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9: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专业文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创新性;研究
对于英语专业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要想顺利获取学士学位证书,其毕业论文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特色,展现其专业水平。进行毕业论文题目的设计不仅能够反映出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体现出毕业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而当下许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时,不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考虑,这也主要表现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没有创新性。因此,研究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十分有必要。
一、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缺乏创造性的原因
根据调查表明,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毕业论文的题目和英语专业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得体的礼貌”、“日本的茶文化”等。第二,选题的题材过于单一和传统。大多数的学生多是选择文学类的题材作为自身选题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对文学名著的分析,在毕业论文中更是十分普遍。例如,关于世界名著《呼啸山庄》,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只是简单地将题目设计为《呼啸山庄人物分析》或是《呼啸山庄人物性格特点分析》。借用别人的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局部修改,再次套用,缺乏自身的思想和观点。第三,题目设计没有立足于实际,过于空、大。
二、提升英语专业在毕业论文选题创新性的建议
(一)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
英语专业作为一个大的专业方向,不仅有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还有英语技能的掌握,有着非常多的英语语言学习方向。例如,英语语言学专业、英语文学专业、英语翻译学专业、旅游英语专业、科技英语专业等。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之前,要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方向,并运用自身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对写作材料进行收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就要有创新意识,对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地收集,不可只局限于文学方面。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没有创新性,主要是由于大部分的学生将文学方面的题材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方向。除了一些学生偏爱文学题材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文学资料相较于其它的资料,方便查找和理解,可供参考的文献也比较多。所以,许多学生认为选择文学类选题更好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针对这种情况,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立足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同时,还要勤于观察和思考,着眼于大处,着手于小处。例如,英语语言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就可以将落脚点放在语言方面,针对我国公民对英语语言的学习情况进行论文创作。而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将旅游和英语有机结合,针对旅游和英语的关系进行论文创作,而不必要将选题局限于文学方面。
(二)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
将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总的来说,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方面有许多的素材。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英语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商务英语;英语教育;英语电影、英语歌曲等都可以作为论文题目。当然,理论来自于实践,应当为实践服务。因此,英语毕业论文选题的创新性必须要建立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实用性,方可谈创新性。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要选择那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还要考虑其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是否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是否能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认识。对于那些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过分咬文嚼字、追求时髦没有意义的题目,要果断摒弃。除了将专业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以外,还可以将专业知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社会热点问题就是指那些在社会上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人们都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这方面的论文创作,其好处在于,第一,在一定的时间里,各种媒体都会对该事件进行跟踪报导,资料便于收集。第二,在现实生活中,关于这类问题有着自身的切身感受,更加容易找到切入点。第三,由于许多人都关注这类问题,更加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通过把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能够体现出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锻炼。例如,有一段时间里,美国枪击平民案件经常见诸报纸,引起了我国公民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在讨论这些问题。结合这种现象,英语专业的学生就可以把“美国枪支文化”当做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相关的论文创作,以此,做到题目上的创新,独具一格,吸引老师的眼球。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方面,其创造性还有待加强。本文简单地对一些方法进行了介绍。但是,对于强化毕业设计选题的创新性还有许多方法,需要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和创新,从而更好地提出问题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
作者:王连双 单位: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英美文学教学 学生视角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毕业论文
英美文学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2000年由教育部批准实施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可见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如何上好这门课是众多教师及学者这些年积极探讨的话题。有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封闭式教学到开放式教学;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以史为主还是以文为主;有对教学手段的探讨,如何把影视作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等。这些对英美文学课程的多角度探讨,对这门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转变课堂授课视角,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分析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对学生的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和学习动机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认知水平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英美文学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高校外语院系本科三年级阶段,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一、二年级已经接受了英语这门语言严格的基本功训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相对较高。因此从大三学生的认知水平角度来看,当然,这里也不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他们已经能阅读、理解并欣赏英美文学的原著。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目前,中国学生比较习惯的是接受型学习方式,虽然很多学者都在极力倡导新型的任务型教学手段,尽可能使学生多接触合作学习或者探究式学习,但是不得不承认学生还是倾向于接受型学习方式。因此,如果在课堂中完全拒绝接受型教学,而只进行合作型教学,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有很大可能无法传授系统的专业知识给学生。