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区旅游业发展

地区旅游业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8: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区旅游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地区旅游业发展

篇(1)

[关键词]西部;旅游业;比较优势;收入效应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增加一国或一地区的收入水平,从1993年至·2004年,我国全国旅游外汇收入从46.83亿美元增加到257.39亿美元,增长了449.6%;国内旅游收入从864亿元增加到4710.71亿元,增长了445.2%。平均增长速度除2003年以外均在10%以上,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10.01%增加到2004年的15.6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3.27%增加到2004年的5%,近年来,在全国旅游业大发展的背景下,西部地区旅游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从与东部地区的横向比较来看,无论是在旅游总收入方面,还是在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所具备的资源、市场及政策比较优势完全不相匹配。

一、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效率最低、成本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一国或地区应该积极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我国西部地区虽然属于欠发达地区,但它无论是从资源方面、市场方面,还是从政策方面,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都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比较优势

自然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江河湖泊众多,气候环境多样,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目前仅国家权威机构评定的各类旅游资源西部地区就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生态旅游资源占的比重更高。目前西部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3个,占全国的36%,和东部基本相当;有国家自然保护区936个,占全国的43%,大大高于东部(如表1所示)。并且西部100多种旅游资源属于世界级的垄断旅游资源,堪称“旅游资源宝库”。如果加上大量的尚未被开发的旅游资源,西部旅游资源的丰度更高。

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西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及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西部地区的宗教胜地、神秘文化、雕绘艺术和传统工艺,展现了东方古国的文明风采,它们都具有古老、珍稀的特点和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和人类文明的无价之宝。中国旅游资源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0个少数民族的发源地和主要聚居地都在西部地区,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形成西部地区的文化优势及持久的吸引力。

(二)市场比较优势

入境市场方面,西部入境旅游市场虽然已经有一定发展,入境旅游增长速度很快,但目前规模依然很小,这一方面反映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与其拥有的资源优势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旅游业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西部旅游魅力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不断提升,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空间会迅速扩大。

国内市场方面,2005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12.1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0%,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为528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国内旅游在中国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并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对有关社会保障、公共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使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不断提高,更预示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随着国内旅游者人数的增加,国内旅游者有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主要因为:一方面,“探新求异”成为一个主导趋势,旅游者逐渐厌倦了东部已经开发得很成熟的旅游地,喜欢去新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东部很多旅游目的地已经人满为患,旅游质量逐渐下降,开始进入“停滞阶段”。于是一些旅游者开始逐步分流,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晚,受人类干扰少,正好迎合了国内旅游者的需求,西部旅游(包括青藏高原旅游、宁甘陕旅游、新疆旅游)也将成为新的热点。

(三)政策比较优势

1999年6月,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对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999年7月,国家旅游局组织西部旅游考察研究,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优先在西部地区建设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实验区和国家旅游度假区;在国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投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旅游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向西部地区倾斜,鼓励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开发西部旅游;加强对西部旅游的宣传推介,支持帮助西部地区开发客源市场;加大对西部地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旅游教育培训、旅游规划、行业规范的指导、支持力度等。有利的政策成为西部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

正是因为西部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并且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再加上政府的支持,所以,相对于东部,西部具有更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思想。而这一优势对西部地区的旅游总收入及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与东部地区相比又如何呢?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效应比较

(一)东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比较。

根据表2中2004年各地区的旅游收入情况,东部地区国际旅游176.3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3.5%,西部国际旅游收入20.78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9.8%,东部是西部的8.5倍;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8446.0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5.4%,西部地区国内旅游收入2028.4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7%,东部是西部的4.2倍;东部地区旅游总收入9905.9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7.6%,西部地区旅游总收入2200.5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5.0%,东部是西部的4.5倍。很明显,无论是国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还是旅游总收入,西部地区占全国的比重都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所以西部地区旅游收入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从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东部地区平均为10.39%,西部地区平均为7.98%。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地区不仅在旅游收入水平上同东部地区差距很大,而且其占GDP的比重与东部地区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二)东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

随着西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收入不断增加,并且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相对于东部,旅游业对西部经济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我们需要计算并比较旅游业对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

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试度公式:

设Ⅱ为旅游总收入,TPI为旅游总收入的增加值,G1为经济增长率,Ett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Ltt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系数。

本文采用李周主持的由福特基金会支持的公共政策研究资助竞争项目:“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中所估算的旅游业的增加值率为“50%”来计算。则:

TPI=TI×50%

则有:

Gt=ΔGDPt/GDPt-1

Ltt=ΔTPIt/ΔGDPt-1

Ett=ΔTPIt/ΔGDPt

我们可以根据1999—2004年东西部GDP及旅游总收入(如表3所示)按照公式计算出2000—2004年旅游业对东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系数(如表4所示)。

从表4和图1与图2中,可以看出,在2000—2004年间,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除2003年以外,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拉动系数虽然不断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很缓慢。同东部相比,除2001年西部稍高外,其他年份西部均低于东部。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西部地区旅游业的贡献率除2003年外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7.62下降到2004年的5.86;从同期东西部地区的比较看,除2003年以外,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方面,2002年和2004年均低于东部,并且低于东部的幅度越来越大,2002年低于东部1.36个百分点,2004年增加为1.75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得出,从总体趋势上看,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在不断下降;同东部地区比较,西部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东部地区。

