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8: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战略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的发展
人们对于企业的创业管理也开始从对创业类型与创业范式的研究转向了对创业机会与创业范式的研究。换句话说,也就是人们越来越认同将创业看作是信息社会中不均衡分布的结果。因此,组织和学者也逐渐将对企业创业管理的焦点转向对企业创业活动、企业的组织绩效与企业的第三方变量这一范式中去。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发展的重要特征,企业创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之前对理论进行研究的范围内,而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与研究空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企业创业管理的重点现如今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思考上,具有雄厚发展实力的大公司要想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需要不断的对企业的高灵活性、高适应性的创业精神进行培养。
(二)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两者的比较
创业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创业管理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认同并接受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观点。而这一现象之所以存在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由于企业创业管理理论本身就存在着理论上的漏洞,而这正好为战略管理领域对其合理性、可接受性与贡献提供了把柄。而战略管理理论的许多相关研究也在隐秘的向人们传达着企业创业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分支这样的思想,并且企业的创业管理发展历史也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种说法。因此,许多学者已经开始逐渐认同了创业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一个分支这样的说法。例如美国的管理学会就认为:企业的创业分支实质上就是经营政策和战略分支的一个副产品。从研究的对象上看,两个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都是既有组织;从研究方法上看,两个领域内的研究者都将公司绩效作为主要的因变量。表1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两者的比较企业战略管理企业创业管理研究对象从大型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从中小企业扩展到大型企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案例研究少主要内容内外环境分析,战略制定与选择内为环境因素如何激发和保持创业激情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成长目标进行合理的决策,选择合适的行动,获得竞争优势寻找和利用机会,创新创造维度外部环境,内部过程创新冒险先动性
二、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联性研究
(一)在资源上的关联性
作为企业创业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这两种理论的共同理论基础,资源学派对虽然对企业的资源组成、资源获取与建立等问题都进行了阐释,但是企业的创业管理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却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并最终给出了不同的结论。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中被客户肯定的并且独一无二的资源是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所在,利用杠杆作用对企业的这些优势资源进行整合,使其发挥出巨大的核心效能是企业进行有效扩展并获得最终发展的有效方式。其中,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企业将培育、构建核心能力及其相应的配套资产以建立和维持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看作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然而对于企业的创业管理机制而言,企业的中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等并不是企业资源的核心内容,更不足以决定企业创业的成功,企业的信息,社会资本、创业经验与创业能力等资源才是企业创业管理中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并且,企业为了保障企业创业管理能够在短期内保证企业财务的稳定与对机会的长期把握,那么企业就必须建立起结构化的资源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创业管理所建立的结构化资源基础不同模式的研究就成为了创业管理课题中最为关键性的问题。
网络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在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一资源,人们往往将网络这一资源看作是帮助企业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成功的一个有力工具。而在企业创业管理者的眼里,网络是帮助企业获得更为丰富生产要素资源、为企业的生产提供和拓展销售渠道与为企业培养声誉、提高企业社会形象、构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手段。并且企业的创业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对网络这一资源的有效运用与及时维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创业组织的生存与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条件。而无论是企业的创业管理部门还是企业的战略管理部门,在对企业的网络资源进行维护这一问题上,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技能缺陷。在这一问题上企业创业管理领域面临的挑战是,处于起步阶段企业中的企业家要想建立起完善的个人社会网络,就需要其要具备良好的社交技能、准确的感知能力、快速的适应能力等,而一个人身上同时拥有这些能力是十分不易的。而且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由于在实力上还有所欠缺,因此在与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共同分享财富创造成果时往往会吃亏。因此,许多企业的创业管理人员也正在积极努力地为提高网络共享时财富分配的公平性而进行不懈的研究。
(二)在成长上的关联性
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两者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成长,然而企业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对于成长这一问题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确是有所差异的。而造成侧重点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的成长模式不一,第二,企业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两种模式在提炼通用上的成长难度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而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往往会将收购与兼并作为企业进一步成长的首要战略选择。随着世界性收购与兼并浪潮的掀起,对兼并收购对象的评价选择、兼并收购过程的管理、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融合以及企业之间的组织融合都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点问题。而对于创业管理来说,企业进一步成长的机会主要是来自于下面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其次是现行市场中存在的技术壁垒与信息不对称等无效率现状。而要想更好的抓住这一企业创业的成长机会,就需要企业努力寻求新产品的研发、介绍、生产与组织和市场。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企业战略管理的形成过程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的前提条件。而企业战略管理最主要的研究目标就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指明道路,并帮助和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例如著名的学习曲线、波士顿矩阵以及Porter的行业竞争力量模型等也都是围绕这一个目标理念的提出而并广泛实践和应用的。而Chandler成长道路模型的提出以及Porter通用战略模型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都为这一目标的进一步实现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在国际化上的关联
