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0 13:22: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素质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思维;兴趣;激发;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中学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怎样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每位物理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新技术革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迫切要求中国教育模式变革转型。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把学生的脑袋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
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按部就班的教育方式,提倡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打下扎实的根基。但是,相对来说在进行科学创造的时候缺少创新意识。”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型’居多,有能力、有知识且能独立思考的‘开拓型’人才少。这样很不利于鼓励学生向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最活跃的领域发展。”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和信息猛增,知识老化速度正在加快,更新周期急剧缩短,使这种“仓库理论”面临严峻的挑战。即使是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超常的学生,大脑也无法包容内容如此之多、增加如此之快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中国教育变革转型是当务之急,即必须由“传授知识型”的应试教育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型”的素质教育转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还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更新两个观念
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都明确要求:要以物理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教好、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两个观念需要更新:
其一,强调物理“双基”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考进高一级学校做准备,还要考虑到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未能升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备的物理基本知识和初步的物理科学素养。
另外,“大纲”提出的“进一步学习”也不单指“升学”,还包括在实际工作需要时,以中学物理知识为基础,对物理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如自学或业余进修等。
其二,中学是基础教育,是“不定向”教育,它的根本宗旨是为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好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基础。
中学开设的课程是一般的、通用的文化课程,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较为宽厚的文化、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必须改变那种以应考、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改变教学模式,启动学生思维
“应试教育”偏面强调灌输,在课堂教学中,只重视教的过程,不重视学的过程。教师习惯于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滴水不漏地讲给学生听,唯恐因某一点没讲到而造成考场上的失分。学生的学习被教师包办代替,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
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能力,实施发展性教育行为。在课堂教学中,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观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实验,实验操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个性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综合能力,能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论认为:“知识获得的过程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内容,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实验技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探究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思考,想象来探究新知识,亲身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学习。
例如:我们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橡皮筋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的探究性实验,要求用一根较长的橡皮筋,20g的钩码一只,细绳一段,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橡皮筋伸长和所受拉力的关系,在实验中要求学生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获得比20g更大的拉力?
(2)你打算如何测量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大小?
(3)请你猜想一下橡皮筋的伸长和拉力的图线是什么样子?
(4)你准备怎样处理数据和作图?
(5)作出的图线有什么特点?怎样解析?
(6)在逐渐加大拉力做出一条图线后,再逐渐减少拉力回到原来初始拉力大小,再作图线,这两条图线是否重叠?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然后让学生自己购置橡皮筋,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操作测量,设计实验报告,推证有关结论,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此外,我们还可以把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适当改成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知识,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进行探究。
实践表明,学生通过对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和探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探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机会和锻炼机会,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时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是当代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三、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观念、能力、学识等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成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学生能力的提高,是自己在实践逐步完成的,而不是老师手把手的教所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实施素质教育。
在物理学科实施新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转变教师的角色是刻不容缓的,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教学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化为教与学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我们要努力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改革步伐,以提高全民素质,振兴中华为己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开创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学校 素质教育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意识
