构队伍”是指教师既能完成实务教学任务,又能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学术型本科院校更加注重科研,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科研型人才,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目的是为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财政、税务、咨询、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应注重于如何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校应鼓励那些应用型强同时能够体现地方特点的科研成果通过专题讲座或专业班研讨会的形式,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相关学科的动态。双师型结构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前提,为此本科院校制定专业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和国外做访问学者,支持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与此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丰富教学内容。

(三)建立柔性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教学管理的主导思想是倡导先进、鼓励后进,注重团队合作与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文化。为了保证实践教学效果,应建立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控制制度。比如,在检验学生的实践效果方面,结合不同实践方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验收及考评机制;案例教学的成绩评定应依据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撰写案例分析论文的情况;会计模拟实验的成绩评定则采取了平时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核课堂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自主学习情况,实验成绩集中在对实验成果的验收与考评;校外实习成绩的评定应主要依据学生撰写的实习日记和调研报告等实习成果的质量。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质量考核,包括考核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会计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包括教师在会计理论授课中对学生实践认知启发、专业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视程度,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洞察问题的敏锐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客观评价和学生实践教学成果的质量等方面。

(四)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控制

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应经过确定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评价与监控等若干个环节。

1.确定专业特色

首先,应进行充分的外部条件调查,主要包括市场人才潜在的发展状况、相关高校本专业建设情况、本校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毕业学生的意见反馈等,做到准确的市场定位;其次,要对学校内部资源和优势进行充分的评估,确定特色专业的内部条件;最后,根据内外调查和分析,结合本专业现状,确定专业的特色并加以凝炼和提升。

2.特色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指导思想、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战略与目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经反复讨论确定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3.特色专业建设和运行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按照特色专业的建设规划,不断充实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修正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确保特色培育的有效性、实时性和稳定性,保证特色专业建设的质量。

4.特色专业评估与监控

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专业建设机制,对于特色专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其色专业评价与监控制度应是一项基本制度。特色专业的评价和监控可由学校内部和校外两部分构成,评价和考核标准应尽可能量化,以便做到客观公正,监控应尽量做到实时,以便及时修正和补充。

五、建设方案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思路,在师资队伍、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成果考核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整和整合。

(一)建立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和科研团队

第一,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将现有的教师队伍根据研究方向划分教学和科研团队,按团队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日常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以及年终考核以团队为基本单位。第二,培养与引进并重。根据团队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的实际发展需要按照“汇聚人才、培养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略,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第三,注重实践能力。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青年教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企业生产一线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第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鼓励团队成员从事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研究,定期给学生开设讲座,充实教学内容。总之,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敬业奉献精神、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围绕专业特色适时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定期组织老师和相关专家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广泛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例如,自2007年实施新会计准则以来,《中级财务会计》教材中多处涉及到实际利率法,而实际利率法的基础是货币的时间价值,有关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属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又迟于《中级财务会计》,这就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可以考虑在讲授《中级财务会计》之前补充一些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或者在编写《中级财务会计》时,增加货币时间价值的内容作为学习《中级财务会计》的预备知识。

(三)强化基础,建设高水准、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课程建设是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要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

1.以专业特色和人本理念为主线建设人文素质课程

首先,以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重点课程为核心,带动课程群的发展和课程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拓展管理学、经济学、内部控制学、金融学、管理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设计交叉性强的课程。此外,开设反映会计学建设特色的系列课程和专题:

(1)内部审计学。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较快,内部管理对规范性运作的要求日益强烈,大多民营企业积极地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内部风险。随着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随之而来的就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这正是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考虑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的前瞻性,有必要增设内部审计学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2)小企业会计准则和税务筹划。《小企业会计准则》即将,该准则从税务的角度披露会计信息。据不完全统计,90%的企业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必要开设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了解不同会计准则的区别及要求。有些地方院校虽然是面向全国招生,但是生源相当一部分来源于本地区,而且将会有更多的学生留在本地区工作,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特别发达,以小企业为主,其会计核算的特点就是简单实用,从核算成本和经济后果来看,小企业会计准则以及税务筹划课程更加有利于小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应用分析专题。实务中大多会计人员习惯于以前的会计制度或者现行的会计准则讲解,不能真正领会准则的精髓,一旦遇到新的业务就会手足无措。特别是民营企业经营方式比较灵活,经营的业务也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另外,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与等效的过程中,相关的准则内容尚需不断完善。考虑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对大四的学生进行相关准则应用分析方面的讲座,配合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的相关内容追溯到具体的每一项会计准则(溯源式分析),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会计处理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准则,更好地灵活运用准则。

