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课堂教学实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堂教学实践论文

篇(1)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

篇(2)

在教学中,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不可分。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但如何才能教学生学呢?特别是如何才能教学生学得好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了。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研究。首先,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学实践,而且必须以教学实践作为基础和前提,没有教学实践,就无所谓教学研究,离开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教学实践也离不开教学研究。我们要大力提倡并且鼓励教师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实践中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建立一套具有自己风格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教学研究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树立学校正常教学风气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中,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业务水平,以适应不断深入的化学教学改革。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初中化学教研活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必须具备教研的激情和兴趣

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往往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愿意做,做得越投入,效果就越好。兴趣跟自己的奋斗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确立一个人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目标有近期目标,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往往是为某个阶段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定的;远期目标是一个人较长时期的工作目标或一生的奋斗目标。一个人一生的努力总是力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一个教师有了当一个优秀教师或当一个教育专家的目标,便有了教研的动力和激情。有了动力和激情,便会有效果(收获);有了收获,便有了兴趣;有了兴趣,便促使继续钻研。这样,将逐步由小成功到大成功,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激励自己不断深化研究,上升为教学科研。

二、应该确立突破口,从基础做起,逐步升级

首先,从钻研教材、熟悉教材入手,准确了解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编排意图。其次,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再次,研究教材、教法,活用教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把学生教会、教活,使学生会学。

三、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比如,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总结重要的思想方法等。对例题导学要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以引导、点拨、诱导、疏导,使学生学到方法,学会自己分析、思考、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会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练习,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灵活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智力得到最有效的开发。

四、就是对新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研究怎样深入浅出,以旧导新,既要学生“温故知新”,又让学生“知新温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能性、创造性,尽量用最简单、易接受的方法或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讨论。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将对教材教法研究上升为理论,提出或引用教改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进行教育科研。其大致步骤是:①调查研究;②设计方案;③借鉴经验、试用、对比研究、实践论证;④总结、反思;⑤再实践、再总结、修改、完善,提炼升华成为教育科研成果。

另外,教师进行教研要树立四大精神和作风:一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教学研究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浮夸。假设教学案例、编造教学数据、剽窃别人的科研成果等等,都是不可取的。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作风。开展教学研究,一定要做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动脑(多思想)、勤动口(多请教)、勤动手(多写作)、不怕烦、不怕苦、不怕累。三是深入细致的精神和作风。深入细致地观察、调查、分析等。四是科学严谨的精神和作风。教学研究不能满足于一般了解,更不能虚假、浮夸。

对现阶段化学教研活动,我提出三点整改策略:

1.优化教研工作程序,避免教研活动的盲目无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研究之路。除了学校给教师创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外,教研组在常规工作中要优化教研工作程序,使教研活动有主题,理论学习有内容,教学方法有指导,专业发展有目标。

2.丰富教研活动内容,激发教师的教研兴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如让课堂教学有特色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上示范课、共同研讨等形式带动大家一起提高。组织各备课组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课题研究、教学方法交流。根据学年教师工作成绩,如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论文获奖情况评出先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3.加强专业引领,突破教研“瓶颈”。专业引领是制约教研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首先,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教研的开展要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创造良好教研的氛围。可采用结对子、随堂研讨等形式给年青教师以帮助和指导。其次,要积极争取专业教研人员的支持,积极利用外部条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再次,加强化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对每次的理论学习要有具体的要求。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机会,使学科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以促进学科组共同发展。

篇(3)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7—0018—01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作为。优质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去实现。我们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自主学习、校本教研、外出培训学习等多种途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促进教师的自我理解和专业自觉

教师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我对专业发展的理解、专业自觉、专业追求。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工作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制定出自我实现的目标,持之以恒,在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中,通过专业学习、反思性教学、写日志、 讲故事 、写自传等形式,提升专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的总体规划部署,督导检查。在日常教学中,安排教师自主学习、开展教学反思、教育叙事交流,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年终对照《教师专业发展考评办法》和目标责任书,进行考核评价,对教师自我专业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本教研文化