三、结论

通过对东西部地区旅游业的收入效应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西部旅游业发展本身来看,旅游总收入虽然有所增长,旅游拉动系数也缓慢上升,但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几年却在逐渐下降。这说明随着西部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的产业,旅游业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小。

第二,同东部比较,在旅游总收入上,西部同东部相比差距在继续扩大;2004年东部旅游总收入是西部的4.5倍,其中国内旅游收入是西部的4.2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更是西部的8.5倍。在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2002年以后西部旅游业的贡献率开始低于东部且低于东部的幅度有不断拉大的趋势。这说明,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相对于东部越来越落后。

从以上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西部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显然是极不匹配的,这是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相违背的。

四、悖论的原因及对策

篇(2)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 旅游资源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74-02

一、相关概念

1.资源型地区。关于资源型地区,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大多数学者是从资源型城市出发来概括的。如:赵俊(2010)在《我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指出“资源型城市主要是依靠当地的矿产和森林等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焦兵(2011)发表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循环系统的构建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一文中进一步明确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能源资源开发而新建或者发展起来,以能源资源的开采、加工和利用为主导或主要产业构成,具备向社会提供能源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现实功能的城市类型”。

根据已掌握的研究资料,资源型地区可以从“地区功能、地区主导产业、地区发展”几个不同角度进行定义。概括而言,是一类对资源(主要是矿产或能源资源)有着明显的依赖性,社会经济、环境及地区经济结构随着资源开发的阶段性变化而表现出不同发展态势的地区的统称,可以包括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村镇。

2.资源及旅游资源。

(1)资源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凡是对人类有用且数量有限的东西均可视为资源。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其中自然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

(2)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明确将其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同时,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

与之相比,西方学术界更多地是将旅游资源称为旅游吸引物,如霍洛韦(J.C.Holloway.1986年)就认为“旅游资源是那些给旅游者以积极的效益或特征的吸引物,他们可以是湖滨或海滨、山岳风景、狩猎运动,以及令人舒适的会议环境”。

二、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与意义

资源型地区因资源的开发而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资源的供给量正面临的巨大的挑战,而且资源依托型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就业面窄等矛盾日益突出,经济衰退或增长相对停滞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地区已面临“矿竭城衰”的严重局面。面对资源依托型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发展旅游业将是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1.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严重困扰中国资源型地区的“三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在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样出现过。资源型地区多因矿产资源而建、先矿后市,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建设和发展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不能统筹规划,及时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城市的发展必然停滞甚至走向衰败。前苏联的石油城——巴库,有“德国工业引擎”之称的鲁尔区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事例。

2008年,国家发改委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有资源型城市118座,土地总面积96万平方千米,涉及总人口1.54亿人。又据中国矿业协会的统计,我国目前的资源型地区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总体来看,我国资源型地区的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和利用外资的能力都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资源型地区在我国所涉及的面积之广、人口之多、经济地位之重、问题之多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阻力。当然,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也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和发展趋势。经验表明,发展旅游业是资源型地区实现经济转型的不错路径。

2.资源型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乘数效应系数为4.3%至5%,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根据国民经济投人产出表直接消费系数结果显示:每增加1万元旅游收入,直接消耗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批零业、保险业、商业服务业814元、695元、605元、374元、358元和347元。相对而言,资源依托型地区产业结构单一,有些地方甚至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随着资源的枯竭,这些地区逐步陷入困境。因此,发展旅游业对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多元化具有重要意义。如,河南焦作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实例,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地区,经过多年努力,焦作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年游客接待量由1999年的5l万人次发展到2011年的2281.25万人次,增长了45倍,旅游总收入从1999年的1.48亿增加到2011年的171.92亿元,增长了116倍,旅游业对地方GDP的贡献率由1999年的0.7%上升到2011年的21%,旅游业的发展延伸了产业链、优化了产业结构,在直接带动焦作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了其持续能力。

(2)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升区域形象。通常,资源型地区在发展中都或多或少的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同时,由于产业结构单一造成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因势利导地利用资源,有效改变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维持经济发展的传统做法。当然,恢复环境不是短期就能办到的,但有效利用现有条件建设成为特色景区也是资源型地区保护环境、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条新路。同样,资源型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提升了区域的形象,促进了区域的招商引资工作。如,德国鲁尔区就因地制宜建成了人类采矿历史博物馆,被联合国确定为工业历史旅游景点。河南焦作也是这方面的典型,经过努力,焦作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变,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对扩展城市发展空间以及吸引外部资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资源依托型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1.资源依托型地区发展旅游业路径选择的原则。与其他地区不同,资源型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目的是保证经济、社会、生态稳定发展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条件。因此,其旅游业发展路径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市场导向性原则,就是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内容和变化规律,选择发展路径。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已由资源导向转化为市场导向,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资源型地区的旅游开发必须在对自身旅游资源和市场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产品,并且紧跟市场的变化、开拓市场。

(2)经济性原则。资源型地区在选择旅游业的发展路径时,应当进行旅游业投入—产出分析,确保选择的路径投入少,产出多。对路径的可进入性、投资规模、投资效益、建设周期、资金回收周期等方面都要有细致的数据分析。作到选择的路径最经济原则。

