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神经外科护理经验总结

篇(1)

【摘要】目的:总结神经外科ICU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ICU10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在102例病人中,手术治疗77例,保守治疗25例,存活78例,死亡18例。结论:NICU的设立极大的提高了颅脑损伤的救治率,实施优质、有效的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重型颅脑损伤,护理

Nursing Experience of 102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NICU

Zhang Jie Sun Ya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Wuhu NO.2 People’s Hospital ,Wuhu 241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the nursing experience of th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NICU.Methods:To retrospectively analyze 102 cases of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our NICU.Results:In 102 cases,77 case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 therapy,25 cases were treated by non-operating therapy,78 cases were survived,18 cases died.Conclusion:NICU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it can make for the cure rate. The good nursing is important guarantees to the success of treatment.

【Key words】: Neurocranial surgery, Intensive care,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Nursing.

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损伤,其发病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致残率与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由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其生命得以挽救后,仍有50%~70%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尤其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实施优质、有效的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我院神经外科ICU(neurocranial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从2009年5月到2011年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102例。本人将实际工作中所取得的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性78例,女性24例;年龄4~88岁,平均41岁。其中交通事故伤78例,高空坠落伤12例,击打伤9例,摔跌伤3例;头颅CT及MRI示:广泛脑挫裂伤46例,硬膜下血肿25例,硬膜外血肿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原发脑干伤10例,弥漫性轴索伤6例,均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8分。其中15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40例出现肺部感染,12例出现应激性溃疡。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手术治疗77例,因迟发血肿形成再次手术13例,保守治疗25例。所有患者均予导尿及深静脉置管,卧气垫床,予心电监护、吸氧,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监测内环境变化等。其中25例因呼吸功能障碍予呼吸机辅助呼吸,81例因通气障碍予气管切开,88例因进食困难予胃管鼻饲,所有患者均结合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治愈67例,占65.6%;好转8例,占7.8%;植物生存3例,占2.9%;中途放弃治疗6例,死亡18例,死亡率17.6%。

3. 护理体会

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进行护理体检及评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3.1 NICU环境管理

神经外科ICU需要空气流通、无闲杂人员流动的清静环境,以及独立的配药、治疗、处置室,同时应具备良好的清洁、消毒条件,最好能有空气净化装置[2]。维护良好的医疗、护理环境需要严格的管理。重症病房护理管理是最重要的,包括一系列管理制度及落实到位[3]。

3.2 病情观察护理

GCS评分是颅脑损伤早期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也是对预后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GCS评分愈低,表明伤情愈重,病死率愈高 [4]。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GCS评分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进行GCS评分,做到评分可靠、精确,为医疗提供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为救治赢得时间。

瞳孔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标志。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同侧脑组织受压或脑疝;双侧瞳孔大小多变,提示有脑干损伤;如果先一侧瞳孔散大,后双侧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患者呈深昏迷,是病情危重,形成脑疝的征象[5]。护士应掌握瞳孔的观察方法,及时准确地将变化报告医生,以利于病人的及时救治。

篇(2)

方法:对临床上50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24小时内的护理。

结果:合理的,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 肿瘤 切除术 护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39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260-01

桥小脑角区(CPA)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常见的有的有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表皮样囊肿等。桥小脑角区是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肿瘤可以依次累及第8、5、7、9、10、11颅神经,表现为耳鸣,耳聋,同侧面部感觉减退与周围性面瘫,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当脑干受损时还可出现一侧或两侧锥体束征。晚期可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桥小脑角区肿瘤目前比较常见的是进行手术治疗,而且目前手术治疗方法比较成熟,术后预后比较理想。因此,对于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后24小时的护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收集我科50例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资料,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5岁。

2 护理

2.1 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是呼吸的观察。若脑干受损,最受影响的是呼吸,有的病人术后没有呼吸,持续给予呼吸机维持呼吸16次/分。有的病人术后呼吸微弱,持续给予呼吸机维辅助呼吸16次/分,随着病情恢复,多在24小时内呼吸可以逐渐恢复。有的病人刚术后,呼吸正常,过一会呼吸逐渐减慢,这种情况最危险。也许5分钟前才巡视一遍病人,一切正常,5分钟后病人会出现紫绀等呼吸微弱的表现,这种情况往往是术后最危险的情况之一,必须立即给予简易人工气囊加压给氧,然后麻醉医生给予气管插管并根据遗嘱给予呼吸兴奋剂静脉滴入。