传统教育重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推行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如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促进学生健康活泼的成长。传统教育不仅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而且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素质教育,必须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意识,即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研讨的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因此,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与市场挂钩,与社会接轨,满足社会各行业需要。这样,职业学校就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来调整、规划专业结构以及课程的设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落实到各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上。做到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与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二、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素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它的实施可以制定某种方案,提出若干要求、规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探求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最佳教育方案和措施。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承担提高学生素质的使命。
(一)推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不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语言科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知识教育进行素质教育,即“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把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
三、综合素质教育的实施
加强素质教育,对中职学校来说,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如何根据中职学校应当克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搞好素质教育实施。我以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正确分析中职学生的特点,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生理不成熟。遇问题思考不周,办事往往不顾及后果,学习动力不足,信念理想不切实际,生活散漫,是非观念差,文明礼貌缺乏。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根据这些特点,避免纯理论教育,尽量通过有趣活动(如演讲赛、郊游、爱心助残、希望工程等多彩多样的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搞活,变灌输宣讲教育为活动影响教育,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收到应有的效果。
(二)结合学生知识基础,进行专业技能教育。
中职学生大部分知识基础差,接受能力不强。再加上中考结果的影响,学习兴趣缺乏,中职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实际,编写适合他们的教材,因人施教,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三)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身心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学生正处在心理、生理的养成发育期,身体还未发育成熟,自卑、忌妒、任性、孤僻等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为了学生健康成长,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课,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进一步养成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为学生合格的身体条件形成奠定基础。对学生心理教育可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影响启发,引导帮助,使学生逐渐克服不良心理,养成自信自强、谦虚谨慎、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工作人员。
(四)从就业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尽管中职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的最终出路是当技术工人,但不能否认他们以后发明创造的可能性,因为实践出真知,所以要加强对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实训实习中,多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思考与探讨,使他们感悟学习科学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搞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学习。
尽管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很漫长,难度大。但只要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使素质教育收到满意的效果。
推行素质教育非一日之功,只有通过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全体教育工作者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并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改革,才能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以适应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汪莹华,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字:素质教育 体育教育 思想品质 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便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机结合,“体”既是体育,体育既为身体素质的培育,有了强健的体魄其它方面方可能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中职体育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1.培养学生体育的意识
传统的中职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职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中职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在上足球时,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在耐久跑步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2.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中职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中职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4.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
(1)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中职体育教学手段,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更主要的是能教会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原则,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学到体育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设计准备活动内容,编排徒手操,设计场地,自做体育器材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而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往往要靠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很重要。
(3)对学生进行“三基”教育。中职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些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规律性,才能使学生的基本技术迅速提高,基本技能得到正常发挥。
(4)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篮球的投篮命中率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体操动作能培养学生的时空感觉和运动感觉等等。所以,学生的智能水平通过中职体育教学能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5.培养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通过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活动机能,养成卫生习惯,培养学生脑体结合、综合适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控在最佳状态。
(1)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通过体育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培养学生健身锻炼,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中职体育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田径中的中长跑项目。球类运动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讲授正确的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3)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这是关系到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广大教育工作者要从对教育负责、对国家负责的角度重视和加强这项工作。特别是中职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理论,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自我生存的能力,教育学生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婉勤.对中职学校中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探讨[J].体育科技,2005(3)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实践;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94-01
