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8: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深度营销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析新时期的合作营销关系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广泛应用,重新审视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一种新的营销观念—合作营销 。它是当今营销的一种新趋势。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但靠自己的力量在激励的竞争中长足发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已成为当今市场的一种必然。
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1.合作营销的含义与本质
2.双赢的合作营销
3.合作营销的战略价值
4.合作营销的主要特征
5.合作营销的不同类型
6.实施合作营销需要注意的问题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针对合作营销应注意的问题,应该做到:1要有相似的价值观,2对等的企业形象。3足够的市场潜力。4明确的权利义务。5扎实的协同执行。
毕业论文写作计划
第一阶段(XX年3月25-XX年3月27日):进行选题,并确定写作大致思路。
第二阶段(XX年3月27日-XX年4月1日)收集了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制定论文的写作路线,和提纲。
第三阶段(XX年4月1日-XX年4月17日): 完成初稿,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第四阶段(XX年4月17日-XX年4月26日):根据指导老师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并补充完善论文,提交答辩。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对本课题的深度、广度及工作量的意见和对设计结果的预测)
[关键词] 农村消费品市场 营销模式 渠道驱动型
现代企业的竞争,在营销上更多的体现的是营销策略的竞争。传统营销理论的经典是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理论,4P组合构成了其核心内容,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为中心形成营销策略框架,并以此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4P组合无非是要求四个方面的策略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各个方面能相互配合起来,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矛盾。在农村市场上,企业也根据不同消费品与市场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在不同策略选举时企业考评的主要指标是不同,其中在农村消费品市场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竞争形态。
一、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
产品被放在4P的首位,可见其重要。不管我们在其它方面如何努力,产品仍然是营销工作的基础。首先我们要强调重要的是产品策略,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产品策略也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尽量高的性价比这么简单。以产品为核心的“1P+3P模式”就是首先有一个足以在市场致胜的产品策略。在农村市场上销售的农药,化肥,收割机等农用产品它们都是围绕以产品为核心,也就是主要以技术为核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其他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比,由于其产品本身的价值决定其必须主要以产品为核心才能提高它的竞争力。例如众多手机在农村市场上的角逐就遵循以产品为核心的策略。农村的信号网络要差于城市而且农民在用手机时摔、碰的概率要比城市人大的多,手机市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且价格大部分几乎抗衡,所以购买一部信号强而且耐摔的手机是大部分农民的共同愿望,当今大家都对国产手机能否跟国外巨头一拼心存疑虑,而事实也证明了国产手机与国外的相比差了一大截,大部分农民在更换或第一次购买手机时都大部分都选择诺基亚手机,他们靠的也是产品策略的成功,以及以产品为中心的“1P+3P组合”。
二、以推广为核心的“1P+3P模式”
对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利润空间较大而消费者对品牌知名度又较看重的产品,以推广为核心的营销模式应当是首选。保健品红桃K在农村市场曾经取得骄人业绩,厂家在农村推出的推广组合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以推广为核心展开营销就是综合运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对消费者和中间商展开信息传播和促销。价格策略、产品策略、渠道策略都围绕促销而设计。在我家乡,一些知名度不高或没有知名度的产品,就是在终端用“人员推销+营业推广”的方式展开销售,具体来说,就是商场推销员用“买一送一”、“多买多赠”、“买产品中大奖”等手段拉动销售。终端推销人员的工资以及促销品制作、专柜费等往往是营销成本的大头。我发现,目前以推广为核心的营销模式有重心下移、产品类别扩大的趋势。
三、以渠道为核心的“1P+3P模式”
这种模式这一两年谈论比较多,又叫“深度营销”。这种营销模式下,工作的重点是深化客户关系,把渠道工作做扎实。因为以前的营销模式大多是广告运作加总,厂商对渠道缺乏控制力,现在则要求业务员把工作做到终端,所以叫深度营销。农村市场由于区域广阔,销售网点分散、市场覆盖率低、服务效益低,一直是制约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主要障碍。因此建立完善的乡镇网络销售体系,也成了能否成功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因素。在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体系中,企业有强大的市场控制力,可以此为基础深度开发、“精耕细作”,进行产品、价格和促销各种变化与策略组合。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建设好营销渠道网络,企业的相关产品也能借助于这张网走向终端市场,这就为企业的多产品、多元化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市场基础。“精耕细作”使公司更加贴近市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对于新产品的上市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十分顺畅达到区域内各个零售点。而经销商在稳定的区域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商誉”,典型的“双赢”模式。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产品驱动型、推广驱动型、渠道驱动型营销模式具有以下区别(如表)。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第10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4(6)
[2]关大为:农村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技大学,2003
[3]汤同刚:农村市场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省略.2006~05~20
关键字:茶馆研究;评述;展望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一、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中国茶馆历史研究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二)现代茶馆研究
1、茶馆功能类型研究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2、茶馆文化价值研究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3、体验营销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徐明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现如今全球经济化,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家从广告促销竞争转向做品牌形象竞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品牌形象,那么如何塑造品牌形象呢?品牌形象塑造论文格式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品牌形象塑造论文格式,欢迎参考!
