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政治风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与中国太平盛世比起来,海外的政治特别是民族宗教环境不太确定,因此对于经济特别是在海外的中方施工企业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与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相比,海外的政治环境还算安宁,但是存在的少量的部落冲突、政治党派斗争以及地方的势力斗争都是影响到中方企业的稳定施工和合同等环节,这也会造成进一步影响中国的投资者跟进的重要因素,从而会影响到海外的招商环境和经济发展。>>推荐阅读《基于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现状》
此外,当前海外招商引资的环境接近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大量引起外资企业的绝佳时机,应该拓展眼界,学习中国的成功经验,以隔壁的朝鲜等闭关锁国的教训作为失败典型,完善引起来的开放政策,在这个驱动下才能对于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进行改良,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安宁的局面给中资建筑企业,同时也要端正国内政府的意识,服务于外商企业才是更有利于当地国泰民安的长期措施,保证中国建筑企业与国内的当地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是一个长期长久之计,任何地方保护主义都是短期行为,不会带动当地的经济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股权安排:
(1)中方独资经营,虽然这样是由中方企业完全控股,但是由于在海外国处于外资的环境中,所以有一定的投资风险,例如在中国爆发的反对乐天超市这种民族运动,涉及到民族主义等排外事件时,会对企业的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完全没有风险分担。所以中国企业通常不适合采用全资在海外成立子公司的方式, 甚至股权也不是越多越好,避免成为当地进行民族斗争以及排外的牺牲品。
论文关键词 立法模式 承保机构 承保范围 承保条件 代位权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目前已有的立法例中,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模式有三种:以美国为代表的双边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单边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混合模式。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应采用双边模式。理由如下:
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作为一种“国家保证”或“政府保证”,是以国家财政支持为后盾的,如果代位权不能顺利实现,就会造成国家财政的直接损失。代位权的实现是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赖以运转的核心,如果代位权不能实现,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制度价值。 纵观三种立法模式,在双边模式下,由于有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作为依据,代位权的实现是最顺畅的,这对于海外投资保险事业刚刚起步的我国来说无疑意义重大。
二、承保机构的设置
目前已有的海外投资保险的承保机构,从性质上,分为政府机构、由政府直接控制的公司和政府机构与国营公司相结合三种类型;从立法体例上,分为审批机构与经营机构合为一体的“一体制”和审批机构与经营机构互相分离的“分离制”。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内法的完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应采用“分离制”,由国家机构负责审批,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担具体的保险业务。这样设置的理由如下:
(一)设立部际合作的“承保审批委员会”作为承保机构符合我国的国情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审批分别由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这种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如:手续繁琐、权利条块分割严重、无法反映海外投资可能执行的国家外交及对外经贸政策,不能从国家财政计划上对可承保的海外投资项目赔偿金额做出合理安排等。 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设立一个由商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外交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组建“海外投资保险承保审批委员会”来负责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审批。商务部是管理、协调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主要机关,在我国海外投资业务及行政管理上都有丰富的经验,它对于海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及其程度和海外投资者担保申请的合格条件等方面便于详细评估和把握;国家发改委能从宏观上引导我国海外投资的地区、行业及规模;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是以国家财政作为经济后盾的,财政部参与审批有利于国家对每一项海外投资保险的潜在赔偿做出适当安排,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可以迅速对投资者进行先行赔付;外交部可以对东道国发生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做出更准确的评估,尽量使海外投资免遭政治风险带来的损失;国家外汇管理局可以从保证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角度,来决定适当的对外投资的规模和币种。
(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适合作为海外投资保险的经营机构
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国家部委、金融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工作联系,能够及时获取各国政治经济最新动态和投资环境状况;作为专业的政治和信用风险管理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国际多家资信调查和评估机构建立有联系;作为伯尔尼协会的正式成员,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各成员国机构共享信息和合作开展保险业务;作为国内唯一开展投资保险业务的专业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拥有丰富的项目承保经验和先进的承保技术,可以帮助投资者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及时化解政治风险,防控损失发生。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既是公法人又是商业机构,自从开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以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连续多年《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为我国的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指引。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性质和业务实践上看,由其作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经营机构是适合的。
三、承保范围的设置