2.2 伤口引流管的护理。医生根据病情固定引流管的高度,我们观察其引流液的颜色,性状和量,并勤挤捏引流管至少1小时1次,保持引流通畅。如果引流液量大且鲜红色,提示有再次出血的可能。对于术后烦躁病人,一定要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防止导管滑脱。对于术后清楚病人,要告知预防导管滑脱的重要性。

2.3 护理。麻醉未醒时,给予患者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勿压手术部位。术后麻醉醒了以后,遵医嘱给予摇高床头30°~45°,给予严格轴位翻身。对于肿瘤较大的,在术毕后24小时内,尤其要注意,勤观察引流管,勿压引流管,翻身时动作轻柔,严禁用力过猛,防止肿瘤切除后,残留空洞,发生脑干移位,发生病情变化。

2.4 眼睑闭合不全的护理。对于术后的患者观察其是否有眼睑闭合不全:①给予透明胶带,上下粘住,我观察这样的话对于清楚的患者他自己感觉很难受,而且很不人性化。②给予油纱布覆盖,效果还可以。③给予涂抹红霉素眼药膏,然后覆盖消毒后的干纱布,效果最佳。

2.5 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的护理。一般遵医嘱术后24小时内禁食水,可以避免因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引起对病人的刺激。如果术后清楚患者2-4小时确实口渴,可以给予用棉签蘸温开水湿润嘴唇。估计短期内不能恢复者可给予鼻饲饮食。及时吸痰,清理口鼻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6 面瘫的护理。对出现面瘫的患者,要及时和患者沟通,给予其心理支持,促使其保持一个愉快的心情和战胜疾病的决心。

3 讨论

桥小脑角肿瘤可以累及脑干,小脑,多组颅神经,因此由于其特殊的解剖部位,术后可能产生严重的并发症,这就对我们监护室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观察及时,护理得当,抢救及时,才可以提高桥小脑角肿瘤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此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笔者在重症监护室工作的这几年里,对桥小脑角区(CPA)肿瘤切除术术后24小时内患者护理的几点体会和大家分享。随着医学的进步,笔者会继续努力总结经验,不断进步,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斌,蒋健.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68例护理[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4):433

[2] 张爱红.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杂志,2010,13(4):58

篇(3)

【关键词】临床药师;神经内科;药学监护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26-02

神经内科不属于内科,而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主要诊治脑部疾病及神经系统性病变等。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临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临床药师的直接参与对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症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的患者病症及临床表现采用不同的药学监护方法,对临床药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本文以神经内科的典型病例为例,探讨临床药学监护的内容、方法及体会,以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药学服务。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75岁,因脑梗死、肺部感染住院。入院后进行痰培养未发现明显致病菌,分析原因可能与患者排痰差或不配合取标本有关。由于严重肺部感染,患者曾用哌拉西林等广谱抗菌药物。用药10天后患者仍有发热现象,并出现腹泻,查便正常。经医师们会诊,临床药师提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特点,认为患者可能患上抗生素相关性伪膜性肠炎。建议口服甲硝唑,并停用其他抗菌药物。临床医师接受建议,患者给药,口服甲硝唑,一天后患者腹泻次数减少,二天后腹泻停止。2医学监护

2.1医学监护内容

2.1.1查阅患者病例,参与临床查房,并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临床药师根据其工作性质,参与日常的查房工作,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病情、用药及护理情况。临床医师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临床药师则可发挥掌握药物方面的知识特长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在本例中,因临床药师的参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使患者腹泻得到有效制止。

2.1.2提供药物相关信息,保障用药的安全性合理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降低药品的不良反应,反之则会引起疗效下降,还会发生异常反应,影响治疗,加重病情。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程度不一,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2]。