2.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就是聚集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在高质量地完成省级精品课程《会计学》和《中级财务会计学》建设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争取再成功申报1至2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推动《审计学》、《计算机会计学》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以案例课程认知会计实务――以校内模拟实习培养动手能力――以校外会计岗位锻炼岗位适应能力。这几个环节互为补充,构成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求知欲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与沟通的能力。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会计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案例获取较难,相关教材太少,因此案例教学应用较少。本院打算组织教师利用带学生实习和组织会计信息大赛的机会,收集相关资料自行编制案例。

2.校内实验室模拟实验

校内实验室主要是以短学期和开放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学基地。模拟实验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即掌握填制与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其目的是帮助消化课程理论教学的内容。

3.校外专业实习

校外实习是以短学期、毕业实习并结合平时到校外导师单位进行的实战训练。在经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模拟实验之后,安排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校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到实际工作中去演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4.改善情景教学条件

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需要,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率,逐步发展和实现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生平时从课本中难以真正领会具体会计流程,例如相关会计凭证的传递流程以及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通过课本讲解比较枯燥,不易记忆。实践证明,中财课程实验和会计虚拟平台实验软件,以游戏的形式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建立联动实践教学实验中心

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设想通过ERP系统模拟一个企业的相关业务,相关专业的学生利用短学期共同参与完成从产品设计、制造(加工)、贸易、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投融资、金融等业务仿真实验活动。这种实验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而且可以学习团队协作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整体环境和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

6.充分发挥双导师制的特色优势

双导师制是嘉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从二年级开始为学生配备双导师帮助学生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就业提供指导。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校外导师的作用并没充分发挥出来,在校学生不够主动,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改善双导师制运行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校外导师资源,实现零距离培养。

(五)进一步完善考核和评价体系

1.考试方式的多样性

在美国和英国,考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撰写学术论文、实验报告、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报告等。许多课程还要求学生上台进行演讲。此外,考卷中相当一部分试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对分析问题的深刻程度以及对整个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性的把握程度来评分。会计专业考核评价改革按照公平评判学生的原则独立命题和考核,题源不仅应包括教科书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还应包括目前会计实务的变化。题型应多样且考察面广,可以增大案例分析、自由问答或小型论文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层次性的多重评分标准。

2.严格平时考试成绩

目前,老师给学生打平时成绩基本是根据印象,由于合堂班上课,一学期下来老师对很多学生名字和人根本对不上号,也就谈不上什么印象。平时成绩只是一种随机的行为,有时平时成绩只是期末老师用来调节学生期末成绩的一种手段,失去了平时成绩的真正意义。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才能科学公平地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一些非考试科目也存在成绩评定随意性较大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规范期末成绩评定

有相当科目的考试在期末存在教师划重点的现象,教同一门课的老师所划重点又不尽相同,学生通过对不同老师所划重点的比较猜出试卷的内容。期末过分的划重点,一方面,使学生形成依赖,增加了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高年级的学生又会将他们所谓的经验传授给新生,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期末考核。例如,每次考核只能提供考试大纲,大纲中只能有掌握、重点掌握、了解、一般掌握等字样,不得涉及具体内容,同一门课的考试大纲应统一。目前学生的学习风气与当前考试制度不无关系。

4.引入柔性考试制度

在规范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引入柔性考试制度。每门课程结束都要进行结业考试,这个成绩就作为学籍档案成绩,这有点一考定终身的意思。对于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失去了弥补的机会,影响持续学习的动力,特别是专业主干课程会影响到学生就业,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柔性考试制度就是每门课程结业以后,学生如果觉得自己的成绩不理想,就可以随下一级学生一起学习,参加下一级考试,最终在学籍档案上的成绩就高不就低。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永生,等.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体系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8(8):15-17.

[2] 陈小林,高滨.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历程、经验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8(10):88-90.

[3] 余鹏冀.会计学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财经学院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6):111-114.

[4] 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3):115-117.

[5] 郝春虹.内蒙古财经学院“财政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模式――目标、思路、方案与成果预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3):1-5.