目前,各国承保的政治风险通常包括货币汇兑险、国有化与征收险、战争及内乱险,部分国家承保政府违约险,还有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设计了一些特殊的险种,如:美国承保的营业中断险、日本承保的信用险、法国承保的迟延支付险和德国承保的货币贬值险等等。
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使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国家的出口贸易下滑、国内的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增速放缓。这些因素使国际经济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不安定因素增多,海外投资遭遇政治风险的可能性加大。鉴于这种情况,为全面的保护我国的海外投资,笔者认为:我国对海外投资保险制度承保的险种的设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国际投资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增减,目前,至少应包括:货币汇兑险、国有化与征收险、战争及内乱险和政府违约险。投资者可挑选其中的一种单独投保,也可挑选多种进行投保。
四、承保条件的设置
依照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承保条件也应该包括:合格的投资、合格的投资者和合格的东道国三个方面。
(一)合格的投资
合格的投资必须是在经济发展、就业、商品出口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有利于我国的投资,这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意义所在,如果一项海外投资将对我国造成消极影响,该项投资一定不是合格的投资。另外,因为设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目的在于防范和消除东道国发生的政治风险,而政治风险往往是由东道国政府的行为造成的,一项投资是否符合东道国的利益与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国对合格投资的要求也应该包括投资符合东道国的利益。为了便于承保机构实现判断海外投资的合格性并加以引导,以免日后发生过多的国际纠纷,合格的投资限于新投资。
(二)合格的投资者
按照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规定,合格的投资者是“在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成立的非金融机构法人,其实际控制权由中资法人掌握;境内外金融机构;其他经批准的法人和自然人”。 显然,自然人、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合伙、非法人社团和分支机构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投保。笔者认为:为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合格投资者的范围应该包括中国公民、依照我国法律成立的法人和非法人企业。
关于自然人和“三资企业”是否应该成为合格投资者的争议由来已久。因为现行立法中自然人作为个人一直不允许从事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从而在目前的实践中不可能成为被保险人。但是应该看到个人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出于对个人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地位的重视,应该将其包括在内。至于“三资企业”,由于其都是依据我国法律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经济实体,受到我国法律的管辖和保护,在实践中,这些企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形式之一,所以三资企业也应该被列为合格的投资者之一。
(三)合格的东道国
由于笔者认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的立法模式应采用双边模式,海外投资保险合同的订立以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为法定前提。因此,对我国投资者来说,合格的东道国必须是与我国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国家。
五、保险期限、保险费和保险金的设置
投资者有缴纳保险费的义务,保险费的数额应该依承保行业、险别及范围而有所区别;保险期应该根据投资种类、性质及承保险别的不同而不同。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保险期限、保险费和保险金的设置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调整才能真正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所以对保险期限的规定不宜过长。但是海外投资本身的特性又决定了这个期限不能太短,不然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结合我国目前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海外投资保险的保险期限应该依行业的不同在5年到15年之间;为鼓励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保险费的收取应该限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依投资东道国和行业及险别的不同在承保额的0.5%到1%之间;保险金的设置一方面要起到分散风险、鼓励投资者进行海外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防止保险金过高造成投资者对保险机构过分依赖的局面,规定在承保额的90%到95%之间为宜。
关键词: 科技期刊 选题策划 组稿 风险 应对措施
1.引言
期刊是文化的载体和知识传播的工具。读者群广,发行量大;转载率和引用率高;创新能力强,是高质量科技期刊应具备的三个要素,要想达到上述条件,编辑人员就必须重视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选题策划是科技期刊的生命力,它可以使期刊获得与众不同的品牌影响,彰显刊物自身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稿源则是期刊的生命之源,充足的稿源是办好期刊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落实选题策划的前提。组稿可以增强办刊的主动性,丰富稿源,对稿件进行优中选优,保证期刊质量和扩大期刊影响。但在选题策划和组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把握的风险,这些风险一旦控制不好,就会给科技期刊出版造成各种损失。
对此编辑人员应积极采取适当、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方法,认清风险源,及时规避、减少选题策划和组稿中的风险,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下面针对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选题策划的主要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2.1主要风险
选题策划常常是一本杂志的重头戏,杂志的办刊理念、编辑思想和团队力量可以从中体现出来。选题是保证科技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前提,好的选题往往是办刊成功的一半。选题策划是统领编辑活动全过程的重要部分。因此确定选题方向与报道重点,首先必须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从多方位、多层次凸显科技期刊鲜明的风格与特点。在此环节中,常会遇到以下风险。
2.1.1政治风险。不同的期刊有其独特的宣传内容、研究方向和目标定位,但在选题策划时,编辑一般都喜欢选择与本刊物研究宣传方向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课题,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重大创新性科研课题,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这些选题通常会涉及国家安全、政治、经济、科技、行业发展状况和方向等方面内容,容易出现政治泄密,以及违反国家产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方面的错误,导致政治风险。