2.1.3关注缺少预防知识及健康观念的患者神经内科患者多为脑疾病患者,并常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对患者进行糖尿病、高血压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工作,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对自身疾病能够有正确的认识。

2.2医学监护方法根据神经外科多样化的病症及临床表现,临床药师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医学监护,比如对于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患者,临床药师分析患者疗效不佳的原因,并关注患者全程用药及护理情况,联合临床医师讨论、制定治疗方案,宣传相关用药知识;对于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临床药师重点关注患者用药药剂量及合理用药;对于患者应用安全性较低的药物,临床药师重点关注患者不良反应,并适时调整药物剂量;有特殊用药事项及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临床药师对患者进行相关疾病的宣教,并给予用药指导,使药效能够充分发挥;对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临床药师注重引导患者对不良反应药物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对临床药师的信任及治愈信心等等。

2.3医学监护的体会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工作应熟练掌握药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临床思维,尽可能的了解患者病情、用药情况及相关检查结果,为会诊做好准备;参加会诊时认真听取临床医师介绍患者情况,结合自己掌握的医药学类知识适时、准确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好记录。通过参与临床会诊让临床药师体会到,参与临床工作是发挥自己在药理学、药剂学等方面的优势,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大量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关键是要将药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紧密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3]。会诊时发现的问题应寻找解决方法,并将会诊内容做好记录,不管最终意见能否被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有必要继续对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追踪,以便从中积累经验,帮助临床解决问题。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我国不合理用药比例更大,约占用药者的26%,每年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达20万人左右。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临床药师联合医师进行临床监护,不但可以减少患者支付的医疗费用,还可以减少不合理的用药,突显了临床药师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医疗的发展,患者也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临床药学的发展成为必然。临床药学工作模式从传统的药品管理转型为药学技术服务模式,从被动转型为主动,较好的工作模式将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药学服务。而临床药师的工作模式要从传统的药学思维转变为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临床思维模式,才能够联合临床医师制定出更合理的治疗方案,发现并解决临床用药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临床药师扎实的药学知识,注重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思维模式是临床工作的首要切入点。临床药师在参与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对常用药物禁忌证的熟知和药物不良反应也是药学监护的关键与重点[4]。

目前,临床药学监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作为临床药师,首先要加强专业性的知识学习,形成注重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思维,参与临床会诊时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针对各种疾病的特点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达到尽可能好的治疗效果。临床药师的成熟需要临床经验来支持,而会诊对临床药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是临床药师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参考文献

[1]王飞,李毅,匡丽萍.我字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典型病例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9,12(1):36-38.

[2]王玲,刘颖,夏贤梅,等.专科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药房,2009,20(26):2078.

篇(4)

【关键词】 头面部U形头托摆放法; 头面部三点摆放法; 全麻俯卧位; 手术室护理方法

俯卧位作为外科全麻手术常用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广泛用于脊柱后路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该可使医生充分获得手术视野,保证脊柱处于中立位及手术切口处于中线位置,极大地方便了医生的手术操作。但该带来的患者生理学上的变化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不容忽视[1]。头面部毛细血管及神经较为丰富,皮肤敏感。在长时间的手术过程中,患者头部往往会因重力作用被支架支撑点压迫,导致皮肤压疮、神经损伤及眼部并发症等[2]。为了减少全麻俯卧位并发症的出现,笔者对全麻插管后手术患者术中分别采取头面部普通U形头托摆放法和头面部三点摆放法,观察患者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护理方法加以对比,发现头面部三点摆放法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56例全麻下采用俯卧位行腰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为21~68岁,平均(46.4±2.9)岁。所有患者中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35例,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1例。手术均采用全身麻醉俯卧位,手术时间2~7 h。依据头面部摆放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21~65岁,平均(43.9±2.7)岁。对照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为23~68岁,平均(46.8±2.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1 d进行常规病例访查,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有无过敏史等,并再次查阅各项检查结果。期间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人性化的良好沟通,如介绍手术室完善的仪器设备,本院在此类手术中的成功经验等,并详细讲解麻醉前准备、全麻苏醒时患者的感觉以及必要的手术注意事项等,稳定患者心理,并提请患者亲属术前术后加以配合,为手术的成功做好充分的准备。