论文基本格式
标题XXXXXXXXXXXXXX(宋体三号字加黑,居中)
学生姓名:XX学号:XXX(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XXXX学院XX专业(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指导教师:XXX职称:XXX(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摘要(黑体小四):具体内容(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
关键词(黑体小四):**;**;**(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
(空一行)
Abstract(TimesNewRoman小四加黑):具体内容(TimesNewRoman小四不加黑)
Keywords(TimesNewRoman小四加黑):**;**;**(TimesNewRoman小四不加黑)
前言(宋体小三号加黑)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述(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黑)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二级标题仿宋体小四号字加黑)
1.政府信息公开(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
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不加黑)、图表说明(宋体小五号字不加黑)
参考文献:
详细格式参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参考文献要求:文献序号标在引用处文字末、句号前,加[]标于右上角。内部资料、个人通讯、报纸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章不能作为参考引文。序号以在文中出现先后为序。
引用期刊文献的格式为:
作者姓名(3名以内全部列出,各姓名间加逗号,4名以上则列前3名,后加"等"或"etal").文题[J]刊名,年,卷(期):起页-止页.
引用专著的格式为:
作(编)者姓名.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社),年份:起页-止页.引用析出文献的格式为: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C]//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引用专利文献的格式为:
专利所有者.专利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引用学位论文的格式为:
作者.论文题名[D].论文保存地:论文保存者,答辩年.
引用国内、国际标准的格式为: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社),年份:起页-止页.电子文献的格式为: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注:若因专业需要,学院可结合本学科专业特点对论文格式做适当调整,统一要求。
“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模板
学号1402103119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基于价格质量矩阵的广告研究
作者张艳届别2005届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专业广告学
指导教师罗洪程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2005年4月30日
(注意:所有红色文字均为说明或解释,在格式参考过程中请注意删除)
摘要(小三黑体,居中)
(空1行,小四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价格质量关系,国内外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一直都在研究。菲利普.科特勒基于“定价战略与方案”提出的价格质量矩阵模型是其典型代表,细分了产品和消费者市场,指导了价格政策、定价方法的制定,完善了市场营销管理。直到现在,价格质量关系还在尝试着在新的领域的研究。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对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进行传播机理分析和广告策略设计,是价格质量关系在广告传播领域作出的科学的市场定位,也是本课题的突破点和创新点。
关键词(黑体):价格质量矩阵模型;定位;战略;关系;广告策略设计
目录(黑体3号,居中)
(空1行,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摘要……………………………………………………………………ⅠAbstract………………………………………………………………Ⅱ
一、导论………………………………………………………………1