2.1.2创新风险。选题策划的根本是要突出刊物自身的风格,开发出独一无二的选题,做到人无我有。但通常却会出现下面问题:①由于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一般都会提前2―3个月组稿,如果编辑对重大科技事件缺乏较强的预见性,思维、理念、知识、方法落伍保守,选题策划就会缺乏前瞻和创新意识;②如果策划时不能充分考虑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就会使实施结果偏离策划的初衷,还可能导致“别出心裁”的策划方案难以运作,中途夭折。
2.1.3市场风险。期刊在市场上生存最终要靠读者,有读者才会有市场。选题策划必须有市场意识。要了解市场“行情”,做到不断把新的信息、新的成果奉献给读者。然而一些编辑人员却经常在没有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论证,没有对当前信息和时机进行认真分析,没有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的情况下,就盲目跟风,提出选题,导致策划的选题与读者的阅读取向大相径庭。比如策划了一个时过境迁的“热点”选题,此时读者已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许多报刊接收了大量的相关内容,试想如何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样的选题必然经受不住市场考验,会产生市场风险。
2.2应对之策
针对上述风险,编辑人员在进行选题策划时首先就要避免政治风险,要有较高的政治修养和政治敏感度,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时刻注意政治学习,使选题策划符合党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令法规,绝不能出现任何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观念。
对于创新风险,选题策划应从对资源的再认识、利用和挖掘出发,使选题具有与众不同的视角和新意,避免与同类期刊选题重复、资源重复等。要另辟蹊径,通过检索查新追踪学科研究前沿,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选题方向,按照科技期刊的规律,依据期刊的宗旨、特色和研究领域,找准选题切入点,策划与期刊研究、宣传方向密切相关的重大选题。最好能根据期刊自身编辑队伍的优势和特长,大胆选择那些别的期刊没有触及过的领域,同时还要估量当前完成此类选题的难易程度,优先选择那些易于操作的选题。
在竞争激烈的科技期刊市场上要想取得优势,选题策划的内容一定要适销对路,这样才能规避市场风险。编辑人员平时要提高对相关信息反映的敏感度,从中感悟市场的需求,培养获取相关资源的能力,以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选题策划可以很好地对稿件进行选择组合,培养出自己比较稳定的读者群,并在体现办刊特色的同时,使期刊内容更贴近读者。
3.组稿工作中的主要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3.1主要风险
稿件是编辑活动中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组稿是选题策划确定后,高质量地贯彻选题意图,组织高质量稿件的过程。科技期刊组稿的渠道和方式有多种,包括约稿、自投稿、推荐稿,还包括内稿,但约稿与自投稿是科技期刊文稿的主要来源。此过程常会有以下风险。
3.1.1组稿对象风险。作者队伍良莠不齐,选取的作者不合适,无法实现选题构想。尤其在编辑人员事先未对所约请作者的专业学术水平、知识结构等进行充分了解,单方面认为作者有能力完成某类选题时,容易产生此种风险。
3.1.2约稿风险。主要是由于组稿内容、文章体裁与作者期望的不一致,导致约稿失败,即约稿被拒绝或作者投稿后撤稿。
3.1.3选稿风险。选稿是从大量稿件中选择出可供传播、满足读者需要的稿件的过程,是编辑部对稿件的第一次评价。目前各类期刊的稿源分布很不均衡。一部分核心期刊,稿源总体质量较高,但却存在稿件积压比较严重的现象。当自由来稿太多、太滥时,编辑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审稿和编辑加工上,根本无暇去仔细考虑来稿是否与选题内容相符;甚至出现编辑还没有完全理解选题意图,就盲目选稿,导致稿件仅仅达到了发表的基本要求,却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的情况,从而带来选稿用稿风险。而大多数非核心期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稿源不足和质量低下,其中一些期刊为了维持生存,一味降低选稿标准,结果形成恶性循环,很难走出质量的低谷。
3.2应对之策
编辑人员是组稿这项工作的组织者,对组稿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稿工作中的一些风险经编辑人员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一个好的选题要想高质量地按时完成,组稿对象是决定因素。因此,在确定选题之后,要全面评估候选作者,确定组稿对象。可以通过广泛征询编委、同行专家的意见,间接了解作者,也可以采取与候选作者直接沟通的方式,包括面谈和电话交流,全面评估作者。需要具体了解的内容包括:候选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最好选择那些在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专家;候选作者的职业道德,是否诚信,对工作是否认真、负责;候选作者的写作能力;候选作者对选题的兴趣,其期望刊载的期刊、内容、刊文形式等与编者所能提供的是否一致,等等。当编辑人员的目标与作者一致时,作者往往能克服时间紧迫或精力有限等困难,写出好的文章来。
为保障刊物长期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稿件,弥补自然来稿中优稿率不稳定的缺陷,编辑人员可以根据期刊的性质和办刊方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主动向作者约稿。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式:①编辑人员通过参加有关学术讨论会,了解学科的学术动态和最新进展,同时从会议论文中选择高质量稿件并进行约稿;②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工具,寻找信息,发现优秀学者并与他们保持联系,同时跟踪专业领域的前沿课题或及时发现作者在研究中有重要价值的创新成果,诚恳地向这些专业人士约稿;③一个学科的权威人士或知名专家往往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学术成就,其稿件质量水平也普遍较高,向他们约稿,不失为保障刊物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④主动引导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目标作者,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核心作者队伍。
选稿环节决定着期刊的传播质量,以及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过选稿,可以开发充足、优质的稿源。因此,编辑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同时借助专家力量,准确地把握期刊的价值标尺,对稿件进行甄别、选择、审定与把关。稿件一定要选择作者最得意的精华之作。另外可以通过征文等方式扩大选稿的途径,为更大范围地精选稿件提供可能,并进一步发现新作者。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科技期刊选题策划和组稿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出了规避选题的政治风险、创新风险、市场风险,化解组稿对象风险、约稿风险、选稿风险等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效率,更好地保证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更好地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长惠,刘颖果.编辑在出版工作中的风险及防范[J].编辑之友,2009,(8):29-30.
[2]胡如进.科技期刊中应避免出现违反政策法规和国家标准的内容[J].科技与出版,2009,(5):45-47.
[3]王元忠,张玉霞.再论期刊个性与期刊利用率[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280-282.
[4]曹作华,谢贞,王红丽等.科技期刊编辑的组稿策略[J].编辑学报,2006,18(6):447-448.
