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金融小论文

国际金融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3 17:45: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金融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际金融小论文

篇(1)

关键词:《国际金融》;考核;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4-0145-02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课程教育也日益重要。根据教育部数据,2015年在华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84,799人,比2014年的164,394人增加了20,405人,同比增长了12.41%,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来华生总人数增速的态势。这既体现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对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现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传统高等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评定成绩,至今这仍是评定学生成绩的重要手段,《国际金融》课程也不例外。考试可以采用闭卷或开卷考的考核形式,通常闭卷形式居多。一般情况下都是考核学生对于书本基本知识的背诵和掌握,题型主要有选择、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论述等6种标准化题型。题目重点考察基本理论和概念等知识点,在出题上需要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因此近年来,相关教师积极改革,对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不断探索,推动单一的期末考试不断向多样化方向转变。目前,主要是新增了课程论文、作业和课堂演讲等考核方式。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考核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的能力也不再单单看重书本知识点的掌握,还有学生态度、学习能力和思维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国际金融》课程与经济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联系密切,因此小论文的考核内容一般会针对某一热点或事实材料请学生分析论述,主要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着重是对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掌握的考察,但是作业更注重考察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随时记忆以及对课堂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作业主要有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对作业的评分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档次,通常每学期作业次数保证不少于5次。课程讲演(presentation)由教师提出一些理论和实际问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表述的清晰程度,是否具有自己内在的逻辑来评定讲演成绩,最终纳入总分。应该说,《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在形式上已经比较完善,相比过去在考核上仅重视期末考试的方式确实已有很大进步。但目前,实践中还依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好。(1)很多考核形式虽然新颖,但在具体实施效果上不够理想,学生的实际完成情况和促进学生学习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小论文和讲演本来的目的是要考察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学生固有的阅读、思考和研究解决一些问题或提出一些看法,并运用严谨的语言予以表述。但是实践中,由于留学生基本素质的欠缺,有能力独立完成思考和论述的只是极少一部分,大部分学生抱有应付交差的思想,东拼西凑,甚至完全照搬网上材料。针对这一部分学生,论文考察并没有发挥预设效果。例如在学习“汇率决定理论”相关章节后,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根据所学理论分析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大部分学生都从网上找一些“名人观点”进行定性的分析,照搬别人的观点,很少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建立自己的观点。(2)学习和考核结合的程度不够紧密,还不足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其实考核的作用不仅仅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尤其对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差强人意的留学生,更需要充分利用考核督促学生学习。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学是学生学,考是教师出题考;学是上课,考是背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尽量多讲,以期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本门课程内容。

二、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改革的思路

对于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主要基于两个思路:(1)要将考核与课堂参与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与国内课程相比,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要差很多,必须运用恰当的考核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语言上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课堂教学质量会受影响。我国留学生以非洲国家居多,总体学习基础比较薄弱,这些学生不能及时跟随课堂进度。再者,留学生的学习态度总体比国内学生相去甚远,不积极、不愿主动参与,甚至不能正常出勤。(2)强化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相比于其他学科,国际金融与实际问题,与热点问题的结合比较多,所以对《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不能止步于基本知识点和书本概念的掌握,而要更灵活地学习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

三、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考核改革思路,我们提出留学生《国际金融》课程考核方法如图1所示。

与以往相比,我们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方法上做了三点改进:(1)增加课堂参与成绩的比重。课程考核还是分为两部分,分值比例分别为课堂参与成绩占比40%,期末成绩占比60%。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比压缩,课堂参与成绩占比增加,将有效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热情,同时这种考察也涵盖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习态度、思维方式、思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多方面能力的考核。其中,课堂参与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到课情况占比10%,概念与理论阐述占比10%,课堂案例分析表现占比2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题目以概念阐述、问题分析和计算为主,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2)我们对Presentation进行了较大改变。在内容上将Presentation从分析问题转变到阐述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即不再要求学生阐述对某些特点问题的理解,而是侧重课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样有四方面的好处:①降低了难度,使得学生能愿意主动完成;②学生在阐述概念的同时,无形中加深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达到了强化学习的效果;③这部分阐述概念主要放在每章或节结束时的复习环节,把原来由教师做的概念总结交由学生来做,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④学生阐述的理论和概念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动力。(3)我们减少了小论文考核,而代之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作为分析热点问题的主要工具。案例分析由教师根据各章内容,结合时事,确定主要分析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讨论话题逐步深入问题分析,学会用已有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教师在引导案例时要循序渐进,并鼓励学生积极发问。比如,学习《国际收支》这章时,结合我国最新的BOP表,分析中国出口方面的变化,吸引外资方面是否减少、是否发生了国外投资者的资金撤出等问题。从贸易项目到资本项目,再到综合分析,问题从易到难,通过不断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切实掌握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阅读方法、分析方法。在共同参与的案例分析中,根据学生对各个问题反应、分析、表达的深度和逻辑,进行课堂成绩的评定,而且这种大的案例题目同基本理论和概念的Presentation一样都作为期末考试的备选题目。通过这种方法,达到科学考核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志.统计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1):17-19.

