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职文化论文

高职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职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文化论文

篇(1)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篇(2)

随着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的新形势,文化创意产业也迅速蓬勃兴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借此发展起来,无论是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数量,还是开设专业的方向,都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加之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近些年才兴起和逐渐展开的,因此一直处于探索之中。珠三角地区的部分院校,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国内相当多的院校还是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思路混乱,直至现在仍在套用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成了“缩减版”,暴露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效果评估等方面。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

1.课程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目标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方向,也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和微观细化,清晰明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目标无疑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但是许多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要么盲目效仿本科专业模式,要么较随意地按照流行的新软件、新名称课程马上就开设,不管师资力量是否充足、社会是否真正有需求。笔者认识的一家高职院校,在平面广告设计专业中开设了数门最新的多媒体视频处理软件课程,弄得教师苦不堪言,学生一片茫然。还有些院校“因人设课”,从教师出发,而不是从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结构去设置课程。追溯原因,是缺乏对高职类专技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和对行业市场需求、职业岗位群的细致调研。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相连,是为产业、行业、企业输送适用人才,而文化创意产业范畴广泛,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方向甚多,如果不仔细分析,确定好现实、明确、细致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主观臆断或者盲目跟风,必然造成学生“蜻蜓点水”,最终限于迷茫和肤浅,既不“多能”也不专。

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作为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实践性应是其突出的特点。但是实际中,多数院校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如前所述,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压缩与删减,而真正需要实践操作锻炼的课程大多上成了理论课。以艺术设计为例,像人体工学、材料与工艺、印刷技术等原本需要实景学习、实际案例参与和操作的课程,课堂上经过理论讲解、经典案例赏析就结束了,好一点的也只是模拟性质的案例学习,根本谈不上深入掌握实践操作要领。实际上,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课程上应当注重实践的比例,增加实景实战的训练与经验累积,处理好部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明确“必需”与“够用”的标准,让学生做到既对专业背景知识了解,又能精于实际创意构思、设计应用。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创意、技能类课程并不能紧跟行业、市场的变化和流行趋势。如,广告行业的CI系统早已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平面、静态传播方式,因此在应用中也频繁出现了卡通吉祥物、立体标识、交互动态、视频媒体等,但是绝大多数院校的CI课程仍然是平面化作业,老旧案例学习、模板套用,结果学生拿出的作品与企业、行业的差距可想而知。

3.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4.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三、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4.课程与课题要多引入企业实践项目、内外结合。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竞争优势。第一,在课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积极与当地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的龙头企业、知名大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校企合作。像二、三年级一些文化创意、设计综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喜好,以市场调研组、创意组、设计组、制作组等与相关企业进行项目对接,让学生真正在大企业中领略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职业岗位点,找准自身定位和将来发展意向;另外,大企业有行业最为成熟的案例和实战机会,能为学生带来课堂中没有的宝贵经验。第二,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实践积极性,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承接、参与一些企业、政府的文化、设计类项目,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作为课题,让教师与学生组成课题组,在课堂或者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相关,也可以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校外实地进行文化设计项目服务,“校外课堂”可以是相关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同时,要配套相应的灵活的辅助政策,在调研资金、课时计算、教学管理上给予扶持。第三,展开全校范围内课程的共享和课题组合作。如,作为产业化中十分重要的市场营销知识,同样可以作为选修课给艺术、设计、文化系部开设,《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策划与实施》这样的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研究,可以让艺术设计、广告系与旅游系在同一时段的课程内、以同一课程主题组成联合课题组来共同完成。

篇(3)

(一)多元文化语境下钢琴教学现状

我国的钢琴教学也收到了多元文化的影响,当前我国的音乐院校的钢琴专业在进行教学时,主要以传统曲目为重点教学曲目,中间穿插着近代优秀作品和带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选取的曲目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并且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大部分教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各大国际钢琴赛事上,以培养出比赛获奖者或者钢琴家为目的。另外一些音乐院校如四川音乐学院的钢琴专业在教学风格上主要是以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的演奏为重点,培养目标是流行乐手和流行音乐家。师范类院校的钢琴专业,则将教学重点放在了师范素质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在掌握重点演奏曲目,拥有一定演奏能力的同时,对钢琴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职院校钢琴教学模式现状