《民营经济论》是单东教授(单东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促进会会长、浙江财经学院教授――编者注)自1989年以来执著地倡导民营化的一系列论文、调查报告的汇编,其中贯串的一根主线就是坚持中国企业制度在产权关系上的民营化改革。
单东教授一直是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多年来固执于为中国的民营经济鼓与呼。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单东教授就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像一个过河卒,始终不渝地坚持民营化的主张,鞭辟入里地阐明民营化的主张,毫不畏惧地捍卫民营化的主张。书中第一、二部分的文章反映了单东教授为民营经济正名的不懈努力。90年代初期主张民营经济是很不容易的,是有一定政治风险的。今天,历史已经证明,国有企业民营化是正确的主张,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甚至是常识了。这里也有单东教授的一份功劳。
单东教授不仅大声疾呼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而且进一步跟踪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思考解决之道。如民营企业如何摘去“红帽子”,如何解决融资难问题,如何实现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何抓住全球化的契机、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如何培育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保持和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精神,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政治地位,等等。书中第三、四、五、六、七、八部分的文章反映了单东教授对发展民营经济所进行的出谋划策。书中第九部分的文章反映了单东教授对浙江民营经济所进行的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为民营经济鼓与呼的同时,单东教授并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发表议论,更重视为民营经济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依据,书中第十一部分的几篇论文代表了他在这方面的深入思考。
单东教授治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坚持信念,锲而不舍。《民营经济论》的出版,是他多年艰辛探索的辉煌结晶。我深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固然与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但同时也是与有一大批像单东教授这样的知识分子密切相关的。我衷心祝愿单东教授在今后的研究道路上再接再厉,围绕新形势下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问题,取得更大的成就。
【摘要】文中旨在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下的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战略对港口物流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港口物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 港口物流 烟台港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涉及15个沿海港口,烟台港位列其中,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在政策优势、港区分布、地缘优势、保税港区、疏运网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
(1)港区分布优势。烟台港是中国海岸线资源最长和唯一横跨黄海和渤海两个海域的港口集团。烟台港集团积极实施资源整合,提升整体实力,以推进四大港区(芝罘湾港区、西港区、蓬莱港区和龙口港区)整体自然融合为轴心,在渤海湾南岸、胶东半岛北部200多公里海岸线上倾力打造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依靠丰沛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正着力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集团。
(2)地缘优势。烟台港扼渤海湾入海口,靠近国际主航道,面向日韩及东北亚地区,背靠京津鲁豫广阔的经济腹地。居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与环渤海经济圈、东三省的最佳中转港位置,拥有陆海双向、辐射内外的广阔发展空间。是中国沿海南北大通道重要枢纽、环渤海及东北亚国际经济圈最佳中转基地港。
(3)疏运网络优势。港口通向全球100多港口铁路正连接成“欧亚大陆桥”。作为齐国时代对外交流的重要口岸,烟台的港口优势历经近3000年积淀,正焕发出全新的优势和活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烟台已拥有10大港区、5处一类开放口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并成为世界化肥出口第一港,以及中国进口铝土矿第一港。而在新划定的“一带一路”版图中,烟台港口已经积极在沿线中布局,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沿线对外贸易优势。烟台与64个沿线国家均有贸易往来,进出口额84.1亿美元,约占全市外贸总额的16%。至2015年共有35个沿线国家在我市投资,累计设立外资项目662个,实际使用外资16.6亿美元,分别占全市总额的5.4%和6.7%。2016年1-8月,全市新备案境外投资企业(机构)5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54181万美元,增160.8%,实际投资额97151万美元,增长111%,其中首次对外投资企业32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8631万美元;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9个,中方投资额23390万美元,增298.9%。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60518万美元,增长32.2%,完成营业额59590万美元,增长0.4%;外派劳务3860人,增长34.5%,期末在外人数9224人,增长8.6%。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环渤海港口群港口多,竞争压力大。环渤海港口群港口众多,其他港口的存在势必给烟台港造成一定业务竞争甚至威胁。在地理自然条件上,其他三个港口较为类似,并且各方经济腹地存在相互重叠区域,因此会共同竞争同一地区的货源。
最新数据显示,英国劳氏日报近日公布2016世界集装箱港口100强榜单,其中青岛港位列第八,日照港位居第53位,烟台港位居第65位,。
总体而言,在山东省内港口中青岛港综合实力最强,是烟台港集装箱业务的核心竞争者,日照港、威海港与烟台港的货源竞争存在一部分交叉重叠。
(2)港口功能单一,物流服务多样化功能缺乏;港口的经营集中在港口相关领域,以货物装卸、物流仓储、造船业为主,经营模式单一,业务面窄,服务对象多以本国本区域为主。而香港和记黄埔在全球拥有29个码头、162个泊位,在我国大陆、香港及全球航运贸易中占比分别为50%、25%和14%。集团通过建立全球港口经营网络,在集装箱业务上占据主导地位。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3)“一带一路”沿线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复杂。“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多数是大国角力的重要区域,有些是多个文明交汇的区域,有些是政治经济稳定性和成熟度较差的区域。“一带一路”贯穿几十个国家,每个国家市场成熟度不同,不同国家在文化、经济、法律、政治和监管体系上存在明显差异,甚至一些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或是政府管治低效的情况。山东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企业“走出去”有可能面临政治风险、商业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产安全风险、文化冲突风险等一系列风险考验。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烟台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1)加强与周边港口的协同合作。加快区域港口整合,巩固烟台港同其他港口之间的联盟关系。随着各大港口对经济腹地的激烈竞争以及外商投资设港,港口腹地专属化被日渐打破,货源分流趋势增强。面对此情况,烟台港一是可以通过出资、租赁等形式,实现对周边小港的控制,二是可以通过与青岛港、大连港等周边强港的战略联盟,以应对其他港口所带来的威胁,进而增强自身实力,强化港口经济建设。
(2)港城协同发展多元跨界经营。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提升航运中心功能,推进港口“走出去”步伐。推进航运中心向服务型、知识型转变。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港口发展要把握航运服务产业链,做强港口服务、船舶运输等航运主业,整合航运辅助业,拓展航运衍生服务业,向附加值更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转移;提升国际中转比例,加强国际航运流动,改善航运政策环境,提升吸引力;加快高端运输服务业发展,推进自贸区,拓展航运金融,集聚培育代表全球竞争力水平的高端航运人才。
(3)继续推进港企合作。博凯内港码头项目已成功投入运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港企合作打开了新篇章,也是烟台港跨出国门、走向海外的第一站,是烟台港打造全程物流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桥头堡,更被视为烟台港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战略支撑。借鉴此经验,促进航班线上各企业与港口的深化合作,可以进一步推动烟台港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玉成,尹传忠,徐启文,王亚武.“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策略研究[J].中国水运,2015.
[2]邹璐.“一带一路”背景下烟台港集团发展战略探析[J].区域经济,2016,(5).