手术依照常规护理流程进行[3]。其中试验组运用头面部三点摆放法对全麻插管后手术患者头部位置予以固定,所用器械为包裹海绵垫的马蹄形头托。在术前对患者的性别、体重、身形等予以检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面部轮廓对头托的每个固定点受力情况进行评估。据此选择柔软度、大小适宜的海绵垫,并随时调整海绵垫的厚度,保证患者面部受力面均匀分散。摆放时根据患者脸型在其额部和两侧颧骨面颊部分别放置一块折叠成边长4~8 cm,厚度3~6 cm的方形海绵垫。同时在其额部加放一大小适宜的软液体袋,适当增大额面部与头托的接触面积,以减少头部皮肤局部压力。同时应注意避开颧弓部。对照组采用头面部普通U形头托摆放法,所用器械为常规头面部U形头托。该法同样以前额和两颧面颊部为支撑固定患者头部。头托使用前亦使用海绵垫包裹,以保护面部皮肤。两组患者都应保证其眼部位于头托凹陷处,以避免眼睑部皮肤接触头托,对眼部造成压迫,造成不可逆损害。

1.3 观察指标 手术结束后保持患者仰卧,观察患者面部受压处(前额、两侧颧骨等)皮肤是否出现较长时间未消失的压红,甚至淤血、硬结、局部水肿等;检查患者眼部是否出现眼眶周缘骨突处红肿或畏光甚至视力减退等症状,并针对具体症状及时予以治疗。若出现上述任一症状,则认定为该患者出现俯卧位头面部并发症。应当注意的是,30 min内消失的皮肤压红应予以区分并排除。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试验组皮肤压红1例,无患者眼部出现不适,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皮肤压红或受损8例(其中1例患者眼部出现红肿畏光现象),头面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见表1。

3 讨论

全麻俯卧位手术大多需要2~7 h,长时间的俯卧位给患者的生理带来一系列变化,如患者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保护性反射基本消失等,无法针对外界刺激做出自主调整[4]。众所周知,人体头面部皮肤较为薄弱,神经末梢及毛细血管极为丰富,长时间的压迫会导致面部皮肤和神经受损。此外,长时间俯卧位导致的眼内压高过视网膜灌注压,眼眶受压导致的视神经纤维部分牵拉等均可能导致患者视力受损甚至失明[5]。这些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伤害,因而引发的医疗纠纷也给广大医护人员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

针对头面部三点摆放法患者,在术前对患者的性别、体重、身形予以确认,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面部轮廓对每个受力点情况进行评估。据此选择柔软度、大小适宜的海绵垫并随时调整海绵垫的厚度,保证患者面部受力面均匀分散。考虑到人面部双侧脸颊有较厚的脂肪层和软组织,选取双侧脸颊为支撑面,使面部皮肤能够以最大受力面积与支撑海绵接触,有效分散皮肤压力,保护前额、两侧颧骨、两侧眼眶周缘骨突处皮肤。而传统U形头托只能通过调整器械宽窄度来迎合患者头部,无法完全符合具体患者个人的面部轮廓特征。因此虽然传统U形头托支撑面也在两颧,但受力面却往往集中在软组织较薄弱的两颧侧部。两侧皮肤较为娇嫩,表皮层和脂肪层均较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很有可能因为承受不住长时间压迫而出现压红甚至破损,给患者的愈后生活造成一定的困扰。

有资料显示,头托摆放位置不当或者患者头面部皮肤着力点单一不均,是造成患者眼部并发症的主要因素[6-7]。本文采用头面部三点摆放法,依据患者面部轮廓合理选择三处受力面,摆放位置可控性强,操作方便,能有效分散眼部及眼周部压力,避免因眼眶受压或所致的眼部并发症。而头面部U形头托摆放法因不完全契合患者个体面部轮廓,可能导致摆放不稳固而造成意外,或不能完全避免眼部及眼周部受压,出现眼部并发症[8-9]。

手术室护理工作是医院护理的重中之重,全麻俯卧位作为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其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发生率恰恰是评价护理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较长时间的俯卧位患者是发生头面部并发症的高危人群[10]。如何有效降低全麻俯卧位患者术中头面部并发症,不仅要考虑所用器械的改进,还应该从护理工作的全方位进行思考,通过规范化、个性化的手术安置,以及术前、术后经验总结归纳,来加以规避。相信这也会对手术安全管理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和较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箫明,金仲品.全麻俯卧位腰椎间盘摘除手术40例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10(6):206-207.