中国国民教育系统的素质教育弱势地位,已经存在很多年了。素质教育是人生、教育、政治上的大问题,是中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常我们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素质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基本素质是普适性的,是全体"社会人"所共有的,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它是职业素质的基础;职业素质应是"职业人"所具有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素质。[1]本文所说的素质重在基本素质,而非职业素质。
1.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高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继续。不可否认,我国基础教育没有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而是把知识积累放在首位,"应试教育"很严重。在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总体水平不高的前提下,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都进入本科学校就读了。进入高职学院就读的学生,各方面素质都不足,尤其在公民素养、科学素养、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差距很明显。高职学院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补基础教育的课,要补的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还有"素质"方面的。
在高职教育领域,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长期停留在形式上。[2]中国的高职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成才"教育,明确提出高职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职业行为能力,但对"成人"教育,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明显缺少"做人处世"的行为能力教育。中国教育的失误,就失误在非政治思想素质教育的缺失。这一点,在高职院校里显得尤其突出和紧迫。我是一名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四年里,所带专业课程达五门之多,接触了四届近一千多名高职学生,总体感觉是学生的素质在整体下滑,借用同事的话:一届不如一届。
2.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无处不在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开展素质教育的场所很多,素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下面就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环境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开展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
3.高职教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要将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融汇到专业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中去,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来到学校的目的就是学习,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做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进素质教育的内容,那么就必须巧妙的设计课堂教学,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自身人格的魅力,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穿插其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传道授业"。
我所教授的都是专业课程,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上的是实习课,实习课上他们有实际动手的机会,可以提高技能水平,但理论课堂,对他们来说就觉得枯燥无味,加上中学文化课程基础差,理论课堂对相当一部x分同学来说,就是"听天书",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于是就会放弃不听。于是,我就只能从教学方法及手段,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比如,《工厂供配电技术》这门课,以理论课的形式,就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而从电维专业的就业调研情况,有15%以上的学生就业与工业供配电技术相关的专业,于是,我就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参观,分组讨论等,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尽量生动、实用化。同时加入很多工厂老师傅的工作实例,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做事做人。
这样,通过教师的讲授,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通过讲课加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实践创新、独立思考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和参观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团结协作能力,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树立为成就未来的事业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为立志艰苦奋斗,为自主创业、适应职业变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4.高职教学管理中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通过组织学生的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各种体育比赛、学生运动会、文明集体和个人的评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了对美的欣赏,提升了审美情趣和对美的创造能力,锻炼了团结协作能力。
2013年学院举办了风筝比赛,篮球比赛,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非常喜欢参加这样的活动,反馈很好。通过举办以上活动,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还有学习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同时加大校园公德和行为规范的宣传力度,杜绝一切不文明的行为,通过思想情操的熏陶,让学生融入集体,融入校园,实现创建和谐校园的目标。
5.高职教学环境中的素质教育
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秩序,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明的行为,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内容新颖、形式活跃的讲座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院教学楼里的走廊文化,食堂的良好就餐环境,宿舍楼方便、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等,加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不断把学生融入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方法,归根结底都要参与的教学管理人员用心、上心,最终达到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柴福洪.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2012(10).
[2] 杨岚.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O6.