关键词:高校后勤;BOT;风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3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建设-经营-移交”,它是指政府或其附属的公共部门将由其控制的资源,如基础设施或公益项目,以招标形式选择私营企业(也可是其它非官方资本),通过与其签订协议,授权其为此项目进行筹资、设计、建设,并授予其在项目建成后的一定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投资、运营、维修费用和一些合理的生活费、租金等其他费用,以及取得一定利润等投资回收的特许权,在协议期满后,项目无偿转让给所在国政府或其附属公共部门。
BOT项目中的风险是指在BOT项目融资的特许、建设、运营、移交四个阶段里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风险识别是指对在BOT项目融资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连续地认识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管理是指BOT项目融资中的参与各方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一、BOT项目风险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
BOT项目经历的时间长,参与方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风险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养护、维修、移交等。在项目的建设阶段、经营阶段和移交阶段,其不确定性随着各阶段的推进而呈递减的趋势,对资金投入的需求以及利润的流出也非常不均衡。如图1所示(标准BOT项目)。
BOT项目风险的原因:
1.项目的一次性:没有重复性,实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2.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有确定的建设周期和投产运营时间。对质量、造价也有明确的要求。
3.项目的整体性:一个BOT项目往往是由多个互不可分的子项目组成。任何一个子项目的失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投产运营。
图1 标准BOT项目不确定性和和资金流向
4.项目的周期长:BOT项目由准备到特许期结束移交,少则十几年,多则四五十年。在这样一个长的周期中,很可能有许多事情考虑不周或不可预见而导致风险。因此必须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危机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调整策略。
5.项目的工程技术复杂性:一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技术大都比较复杂,影响工程的外界条件很多,有一些是不可预见的风险。
6.各方合同关系十分复杂:仅从项目公司的角度来看。与各方的合同关系包括政府方、公司的众多股东、多个融资方、总投资方、运营公司和保险公司、各类咨询公司(如法律、财务等)等,任一方关系处理不好均可能产生风险。
7.政府相关机构的干预:因为项目与当地关系十分密切,往往会涉及与众多的政府部门(如规划、土地、环保、税收、审计等)交往,容易遇到事先预料不到的干预,产生新的矛盾和风险。
由上述可以看出,BOT项目的风险明显地大于一般工程项目的风险。
二、高校后勤BOT项目的风险特征
由于高校BOT方式的特殊性,其风险因素也有其独特性。它和普通BOT项目有很大的不同,现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就高校BOT项目(特别是学生宿舍BOT项目)区别于一般BOT项目的主要风险特征如下:
1.高校后勤BOT方式与一般BOT方式在风险种类有所不同
一般的BOT项目面临政治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金融风险、技术风险等等。
而高校后勤BOT建设模式不仅面临上述的常规风险,还面临投资风险、资产滥用风险、管理模式风险等特殊风险。
2.学校等其他方面的风险意识淡薄
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作为行政主管部门,主要管理下属的各个学院风险意识自然比较薄弱。并且教育经费长期以来基本都是由国家按计划划拨的,真正意义上从事的经济工作也较少。这就会影响与投资方协议的谈判,或是由于对风险的认识不足而使得项目不能正常进行。
3.高校后勤BOT项目的前期分析阶段、运行阶段,风险很高
BOT项目的投资虽然前期的可行性分析相对比较容易。但学生宿舍的专用性很强,如果在前期的可行性分析中没有进行准确的预估,一旦投资完毕,那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产生不良甚至毁灭性的后果。
在项目的运行阶段,大多数项目公司认为理所当然的由投资方或投资方的委托公司来管理,而学校只是监督。但由于管理的对象是学生,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对这种管理模式存在逆反心理。因此,在管理上必须和学校配合,方能使避免诸如资产滥用、市场等风险。
4.熟悉高校BOT项目风险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人才较少
BOT项目的风险管理是8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我国运用。一般大多运用在公路、机场、电力等行业。学生生活区的BOT方式是2000年以后,才逐步被高等领域的学校采用。BOT方式在高校后勤的实际运用上很少,在这方面的管理人才就更少。
三、高校后勤BOT项目的风险分类与风险防范措施
从已运作的某高校新校区BOT项目来看,风险类别主要有政治风险、招投标和谈判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包括政局稳定程度、政策变动性和对外关系等方面。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政局稳定,同时国家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教育,为高校后勤BOT项目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目前土地政策收紧,这要求我们在办理项目前期手续时要及时、规范,时刻注意相关政策信息并保持和政府及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取得政府对高校BOT项目的肯定与支持。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BOT项目政治风险总体均属于“小风险范围”,项目立项报告、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等已经政府职能部门批准,经过积极预防可将该风险最小化。
2.招投标和谈判风险
招投标和谈判关系到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主体和建设投资方,以及通过谈判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和风险分担,是高校后勤BOT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招投标和谈判风险管理时,要熟悉招投标法律法规、明确项目的运作程序、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以及有关管理办法。
通过合同谈判应明确高校BOT项目的风险分担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结构。一份合同一般包括两大部分,即技术条款与商务条款。技术条款包含对项目的技术要求和规定,一般包括技术规范和图纸;商务条款则包含中标函、投际函及其附件、合同条件、资料表、有关保函等。风险的分组主要体现在合同条件的制定中。投标方应学会辨识风险.特别是合同条件中的一些风险,预见到风险后果并提出风险防范办法,一方面在合同谈判时争取得到招标方的谅解,修改风险分担十分不合理的合同条件,另一方面在招标方坚持不同意修改合同条件时,可以在项目实施时注意防范风险.还要准备一定的风险费。
3.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包括金融情况、市场情况、学校发展水平、资产评估等因素产生的风险。
金融情况中的贷款利率方面要求投资人建立合理的贷款结构,可尽量向投资人转移,若发生此类风险可经谈判由投资方和业主共同分担该部分风险。在高校BOT项目中,根据当时利率变动趋势,可以采取事先约定自有资金(资金成本)和融资部分的利率分别加以计算。
市场情况(价格和需求情况)若发生变动产生了风险,可事前签署协议,约定风险的分担情况,例如重新计算当年返还款、变动合作年限等。
