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专业技能;文化味
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美术教学以其独有的特点,不断发挥其以美育人的作用。在许多专家和教师的实践指导下,小学美术教学从课程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课改的逐渐推进,随着广大教师的大胆思考与实践,我们也逐渐发现了小学美术课堂的一些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比较极端的有着愈演愈烈之势的观念和做法。比如,小学美术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进行文化渗透,过多使用媒体设备或根本不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等。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只有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发现小学美术教学的问题,探寻小学美术教学的本真和本质,从而形成真正有利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展示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吗
在当下许多小学美术公开课或观摩课中,我们经常见到在写生教学中,教师对着画板,“认真投入”地对静物进行细致的写生,在标志设计中,教师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深度的设计理念和作
品,在欣赏教学中,教师从文化价值、历史背景、人物风格特点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介绍作品。于是乎,我们为教师高超的技艺和学识而赞叹,并且开始呼吁:小学美术教师就要有高超的美术专业技能知识。紧接着,就出现了教师课前把要板书的字写得五彩缤纷,把要板画的范图画得无比精美,把要设计制作的作品做得令人艳羡,因为这些都能体现出教师的美术专业技能。课堂上教师就把这些提前准备的“作品”展示出来。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俨然变成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展示课。我们还发现,在一些国家、省、市级的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基本功比赛中,专业技能比赛的分值至少占到七成。这说明一种导向: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技能必须高,其他的基本功素养都是次要的。
我们不禁要思考:教师高超的专业技能知识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课堂组织能力、研究把握教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研究学生水平、板书板画水平等都能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仅仅依靠高超的专业技能,而其他教学能力素养水平一般甚至较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一定不好。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可以见到,一个教师的专业技能很出色,可是对教材把握不准确,对学生特点理解不深入,板书板画效果不好,或者口语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等,这些往往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着决定性影响。
有专家指出“教师的专业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明显关
系。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决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如果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高,缺乏有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缺少对学生特点的观察和把握,缺乏对教材的理解和研究,缺少活泼生动、和谐有效的师生沟通和课堂氛围营造,是无法让学生有较好的学习效果的,甚至会出现更差的效果。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具备美术教学的基本功和素养。专业技能只是美术教师素养的一部分,不能作为衡量美术教师的能力水平的唯一标准,而除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素养更能体现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小学美术教学不同于大学院校里的美术专业学习,如果把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小学美术教师的标准,未免有失
偏颇。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浓浓的文化味吗
在最近许多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每一节课都要介绍一些名家名作、民间美术、各种文化遗产或其他学科文化等,似乎不扯点相关的文化,这节课就不是美术课了。为什么小学美术教师会有这种观点?原因在于没有准确理解最新的课程标准和简单的模仿抄袭。很长一段时间,旧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的性质,即“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过分渲染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过分强调美术与文化生活的联系和作用,于是,得出结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必须有文化渗透。过分强调美术的人文性,就会弱化美术作为视觉艺术的本质。于是,2011版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对美术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义。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程的定义中去掉了人文性,取而代之的是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这是对美术课程本质的认识。美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态度和审美追求,我们更应该强调视觉性而不是人文性。人文性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并不是根本本质,唯独视觉性是无法取代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视觉性是美术的本质;实践性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性,是艺术的本质;人文性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而愉悦性才是少年儿童与艺术亲密接触所必须追求的。