(3)优化组合原则。资源型地区在选择旅游业发展路径时,要综合考虑,在突出重点旅游资源标志性形象的同时,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多功能纵深开发,形成综合产品结构和资源的规模效益。在选择的同时,要注重旅游的带动作用,充分体现“旅游兴、百业兴”的局面,实现选择的路径达到组合最优原则。

(4)突出亮点原则。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路径选择要有主次之分,资源优势要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必须走“品牌之路、精品之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尤其要注重开发建设出自己的拳头产品、核心项目,以此树立旅游形象,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5)可持续发展原则。资源型地区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可持续性,因此,其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提前考虑到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旅游的同时兼顾生态、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到旅游业的发展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产生威胁。

2.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应该说,由于地区情况不同,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具有多样性,但大多都应该经历三个阶段:

(1)“名气”提升阶段。基于其历史条件,资源型地区一般而言都具有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知名度,并且其影响空间伴随着资源开发的深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其发展旅游业的前期,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和加强产品设计,另一方面要有效借助和发扬以往的“名气”提升营销效力。

(2)“人气”聚揽阶段。宣传一定的社会认识后,资源型地区可以通过科学的服务软件建设、合理的品牌营造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吸引不同细分市场的游客和各种投资商,获得旺盛人气,使得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和城市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整体经济的发展成为可能。

(3)“财气”转化阶段。在前两步的基础上,通过产品营销、品牌推广、市场促销,增加了人均旅游收入、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

当然,资源型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并非线性,而呈环状发展,既通过综合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第二轮的资本再投入实现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资源型地区也会获得更大名气,从而引发第二个良性增长序列,构成资源型地区旅游发展模式(见图1)。

3.资源型地区旅游业的路径选择。

(1)围绕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延伸,发展特色旅游。资源型地区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可以被利用发展特色旅游。首先,资源依托型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工业历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优势发展工业旅游,变工业资源为旅游资源。一方面可以使游客领悟工业生产的历史,了解科技在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其对工业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开展旅游业大改善了工业园区的生态环境,使废弃环境也能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次,资源依托型地区可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不断提高当地的文化品味,将其进行包装组合,并大力的宣传,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第三,资源依托型地区可以将原有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开展城市(乡村)旅游、探险旅游、循环经济旅游等。

(2)整合资源,综合发展,建立旅游商品基地。资源依托型地区可以依托其自身或周边现有的生产条件,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形成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商品基地综合开发路径。可以将老工业企业改造成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形成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也可以探索形成以资源工业观光为基础、以体验旅游创品牌,依托高新技术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化路径,形成了“工业立地、旅游兴地、科技强地”战略。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SR11005)、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2012007)]

参考文献:

1.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晟昊.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山西省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9(5)

3.陈淑华.东北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从德国鲁尔区视角分析[J].学术交流,2010(3)

4.佘可文.关于“皇城相府现象”的分析与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4)

5.王联勋.国内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3)

6.胡云龙,李丹.皇城相府旅游业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2008(3)

7.王文华.皇城相府精心打造太行山旅游区域核心景区[N].中国旅游报,2008.9.10

8.陶伟,邓路平.旅游发展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基于“焦作现象”的解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4)

9.鲍彩莲,周永.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开发浅论—以阜新市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1)

10.闫海燕,冯涛,何艳冰.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特色塑造—“焦作现象”背后的反思[J].资源与产业,2010(5)

11.张飞飞.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战略选择[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12.魏晓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13.辛爱云.“焦作现象”及其城市经济转型的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14)

14.李秀香,汪忠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体制机制建设探讨—以萍乡为例[J].资源与产业,2010(5)

15.孙伟.东北资源型枯竭产业城市经济转型措施[J].商业经济,2010(11)

16.黄娟.论旅游产业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17.李丙漳.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M].吉林:长春出版社,2009(2)

18.高峻.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9.赵俊.我国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分析[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大兴安岭;旅游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地区位于中国最北端,它东连绵延数千里的小兴安岭,西依呼伦贝尔大草原,南达肥沃、富庶的松嫩平原,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总面积8.46万平方公里,有森林73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9.83%,森林中繁衍生息的野生动物400多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被誉为我国“金鸡冠上的绿宝石”,形成了加格达奇区、塔河、呼中、漠河四大风格各异的旅游集合区。

到目前为止,大兴安岭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文化协会,加强了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的紧密结合,全国最北雪期最长的大兴安岭地区以一个“北”字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北极冰雪文化旅游品牌,漠河依托神州北极、神奇天象的独树一帜的旅游资源优势,连续成功举办了二十三届中国・漠河北极光节,北极光节系列节庆活动被列为国家首批47个公共文化体系示范项目,以“俄罗斯中国旅游年”,为契机,吸引了万余名游客相聚北极村,大兴安岭地区也被评为“中国最令人向往的50个地方之一”和“中国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

二、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尽管如此,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仍然处于一种不温不火的状态,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大兴安岭地区提出了“坚持高水平、高标准做好旅游产业体系规划,科学有序地推进景区、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形象和提升整体推销能力,加快全区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步伐,努力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养生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在实际的发展中却有很多因素制约了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发展旅游交通成了不可忽视的一件大事。大兴安岭地区多为林区,地广人稀,旅游景区较为分散,又位于高寒,这里的道路交通发展滞后,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但公路网总体密度较低,铁路交通有限,一些乡、县还不通铁路。在如今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好的大形势下,发展滞后的道路交通势必会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吸引力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大大的影响了游客的可进入性。公路交通的吞吐量远远无法与铁路交通相比,这种旅游交通的薄弱,也就成了制约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景区管理水平较低