因此对当今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把接受型教学与合作型教学相结合,这样才会使英美文学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最后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可以说是学生自发的,如果学生喜欢英语的文学作品,那么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接触这些文学作品,而不需要外部因素来干预,学习者也会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外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引起的动机。就像英美文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选修这门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是不得不修的学分。其他,则因为大三学生将面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下简称“专八”),虽然英美文学的常识部分只占很少的分数,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中收获知识的一个原因。因此,与专八相结合,把专八中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引入到传统的接受型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是一种可以实践的方法。另外,大三学生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英语专业学生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文学作品作为毕业论文,而英美文学这门课能够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作家、作品,这将有助于他们挑选到适合自己的题材。教师可以在对作品进行讲解的同时,与论文挂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文学方面论文的选题、列提纲等工作,让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到写论文的一些步骤,这样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这部分的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所以,这部分教学可以结合合作型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和协调性,还能拓宽学生视野,发挥其创新性。和论文挂钩是很好的通过外部动机让学生主动参与英美文学学习的一个方法。
虽然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的外部动机都是短暂的、有时效性的,但教师不应忽视其发挥的有益的一面。在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试着通过与专八相结合和与论文挂钩这两种外部动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与专八相结合
在英美文学的课堂上讲解与专八有关的英美文学常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专八考试的英美文学常识部分主要来自于英美文学史,因此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讲解文学史是非常有必要的。有些高校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分开教学,这样有其一定的不足。讲授英美文学选读的教师一般偏重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而缺少对作品的横向或纵向之间联系的说明,比方说,同一时期不同作家之间他们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一些特点会存在共性;前一段文学思潮对后一代作家作品的影响等。而只讲授文学史的话,则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一大堆文学基本知识的罗列会让学生难以消化,苦于记忆,无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西方文学作品的多姿多彩。另外,2003年陈立华的《读史与读文,孰轻孰重?——谈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教学》和2004年刘加媚的《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应文史并重》这两篇文章,都支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文史并重,笔者也认为最好是把英美文学选读和英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程结合在一起上。
陈立华和刘加媚提出了文史并重的概念,而他们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是把文学史部分让学生在课堂外自学,在课堂内发表意见,然后由老师做补充或评价;而文学作品则作为课堂上精讲的部分。这样可以降低文学史在课堂讲解中的比重。但笔者认为,如果让学生在课外自学文学史,即使有课堂上学生的发表和教师的补充说明,但学生很可能对于一些文学史上的基本概念,比方说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是否正确或完整掌握产生怀疑。因此,笔者设想,可否在这门课的讲授过程中,以文学作品的精读为主,文学史的讲解为辅,并且文学史的讲解要做到简明扼要,点到即止。在重点介绍一个文学作品前,教师可以先对这个作品产生时期的文学史上的一些概念或特征进行说明,再简单介绍那个时期,其他一些有名作家的作品及写作特点,而关于重点作家的生平介绍则可以学生课外自行搜索,课堂内发表的形式完成。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文学史,和专八相挂钩,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网络在课外获得更多的文学知识。此外,在讲解完一段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文学史后,可以把专八考试中出现的文学常识部分拿出来对学生进行测验,一则可以让学生好好复习学过的内容,二则可以让学生更加重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英美文学课程与专八结合的授课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与论文相挂钩
英美文学课程除了文学史之外,需要重点讲授的,当然还是文学作品。英美文学历史悠长,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又各具特色,因此众多教师在对作品讲解过程中,会深入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技巧等,希望能让学生欣赏到作品的独具的美,以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但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课堂讲解,可以与写论文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学习。
笔者所说的与写论文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是指在讲解一个文学作品时,可以发动学生搜索一些关于这个作品的先行研究,然后通过对这些论文的分析和借鉴,列出论文提纲,这样可以当做给即将着手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提前练笔的机会,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成员的交流使他们聆听到不同的想法,并且很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毕业论文的题材或想法。具体的做法是:在讲解某一作品时,可把一个班级分成四至五个小组,对每组成员进行工作安排。一个组的一半成员负责查找与这一作品相关的论文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后,发表其中的几篇论文。剩下来的成员对整个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说明。一般来说,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都是摘选一个作品中的某一章节让学生品味作者和其作品的思想特点,但只读一个作品的某一章节,是无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整个作品的内涵的,可能也无法让他们遇到感兴趣的某个点或者面,因此,在大三期间应该要适当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加深阅读功底和文学熏陶作用的同时,把握作品全局。最后,在那些发表结束后,才是对他们所读的文学作品经过讨论思考后的论文提纲的发表。当然,教师要随之对学生的发表进行评价,尤其是对学生论文提纲的原创性和创新性要予以重视。
另外,与论文结合的授课方式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文学作品时,内容不能太抽象深奥,篇幅不能太长。比方说,Henry James的作品虽然备受中外学者的推崇,但其中富含隐晦的比喻和象征和晦涩的文体,会让人感到头疼。如果让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自己啃完一本Henry James的小说,可能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让他们萌生怯意,而无法实现对作品的深刻解读,更不用说列出贴切的毕业论文提纲。而作品篇幅太长,也会让学生在阅读时费尽心力,从而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作品的融会贯通,影响论文提纲的质量。第二,这种授课方式不宜太频繁,一个月一次的频率为佳。如果间隔期太短,当然会对课程进度有影响,其次,对学生来说,阅读量的负担太重,这想让他们理解并欣赏一部作品的目标可能会相差甚远。如果给学生一个月的时间做准备,他们不但有较充足的阅读时间,而且有利于各小组成员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展开有针对性的讨论,找到有建设性的观点。第三,要对论文提纲的原创性或创新性予以重点评价。当今,各大高校都在强调学生论文的原创性或创新性,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以此端正学术态度,防止学生论文抄袭现象的出现。因此,在与论文结合的这种授课方式下,教师也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在各小组成员的论文提纲发表结束后,对小组成员发表的熟练程度、成员之间合作气氛和他们论文提纲的创新程度,用A、B、C、D等不同等级对各小组的发表进行当场点评,其中要强调创新性在打分中的比重,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展开互动,在面对一部作品时,不再是独自茫然失措,而是互相帮助理解作品,学会搜索资料,发现问题,展示各自的想法,扩大视野,这将为他们真正独立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做提前的练习。当然,这种授课方式还会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提高他们对英美文学这门课程的兴趣。