[6]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课题组.以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地方普通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特色――国家特色专业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专业建设实践[C].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

[7] 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

[8] 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8(8):11-17.

[9] 王永霞,张卓.关于会计专业办学特色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7):198-199.

[10] 潘煜双,张惠忠,刘勇.会计教育改革:理论探讨与经验总结――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第二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会议综述[J].会计研究,2009(12):85-90.

潘煜双教授简介

潘煜双,1964 年10 月生,会计学教授。曾就读于厦门大学、中南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86 年任职于嘉兴学院,现任嘉兴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2010 年入选浙江省教学名师,2009年入选浙江省先进会计工作者,2008 年入选浙江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7 年入选浙江省精品课负责人,2007年入选校级会计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等。

主要研究方向:反倾销会计以及内部控制。

篇(5)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 认真贯彻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以能力建设为核心, 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立足国际前沿, 创新培养机制, 严格科学管理, 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人才, 打造一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和会计事业国际发展战略要求的领军人才队伍, 促进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推动经济社会和会计事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培养目标及任务

( 一) 总体目标

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在合理预计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 以及国有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国际化发展战略、行政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等对高端会计人才的需求, 充分考虑现阶段我国开展高层次会计人才培训能力的基础上, 按照会计领军人才的能力框架和素质要求, 开展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 有计划地分别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4 类, 争取用10 年左右的时间, 培养1000 名左右会计领军人才, 担负会计行业的领军重任。

会计领军人才应当具有恪守诚信、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道德品质; 形成科学系统、结构合理、学养深厚的知识体系; 具备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勇于创新的工作能力; 作出推动发展、促进和谐、壮大行业的社会贡献; 享有社会认同、行业肯定、备受推崇的良好声誉;实现由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这些人才应当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强化组织内部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塑造会计行业民族品牌、推进会计事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 进而形成高端会计人才团队, 推动我国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 二) 具体任务

根据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目标, 结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 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任务为:

1.适应大中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公司加快发展、强化管理对高层次财务会计人才的需求, 带动全国企业会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着力培养450 名左右在大型企业或重要经济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企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保障企业做强做大, 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 适应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迫切需要, 带动和引导各级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着力培养100 名左右在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重要领域担任财务负责人的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深化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财政、财务管理, 推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 促进注册会计师业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 着力培养350 名左右具备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规范会计服务市场, 增强行业竞争力, 促进行业全面发展, 打造行业民族品牌, 推动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4.适应建立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会计理论体系的要求, 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对会计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持作用, 着力培养100 名左右在会计学科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积极发挥这些人才在加强会计理论研究, 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打造学术研究团队, 占据国际学术前沿, 提升会计学科地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组织分工

( 一) 成立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设主任1 名, 由分管会计工作的部领导担任; 副主任若干名, 由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以及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等单位负责人担任; 人才使用单位代表若干名, 由大型企业总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负责人、会计理论资深专家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规划、指导全国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具体负责指导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网络建设, 构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建立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沟通机制, 协调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工作, 加强对外宣传, 督促、指导各单位贯彻、落实领导小组的决议。

( 二) 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采取“分类培养, 联合打造”的模式。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是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管理部门, 依托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具体实施培训。

1.财政部会计司具体负责组织协调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组织设计培训方式, 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企业类、行政事业类学员实行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企业类、行政事业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组织设计培训方式, 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注册会计师类学员实施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注册会计师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3.中国会计学会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 研究制定学术类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组织设计培训方式、协调开发培训教材, 建立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 对学术类学员实行跟踪管理, 指导国家会计学院开展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工作。

4.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协助培训管理部门做好学员选拔、能力框架建设等工作, 负责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实施。具体负责协助培训管理部门组织学员选拔、参与研究制定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开发培训课程、结业考核、学员档案库建设等教务管理工作。

四、学员选拔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 分别4 类人才, 确定报名条件,严格选拔程序, 认真组织选拔工作。

( 一) 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组织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和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选拔工

作。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 从全国在职的高层次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理论工作者中, 挑选诚实守信、年富力强、潜力较大的人员进行培养, 一般每1- 2 年选拔一次。加强与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广泛听取学术名家、用人单位的意见, 重点吸收影响较大、贡献突出的青年会计才俊和各单位、各行业财会后备人才。