1. 构建校本教研模式。在构建校本教研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三方面的探索。一是搭建组织机构。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分学科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研讨交流,分享经验,解决问题;领导班子每周听一节常态课,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跟踪指导青年教师。二是创新校本教研模式。采用校内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实践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新课程为导向,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信息交流等多种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三是优化校本教研活动。首先,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类培训。其次,充分发掘校内资源,开展多样化校本培训。最后是构建教研团队。学校在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的基础上,组建了语文、数学、综合等学科团队,由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负责,以传帮带形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观摩教学、主题阅读。在参与教研活动,各级、各类比赛中,团队成员出谋划策,发挥团队的力量,合作共赢,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 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第一,制定校本教研规划、学期计划,每年根据实际修改完善教研规划,教研计划做到切实可行,具体、操作性强;第二,校本教研中的职责分工,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根据各自的职责、学科不同,进行合理安排,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确保校本教研质量;第三,校本教研中的团体教研制度。团体教研制度是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出学科团队具体的教研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人员安排,使团队教研活动达到培养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建立校本教研激励机制。第一,目标激励模式。学校对每位教师量身定做了自己的校本教研和专业成长目标,引导教师认真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努力实现专业成长目标中体验教师职业的快乐和幸福,实现个人的人身价值。第二,氛围激励和榜样激励。学校从上到下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形成重视教研、人人参与教研、通过教研提升教学能力的良好氛围。第三,奖惩激励机制。每年年终,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成绩的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激励教师重视教研、重视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自主研究、自我提升的意识,努力从重复作业的教书匠向学习型、研究型、智慧型教师转变。

三、外来知识的吸收与分享

篇(4)

在“由教师自我剖析所想到的(一)”中,我们已看到了一位教师自查剖析的情况。在其它教师的剖析材料中,从存在问题到分析成因,继而到提出的整改措施与方案,都为促进每一位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扫清了障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措施。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其它教师的自我剖析材料吧!相信你也会升腾起一种自查剖析的欲望!

第一位教师:

一、存在的问题

1、对小组教研工作参与热情不高。

2、课堂教学语言欠精炼。

3、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4、对课堂上闲散和好动的学生批评的言词过于严厉。

二、原因分析

1、认为搞教研需要时间,作为借聘教师,只要把自己的课上好,没有必要把自己捆的那么紧。因此对教研工作热情不高,态度消极。

2、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虽然也听过很多优秀同行的示范课,但自己在备课上仍欠深钻教材,疏于练习教学基本功,至使课堂语言表达欠精炼。

3、班上有三个学困生基础知识太差,看着拼音也不识字,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只要他们处于看似听讲的状态,有时就忽视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课堂上固定存在着几个“多动症”和“好走神”的学生,与家长沟通后,家长的反应平平,后来我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教学的事情本来就多,学生在校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既然与家长联系了,也解决不了问题,为了课堂教学进度,没有耐心的引导学生认真听讲,而是用批评来解决问题,学生虽然当时认真听讲了,但治标不治本。

第二位教师:

一、存在的问题

1、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学习不够坚持,不能持之以恒,没有计划,没有系统性,学习后反思不够深刻。

2、在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方面不够耐心。平等对待学生是做好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是,自己有时上课时,学生不听话,因缺乏耐心,也常训学生,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对待学生(特别是调皮学生)确实缺少耐心。

3、在教学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创新。本人虽然能运用新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工作,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忽略了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

4、在工作中还不够主动激情,存在干劲不足的问题。

二、整改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实验活动,经常与本组教师探讨相关的问题。同时,还撰写相关的实践论文、案例、说课稿和教学设计,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地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能尽快的提高起来。

2、工作中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保持平和心态,对待学生方面,要做到平等、公正的态度。特别是对待基础差的学生要有耐心,有恒心、有责任心。

3、只有创新才会发展,在教学上要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实施一条轻负担、高质量之路。

4、争做主人翁,决不做局外人,只要对教学有利不管是否被采纳,也要敢于提出,努力实践,凡是都能从大局出发,从实事求是出发,从学校发展出发,不计个人得失和荣辱,为学校出谋划策,以饱满的激情,十足的干劲迎接每一项工作。

第三位教师:

一、存在的问题

1.对教研工作不热心,态度消极。

2.有时学生中出现问题,与家长没有及时取得联系,家访较少。

二、原因分析

1.是认为搞教研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事,而是教研部门专门从事教学研究人员的事,我们老师没有那个水平,不会搞,也没有时间,更没有必要,况且其它有些战线的同志还是“上班没事干,拿份报纸看,不要一小时,全天事做完”,为什么要给我们老师捆得那么紧。因此对教研工作热情不高,态度消极。