为了有效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企业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都会将国际化作为其发展的一项重要途径。而由于企业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在特性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它们在对待国际化这一问题时也是有所不同的。战略管理研究对国际化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对宏观战略与微观效应的研究上。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国际化的进出口、跨国经营与兼并、跨国战略联盟等模式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与财富创造能力的显著增强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所谓的国际性创业主要指的是那些利用跨国组织方式来对价值创造与创新性活动进行追求的做法。国际性创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能够被国际性创业所采用的发展模式。第二,对于一个创新性捕捉市场机会的组织而言,战略经营能力往往超过管理控制能力。如何驾驭分散的市场/组织实体是企业的现实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第三,实施国际化创业的企业需要具备在复杂、跨国组织内部传播、扩散知识的能力以及快速应对由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的能力。
(四)在高层管理团队与治理上的关联性
“高层管理团队”这一角色在创业管理领域担负着与战略管理领域不完全相同的责任。在企业的战略管理中,人们往往将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看作是配置企业非常规能源资源与能力、利用多种手段来降低外部环境对企业威胁的主体,高层管理团队肩负着企业战略的选择与实施以及竞争优势的最终建立的责任。高层管理团队作为企业创业管理中对网络进行维系的关键性人物,其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以及企业发展的成败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企业创业管理与战略管理在高层管理团队这一命题上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企业的治理问题不同造成的。对于企业的战略管理体系来说,治理是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方向能否满足相关利益群体期望的问题;而对于企业的创业管理而言,治理的最大问题却是在企业原有利益相关者与新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上。例如,创业投资和其他投资者会更多倾向于与高层管理团队保持距离的独立的董事会,而那些已经获得成功的创建者和企业家却偏好弱化的董事会。
三、结束语
环保产业领域不断扩大。目前,环保设备(产品)的种类几乎覆盖了污染防治的各个领域,产品品种达到了3000多种。城市污水处理设备、高效布袋除尘设备、高精密度在线环境监测仪器(仪表)、一些性能优良的特殊环保材料等,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各种废弃资源的利用途径得到拓宽,产品品种不断增多;环境服务领域由过去以技术和咨询服务为主发展到工程总承包、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和投融资风险评估等领域,一批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专业化的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已经出现。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在环保设备(产品)中,达到国际20世纪80年代水平的占20%,少数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方面,我国已具备自行设计、制造关键设备及成套设备的能力;基本具备了自行设计大型火电场烟气脱硫的能力;工业一般废水的治理技术、工业消烟除尘技术和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技术等已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
环保产业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2000年,全国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1995年减少了10~15%,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于2000年年底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
“九五”时期全国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九五”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基本实现。以上成绩的取得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说明,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入WTO的基础条件。加入WTO无疑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环保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加入WTO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为环保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减少了国际资本进入障碍,国外环保企业将凭借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优势,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方法对我国环保产业进行合资、独资以及兼并或重组,“逼迫”我国环保产业提高竞争力,这将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制止环保产业的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
促进环保产业市场的法制建设。加入WTO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修订与国际惯例相冲突的政策法规,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透明度。在这种形势下,地方保护主义、保护落后环保产品的情况会得以改善;行业垄断、伪劣产品、各类企业不能在平等条件下竞争等一系列问题将被克服。
加速我国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加入WTO后,我国与各缔约国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活动将为技术改造、调整技术结构提供更多的途径。利用国外环保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技术优势发展中国环保产业,会加速产业技术进步。而WTO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然加快我国环保工业从仿制为主走向自主开发的道路,为今后进一步拓宽海外市场打下基础。
有利于我国环境服务业的发展。2000年我国环境服务业产值为100亿元,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国外也正是看准了中国环保技术服务业市场的特点,急于进入中国。如日本就已经抢先在重庆建立了独资的环保信息咨询中介公司,并以重庆为基地,面向中国市场,提供污染治理、环保工程设计以及技术咨询等多项服务。加入WTO必将为我国环保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加快环保产业投资事业的发展。加入WTO一方面可极大改善我国环保产业的投资环境,令国外投资者信心倍增,从而确保外资的注入,环保产业的资本瓶颈将被打破。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条件亦日趋成熟,让更多较成熟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国外,以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利于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加入WTO有利于我国企业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系列标准,建立新的环境管理体制。从而极大促进各国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为进一步扩大产品出口提供大好机会。