[2]马灵驭,张金波,沈碧玉,等.可控性俯卧位头面部气囊垫设计与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2,9(27):1723-1725.

[3]李志敏.建立高效护理流程提高手术护理质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7(8):1639-1640.

[4]喻琼.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术中护理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0,8(7):15-16.

[5]方华,郑小燕.俯卧位脊柱手术患者眼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吉林医学,2012,11(33):7363.

[6]蒋欣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护理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3):134.

[7]朱艳,丁宁,陆云.全麻俯卧位手术患者眼保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2,5(27):95-97.

[8]陈伟,郑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室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105-106.

[9]石亚灵,鲁华,敬洁.颈椎后路手术中油纱对头面部皮肤的保护作用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3):100-101.

篇(5)

[关键词] 颅脑损伤;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b)-108-02

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由此造成的事故日益凸显,而颅脑损伤最为常见,也是脑外科常见急诊,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在50%以上[1]。患者入院时常伴有颅内高压,若不及时处理,严重时对患者的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对患者的严密观察、及时抢救和护理尤为关键,是患者有望重生的基础。本院一直以来将颅脑患者的观察和护理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通过多年的实践,效果比较突出,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97例患者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10~82岁,平均42.5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5例,硬脑膜外下血肿21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交通事故伤62例,高空坠落伤18例,打击伤10例,其他伤7例,GCS分级记分均在8分以下。

1.2.方法

1.2.1观察方法

1.2.1.1意识观察 颅脑损伤的患者比较危险,而且病情复杂,正确诊断来源于细致的观察,因此护士首先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此为早期诊断颅内压出血继发血肿导致脑疝的重要途径。第一要每半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GCS评分,若发现评分降低,患者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在昏迷―清醒―昏迷中循环,而在清醒时伴有剧烈头痛,出现以上症状,患者可能颅内有血肿[2],要及时告诉医生进行对症处理。本组患者中有21例经CT诊断为颅内血肿,在及时通知医生后,对其进行血肿清除术,患者均好转。

1.2.1.2 瞳孔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每30分钟对患者进行1次瞳孔观察,如发现双侧瞳孔对称性缩小,则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能;若瞳孔双侧缩小或变化无常,对光反应消失,则有脑干损伤的可能;若一侧瞳孔变大,并对光无反应,同时有意识障碍的发生,则有可能是小脑幕切迹疝。一旦发现以上现象,应立即告诉医生进行抢救。

1.2.1.3 生命体征观察 颅脑损伤的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时有发生,同时也是病情变化的反应,要每30分钟观察1次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测量脉搏、呼吸、血压,并做好每次测量记录。如发现患者血压升高,呼吸缓慢,脉搏低沉,有颅内血肿的可能,严重的可能导致小脑幕裂孔疝;如血压下降,脉搏弱,呼吸浅慢,则有枕骨大孔疝的可能。颅脑损伤患者在入院初期,体温时常会升高,一般1周后恢复,但若持续高温,则有可能是伤口或颅内等感染所致,要进行消炎处理。

1.2.2救治方法

在严密观察的基础上,护士还应当给予恰当的救治措施,以给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对于呕吐的患者,要及时清理呕吐物,确保呼吸的畅通,以防窒息;伤口要给予清创处理,并进行无菌包扎,包扎要起到防止皮下血肿的形成的作用,因此要给予一定的压迫包扎;为防止水肿的恶化,要进行抗休克和脱水处理,注意先后顺序;为预防颅内感染,给予抗生素。