1、问题的提出………………………………………………………1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综述………………………………2
结论……………………………………………………………………22
注释(备选)……………………………………………………………22
参考文献………………………………………………………………24
致谢(备选)……………………………………………………25
附录(备选)……………………………………………………26
(空1行)
一、导论(一级标题标号:小三号黑体;上下各空1行)
……
(空1行)
1、问题的提出(二级标题标号:四号黑体;上空一行)
一项对36个项目研究的分析结果表明,价格被一致认为是强有力的质量线索。……基于价格质量矩阵原理,本课题期望进行有益探索。(正文字体小四号宋体,行间距:固定值20磅)
(空1行)
2、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动态
与本论文相关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菲利普·科特勒的价格—质量战略(三级标题:小四号黑体)
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
(2)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的价格质量四象限图
美国罗伯特·J·多兰和赫尔曼·西蒙所著……。
(3)菲利普·科特勒产品线的双向扩展战略
菲利普·科特勒在阐述……。
(空1行)
3、本论文相关的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国内有关价格质量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
(1)定价战略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曾繁正、罗锐韧主编的《市场营销管理》一书……。
(2)价格博弈论和价格战略的提出
国内研究学者就价格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3)心理学层面上的价格质量研究
根据功利心理原理,……。
(空1行)
4、论文的创新点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将价格质量关系矩阵模型应用于广告传播领域,……。
(空1行)
二、价格质量矩阵与广告的关系
(空1行)
1、质量的概念及其对广告的意义
质量(quality)……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质量导向顾客需求,满足顾客价值
显然,这是一个顾客导向的质量定义,……
(2)质量是企业产品的“无形的因素”,具有看不见的吸引力
……。
(3)质量是销售的第一要素,是品牌的生命
……。
(空1行)
3、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的广告含义
……这个价格质量矩阵战略模型主要由以下三个层面构成:
(文中图样式:图中文字五号宋体;图名在图的正下方,五号黑体)
……
(空1行)
三、价格质量矩阵的影响力分析
(空1行)
1、价格质量矩阵对广告公司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
(文中表样式:表中字体五号宋体;表名在表的正上方,五号黑体)
表1广告公司产品调查
项目
产品类型
所占比率
服务内容及重点
高质量高价格
45%
比较全面的全方位服务:市场调查、销售、策划、媒介选择、撰稿、设计及广告执行等,强调品牌形象塑造
高质量低价格
30%
较全面服务,强调价格便宜,经济实惠
低质量低价格
20%
促销方式多样化,增加产品重复购买率,薄利多销
低质量高价格
5%
强调产品售后服务
……
(空1行)
结论
(空1行)
1、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研究是定位于价格质量两者制约关系的一个口径小,洞察深的研究课题
……
(空1行)
2、价格质量矩阵模型的广告策略设计是其在广告领域的突破
……
(空1行)
3、论文尚待完善与补充研究的地方
……
(空2行)
注释(黑体小3号)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术语”或“情况”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书写时应在此“术语”或“情况”后引入注释符号[注],置于右上角,注释文字集中放在文末(参考文献之前),有多个注释时,应依次编号,如:[注1]、[注2]。)
[注1].……
[注2].……
参考文献(黑体小3号)
(参考文献是指作者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所参考或直接引用的文献。文中引用的文献依次编号,其序号用方括号括起,如[5]、[6],置于右上角,文献内容必须严格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依次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最后列出,每一条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1]高曙明.自动特征识别技术综述[J].计算机学报,1998,(3):281-288.