[2]张永丹.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4):95-96.

[3]李杰,陈其霆.来华留学生国际金融教学质量提升问题浅析[J].大学教育,2016,(3):182-183.

Discussion o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LI Jie,XU Hai-yan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 211106,China)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28-02

《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学校经济、财经类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财经类和非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货币资本在国际间流通的规律、方式、渠道,能运用所学国际金融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国际金融热点问题,以及运用实务操作技能知识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国际金融问题。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系统性、超前性和综合性。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面临的新形势

在当今国际金融市场变幻莫测的环境下,层出不穷的国际金融问题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国际金融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在国际贸易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属于国际经济学领域的内容。国际金融不仅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对外经济交往的全貌,更密切地体现出一国宏观经济的状态,及在对外交往中的地位与作用,关系到国际经济关系,甚至政治关系的稳定。因此,《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泛、综合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描述国际范围内的金融活动变化,又要阐述国际间资本流动的规律等宏观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门与现实经济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进行一定的调整,要体现出课堂教学与当前热点问题的密切结合。

当前,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资源在大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高等教育的教育环境更加开放、更加丰富;教学内容从强化理论基础知识向综合性、复杂性、跨科学交叉性融合与过渡;教学方法由单一的传授方式向共同参与互动协同转变。

二、《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教学理念兼顾传统与开放并重

传统的本科教学理念中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强化,学生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呈被动式地接受来自于老师的传授,缺乏主动参与性。由于《国际金融》课程的理论性、专业性、时代性、综合性很强,如果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很认真听讲,但由于学生自主扩展知识,缺乏必要的准备而使得表面成绩很好,但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能力的问题没有明显提高。新形势下,教学理念要兼顾传统与开放,既要注重讲授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强化开放的信息资源的引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注重理论与现实结合

1.理论联系实际。本课程的学习既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又需要密切结合现实的前沿热点问题。《国际金融》课程的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甚至比较晦涩,增加了学生掌握的难度。然而又需要学生重点理解与掌握。课本上的部分内容由于体系、篇幅、时限等的限制,不一定能够将知识与现实完美地结合呈现,从而凸显出的课本上的知识与市场脱钩,教师讲课空洞、学生一知半解的一些问题。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研究《国际金融》学科的发展,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将国际金融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到教学中去,将《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当前经济形势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国际收支的基本知识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最新的资料年度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笔者每年在讲授关于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时,会结合每年上半年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介绍我国最新的国际收支状况,让学生把枯涩的宏观内容与生动的现实经济状况紧密结合,效果非常突出。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本课程不仅要体现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活动发展与运作的基本规律,更需要反映当代国际金融理论和和实践发展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讲授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及时将前沿问题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得学习内容更具前沿性与实用性,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外汇与汇率一章时,把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与消费者购买力的变化做比较,让学生对汇率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有直观的认识。在讲到国际储备一章时,笔者准备了最新的世界各国黄金储备的规模与结构资料,探讨其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国际储备所面临的问题。在充分地、前沿地扩充知识体系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专业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切身感受到掌握知识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主体参与

积极实践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被动灌输”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学生参与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缺乏与实际环境的互动性,加上部分内容难于消化理解,使得接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于对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索与参与现实经济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1.启发式教学。首先,在授课前授课教师需要针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提炼出代表本章核心思想的关键概念、核心理论,并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发问的一些环节;其次,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分层次、逐步深入地引入提问式或引导式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参与及反馈,授课教师有重点地把核心知识梳理出来传授给学生。内容可以是基本概念、核心理论,或者是当前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积极探索,积极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脱离出来,开拓思维,综合所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有特色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