环保产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入WTO将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可能使我国环保产业在加入WTO后短时期内处于不利的地位。
管理体制不畅,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显示出来,我国环保产业还没有引导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来统一负责环保产业的政策、计划、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环保产业管理及综合协调。由于产业政策不到位,缺乏吸引人才、技术、资本资源投入的市场氛围,导致环保产业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
环保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我国环保产业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环保企业的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能自己解决投资、自己完成技术开发并占领市场者,仅有20%.技术含量低、开发周期长、科技成果转化难、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运行可靠性差等问题,是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低,全方位的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造成许多环境治理设施运转效率较低;信息咨询服务的规模和技术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大差距,咨询公司和各种中介机构服务网络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专门的为环保产业服务的信息部门,只有少数单位在提供部分的、重复的信息。由于信息缺乏,产业存在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的现象。
资金投入不足及投资渠道窄。“七五”、“八五”期间的环保投入虽有明显增加,但一直没达到环境治理和规划的要求。资金缺乏直接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几乎全部依靠财政投资进行建设和运行维护,致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滞后,城市污水二级处理率不足15%,一部分污染处理设施难以运行下去。据估计,就环境投入方面的历史欠账而言,目前已达5000亿元左右。
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扰乱了环保产业市场管理秩序,造成了环保产业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尽管国家环保部门推行了环境工程设计资质认可制度、环保产品认定制度,个别省市制定的环保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承担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单位必须持有《当地环境污染治理工程资格证书》。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当地环境保护建设项目所需的设备和产品要在当地生产,造成了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建设。
竞争实力弱,出口创汇能力低。加入WTO后,市场准入扩大,关税削减和非关税措施取消,国内环保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生产成本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将处于困境。另外,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出口规模小,产品品种单一,出口渠道尚未建立,出口地区范围较小,加入WTO后,环保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观念体制有待转变和完善。我国在观念和体制上存在许多与WTO规则不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环保产业现行的有关法规政策及制度标准与惯例相去甚远,短时期内很难完善。加入WTO后可能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发生冲突,不利于环保产业在国际环境下发展。
环保产业加入WTO的战略选择
加入WTO,我国环保产业必将进一步调整总体对策和行业对策。达到压力转化为动力、机遇带动起飞的目的。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培育环保市场需求。
“九五”期间,我国政府陆续制定了“三河”、“三湖”防治规划,“两控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区)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和“一控双达标”计划等环境保护重点计划,有力地促进了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超标是违法行为,并提出依法建立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零起点收费。这将有助于改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相对于污染治理成本偏低、难以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的局面。如新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不能达标的,必须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推动了烟气脱硫产业的发展。
确立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我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失衡,主要集中在环保产品生产和三废综合利用领域;环保产品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水、气污染治理方面,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不多,环保监测仪器更少;另外,环保技术服务十分薄弱,自然生态保护的市场还没有形成,社会化服务程度低。症结在于缺乏必要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中国加入WTO应重新确立和审视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政府行为是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解决环境问题、发展环保产业时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如征收环境税等。国家应在企业重组、技术进步方面予以导向,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投入等方面对环保产业予以支持。
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监督和监察工作。要抓紧做好有关环境公约的国内配套立法工作,要加快环境标志产品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标准的制定,以适应加入WTO后解决国际贸易和国际环境问题的需要。我国涉及外商投资的环境法律有30多部,但规定的内容却非常笼统、分散,各法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协调。例如,关于外商进入环保服务业政策尚未出台。另外,我国产业市场要逐步建立起环保产品、环保工程、环保设施运营、环保咨询服务等监督管理制度。同时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积极营造环保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
积极引进外资,拓宽发展空间。要抓住加入WTO的机遇,积极引导国外各种资金进入环保领域,尤其是要大力吸引对环保产业和污染治理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实际上,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环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外创业投资已经开始大量进入我国环保产业市场。要充分利用环保产业获得国际资金援助的机遇,加快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尽可能寻求和利用外资。可以预见,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更加积极开放环保市场及其相关产业市场,大幅度降低环保技术及设备关税,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环保与能源领域,这将会掀起新一轮的外资投资。
