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8: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美文化差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差异;成因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它为一个语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有,也为这个语言社会所独有。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像个“地球村”,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但是中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
一、中美文化差异现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和历史的沉淀,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却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它是两国人民交流和理解的障碍和鸿沟。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复杂而多面的。
(一)文化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也就是说,凡事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并受到等级观念的制约。例如,晚辈见到长辈为表尊重要主动打招呼;学生要尊敬老师。而美国文化主要承袭了基督教中的新教思想,等级观念淡薄。美国人更注重个人权益,追求人人平等,没有辈份间过多的礼节。子女对父母、学生对教师都直呼其名,子女可以与父母争论问题.或提出自己个性主张。
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人情占很重要的地位。人情在中国社会中有其一定的社会结构性,人情与面子是相互联系的,讲情面的人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地回报别人的情谊。因此,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评价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及互相交往的情谊中建立和实现的。中国人强调家族及阶级层次。中华文化崇尚集体主义。人们之间相互信赖,团结合作,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时,集体利益总被放在首位。在衡量个人行为时,往往是以道德为准则,注重和谐、群体利益的维护,这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美国人崇尚个人自由,强调个人潜力的发挥,个人目标的实现及个人利益的追求,信奉法律至上。在美国,人与人之间多为互利关系,表现出人情较为淡漠,但却十分重视个人利益和自由,个人自我意识较强。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受到生产方式、历史传统、哲学思想及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受不同文化背景制约的中美两国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偏向综合性思维.强调整体优先,采用从整体到部分的思维方式,如表达顺序时,要由大地方到小地方,即国家一省一市一区一街一号;表达时间是按年一月一日的顺序。美国人则偏好分析性思维,强调部分的优先,在表达空间顺序时与中国相反,由小地方到大地方,时间的表达也由小到大。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社会风俗习惯方面,中美双方也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以中美文化对待不同动物的态度为例,在大多数的中国习惯语中,“狗”这个字都是贬义的,例如“狗仗人势”、“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等等;然而在美国文化中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种态度也体现在习惯语中,例如“Youarealuckydog”意思就是你真幸运。同样地,在谈及“猫头鹰”时也是如此,英语习惯语中有这样一句话“aswiseas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表明在美国文化中把其当成智慧的象征:然而,中国文化对待它的态度却截然相反,由于猫头鹰长得十分奇怪,叫声又很难听,因而古时迷信的人称其为“恶呜”,说听见夜猫子叫不吉利,至今还留下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等迷信传说。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也是中美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传人中国的这2000多个春夏秋冬里,其思想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更深深地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的语言词汇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成语都是与佛教有关的,例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五蕴皆空”,“半路出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等,这些词语如果单单从字面上来译成英语的话。会让美国人无法理解。同样的,作为美国的主流宗教,基督教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绝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的是犹太教和基督教所共有的上帝”,“1991年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有一半美国人相信上帝大约在一万年前创造了人。”因此,在美国文化中,“上帝”(God)这个字代替了“佛”在中国的意义,一些习语和谚语也与这个上帝有关.如“Godsendsfortunetofools”(傻人有傻福),“Godblessyou”(愿上帝保佑你)!