在学校发展水平方面学校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是确保出资方按协议获取应得收益的关键因素。
资产评估方面要求双方诚信、合作,同时找公正、有实力的资产评估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并请公证处予以公正。
4.规划设计风险
高校后勤BOT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设施配备要着眼于满足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安全、人际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学生家庭境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他们对生活空间、活动环境以及服务设施等的偏好不同,即任何规划设计方案都难以让所有大学生满意,甚至不可能使多数学生满意。
另外,如果对高校基础设施持有不满倾向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自,可能会采取诸如搬出学生公寓、校外租房以供学习等措施。如果学生没有住宿自,则可能出现资产滥用行为,项目投资者将面临规划设计风险。
设计人员应在校方要求下对校园规划及总体建筑的设计有较为科学的论证和精细的构思,从宏观上把握了校园建设的整体性。设计学生宿舍时,标准参照高等学校的学生宿舍的设计标准并针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特点,不论是在功能上,比如:设立公共活动间、阅览室等,还是在设施的配备标准上,比如:卫生间进入房间、安装空调、热水器、电视网络进房等完全具有一定超前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住校生活多样化要求,设施的配备标准上也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通过学生宿舍设计方案的超前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此类风险。
5.建设风险
完工风险是主要的建设风险,它是指在BOT项目进行建设施工阶段,投资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在原定计划的工期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其结果是:项目不能按照预定计划运营,因而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支付生产费用和偿还债务,造成贷款偿还延期,贷款利息增加,直至整个BOT项目的成本增加。完工风险形成的原因主要是:项目的设计未达到要求;投资方的建设能力不足或资金匮乏;投资方所作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其履行承诺的能力不够;投资方资金不按时到位;政府的干预等。
完工风险的控制方法:
(1)在项目施工招标时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并与工程建设投资方签订固定总价合同,将成本超支风险转移给投资方。做法是在合同中附加风险条款,合同总价中包含一部分不可预见费用涵盖这些风险。
(2)选择有能力的投资方进行项目建设。投资方在施工管理和控制完工风险中起关键作用,总价合同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方的信誉和能力。因此,在选择投资方时必须对投资方的专业背景、技术水平和财务能力做详细的调查,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竞争机制。
(3)由投资方及建设投资方提供完工担保。由投资方提供完工担保,承诺资金按时到位,除原计划内的融资以外,在必要时将进一步提供使项目能于预定日期完工的资金。如资金不按时到位不履行其提供资金的义务,或该项目不能完工,则投资方的收益权不受保证。项目的建设投资方找金融保险机构提供履约担保,保证投资方按期完成项目的建设工程,并确保一旦投资方无法继续执行其合同时,由担保机构无条件地按照合同规定向受益人支付一定的资金补偿,或在担保金额范围内支持完成项目。
(4)为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所有高校BOT项目可建立工程风险金制度,工程风险金数额原则上按照工程总造价的20%一次性汇入高校指定的账户。工程风险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原则上不得动用,确需动用时需要有双方负责人共同签字方可支取,工程风险金待工程竣工验收后扣除已动用部分连同本息一并归还投资方,同时交纳维修保证金或维修金保函。
(5)若完工风险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的,就需要向保险公司投保或和有关方共同承担;可要求投资方按照各种选用合同条款向保险公司投保“工程一切险”、“第三方责任保险”、“人身意外险”、“施工机械保险”等,并允许投资方将保资计入工程成本。
6.成本超支风险
成本超支风险是指BOT项目工程在建设期间的费用(包括设备安装、调试费用)超过了预计的费用。迟延完工、通货膨胀、汇率波动、利率变化以及环境和技术方面产生的问题都是造成此风险的原因。由于项目运营费用和还贷资金的来源基于预计的项目收益,成本超支便给项目带来严重后果,除非超支费用能够有资金来源,否则这个项目很可能半途而废或不能按期产生偿还项目债务的资金流量。
为避免成本超支风险,应在事前、事中及事后严格控制。项目动工前,由被投资方预算成本。建设过程中,严格以投资方的工程量清单价格予以控制,建成后,根据被投资方指定的审计事务所对工程造价进行审定,确定最终成本。
7.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风险主要与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经营管理费用超支等情况有关。项目在运营过程中还可能因管理不善而导致项目亏损。所以应组织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选择有资信、有管理经验的运营商,并与运营商签订合同,固定价格或固定收费。还可以选择设置资产保险来转移风险。
对经营管理费用的超支应事前在合同中加以明确何种情况风险由经营管理承担,何种情况风险由投资方承担,何种情况风险由有关方共同承担。
8.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包括法律的完善程度和项目违约的法律条款。这要求有关各方了解BOT项目的当前法律法规情况,因为我国这方面立法不够完善,应在协议中明确由于将来法规变更所造成的风险分担办法。同时要认真研究可能违约的法律条款,请职业律师对合同认真审查,加强合同管理,将风险降至最小。
9.自然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风险包括不可抗力造成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灾等,同时还有因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带来的风险。对于不可抗力造成的风险业主和投资方无法控制此类风险,可采取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不能投保的则通过谈判由业主、投资方和政府分担。
对于因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带来的风险,应在项目实施前请专业机构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采取适当措施,尽量避免此类风险。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在BOT项目管理中是一种最具创造性的任务,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决策。风险管理的效益可以概括为:从项目开始实施,便充分考虑了与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经过风险分析支持项目的各项决策;不间断地监督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清楚理解与项目相关的特殊风险;建立历史数据,以便为将来的风险管理提供帮助。在高校后勤BOT项目运作过程中,应深入细致地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价,明确风险分配,加强风险管理,规避风险,以使项目能够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高校后勤BOT项目投融资决策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程国林,刘国强.利用BOT投资模式解决高校后勤投资建设难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4).