( 二) 学员选拔应当经过申报、笔试、面试等程序, 重点考察申请人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外语水平、分析创新能力、政策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素质。笔试环节采取“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闭卷作答、统一评阅”的方式; 面试环节采取结构化面试等方式。

( 三) 培训管理部门根据考生选拔成绩, 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 择优录取培训班学员。

五、培训组织

( 一) 培训周期每届培训班的培训周期为6 年, 分为3 个考核周期。第一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1- 3 年, 第二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4- 5 年, 第三个考核周期为培训的第6 年。

1.第一个考核周期为知识拓展阶段。该周期以组织教学、跟踪管理为主,着重培养学员的专业素养, 努力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管理意识以及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等方面素质, 提升学员的道德修养、职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 为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夯实基础。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拓展知识结构。根据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 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 主要围绕提高学员理论水平、管理意识以及分析判断、沟通协调、团队精神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科学设计培训课程, 聘请国内外一流师资,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形式, 讲授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 2) 锻炼研究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员提供参与财会法规、准则制度的研究和咨询的机会, 提升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员在公开刊物和出版专著, 扩大学员及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项目的社会影响。

( 3) 培养自学能力。根据会计领军人才能力框架要求, 安排自学任务, 促进学员边干边学, 边学边干, 学以致用, 学用相长。

( 4) 突出碰撞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活动, 利用现代化技术, 构建学员交流碰撞、信息沟通的远程网络平台, 增强学员的凝聚力;利用专题讨论、课题研究、咨询策划、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 培养学员的团队合作能力。

( 5) 加强跟踪管理。建立跟踪管理机制, 及时了解学员动态, 督促学员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参与培训情况、提交培训成果质量、理论修养、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岗位胜任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以及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淘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 终止培训。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进入下一周期。

2.第二个考核周期为能力提升阶段。该周期以高层次论坛、大跨度交流为主, 着重培训学员的综合素质, 努力提高学员的决策能力、沟通能力, 扩展学员的视野, 为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集聚能量。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完善知识网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国际会计行业发展新趋势, 会计理论及组织管理理论的新成果、新动态, 结合高端会计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围绕提高学员的文化底蕴、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不定期发放自学教材、安排案例研究任务等, 激发学员在成才过程中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潜能, 逐步熟悉哲学、文化、历史等知识和宏观政策, 掌握沟通与协调技巧、决策技巧、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 提升学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

( 2) 开阔学员视野。邀请国际顶尖专家学者和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高级官员等, 不定期举办高层次专题讲座和高层次论坛等, 提高学员的战略意识、全局观念, 进一步开阔学员的视野。

( 3) 开展境外培训。组织学员到境外知名院校、国际性组织、跨国企业实地考察、学习, 通过与外国同行的交流, 了解境外会计行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学术动态以及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高学员的涉外沟通能力, 建立学员与境外同行的沟通联系渠道。同时, 创造条件促成学员利用国家留学基金以及单位基金等到国外访问、学习。

( 4) 深化沟通交流。积极拓展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 形成会计人才与其他类型人才的互动机制。积极开展学员与国有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国际性组织或研究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国家人才管理部门领导之间的交流。

( 5) 加强理论研究。激发学员主动思考和理论创新的热情, 提升学员洞察问题的能力, 开展重点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竞赛、成果交流等形式, 引导学员掌握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 提高研究质量, 边工作、边研究、边提高, 邀请学员参与财会法规、准则制度的研究、制订, 使更多的学员在学术造诣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参加论坛和专题讲座情况、科研成果质量及发表情况、自学课程完成情况、境外培训情况、理论修养、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岗位胜任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以及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 实施考核淘汰。因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项目的学员, 终止培训。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进入下一周期。

3.第三个考核周期为使用提高阶段。该周期以工作实践、推荐使用为主, 着重加强对学员的使用, 在持续打造学员各项能力的同时, 强调对学员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 强化对学员的使用, 发挥优秀学员的带动作用, 提升学员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重点培养、精品打造, 帮助学员实现从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角色转变。该周期的主要任务是:

( 1) 组织实地考察。组织专家赴学员所在单位, 考察学员在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 详细了解学员在规范内部管理、保障资产安全、提高工作质量、参与战略决策、实现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听取单位领导对学员的评价, 督促学员更好地开展本职工作。