2.互动式教学。《国际金融》是一门课程体系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具有与时俱进特色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将提问、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让同学们在课堂中积极参与授课过程。授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接受状态与效果,与学生加强互动。教学是教与学的二者统一,授课教师讲授课程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颇。互动式教学是对传统“一言堂式”教学方法的否定,是更客观有效的教学方式。

3.讨论式教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的特点引起的。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提升了对课程的兴趣,学生就能很好地、快速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能较好地来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授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热点问题时,给学生设置疑问,人民币升值是正面的经济现象还是负面的经济现象时,学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来自于自身的原始认识和知识结构体系,不免有些欠全面与丰富。部分同学关注于消费层面,购买力的增加对于消费者来讲是好的;部分同学从宏观层面,从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等问题驳斥了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可以看到,通过讨论与交流,丰富了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宽度,更完善地总结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效果非常明显。

多年的实践证明,丰富的教学方法对课程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课程各章节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不仅调动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理解和接受。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反馈与效果

1.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国际金融》课程中大量繁杂、关联性很强的专业名词和概念是通过描述性语言介绍的,对于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枯燥难懂的。即使部分同学能比较流畅地表达出其涵义,但在使用上仍然容易混淆。在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后,针对相关专业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关键是案例的挑选,案例选择要突出实效性、前沿性、代表性,追踪国际金融活动中的新事件,把《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典型案例选取需要具备同类国际金融现象的核心属性和特征,对这一案例的分析和解剖能够使教学对象掌握此类现象的普遍规律,分析结论具有推广价值。

2.多媒体教学。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图全面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地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效应,丰富授课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教师从繁重的板书抄写中得以缓解;有利于教师更新知识,补充添加新的图表、统计资料、展示文字描述量较大的案例;有利于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获取知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背景影像资料的展示对相关教学的辅助是难以用其它手段来替代的。

3.实践教学。《国际金融》课程特色之一就是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在自主与引导的学习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综合性的、实践性的能力。要突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不仅在校内建立模拟实训室,同时还需要加强与金融系统,如银行、证券交易公司及其它实训基地的密切联系。实践教学上加大实务操作力度,模拟参与、参加各种外汇交易模拟大赛,深入基地获得感性认识,有条件的还可以聘请银行、证券交易公司等实际业务部门的专家到校为学生开办专业科学讲座。

(五)考核方式改革注重综合评价

考试方式的改革也是实现新形势下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掌握出发,将《国际金融》课程的考核方式丰富化、灵活化,实现考核的综合目标。在具体考核过程中可设置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方式。对课程中设计的热点问题的追踪、探讨,有计划地安排课后查阅资料、组织学生讨论、主题发言、撰写专题小论文等开放式考核;对于实务性操作很强的内容采取上级操作评定成绩;对课程教学中强化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思想采取封闭式的卷面考核。多样化、综合式的考核能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基金项目:2012年度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立项:《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金仁淑.信息化时代高校《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64-166

2.张永辉,孟全省.探究式学习方法在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为例.高教论坛,2010(4):77-80

3.李卫华,李利.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重点与方法的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45-146

篇(3)

关键词: 《金融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蒋天虹.关于应用型本科《金融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5).

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国际贸易实务 考核评价方法

一、现有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是各大高校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涉及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及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而目前的问题是,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程度,记忆性的题如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占了较大比重,分析性、应用性、综合性的题少;强调标准答案唯一性的题多,不定答案的题少;书面作答的多,动手操作的少;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专业技能的考核。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不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投入状态及学生平时成绩的测评,往往以期末笔试成绩作为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评价标准,最多也就是把学生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如迟到、早退、旷课等纳入平时成绩;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压力和动力,积极性也不高,此外,有的教师每学期期末考试之前会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在考试前往往会互相复印学习笔记及老师画过的重点答案,然后临时抱佛脚突击性地把这些知识点背上十天八天基本上就可以过关,更有甚者在考试中存在投机心理,不择手段地借助作弊侥幸取得好成绩。这样做的结果是直接导致那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与那些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考试成绩拉不开距离,最终使其在学校评奖、评优及将来就业时没有任何明显优势。因此,如若只是注重学生期末考试,则其考试结果并不能真正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也检验不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不利于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培养。另外,这种八股文式的考试与社会实践已经完全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竞争,这样一来,课程考核就大大偏离了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就有了充分的必要性。