英美文学课程在培养专业英语人才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上好这门课程,可以试着从学生视角出发,从他们重视的专八和毕业论文这两个角度着手,课堂应讲解或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积极正面地参与这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喜欢上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26.
1.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能力构成
2.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念
3.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方略探讨
4.专科英语、本科英语及成人专科英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
5.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口语教学法探析
6.本科英语专业应用翻译教学调查与研究
7.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性考核实践与探索——中央电大开放本科英语专业“高级英语写作”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实验
8.高校本科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9.浅谈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办法
10.释意理论关照下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模式探析
11.基于需求分析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
12.地方高校本科英语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13.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在本科英语专业中的应用
14.ESP应用于高职本科英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15.我国本科英语教学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6.试论本科英语专业教师加强修辞意识的必要性
17.应用性本科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1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19.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本科英语专业(中医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之探讨
21.师资培养模式与教师素质——我国师范大学/学院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反思
22.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兼评《北大英语精读》
23.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调查分析
24.本科英语专业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学习动机与需求调查研究
25.护理本科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6.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
27.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2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中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9.远程英语学习的现状与思考——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问卷调查
30.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
31.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
32.美剧在本科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33.ESP理论视角下护理本科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34.大数据时代的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
35.《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
36.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改革探讨——供需均衡原理引发的启示
37.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38.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改革
39.本科英语专业文学论文的选题
40.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学习成绩预测的研究与实现——以本科公共课程统考英语为例
41.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42.护理专业学生本科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3.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应用本科英语写作教学——兼论过程教学法与成果教学法融合的必要性
44.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的思考
45.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对接实践——本科英语专业师范生培养改革探究
46.地市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
47.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初探(英文)
48.本科英语专业笔译课程设计及其应用探析
49.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
50.如何实现大学预科英语教学和本科英语教学的衔接
51.基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教学活动探究
52.提升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
53.本科英语技能化口译教学实践探索
54.浅析专科英语和本科英语教学的异同点
55.对本科英语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56.农林院校本科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57.本科英语专业教材选用综合评价研究
58.元认知策略在本科英语专业蒙授生英语学习中的训练研究
59.本科英语专业泛读教学模式探讨
60.应注重提高本科英语师范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从综合英语课堂实习凸现的问题入手
61.对本科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讨
62.论应用型本科英语翻译教学非文学性转向
63.试论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学当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应用
64.论本科英语专业显性课程改革
65.普通本科英语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66.翻转课堂与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基于翻译技巧教学的运用
67.地(市)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之思考
68.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的定位
69.艺术类本科英语课程评估与建设——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
70.关于本科英语专业汉译英教学的几点思考
71.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
72.刍议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
73.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74.合作学习法在现代远程教育英语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75.建设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课堂实践教学
76.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以西华师范大学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77.二外日语考研题型分析及对策探讨——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
78.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79.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0.宏观视角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框架构建的思考
81.初等—高等合作教育模式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82.三表本科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析
83.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