2.是总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家访又难得走,教学的事情本来就多,忙不赢。学生在校只要不出什么大问题,没有必要给家长讲,有的事情既使与家长联系了,也解决不了多大问题,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太关心自己的小孩,更谈不上辅导他的学习。因此家访也就少了。

三、整改措施

篇(5)

[摘要]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计量、发送、传递、交换、接收和储存的一门新兴学科,而网络集成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理论对网络集成教学的各个教学环境进行改革探讨,指出网络集成教学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网络集成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主要向学生传授网络集成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网络的设计方法、网络工程的施工管理与技术指导、网络工程的测试与验收,以及相应的基本技能。目前的网络集成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不仅形式繁多,且设备更新换代很快,在该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很难全部详细讲解,而且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我们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这是网络集成改革的发展方向。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将信息论引入网络集成的教学过程中,希望改善网络集成的教学效果。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数学家香农提出的。信息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论即香农早期的研究成果,它以编码理论为中心,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模型、信息的度量、信息容量、编码理论及噪声理论等。广义信息论又称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及其运动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信息科学方法论为主要研究方法,以扩展人的信息器官的功能为主要研究目标的一门新兴的横向科学。它把各种事物都看作是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达到对事物复杂运动规律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它的特点是撇开对象的具体运动形态,把它作为一个信息流通过程加以分析。在网络集成教学过程中将该课程当作一个信息流动的系统,知识传授是系统的信息输入,采用改进后的教法是信息的传输处理,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信息的接收处理,最后以信息度量指导课程的测评。运用信息论指导网络集成教学改革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网络集成课程准备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课程准备包括教学内容准备、教学环节准备、教学方法准备、教学评价准备等几个方面。课程的准备实质是信息资源的处理,它是依赖人的理解能力的概念化的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聆听、感知等认知方法处理接收到的信息。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就要考虑到所要传递的信息的形式、性质、编码形式等因素。

网络集成教学内容包括网络设计与网络管理、网络标准与标准化、网络施工与测试及新产品开发等内容。现在的教材都有一个普遍不足,就是滞后于现实网络的发展。另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网络集成信息的渠道很广,所以时常出现学生掌握的某些网络知识深于教材、广于教材的现象,所以一味的按照教材准备课程会很被动。

(一)在教学内容准备上,根据信息论的理论,若某一事件产生的概率是P,此时的信息量为:H=-log2p。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所含信息量越大。教学内容的准备是对小概率内容的编码,即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知识点进行组合、构造,以便保证充足的信息量,并且安排适当的信息点密度。

例如,网络设备产品更新速度很快,尤其是某些网络产品每半年升级换代一次。在备课环节上,一是要注重收集最新的产品信息,二是要抓住产品的延续性,从这样的角度对抽象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二)在教学环节准备上,根据信息编码的原理,建议采用哈夫曼编码。哈夫曼编码是一种无损压缩编码,它的编码思想是对于出现概率高的信息,编码长度较短,即可以简单表示或不表示;对于出现概率低的内容(即独特的网络特征)应重点表示,以达到用最经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信息到达率。

例如:在准备网络设备章节课程时,对家庭常用网络设备略讲,采用自学、导读等形式;而企业级、区域级的网络设备的特点、性能要重点讲解,并以设备的实际应用举例来加强理解,最后安排到实习基地进行感性的观摩实习,以强化学生的认知。

(三)在教学方法准备上,根据信息传输原理中的香农公式C=Wlog(1+S/N),S/N是信噪比,C是教学效果,W是教学方法。根据这个公式可知,要提高有效信息,就必须抑制噪声,减小干扰。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该对传递信息的信道加以甄选。

例如:在讲授网络集成课程时,不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因为多么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有它的适用条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比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等。

(四)在教学评价准备上,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网络集成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闭卷笔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网络集成的知识和技能的真正掌握情况,特别是技能方面的能力在闭卷笔试中往往是很难得体现出来的。按照信息论原理对学生接收、掌握的信息量进行评价,主要运用概率理论。具体的评价方法应该是多元化的,比如形成性考核、笔试、实训考核及论文考核等形式,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真实情况。