(五)非言语交际的差异
中美非言语交际也有很大差异。首先,在中国,我们不善于用肢体动作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与亲近,例如拥抱、亲吻。而在美国文化里,父母和儿女之问、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都没有问断过拥抱和亲吻。其次,在美国,当人们相互交流时,互相注视着对方的眼腈是~件十分重要的事.有句话说:“Nevertrustapersonwhocan’tlookyouintheeyes”(永远不要相信一个不敢看着你跟睛的人)。但是在中国却不需如此,甚至一些中国人为了表达他们的谦虚或尊敬而故意避免注视着对方的眼睛。再次,中关两国人民对于各自的空间距离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多数美国人在交谈时都不愿意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电梯、公交车或火车上,中国人可以容忍互不相识的人拥挤在一起,而美国人却无法忍受这样的身体接触.因此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上面.中国人要比美国人小得多。不仅如此。文化差异也体现在学校里.中国学生通常必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以示尊重.而美国学生一般都坐着。
二、中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现象,其原因也是各自不同,纷繁复杂的。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影响
中华民族生活在广阔的内陆土地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内陆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使得古代中国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农业经济条件下人的生活规律基本上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劳动,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养成了中国人特有的万物有限.有限寓于无限的哲学思辨观念,强调了群体问的和谐。美国人的祖先源自欧洲沿海国家和地区,航海业的发展使他们相信人的力量,崇尚发挥个性,勇于探险,富于挑战。他们讲究速度与效率,精于计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抵达北美大陆后,成为了第一批开拓者。
自然条件的恶劣、气候的多变和印地安人的骚扰使他们随时应付各种挑战,于是人和环境常处于一种相峙、对抗状态,也需要他们高度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信念,是一种“海洋文化”的转型。中国文化基于农业社会,这种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等级社会,强调等级与和谐;而美国不完全依赖于农业,他们对工商业的依赖较大,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所以与此相适应,美国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与中国人人际式的取向不同。
(二)传统思想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内陆文化,主张简约、和谐、中庸、对称与平衡。孔子主张“允执其中”“过犹不及”。朱熹称:“中者,不偏不倚也,庸者,平常也。”“中庸之道”是孔子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成了后人的一个道德准则,是调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鲁迅曾举过一个例子,若一个人嫌房子太暗,要开天窗,其他人是一定要反对的,但他若要把屋顶掀掉,其他人便会劝他开个天窗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之道”。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在于人际关系中要适当地调节与折衷,务求在不损害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使自己和别人都过得去,不至于造成群体内部的激烈对抗以致破裂,而无论是进取还是退缩,要有节度。合乎中庸,不走极端。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人的这种中庸与平和又在一定程度养成了一种惰性,过度沉溺于“和稀泥”,缺乏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由于受儒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以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为主要特征,具有经验综合性特点,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张建立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美国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传统之上的海洋文化,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思维为特征,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美国人不太接受中间调和,是则是,非则非,喜欢标新立异。美国传统中则贯穿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信念,他们为了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永远愿意进行创新,渴望寻求解决老问题的新办法,也愿意迁移,接受新的工作,进行冒险,而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人所缺乏的,很可能是因为这一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而美国则经历一个又一个经济飞跃。
(三)认知系统的影响
从社会认知系统上讲,中美的哲学和认识论在社会历史背景中建构了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中国人生活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使得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注意力用来关注外部世界,所以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相反,美国人生活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所以他们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客体和自身的目标之上。在这个社会认知系统中.社会组织对认知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就是这种认知过程的特性。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特性一直保持下来,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人的认知以情境为中心。美国人则以个人为中心;中国人以被动的态度看待世界,美国人以主动的态度征服世界。
(四)文字的影响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有着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这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避免文化冲突,使交流能顺利进行。本文论述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了导致中美文化差异的渊源。旨在说明:了解中美两种文化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东西方文化,更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儒家思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对于加深我们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例如,英语中的Blue Room ,如果不了解这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接见至亲好友的那个粉刷成天蓝色的房间, 你就不可能准确地把它翻译成“内客厅”。这种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与损失,简直不胜枚举。作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中美两国有着迥异的文化特征。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1.中国文化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 孕育了悠久灿烂的东方文明,形成了神秘而古朴的东方文化。它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体系,深深植根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中国文化涉及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一种由善到美,带有浓厚的人化色彩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而不同的哲学观,刚健有为的进取观,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崇礼重德的伦理观。其特点是相对内敛、温和、沉稳。中国的传统价值观认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体现出来的。个人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别人和社会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作出必要的牺牲以保全集体利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尤其是在人与人交往时都必然要受到各自的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否则就是失礼。例如,晚辈见到长辈或下级见到上级时要主动先打招呼,以表示尊重。交谈时,职位高或年长者常是谈话的主导一方,另一方则要表现出洗耳恭听的谦卑举止。