84.民办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85.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教育认知倾向调查——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
86.应用技术型本科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87.面向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88.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89.本科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改革初探
90.语码转换与外语教学——基于应用型高校本科英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调查
91.本科英语专业应用型口译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92.浅谈民办高校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
93.基于“1+N+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本科英语专业任选课设置探究
94.应用型本科英语自主学习网络系统的构建研究
95.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师范院校本科英语教育专业课改革思考
96.语料库在英汉翻译教学中的应用——以新建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97.英语文学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本科英语文学教学与批评的关系
98.浅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对教师的要求
99.图式理论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学中的应用
100.本科英语专业交互式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101.本科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102.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师德养成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师范学院2012级本科英语专业教育实习生为例
103.后殖民文学在本科英语专业的教学探索
104.对本科英语专业二外语种选择的思考
105.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效果初探——一项基于偏误分析的实证研究
106.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改革
107.士官本科英语教学方法探究
108.市属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方案设计
109.民族预科英语与大学本科英语衔接初探
110.从社会需求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111.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
112.从翻译教学和外语教学的异同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堂策略
113.贵州省本科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研究
11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15.高职升本科英语考试词形转换题型的应对策略
116.“1+2+3+X”学生活动参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学生为例
117.浅析“双导师制”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应用原则
118.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现存问题分析
119.网络指导毕业论文模式初探——以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为例
120.提高中医药本科英语教学质量之我见——多伦多大学暑期英语学习体会
121.从怀特海人本教育理念看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22.刍议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改革
123.航海类院校航海技术专业本科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124.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国际商务函电”课程教学探索
125.本科英语专业学习自主性与策略动态研究——以三本院校大一学生为例
126.研究性学习在本科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127.浅析交际过程法在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写作课教学中的运用
128.华东高校本科英语教学评估现状探析
【关键词】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24-02
1 引言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近二十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课题”(胡文仲,孙有中,2006,p. 243)。该课题的焦点是通用型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之争,主张英语专业应该培养通用型人才的学者(如何兆熊,2004;胡文仲,孙有中,2006)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学科性,认为“不合适的比例有可能导致英语专业发生质的变化”(何兆熊,2004,p.3)。而复合型人才则是适应了中国经济改革中社会对人才的需要,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课程设置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三大块。毋庸置疑,近来一些专家学者(如何兆熊,2004;胡文仲,孙有中,2006)更倾向于维护英语专业的学科地位,特别是要求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当然,他们也指出提倡人文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存在于课程设置层面,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则论述不多,此外,新建理工院校有着不同于其它学校的特点,比如,一些好的外语院校由于师资雄厚,生源优秀,它们采用精英教育理念来深化外语教育改革(钟美荪,2006),而新建理工院校则存在生源差、师资弱的问题,故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那么,理工院校尤其是新建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如何突破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作为一所新建理工院校,上海某高校外语系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培养方面都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实践,本文就是对外语系几年来工作的理性探讨和总结。
2 语言基础和技能是会展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根本
作为英语专业,它应该拥有和达到教育部外指委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1)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他们应掌握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具体而言,学生除了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以外,还应该包括熟练使用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2)宽广的知识是指英语专业和相关专业方向类知识以外,还应了解其他相关学科(国际贸易、会展)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理工类英语专业与其他类别院校英语专业的主要特征。
(3)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可以使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强化语言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该在增强文学修养、强化文化底蕴等方面化大力气。
(4)能力的培养始终是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语言的教学既要注重语言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化大力气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交际能力。
(5)较高的素质这里包括良好的道德素质、文化(尤其是对象国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标,外语系坚持五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原则:
1)十分重视语言基本功的培养;
2)强化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3)优化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
4)反映学校特色方向的课程设置;
5)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 专业特色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立足社会参与竞争的优势所在
3.1 贯彻“精英语、重人文、懂方向”的办学指导思想