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是推进旅游景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决定了景区的未来走势,与大多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状况相同突出的问题是政出多门,由于各种利益或管理的需要,经常发生冲突,甚至在发生问题后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大部分景区管理人员都是来自当地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管理水平,对旅游景区发展形成了相当程度制约。大多旅游景区内的配套设施较差,缺乏指示牌、路标,景区内不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服务。旅游景区产品多为观光型旅游产品,缺乏集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于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信息不畅,游客不能及时获取服务信息。

(三)形象建设亟待加强

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经成为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兴安岭地区在形象建设系统方面缺少详细规划、旅游理念形象模糊不清,缺少能够代表大兴安岭地区展示大兴安岭地区魅力的旅游标志、标志性建筑、旅游象征性吉祥物和旅游口号。另外,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态度不够友好热情,影响游客心情或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低,态度冷漠,这些不良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形象。在旅游宣传上,由于整体旅游形象尚无统一定位,在旅游推广上便稍显乏力,加之旅游宣传意识不高,宣传方式过于落后等诸多因素大大的制约了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道路交通开发建设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旅游发展是主要保障,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产品的重要手段,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可见要实现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发展,加强旅游交通建设至关重要。旅游交通作为一个交通运输体系,一般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特种交通等形式。伴随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交通的作用越来越有所体现,建立健全一个良好的交通体系并加以科学的管理十分重要。

第一,将铁路交通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铁路交通是陆地交通的大动脉,大兴安岭地区的铁路交通网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铁路网密度,将铁路交通建设作为重点,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提高认识,打通铁路交通这条大动脉,改进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从而带动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继续加强公路交通建设。鉴于大兴安岭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公路交通被大多旅游者所选择,所以必须改善现有交通条件为旅游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舒适的交通条件。继续深入公路建设,打通偏远地区的公路交通,把景区之间有效的连接起来,为游客节省时间提供便利。

第三,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开设旅游景区间的专线大巴,同时配专业导览人员,为游客提供咨询讲解服务等。完善景区景点及公路站点的指示牌和站牌的设置,大兴安岭地区地广人稀,多为林区,没有清晰的指示牌很容易迷路,所以要设计一套统一化、标准化的道路旅游交通指示系统;公路沿途应设置一些卫生间为游客提供方便。

(二)提高景区管理水平

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正是有了景区的存在于是引发了旅游行为的产生,因此要想使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

第一,明确景区各级管理部门责任。强化政府主导功能,景区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实处,加强合作,联合起来将责任细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共同促进我区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加强景区内部建设,完善景区服务管理。首先要对景区内部的基础配套设施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并进行定期的升级改造,通过对景区产品的更新改造延长景区的生命周期,保持游客对景区的新鲜感,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忽略了游客的感受,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满足旅游者获得安全、便捷、舒适、开心的旅游体验。完善景区服务,提高景区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水平,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意思,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使游客在服务中感受到亲切和快乐。

第三,继续深入开发建设原有景区,大力开发建设新景区。对原有景区进行深入开发,不断完善提高景区产品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多高品位、高水平的景区产品。同时,加大对新景区的开发力度,但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协调好景区与当地居民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考虑让当地居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中来,这样一来不但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收入,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

(三)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在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竞争日益激烈,于是旅游产品的推广宣传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我区旅游形象建设。对于我区的旅游形象定位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要突出大兴安岭地区的文化主题特色及旅游核心要素,并根据这个定位设计出体现我区旅游魅力的旅游标志、旅游口号以及具有象征性的吉祥物。

第二,通过多方面渠道进行旅游推广宣传。确定了旅游形象,必须对大兴安岭地区的旅游形象进行主动的推广宣传,可以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告,可以制作旅游专题节目、旅游专题片、旅游电视杂志等比较流行的方式,这种方式覆盖面广,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展现的更加生动,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记忆。另一种最佳的宣传方式也是未来发展趋势就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成了旅游宣传推广的最佳平台。网络宣传有利于旅游资讯的及时,它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通过开通微博、微信更好的传播旅游信息,更近距离的与旅游者进行沟通,使旅游企业更好地捕捉游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郭鹤艺.兴安绿色通道助力林区经济.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2):83.

[2]林珂.论交通格局与旅游业.商品与质量,2011(6):59.

[3]戴新竹.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商业文化,2010(1):20.