2.美国文化
而相对历时较短的美国文化,是一个受到众多文化影响的多元文化,其文化特性受到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殖民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他众多移民文化的影响。早期的清教主义思想居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本土宗教萌发并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要素。美国社会是比较开放的社会,其国民热切希望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亦即“美国梦”的文化特性也非常显着。
此外,美国文化特性中还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在美国,父子、师生、不同职位的人并无尊卑之别。平等观念渗透到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他们的行为、工作、娱乐、语言、政治等无不体现平等观念,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无不受这种观念的制约。在美国文化中,人与人交往时较少拘礼。熟人相见,不论辈分与地位,一律以平等的 “你好”(hello)表示问候。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任何—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最初时期都深受自然环境如气候、地理位置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给文化发展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框架。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选择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受到政治、经济、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具有地域性、超地域性、时代性和继承性。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其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而不主张突出个人。其历史文化传统强调群体意识,重视集体的作用,注重互相帮助,相互依靠,注重人际间的和谐。中国又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几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统治地位,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需要用伦理之说来教导人们忠于国君(家长),恪守本分,谨守礼数,平安相处,以利于巩固其政治统治,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传统的思想规则、方法延续至今,为大家所认同,变成了集体的意识,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儒家文化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受其影响的文化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儒家伦理历来讲究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这是造成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较强的根本原因。
美国文化则为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希腊、罗马是这种文化的发源地,地处海滨及近海各岛屿。众多的岛屿使人际往来不如平原方便,故强调充分发挥个人作用,形成了今天的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包括个人的作用,个人的独立性,自主选择,注重自立和独立;重视突出个人,追求个体差异。美国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观念,信奉个人主义,充分享受个人的权力与自由。美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文化(西方文化),而****观念正是西方思想传统的产物。****最早见于1628年英国议会向国王提出的权力请愿书,18 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天赋****”并使其理论化。1776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则用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美国文化强调****,因而等级观念淡薄。
三、结语
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都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其间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有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东西方文化差异不可改变, 但可以相互了解。中西两种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互斗争、融合与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要进入西方社会,开拓西方市场就必须熟悉西方文化,了解差异的根源,以求知己知彼。因此,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和美国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们和世界,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往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帮助我们把本民族文化置于全球大环境中,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比, 这样不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 同时也在研究中发现本民族文化需要健康发展,不仅可以拓宽视野,也促进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池振航。英美习俗与社交礼仪[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1997.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刮痧
引言
由于地域、历史、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原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成员产生影响,于是生活在那种文化中的人会有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当两种不同文化的人生活在一起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无奈。中美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各具特色。电影《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冲突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为了追求美国梦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简宁,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影片主要围绕刮痧这一事件将中西文化冲突引向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刮痧上,这个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却被用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中西医学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方式与他们西医治疗方法完全相背离,所以不能理解刮痧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法。在影片中,当许大同竭尽全力去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而在场的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许大同在胡说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送父亲回国,父亲因为牵挂自己的孙子,就问了起来,许大同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过来。这已经违法了,看他认为他应该这么做。