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进入环保产业领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经济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环保产业自我发育、自我生长、自我发展壮大的内在机制,使市场成为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调控手段,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质量建设,特别是要运用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鼓励、引导多种所有制的企业进入到环保产业领域中来,进行环境保护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不要光靠政府办企业,要发动社会力量,靠社会办企业,吸引各方面力量发展环保产业,这样才能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
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要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在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把环保技术作为重点领域予以支持;要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在环保产业急需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进行产学研联合攻关和开发,集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价值规律、技术优势,实现技术创新,加快环保产业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要紧紧跟踪国际环保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加强环保设备的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和国产化工作,尽快缩短我国环保技术装备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全面实现环保设备国内配套生产,改变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要加快先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技术转让网络,迅速、准确、有效地技术信息和供需信息。
推进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环保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是环保产业市场发育的重要内容。加入WTO要求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形成沟通信息、服务企业的良性循环的环保中介服务机制。根据全国环保产业的布局和结构特征,切实做好环保产业服务网络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服务的网络体系,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
下文将从万达集团与淘宝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着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加以对比分析。
(一)宏观角度。在宏观上,我国类似万达集团的企业大多拥有完整而成熟的传统生产销售链条,其继承下来的业务不存在太多的成本问题。此外,在传统经济领域,法律完备程度很高,因此,无论是法律上还是经济基础上,万达集团都没有太大的压力,其成本管理也具有优渥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内部新兴经济的冲击,整体上传统经济处在一个萎缩的阶段,固有的实体经济模式优势已经不足以弥补其与市场以及时展之间的落差。不仅是以万达集团为代表的传统经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用于实际管理的模型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万达集团不同,新兴的互联网经济体淘宝虽然起势很猛,但是并不具备稳定的市场,虽然近年来各种互联网经济的平台先后出现,各类网络产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只能说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其在根本上缺乏适合生长的市场土壤。立法方面也只是刚刚起步,针对性的法律还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互联网经济的信用体系缺乏法律保证,其发展也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基于这样的社会宏观背景,互联网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可谓无米之炊,实在是令人堪忧。
(二)微观角度。微观上,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二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是全部还是互通有无?实际上,万达集团和淘宝都没有选择前者,在一块全新的市场上,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构建实质上都是一种。万达集团不仅坚持建设以万达广场为辐散中心的实体商业圈,还加速发展万达集团的商务网络技术应用。淘宝也不甘心于发展虚拟贸易,马云隐退之后并没有彻底告别,而是选择执掌淘宝名下的物流公司这一实体经济与虚拟市场的重要交汇点。无论从任何方面,二者都选择了互通有无,互惠互利。而不同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也选择走向融合,传统成本管理吸收新兴的成本概念,利用原有的已经成型的成本概念为新的成本管理提供佐证,互联网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借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型,灵活套用,是传统成本管理焕发新的光辉。
二、对万达集团和淘宝出现的成本管理的建议
鉴于上述对万达集团和淘宝的分析对比结论,本文从科学理论,实际操作和整体经济范畴的角度提出成本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科学理论上,了解战略成本管理在新旧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要推动科学管理理论传播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共同进步,强化经营者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经济集团,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新兴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强进,并不代表它不需要战略成本管理的指导和辅助,传统经济走弱也并不是说战略成本管理不适用,加强对科学成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更为新旧经济形式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体取得更大的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保证。至于企业体制改革,不仅适用于体制陈旧的传统经济,对于体制混乱的新兴经济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高效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发展。
(二)实际操作上,综合应用相类的成本数据和先进的成本分析方法。传统经济的实体经济优势和互联网经济虚拟市场的优势互补,互联网经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可以借用一些相类的成本概念来满足成本数据方面的需求。