“精英语”的内涵具体指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基本具备通过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的能力,尤其重要的是在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的同时,十分注重文化知识结构的外延以及文化素养方面的熏陶(尤其是对象国文化),从而使学生能达到和符合教育部外指委制定的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重人文”是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所必备的要素。就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应该在懂得英美等国的基本概况(包括地理、历史、习俗)以外,还应了解英美文学,通读一些英美原著,从而增强人文素养,有利于与操英语本族语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懂方向”是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特点。学生在除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了解英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应该了解和专业方向相关的“会展”方面的课程。“懂方向”的具体内涵不仅体现在学习若干门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结合相关方向培养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从事相关方向的交流,尤其是在会展翻译方面的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
3.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外语系实习工作主要分为四大块:语言与文化实践、专业和社会实践、毕业实践和各种节庆赛事活动。“语言与文化实践”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基础阶段学习以后所显示出的初步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目标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专业和社会实践”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使学生能不断地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对择业的需求,调整和自我设计学习计划,自我发展。“毕业实践”环节主要解决结合择业,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并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办外语节和组织学生参加地区性和全国性英语竞赛为学生提供语言应用平台。为推动外语系实习实践活动,外语系先后建立了七个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平台。安排了学生参与国际展览会、特奥会等大型活动,学生们表现出很强的参与意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才干,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分别对我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报道,由于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专业方向实践能力,他们受到社会的欢迎。我系毕业生工作的许多单位对我系学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我系学生的就业率在2006年为100%,在上海高校的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4 凝练会展翻译人才培养特色的措施和实践
4.1 切实贯彻“过程控制”和“目标控制”的原则
我们在认真分析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控制”的原则。结合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多次召开课程教学研讨会,深入讨论各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尤其研讨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确保各课程能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教学,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一致性。“过程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要求教师以教研室、教学小组为单位,经常性地组织教学讨论,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教师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和业务能力。“目标控制”则具体反映在要求学生参加“TEM4、TEM8”考试以及完成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环节上。我们明确要求学生通过TEM4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把学生通过TEM8作为较高要求(这是基于我系学生起点较低的因素而提出的较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此外,要求学生完成8,000-10,000印刷符号的毕业论文,能较好地运用所学过的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理论,较为清晰地相关的课题内容,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专业方向方面的毕业论文更能反映出我院英语专业学生应用能力方面的特色。
4.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是主体,围绕英语专业特色的凝练,我们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着重展开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4.2.1 以重点课程建设为载体
我们充分利用院部提出的重点课程建设的契机,坚持贯彻“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促专业的快速发展”的原则。迄今为止,英语专业已申报了“综合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改革”等多门主干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作为院、系重点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专业的建设发展,尤其是专业特色的凝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2.2 提出并开始实施英语教师专业方向课程复合型能力的培训工作
长期以来,理工院校英语专业中专业方向类课程的教学问题始终没有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有的院校聘请其它院系的专业教师用汉语讲授专业方向课,但这样的做法有悖于提高学生结合专业方向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标;另外一些院校则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向类课程的教学。但从实践的效果来看,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我系英语专业为了凝练专业方向的特色,提出并实施英语专业教师复合能力培养的计划,在已派遣教师赴国外进修会展方向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有计划地安排英语教师承担“泛商务/会展”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一机制能够较好地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利用我院的资源实施教师专业方向能力的拓展,鼓励或安排有关教师旁听“会展专家的短课程或系列讲座”。通过这一“双轨制”的做法,花几年时间,打造一支以英语教师为主体的专业方向教师队伍。
4.2.3 鼓励英语专业教师从事专业方向的科学研究以及学生结合专业方向的科研练兵
自2006年以来,英语专业的教师围绕专业特色的凝练,开始专业方向的教材编写和科学研究工作。教材编写小组开展了编写会展方面的系列教材的工作。第一册已经由“化工出版社”出版。某教授领衔的“中外会展研究工作小组”也结合会展方向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撰写了我国第一本关于会展的蓝皮书,并于2007年4月由“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课题小组撰写的“中国会展业面面观”的论文已由意大利米兰市于2007年9月召开的“欧洲会展新闻会”录用;“关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思考”的论文已经被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商学院某教授编写的著作录用。
学生参与专业方向的科研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关于会展方面的调研报告”及小论文获得了院部的表彰,尤为可喜的是学生结合毕业论文的撰写,将专业方向作为毕业论文课题的数目也在逐渐增加。
5 小结
总而言之,会展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现在具有“应用型”方面,具体总结和概述如下:
“应用型”:“语言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适应型”。
“语言知识和能力”应用型:“听、说、读、写、译、对象国文化”。这种“语言应用型”方面的特色是具有落实我系所提出的“精英语”和“重文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的立足之本。
“专业知识和能力”应用型:“会展英语”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要加强所学专业方向的熟悉性,这是提高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社会就业竞争力的力量之源。
“综合素质方面的”适应型:强化和培养学生的公共关系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共事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吸收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能力,与人沟通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何兆熊,2004,对英语专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
[3] 胡文仲,孙有中,2006,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5期.