六、朋友观之差异
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得朋友就该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应该讲“义气”。中国人强调朋友对自己的忠实,容不得背叛。在美国朋友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肯定会为自己“赴汤蹈火”。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
结论
电影中的许大同,在解释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户等。因为他的解释,在他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来却是“胡说八道”。当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时候,冲突难免。但是在结局中,当对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时候,一切误会都化解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文化的差异。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像电影中最后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电影文学,2011(4).
[2] 马樱:从价值观角度解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 电影评介,2008(7).
刮痧》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冲突的故事,中国人许大同为了追求美国梦来到了美国,经过多年奋斗,有了事业上的成功,家庭的幸福。他的妻子简宁,也是一个中国人。大同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多年,可小的文化差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处处可见。影片主要围绕刮痧这一事件将中西文化冲突引向了。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与冲突。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差异
中国注重集体主义,在传统价值观念中反复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强调牺牲个人利益去保全集体利益。而美国文化是一个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认为个人的自由、利益不可侵犯,集体利益不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差异电影《刮痧》中有所表现。当大同的妻子简宁分娩时,大同因为开会而不在场。对于美国人来说这种“开会比他孩子出生更重要,”的事情是不能理解的,他们不能接受这种事情,所以接生护士在听证会上情绪很激动,并且说这件事情会让她一辈子都记得。
二、等级观、伦理观之差异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尊卑有序。中国几千年来都是等级分明的皇权制度,不管是对于国家的统治,还是家庭的管理上面都强调等级和尊卑。所以在许大同,这个具有中国血统与文化的中国人身上,还是可以看出这种等级思想的影响,不管是对父亲的那种尊重还是对妻儿的管教上都能看出,同时认为“我管教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他父亲那句“你当面教子背面教妻,”更是这一文化的反映。而美国文化中,他们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认为人人生而平等。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从来都强调“忠”、“孝”、“礼”几字。认为对别人要尊重,礼数相待,对父母,讲究孝顺。在影片中,许大同为了父亲,隐瞒了事实,一再承认是自己对儿子进行的刮痧,并且一再制止妻子说出事实。在美国人眼里,为了孝而说谎是不可理解的。同时在解读中国经典英雄人物上面也能看出来,孙悟空偷吃仙桃、仙丹等行为在美国人眼里也不能理解,认为这不是道义,他们不能理解中国人所崇拜的道义与英雄行为。
三、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差异
中国是一个在乎长远利益的国家,要看长远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等思想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影片中,当妻子难产时,许大同选择了保大人,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以后还可以生小孩。
四、“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之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天人合一”和“阴阳”学说的基础之上,中医基于人体的理解是一个阴阳调和的过程。中医认为人体的结构可以用阴阳来形容,当阴阳失衡时,身体就会出毛病。而美国文化信仰的却是天人相分,认为人和自然是分开的,人可以支配自然界。
影片中最大的冲突就是在刮痧上,这个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治疗方法,在美国却被用来当做虐待儿童的证据。中西医学完全不同,在他们的思想中,这种方式与他们西医治疗方法完全相背离,所以不能理解刮痧这种中国传统治疗法。在影片中,当许大同竭尽全力去对刮痧进行解释:“这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中医认为,人体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而在场的所有的美国人都认为许大同在胡说八道,不知所云,于是迎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五、亲情与法律选择之差异
在交往中,中国人注重情感。而美国人则信任法律,认为它适合于每一个人,人们应该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中国人可以“法外开恩”,而美国人则信“法不容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送父亲回国,父亲因为牵挂自己的孙子,就问了起来,许大同看出了父亲的心思,就跑了出去,把小孩接了过来。这已经违法了,看他认为 他应该这么做。 六、朋友观之差异 中国人注重朋友情谊,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觉得朋友就该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站在自己的一边为自己说话,应该讲“义气”。中国人强调朋友对自己的忠实,容不得背叛。在美国朋友之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交友处事的顺序是法律、道理、人
情。
在影片中,许大同在面对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律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昆兰这位知识产权法,仅仅因为昆兰是自己的朋友,信得过他。他认为昆兰肯定会站在自己这边说话,肯定会为自己“赴汤蹈火”。可当昆兰看到了孩子背上的“伤痕”后,感到很气愤,不再为许大同辩护了。在听证会上,昆兰出席证人,承认了许大同确实因为小孩打架而打孩子。许大同不能接受自己的朋友这样对待自己,于是感到很气愤,认为应该断绝一切关系,甚至辞职,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昆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能完全理解大同的朋友观,于是感到很无奈。
结论
电影中的许大同,在解释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行事,比如接小孩、爬窗户等。因为他的解释,在他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不同文化的人眼里看来却是“胡说八道”。当不同的文化碰面的时候,冲突难免。但是在结局中,当对方的文化得到理解的时候,一切误会都化解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时刻记住文化的差异。一旦了解了对方的文化,也就能理解对方的行为,就像电影中最后的大团结。
参考文献:
[1] 李丽虹,丹:浅析电影《刮痧》中的中美文化差异[J]. 电影文学,2011(4).
[2] 马樱:从价值观角度解析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J]. 电影评介,2008(7).