[2]宋志航,苏立萍.刍议BOT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建设监理,2002(02).
[3]陈杭君.项目风险管理与BOT风险研究.电力建设,1996(02).
[4]刘宏延.成都航院新校区BOT项目方案研究与实施.重庆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2003.
根据知识贸易学的基本规律,贸易必然导致风险,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必然导致基于特殊传播机制的知识溢出性风险。具体讲,导致各种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的潜在利益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知识能够带来效益”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通俗的主流话语。全世界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无一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设立的思想接合中介,这些学校或研究机构为知识需求者和知识拥有者之间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纽带,为人类知识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正如美国著名知识经济学家约翰•汤姆斯所说,一种知识,如果不能给人的类存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哪怕是带来潜在的物质性收益,那么这种知识的传播能力将会大打折扣。联系今天中国各级教育的经济导向性,我们也会明确感受到知识产品的经济驱动力。事实上,知识产品的跨国流动并不是政府和商人人为促动的,在较为严格的知识动力学意义上,知识产品的潜在或现实的利益本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经济原动力。那些冒着投资风险进行跨境交易的商人只是达成知识产品国际交易的后发助力而已,他们所获得的基于当期汇率所表现出的货币价值,只是隐含在知识产品中的劳动凝结在获得新的使用价值之后的利润让渡,也可以说是对知识产品特殊有用性进行全球转移的货币奖励。
2.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自阶级社会和私有制度出现以来,人类始终面临三大选择:一是人类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制约性选择;二是为了维持生存所必然遇到的政治生活干扰性选择;三是治者以各种方式向社会传递的主导性存在价值选择。在上述选择的关键路口,政治治理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来强化对被治理者的威权性存在。假定意识形态是一种知识产品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统领整个社会精神和思想走向的核心价值系统是促使知识产品国际流动的终极解释力。政治家经营国家的重要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基于权力的法定收益,在宏观国际关系学上,把一国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意识形态推向他国才是政治产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美国在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打着“意识形态民主化”输出的口号,但美国在国外经营企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美国的全球政治战略服务。正如斯宾塞、李嘉图、威廉•配第、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一致看法:几乎没有一种经济活动是可以脱离开政治权力的约束而自在发展的,即使是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要杜绝“国际贸易泛政治化”的倾向,但我们更要看到国际贸易的政治风险。就知识产品跨境流动的权力驱动力来说,知识的政治价值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政治源动力。换一句话来说,正是无所不在的政治权力酿生了国际贸易诸多的摩擦和矛盾。
3.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肇因。文化形式最初是高于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因为一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可能带给观众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在全球知识产品频繁流动的今天,广播电影电视、杂志期刊出版、广告视觉传媒、数据电子电脑都以其特有的文化娱乐性滋生了各种潜在和实际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如果把这些产品的国际交易风险都归结为中间人(商人、政府或者民间组织),那是不科学的,因为无论是参与贸易的企业,还是政府许可证的管理,抑或是民间的中介机构都希望获得物质性的收益。这些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形形的交易风险呢?事实上,知识的文化娱乐性是导致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形成的文化驱动力。娱乐是文化的,但娱乐也是要走向国际化的。当一种知识产品不能带给人愉悦的心情和畅快淋漓的感性体验的时候,它就会被很快抛弃,更谈不上什么跨国交换了。
二、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表现形态
知识产品的国际贸易隐含着基于货币市场波动而引发的汇率风险、基于国家金融制度差异而引发的政策风险、基于信用资金偿还机制差异而引发的贷款风险、因各国契约理念不同而引发的合同风险、基于知识隐形贬值而引发的价格风险等问题。当然由于知识产品时空传播方式的差异性,使得知识产品国际贸易的风险呈现出许多独有的特征。
1.汇率风险。不论美元债务扩张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持有美元的国家和个人货币购买力的潜在损失,美元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通行的国际结算方式。新西兰学者Michael•Wang和Jack•yang曾探讨过建立以弹性金本位为核心的二元货币体系的构想,指出这种货币制度是使储蓄存款长期保持原有购买力的重要保障,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基础性解决方案,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大战略选择。但这种国际金融改革方案只是存在于理论探讨的阶段,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联邦国家的研究和支持,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默认美元的结算方便功能,同时也认可了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单位所产生的汇率风险。同股票、基金、期货、债券市场一样,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同样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和供需法则;同虚拟资本的交易法则一样,全球知识产品的交易同样受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当许多人大量购入美元而兑换人民币的时候,伴随着美元贬值的不仅是持有美元国家购买力的下降,这一行为同样也提高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并事实上给跨国知识产品贸易商以远期盈利的机会。比如,中日韩三国的电影市场就曾经因为汇率的波动给韩国公司和中国国际影视公司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2.政策风险。世界各国都对他国的知识输入持谨慎和理性的态度。比如欧洲就对中国出版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征收较高的关税,美国对中国出版物的输入控制更是非常严格,除了有反倾销审查之外,还增加了意识形态审查和宗教审查。对于那些与美利坚基督信仰明显相悖的出版物一律排除在外,不准任何出版商以任何名义带进美国。事实上,中国自然科学成果输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并成为ISTP和EI检索的比例要远远高于社科类成果的检索比率。除去中美两国版权制度和版税扣除机制的不同之外,在知识产品的中美贸易方面,两国的政策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那些名为保护贸易自由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成为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国跨境交易的巨大壁垒,最终酿生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产品贸易风险。