[4] 刘毅,2000,关于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外语界,第5期.
[5] 曲民文,2002,关于高师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第6期.
[6]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一)[J].外语界,第5期.
[7]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1,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二)[J].外语界,第6期.
[8] 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2002,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三)[J].外语界,第1期.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论文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本是高职教育中属于热门专业的商务英语,新疆地区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却遭遇了招生缩水的冷遇。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从原来90人的班级规模已逐渐缩减到40人。在保证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院正逐步探索民汉合班的教学模式。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自然要与其他地域生源学生在同一班级接受同等专业英语水平教育。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在高中时期才开始接触,学习英语时间短、底子薄。加上民族母语的沟通障碍,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带来诸多的影响。从近年教学情况来看,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水平有限导致英汉理解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差。我院的少数民族同学多数来自各地州,基础教育模式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对母语依赖程度很高。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尤其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汉语,英语常常使得他们在理解方面需要先把英语转换成汉语再转换成母语才能理解其含义,这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本身就是负担;加上母语的语法规则有异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因此写作成为他们专业英语学习的又一薄弱环节。
2、论文选题基本与专业无关,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商务实务操作、商务信函语言特征、商务交际技巧和礼仪、中西文化差异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挑战。为缓解部分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部分学生在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结构形式等方面不做严格的要求。但就论文选题及内容来看,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从论文质量来看,甚至直接抄袭剽窃网上论文,并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就业压力大,以找工作为理由,敷衍论文写作。就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情况来说,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学生在毕业之际,少数民族学生既要面对学历上的竞争,又要克服汉语交际带来的影响。这就导致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为争取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对撰写论文的态度发生变化,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完成毕业论文(如他们很少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对专业知识不进行系统化的积累和实践等等)。最终往往导致论文是临到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匆忙敷衍, 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同样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象。
4、论文审核较为简单,指导老师放宽要求。指导老师出于对学生就业压力的理解及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其上交的论文,无论从格式规范、内容结构、理论逻辑等方面都适当放宽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惰性,学生从而投机地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根本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构成和层次因素,对以上少数民族毕业论存在的问题个人提出解决途径如下。
1、从二年级起开设写作课,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通过写作课的强化锻炼和实践,使少数民族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增强信心和能力,不再束手无策。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写作训练环节,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综述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恐惧”的现象。此外,在第五学期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系统阐述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在本学期完成,并对论文的选题、提纲、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增加论文鉴赏环节,使毕业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合规范的现象得以有效改善。
2、选派对民族生有经验的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论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老师和民族生在专业论文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指派专业民族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学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专业毕业论文各个环节指导和质量监督,往往事半功倍。
3、加强实习单位的配合。学生出了校门进入实习单位,生活角色从单纯学生的角色突然转变成社会成员的角色,心理承受了从轻松的校园生活到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转变的压力。加上语言沟通问题,更是有了“工作忙,没时间”等借口。此时实习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就尤为重要。单位的领导同事此时完全可以充当了指导教师的角色,结合所学专业、选题范围对学生在案例、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指导,从而有效的帮助其完成论文撰写。
4、以其他方式代替毕业论文。在毕业学习能力考核评审机制中,设置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适合的方式代替毕业论文。比如撰写指定或自选外文书目读书心得或学习笔记,并最终通过答辩形式予以考核。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商务领域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诗颖,刘雪春.加强大学英语“实用教学”改革的途径[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4] 王银泉. 万玉书.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2)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理工类高校创办英语专业进入高峰期。目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学生定位不明确、忽视学科建设等问题,因此应从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学科内涵、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方面加以建设。
1987年,国家教委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将外语学科分成四大类,即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外语类、语言学类。理工类高校开办的科技英语专业被纳入“专门用途外语类”,其英语专业从此得以正名。一些院校还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创办了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点;一些重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理工类高校创办英语专业进入高峰期。目前,我国约有1000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其中理工类高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英语专业四级课程的学生能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推动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但是,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历史短,在英语专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一些学校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