钢琴演奏需要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各个国家和民族也都通过不同的演奏形式来表现不同的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更应当进行不同文化的了解,从而真正的体会钢琴演奏技巧。但是在现如今的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教育,学生缺乏对钢琴曲目文化背景的了解。在进行钢琴教学时,教师通常只重视弹奏技巧的教学,忽视了对钢琴曲目的文化背景介绍,学生无法对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也阻碍了学生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教材更新速度过慢也是阻碍当今多文化语境下高职钢琴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当今社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音乐相关书籍也层出不穷,其中许多书籍出自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们。有些人在相关专业并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建树,在利益的驱使下也都纷纷出书,导致了音乐教材市场混乱不堪。而且市面上的大多数教材都是适合本科院校,很少有高职院校专用教材,这对高职院校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阻碍。而这些有限的教材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内容已经严重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社会,影响了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的正常运行。

二、高职院校多元文化语境下钢琴教学模式

(一)合作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当今多文化语境下的钢琴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在高职院校教学课堂中,所包含的钢琴曲目数量和风格都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想要更大程度地接触到不同的作品,带领学生进行群体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教学方式。另外,合作学习使学生不面对单调的作品曲目,通过与同学的共同合作来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作品。合作教学可以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整体的地位,更进一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影响。合作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布置本节课的研究范围,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搜集相应的乐谱和音响资料,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习,在共享乐谱和音响资源的同时,对相似类型作品的特色和演奏特点进行讨论学习,同学们畅所欲言,在讨论的同时进行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演奏,如四手联弹、协奏曲等双人演奏方式,使学生在合作演奏过程中体会到钢琴演奏的乐趣,还有利于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相互指导相互学习。如在进行根据琵琶曲改编的钢琴曲《夕阳箫鼓》一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西方钢琴曲与之进行对比,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比出传统的中国曲目与经典的西方钢琴曲目的区别,重点讨论如何在演奏过程中突出不同曲目的特色。

(二)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

高职院校在多文化语境下的钢琴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分层教学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是钢琴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接受高职教育前的基础不同,分层教学方式更适合在钢琴教学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教学过程。在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运用教学方法时,教师都应当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方式针对钢琴教学应当分为小组课和个别课,根据个人的不同能力有针对性地选取难度不同的钢琴曲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需求。分层教学方式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将共同问题集体进行解决,重点解决个性化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真正专业优秀的学生,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也能够有效解决。如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第一学年的共同学习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对于主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采用一对一进行教学。对于将钢琴作为辅修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就业意向分为侧重伴奏或者侧重流行乐的不同小组进行集中教学。例如,《阿拉木汗》的课堂教学中,该曲目属于新疆民歌,有着明显的新疆舞蹈特征,属于伴奏音型,具有形象生动、节奏鲜明等基本特征,配合伴奏音型,能够有着别致、统一的风格,将新疆舞曲的基本风格全面突出。通过分解和弦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特色需求以及旋律风格的基础下,改变伴奏音型,让学生在分层教学模式下,创造更加适合、更多的音型织体,应该在统一中使用伴奏音型,确保获得一定的改变,倘若单乐段仅能采用一种类型的音型,则其他曲式就采用两种以上的音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获得丰富多彩的伴奏音型,防止出现弄巧成拙、杂乱无章等情况。