课程准备阶段是教学环节中关键阶段,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进行准备,还应该针对不同的专业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有重点的、分层次备课。在学时安排、具体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差异性,改变过去单纯追求网络集成课程体系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情况。

例如:根据网络技术两年制、网络技术三年制、网络系统三年制等不同专业的需要,合理安排周学时和教学内容。网络技术二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工程的实施及操作等内容;网络技术三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的设计等内容;网络系统三年制专业应侧重网络建设管理等内容。不仅要注意教学内容要与不同专业的岗位需求相适应,同时应注意与其他课程的前后衔接及横向联系,重复部分应根据专业需要进行调整。

二、网络集成课程课堂教学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以语言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语言序列的记录来表述。在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传统的讲授方法,存在信息量小、传输方式呆板、模式陈旧的缺点。

所以当今的课堂教学应注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形式丰富、贴近实际的教学改革,以符合现代教育培养人才的标准。新的标准不是以掌握理论知识和传统的课程体系来衡量,而是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为标准。因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需要,教学改革成为必然。根据信息论原理中的香农公式C=Wlog(1+S/N),教学效果C随着教学方法W改善,但是C与W的关系是非线性的,W∞时,C1.44,而不是∞。结论是改革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但不可能无限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该一方面改革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教学大纲、充实教学内容等多种渠道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网络集成课程,如何改革教学方法呢?

将传统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能力体系。教学中不能只简单教授知识点,而是要善于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区别不同的问题,找出内在的联系,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水平。

例如:讲广域网网络技术章节时,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各种广域网网络技术的特点、协议、主要技术原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提前自学,做好笔记。课堂上教师主持讨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学习体会,分析这几种广域网技术的区别及各自的优势,最后总结出这几种广域网技术的适用环境,课后作业是针对某一网络进行广域网技术选择并解释原因,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结论。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了传统教法的23倍的信息量,而学生的参与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以便学以致用、学用结合。长期封闭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方法再先进,教学手段再科学,总是有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而走出课堂进入企业,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介绍指导下,不仅对各种知识、技术有了全面细致的了解,增加了感性认识,同时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返校后的讨论、总结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

例如:在网络综合布线章节时,我们采用开放式教法,提前讲授打线、布线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在学校的实训室做了一些相应的练习。然后组织学生到某集成工程工地实习,由工程师、技术员进行讲解并跟班工作,虽然只工作了1天,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出奇的好。

在能力培养方面要采用“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所谓项目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选择一个项目主题,自己制定项目的实施步骤,在教师的辅助下完成整个项目,最后与教师讨论实践结果。项目导向式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因为每个学生的方案各不相同,一名教师要应对多个学生的方案进行讨论和论证,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例如:在网络集成的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布置设计“网络方案”的实训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方向选择设计对象。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方案的设计目标及可行性,并在设计中给予全程指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网络集成有深入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网络集成课程考核阶段的信息论应用

网络集成课程考核一般是由理论笔试和实践考核(实训报告、实践论文)两部分构成。对实训的考核,我们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和模块,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情况进行记录,由此可实现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行为的有效记录,即“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是体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程度、掌握程度的最佳考核方式。

例如:教师对学生每一次的实训都进行成绩记录,最后得出本课程的综合实践成绩。

四、结语

网络集成是一门交叉性科学,它融合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在进行网络集成教学时,应该借鉴和吸取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进行消化吸收,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信息论对信息的传播、接收、评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应用在网络集成教学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连仲,计算机网络集成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前言.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一、新时期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要求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部和高教司的领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列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求我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和理解素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涵,在教育实践中妥善处理好其辩证关系。

大学英语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期两年的大学基础性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其他专业课程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英语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包括英语听、说、写、译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实际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自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但是,作为在全国各高校普遍开展的语言类基础课程,大学英语仍然局限于单一的语言技能的教化和培训,无法真正体现新时期基础课程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大学英语课程长期以各种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考核方法都受限于应试型教学理念,英语的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过程只重视语言的认知和考核,而忽略了语言的重要载体――人文知识和文化教育,语言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导致学生普遍语言素质低下,难以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探讨大学英语全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推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

二、以通识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渠道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理念,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通才而不是工具人。

新的教育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单一的工具型语言技能培训转变为英语综合人才的培养。有意识地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能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能使其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又要有意识地使其能够在全面、开放、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和鉴赏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实现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参与国际交流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以培养高素质通识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就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文化知识的长久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陶冶高雅的语言文化情趣,构建合理的英语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语言文化综合素质。