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劳动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各高校纷纷开设金融英语等课程,这些应用性英语课程的特点是学程短、见效快、变化快。从短期来看,这些课程的开设的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从长期来看,其危害是潜在的。应用性的课程专业口径窄、时效性强,过分强调这些课程就会助长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耐心,避重就轻,不愿花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使得大学教育过于职业化,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英语专业课程大致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主要指英语语言学)。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5%,专业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5%,专业方向课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外语专业课与公共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公共课程所占的课时偏多,削弱了英语专业教学;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语言技能训练,淡化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些设立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高校甚至削减英美文学、文化课程教学,压缩该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3.师资力量不均衡
新办的英语专业师资力量往往比较薄弱,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每个教师承担的课时量大、科目多。笔者对某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的周课时数在12节左右,最高的达18节。其中,周课时在8节以下的占被调查人数的10%,周课时为8~12节的占68%,周课时在12节以上的占22%。一般教师一个学期要承担两门以上专业课程,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甚至出现部分教师每学期承担3~5门专业课的情况。
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比较低,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4.学生个人定位不明确
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英语看做便于从事某项工作的辅助手段,甚至作为出国留学或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因此,他们重视立竿见影的应用性课程的学习,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实际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5.忽视学科建设
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薄弱,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这一点与学校办学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某些理工类高校领导的眼中,英语只是一门辅助其他理工类专业提高毕业生竞争力的工具而已。尤其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他们甚至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专业发展的基础,搞好了大学英语教学,也就搞好了英语专业建设。“在一些理工院校的领导看来,之所以创办英语专业,是因为它是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生源和毕业生出路都被看好;而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内涵是什么,恐怕并不十分清楚。于是,在一些高校中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关注的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甚至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看做衡量该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办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多数院校只是看到了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对该专业的人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缺乏理解与重视。英语专业设立了,学生也招进来了,怎么教、教什么,培养的学生将来干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从一开始就丧失了或者是部分失去了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反映在图书资料等硬件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学术梯队及科研团队等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前身多为本校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学部门,缺乏培养专门英语人才的实际经验。虽然也借鉴了其他外语院校的办学经验,但由于受公共英语教学思维影响和理工类高校缺乏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向,难以确立英语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对策
1.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有五类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各类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往往不重视语言理论和文学的教学,是否为学生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香港高校对英语专业实行内部分类的方法值得借鉴。香港高校将英语专业分为教育、传播和文学三类,三类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和人文学院。不同类别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授予的学位也不同。要制定出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以避免用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别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评价。可以在英语专业内部实行分层,并实行多元的质量标准,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并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空间。
2.明确学科内涵,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人文学科专业之一,其内容是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它在大文科中与历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有部分交叉或形成互补。英语专业的特征是技能加专业,复合而开放;其培养目标为纯熟的语言能力、自如的语言转换能力、深度的专题研究能力;其专业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研究、英语文化研究等。因此,要正确地从学科内涵和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是适当地削减公共英语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以保证专业课程的学时数。二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提供文学、语言学的入门常识、分析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侧重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学专题深入研究,作系统性的阐释、分析和解说。三是开设选修课时要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既要有人文学科课程,又要有应用性课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由于理工类高校人文环境相对较差,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修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有关的人文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要具备比较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只有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复合了,才谈得上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结合理工类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公选课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要制定有力措施,有规划地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稳定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也就是要在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只有明确专业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随着英语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满足于语言技能和应用型英语的学习,就不能发挥英语专业的优势。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5.加强学科建设力度