3.贷款风险。知识产品的国内生产企业为了打开国际市场,往往在国内法的框架内通过股市、基金、期货、债券,甚至变相民间融资的形式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的偿还有的有明确期限,有的则是非法融资的。在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支持下,各种影音公司和出版公司,尤其是那些微电影企业,在短时间内就筹集到了知识生产的全部资金。但问题在于,如果这些知识产品没有获得实体企业的青睐,没有获得国际销售的利润,那么开发商和运营商以及中介公司都会面临巨大的偿贷压力;当这一贸易链条上的任何一家企业因道德或法律纠纷而“撂跤子”时,正零和博弈就会迅速变成“囚徒困境”。这时就会出现到处都是催债的经理人、而到处可见的都是没钱的老板或经理的艰难局面。由是,风险愈演愈烈。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不能正视自己国家贸易地位和能力,盲目举债、到处申请外汇贷款的现象,这同样造成了一些债权国贷款无法偿还的风险。
4.合同风险。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人都知道,国际贸易合同只是约束贸易双方的纸质文件,在跨国贸易中如果一方不守信用,单方面违约,追责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可以这样说,因一方单方面违约而造成损失的偿还可能是微乎其微的。而且合同的中外文表述往往存在着实质性条款的歧义性解释、合同的使用范围往往存在着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冲突,有些知识产品运营商又没有国际商务合作的经验,当进口商不能按期履约时,风险就会非常巨大。
5.价格风险。在商品交换领域,价格的波动是供需关系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领域,商品价格的国内波动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就光盘、出版物、影视作品、文学读物等知识产品的跨境流动而言,价格的随行就市是极为普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当已经按照合同价格预期交割的知识产品因国内需求的增大而大幅涨价的时候,对于贸易商来说,是撕毁合同直接向国内卖出这些产品,还是按照诚实守信的原则按期交货呢?正常来说应该是按期交货,但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一再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市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的支配下,大多数商人都会倾向于毁掉合同赚取超额利润。这时市场伦理就会让位于功利哲学,巨大风险就会从天而降。
三、知识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策略
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外贸易不平衡问题正在逐渐加剧、知识产品贸易中的违法违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盗版现象极为普遍、学术论文文学作品的跨国抄袭现象愈演愈烈、各种文化产品国际合作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不当竞争此起彼伏。靠什么来约束知识产品市场的国际贸易呢?本研究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市场的调研工作。根据需求偏好理论,地域上相邻或相近国家的贸易依存度要高于空间上较远地区和国家的贸易依存度。作为亚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东亚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就东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是韩国,其次是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日本、澳门地区和朝鲜。据文化部和商业部的联合调查,从2000年到2014年底,中韩知识产品的贸易总额达到了1598.9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到1057.5亿美元,逆差趋势明显。②就东南亚来说,中国知识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集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其中中新和中马贸易额占到了贸易总额的79%,表明中国的知识产品在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广泛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缅甸、印度、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尼泊尔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地缘合作关系,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很小。近年来,伴随着远洋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和美国、欧洲、南美洲、非洲的知识产品双边贸易在逐渐扩大,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总局的统计数据,近10年来中美之间的知识产品贸易额已经达到1200.98亿美元,中国和欧盟之间已经达到621.56美元,中国和南美洲的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37亿美元,中非知识产品贸易额达到了98亿美元。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今后应继续加大与地缘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品贸易,要依据准确的贸易数据制定合理的出口战略和进口措施。要根据欧洲国家偏好中国物美价廉文化产品的需求事实,制定中国知识产品出口欧洲的详细计划;要把中国的陶瓷制品、丝绸制品、柳编制品、服装产品、小饰品添加上强烈的文化信息,把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和谐大同思想输出国外,使知识产品供应商能够在赚取国际分工效益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对于某些携带考古信息的古董和文物,我们也要本着协商的原则,尽量回购流失到国外的珍贵宝物;对于非法走私文物的现象和行为要大力查处、毫不手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细致缜密的事前调研是知识产品国际贸易决策的重要前提,这方面经验是丰富的,教训也是极为深刻的。
2.认真研究贸易国的政治、经济及法治状况,牢牢把握贸易国的政策特征和价值偏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地区,中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拥有极为广阔的需求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的国际资本涌入中国出版业、广告业乃至各种文体娱乐行业。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国内文化消费需求空间很大。作为中国知识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国,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的政治运作特点、经济发展走向、政策偏好性和价值评估体系都是各国知识产品贸易商必须密切关注的重要信息。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或消极财政政策时,这将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反之,则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对于知识产品贸易商来说,只有认真研究了贸易伙伴国的政策变化动态并随时关注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获取客观的比较收益,否则,巨大的贸易风险将不期而至。就欧洲和美国来说,中国的电影电视产业要想打入这些国家的主流音像市场是很难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商人经济实力有限,更是由于这些国家对中国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的质疑和困惑。由此,中国在输出知识产品的时候要尽量寻找那些极富传统感染力的文化产品,避开那些带有单一政治教化色彩的知识产品;中国输入到欧洲和美洲的知识产品要尽量体现出对那些国家制度和宗教的尊重,避免因为意识形态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对于非洲国家来说,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输出出版业和传媒业的文化产品,把古老的东方儒学文化传播到遥远的非洲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