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是相互依存、融为一体的。不同的课程内容,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包含较多的文化内涵,有的则要突出趣味和创新。不管什么美术课,都不应该把人文性作为主要的内容来讲授。比如,《窗外的景色》一课,不用详细介绍窗户的历史风格和地域文化区别,只要简单介绍不同风格造型的窗户特点即可;《我也是艺术大师》一课,不用过多介绍画家的生平风格特点,只要引导学生发现画家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就行了;《古朴精美的华表》一课,不用深入介绍华表的发展历史和作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因为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华表各组成部分所隐含的含义,只需让学生明白华表是一种精神信仰和追求的体现,能代表人们许多美好的追求即可,
然后引领学生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华表”。还有《五味瓶》《黑与白》《感受声音》等各种造型表现领域和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更应该弱化人文性,突出强调愉悦性、视觉性和实践性。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美术课程的四种性质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过分地强调某一种性质,势必会弱化另外三种性质,这是不科学的。视觉性必须贯穿始终、人文性适当体现、实践性必不可少、愉悦性牢牢抓住,而且面对不同类型的美术课程内容,其比重还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是每一节课都一味地追求浓浓的文
化味。
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可以离开多媒体设备吗
当下,多媒体设备已经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甚至已经成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能力也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之一。多媒体设备进入学校的发展过程是:一开始时,令师生羡慕,因为太先进了;慢慢地,被老师广泛运用,因为太方便了;现在,开始出现了争论,因为太依赖了,于是,出现了回归“原始课堂”的呼声。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或排斥使用多媒体设备都是极端的错误观念。
多媒体设备作为一种工具进入学校,成为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它是科技发展的产物。而科学发展的最高追求,就是改变生活,利于生活。多媒体设备受教师欢迎,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有其必然性的。因为它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方便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观察、感知、理解、思索、想象等。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先进、更方便的多媒体设备,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有了这么先进的工具,教师不去使用,而去追求“一根粉笔写人生”的原始教学状态,不正是一种排斥现代文明、阻碍文明发展的表现吗?究其原因仅仅在于,因为教师经常使用和借助于多媒体设备,会使教师的备课教学能力水平降低,形成一种依赖。我们不禁要联想,如果一个人会开车,而且经常开车,我们绝对不会怀疑这个人会失去行走的能力,可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我们就要怀疑老师会失去备课和教学的能力呢?实践恰恰相反,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设备,必须经过认真的备课和思考制作,才能帮助其实施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水平和能力。
现实中,我们确实也发现,有些老师没了多媒体设备就无法继续上课,或者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把本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内容依赖多媒体来呈现,使多媒体设备成为一种花花架子,也确实让许多听课者哭笑不得。这种现象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尤为明显。课文中明明就有的一句话,一定要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一道例题书上本来就有,非要搞到多媒体上等等。这是没有合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或者是教师没有认真备课,养成一种依赖多媒体的惰性导致的。当我们看清问题的根源之后,就不难发现,不是多媒体设备有问题,而是使用多媒体的人出现了问题。
美术是视觉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传递思想、情感、审美情趣的。试想在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年代,美术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全班五十几个人看着画范图的老师背影,不知道教师在画什么;睁大眼睛仔细欣赏教师带来的只有豆腐块大小的梵・高作品,怎么都看不见作品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制作一张小小的藏书票,任凭教师如何仔细示范刻版,学生都看不见,更听不懂;列举家乡的桥和塔,只能靠语言来描述它的样子,最终还是不知道它的模样。这样的美术课堂教学,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吗?在现实中,甚至出现了把学校即将淘汰的或者比较差的设备配备在美术教室中,导致学生看到的色彩,已经不是原来作品中色彩的样貌,有的色彩甚至是相反的。有的图像模糊不清,更别提有多少视觉冲击力。美术课堂教学最需要一流的多媒体设备。
排斥多媒体设备,倡导“原始课堂”,是违背《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的。美术课程有其特殊性,离不开视觉冲击。而过多依赖多媒体设备,把多媒体设备当作小学美术教学的万能工具,
也是不可取的。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巧妙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霞.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学月刊:小学,2012(1-2).