篇(4)

内容摘要:独特的语言系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在对旅游非优区理论认识历程回顾、认识误区解释的基础上,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目前学术界对“旅游非优区”的模糊认识清晰化,形成抽象定义“特定时空范围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的地区”;并提出现实中可测量的操作化定义“在特定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最后从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角度,对旅游非优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非优区 理论界定 特征分析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对旅游业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开发研究呈上升趋势,其表述有“旅游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旅游弱势地区”、“旅游温冷地区”、“边缘型旅游地”、“二三级旅游地”(许春晓,2001)等等,本文拟遵循科学界定概念的一般程序,将“旅游非优区”概念所指的现象与其它现象有效区分,并探讨在现实中测量、甄别旅游非优区的具体方法。

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一)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二)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描述与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可能是旅游非优区;而旅游优势区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张志宏,2010)。

旅游非优区并非指旅游业发展无望的地区。旅游非优区是对所研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对现实状态的分析与描述,主要是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业对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张志宏,2010),以及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等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达”与“发展”是相对而言的,“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是一段时间的状态,不是发展无潜力,而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历程。

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界定

(一)旅游非优区概念的具体化,形成抽象定义

1.概念的分解。首先是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分析:区,可以理解为地区或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对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抽象或概括;“非优”是与“优”相对的概念,两者相比较而言,互为存在前提。“优”是优良、美好,“非优”即是不优良、不美好、劣势。“非优”是一定时间区间内存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动态变化;旅游,从人文地理学科的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旅游是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保继刚等,1999)。

其次,是将“旅游非优区”所表示的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以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按照“发展条件”作为划分标准,将旅游非优区划分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生态环境非优区”“旅游认知非优区”等等,每一类还可以逐步分解出不同的亚类。

再次,对分解后的概念加以界定。以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指原生性(原赋)旅游资源较为缺乏,资源丰度低,品位较低,在一定时期内知名度不高,缺乏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资源,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旅游区位非优区“是指由于其区位的不理想,从而导致具有一定资源禀赋的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地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是指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当地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从而导致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反过来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拉动较小,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比较低的区域”;旅游客源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该区域内的旅游人数或者说潜在客源相对比较少,从而导致旅游收入较低,对当地的经济贡献较低的区域;旅游认知非优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由于宣传、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原因,该区域的旅游发展文化导向不明显,或者说该区域的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在一定的客源地范围内对猎奇型旅游者吸引力较弱的区域”。

2.形成抽象定义。通过以上对概念的分解,虽然措辞不同,如“旅游地开发困难、旅游业发展缓慢、旅游业对当地经济拉动小、旅游业发展不景气、旅游对当地经济贡献率低”等等,其本质最终还是归到“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概念中“由于资源缺乏、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位不理想”等均是“旅游非优区”之所以形成的影响性因素。

据此本文认为,站在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相对于“旅游优势区”而言的,其抽象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特定的时间区间内,某地的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相对劣势状态,则该地区为旅游非优区”。

(二)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操作化,形成操作化定义

经过以上界定之后,“旅游非优区”就转换成为研究的“变量”(经过严格界定的概念称为变量),此时,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旅游经济现象,是可以观测和量度的。但是抽象定义中的界定仍是相当模糊的,要予以准确的、精确的量度,还需要将抽象定义转换成可操作性的定义。根据测量时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实用性的特点,本文除了选取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的衡量国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以及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国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人次)的指标之外,还加入了旅游收入占当地GDP比重指标来共同衡量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

借鉴世界银行(Word 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在对发展中国家作出划分时的思想,最终形成旅游非优区的操作性定义“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国际/国内旅游收入、国际/国内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等五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80%,则该地区是旅游非优区”。

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

根据上文分析,将地区旅游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设定为Fi(i取值为大区域范围内的不同地区),各分量指标分别为:X1-国际旅游收入;X2-国际旅游人次;X3-国内旅游收入;X4-国内旅游人次;X5-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率,其相对应的权重分别为0.25、0.2、0.25、0.2、0.1。

借鉴刘再兴的研究成果衡量全国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当地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指数低于区域平均值的80%,则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落后,处于劣势状态,是旅游非优区。则旅游非优区在现实中的界定模型为:

其中,是指区域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平均值;Fi是指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加权得分;F是指区域内部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得分的总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理论分界线80%是利用经验参数比对法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等级的划分。实践中对旅游非优区的界定需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高低划分等级,从而确定旅游非优区。

旅游非优区特征的分析

从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的角度,旅游非优区是对大区域范围内处于“非优”地位的特定区域的分析与描述,它具有以下特征:

(一)区域差异性

旅游非优区是对“区域”差异的研究,是从旅游业发展程度对区域差异的研究。作为区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旅游非优区对特定空间和地域内,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衡现象分布类型、范围、规律的分析,对区域旅游优劣特征以及非优态势形成条件的研究,都是区域性的体现。

(二)空间范围上的相对性

“非优”本身就是相对于“优”而存在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够分辨出优劣,在区域旅游开发活动中,优势区与非优区相伴而生,并且还互为存在条件。旅游现象在区域空间范围内分布存在差异,旅游经济现象的区域差异形成了“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

(三)动态性

特定地区是否为“旅游优越区”或“旅游非优区”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情况的变化时刻处于动态发展中的。由于新的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或许是由于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的改善,曾经的非优旅游区可能转化为优势区;同时若旅游地不再具备吸引力,旅游优势区的地位亦可能发生转化。总之,“优”与“非优”的状态及其程度是动态变化的。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目的地屏蔽现象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2.许春晓.欠发达资源丰富地区旅游业成长模式[J].人文地理,1995.1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13(2)

4.杨晓峰.旅游优劣区类型划分及旅游非优区开发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

5.赵宁曦,王森,姚亦峰.海滨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适度开发初探[J].海洋学,1997

6.孟清超.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5)