( 2) 安排返校授课。根据学员提交的课题研究成果, 安排学员参与国家会计学院日常培训教学和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授课任务。聘请学员担任后期培训学员的课题辅导专家, 进行课外跟踪辅导。

( 3) 参与专业研究。聘任学员成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各专业或专门委员会等机构的成员, 主持承担相关专业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 参与准则、制度、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不断提升理论研究能力和

创新能力。

( 4) 建立推举机制。加强与中介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国家有关人才使用、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努力向国家人才( 专家) 库推荐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鼓励并支持学员参加国家级人才选拔, 促使学员成为国有大型企事业和行政单位总会计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 进入国家级人才库。

( 5) 出版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学员课题研究成果, 形成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系列成果, 扩大培训影响, 提升学员的社会知名度。

( 6) 实施考核淘汰。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依据学员承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研究成果社会影响及认可程度、参与制度准则制定情况、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情况、开拓创新意识、工作业绩、职务晋升情况、获奖情况、参加国家人才选拔情况、单位满意度等, 结合学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 客观评价学员的发展潜力, 形成量化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 本周期期末择优产生优秀学员, 进入人才库, 并发相关证书。

( 二) 培训方式培训期间实行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通过建立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平台, 系统学习知识, 强化能力建设, 不断完善学员知识结构, 全面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由集中培训和跟踪管理两部分组成。集中培训的地点为北京、上海、厦门三家国家会计学院。结合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工作实际, 集中培训采取短期、多次集中的培训方式, 每年举办若干次短期集中培训。每个培训周期的首次集中培训时间一般为1 个月左右, 以后各次集中时间为15 天以内。集中培训结束即进入跟踪管理阶段。

1.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为主, 通过在国家会计学院的学习和交流, 夯实基础理论、优化知识结构、完善研究方法、更新经营理念、拓展管理视野。通过培训和综合考察, 确定学员在职学习的方向和参与科研、实践的具体任务。

( 1) 课堂教学与专题讲座。以会计领军人才能力要求为指引, 合理安排培训课程, 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培训方式, 积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国家政策制定机构领导担任培训授课教师, 重点讲授科学理论、科学知识、科学方法, 逐步建立以会计理论知识为核心, 覆盖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及人文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网络体系, 积极打造精品课程。

( 2) 课堂互动与专题研讨。建立课堂互动、课后讨论的培训模式,加强师生间、学员间的沟通与交流, 及时消化培训内容, 让学员在碰撞中吸收知识, 拓展视野, 不断提升。

( 3) 实地参观考察。有计划地安排学员到大型企事业单位、国际性组织、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参观、考察, 邀请单位高层管理人员介绍管理经验, 引导学员从实践中学习。

( 4) 网络信息交流。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以网络为载体, 拓宽教学手段和方式, 增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 5) 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利用拓展训练、野餐会、班会、体育比赛、模拟教学等多种手段, 构建学员的团队意识。

2.跟踪管理

跟踪管理以学员在职自学为主。通过建立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平台, 引导学员在集中培训结束后, 持续进行在职学习, 完成培训管理部门规定的自学任务, 定期参与专属网络论坛的讨论, 按时参加培训管理部门要求的各项活动, 定期向培训管理部门报送学习心得体会、业绩报告、专业论文、案例研究报告、调研报告、考察报告等, 边工作, 边学习, 进一步提升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1) 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建立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信息库和培训学员档案, 详细记录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各项表现。加强与学员的联系, 随时掌握学员动态, 在培训周期内, 培训管理部门或国家会计学院每年与学员联系1- 2 次, 跟踪了解学员学习、工作、科研等情况, 定期编辑出版学员动态。

( 2) 敦促学员完成自学任务。结合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能力要求, 安排一定的自学任务, 要求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完成学习指定阅读书目、承担部级或行业研究课题、取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等自学任务, 通过不断学习, 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 增强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

( 3) 安排学员参与制度建设和行业建设工作。组织优秀学员参加财政部、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国家会计学院等组织机构的课题项目、准则制度征求意见、学术会议等活动, 给学员提供进一步施展才能的平台。

( 4) 安排课外跟踪辅导。建立跟踪辅导交流平台和联系机制, 增强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培训管理部门会同国家会计学院根据学员的研究方向, 安排导师或前期学员对后期学员进行跟踪课外辅导, 帮助学员理解、掌握相关知识。

