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7: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学创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华,杨湘东,朱光.土建类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3):35-38.
[2]程晓红,徐娟,张利.基于协同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108-112.
[3]王纯旭.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哈尔滨,2013.
[4]沈璐,王志云,上官子昌.土建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155-168.
[5]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2014.
[6]陆晓成,罗新星.基于技术创新过程的产业集群知识发酵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4):61-64.
[7]谢洪明,吴溯,王现彪.知识整合能力、效果与技术创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8):88-93.
[8]官小春,梁莱歆.中外智力资本及其构成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5):140-142.
[9]霍艳芳,朱序波.区域创新能力评估及动态优化[J].統计与决策,2012(2):59-62.
[10]陈武,王学军.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6):32-36.
[11]陈武,常燕.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2011(7):1-8.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李仁芮,冯法军,等.通过科技制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5(6):78-80.
[2]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55-56.
[3]成正维,牛原.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贾鹤鹏.科学传播:写作的力量[J].科学新闻,2011(10):81.
[2]丁诚,张阳德,彭错,等.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0):3193-3195.
[3]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熊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4]刘建美.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5]伍艳.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1):4-9.
[6]翟杰全.科学传播: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开放[J].科普研究,2012(5):62-65.
[7]戴维·克劳利,保罗·海尔.传播的历史[M].董璐,何道宽,王树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创新;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14-02
研究生是未来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部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中的重要部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关键。研究生要想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持久的创新动力。本文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导师队伍、研究生管理人员等方面着手,介绍了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举措。
1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张玉春等分析创新能力的内涵,提出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创新实践技能,论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开展发散思维训练,掌握关系―映射―反演(RMI)方法和数学建模(MM)方法[1]。
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民主的、合作的学术环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创造各种条件来激励研究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使研究生在学习期间,能在宽松活跃的学术空气中受到熏陶。
高校应配置良好的实验设备,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创新条件。先进的仪器设备、丰富的图书资料、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学校要通过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建立研究生创新中心,向研究生开放教学科研实验室等方式,为研究生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各类讲座、报告等学术活动,举办学术交流会和科技文化节,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以创新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具有创新理念和文化品味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研究氛围[2],向研究生介绍各个学科的前沿动态,为研究生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提供场所,为研究生实践创新思想提供渠道和条件。这样才能不断扩大研究生的视野,产生出创新思维的丰硕成果。
3 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
通过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改善培养条件,增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校企联合实验室可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3]。学校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协商建立各类校外研究生实习基地或产学研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努力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基本条件。校企联合实验室可谓零距离地与生产第一线接轨,可解决长期以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离这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老大难问题,从而使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生产实际,更符合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4]。
4 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通过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开设系列学术讲座,提高研究生基本理论水平,深化研究生对理论前沿知识的认识;资助研究生专业点开展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建设,建立起具有专业特色、适应研究生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课程体系及教材体系。使研究生课程、教材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前沿化,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5 研究生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
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开展各类实践与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通过立项资助,引导并激励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从事具有前沿性和开拓性的课题研究工作,应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撰写社会调查报告或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研究生的学术论文工作是整个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集中体现,研究生是研究生提高研究水平、 检验其科研力的最好标准。论文的创作,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结合导师的课题和研究方向,做出并发表的论文,不但可以证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还可以证明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作为研究生,则需要在第一创新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做出成果即为第二创新。” 课题的实施就是一个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方案论证的过程,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6 研究生学术交流
通过研究项目的立项和资助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提升研究生学术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
6.1 研究生创新论坛
旨在响应国家高水平研究人才培养的号召,使研究生适应当今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协调发展的趋势,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培养质量,调动广大研究生投身学术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营造、异中求新、自由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
6.2 研究生学术论坛
该论坛是为研究生搭建的交流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热情的学术平台。每个论坛的主题面向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能够结合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与特色,同时涵盖若干个相关一级学科[6-7]。
6.3 研究生暑期学校
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面向高校招收在学研究生作为学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教师,开设若干门基础课程、选修课程和前沿学术报告,介绍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实施开放式发展战略,加强研究生培养国际合作,缩小与国外研究生培养先进水平的差距;资助优秀研究生赴海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推动学术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各高校的优势学科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8]。
7 导师的培养和要求
应提供导师间沟通的平台,特别是促进中青年导师向年资较长导师的学习;加强导师的继续教育,可开设研究生导师研修班与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研修班,招收青年研究生导师及新增导师,聘请优秀导师、学生工作专家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讲解研究生培养制度,交流研究生培养经验,介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教学、科研、论文等环节的规范性要求;组织安排年轻导师交流、研讨和考察,提高年轻导师的培养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9]。
另外,需强化对导师的考评与监督考评,应力求全面、科学、公正,并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对现任导师任职资格审核的最重要指标,这是保证导师队伍质量的动力之源。通过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导师指导水平和管理水平,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构筑研究生培养质量控制体系[10-12]。
8 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
资助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导师、任课教师及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开展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法,内容可涉及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设计、培养方案修订、学位授予基准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比较等各个方面。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要深入探索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更新观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研究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强化对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教育整体水平[13]。
[参考文献]
[1]张玉春,曾巧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科技信息,2010, (1):157-164.