关键词:电影《刮痧》;跨文化交际;文化价值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差异给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障碍,而这些障碍必然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由于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交流障碍,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并为跨文化交际障碍提出解决办法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在电影中,文化差异也引起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该影片是一部反映华裔家庭与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冲撞的优秀影片。在影片《刮痧》中,中美文化差异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个人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美国人崇尚独立自主与中国人追求家庭团圆;美国人的理性与中国人的感性。
二、中美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的具体现
1.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任何一个国度,孩子不但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任何一种文化,对孩子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视的。但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历史背景都深深地影响着其教育理念及方式。在影片中,中美两国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尊重个体、民主的教育理念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人格是美国的教育基础,孩子在他们的教育中是被看做独立平等的家庭成员,平等民主的关系在他们的父母与孩子间最为常见;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孩子通常被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与父母间基本很少有民主平等的关系,孩子大多都很顺从父母的意思,父母对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批评惩罚,平等民主的教育相对欠缺。在影片中,丹尼斯和保罗打架后,在未了解和追问原因的情况下,大同就打了丹尼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了给对方面子,父亲则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管教;而在美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打人都是违法的,即使是自己的孩子,因为美国人尊重人权,人人平等。在影片里,中国式的逻辑与美国的观念产生了不同意见,彼此很难理解对方,就此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是中美文化差异导致的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所引起的。
2.不同的尊老爱幼观念
中国式孝道在我们的脑中根深蒂固:现实的美国与中国人的传统孝道及尊老爱幼的观念天差地别。在美国人的观念中,孩子一旦到了十八岁到上大学的年龄,父母就不再有义务抚养他们,这时候也是他们的孩子离家独立成长、开始自己生活的时候;在他们的文化里,子女一旦独立,父母的生活几乎与他们没有太大的联系,父母都是自己生活自己照顾自己,跟中国完全相反。在中国,尊老爱幼的观念一直根植于我们的文化,无论到什么时候父母与子女间都有一份解不开的赡养与侍奉的责任存在,子女永远都会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不同的法律观和亲情观
在影片中,深刻地反映了美国法律至高无上真正法制社会的特点。法律的至高无上及法律对于个人权利的保障,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识里是根深蒂固的,若个人利益收到威胁时,他们会选择牺牲个人感情,宁愿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电影中多次提到犯法的例子,例如:将子女单独留在家中犯法、打骂孩子犯法,公共场合吸烟犯法等。人情在中国文化里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是在法律面前,也会融入“人情”的成分。在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人情”在中国人意识里的重要性。
4.不同的家庭观
影片中,我们知道“孝道”是许大同一直坚信的基本的家庭道德。当法官问及许大同是否亲自给儿子刮痧时,为了保护年事已高的父亲及担心父亲以后无法在美国定居,他在思索片刻后便点头承认了。许大同这样一个几乎具备完美道德的人,却在异国文化里承受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遭遇。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影片揭示了许大同对孝道的恪守。为了亲人,他在所不惜,他愿意承受一切重压,甚至违背法律。在昆兰的视角,许大同怎能替别的个体顶罪呢,刮痧是他父亲做的,当然就应该由他父亲承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代父受过是是天经地义的必守的孝道。同样一件事情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导致人们完全不同的看法。影片中,他自己背负的是超越个体的家庭利益,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集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家庭观念出发的。
本文将电影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孝道,尊老爱幼以及子女教育的与美国文化中所体现的大学进行对比,并从跨文化交际角度为中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相应策略:我们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以便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障碍;其次我们在学习和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后,应承认和尊重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最后为了成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为发展自己国家的文化,我们应当应该做的是。最终,使不同文化之间都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吸纳的现象能够和谐相处,互利共荣。