有关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目前虽然成果颇丰,但仍存在认知上的偏误或歧见,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认知,莫衷一是。不少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一种通才教育,更多的人则以为文化素质教育即人文学科教育,或将文化素质教育视同文化知识传授,或简单地理解为文化素质课的教学【1】;还有人以为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互补”教育,或是一种“兴趣教育”或第二专业教育【2】。这些说法,虽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但又未免以偏概全。其中,“通才教育说”,仅仅强调了人才的一专多能;“人文学科教育说”,则没有意识到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特质,忽视了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培养;至于“文化知识传授说”,则又把文化素质教育简化为知识的累积与授受;“兴趣教育说”也是将系统的素质培养看作简单的兴趣培养;“互补说”,虽看到了文理知识结构的偏差,但较少将文化素质教育看作是一种心灵的潜移默化与健全人格的习养过程。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尚需进一步的研讨以达成共识。其二,对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之关系的认知失当。目前,多数人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但也存在“颠倒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地位”的现象【3】。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认识都不恰当。我国的高等教育方针和实际状况都表明,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人,才是国家立身安民之本,经济发展尤其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因此,专业素质教育是主体,文化素质教育是基础,思想品质素质是根本,身体心理素质是物质保证。不能片面夸大文化素质教育的功用,只能在专业素质培养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在知识、能力、修养、品格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其三,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偏误。研究资料显示,有的高校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多则开设近500门文化素质选修课,或近300门选修课【4】,少者也有150-160门选修课;也有的学校将一些适合专业培养的课程拿来“下放”进行素质教育,这些做法都有操之过急、过犹不及之嫌。而且,某些高校尽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但对课程的实用性、系统性、建设性、平衡性考虑欠周。200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现状调查表明,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分的70%以上;人文类课程量的比例很小。”【5】华南师范大学曾将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课程的学习纳入人文社科类学生的必修课,3学分;人文社科类课程纳入理工类学生的学习中,也是3学分,且二者同时必须修满艺术类学分3学分。【6】尽管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显而易见,课程设置的整体性还有待完善,力度有待加强,效果如何也须检验。由于课程设置存在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就不容乐观。譬如,体艺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令人堪忧。调查显示,在五大类173种中外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马列经典中,体育系学生有87%没有听说过或者读过;在2大类160幅中外精品名画中,有80%的学生表示没见过;2大类113首中外名曲中,63%没有听过或者张冠李戴、不甚了了。【7】其四,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存在偏误。目前,片面强调高校物质文化环境改善和学生主体素养提升的学者大有人在,但他们却有意无意地轻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隐性化育功能,不太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垂范作用。其实,文化素质教育职能定位,应该是人格培养、精神塑造,而不只是学校教学硬件配套的升级、教学服务设施的完善、校园文化的丰富、图书信息的增量等,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催化剂,真正内化成精神心灵的力量则在于学生能够吸收这些知识、信息、能量,潜移默化成思维方式与行动能力。【8】而教师自身人文素养、言语行为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尤为关键。一项关于“目前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最大不足”的调研结果显示,45.7%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环境差,没有配套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14%的人认为“老师水平不高,教学方法落后”。【9】因此,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者即教师,急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整体水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探索,之所以存在上述偏误,究其原因:1.我国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受欧美通才教育、通识教育的影响,在目标、宗旨、课程、途径等方面借鉴了欧美现成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理论阐释上难免中西杂糅,出现概念歧解,由此带来认知上的偏差。2.从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多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者,他们往往根据实践成效来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反思与评估,缺乏高屋建瓴的理论视野,尤其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及其教育状况的调查、评估,目前尚未建立比较科学的测评方法与评价机制,以致在调查、测评的过程中,往往各行其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观点,也就难免会发生龃龉。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文化素养教育的实施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多设几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就可立竿见影。加上目前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影响,开网店、课外兼职、勤工俭学,把短时的经济收入与实践能力当成自我塑造的中心,目光短浅、本末倒置。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目标定位尤为关键外,还应从更具体而微的层面进行引导。
二.理论探索的完善与创新
明确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理论探索上存在的偏误及其原因,庶几可以进一步地建构与完善目前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为此,需要做到:
(一)正确认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主要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也是主流观点,认为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应该包括科学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两个方面”,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的融合。【10】到底哪种观点更科学更契合中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际呢?越来越多的理论研究成果显示:第二种观点逐渐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其中,杨叔子、余东升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揭示较有代表性:“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一种本土化创新。在汲取欧洲自由教育、美国通识教育经验的同时,特别是在汲取通识教育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方面成功经验的同时,文化素质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和特征。这些品质和特征表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中心在于融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教育于一体,大力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将实践列入教育过程。而其现实要求则是强化人文教育,其中重点又在于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11】至此,人们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定位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而这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无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理顺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正因为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存在分歧,教育目标与宗旨的诠释存在偏颇,造成了高校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关系处理的偏误。一些高校热衷于增设选修课,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等,认为素质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课外教育。这种观点实际上颠倒了主次,素质教育还是根植于课堂教育,依据专业教育为主、素质教育为辅的模式进行。章仁彪即认为:“高等教育首先是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业人才,不能光讲通识教育,但专业教育也要教书育人,转识成智,化性为德也应该是适用的。”