二、评价方法的改革举措

为了保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得以全面实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作者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提出开放、全面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

1.注重平时考核。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完每章内容后给学生做做平时测验,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从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辅导。另一方面,可以采取速测的方式,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试题形式可以为选择题,也可以为填空题,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最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在国外,没有哪一门课程会只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平时测验的成绩作为这门课程期末总评的一部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而言,每学期的考试不仅是要求学生平时到课堂,而且要注重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和讨论的程度,这些都可以反映其学习态度。平时考核形式包括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作业、国际贸易案例(比如商务谈判)分析的作业等。然后在每个学期期末时要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以上所有的要求及测验都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当然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除期末考试重点针对学生掌握的书本基础理论和要点的识记以外,其他考试形式的重点都是为了考查学生对国际贸易知识的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平时考核能让学生在整个学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不再心存侥幸心理,通过以上各种考核方式的综合运用,学生通过这种平时性测评,不再对考试产生惧怕心理,也不过分担忧和紧张,因而学生的考试心理也很健康。

2.力争形式多样化。

国际贸易实务考核形式包括平时考试和期末考试。其中,平时考试方式主要有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发言、小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思考问题等形式。随堂测验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讨论发言可以组织课堂讨论时学生互相问答,包括分组讨论、自由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等多种形式;对平时作业、小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当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从而进一步使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合理。此外,每学期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包括题型和试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每套试卷至少要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多种标准化题型,注重合理划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的同时要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合理搭配;另外期末笔试命题要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个部分:统一命题是从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本学期所有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班级都要参加考试的共同部分,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知识点,分值可占卷面分值约50%~60%;机动命题则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的相关命题,通过这部分命题可以考查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并且要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互结合,分值约占卷面的40%~50%。

3.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

人工命题容易造成试题的知识点分布过于集中,题型不够丰富,以及试卷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这样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却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己的试题库就显得十分必要,可以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拟制考核题目,并依据不同时期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考核内容的重点,更新试题库,确保考核公平。这样,国际贸易实务考试便可以大胆突破教师讲授什么考试考什么的传统方式,教师只负责按照教学大纲实施常规教学和平时考核,不负责期末试卷考核,期末考核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任意一套试卷,彻底杜绝教师期末变相划定复习范围的现象,同时大大减少学生期末考核作弊的可能性,可较好地满足教考分离的要求,而且可以通过分析历年试卷命题的规律和特点,及时掌握各课程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调整授课内容,适应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4.强化职业资格培训。

实践教学是区别于本科院校的显著特征,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又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有效手段。对高职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其职业技能进行鉴定并让高职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同时能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实践教学,从而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导向性作用。可见,职业资格考核是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标志。针对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开展业务的基层人才十分缺乏的现状,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以证代考,以使学生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并能具备较强的交易磋商、制单结汇、规避风险三大关键能力,把学习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可以缩短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就业增添筹码。

5.借助软件考核。

在国际贸易实习教学软件TMT平台进行模拟操作能力考核,以加深学生对业务的感性认识。每名参与TMT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计划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贸易环境。通过这样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他们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甚至银行的日常工作,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和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TMT外贸实习平台,对于学生的实习成果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方法,其特有的评分机制,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能力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分。作为国际贸易实务考核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TMT软件功不可没。

三、结语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都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希望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马越,虞未章,谢梅英,徐晶.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7).

[2]王晓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27).

篇(5)

我国加入WTO以后,进入了一个融入国际大家庭,国际国内经济地域联系日趋密切的时期,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当前,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经济贸易面临更复杂更严重的挑战,但应当看到,经济的发展也是处在一种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的时刻。针对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经济现状,不少国家及国内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问题。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将“生意”做到世界各国去,培养出具有经济头脑的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兼负的一项重要使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急需国际经贸方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要懂经济,同时要懂得英语,它就是现在经常提到的复合型人才。应用英语专业,经贸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和国际商务专业等高等学校的专业就是培养既懂得经济又懂得英语人才的专业。在这些专业当中商务英语是一门很重要的专业英语课程。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讲授好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现提出一种多模式教学改革模式,并就外贸商务英语多模式教学改革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一、商务英语的教学法不应单纯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当是多模式的