云南地势丰富多样,是我国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具备多样性文化,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云南省的旅游业历经多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当前云南省提出了融合式发展战略,也就是将旅游业、城镇建设、乡村建设、交通建设、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融合在一起,推动云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强势发展,云南旅游业发展也不断开拓创新,但同时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解决云南省旅游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云南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R捣⒄顾?平不同

云南省旅游业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化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专业化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相比落差过大,旅游业发展处于一般水平的地区还有很多,旅游业的整体实力不强。

2.综合竞争实力不同

不同地区旅游综合竞争实力相差过大,5A级景点的州只有五个,4A级以上景点当前还没有出现,3A级以上旅游景点数量表现着一个地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但当前云南省3A级旅游景点不多,还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力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还处于不利地位。

3.民族文化开发不同

云南省的旅游业在发展中还没有充分开发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经济优势,以区位商为标准进行衡量,前五位当中有四个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因子综合得分排名分析,前五名当中有三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综合上述二项分析可以发现,排名靠后的几个地区都是拥有少数民族数量较少的地区,因此表明利用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可以在旅游业发展中取得较大优势,同时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当前迪庆州与西双版纳的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再就是德宏州虽然拥有数量不多的少数民族,但当地政府利用及时出台优惠政策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4.没有实现协同创新发展

云南省各个州在旅游专业发展、竞争力水平、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等方面表现极为不均,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本身经济发展情况、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政府政策等,但在其中起决定作用应该是各个州间缺少合作与交流,当前处于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状态,认为邻近地区是自己的竞争对象,所以相互间不能坦诚相待、开诚布公,相互间封锁信息固守经验,再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必然有的州在发展中会处于落后状态,一部分州处于较好的发展态势。要想创建云南旅游强省,则需要求各个地区加强联合与交流,当前云南省还没有出台各地协同发展的政策,笔者认为旅游发展较好地区只有帮扶旅游发展落后地区才能推动云南省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才有利于创造旅游强省。

5.特色旅游品牌数量过少

自各州旅游景点综合得分可以确定不同旅游地区旅游竞争力,同时也展现不同地区的特色旅游品牌。自旅游景点级别、区位商大小、旅游收入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4A级以上旅游景点不但可以为旅游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而且各种配套服务设施也有着较高质量,对外展示了自己的旅游强项,对游客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同时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当前云南省截止到2014年5A级旅游景点只有六个,这一数量与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河南省、湖北省相比相差悬殊,旅游品牌数量不足,要想保证云南省早日成为旅游强省,则必须打造数量更多的旅游品牌。

三、云南旅游业健康发展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为了推动云南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云南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下面几点。

1.实现专业化发展

云南省各州有着较高的旅游专业水平,但国家对云南省的定位是旅游强省,要求其具有更高的旅游质量,因此云南省要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早日进军国际旅游业,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在深入研究旅客需求的前提下做好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当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建旅游品牌,提高各州的旅游业专业水平。旅游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要以国际旅游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身旅游专业化发展。有着较强发展潜力的地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创建特色旅游品牌,早日进军国际旅游业。旅游专业发展不高的地区要大力推动旅游业发展,利用旅游业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发展,早日赶超旅游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2.打造当地旅游品牌,实现差异化发展

云南省旅游专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但其综合经济实力并不强,他们能在旅游业方面取得跨越性发展,主要决定于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融入当地民族文化,有利于创建良好的旅游品牌。到2014年为止,六个5A级旅游景点的发展都决定于当地的民族文化。分析4A级或3A级旅游景点可以发现,这些旅游景点的专业化发展也与当地民族文化有关,说明了利用大力开发当地民族文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其他各州可以学习成功地区的做法,积极开发当地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创建更多的旅游品牌,早日实现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旅游经济发展,创建文化特色旅游品牌。

3.与各个产业融合,实现包容性发展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还包括诸多因素,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对旅游行业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各州在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中积极与不同行业融合,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旅游业实现融合式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提出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快与第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云南省各州在旅游业发展中要争取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协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发扬民族文化、实行改革开放等诸多方面实现融合式发展。

4.加强规划,推动云南整体发展

云南省虽然拥有多个少数民族,但云南省一部分州在开发旅游景点时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不能结合当地优势创建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如云贵高原喀斯特旅游景点,不但与大量的省内旅游景点相似,而且也与邻省的旅游景点雷同,给游客留下了不良印象。在上级政府普遍要求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前提下,各州迎来了旅游发展的绝佳机会,对当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不利于良性竞争的发展。如果云南省不能对旅游业统一规划,不能根据云南省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等各种旅游资源进行分类,那么必然会导致当地旅游市场处于无序管理状态,出现大量的相似景点,不利于创建云南旅游整体形象。因此云南省政府要充分研究各州旅游的实际情况,确定相似景点应用不同的旅游发展战略,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推动云南省旅游整体的健康发展,早日成为旅游强省。

5.互帮互助,实现协同型发展

云南要想早日成为旅游强省,还需重视创建彩云之南的整体形象,不但可以展现不同少数民族的各种特色而且可以提高中国旅游业的整体水平,要求境内各州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各州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旅游业发展时间迥异,在旅游业发展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其旅游收入、区位商值、旅游景点得分都呈现出诸多不同,表明云南各州旅游业发展不均衡,彼此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篇(6)