【12】教育部也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大学生学好专业的同时,进行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13】因此,抓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一方面专业素质教育本身需要加强,另一方面是文化素质教育需要“渗入”专业教育之中,“以业为志,由技入道”。【14】既抓住了专业教育的龙头,又不偏废文化素质教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道德境界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构建立体、平衡、协调发展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索方面,复旦大学模式值得借鉴。复旦大学将其划分为六个板块———文史经典与文化承传,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性思维,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命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15】而美国MIT(即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的学校基本要求的学分包括:自然科学要求选6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类要求选8门,涉及文学与文章研究、语言、思想与社会准则、视觉艺术与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研究等;说明文写作与专业写作;科技选修课;实验与体育等。【16】作为世界顶尖的理工学院,对人文社科的重视可见一斑,而且可以看到学校总体思路上并非随意开课,也不是动则几百门选修课的狂轰滥炸,而是对人文与科学精神的均衡重视。鉴于此,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建构,首先要考虑基础性、适用性:此项原则重在结合文科、理工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相关课程,适当降低某些课程的难度,因材施教,使科学与人文两方面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文理两类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全面性、系统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包括社会经济、道德伦理、文学艺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数理思维等方面的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与能力,完善其知识结构,形成合理健全的知识与能力链条;再次,国际性、创新性:放眼国外优秀教育经验,从本国行业发展的需求出发,设置符合供需平衡的重点课程,在适应本国建设需求的前提下,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准。
(四)充分发掘大学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首先,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精神重塑作用。一所好的大学的物质环境、制度文化、精神风貌、人文承传都能对莘莘学子起到很好的感召陶冶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匈牙利裔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一书中即强调人类的知识可分为两类:“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明确知识”是以书面文字、图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的,“默会知识”则是那些无法精确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不是识知者关注的焦点,但是识知者的“行为遵循某些启发性前兆(intima-tions),并与某种隐藏的现实建立起联系。这种联系预示着范围不定的、依然未知甚至是依然无法想象的真实的隐含意义。”【17】这一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无疑可以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上给予教育者有益的启迪。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有其显在的教育目标、硬件设施、方式途径、课程活动的影响,更有诸多潜在因素的浸染和作用。当然,“默会知识的调动和辅助意识的激发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者必须内居于相关的环境,并在其中从事某种指向相关目标的活动。”【18】其次,教师素质教育在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同时,就必然成为潜在影响学生的重要层面。一来,学生深受教育环境氛围的正影响,“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二来,教育者的知识水准、道德品性与人格素养也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隐性教育正能量,正是由于“个体对情景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不断进行信息筛选和意义赋值的过程,其间个体的经验、习惯、信念、直觉、想象力、激情、美感、良知等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9】有了高素质教师的身教潜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自然会得到预期的提升与强化。
(五)推进高等教育生态化理论进程和健全大学生生态伦理意识
随着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的拓展深化,我们逐渐接受了一种先进的理念,即高等教育生态化理念。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这一科学术语,“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20】魏法汇在其《高等教育生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中提出了构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生态原则:整体性原则、多样化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在开放性原则中强调了大学城、高教园等校际、国际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便于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师资共享、优势互补。【21】王遐见亦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资源配置公平观等见解【22】。高校教育者在教育理念上越来越注重整体教育,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也纳入了具体课程的化育之中。贺轶玲、李培超认为在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渗透”,将生态文明伦理形态,以“文化心态”、“文化观念”与“文化信念”的方式,“内化为精神”,从而推动公众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23】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10万,再一次刷新“最难就业年”的记录。就业问题是社会性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这种现象,它直接制约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命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实际上,职业素质就是适应企业需要的素质,是决定学生能否就业的关键。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能力,就业心态不成熟,与社会人才需要的现实相违背。很多学生仍然扎堆在国际贸易、金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看上去体面、轻松的专业里,忽视了自身的特色与需要,就算学校开展就业讲座、招聘会等,也很难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制度、文化、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致使学生对自己缺乏理性分析,职业定位不清晰,盲目追求待遇高、条件好的岗位。学生缺乏职业素质,容易对人生感到迷茫,陷入焦虑、暴躁的状态,在悲愤的情绪中失去信心,逃避现实。
三、建立高校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加快职业素质教育发展作出重要讲话,他强调:“职业素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以及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当中的关键构成要素,是大学生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教育界正处于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过渡期,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依旧能看到老观念在发挥着主导作用。鉴于此,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在各高校贯彻实施现代教育理念。
2.改变教育评价标准,培养综合性人才
大学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阶段,但仍然存在以学习成绩优良作为评优评先的基础。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导致教师与学生都成为评价的“奴隶”。这种教育评价本身过度强调知识价值,忽略学生的主体价值作用,致使学生的发展走向歧途。目前,很多高校为了基于外观角度获得理想教育评价结果,对于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视而不见,选择把教育和学习桎梏在狭小的空间中。改变教育评价标准是建立高效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措施,全面、科学、合理、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心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学生的自身需要,更忽略了学生作为主角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职业素质教育区别于一般的专业课程教育,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针对学生的个体成长需求以及个性化发展需求,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支持,始终把学生的能力发展放在首位,树立科学的职业素质教育观,从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出发,顺应当代教育发展的转变,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的科学建构,从而培养真正的综合性人才。