(三)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

探究教学模式也可以应用在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探究教学方式主要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学生的学习模式进行固定要求,而是通过引导教学来教会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出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和演奏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演奏方法。现有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教师进行固定知识的讲解,对于钢琴的操作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固然有很高的学习效率,但是最大的弊端就是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钢琴操作习惯除了需要教师进行即时的示范和讲解,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通过不断的操作来探究规律。探究式教学在古代就已经进行广泛的使用,孔子时代就提出了“启发式教学”,卢梭也提出了“人生来就有探究欲望”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是重点放在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之上。探究式教学可以采用集体教学和小组教学的方式,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利于学生对钢琴演奏技巧有很好的了解,从而掌握相应的音阶、和弦等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如在进行以中国古代周易十四卦逻辑系统为基础创作的《太极》和结合十二音技法与中国民族音调结合创作的《梦天》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应当提前向学生们进行十二音技法和周易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才能够在演奏的过程中掌握整个曲目的精髓,对于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钢琴曲目也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对学生的具体演奏进行讨论学习。

(四)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

实践教学也是高职钢琴教学模式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大都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钢琴教学也不例外,而且钢琴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过程,因此实践教学是高职钢琴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现如今的钢琴教学还大多局限于课堂内部,与实际演出还有很大的区别。另外,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如钢琴教师、钢琴伴奏等,不同的岗位需要的实践机会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需要在整个教学阶段尽可能多的引入不同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岗位。高职院校的实践应当将舞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进行真实的演练前也需要安排大量的反复练习。实际演出相比课堂实践,不管是在现场控制上还是学生心理上都是很大的挑战,因此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在注重指导学生技术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引导,保证演出实践的顺利进行。实践教学就是将学生带离出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演奏技能和知识进行检验的过程,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展示给不同的听众,甚至可以去幼儿园、小学进行演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一些曲子改编成小学生听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旋律,还可以将动画片中的插曲改编成钢琴曲进行演奏。例如,圣桑改编曲《天鹅》的教学中,由于该作品高音区能够将晶莹透亮、均匀流动的伴奏织体平静的演奏,将湖水碧波荡漾的优美画面全面描绘,在对该声部进行弹奏时,左右手应该通过手指之间以慢速轻轻触碰键盘,确保能够和乐曲Adagio有着一致的速度,使曲目表达的音乐意境得到有效描绘。另外,例如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曲目的教学中,其速度是Allegro,处于乐曲旋律的基础下,伴奏声部以左右手交替的方式将活泼伴奏织体准确地弹奏,通过指尖与钢琴键紧贴的方式将匈牙利民族奔放、热情的性格有效的表达。采取不同风格乐曲弹奏的方式,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对正确控制、感觉伴奏织体的能力有着全面的了解,明白旋律以及伴奏织体在钢琴学习中均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毕业设计(论文)

一、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

200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由于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不到位、指导教师的水平不高和责任心不强、学生基础差而且不重视等因素,导致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空洞、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剽窃抄袭现象严重。

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突出问题

1.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视程度不足。主要因为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 再加上大三学生已经走上实习岗位, 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实习工作和寻找工作上, 而这一阶段恰恰又是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的关键时期。由于现实中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对就业并无很大影响, 所以许多学生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 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2.偏离高职培养目标,毕业设计(论文)脱离就业实习。最近几年,根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等方面,仍然采用学科本位下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而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是以就业为导向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毕业实习,在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之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任务。

3.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能力缺乏及异地实习等因素,教师指导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由于专业课程体系中很少设置有关的课程,学生文献检索能力、阅读文献能力、市场调研能力等毕业论文写作所需能力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得到,加上毕业设计(论文)与实习同步,学生异地实习,教师指导工作开展有一定困难。一方面,高职学生相对来讲文化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较弱,加上大学期间相关课程的缺乏,让高职生写出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另一方面,老师受指导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时间紧等因素影响,致使难以达到预期的指导效果。