如果忽视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能够体现学科建设强项和特色的专业课程,更无法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累积、创新和系统化。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之所以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科建设薄弱。因此,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格外重视和追求自我发展,以自己的发展来引起学校的注意,让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的建设。这就要求英语专业要本着“做小,做强,做出特色”的原则,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梯队,以长远的眼光来谋划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朝.对工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英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60-01
最近的数十年见证了英语专业和英语学科的飞速发展,首先,国内大学的扩展中英语是扩招较多的专业之一。同时,一些院校纷纷申报英语专业,到目前为止的不完全统计(依据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报考的院校和教育部的有关数字)显示,全国的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从2004年起,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考生每年递增10%以上。此外,在这几十年内,英语学科也得以蓬勃发展,国内的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也与时俱进,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英语专业硕士点增至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这些学科发展不仅提升了英语学科水平,更重要的是为英语专业本科教育搭建了更高更好的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面对如此飞快发展的英语本科教育,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如何保证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此外,社会上对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也有不同看法:随着英语教育的发展,人们的质疑不断出现,如在2000年前后英语教学中的/费时低效0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 2003年左右人们对“全民学英语”提出疑问,各行业众多的英语考试被比作“科举考试”,并出现对双语教育负面效应的不满。随着2000年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颁布实施,人们对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展开了较为激烈的讨论。《大纲》在得到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引来一些不同的声音。如谭卫国(2000)、方健壮(2001)、汪家树(2002)、孙玉华(2003)等,他们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能力培养、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做到了知识和语言技能并重。另外一些学者则提出不同看法,如刘天伦(1996)、王守仁(2001)和刘毅(2000)等,他们担心实施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较强的人文倾向,模糊了专业界限。
另外,教学的不同实践环节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我们就以英语专业试评估结果加以说明。
一 英语专业教学评估的背景与目的
为了贯彻教育部“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教育部先后对一些高等院校进行全面的本科教学评估,部分学科专业如法律专业等教学评估也相继启动。为了切实贯彻教育部“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精神,将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高教司的领导下,开始了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准备工作,首先对英语专业展开教学评估,制定了“高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评估旨在进一步促进英语专业学科建设,有效地深化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确保在解决英语教学各环节中所存在问题的同时,增强宏观管理和质量监控。2004年,对4所院校试评估,揭开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的序幕。
二 英语专业评估的具体方案
“方案”主要有5个一级指标: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管理和教学效果。学科规划的主要观测点为学科定位、专业建设特色和发展目标,旨在检查办学单位有无具体明确的学科发展规划和特色定位。师资队伍的主要观测点有教师的基本情况、整体教师结构、专职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情况,检查教学力量。教学资源主要查看教学基础设施、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情况。教学内容与管理主要检查教学计划、课程建设、课外活动以及质量控制环节。教学效果主要查看: ①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和基本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②学生对外语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否宽泛;③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学生参加相关赛事的情况和独立撰写的毕业论文的质量;④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⑤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面,是否了解相关的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一些复合型专业);⑥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⑦学生近3年的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三 英语专业试评估的结果
2004年,对国内4所院校进行试评估,以调查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综合情况。评估受到被评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做了大量的迎评工作。评估结果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外语学科的发展特点,如个别院校对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很清楚,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制定的学科规划既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也不符合外语学科的基本规律,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在教学实践中,师资力量有限,课程设置与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不足,教学管理比较混乱,质量意识不强,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不严格;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撰写的质量及其中教师的指导均不理想;在硬件建设上,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如图书资料的更新和投入状况)不理想等。
四 英语专业本科教育中的一些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评估结果,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严重问题,有的已得到各界人士的共识,如对人文素养重视不够,他们认为要“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此外,还有人提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以精英教育培养英语本科人才。此外,近年来的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部分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过关。这一问题可从社会用人单位和一些研究生教学单位的反映中得到印证,即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院系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对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五大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此外,在教学大纲的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专业技能课、相关专业课的课时不充足;现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另一日益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是:现行的职称评估体系不偏重教学。随着国内大学的转型,如从教学型转到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高校教师不仅要具有博士学位,还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能评高级职称。英语学科的刊物本身数量就少,而全国有那么多的教师和英语专业研究生,千军万马都要过这些独木桥,难度可以想象。此外,这些刊物往往以学术含量高低来决定论文录用与否。不幸的是,教学类文章常被视作学术含量低,往往登不了这些“大雅”之堂。于是,为了要“阳春白雪”,要钻研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高深理论,这不仅不利于将工作重心投放到教学上,客观上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极不利于对教学的投入,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可想而知。
参考文献
[1] 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2] 曹光久.关于外语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思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89
[3] 戴炜栋.发扬传统,以改革精神建设新型外国语大学[J].外国语, 2000
[4] 戴炜栋,张雪梅.谈外语专业教学评估和学科建设[J].中国外语,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