关键词:区域差异;区际差异;省际差异;旅游业

关于我国旅游业的区域差异研究,张凌云运用洛伦兹曲线、首位度指数、变异系数、竞争力指数探讨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旅游业的时空演变趋势。周云波等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区域非均衡增长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唐留雄分析了1986~2000年中国国际旅游业的旅游收入、接待人数、饭店数的基尼系数,结果表明地域非均衡增长差别正在逐步缩小,并探讨了其缩小的原因。陆林以大陆31个省市区为例,以入境旅游为重点,分析了1990~2002年中国省际旅游经济差异变化的总体水平及变化的空间特征,阐释了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缩小地区差异、协调地区旅游业的对策。本文运用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对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旅游业发展差异作动态的比较研究,为我国协调各区域旅游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分析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时期。本文采用1991年以来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原因如下:(1)1991年以来的相关统计数据容易获得;(2)从“八五”至今,是我国旅游业大发展并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阶段,其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2.研究区域。本文采用国内学术界大多选择的“东、中、西三大区域”、省份为区域单元,其中“三大区域”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①,“省份”指大陆的31个省市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②。

3.统计指标及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国家现有的衡量旅游业发展指标,本文拟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等四个指标来研究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差异③。

本文所采用的1991~2002年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部分缺失的数据来源于相应的地方年鉴;2003~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

(二)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方法

1.极差系数。对拥有2个以上的m个区域的特定区域系统而言,可用极差系数Rt衡量区域差异:

2.标准差系数和变差系数。标准差系数St和变差系数Vt为合理地反映一个区域系统内部差异情况,并可以进行细化分析,对一个区域内的二级子区域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量化分析,计算公式为:

3.均方差分解。均方差可以满足总体的均方差等于区际均方差与区内均方差之和,而后者又等于各地区区内均方差之和。其计算公式为:S=Sa。+Se

式中:S表示从二级区域系统即省际角度出发得到测度全国区域差距的均方差指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一)区际差异分析

本文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四个指标,分别计算其绝对差异来测度我国三大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差异。

由图1、2可知,对于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指标,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大,且呈上升的趋势;中西之间的差距较小,但也呈现上升趋势;由图3、4可知,对于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指标,东西之间的差距最大,东中之间的差距稍次之,中西之间的差距最小,它们均呈上升的趋势,从图4可以看出,1996~1998年间,东中之间的差距与东西之间的差距几乎一样,但是从1998年之后,他们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我国区际间的绝对差异在拉大,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增强,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提高,但是由于区域间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础设施条件、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导致旅游经济的发展基础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区域间旅游经济总量的差异在拉大,从而出现了区际间的差异呈上升的格局。

(二)省际差异分析

通过相对差异指标(变差系数)、绝对差异指标(标准差)的计算,可以得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特征。

从图5~8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中,对于入境旅游来说,全国的省际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对于国内旅游来说,从图7可以看出,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呈下降趋势,西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并与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在1997年、1999年、2003年相交;东部与中部国内旅游收入的省际差异比全国的和西部的小,在2001年之前,中部的省际差异大于东部的省际差异,但2001年之后,东部的要大于中部;从图8可看出,西部国内旅游人数的省际差异最大,呈在波动中下降的趋势,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综合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国内旅游的省际差异:西部的最大,全国的次之,中部的最小。

从图9~12可看出,我国省际之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对于入境旅游来说,东部的省际差异最大,上升的速度也最快,全国的次之,中部的与西部的则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对于国内旅游来说,全国的与东部的差不多,有相交的趋势;西部的次之,呈较快的上升趋势;中部的最小。综上所述,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绝对差异在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性。

(三)总体差异的地区分解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区域差异情况,选取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这两个指标进行均方差分解。根据均方差分解的性质,将全国旅游业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分解为四个来源:东部地区省际差距、中部地区省际差距、西部地区省际差距、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并分别计算其贡献率,计算结果见表1与表2。

由表1、2可知:(1)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特殊情况,全国的均方差指数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1~1998年间,其上升的趋势比较缓慢,1998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就国内旅游收入来说,全国的均方差指数也是呈不断扩大的趋势,1996~2000年间,其上身的幅度比较小,2000年之后,其速度明显加快。这就说明不管是我国的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差距在不断扩大。(2)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在1991~2004年间不断扩大,但其贡献率却呈下降的趋势,虽然期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76.34%下降到2004年的66.02%。具体而言,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65%以上,对SA的影响也最大,其走势与SA基本一致;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0.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0.7%;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的走势情况与旅游外汇收入的情况基本一致,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其贡献率也一样呈下降的态势,中间略有起伏,其贡献率从1996年的62.97%下降到2004年的50.25%。具体而言,也是东部地区内省际差距最为明显,贡献率一直在40%以上,对5A的影响也最大,中部与西部地区内省际差距都不大,前者历年贡献率都在13%以下,后者也从未超过7%。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我国三大区域内部的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与我们前面所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不管是旅游外汇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SE均逐年扩大且有所加速,这说明我国地区间差距在扩大且日益明显,亦即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存在总体趋同。(4)就其关系而言,S总:SA+SE,就旅游外汇收入而言,SA占主导地位,虽然其历年贡献率一直都保持在66%以上,但其贡献率却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历年贡献率却在逐步上升,其贡献率从1991年的23.66%上升到2004年的33.98%;就国内旅游收入而言,SA比SE稍大,但是其贡献率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而SE则不断上升,从1996年的37.02%上升到2004年的49.75%。以上的分析表明,我国区际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且将逐渐影响着全国总体差距的走向。