三、解决措施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外语与旅游系为例)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我院根据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建成了具备一定规模的“毕业设计(论文)”专业网站(省略),并自从2009年1月以来一直服务于外语与旅游系“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教学。有利于切实、及时、有效地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过程管理,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结合。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在时间上是同步的,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的避免了学生为参加毕业实习而缺少时间和精力做毕业设计(论文)这一矛盾。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毕业实习是学生获得毕业设计(论文)第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因此,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两个实践环节并行实施,既可以让学生有侧重地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及就业需求选择实习单位,通过实习学生基本能够适应相关岗位的需求,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又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同步进行毕业实习,对所设计的内容作进一步检验,使毕业设计(论文)方案不断完善,更趋合理,更具实际意义。如酒店管理专业采取毕业设计(论文)与毕业实习捆绑式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结合实习工作选题,使得毕业设计(论文)更具实用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任务和实习任务。

2.网络课程的应用,有利于资源共享,互助协作

①本网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板块:(1)课程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毕业设计(论文)视频、毕业设计(论文)大纲、毕业设计(论文)教案等。(2)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块: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流程图,提供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范文、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教程、论文写作指导演示文稿等供学生学习。(3)毕业论文工作管理。毕业设计(论文)的档案模板、成绩汇总、选题统计等。(4)论坛。指导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登陆论坛发帖,对各种焦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种透明化、大众化的方式更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每一个学生的论文完成进度与过程都会在论坛上详细体现,从选题、开题报告到论文一稿、二稿直至终稿都会提交到网站上,指导教师会在学生提交的帖子上进行回复与指导。

②资源共享,互助协作:实习学生不论身处何处,不需要指导教师面授,只要通过网络访问毕业设计(论文)网站,就能自主学习和更新维护个人相关信息,可以展现出学生主动、协作、探索式的学习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内涵,实施,解析

 

引言:

素质教育是一个伴随着中国教育改革过程的核心话题,作为20世纪90 年代迅速兴起的中国高职教育,是否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应该怎样构建?成为很多人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贴近社会,贴近民生,是应试教育特征鲜明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素质教育。这种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围绕“职业素质”来做文章我们提出,新型的高职素质教育模式构架应该从组织机构改革、教学改革、综合人文素质拓展和考试考核方法改革等全面着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参照国外发达职业教育经验和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度地创新构建。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 ,通过教育培训、 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 ,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 职业人 ” 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 ,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 ,即良好的职业技能。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 ,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 (群 )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 ,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 (群 )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 ,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 ,可定义为发展要素。

一、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1、素质

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毕业论文,内涵。先天素质,是通过父母遗传因素而获得的素质,主要包括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身体其他方面的一些生理特点。后天素质,是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而获得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而职业生涯既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体和核心,是人才选用的第一标准。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一是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认识人的精神素质构成。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既要看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必须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树立严格的纪律观念,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

二是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是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应注重学生综合归纳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具有现代文明素质和管理、组织才能的训练。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通才教育衔接起来,把应用目标与学术目标结合起来,把社会发展与个性发展协调起来。

三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与人所从事的职业匹配的心理素质教育。毕业论文,内涵。高职院校职业心理教育,旨在协助大学生解决其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的职业选择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提高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启发他们从自身的愿望和特点出发,采取最佳的途径服务社会,并逐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帮助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追求职业目标。

四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审美教育,主要是审美教育在职业岗位领域的延伸和扩展,是对专业技术人才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特殊要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而是从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它要求受教育者不仅要知识广博、技术专长,而且还要情趣高雅;不仅要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才所具有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人文素质等,其中就包括审美素质。 让高职院学生具备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审美素质,即职业审美素质,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是高职院校的职业劳动教育,主要是与未来职业活动相关联的职业劳动意识的强化教育。强化职业劳动意识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重要内容,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

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高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二)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高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

(三)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高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四)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高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

(五)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高职

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2]邓泽民.现代四大职教模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3]刘平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篇(6)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现状,对策

 

一、前言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自1984年建馆以来,近二十年来按照中专的模式办馆,图书馆的发展步伐缓慢。论文参考。2002年学校升格为高职学院,2004年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在这二次里程碑式的跨越中,图书馆改善了服务环境,建立了全面的自动化管理及服务系统,搭建了含有大量电子资源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规范了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优化了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然而,如同大多数高职图书馆一样,脱胎于中专图书馆的学院图书馆既有着先天的不足,后天的发展又因无既有模式可依循,现有的服务模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论文参考。因此,有必要及时审视图书馆的现状,采取相应的对策,调整服务模式,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最大限度地辅助于教学、科研,融入学院的文化与生活,真正地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支柱之一。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对包括广西建职院在内的区内8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基本状况作了调查,以期横向比较分析广西建职院图书馆的现状,结果如下:

二、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分析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基础保障,包括诸如馆舍面积、年购书经费、馆藏数量等。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职学院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达到1.61平方米/生、馆藏图书达到60册/生,方基本达到合格的标准。笔者所调查的8所高职学院图书馆的基本办馆条件数据如下:

表1:2008年区内8所高职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对比

篇(7)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对于学生, 对于教学工作, 魅力型语文教师始终是用充满勇气充满热情的童真心灵对待之。4.热爱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这个观点提醒教师自己必须牢固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 要想成为魅力型语文教师, 则应当进一步十分细致深入了解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 对一些问题还要有自己既正确又独特的见解。

【关键词】热爱文化知识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了解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省级期刊征稿

【正文】

对于学生, 对于教学工作, 魅力型语文教师始终是用充满勇气充满热情的童真心灵对待之。4.热爱文化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这个观点提醒教师自己必须牢固地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 要想成为魅力型语文教师, 则应当进一步十分细致深入了解语文学科的方方面面, 对一些问题还要有自己既正确又独特的见解。同时, 对其他学科也要大致地通晓。登高则望远, 只有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相应的高度, 才能引导学生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对知识的热爱, 是成为魅力型语文教师的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种热爱是从个人心灵深处喷发出来的真挚感情,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用这种热爱感染学生, 启迪他们对知识发自内心的热爱。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养成的热爱, 是可以长期保持下去的, 甚至直至终生拥有, 如果是这样, 就是教育的最大成功。5.善用教学技巧。教学技巧的运用是教学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因。魅力型语文教师对各种教学技巧的运用始终围绕着一个宗旨: 为学而教。这就是说, 教学技巧的运用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的。这种观点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抱有一种服务精神, 各种教学技巧的运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掌握知识。魅力型语文教师对教学技巧的选用是灵活的, 是可调控的, 是围绕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这个前提进行的。对于知识的传授, 除了常用的教学技巧以外, 魅力型语文教师应该独辟蹊径, 也证。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 难以外聘教师或完成教师进修提高任务; 其次,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补充和在职教师的提高缺少相对稳定的渠道和基地; 最后是时间分配的问题, 作为单位的骨干,不少“双师型”教师负担较重, 在授课、指导学生之余还要担任行政工作, 所以难以实现自我提升的意愿。4.内因外因交互, 人才流失严重“双师型”教师理论基础扎实, 同时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高职学院、普通高校和企业青睐的人才, 外因与内因的交互作用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流失严重。抽样调查显示, 从2000 年至今,省内某新建高职学院共流失21 名骨干“双师型”教师, 其中10 人相继调入主管局机关或省直公司, 5 人调入其他高校, 6 人停薪留职或辞职自办实体。

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与措施1.更新思想观念, 建立激励机制要营造良好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必须依靠法制。只有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教师法》等相关法规, 使高职教师资格认定、遴选任用、职务聘任、培养培训、流动调配等有法可依, 才能根本转变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观念, 从制度上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成长。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 高职院校领导应该统一认识, 树立新的用人观念, 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 对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做出整体规划, 并督促实施。其次, 在观念重视的基础上, 建立新的考评模式与激励机制, 充分考虑“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并在待遇上加以体现, 如设立奖励基金, 奖励“双师型”教师达标人员;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课时津贴和岗位津贴;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优先评优; 给予更多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出国的机会; 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 对有特殊贡献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等等。2.突破现有模式, 引才不拘一格高职院校要突破现有模式, 建立“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的教师资源开发机制, 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真正实现高职教师资源的共享。

【文章来源】/article/65/1897.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