商务英语的教学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它需要教师不但英语基础理论要好,对听、说、读、写驾轻就熟,同时它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经济贸易基础知识,从这点上来讲已经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了。我们的国情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十分迅速,高等学校学生扩招,更加重了高校缺乏教师,特别是缺乏高素质教师的压力。许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教师就是直接从公共英语转过来的,这里包括办经济专业的一些民办高校在内。商务英语如何讲授成了一个实际的课题。采用带读单词、造句、分析语法、进行中英文翻译以及死记硬背扩大词汇量这种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来进行现代外贸商务英语的教学肯定在知识传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等方面均会存在弊端。首先,学生对商务英语的学习会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在澳大利亚攻读国际贸易硕士学位两年的学习经历,亲身地感受到结合我国的国情,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11象国际贸易专业以及应用英语专业之类的外贸商务英语课的教学应当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定位。首先应当看到这门课程是培养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与世界上的商人、在华投资的外国企业家和外贸经销人员打交道,乃至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合同、甚至打官司诉讼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很有必要将一些进行外贸活动的知识,如怎么填写订单、怎样签定业务承包合同等内容,把握好教学环节,有机地补充到教学中,使学生对这些商务业务活动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过程中采取这种模式是必要的,但在尺度上教师要切实把握好,以免过分地煊染纯商务内容。21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当是多样化的,而不应当是单一的外贸商务英语的教学除了它自身的专业课程特点外,象公共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仍然应当抓紧。另外,教师应当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训练以及口译能力的提高训练。这些方面可以通过布置让学生写作专题小论文,分成几个小组,人人参加写作讨论,然后就写作好的小论文进行课堂小组报告,分小组辩论、提问、回答。一个学期训练几次,并纳入成绩考评。31商务英语是一门国际流很强的课程,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或留学归回人员到班上作专题讲座,条件难以达到的,可以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观看有关影视录像,可争取通过外研社获得一些商务教学资料,尽可能地使学生了解相关商务活动环节、国外的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通过这些与商务英语配套的、精心安排的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进其学习能力。

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注重案例教学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1908年成立的哈佛商学院MBA教学创立的。我国在国贸、商务等教学过程中八十年代左右即已引入这种教学模式,至今已有二十来年,一些高等学校已取得了成功的教学经验。从教学改革的过程来看,商务英语教学应当精心选择教材,教师可从国外相关原版教材中挑选一些案例,如商品出口价格、国际结算、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和国际商务诉讼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我国的国情精心设计成教学案例,进行商务活动的模拟教学,以提高学生对商务活动问题的分析、推断和归纳总结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习模拟商务谈判,任务要事先布置给学生以便准备资料,就某个专题进行谈判训练,这样做必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注重学生英语能力的训练

商务英语课是一门专业英语课,不是公共英语课,它们之间的教学区别在于商务英语课是要用英语向学生传授国际商贸专业知识。这里会有许多商务专业英语词汇,同样要求学生要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环节仍然向公共英语一样不能放松。一个听、说都不过关的人如何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发挥作用是难以想象的。教师在商务英语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训练学生首先要听得懂,说得出,然后辅之以读写训练,这样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才会提升。达到了这个目的,我们的教学改革模式才有成效。

四、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应当注重与现代先进技术的结合

“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网的实现和当前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无疑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我们应当利用互联网这一技术教会学生怎样从网上获取信息,怎样使用电子图书馆,这将使学生开拓视野。学生可以上网查询国际商务相关资料,包括金融股票、投资、税务、法律等相关内容。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播更多的信息量。商务英语的课件要精心设计,借助于计算机传播动画和声音,可使学生对国际商务活动及英语的应用有更深入的了解。课堂教学环节利用CAI教学手段可实现交互式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其它课程中成功的运用已有许多例子得到证实,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也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教师是主导地位的。制作一个精品课件是非常需要时间和投入的,特别重要的是教师精力的投入。超级秘书网

五、结语

对商务英语课程进行多模式的教学改革,其中包括教材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文章中已指出师生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利用多媒体实现CAI教学以及Internet互联网上的学习都是行之有效的模式。只要我们坚持走教学改革之路,不退缩,不畏惧,必定会有收获的。

参考文献:

[1]沈艳.CAI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教育研究,2003,(10).