( 5) 鼓励优秀学员返校讲课。国家会计学院根据学员的研究方向及提交论文的学术质量, 定期择优选拔学员参与国家会计学院日常培训以及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的授课任务, 反哺国家会计学院和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项目。

( 6) 开展案例研讨。结合重点案例, 组织学员开展研究, 引导学员到实践中去总结学习, 并就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开展案例研究竞赛, 深化案例研究工作, 提高案例研究质量, 形成一批精品研究报告。

( 7) 开设网络课堂。国家会计学院将利用培训专属网站, 开辟网络课堂, 定期将优秀课程制成课件上网, 供学员学习。同时, 利用网络搭建学员沟通平台, 实现培训结束后继续交流碰撞。

( 8) 举办高层次论坛。培训管理部门及国家会计学院定期举办高层次论坛, 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专题演讲, 组织学员研讨交流。每位学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参加, 但每年参加的论坛数量不得少于1 次。

( 9) 建立后续跟踪评价体系。定期了解学员完成培训后的岗位职业变化, 听取学员对学习课程的建议, 为测评培训实施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3.联合培养

搭建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沟通桥梁, 通过开展联合集中培训、举办合作论坛、学术交流、网络互动等方式, 加强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4 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间的学习合作、业务合作、知识整合, 打造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联合团队。

( 1) 建立联合培训沟通机制。各培训管理部门定期沟通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情况, 交流培训经验, 共同研究改进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养的政策、措施、办法。

( 2) 举办联合集中培训。每年举办一次联合集中培训, 时间为3- 5天, 采取“授课与交流相结合, 以交流讨论为主”的培训模式。开设专

题讲座, 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学者授课; 打通学员类别, 开展交流讨论。通过联合集中培训, 增强各类人才之间的横向联系, 丰富各类人才的知识网络, 开阔学员视野。

( 3) 举办合作论坛。以国家会计学院为依托, 不定期举办合作论坛, 就学员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 实现信息共享, 交流碰撞提升。论坛按地区、行业、专业等类别组织, 学员根据需要自愿参加, 并邀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大型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国家政策制定机构高层领导参加。

( 4) 搭建网络沟通平台。在各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分别自办专属网络沟通平台的基础上, 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牵头建设4 类学员公共网络沟通平台, 实现4 类学员的远程互动, 加强各类学员、教师之间的联系。

( 5) 引导、鼓励学员成立跨类别学习组织。积极发挥学员在学习合作、工作合作等方面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员自发成立各种跨类别的学习、交流、互助型学习组织, 构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学习团队。

( 三) 培训管理

实行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培训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办法,引导学员按照培训方案完成培训任务, 按照考核周期, 对学员参加集中培训情况、完成指定自学任务情况、返校讲课情况、发表学术论文情况、参加论坛情况、参加网络交流情况、工作业绩、职务晋升情况、获奖情况、单位满意度等进行量化考核, 结合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按照考核淘汰机制, 选拔产生优秀人才。

( 四) 培训经费

财政部会计司、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分别承担企业类、行政事业类、注册会计师类、学术类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培训选拔阶段的全部费用以及跟踪培训期间需发生的相关费用; 北京、上海、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承担集中培训期间的全部教学、管理费用以及跟踪培训期间发生的相关费用; 其他培训所需费用由学员所在单位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承担。

六、学员使用

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建立与国家有关人才使用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 加强与人才所在单位的沟通, 积极向国有大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国际性组织、国家人才库推荐优秀学员。吸纳优秀学员成为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会计学会等专业机构的成员。

七、加强国际合作

牢固树立为大型企业集团、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战略服务、占领国际会计理论前沿阵地的战略意识,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 加强会计人才培养的国际间经验、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 推荐优秀学员赴境外考察、实习、研修。鼓励学员到世界知名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组织进行访问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学员取得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专业资格, 不断提高行业的国际化水平。积极解决国内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与国际专业资格的互认问题, 为会计领军( 后备) 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八、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篇(7)

相应的模式

1.独立型模式

所谓独立型模式,就是由学校独立进行培养的模式。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德国的应用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模式(Fachhochschule,FH),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能力本位教育和培训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CBET)。