(三)整体经济范畴,建立新的成本模型,发展新的经济联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互联网技术渗透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商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已成必然。结合新的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价值链,建立一个适用于几种经济模式的统一成本模型,也可以称为泛成本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某些类型的众多企业的大多数经济行为,可以高质高效的衡量各类经济成本,这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利用平衡计分法,管理层可以建立出企业工作重点、企业战略目标的结构框架。平衡计分法强调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了企业绩效考核的管理效果对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影响。从而使企业能够对自身能力建设的具体情况重视起来,对企业的财务业绩监督起来,能够意识到企业未来发展所需的无形资产情况;采用了衡量企业未来业绩驱动因素的方法,具有战略管理的功能;能够帮助公司有效的建立跨部门团队合作,帮助执行团队更好理解和解释其战略,促进流程的顺利进行。采用平衡计分卡作为公司的战略实施工具,可以解决企业的绩效管理体系与企业战略不相匹配的难题,最终使得企业战略实现与企业绩效考核密切联系到一起,相辅相成。平衡计分卡可以说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基础结构和框架,对公司在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失衡进行调整和解决。
2.平衡计分卡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2.1连接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
平衡计分卡与企业绩效管理各环节紧密相连,有效地将企业的战略与绩效考核管理密切联系到一起,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实行平衡计分卡法,企业管理层要对企业价值、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愿景进行回顾和分析,在充分明确之后,设定出科学合理的企业目标;企业目标设定之后,通过平衡计分卡法把企业价值、企业使命以及企业愿景以绩效考核标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承担一份企业目标,实现自身价值,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得绩效指标以及企业战雷目标同时实现;要对企业内部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绩效进行实时监控,保证企业整体的绩效能够在规定范围内达成。综上所述,企业通过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考核,能够使得企业战略目标与人力资源政策有效的契合,以绩效回报的形式逐渐达成企业目标,同时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使其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企业战略实现的过程中来。
2.2设计考核指标体系
平衡计分卡要求企业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战略目标从从学习发展、财务、内部经营以及顾客四个维度对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这样做出的绩效考核标准能够最大程度上突出企业战略目标,同时还能够考虑多方面的管理平衡,包括企业内部与外部平衡、企业业绩和员工成长得平衡等,达到战略、行为和度量有机融合。
2.3设置考核目标
利用平衡计分卡和能够在充分考虑企业内部运营状态及企业战略的基础上设置出科学合理的考核目标。它把绩效管理的主要监控点设置在与企业目标关系密切的运营方面,并通过这种方式将责任分配给相关部门及其员工,并保证员工按照考核目标的方向努力做事。总之,充分实践平衡计分卡能够使得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变革得到全面的落实,也督促企业员工主动自觉的向着实现企业内部运营改善的方向努力。
3.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平衡计分卡应用分析
平衡计分卡是从企业学习发展、财务、内部经营以及顾客四个维度的战略和目标出发,在分析研究企业目标、企业愿景实现措施的基础上,设计出有企业特色的绩效考核标准卡,最后将企业目标进一步分解,使企业目标落实到不同部门及其员工身上。运用这种平衡计分卡,能够让企业内部所有员工对企业的全面状态有所掌握,同时激发员工完成绩效考核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主动性,将企业绩效管理、浮动薪酬、企业战略以及能力发展充分融合在一起,最终把责任转化为期望的过程。
4.总结
1.1战略管理的意识不强
我国的烟草企业一直在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战略管理在这个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烟草行业受到烟草垄断和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很多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意识不强。有一些企业不能准确地对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判断与分析,很多决策都只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一些企业的领导者仅仅注重短期的发展,对烟草企业的长期发展缺少一定的认识。还有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对公司核心能力的认知不到位,没有注重企业核心力量的培养。上述的情况都表现出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不强,阻碍了烟草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1.2战略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
烟草企业的战略管理不仅需要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而且还需要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在实施战略思想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战略计划付诸行动才能最终达到战略管理的目的。我国很多烟草企业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企业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执行力度还是不够,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执行力度与战略计划不符,进而出现很多困难,阻碍烟草企业的发展。
1.3品牌战略过于相似
现在,我国的很多烟草企业都开始注重品牌战略的发展,但是大部分烟草公司的品牌战略太过相似。例如:很多企业在发展品牌的过程中都强调了要做大做强等方面。这种相似的品牌战略成为了烟草行业的主导与核心,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烟草企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烟草企业的品牌战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每个企业都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企业在制订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战略的差异性,企业应该制定适合自身发展且不易被模仿的战略。企业在制定品牌战略的过程中,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认真去执行,使企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1.4战略管理水平不高
烟草企业的管理成本逐渐增多,原因主要是管理的水平、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进而导致烟草企业的利润低下。管理者比较重视经营而忽视了管理,忽视了企业的战略规划,进而导致烟草企业的管理混乱,效率低下。即使在有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烟草企业也不能按照规划进行管理,进而无法达到战略目标。管理人员没有对战略计划和组织结构的实施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中的一些漏洞逐渐变大。另外,战略管理需要企业根据市场发展规律、经营目标、竞争规律和竞争目的来组织经营和竞争活动。目前,我国烟草企业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比较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所以无法在市场中形成全方位的竞争优势。
1.5不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发展