始终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我们应时时站在别国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不断地相互包容和尊重,最终能达到顺畅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张伯存.《刮痧》的文化分析[J].当代电影,2002(01).
关键词:哈金;《孩童如敌》;《两面夹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119-02
文化是一个抽象概念,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由人们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承并积淀下来的历史现象,它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由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来说势必存在很多差异,而这些差异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理解产生很大影响。
《孩童如敌》和《两面夹攻》均选自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以纽约法拉盛为背景,写大陆新移民的生活故事。这两个短篇讲述的是隔代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冲突主要是根深蒂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父母或祖父母和他们决定想要更美国化的孩子或孙子孙女们之间的冲突。
一
《孩童如敌》是从一个祖父的角度讲述了主人公和老伴儿卖掉中国大连老家的一切来到美国投奔儿子一家的故事。可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却让老两口非常沮丧。这种紧张关系起因于这对老夫妇的两个孙子孙女想要改名,以使他们现有的中国名字听起来更美国化一些,因为他们的同学老是发不好他们名字的音而常常取笑他们。而他们的儿媳也说若继续这样下去将会有很多麻烦的。在这对老夫妇看来,他们孙子孙女的名字都是经过算命先生算过,具有一定深刻含义的,因此不应该再随意改动。尽管如此,但是他们也并没有极力去阻止。随后,他们的儿媳便去图书馆查阅词典,他们的孙子孙由此获得了他们的新名字。接着,矛盾进一步深化,他们的孙子孙女想要改掉他们的姓。这一次,这对老夫妇再也不能压制住他们的愤怒,他们指责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的儿媳一味娇惯造成的。由此,家庭矛盾爆发了。孩子们为了保护妈妈,对祖父母们很是无礼甚至挖苦他们只是他们家的客人而已,这些话深深地刺痛了这对老夫妇的心,而他们的儿子也始终并没有站出来替他们说话,最终,这对老夫妇失望而又伤心地搬离了儿子的家。
中美不同的姓名文化是造成本篇小说中家庭冲突的主要原因。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名反应了不同国家在历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差异。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姓氏文化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文化,还是社会活动层面上来说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姓的国家。据记载,中国的姓氏在原始部落早期就出现了,它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图腾崇拜,既是作为血缘关系的基础也是作为识别并维持血缘关系的标志。自从秦朝以来,姓氏体系的基本模式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在中国,任何一个姓,都是从我们祖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代表着有着共同信仰和血缘关系的同属于同一部落的群体。姓是这个群体中所有成员共同享有的特征,而名则是每个个体所独有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家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任何个体都从属于他的家族。所以,在中国人的名字里,总是姓在前而名在后,这在某一方面也说明了姓的主导作用,而这和那些说英语的国家是完全相反的,他们更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且,在说英语的国家里,姓氏的起源远远晚于中国,而名的出现也比姓早。
作为常伴一生的个人信息载体,在中国,人们对名字的重视从一个人刚出生时就开始了。起名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蕴含着很多学问。通常,一个新生儿在取名字时,他的祖父母或父母会先找一个算命先生算过后再作决定,这听起来似乎很迷信,但它通常代表了长辈们的一种美好的希望和祝愿。因此,中国人的名字大都有它独特的意义。另外,作为一种血亲关系的象征,中国人认为改名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改姓更是背叛祖宗,不可原谅的忤逆之行。在老一辈们看来,一旦一个人改了姓,那也就意味着他将彻底使他自己与他的祖先、他的亲人脱离血缘关系。因此,这就是为什么文中的老夫妇在得知他们的孙子孙女要改姓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而勃然大怒的原因。而在说英语的国家,人们往往更强调独立,追求自由,他们并没有赋予姓氏如此重要的意义,而只是把姓氏当做名的附属物而已。为了表现他们的不同寻常或凸显个性,他们宁愿改名而不是改姓。
在这个短篇中,还存在中美在教育上的差异。当主人公看到他的孙子整天除了只会做白日梦外其他的什么都不会,他的孙女甚至连她自己在班里排多少名都不知道后,这位祖父对美国的基础教育持保留态度。在主人公看来,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去学科学,地理等正式学科的话,那他也应该去学汽车修理或者厨师,也好为自己以后在社会上生存谋份技能,而不是整天去学画画这种无用的艺术。因为,在中国,上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以后毕业了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份好待遇,因此,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因为好成绩意味着有机会进入一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有机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在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对孩子适应各种生活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发展,父母不会作出太多的规划,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选择。学校的老师们也更注重学生的自由独立发展,他们经常会通过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和课程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美国的教育理念里,如何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才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