[2]H.G.Widdowson.AspectofLanguageTeach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威.哈佛商学院与案例教学法[J].管理案例教学研究,1999,(1).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近年来,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之时,高校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立,传统的以期末“一考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经贸人才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来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知识的运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它以商品进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以我国外贸方针政策为指导,阐明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外贸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条款的谈判及外贸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检验都离不开课程考核这一重要环节,因为它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为此,作为国贸专业的核心课程,更需建构一套客观有效、切合实际且操作性强的考核改革方案,运用到课程教学的体系中。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考核一直沿袭着传统的以闭卷笔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有的学校虽然也加大了课堂表现力的考核改革形式,如把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平时出勤和期末笔试组合在一起作为该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实际上并没有实质的改变。此外,虽然也有考核改革方式的多样性的提议,但没有探讨出可实施的方案。

可见,传统考核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内容上偏重理论考核,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形式上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较少;方式上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考试题型标准化和形式单一化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而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能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从事多年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体会到,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出名副其实的人才,必须建立起一套在内容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和形式上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考核改革方案,并将其运用到教学的综合评价中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应在符合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的前提下,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外贸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考核内容注重综合能力。传统考试的考核内容,一般对合同各个条款,如品质、数量、包装、价格术语、运输方式、保险类别、结算方式等条款内容着重专业术语和贸易惯例知识的记忆考核;由于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的范围,绝大部分学生就会去搜寻现有的考试资料,浏览课堂笔记,或只复习任课教师划定的范围和指定的重点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样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

因此,对考核内容的改革应做到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情况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掌握现代化技术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改革,理论知识部分可以选用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进行检查考核;实践运用部分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考核形式,在问题的提出和题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把学生上课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设计某一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业务中,如进出口报价部分应考核学生商品成本核算的能力,磋商部分考核贸易谈判的能力,订舱、报检、报关以及结算部分等的考核可以通过一票进出口业务的制单来进行。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指定的参考书目等内容也应列入考核范围,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形成良好学风,便于学生对课程系统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在考试中,除基本概念和理论等使用客观试题外,适当增加主观题比重,即简答、综合性论述题,建立一种主客观题并存、分值比例合理的测试模式,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把考试内容转变为检测学生的能力水平,才能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增强其自学能力,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考核形式应实行多种类别的组合考核。传统考试的考核形式闭卷考核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答辩、机试等形式少。因此,为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应实行多种形式类别的组合考核方式。

如谈判磋商部分可以通过答辩方式进行考核,答辩能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充分展现才能,对学生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课程设计、论文、实验报告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查阅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机试可以用于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及操作技能领域的模拟操作,进出口业务的制单、信用证审核部分可以用这种考试方式,在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三)考核方式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传统考核方式往往重结果、轻过程,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将考核知识的累积、记忆作为目标,属于静态考核。如此一来,师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数结果上,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综合和积累,以及试卷分析、反馈等重要环节。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加强平时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考核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采取平时成绩、阶段考试、期末考试与实验技能相结合的方法。平时成绩考查学生全学期的学习状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等,在考查学生识记、理解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考察了学习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由此激发他们持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风。阶段考试成绩则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要求,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等方式获取信息反馈,达到督促学习的作用。其中,作业以巩固所学为目的,内容上应更多地考虑现实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有足够的思考和创新空间,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实训题,例如合同条款翻译、案例分析、修改信用证等,以加强学生对实际业务工作的演练,增强其实际运用能力;课程论文能够提高学生完成拓展性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检验学生课外学习效果,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模拟实验可以对一些关键性环节,如进出口成本核算、信用证审核等进行指导,并有的放矢地根据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进行修正和讲解。

考试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伴随着考试所进行的教育活动比考试自身还重要。过程性考核强化了过程控制,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双重目的。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不仅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总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既要有理论的反映,也要有实践教学过程的记录,这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约束,不仅规范了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和公正,也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序实施,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莫红梅,钟芸香.关于《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探讨[J].商业文化,2011.4.