[2]刘勇,康立山,陈毓屏.非数值并行算法(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1.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2.中美两国影视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3.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
4.影视节目名称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
5.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
6.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
7.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8.从韩剧旅游热论中国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
9.“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与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加入WTO,中国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学思考
10.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
11.影视旅游者动机细分及其形成机制——新西兰霍比特村案例
12.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
13.影视湘西:想象共同体及其与湘西旅游的共生发展
14.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15.中国影视文化产品“走出去”的问题与对策
16.论影视作品的法律关系
17.高职高专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8.《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述评
19.影视旅游的发展现状、影响及问题
20.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
21.论影视翻译课程的技术路径
22.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23.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
24.影视后期制作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研究
25.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运用
26.论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
27.影视大数据:影视互动体验与量化认知的根本
2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
29.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与游客旅游意向——基于影视旅游视角的综合研究
30.我国影视城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以无锡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城为例
31.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32.影视翻译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
33.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34.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
35.影视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6.影视史学的思考
37.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8.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39.西方语境下的影视翻译研究概览
40.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
41.影视营销对游客旅游决策影响实证分析——以张家界借力《阿凡达》营销为例
42.影视字幕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
43.基于影视旅游动机的城市居民出游意向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4.影视的传播与文学的接受
45.功能对等理论在影视翻译中的应用
46.民俗的影视整合及审美价值
47.服饰是影视艺术无声的语言
48.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以浙江新昌、横店为例
49.中国影视贸易国际化目标市场选择模型研究
50.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研究述评
51.“韩流”给我国影视旅游的启示
52.旅游景区影视营销模式研究
53.影视教学法在初级阶段日语语体教学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54.体育影视作品及其价值取向探析
55.大电影产业链的完善之路——长影集团影视资源衍生价值开发与影视文化拓展
56.影视人类学——人类学的扩展
57.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契合研究
58.中国影视文化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59.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
60.论中国影视文化安全——基于韩剧与国产影视剧比较的视角
61.全球价值链视阈下我国影视产业升级策略探究
62.横店:中国影视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样本——基于共享性资源观理论的案例分析
63.简论中、美、日三国当代动画影视风格差异
64.论影视艺术的文化属性
65.影视文化及其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66.影视旅游者旅游动机研究——铁岭龙泉山庄旅游者实证分析
67.文学与影视:双重视域中的纠结与互动
68.我国影视行业与影视教育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
69.从影视本体研究看文学与影视联姻的必然
70.体育影视价值解读
71.影视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与镇北堡影视城为个案
72.从改编到生成:寻找文学与影视的平衡
73.关于严歌苓作品影视改编的思考
74.影视文化三论(上)
75.对影视文化创意产业若干问题的思考
76.日语高年级听说课中影视教材的导入
77.重视影视教育 培养电影思维——高校要建立正确的影视教育观
78.论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
79.论影视旅游及其“资源—产品”转化
80.浅析影视翻译目的
81.基于价值链的影视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82.色彩在影视动画中的审美意义
83.影视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84.影视为出版造势——对影视图书出版的研究分析
85.中国影视翻译研究十四年发展及现状分析
86.试论舟山海岛的影视旅游
87.当代影视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性转向——兼论视觉文化传播理论的现状与发展
88.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89.影视的网络化传播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90.旅游目的地推广与影视旅游研究