烟草企业所制定的战略管理策略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前的需要,但是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并不能保证这种战略仍然符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企业应该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进而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但是我国的烟草企业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之后,有的企业仍然按照之前的战略计划,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企业走向衰败。管理者在决策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没有及时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而是沿用之前的方案。这种状况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方向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2解决战略管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2.1注重企业的战略管理
我国烟草企业对战略管理的地位和处境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虽然企业目前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和社会环境,但是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烟草市场的专卖专营局面受到了跨国烟草公司的影响,市场竞争的局面日益加剧。烟草企业应该对局面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充分认识到烟草企业不能只靠感性管理和经验管理。如果烟草企业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有较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管理者用全新的理念对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进一步注重战略管理策略的运用。
2.2加强人才的管理
人才资源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所以烟草企业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创建学习型的组织,打造创新型和知识型的团队。首先,要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进一步的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进一步的加快人才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另外,还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吸引优秀的人才,例如高薪聘用、提供重要的岗位、设立一定的奖项、公开招聘和挂职锻炼等方法,加快引进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法律等高层次的人才。其次,要重视人才的利用和开发,加大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和劳动技能等。加强人才的储备,进而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具备产品知识技能和服务技能,建立工作人员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的态度,提高员工工作方面的自觉性。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将员工的绩效和薪酬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要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奖励措施,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培养员工的忠诚度。最后,还要进一步改革用人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企业要通过机制创新来造就新一代的人才,冲破经验和资质的束缚,更新人才的选拔标准,使优秀的青年人才担起企业的责任,使其多在困难的环境中进行磨砺,加快他们的成长。我们还要确立业绩取向的人才价值观,使业绩、岗位和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最大限度上发挥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3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凝聚力、激励力和辐射力等功能,能够有效地影响企业的战略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能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战略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够依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的改变和调整。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够影响工作人员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在企业成员的信念与企业的战略目标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企业文化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它能够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充满激情,并进一步贯彻和实施企业的战略计划。如果企业想要得到长期稳固的发展,就需要建立符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立能够使员工的价值观念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进一步加快烟草企业的发展。
3结论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方便读者在进行同一学术研究时指引正确的参考方向,也为了方便读者在论文的阅读过程当中对文中论点的核查。来看看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1(03)
[2]王蔷.论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04)
[3]高艳.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周斐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5
[5]邓丽娜.中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及需求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05
[6]周军.提升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郭样.基于时变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汽车工业增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8
[8]郭强.中国汽车工业二次技术创新的战略抉择[D].河北大学2007
[9]冯仕.X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设计、实施和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0]罗智波.中国汽车企业的跨国战略联盟对策[D].四川大学2005
[11]刘振.案例-3A公司战略联盟策略的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4
[12]王瑛洁.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3]丁宝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4]张景辉.新民采油厂精细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9
[15]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
[16]宋婷婷.基于“资源诅咒”理论的山西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s吉林大学2010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斐.建筑企业如何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挑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周斌,郭军勇,薛梅.加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2(04)
[3]刘志斌.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企业的战略抉择[J].建筑.2002(10)
[4]陈江.建筑业应对WTO的主要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2(09)