二
《两面夹攻》中的主人公正面临着公司裁员的压力,他的母亲从东北老家来到美国打算和他们一起生活半年,但还不到三个星期,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就一直矛盾不断,婆媳关系很是紧张。一方面,刚来到美国时,婆婆由于语言不通,在当地也没有其他认识的朋友而觉得很是孤独,心想若是有个孙子或孙女照顾着也不至于这样,而儿媳在上护校,她想在获得学位后再考虑生孩子;另一方面,儿媳为了躲避婆婆的说教,故意下班后晚些回家,主人公担心他母亲做不好饭,同时又担心她会做一些他妻子过敏不喜欢吃的饭菜,于是他不得不下班后还要匆匆赶回家做饭。为此,婆婆便指责儿媳不做饭不做家务,没有尽到一个做妻子应当尽的责任和义务。就这样,婆婆总是抓住任何一个机会说教儿媳。在儿媳看来,不论她做什么都不能让她婆婆满意。这让主人公夹在他母亲和他妻子之间处境艰难,他不想和她们中的任何一个弄僵关系,尽力去维持母亲和妻子之间的和平相处,因此很是疲惫。最终,尽管他的老板并没有把他列在裁员名单之内,但无奈之下,他还是不得不主动辞职,放弃他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身份,而他的妻子也故意推迟去上班以配合他演了一出家庭快要破产的戏,终于,他们把他的母亲送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尤其在老一辈们的观念里,男人和女人在一个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早已被界定好了的。男人主要负责在外赚钱养家,同时,他们也是家庭的主要决策者。而女人则被认为理应具备为人妻为人母所应该具有的美德,需要负责家里的家务,照顾丈夫乃至全家人的饮食,并主动承担起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任务等。因此,在中国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内”这一说法。尽管现在很多中国女性也走出家门,有了她们自己的工作,但是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照顾好孩子、丈夫和老人仍然会被认为是她们首先最应该做好的工作。
尽管本篇中的儿媳也是中国人,但显然她已经适应了美国化的生活。美国的家庭提倡平等。妻子和丈夫在需要做决定时有同等的发言权,若需要,有时孩子们也会参与进来进行投票。至于家务,并不是妻子一个人的任务,丈夫和妻子两人都做,谁有时间谁做。此外,不像中国女性那样,美国女性争取她们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也更积极主动一些。而且,尊重女性是美国人的传统,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其他场所,男士们对待女性都很体贴绅士,女士优先处处可见。如一起就餐时,通常会看到男士会很绅士地先服务他的女性同伴坐好后自己再就座等等。
三
这两个短篇中,除了上述各自体现的文化差异外,还有一个差异同时存在于这两个短篇之中,那就是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强调的是集体主义。美国人提倡个人奋斗,其浓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在美国,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培养独立的习惯。孩子们会通过早上送报纸,帮邻居修草坪,或帮助父母做家务等方式来获取零花钱;当年满十八岁时,他们通常会被鼓励离开家庭独立生活;一旦结婚,他们更是单独居住,靠自己的打拼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谋生存,即使有了孩子后,也完全靠自己抚育,不指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而当他们老了,他们也不和他们的孩子或亲人一起居住,而是选择住在专为老人提供的社区里。就算是身体不太好了,不能独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他们也会住到专门为老人提供的医护中心,而不会搬回到儿女的家。
在中国就不一样,大多数中国人更愿意一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在中国人的思想里,当孩子们小时,父母们哺育照顾他们,因而,当他们长大成人时,父母们也不再年轻了,他们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年轻人成家了,若夫妇两人都上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会帮忙照看他们的孙子孙女以减轻负担,因此,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养儿防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年人,虽已年事已高,但这也正说明了他们有着年轻人所没有的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广阔的人生阅历,因而通常被尊称为‘智者’或‘长者’。像在美国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间那种可以彼此直呼其名,甚至孩子可以当面指责反对长辈的做法在中国人看来是非常不礼貌,而且是绝对不允许的。
四
总而言之,正是由于这么多的文化差异才造成了这两篇短篇中的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误解、冲突以及伤害。认识到这些差异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理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可能的避免由于文化不同所带来的矛盾和伤害。首先,我们应该放弃偏见,要抱着正确的、包容的态度来看待不同的文化;其次,努力适应新的环境氛围,入乡随俗应该是一种有效的尝试;再次,对于那些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来说,彼此之间及时沟通,相互理解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彼此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够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何新主编.中外文化知识辞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Ha Jin. A Good Fall. Pantheon, First Edition edition, 2009.