91.影视文化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92.国产影视作品的译制与国际传播
93.浅论构建新媒体时代的公共气象影视服务体系
94.从民俗影视片的特点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95.西方影视翻译研究的最新发展——《影视翻译:屏幕上的语言转换》介评
96.传统影视艺术与全新数字媒体的冲突与交融
97.国内外影视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98.从韩流看“影视表象”与“旅游地形象”的构筑
99.基于影视艺术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网络影视课件学
100.影视旅游者目的地形象感知及行为意向研究——以澳门为例
101.建构民族影视的核心竞争力——从传媒变革看当代影视教育的方向
102.论影视语言的特性
103.中国影视业在亚洲影视业新格局中的文化定位及其历史使命
104.翻译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翻译
105.中国影视行业如何形成世界级竞争力
106.“复仇”的“原型、仪式、跨文化性”——从《基督山伯爵》的影视改编谈文学经典的传播现象
107.探析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108.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影视教育
109.论影视旅游产业机制与发展策略
110.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
111.贵州影视旅游开发现状与发展思路
112.浙江影视旅游的发展与营销策略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
113.从韩国影视旅游的成功谈我国影视旅游的开发
114.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影视文化消费的趋势与对策
115.我国影视城的旅游开发研究
116.影视发热 旅游升温——谈影视与旅游的产业联姻
117.论搭建我国影视产业保险体系的策略——以好莱坞影视保险体系为蓝本
118.对外汉语影视课中教师的主体作用
新媒体时代节目主持的新探索、新对策
如今,我们已进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数字新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异军突起,无疑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下转型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与能力,是摆在每个主持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探讨微博新时代现状、发展趋势及传统媒体转型的研究。上海台李志毅撰写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转型发展研究》和山东台王英、刘何雁撰写的《网络春晚,基于新媒体对春晚的反叛与合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文通过PEST分析法对三大传统媒体之一广播的生存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对比全球不同地区广播的创新趋势得出结论:由于互联网的普遍存在,地方广播应以品牌性内容为特色,走网上网下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新媒体发展既潜移默化又革命性地影响着媒体生态环境。
后文通过对十年“网络春节联欢晚会”的梳理,尤其是对网络春晚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美好特征的具体分析,指出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春晚是对央视春晚的补偿和反叛,但是当新媒体不足以支撑和构成门面的时候,网络春晚在博弈过程中出现了合流和融合的趋势,即网络春晚越来越像央视春晚,央视春晚也越来越多借鉴网络春晚。
二、探讨“微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主持工作特点的研究。河南台刘颖在《新媒体时代主播的责任》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遇到新媒体,给话筒前工作的人带来了什么?文章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很多时候还引导着我们对社会的认知,甚至左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新媒体较传统媒体更加具有渗透力和影响力。”论文从公信力召唤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为受众传播正能量,更好地保持媒体的公信力;从正确的引导舆论需要电视新闻主播承担的责任——大力弘扬“真善美”,充分体现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主播应承担的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道德文化责任等几个方面作了深入论述,颇具现实意义和指导性。
又如上海台卜凡撰写的《“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新特点及主播的工作技巧》和陕西台罗宁撰写的《广播媒体微博实践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论述了广播电视传统媒体的主持人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变化发展,应采取的策略,颇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前文通过节目多样化增强节目灵活性;增加记者现场报道,主播把控直播连线;微博成为平台,主播应该使用微博等几方面内容的论述,提出了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新思路,为主播应对新形式、新情况总结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并指出新闻主播不仅是微博的使用者,更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尝试者、先行者。论文对当今主播的实际工作及其运作开拓,无不具有借鉴与启迪意义。后文作者在结合微博传播特质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更好地借助微博平台进行各项任务的拓展。论文着重阐述了微博对广播的五大价值,即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完成采访报道,实现有效互动,借助微博实现自我宣传,延伸广告客户影响力。如何巧妙运用广播媒体运营微博的三大法宝,即内容为王、形成特色、人情互动,充分使用传统媒体的想象空间,在前进中摸索、借鉴和创新,正确应对互联网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广播媒体在新的环境中有所建树。
三、主持人如何面对新媒体挑战进行应对的研究。如甘肃台李争艳撰写的《主持人如何应对微博、微信、新媒体的挑战》和陕西台马涛、王笑涵撰写的《置身“微时代”,掷声做营销——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前文在阐述新媒体为传统广播发展带来契机和对传统广播影响的同时,着重论述了新媒体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素质能力的挑战。论文结合作者的主持实践,提出主持人应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总结出了自身的经验体会:主持人应正确把握节目导向,做好节目的“把关人”,主持语言应与时俱进,应借助新媒体提高影响力。后文着重论述了广播媒体的微博营销策略,作者从维护陕西广播微博的经验出发,认为广播媒体微博账号的维护,应该贴合广播这种声音媒体的特点,认真使用好以下三大利器,即谁说的——着力放大名人效应;说什么——着力受众想知道的信息;怎么说——着力研究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打造品牌广播是广播媒体营销策略的根本。