作为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识教育的实施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继续长期以“大学英语”为公共基础课程;适当合理地设置外语选修课、语言类通选课等;开办旨在扩展外语学习兴趣的语言素质课堂,如英语专题讲座、课外阅读和竞赛等;开展英语社会实践活动,如外企参观访问、跨文化交流调查等;课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通识”特点,如英文电影观后感、跨文化交流体会、英文访谈记录、社会实践论文等。大学英语教学中开设多样化的通识课程能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特点的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要求,使语言教育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掌握基础知识、语言理论和技能的运用,而重点在于能否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交际环境中体验和感受语言的运用,能否培养学生较高的语言学术品质和思维方法,能否在语言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转变讲授型大学英语课程中严格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局限性,在通识课程中实现学生对语言文化的体验与感受,领会人类文明的精髓。

三、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完善手段

从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来看,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均可作为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有效改革途径,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教育理念和实践手段。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主要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在特文化素质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在文化知识传授的过程中,通过个性化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开展,将优秀的文化教育成果转化为被教育个体的内在品质,使其在情感、理念、思维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发展,促进其身心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内化,并通过教育实践外化为人际交流中的个性化表现。

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完善单一的大学英语评估方式。传统的大学英语评估体系主要依赖于终结性评估方式,即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习和教学效果:期末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英语考试等。文化素质教育落实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效地将其评估手段的重点转向形成性评估,使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既能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和评价的力度,又能体现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跨文化交际技巧、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活动参与的主动性、能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等方面均可作为考察和评定的范围,英语教学的主体、形式、内容、标准等方面都成为评估内容。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不仅学生的学习过程受到了全方位的督促和调动,教师也能及时更新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加强教和学双方面效率的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全面推行英语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仅能充实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而且能提高学生在交际环境中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英语文化节;校际间英语交流夏令营;各种主题式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演讲、朗读、写作比赛;组织学生定期收听英语广播、英语节目;开设英语原版电影赏析课程。全方位、多渠道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更加丰富了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单一乏味、效率低下的弊病,双方面调动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对比研究和实践,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手段,既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趋势,又能全面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质和应用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其长期作为教学改革的课题,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M].高等教育研究,1999(06).

篇(7)

关键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应用型人才

引言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非电类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知识,是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相关电学知识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仅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而且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已经成为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基本技能之一,学好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把人才培养与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又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如何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内容多与学时少”、“学好与用好”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提出了八点改革措施,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建立与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相关联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推进产教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在近几年的国内外各高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都始终把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但每个高校的教学体制和专业设置各不相同,学生个体素质也有差异,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借鉴,但具体实施过程还得参照我校具体情况而异。

1课程教学体系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学时减少与教学内容急剧膨胀的矛盾在不断加剧,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对应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能力需求,体现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与需要,体现行业、企业标准以及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由于每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该课程的需求各有差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按专业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让各专业根据自己对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合理对模块进行不同组合,已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1.1模块一基本模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传统内容中大部分还是基本内容,即为非电类专业的基础性内容,如长期起作用的电路基本定理、定律及基本分析方法,或当下还在起作用的如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由分立器件组成的放大电路也应在此模块中,因为它毕竟是集成电路的基础。基本内容中的基本点要讲清讲透,如直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基尔霍夫定律和欧姆定律,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基尔霍夫定律的交流形式以及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对称的三相电压和对称的三相电流;模拟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理想运算放大器的“虚短”和“虚断”;数字集成电路的基本知识点是各种基本门电路和触发器的逻辑特点和逻辑功能等。1.2模块二针对我校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各专业,包括机电、机设、机制、过程、工业工程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还应重点选讲磁路部分和电机部分,但不是按照电类的要求重点讲解电机绕组的结构、内部电磁机理、矢量图和等效电路等,而是重点突出机械类各专业常用的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转矩、机械特性、起动、调速、制动以及铭牌数据的计算等知识点。示意图如图1所示。1.3模块三针对我校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车辆、汽服、物流、交通、交工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由于汽车类专业的学生要对车载电池、充电桩、驱动电机、控制器、变频调速器和各种电源等设备要熟练掌握,所以还应重点选讲交直流电动机、驱动电机、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逻辑器件、电路中的反馈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等知识点,对于非电量的电测量方法也应掌握。示意图如图2所示。1.4模块四针对我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建环、建筑、道桥、给排水等,除基本模块中讲解的内容以外,还应重点选讲建筑电气相关知识,如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提高意义及方法、安全供用电常识、电工测量、常用传感器的电测量法、松下、欧姆龙、西门子等系列可编程控制器等知识点。示意图如图3所示。1.5模块五针对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焊接、材料、材成、材物等,以及针对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各专业,包括环境、环科、应化、化工等,讲解内容为基本模块即可,还可以适当在基本模块中再精炼些,如受控源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直流稳压电源等可以作为选讲内容,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将来跨到电类或机类专业的机会和可能性不大。