[5]杨东波.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6]田权魁.大型建筑企业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5
[7]曾忆陵.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刘维庆.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资本经营与运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
[9]郑晓玲.基于熵理论的大型建筑企业核心决策团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3
[10]李尚民.我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1]汪志刚.中国大型建筑企业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2]石昕川.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角色分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3]黄运祥.加入WTO后地方建筑企业的发展对策[J].建筑.2002(08)
[14]王璞等着.战略管理咨询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黄强编着.建筑企业管理与改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张秀玉编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孙班军等编着.企业集团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8]陈朝阳,林玉妹编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9]许晓明主编.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0]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若干问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1]黄耕.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的一些影响[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02)
[22]陈建国.进入WTO影响建筑市场的基本因素及其分析[J].基建优化.2002(02)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雄辉.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谢旭光.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3]刁玉柱.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战略延伸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4]包玉泽.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D].武汉大学2010
[5]蔡利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布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马鹤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李福成.新型国有企业定位与效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毕楠.基于声誉资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0]王雅娟.基于组织间信任的知识链演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1]韩文海.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2]李泽建.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重大风险识别与动态演进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3]张瑾.顾客参与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4
[14]熊磊.技术资源与国际技术许可排他性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5]郑祖婷.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天津大学2014
[16]张健.企业联盟能力、技术中介与创新绩效的关联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3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知识创新重塑了企业环境,要了解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特征,必须放在知识创新的环境中去考察,因此,必须对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有个总体认识。本文分析了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维度,以及这些因素变量的作用。对知识型企业开展知识创新活动和战略管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
知识型企业的独特性造就了战略管理行为,因此也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点。
本文认为,知识型企业是“那些明确地把知识运用贯穿其整个企业模式(从基础架构到流程,到产品,到战略)的企业,这些企业是以知识为主要的投资主体,以知识的投入、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从概念上看,知识型企业与传统的制造型企业的根本的区别在于,知识型企业的核心在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产品及知识营销,而不是单纯地对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或是文档的管理。
因此,知识型企业重视知识创新,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知识型企业的战略管理行为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取向。
影响知识型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
在知识创新的驱动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战略管理的行为内容和方式,同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的影响力量,这些因素直接成为促使知识创新的主要动力,并且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一)企业内在因素
企业内在因素,产生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进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以及企业对通过知识创新获得超额利润和相对优势的追求,诱发了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内在动力。产生知识创新驱动力并影响着企业战略管理行为的因素主要有:
主观价值判断因素。知识型企业进行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企业家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基于他们对企业知识创新的一种主观价值判断,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偏好,从而激发或诱导他们的各种战略管理行为,不断地、自觉地进行战略管理实践。利益导向因素。当一项战略管理活动开始之前,对利益的预期会诱导战略决策者是否选择某个战略或采取某项战略行动;当知识创新成功之后,巨大的利益会刺激企业继续创新;同时,也会诱导其他企业加入知识创新的行列。从我国企业知识创新的利益形态来看,它包括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从利益分配的对象看,它涉及国家、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企业家的个性、需要和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精神的化身,企业家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战略行为。在日益激烈的国内竞争和市场国际化的压力面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有出路。企业家在初获成功之后,在世俗层面上易于衍生出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进一步发展的欲望逐渐弱化。企业家只有扩张、发展、超越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使企业不断走向成功。