通过新媒体时代节目成功个案的透视,提出创新创优节目的新构想、新思考。新媒体时代的节目要出奇出新,要打造品牌,必须紧扣新时代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方能使节目如虎添翼。涉及这方面内容的论文有陕西台刘昕、刘临安的《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上海台王爽的《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以东广新闻台〈今天我播报〉节目为例》,太原台张一帆、周小刚的《法制频道主持人的综合传播策略研究——在民意的传播中完成普法教育》,北京顺义台直守诚的《广播陪伴节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这些论文共同点就是出现一个“新”字,选题新、视角新、观念新,紧紧抓住新节目的新亮点,提出新思考,给人以新意与启迪,为创办新媒体时代品牌节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其中,《浅谈广播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以2011年金话筒获奖作品为例》从广播秒杀与网络媒体融合的大胆尝试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优优秒客族》获得成功的奥秘,透过时下网络购物常用的“秒杀”方式,将广播的“热线答题”和网络的“秒杀”两个元素提炼整合,创造性提出“广播秒杀”,从而使“广播秒杀”成了广播节目的全新形式,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论文不只是停留在分析节目层面上,还进而提出了广播与网络联姻的几点冷思考,提出了广播与新媒体未来深度融合的新设想,从而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更好融合探索出一条更为宽广的新路子,意义不寻常。
同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播客节目的探索》一文对新媒体时代广播播客节目产生背景、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广播播客”节目的出现是形势所趋,该类型的节目打破了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专业化播报模式,听众由被动收听的角色变身为主动播报角色,可亲自报道所见所闻、所想所悟。这种以广播播客方式运作的节目类型增强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是一种前景看好的广播节目新类型。
新时代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新解析、新构建
关于节目主持人素质与能力的研究,既是个老话题又是个新话题。说是老话题是因为它伴随着我国节目主持人的诞生、兴起到发展,始终是业界学界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热门话题;说是新话题是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主持人的功能作用不断嬗变,加之受众的审美情趣欣赏水平不断提升,必然对主持人的素质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参评论文中,有不少是关于主持人基本素质论述的,老话题也充满新意,从一个新高度、新角度与重新审视、梳理、阐述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样给人启发。
天津台刘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如何让节目“声入人心”——浅析主持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江苏台朱玉华、丁宏的《“全能型主持人”生成之道》具有一定代表性。前文以“素质”为灵魂,以“声入人心”为坐标,提出观点与思考。论文从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人格魅力、文化修养、语言功底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主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修养和实践的集中表现。”文中指出“政治素质是前提,是一切工作的保证”,在新媒体时代主持人要不辱使命,肩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神圣职责,强调人格魅力和语言修养的重要性,要使主持的节目做到“声入人心”。后文两位作者将“全能型主持人”的概念置于时代与社会的坐标上,置于时代与传媒发展的制高点上,置于个体与媒体的交叉点上,梳理了中国节目主持人发展轨迹,论证了“全能型主持人”产生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全能型”的内涵、外延等,并从个体、媒体两方面阐明了塑造“全能型”主持人的条件、路径。作者在文中还就节目主持人“全能型”涵盖的内容提出看法,即语言表达能力、节目驾驶能力、采访写作能力、策划编辑能力、艺术鉴赏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参评论文中还有针对微博新时代特点对主持人应具有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要求、新构想、新对策研究的。
如浙江传媒学院王一婷撰写的《微博舆论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和甘肃台张彦撰写的《多媒体环境下电视主持人素养提升的关键》。王一婷结合微博时代特点的分析,阐述了主持人作为信息传播者,应该着力培养信息素养能力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指出了微博舆情中主持人信息素养能力缺少的几个方面,即信息意识与态度的缺失、信息策略方法的缺失、信息伦理道德的缺失。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主持人要培养高效熟练地评价、选择信息的能力;有序地归纳、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主持人要学习、培养和提高个人合理创造性表达、使用信息的能力;三、主持人应着力培养高度的道德情感以及法律意识的社会责任。在微博新时代,着力培养主持人的信息素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因为它可以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理清头绪、辨别真伪、积极合理引导信息舆论方向,可以起到引导舆论健康发展,确保舆论导向的正确。这几点行之有效的培养对策,颇有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张彦一文以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为背景,针对传统的电视主持人如何提升素养,寻求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知识功底、思辨特质、文化品味、品牌气度、和谐传播等五个关键点进行深入探讨。论文立意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论述深入,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随着Internet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在深度和广度各个方面都大大加快,电子商务是在信息时代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也是信息技术与各国信息化建设的必然产物。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专题报告定义: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的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等活动,全球电子商务涉及世界各国,也为我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扩大了市场范围,增加了贸易机会