德国的FH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针对传统高等教育过分偏重“纯科学、无目的研究和教学”而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德国各州长在1968年10月31日签订了共同建立应用科技高等专科学校的协议,创造了德国高等教育的新体系。以实践性和专业性为特点的应用科技学校,被德国高等教育结构法明确规定为与大学类高校层次相同、价值相同,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快速的发展,注册生、在校生、毕业生占全部大学生的比例由1972年的24.1%、16.7%、24.9%上升到2010年的45.3%、40.2%、49.0%。该模式注重理论、实践、能力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首先是确保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和课时,并强调应用性以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或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新的领域;其次是加强实践教学,除了校内的实习和实验外,还专门规定有两个学期用于实践,让学生到企业或公共行政部门接受培训;再次是关注能力转化,学生的毕业论文和设计的内容通常都来源于实践,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应用。FH模式得以发展的基础主要有三个:一是专业领域不断深化,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师资队伍的不断优化,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三是与企业交流不断强化,形成一种互补的合作关系。

美国、加拿大等国的CBE模式,主要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以满足岗位要求为目标。该模式打破了以公共课和基础课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职业标准为核心,学制确定以学生需求为依据,学业考核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用以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但也存在着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足的问题。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CBET模式,相对于CBE模式更具权威性,因为其所采用的职业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所制定的,是一种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相结合的模式。以澳大利亚独创的“培训包”为例,从行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全国范围内被认可的标准、大纲、资格的组合,以满足不同行业的培训需求。

2.双向型模式

所谓双向型模式,就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模式。主要特点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由高校负责基础和专业教育,由企业负责操作和技能培训。这种模式具有课程内容实用、课程设置合理、课程比例适当、课程实施灵活、课程管理开放的特点。该模式最早起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后被引入高等教育。此外,美国、日本等国的从学校到工作模式(School To Work,STW)和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现代学徒模式(Modern Apprenticeship, MA),也都可以归入这种类型。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与生产紧密相连,教材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企业实际、职业现实;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多数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教师;三是教育形式的互通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有许多已被大学录取的学生也通过接受双元制教育来获取相应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美国、日本等国的STW模式,主要指学生从专业学习到全职工作的过渡。不少国家虽然都采用了STW模式,但在政策支持、策略选择、途径落实等方面各有特点。

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MA模式,主要是提供一种技能培训的渠道,在形式上与全日制教育相类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一是实习的有偿性,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得到一定的报酬;二是就职的保障性,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可以找到雇主;三是学习的推动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资格证书。

3.多元型模式

所谓多元型模式,就是由多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的技术和继续教育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借助产业的推动力,由国家、行业、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多层次和综合人才的培养,通过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确保学校具备比较完善的校内教学环境和实训基地,学生有奖学金和生活补贴保障。该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实用性,一是注重能力培训,学生80%的时间用于实践,20%的时间用于专业学习;二是学制因人而异,学生可以按照所获得的学分取得相应的结业证书、资格证书或文凭;三是教学手段务实,通过课堂、现场、模拟、网络等方法施教,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对学生的实际能力作出评价。为了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学校对专职教师有特殊的要求,如必须有双师资格、与产业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定期到行业和企业进行专业岗位实践;同时,学校还会根据社会、行业、专业的发展情况,对课程和学制进行及时的调整,以满足社会、行业、专业的不同需求。

这三种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实施的方法,但基本目标是完全相同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基础,通过实践教学的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能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特定的方法

1.强调能力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宗旨、以宽口径厚基础为方向、以社会需要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除了科学课程外,还设置了大量的“历史”“经济”“文学”“语言”课程,要想获得学士学位,需要修完9个科学科目和8个人文社会科目,以保证学生能达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平衡。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设置之前经过由学校、企业、社区、政府相关人员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以获得政府的批准和资助;所有专业都成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以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为社会所急需,并定期接受政府部门的评估。CBE模式的核心就是从职业和岗位的需求出发,确定所需人才应该达到的能力标准,并以此设立相应的教学体系,最终考核也是以学生是否具备所需的能力为重点。