篇(7)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实践

如何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做笔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往往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中学习,教学效果不佳。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身心已较为成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和实践意向都较为强烈,若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注重结论和公式的推导,而这些结论和公式到底有何作用,学生常常并不清楚,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缺乏研究创新,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是传统教学模式最大弊端,有的研究生在进入论文阶段后不清楚科研论文如何写作,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不强,将文献的阅读变成简单的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创新能力都不强,专业课程内容呈老化,教学特点日益淡化,甚至浪费了课程学习阶段,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的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在综合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构建的教学模式,主要强调它在与工程实践结合较紧密的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是一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新途径。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公的身份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研究性教学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过程融入课堂教学中,鼓励和带领学生从课本固有知识框架中走出来,勇敢且智慧地去发现未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分析路径和独特观点。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工程、工程热物理、化工等与能源相关专业研究生的重点基础课程,其理论对高效利用能源、节约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热力学理论基础、流体工质的热力性质计算、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和相平衡、管内气体流动热力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以及用热力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以往的教学情况看,学生普遍反映理论较难理解,课程实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研究型教学的特点进行以下方面的尝试。

一、改变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模式和课堂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高等工程热力学》是本学院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一些必要的理论和方法需要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教授给学生。在讲授过程中,针对以往学生提出的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在讲解某一理论的时候,更侧重该理论及方法的应用背景,让学生在结合使用背景去理解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讨论则是研究型教学的一种方法,研究导向的教学模式侧重于营造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在于给学生提供权威性的标准答案。在进行传统教学的一个阶段结束之后,进行一堂课堂讨论,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组织课堂讨论,要注重讨论内容的选择,过难或过于抽象的问题会使学生丧失兴趣和信心,导致冷场。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握讨论的重点和方向,不致偏题,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指出其不足,并引导讨论逐步深入进行。同时为了避免同学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比较空洞、缺乏一定的论据,在课堂讨论的前二周时间会给学生布置下去题目,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查阅资料并归纳总结,最终在课堂上提出自己有理有据的论点。

同时笔者鼓励学生自由思考、标新立异,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形成假说。比如,在进行“准平衡过程和可逆过程”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课堂讨论中,有很多同学提出了对这两个概念自己的理解,对原有的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大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在经典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这两个概念。

二、完善课程内容,追踪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学生要完成研究型的学习,单靠一本教材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笔者经常是结合着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文献或者硕博论文进行讲解,同时附上参考文献。在整个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笔者共引用了10余本书,并对其进行简短评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有重点地对这些参考书和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生阶段学生对研究领域内的所有未知充满好奇,通过对本领域最新进展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科研工作如果缺少创新性,则研究的价值就不能体现出来。因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介绍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比如说开发环保型工质的问题、先进联合循环的问题、不可逆热力学中有限时间热力学的问题等。同时还给学生介绍本专业的一些高水平期刊,比如说《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Microscale Thermophysical Engineering》等。让学生追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三、改变评价体系,考核形式多样化

过去的考试体系往往是一卷订终身的形式,教学围绕考试转。最终考核的不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因此笔者和课程组其他人员讨论,拟定采取“小组作业”和“个人作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小组作业一般由6~8人分工完成。在学期初期就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的题目不同,要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研究专题去确定题目。小组成员要定期进行讨论。在小组研究过后,需要撰写科技类的小论文,字数一般为3000字左右。之后,由小组成员分工把主要内容采用适当的形式(多采用PowerPoint)讲解出来,其他小组的成员和教师会就作业内容提出问题。小组作业一般占个人总成绩的40%,个人作业占个人成绩的60%,其由期末考试、平时讨论发言情况成绩组成。期末考试改变过去闭卷考试的形式,而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试题题目侧重于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公式的死记硬背。

通过这种考试形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对高等工程热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组作业”的形式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一个人闷头拿着教材看和学的状态,注重和组内其他人的交流,加强合作意识。同时小组的经常讨论,也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了表达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加强。而科技论文的撰写,是研究生今后从事科研的必备能力,因此课堂上科技论文的撰写是其练兵的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生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因此在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上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笔者进行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的改革探索,已经确定初步的成效。但这仅仅是课程改革的开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旨在使我们培养出来的研究生都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翟亚军,哈明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6):39-41.

[2]张喜德.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65-66.

[3]孙旭峰。有限元法课程中的研究型教学实践[J].高教论坛.2009,(3):86-88.

[4]马风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2008,(8):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