关键词:农村;城市;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改革;原因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改革推行已久,且在许多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在城市的小学美术教育中。然而在很多农村地区,美术教育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1美术教育改革现状对比
1.1两所学校的开课情况
经过对一所农村小学和一所城市小学的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是根据年级来开设美术课程,低年级每周开设两节美术课,而高年级每周只开设一节美术课,并且在开学的前期和后期,美术课都会以各种理由被语文或数学老师占用。而城市小学不但能够保证每堂美术课的正常上课,而且他们还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在下午放学后还有课外活动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美术。
1.2两所学校老师的基本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农村小学有两名美术教师,一名是近年某高校的毕业生,另一名则是已任教20余年的老教师,该小学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所以美术老师现在主教语文,兼职美术。而城市小学则不一样,他们有一名专职美术教师。然而,就两所学校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城市教师学历结构普遍比农村教师学历结构高。
1.3两所学校教材的使用情况
这两所学校都是使用人教版美术教材,三位教师均表示能适应教材的编排,但使用教材时却有所不同。农村教师上课是跟着教材编写的篇章做教案教学,没有太多的新鲜事物注入课堂,虽说教师们也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但是学校条件有限,即使想让美术课上的更新颖一些也是有心无力,所以最终还是教教材而不是使用教材。而城市的美术教师则是教材作为参考,从另一个层面来引导学生学习,因为他们学校有专业的美术教室,在教材之外还有许多的课外资料供学生查阅。
1.4两所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后,明确了目标内容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又是义务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调查的两所学校来看,农村的学生几乎是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他们接触外界的东西太少,思维打不开。而城市小学的学生基本上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因为城市的学生见得多,老师带他们接触外界的机会更多。从这可以看出,学生的生活环境跟老师的教学实施有很大的关系。
1.5两所学校学生家长的意识情况
在调查这两所学校后发现,学生的家长对学习美术课的意识存在很大的差异。农村家长的想法就是在哪里读都一样,反正都是读书,而城市小学家长的想法则截然不同,他们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学环境。农村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基本上是父亲外出务工,由母亲在家照顾孩子或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并且爷爷奶奶受教育少,又缺乏对孩子教育管理的精力,更别说让他们接受课外兴趣班的培训了。但城市小学的家长则不一样,他们基本上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出去走走。
2影响美术教育改革的因素
2.1素质教育的落实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是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对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价还是主要依据升学率,学生的成绩越好,就代表学校教学质量越高,学校地位也随之提升。美术教育在各大学科中都是附属学科,不会被纳入升学考试的范围,所以很多学校在临近期中或期末考试时都会占用美术课。农村教师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课程安排主要还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在上课期间,只要语文、数学课有需要,那么美术课就会停课。然而在城市小学,他们的文化课全部安排在上午,下午基本上都是业余课。他们在上完业余课后,还有专门的兴趣课,兴趣课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这样的开课计划就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素质教育。
2.2教育经费的投入
美术教育有它的独特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中需要有专业的美术教室,还需要多媒体、图书、影像以及专业的实训室等。然而在这些设施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可是一笔巨大的教学开支。因为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投入这么一大笔到美术教育中,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的美术课就只能以欣赏课和画画课为主。相反,城市小学的美术课就截然不同,他们上课有专业的美术教室以及多媒体、图书等。他们的教室也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来装饰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2.3教师培训
从调查中发现,虽说两个学校都配有专职的美术教师,且教师都是师范院校毕业的。但就农村小学的两名教师来说,一名是刚走上工作岗位,一名是任教20余年的教师,在年龄结构上就有差异,在教学计划上就会存在分歧。并且学校每年给老师提供的培训机会本来就不多,即使参加了,也都是一些进修校的培训,进修校里的培训人一般以讲授为主,基本没有实践指导。所以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学生面前也无法完全实施。虽说城市小学整体的教师结构比较年轻化,教龄在3至5年,但也正处于摸索阶段,且缺乏专业的教师引领,这也是一大问题。
2.4教师的认识不足
从美术课的开课计划就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的教师对美术课的认识还不够,虽然他们说要把美术课上好,但是在有限的条件里,他们也无法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的学习要求,教师也无法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没有机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他们对当下的教学的认识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认为只要进进修班学习一段时间就可以教授学生。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错误的。
3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改革面临着诸多问题。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达到美术课程标准,以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深入素质教育。其一,在美术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要对自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授课时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其二,要让全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用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各个地区都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教学,这跟教师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与此同时,各地区的教育部门也应该对当地的教育给予重视与帮助,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修与培训,改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总之,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只有教师的观念有了转变,并且落实到了教育中,美术教育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小学美术;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
新版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到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由此可见,小学美术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作为地处泉州地区的小学,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几年成为区域热点,而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些民族文化,也成为了当今的一个疑问。笔者结合小学美术课堂,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契机,让泉州非物质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实施:
一、了解优秀文化,开拓艺术视野