1.2.3手术护理方法

1.2.3.1 术前准备 手术进行前,准备好手术所需器件,并检查各种仪器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同时做好抽血、备血、导尿及各种皮试,并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如脑血管造影、CT扫描、肝功生化、血常规、凝血四项、胸透、心电图等。

1.2.3.2 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观察其意识的清醒度,尿管畅通与否 ,头颅的位置是否正确,呼吸有无异常。对于伤势严重的,立即开通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师做好麻醉。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密切配合医生,随时观察患者,一有异常发生,立刻告知医生,以防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1.2.3.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若患者仍处于比较深的昏迷状态,应尽早进行器官切开,并帮助患者叩背吸痰,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以免发生刺激反应,并根据培养结果给予抗生素,防止肺部感染[3]。

术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合适的,处于休克或伴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可采取仰卧位,清醒的患者可指导他们自行翻身,但幅度不宜过大;意识障碍或瘫痪的患者帮助其翻身。

如患者出现高热情况,查明原因之后,给予对症处理,一般可选择先用酒精擦拭,再进行持续的全身大动脉冷敷,必要时进行人工冬眠药物降温,以防止高热导致机体代谢增强,加重缺氧和脑水肿。

1.2.3.4 并发症护理 颅脑损伤的患者手术完成后,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处理,必定会对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泌尿感染:由于型颅脑损伤患者需持续导尿,容易导致泌尿感染,因此必须加强护理。尿管和尿袋应放置在膀胱水平位置下,以便通过重力引流,防止尿倒流。同时保持清洁,每日对进行消毒,同时尿袋和导尿管要定时更换。为保持尿道畅通,用0.9%NaCl溶液冲洗膀胱,1次/d。

消化道出血:它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有关文献报道,脑外伤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为16%~47%,重症颅脑损伤可达40%~80%[4],本组中有9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因此在术后应给予留置胃管,以便观察胃内有无出血或溃疡现象,同时可以抽取胃液进行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处理。若出血过多,可考虑输血。

1.2.3.5 心理辅导 由于颅脑损伤对于患者来说来得比较意外,未有任何心理准备,而且恢复慢,因此无论对患者还是家属都是一个煎熬的过程,难免会出现害怕和恐惧的心理,尤其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当清醒时发现自己由一个健全的人变成残疾人,一时难以承受,灰心、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让他们能够勇敢面对现实。比如可以讲一些励志故事,查找残疾人成功的案例等,逐渐重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2 结果

97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治愈56例,好转14例,死亡12例,放弃15例,总有效率为72.14%,GCS评分变化护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外伤,及时有效的观察和救治,能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通过对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为医生采取下一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而手术中的护理,不仅能够提高手术质量,而且能够及时制定应急措施,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5]。

对患者的观察,主要有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观察。通过意识的观察,能够初步对患者进行病情的判断,为尽早排除重危症状打下基础。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瞳孔的变化是病情的“晴雨表”,对其瞳孔的观察,能够比较准确把握伤势情况。生命体征也是病情的真实写照,在对生命体征的观察时,要定时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常规检查,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6]。

救治是手术前必不可少的程序,也是为手术提供最佳条件的保障,对症救治后,不仅能够提高患者承受手术能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手术条件。尤其对于颅内血肿、呼吸、休克、开放性伤的处理,其决定了手术的成功与否[7]。

围术期的护理在治疗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术前的护理,虽然是一些基础的器械的准备和常规检查工作,但也是手术的关键所在。器械的正常运转和准备的充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前提,一旦器械出现故障,将极大影响手术,而常规的检查是医生了解患者术前身体状况依据,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术中的配合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并且要与医生默契配合,因此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各种器械的用法,还有了解解剖学的相关知识,才能确保在递手术刀时准确、及时。术后的护理,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也是减少并发症的有效途径,手术完成后,护士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周燕,刘英.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68例[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2004,(2)7:1039.

[2]张桂华,何羽翔.重症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12):1216-1217.

[3]丹金秀,李淑迦,王军.1例颅脑损伤合并多脏器功能受损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2):147-148.

[4]姜晓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16):2504.

[5]张旭东.重型颅脑损伤45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129.

[6]苗淑玲.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4):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