由于Internet的全球性,成千上万的用户群遍布世界各地,对于企业来说,利用网络的跨地域能力以及电子商务24小时在线业务模式,可以令企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市场,吸引到更多的业务伙伴,使企业的销售渠道更容易控制和掌握,同时网上销售也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了企业的潜在的买方市场和经营机会,让企业不必耗费巨资就可以将业务拓展到全球。
(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增大交易成功的可能性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许多职能活动被Internet所简化,使有形价值链变成无形价值链,如采购员可以足不出户,通过Internet与原料供应商洽谈,批发商和零售商可能因此而消失,降低了产品采购成本;不必再印制、存储和分发大量的宣传资料,避免了因为产品更新而使旧资料变成一堆废纸造成的浪费;电子商务的工作模式也使企业的生产制造、库存与客户、市场与销售紧密结合,随时了解客户需求量,随时安排生产,减少库存积压,降低库存资金占用等,在营销方面,可以运用多媒体宣传将公司的产品信息加上声音、图片和简短的视频文件提供给客户,将企业的售前服务与售后服务的支持环节搬上网络,实现管理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从而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也使客户及消费者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优质的产品及服务,增加整个社会的需求量。
(三)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赢利
在传统方式下,人们必须在商场营业时间去商场购物,受较强的时间和地点限制。电子商务的全球市场由计算机网络联结而成,网络工作的不间断特性使之成为一个与地域及时间无关的一体化市场,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Internet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商务活动。企业也利用网络追踪和分析每一位消费者的偏好、需求和购物习惯,同时将消费者的需求及时反馈到决策层,促进企业针对消费者而进行的研究和开发活动,使企业对客户的了解和认知更为透彻,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企业增加赢利。
(四)加快产品生产周期,保护市场
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企业可以在网上展示商品,提供有关商品信息的咨询与检索服务,与客户进行互动的双向沟通,收集市场信息,进行产品测试与技术革新,加快商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间,保护市场,赢得更多利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二、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及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对企业的传统生产经营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构筑全球化的无形大市场
传统企业经营时通常会受到企业所在地域的限制,要跨地区、跨国界经营,需审慎选择目标产品和市场,仔细研究制定经营战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冒着各种经营风险。而Internet具有全球性,所以不论企业在何处经营,都可通过网络这个无形市场在全球进行销售和经营。因此,企业应不断拓展Internet的网络应用,开展网上产品洽谈会、无形展览、演示等,实现网上交易与经营,有效地将其产品或服务推向全世界。
(二)改变传统的营销理念,促进企业定制营销方式的发展
定制营销是指企业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借助Internet的无形市场环境,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连结起来,使企业从传统营销的4P(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即以推销产品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到以现代营销的4C(客户、成本、便利、沟通),即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直接面对消费者,建立客户数据库,让消费者按自己的意愿定货,参与商品设计,实现双向沟通,促进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提供新型服务的能力。本论文由论文由整理提供
(三)共享信息,实现公平竞争
电子商务使企业竞争基础发生变化,为中小企业赢得了与大企业相抗衡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不受自身规模绝对限制,及时了解全行业的竞争动态,从而进行正确的企业战略调整和战术决策,扩大竞争范围,逾越各种壁垒,进入更广阔的市场。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传统大企业规模经济的显著性,为所有企业提供了完全平等的竞争。
(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电子商务对企业内部生产带来的优越性不胜枚举,也对所有企业带来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但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不受传统商业环境的即时驱动和临时诱惑的影响,他们通常是理性的,有目的,有准备地搜寻信息,仔细挑选符合自己需要的商品,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在“买方市场”中,品牌意味着质量,意味着价格,意味着消费者的地位和品位。企业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才会有更多的机会在网海中进入消费者搜寻的范围之中,增加消费者访问本企业网站的机会,所以,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企业,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更具有竞争优势。
三、循序渐进发展电子商务
在我国,用电子商务这种新的企业运作模式和技术去改造传统产业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虽然大范围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还不十分完善,而且发展电子商务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发展电子商务势在必行。企业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1、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提高应用电子商务的科技意识,树立较强的市场意识和消费中心意识,密切联系市场和消费者的具体需求,灵活应用电子商务这种先进的贸易手段,降低经营成本,适应电子商务产品生产小批量化,产品个性化和消费者参与企业生产的特点。
2、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企业必须从传统的经济模式向知识经济模式转变,以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为核心,不断加强学习管理,适应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学会知识技术的生产和应用,及时把握网络信息脉搏,积极寻找吸引消费者的方法,提高自己网页的访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