《刮痧》的故事发生在美国中部的圣路易斯,主角许大同是新媒介公司的电子游戏设计师,与从事房地产工作的妻子简宁和五岁的儿子丹尼斯一家三口幸福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一天,儿子丹尼斯突然肚子疼,来美探亲的爷爷刮痧为孙子治病。几天后,许大同把因不慎头部碰伤的丹尼斯送到医院,医生见到小孩背部紫红色刮痕,断定其在家中受到了虐待,随后联系儿童福利局将孩子监护起来,并把许大同送上了法庭。在特别听证会上许大同落败而归,为使儿子早日回到家中,许大同只得采取了同简宁分居的办法。随后,通过许大同及父亲的努力,使得大同的朋友――公司老板昆兰和儿童福利局的埃韦利女士等人真正了解了刮痧等中国文化,许大同一家得以团聚。
“文化即是人们所思、所言(言语和非言语)、所为、所觉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或自然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1]“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2]跨文化冲突是指来自两种文化的双方在内容、认同、关系和过程等方面所感受到的或实际发生的价值观、标准、处理方式、目标上的不相容。在《刮痧》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地域、语言、民族、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中美文化在一些方面产生了林林总总的冲突和碰撞。但当人们透过这些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之后,就会发现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些会使人们能够找到真正的契合点,从而引领人们以寻求和谐交际的步履而不断前行。
在影片中,中美文化差异的重点碰撞是有关刮痧方面的描写。爷爷因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采用刮痧的疗法为丹尼斯治病。刮痧作为中美文化差异的一个碰撞点,使许大同被告上法庭。中医有阴阳说和经络说,包含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良好治疗效果的刮痧、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治疗方法。中医科学认为,刮痧的治疗方法就是通过刮痧所产生的内外合力,把来自血管壁上的淤血赶出来。人体的毒素原本粘在血管壁上,刮痧使带有毒素的淤血变成游离的垃圾,被刮到了血管壁的外面,随即被新鲜的血液重新吸入到血管里进行循环,最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西方的医学,注重的是病理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注重透视、造影、切片、化验等论证手段。中医的七经八脉和气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是解释不通的。
在听证会上,许大同竭力解释说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几千年来,中医认为,人的七经八脉就像无数条小溪流入江河,江河又奔向大海。人的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脉络,气在全身流动,气沉丹田……但他的这些解释,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根本听不明白。“公正的”威兹法官宣布说,要证明刮痧不是虐待,就要请一位美国的医学权威来证明刮痧的合法性,用能看懂的英文证明来说明刮痧的合法性。但这些,在美国根本就是办不到的事情。不同的文化差异,使美国人看到的是孩子后背上表面的刮痕,却不能看到透过皮肤表面的紫痕,实质上却是中医的刮痕疗法帮助丹尼斯排除了病毒,得到了治疗。
霍尔(Hall)作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曾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3]和谐交际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共同追求的方向。跨文化交际,是需要各方面的人们共同付出努力的。这点在影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主观方面,许大同及其父亲是为了让孩子回家而采取的行动。而在客观效果上,他们各自的行动,就是起到了让西方人真正了解了刮痧这种治疗方法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许大同在听证会上,滔滔不绝地反复解释了刮痧的方法和作用。而不懂英语的大同父亲,自己找到新媒介公司的老板昆兰,用手比划着设法让对方了解清楚刮痧是他为孙子治病。此时,美国人昆兰为了了解刮痧,专门找到了一家中医诊所,聆听了老中医所讲述的治病原理。同时,他还亲身体验了刮痧的过程。这使他切身感受到,刮痧并不是虐待人的身体,而是在治疗过程中非但不痛苦反而很舒服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国电影评论陈绿展:电影《刮痧》所揭示的中美文化差异及和谐交际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4]美国是由很多不同的文化混合而成的独特的聚合体,“色拉盘”是象征美国这一多元文化社会最恰当的比喻。就像色拉中的不同种类的成分一样,美国社会中的不同群体文化相互平等、独立,相互依存。这是现代美国社会的现实,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孙悟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英雄,是善良、富有正义感形象的化身。听证会上,控方律师却用所谓的西方文化规范为标尺,只是断章取义地从孙悟空偷吃蟠桃,大闹蟠桃园和吃掉长生不老丹,砸烂炼丹炉的表面情节上,将孙悟空定义为顽劣粗鲁的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律师从许大同给孩子讲孙悟空的故事和用孙悟空形象创意电子游戏人物入手,把许大同定义为一个沉湎于暴力文化的人。于是,许大同被迫离家并丢掉了工作。这个律师纠结于表面东西大做文章的做法,引起了控方的社会福利局的有关负责人埃韦利女士的不满,她批评了控方律师为了取得打赢官司的“大满贯”而不顾及事物本质的做法。埃韦利清楚地表明道,她所看到的《西游记》并不是像本方律师所说的那样。同时,她和同她一样追求人类和谐交际的昆兰等人,被许大同冒险爬楼为儿子送圣诞礼物等父爱所深深感动,使得刮痧所引起的不同文化差异的风波得以平息,大同一家得到了美满团圆。
电影《刮痧》通过许大同一家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试图告诉人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应该是停留在不同文化的比较、抗衡之中。人们所应做的是,为了避免不同文化的冲突,增加一些了解,增加一些包容,在看到不同文化差异的表面的同时,应努力去寻找发现一些能够促使人们进行和谐交往的实质性的东西,为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不断迈出和谐交往的步伐。
参考文献:
[1][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