组织结构和认知过程。究竟是战略服从结构,还是结构服从战略,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学者普遍认为,一方面,战略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战略。组织结构对战略管理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也会对所有战略实施活动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组织结构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战略管理行为的前提是组织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认知。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组织认知过程,直接影响到组织对经营环境的看法和企业的经营决策。
企业文化与历史。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战略管理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企业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企业文化对战略的支持程度。在企业战略得到价值观、信仰、仪式、象征、语言和模范人物等文化因素的支持时,管理者往往可以迅速而容易地实施变革。相反,如果支持性文化本身不存在,也没有被建立,那么战略的变革是无效的。另外,企业战略管理的历史和成效会对当前的战略管理产生影响。
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企业的规模越大,面对的问题会越复杂,企业内部的分工会越细,越有可能建立比较正式的战略决策系统。如果规模的扩大伴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那么企业会实行分权的管理方式。各战略经营单位就会更多地参与到战略的制定中来,并拥有更多的战略决策权。企业的经济实力越强,决策者在战略决策过程中对战略方案选择的余地越大,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入。
(二)知识创新动力因素
1.微观层次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微观层次对应个体或局部创新的激励和心理驱动,其结果表现为一些新想法、新观点、新假设、新思路的提出。具体来说,内部动力的形成和变化源于以下三方面,即企业家精神、创新组织能力以及企业文化。
企业家精神。作为知识创新规范和动力的企业家精神有这样几方面的特征:自主性,企业家精神明确提示了在哪些情况下,企业家的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必不可少的和应予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有害的和应予摒弃的。普遍性,企业家精神摒弃了行为的个体性特征,概括了能使知识创新行动秩序相对稳定的企业家行为的共同特征。导向性,企业家精神引导着企业家根据实际情景的要求,以追求创新及其成功为战略管理行为的目标。
创新组织能力。知识创新行动作为一种具有工具合理性的系统过程,它还需要通过系统内部有组织的理性管理,才能使创新设想或方案转化成现实的商业化成果。企业家由于其角色特征则恰可成为这样一种创新组织者。具体来讲,企业家的创新组织能力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创新人员的组织,企业成员在知识创新全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发挥着各自的社会功能,如创新策划者、创新项目管理者、R&D人员、市场开拓与营销人员等。第二,创新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造成企业知识创新的市场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企业内部R&D、生产、营销等部门缺乏协调性。日本学者山田行雄曾经指出,营销部门和生产部门在生产能力计划与长期销售预测、新产品生产的预定计划与短期销售预测、产品系列多样化以及新产品的市场投放与附加服务等之间存在矛盾。而这两个部门又都通过产品和技术而必然与R&D部门发生联系,企业家作为知识创新的组织者,在上述三者矛盾的协调与化解方面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成功的创新企业往往比较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和营造,以期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来促动企业的知识创新行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规范模式或观念体系,它构成了企业知识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之一。
2.宏观层次动力机制。宏观机制主要是研究制度、市场、法律保护等因素对战略管理行为主体所起的动力作用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保障。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传统的生产管理的模式将被现代的知识管理的模式所取代,这就要求管理者着重解决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为企业提供足够的创新动力和创新空间,企业内部的制度安排为企业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
知识产权:知识创新的重要法律保护。从知识创新的过程来看,其各个阶段都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的准备和开发阶段:企业的知识创新需要专利信息的指引和导向。创新的实施阶段:靠知识产权制度来维护权益,它是保护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利手段。离开了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者在仿冒、仿造与复制的打击下就会失去动力。创新的应用阶段:知识产权制度下,通过技术贸易获取高额利润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都有相应的规定。以此为基础,专利技术和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参加经济活动才成为可能。:
市场拉力:知识创新的推动。一般来说,市场拉力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变量来促动知识创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企业知识创新的机制可表现为提供创新思路、提供创新机会、诱发企业创新战略、诱发企业知识创新的内部动力等。市场机制主要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具体形式发挥对知识创新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动力作用的。市场的自组织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但它又有着市场机制所不能涵括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市场通过供求关系、竞争机制和价格信号这只看不见的手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市场的这种自组织机制在于其能自发地培育创新、启动创新、保护创新、实现创新。
(三)企业外在因素
企业外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的经营环境,即对组织经营产生影响的、在组织边界以外的物质及社会因素。如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人口和环境因素,政治、政府和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竞争因素等。
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和归纳,认为知识型企业以知识创新为核心开展各项战略管理活动,其环境条件中的某些因素也构成重要影响力量,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推动着个体和组织战略管理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内在因素、知识创新动力因素和社会外在因素三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现有学者研究成果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之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经验导向,今后应采取实证调研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企业调查问卷,验证影响因素的作用和与战略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鲁迪•拉各斯.知识优势[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