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厚重的民族文化财富,其中有不少是民间美术项目。在教学中,我认真反思,新生代是未来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所以应该利用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不断走进、亲近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优秀文化,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在本学期一开学,学生的学习任务还不是很重,我就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带领学生来到泉州当地的博物馆,在那里学生看到了很多泉州各类废纸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一些美术项目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在随行中我观察到不少学生还记录了一些美术项目,课后又利用便捷的网络资源实行搜索,比如对于惠安石雕,有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课后通过网上的一些视频、信息实现了补充,开拓了自身的文化视野。
二、运用信息技术,营建开放课堂
伴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大力发展,新课改也在无形之中要求要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让教学变得更加快捷、具体、形象,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合,有助于提升美术课堂的效率。传统的美术课堂基本是教师宣讲,学生相应完成一些作业的形式,而运用信息技术之后,美术课堂变得更具有开放性。
比如在美术课堂中,我将“泉州木偶头雕刻”放到教学中来,“泉州木偶头雕刻”也是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浓重一笔,通过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视频教程,学生观赏到了泉州木偶头雕刻的全过程,这比单纯的教师宣讲显然要精彩很多,随后通过视频上的雕刻细节,学生还将这样的体会写到了作文中,类似的这种开放型课堂的思路,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受益匪浅。
三、注重课外活动,支持文化交流
传统的小学美术课堂都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教师显得比较主动,而学生显得较为被动,新课改要求实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那么怎样实现小学美术课堂的“以生为本”呢?美术与文化相联系,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该不断走进校园,所以在引领泉州非物质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过程中,我注重课外活动,支持文化交流,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受益颇多。
比如我曾经组织了一个课外美术交流小组,该小组交流以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比如曾经针对安溪的蓝印花布、水密隔舱海船制造技术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主要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如何传承为主,并且美术交流小组一起撰写了相关的方案,虽然可操作性不大,但是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思考却给了我很大的欣慰。
四、关注学生实践,践行文化传承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可见,实践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纵观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真正做到传承,那就应该开展实践。而实践方面的缺乏也正是近年来小学美术教学所呈现出的缺憾,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与此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实践方面的能力。
在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我除了利用美术课堂开展介绍,还引导学生勇于实践,比如最普通的民俗的惠安女服饰、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到了周末和课余时间,我带领学生走进这些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并且让学生亲手制作,在他们的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动手能力带来的无尽乐趣。此外,基于我着手研究的关于“妆糕人”的课题,主要以粮食为主要创作原料的民间传统艺术,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了很多不同的原料进行制作,制作出各种形状,他们倍感收获和快乐。
总之,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的迫切的历史性的任务,也具有较高的时代意义。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凭借自己敏锐的嗅觉、灵活的教学,让学生在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中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刘秋泉,江国忠,曾川,郑阳汉.让民族文化在孩子的心里生根――麻阳锦江小学美术特色教育发展纪实[J].湖南教育(上旬刊),2009年5期
[2]王红川.如何在内蒙古地区对小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术教学[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2年2期
【关键词】农村中学;美术;专业素质;美术教育;美术课程
由于诸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形同虚设。有的学校只是体现在课程表上,于是造成在很长的时间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总是没有起色,真正相当一大部分学校还没落实美术课,由于片面强调给语文、数学课长期如此语文、数学成为老师的责任田,而艺术学科则成为被遗弃的一片荒土,无种无收。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将美术课视为负课,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这样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而实际上,由于错误的主科和付科的认识,以及美术教师的缺乏或换岗,致使农村的美术教育举步维艰。农村美术教育的出路在哪里,我认为,关键是要解除困境,突破瓶颈,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坚定不移的走农村美术教育改革之路。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陈旧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因信息闭塞、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观念上仍旧是:美术教学就是传统知识与技能,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教学还是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
(二)师资匮乏
没有专业素养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由主科老师兼课。不少学校为了执行国家素质教育规定,虽然没有合格的美术教师,为了开齐开足美术课程,没有美术素养的“主科”教师被“赶着鸭子上了架”其实,由于兼课老师根本不具备兼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是让学生看一会美术书,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任学生胡乱地画上一会儿,便成为处理语、数、外的作业课了。
(三)环境条件的制约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有三大制约:一是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山村完小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数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是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大部分担任美术课都由语、数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所以也缺少这方面的观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三是相应的教学设施欠缺及交通、信息等方面的闭塞,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距离。
(四)评价标准的单一
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是单一的。除此之外,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因此,评价方式、评价人都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仍是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层面,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的技能训练,轻视了学生多元的、逆向的思维创新及人文素养的有效养成。
二、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策略设置
通过对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状况的分析,深感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难以真正实施,特别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后劲不足。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反思扬弃,让美术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多年来,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加上教育管理意识落后,师资队伍力量不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课改的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蒙教育,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美术教师应努力走出课堂,让学生开拓视野,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整合资源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去体验美术的趣味,体验美术带给生活的魅力,体验成功学习的喜悦。