2.重视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习内容和实践机会,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FH模式中有两个学期专门用于实践,毕业论文和设计要求与实践相结合。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规定了带薪实习课程,安排学生去对应的公司和企业实习,在积累经验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报酬。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评判学生毕业设计只以是否实用为标准,需要通过答辩和产品来展示,并采用多项综合指标进行评判。我国的浙江财经学院通过建立EPR(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验中心,开通了从生产、销售、采购、财务、库存、信息管理的实验平台,为跨学科专业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设立了贯穿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年级的“五层次”实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学科综合实验、创新和创业实验。

3.激励发展

通过制定有效的教育制度和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事研究、致力创新、发挥潜能。例如,德国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则通过“合作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活动。哈佛大学采用的“问题教学法”,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中提出12项标准,涵盖了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包括具有批判性的系统推理能力、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观察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和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等。牛津大学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在与导师进行学术和思想的交流中,练就逻辑思维、临场反应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允许学生的多学科学习并提供相应的学位考试,废除了考试中的标准答案,以倡导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实施独立计划(IAP),帮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发展意愿,适当延长在校学习年限,自主攻读第二专业,完善知识结构。

4. 关注效果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教育效果的反馈,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和渠道。在美国,大学生的评教活动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高校,并呈现了“全员化、人性化、目标化”的特点,全员化体现在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评教、所有的教师都要接受评价;人性化体现在从组织实施、评价内容、评教过程都做到以人为本;目标化体现在围绕学习、支持学习、促进学习。以林肯内州大学为例,一是评教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教师经常通过不同的方式主动征询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评教活动时间固定、形式多样,评教时间为期中和期末,形式可以是讨论、答卷、结课、联欢等,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必须公开透明。

5.借助合作

通过开展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拓宽教学领域,优化教学条件,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例如,德国的应用科技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校际组合,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扩展了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我国的重庆房地产学院与澳大利亚北悉尼学院合作进行TAFE教育,成功化解了学生就业的难题,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97%。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开展的校企合作颇具特色,首先是在学校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中安排大比例的工商界人士,以确保教学方向能与行业要求同步;其次是校企互补,企业为学校提供资助,完善教学条件,学校派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员工培训;再次是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有经验的兼职教师,以提升学校教育的专业性,确保职业教育的高水准。

配套的师资

1.学校要求

为了确保培养模式获得成功,许多高校都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例如,德国FH的教授职位一般通过跨地区招聘的形式落实,有非常严格的招聘程序,招聘过程需要2年~3年,应聘者需要具备5个条件:综合大学相应专业毕业、具有该专业的博士学位、5年以上的专业工作经历(其中有3年在企业)、具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和突出表现、发表相应的专业学术论著或专利。澳大利亚TAFE教师是从至少有3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中招聘的,需要有大学相关专业的文凭,通过四级职业证书考试,具有教师资格,并要定期去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加拿大塞尼卡学院会计系的教师,具有“双师”资格并占到七成以上,既是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又是具有执业资格(注册会计师等)的专家。上述例子说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师,除了拥有专业知识和教师身份外,还应该是具备某一应用领域或行业经验的专家,熟悉相关领域的现实状况,掌握相关职业的实操技能。

2.专业标准

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相类似的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成型。例如,美国全美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ers)提出的生涯和技术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标准包括四大类:一是营造高校的学习环境;二是促进学生学习;三是帮助学生向工作和成人角色过渡;四是通过专业发展改善教育品质。澳大利亚创新与行业技能委员会(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dustry Skill Council)开发的职业教育培训教师资格的培训包证书,已经成为该国职业教育教师岗位的准入条件,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包括7个模块:学习设计、培训实施、运行高级学习项目、评价、短训咨询服务、国际教育管理、分析并将持续发展能力应用到学习项目中。欧盟职业培训发展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所属的教师与培训教师网络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框架,建立了4个能力分析维度:包括管理、教学、专业发展与质量保障、建立关系网络。虽然这三种教师专业标准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理念及其特征,制定标准的角度也有差别(美国标准是从教师行为角度出发,澳大利亚标准是从工作内容角度出发,欧盟标准是从综合评估角度出发),但却呈现出许多相通之处:三种标准都提到的能力要素包括了解学生、职业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设计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有两种标准提到的能力要素包括营造高效学习环境、质量保障、建立合作关系、国际交流合作。

综上所述,相应的模式、特定的方法、配套的师资是成功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其中模式是基础、方法是关键、师资是核心,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国内外许多高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有效路径和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提供思路,应该成为相关实践的指南,以推动相应模式的尽早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