4.加强校企合作,学科理论联系实践
校企合作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见习场所和见习过程的有效方法。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哪种人才,不是由学校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实际需求决定的。换言之,是由岗位设置决定的。通过定期开展校企交流,能够加深校企之间的沟通程度,彼此掌握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动态信息,使得学校能够发现人才培养偏差,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校企合作,把表现突出的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引入课堂,培养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能深入了解企业文化,把握岗位发展动态。
5.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
作为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课外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自我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引入思想道德教育,做到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以提升整体的教育质量水平,使学生能够掌握优秀的专业技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就业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管理制度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的养成和发展。高职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基础教育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具有修养性和责任性的素质教育。高职素质教育不等于音、体、美教育,而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它不仅包括某种学识、技术、技能,还包括受教育者的品质因素和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它不仅是公共课、专业课加文化素质教育课,而且贯穿于高职教育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体现在每一教育和教学环节上。在高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应该把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应,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出路。
一、当前高职专科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高职专科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相对于本科学生有明显的不同,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状况和特点,综合评价高职大学生的素质状况。
1、高职学生的思想行为总是处于矛盾游弋的状态中
据笔者多年的观察了解,高职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但生活没有明确目标,做事缺乏韧性和毅力;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个人的主见和判断力;他们注重个性的发展却忽略团队协作精神;他们务实、独立但功利性强,缺乏自我认同;他们自立意识强烈但意志品质薄弱;他们自信心很强但眼高手低,不切实际……在我们做的一项“高职学生思想现状调查”中,64%的高职大学生由于受到就业、情感、经济、学习、竞争、社交等方面的压力,无法静心学习,虚荣心膨胀,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明显不足。
2、师德滑坡,高校教学思想落后,制约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师德严重滑坡。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反映,一些任课教师在授课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方法、授课艺术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教态刻板,知识陈旧狭窄,课堂气氛沉闷,甚至有的教师整天忙于兼职赚钱,工作应付了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另外高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专业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导致高校办学目的和教育管理趋向功利化,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
3、家庭教育观念陈旧,使素质教育源动力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与能力,而在追求知识与智能发展的同时,却舍弃了许多人文价值的追求,导致传统美德和素质的失落。在家庭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家长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具体方法、理论认知与现实情况、指导思想与实际措施等方面存在不少困惑和迷茫。调查显示,有65%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困难”;而“实在无办法、束手无策”的占9.8%;90%以上的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近20%的家长表示他们缺少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家庭“本源”教育的失衡,放缓了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步伐。
二、高职专科学生素质教育对策研究
创建创新型社会不但要求拥有高智能和高素质的人才,更大量地需要实现知识由潜在生产力向直接生产力转变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就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着眼于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的发展,笔者认为应着力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努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
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的矛盾性,根本原因在于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消极颓废的生活态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识别各种错误思潮,自觉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要让他们明确“为谁学”、“为什么学”,并化为内在动力,这是高职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素质的根本思想保证。同时充分发挥制度育人功能,建立合理的个人行为准则,突出学生个性发展,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注重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培育公平合理的竞争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完善学生的个人修养,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2、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必须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下决心改革专业和课程设置,选取与现代企业技术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突出一线生产特点;下力度改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强化校企联合,开发与现代企业技术相配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提高学生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内容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加强人文、文化素质的教育;减少理论课的教学时间,加强和突出实践教学,尤其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教师激励制度,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注重师德建设,构建合理的教师培训和分配制度,考核内容应更多地关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这是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3、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完善家庭与学校合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