(二)加强师资,改善条件,释放美术教师的活力
加强对农村中学美术师资的培训工作,使农村中学之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稳步的提升。
(1)符合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为:①具有新的教学观;②确立新的学生观;③建立新的教材观。
(2)美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使农村的美术教师具有:爱岗敬业、艺德健康、品德高尚、教书育人等品质。
(3)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训。一个称职的美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和最基本的美术技能外,还须有一定的人文知识素养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三)促进城乡及农村校际间美术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增强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科研能力
(1)努力创造条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到城区中小学去求教取经,请城区的专家型老师到农村来上示范课、观摩课,让他们到农村来传经送宝。
(2)主动与城区学校结对子,实现城乡间的美术教师互动,让农村的美术教师接受城区教师的帮扶。
(3)在农村校际间进行美术公开课竞赛活动,并邀请教研室和城区的专家点评与指导,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四)完善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分数,而美术却没有分数的要求,这就容易失去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为此,在美术课中,教师要重视倾听与思考学生的声音,以引导学生建构自我评价,同时,应采用民主、开放的多主体评价方式,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采用小组内同学互评、小组间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着重对学生的活动状态及在活动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和体验进行评定、鉴赏,使教师的指导水平与学生的能力均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内涵 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育与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最重要的艺术教育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受到冲击,也对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面临改革教师首当其冲,小学美术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精神,更新美术教育观念,深化美术教育内涵;在教师素质的培养、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变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小学美术教育质量,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1.新课程下美术教育内涵与外延的深化
基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小学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变革,与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综合素质培养相适应。多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走向“综合性”。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教育与教学应在“综合性”上做文章,这种“综合性”并不是简单的、杂乱无序的学科知识堆积,而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1.1 注重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注重小学美术学科双基(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拓宽学科知识学习的广阔度,注重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渗透、融会贯通,以适应小学艺术教育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1.2 美术教育功能内涵的深化
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教育功能也由单纯的美术教育向多种教育功能转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上应体现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综合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1.3 教师应注重技能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学科内容在教学要求上有了适当的“调整”,淡化了学科的专业技能强度,在要求和内容上进行了“降低”与“弹性”的增强。
2.美术教师进入新课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2.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强调转变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组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美术新课程要求教师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教学活动,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内在的发展需求和美术教学相吻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2.2 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美术教师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对强调学科知识的常规教学胜任自如。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3.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个方法得体会让人终身受用,一个方法的失败会让人遗憾一辈子。新课程的实施不得不改变一些已有的教学方法,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只不过适应不了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但必须补充新鲜的“血液”。
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教学手段需要更新,现代媒体教学融入课堂已成为必然。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练习、巩固为主的美术教学模式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时代在发展,需要有“发展的眼光”。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来反映美术教学过程,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优越性,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多媒体教育中,运用课件教学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前运用计算机把课件做好,上课时只须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
4.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5.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结合高校师范课程,所培养的应是走进学校的美术教师,而现阶段高校美术课程设置与中小学美术课程脱节较严重,这就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着手,调整高校师范美术的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使其与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相接轨。
美术课程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
1、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意义
高校师范院校承担着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任务。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油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思维、教育模式。
通过自己的实习,发现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中折射出的问题更严重。走进中小学的课堂,发现现在的中小学除课堂正式教学外,兴趣班开设的也较多。除了素描色彩之外大多都有版画、泥塑、陶艺、书法、篆刻、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小学还有儿童画创作课。
2、怎样使高校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接轨呢?