篇(7)

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旅游业起步较晚,自1993年沙湖旅游区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相继开业运营后,旅游业才拉开快速发展的帷幕。21世纪初期,相对于旅游大省,宁夏仍是旅游发展的“低地”。2012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迎接良好的契机,宁夏旅游业要从“粗放式”向“集约式”发展,成为“西部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和“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就必须深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次因子。因此,找出与宁夏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明确其与旅游业的关联度大小,对保障和促进宁夏旅游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灰色理论的应用

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首创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它是指在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进而认识现实世界,实现对系统演化规律的正确性把握。灰色关联度分析,是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进行因素间时间序列的比较来确定哪些是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是一种动态过程的研究。

近几年来,灰色系统理论在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运用灰色理论进行旅游产业相关因子的分析,也是成就不断。旅游系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状系统,其影响因素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旅游资源、经济、交通,客源市场,职工工资,旅游者偏好、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等。这些因素在影响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作用大小各不相同。将这些因子对旅游业表现出来的灰色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定量地将影响旅游业的主导因素确定出来。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旅游业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二、影响宁夏旅游业发展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指标数据来源

旅游业影响因素的关联性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其关联程度并不会因为选取年份的多少而发生太明显的变化。因此我们选用2007-2011年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宁夏统计年鉴》《宁夏旅游统计公报》和《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将被选用为主要数据信息。

(二)旅游业发展的指标选取

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因此指标的选取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通过结合宁夏自身现状,对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后,选取旅游总收入作为参考序列,将宁夏自治区GDP、人均GDP、职工年平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客运量、旅客周转量、星级饭店数、城市接待旅游总人数指标作为比较数列,继而与参考数列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1)

(三)灰色关联分析数据处理

1、确定参考序列与比较序列,得到矩阵;

参考序列X0j,(j=1,2,3,……,5)

比较序列Xij,(i=1,2,3,……,8;j=1,2,3,……,5)

2、无量纲化

因原始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为了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将矩阵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变换处理,消除量纲,计算得到新矩阵;

3、求差序列,并从中找出最小值与最大值

根据公式Δ0i(j)=Δ0(j)-Δi(j)计算无量纲化矩阵,得出新矩阵并从中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minΔ0i(j),maxΔ0i(j);

从最小、最大值的两个比较数列中再分别取最小、最大值:

则得出:minminΔ0i(j)=0.0112 ,

maxmaxΔ0i(j)= 25429.7522;

4、求关联系数

L0i(j)=,

ρ=0.5(0

5、求关联度

根据公式,求出关联度(表2):

三、灰关联结果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模型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宁夏旅游业当中,星级饭店数对于旅游营业总收入的关联度最大,这说明星级饭店与宁夏旅游总收入的关系最为密切,是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宁夏旅游公报》数据显示,自2007年开始,宁夏的星级酒店结构一直发生着变化,中高档星级酒店数量逐年增多。在游客来此旅游时,这些星级酒店不仅提供客房和餐厅,还提供各种其他服务,这些都是旅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

与宁夏旅游收入息息相关的另一个因子为旅行社个数。旅行社是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游客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它是旅游复杂巨系统的中间环节,在旅游产业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宁夏旅行社在2009年后逐年增加,这在宁夏旅游业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增加了很大数额的旅游营业收入。

另外,计算结果中关联度大于0.9的还有城市接待旅游总人数、宁夏地区GDP、客运量、宁夏人均GDP、宁夏职工平均工资,表明这些因素对旅游营业收入的影响程度均很大,对其有重要的贡献率。

此次分析中,关联度最小的是旅客周转量,计算结果仅为0.3892,说明在选取的诸多因子中,周转量对于宁夏旅游营业收入贡献率较小。

四、促进宁夏旅游业发展措施

通过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宁夏旅游业发展因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发现2007年至2011年期间,宁夏旅游业营业总收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持续增长,其中星级饭店数量和旅行社数量两个因素尤为突出,而它们均为旅游领域相关产业。由此可见,在宁夏旅游业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对旅游业发展相关产业进行战略优化:

(一)继续加强星级饭店结构调整,注重饭店业连锁化、集团化发展

饭店业是旅游业的基础产业之一,是旅游者的活动基地,也是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宁夏旅游业高速发展时期,其饭店业一定要迎接良好的契机,积极掌握政策、熟悉市场、积累人才、培养成熟的管理技能,迅速发展。饭店业在现在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连锁化、集团化,构建品牌战略思想,积极营销,为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二)积极变革传统品牌旅行社,不断提升旅行社服务质量

旅游是一个产业链,涉及上下游各种资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旅行社在宁夏旅游产业链中作用巨大。现今宁夏旅行社存在着单体规模小、竞争手段单一、导游素质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今后发展中,旅行社必须诚信经营,走品牌战略、集团化整合、专业化操作及产品特色化的方向道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构建网络旅游平台,搞好信息化管理

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是时代的主题。旅游业的信息化对提升旅游业管理水平,宣传、促进旅游信息,增强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形象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宁夏也要加大旅游信息网建设,充实信息量,缩短更新周期,对旅游产品进行良好的营销。

(四)积极争取基金,多渠道筹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