2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发挥。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为目的,教学模式应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积极探索问题导向、案例教学等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并能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现场教学、远程教学、模拟教学等适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综合教学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1铺垫法例如,在讲解晶体管工作特性时,从多方面反复强调放大、饱和和截止三种工作状态,与后续数字电路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前后呼应。2.2图解法与解析法相比,图解法是一种比较形象、直观、便于理解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将其应用在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当中,可以较方便地比较两个正弦量之间的大小和相位关系;将其应用在放大电路中,可以形象、直观地表明各信号交流分量的传输、相位和有无失真等现象。2.3表格法简明易懂、含义明确、详略得当,例如,在讲解数字集成电路各种逻辑门电路的逻辑功能时,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将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和记忆逻辑门的动作特点和规律。2.4对比法对可比性内容,如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RC和RL电路的暂态分析等,只需重点抓住一个讲深讲透,同时指出异同点,其余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2.5循环提问教学法课堂上,采用不断循环提问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处于思维状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6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有一些比较不好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使得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课件的制作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举例应用”这一标准,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科学系统性和逻辑性并存。2.7远程教学法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利用发达的手机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在线、实时地答疑解惑,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相结合的目的,还可以增进师生情感,为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讲课、听课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体验随时随地辅导答疑的乐趣,体验多样性的教学手段,使得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生动有趣,课余时间也能感觉到老师就在身边。

3改革实践教学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和内容比较固定和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后续专业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基于专业导向的改革,构建以基本操作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为主的三级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达到知识应用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基本操作能力是通过验证性实验逐步掌握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及实验的基本测量方法;自主设计能力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以便使其逐步掌握较复杂、系统的功能电路的设计过程;综合创新能力是按兴趣方向选择教师提出的命题或自由选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安装调试和测量,确定最终设计电路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

4多元化考核评价机制

采取课堂讨论、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以及实践论文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改变学生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5网络教学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依托辽宁工业大学教改项目《电工与电子技术微课教学方法研究》,建立并不断更新电工电子教学网站,完成电工电子多媒体教学视频、习题课资源共享视频、实验视频和部分电工电子课程微课视频的录制,实现课程资源的最大共享。

6教材建设

积极选用适合应用型专业教学需要的教材,或具有与企业联合编写的参考教材并具有明显的应用型专业特色。

7校企合作

与行业、企业、实务等部门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立企业专家进校的工作机制,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

8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提升

任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要走出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先进工程设备和技术的使用,了解企业真正需要我们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探索与企业共建共管共享的长效机制,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

9展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2004年被评为辽宁工业大学精品课程,电工电子实验中心2007年评为辽宁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本课题组成员为骨干力量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团队”于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高校教学团队。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果,但为了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应用技术的开发,其教学改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如何在没有后续课程支撑的前提下,更好地解决电工电子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仍然是摆在我们每个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2)目前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方法尚显单一,要进一步改革实践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EDA仿真技术及网络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效率。(3)开发更多的和专业相结合的实验和实训项目,给少数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多锻炼的平台。(4)派更多的学生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企业现实需求,让学生和老师都学会有的放矢。10结语辽宁是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础雄厚,工科类学生在省内的需求较大,同时伴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学科的知识更新较快,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更高。为配合我校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际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新形式下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对解决当前我省高校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等目标、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将起到一定的积极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香婷,刘涛,张晓春等.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

[2]刘大力,吕宏,王立峰等.高校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4.

[3]李裙,宋文龙,尹力.高校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3.

[4]王波,张岩,王美玲等.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