(1)首先大学教学与课程设应该与社会的发展及教学的更新相适应。课程设计应紧追时展的步伐,课程的开设应具有鲜明的预见性,把学生培养成多元化的全能人才,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应该不断地进行课程更新以切实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相配套。比如,开设一些多媒体、手工的操作实践课、vidio(影视制作)、电脑设计课,学习flash动画等相关课程。针对小学涉及一些手工制作、拼贴、剪纸,儿童画创作等课程。这样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才能运筹于中小学美术教育这片领地。
除了教学设施与方式要配套外,还要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在力求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适应当今对基础教育理论的扩充,以最大限度地扭转美术学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低的这一现状。
(2)调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加强教学实践
a、要修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
综观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美术教育课程计划,可以发现高校美术教育课程仍偏重技能性训练方面的内容,如造型表现训练的课时占很大比例;美术创作至今仍然是师范类毕业生的重头戏,也是评价其能力的重要标准。很明显该课程计划还是以培养专门从事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为方向的,仍然保留着专业美术院校课程设计的痕迹,在目标上有大同小异之感。现在把美术创作定为是评价毕业学生能力的课程科目,就不如改为以美术课堂教学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更符合《标准》对美术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因此,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该注意这些方面问题:既注重以美术教育学科为中心,又要兼顾实用艺术、综合艺术和人文知识的教育;既要注重各类艺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过程的教育,又要兼顾基础技能的训练;既注重比较宽泛的艺术学科知识的教育,又要兼顾学生独特美术个性需求的发展。同时,还必须对学生从事美术教育必需的教学组织、实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使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清晰化,才能够设置出适应当前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体系,才能防止高校师范美术教育办学方向偏离轨道。
b、重整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践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很大程度上偏向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计,多以专业画种或美术门类为设置主线。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这样的体系难以与《标准》[1]的目标要求、课程结构和内容相适应。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尤为重要。《课程标准》[3]指出“学习内容应适应高中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标准》规定的美术课程,其内容和量及涵盖的面更为宽阔。教师除了应具有造型艺术的知识及技能外,还涉及了实用艺术、表情艺术和综合艺术的知识。所以,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减少单独开设的技能课程的门数,把一些技能课程、史类课程和相近课程进行合并,以确保有课时空间来调和课程结构。合并后的技能课程其知识性、体验性的掌握,比技能性掌握更重要。如版画与雕塑、油画与水彩,其体验的过程比技能的掌握更重要;技能传授,教师的演示比口述更重要。比如说有48学时的雕塑课程或48学时的版画课程,那在这个时间里能够培养雕塑艺术家、版画艺术家出来吗?不能。
3、通过课程调整对高校师范美术教育体系的要求与建议
通过课程的改革调整使高校课程同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校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走出过于专门化的美术教育,尤其是专门技术化的狭小天地。从纯艺术领域到实用艺术领域,从理论领域到技术领域,从审美领域到创造领域,从普通教育领域到艺术教育领域都应涉及,从而建立一套完备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完善与发展。
由于调整后课程体系容量大,在课程内容的难度上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与专业美术学院拉开距离,从而才能保证教育科目的课时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美术 课堂教学 探究
新课改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旋律,小学美术学科也不例外,随着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打破了以往美术的知识界限,教师必定要以新理念指导教学。在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的体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改变了美术教学的探索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小学美术比较注重传授学生美术的基础知识,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大部分教师都会强调美术学习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增强了学生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美术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强调应该认清学生是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美术教学不是要注重培养个别具有天分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的学生实施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才。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二、改变了美术教学的模式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依据教材预设课堂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控制整个课堂,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失去了主动性。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的机会非常少,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教师还给学生灌输美术课是副课的思想,美术是旁门左道,抓紧语数外的学习才是最紧要的,其他无所谓,考试也不考之类。久而久之,学生会养成懒于思考的不良习惯。因此,美术教学必定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
1.做好学生兴趣的引导可以激发与驱使学生自主学习动力的源头。学生对课程内容有着浓厚兴趣的时候,他的学习动力就强,学习持久力也更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努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带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程教材内容结构新颖,选题生活化,使得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美术课堂的视觉性。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丰富课堂内容,充实课堂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3.联系实际生活,让美术学习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美术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要想把美术教育好,就必须要善于将实际生活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且能够融会贯通。
4.注重课堂的创新教学,激发学生艺术创新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也不能懈怠促进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竞赛与游戏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兴趣,鼓励其敢说敢想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表达力。
5.注重学生的激励教育。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激励,不但会使学生体会到作品完成后卓越的成就感与喜悦感,更能进一步激发孩子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美术专业技能有极大的帮助。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对亮点加以鼓励,也要实行学生互评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三、改变了美术教育的教学评价
在美术教学中,能否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直接影响美术教学质量。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激情,可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使用基础的艺术形式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的唯一标准是美术技能。2.不能够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美术评价。3.学生没有发言权。4.忽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结果。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因此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评价。(1)鼓励式评价。一句赞赏,一阵掌声,都能让初中生信心倍增。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主动、积极投入美术学习,从而产生浓厚兴趣。(2)多种方式、多方面的评价。我们不仅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认真观察、考查每位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从多方面评价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3)评语式评价。评语式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可以指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进步,增强评价的说服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4)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做出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对教师的评价让教师能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查缺补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有力措施去发现更多的突破口,把各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让学生更加喜欢上美术课。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伴着新课改之风,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更快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S].2011.
[2]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