[2]卢军霞,刘翔.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J].吉林教育,2010,(10):34.
[3]郑作华,谭世语,孙大贵,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广东化工,2010,37(7):145-146.
[4]黄秉,孔峰,覃伟年.校企双赢:发展校外专业实验室的前提与归宿[J].江苏高教,2004,(2):76-78.
[5]邓运来,刘畅,毛新华,等.结合导师课题探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2):22-24.
[6]梁艳.举办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0,(S1):97-98.
[7]陈治亚,蒋琦玮,冯芬玲,等.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10(8):114-116.
[8]朱邦芬.对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的思考[J].物理与工程,2010,20(4):1-6.
[9]于爱莲,张忠,王玉,等.研究生创新培养对导师的要求[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1):112-113.
[10]李思熳.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2010,(3):70-72.
[11]刘春桃,柳松.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视角下的导师队伍建设[J].韶关学院学报,2010,31(2):124-128.
[12]王芳艳.试析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 2010,3(3):74-76.
拓展知识边界并推进新技术开发利用是英国产业战略的核心,是英国长期增长和创造新市场机遇的前提。创新还会增进健康与福祉,并帮助应对清洁能源、食品安全、人口变化等重要社会挑战。英国政府积极促进创新,以应对市场失灵,并增进创新体系的协调、合作、互联和良性竞争。
一、保护科学预算和重点研发投资
英国研发支出居全球第七,研发支出占GDP比重2011年为1.8%,落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但在经济危机期间保持稳定。自2010年以来,英国政府保护科学预算,且公共研发支出优先用于着眼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将会促进经济增长的项目。英国政府还致力于破除创新障碍,在政府干预最能产生影响的11个产业制定了产业战略,与产业界共同作出长远安排,增强企业投资和增长的信心。英国政府还向8项重大新兴技术投入6亿英镑,并于2013年底宣布向量子技术投入2.7亿英镑资金,以加强英国在这一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二、进一步增强令人倾羡的知识优势
英国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基础。在世界前10强大学中,英国有4所大学位列其中。知识生产是英国创新体系的重要优势。英国仅以全球3.2%的研发支出、4.1%的研究人员产出了全球6.4%的科研论文,而且英国科研质量十分突出,英国占全球论文被引用次数的11.6%,占全球高被引论文量的15.9%。英国政府已经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和研究支持,重点关注科技教育、开放获取、产学合作、科研卓越和未来的战略方向。为加强产学合作,英国研究伙伴投资基金为大学的大型长期资本项目提供资金,头两轮已资助3亿英镑,并调动了8.35亿英镑的私营投资。通过开放获取政策,英国政府确保用户免费获取公共资助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合作,使中小企业获取更多优质研究成果。
三、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创新
英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方便企业获取创新基础设施,帮助企业把触角伸至新兴市场,并加强地方创新。
一方面,积极鼓励创新基础设施和企业加强合作。主要目的是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和新兴技术开发,并且更利于引导中小企业发展,例如,扩大创新券计划的规模和范围,促进中小企业获取知识产权咨询、设计咨询等更多的信息服务。目前,英国设计委员会正在扩大小企业辅导项目。英国知识产权局启动了知识产权企业法庭小额诉讼程序以降低诉讼成本,并帮助高增长中小企业实现专利价值。英国政府还向议会提交了旨在全面改善知识产权体系的法案,并与各界合作回应知识产权融资问题。在标准制定方面,英国的近期行动重点是促进技术发展并扩大新兴市场准入,包括:帮助影响国际石墨烯标准制定,在合成生物学、细胞疗法、海洋可再生能源和辅助生活领域开始实施标准制定计划,颁布了《智慧城市标准战略》和第一阶段标准。
另一方面,通过地方主导和参与的方式推动地方创新。英国政府正在与39个“地方企业伙伴关系”平台合作,通过“企业增长中心”项目和地方战略提高地方创新体系的效能。在推动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中,将加强大学在驱动增长中的作用,并采用欧盟“智慧专业化”的方法确定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
四、着力释放企业创新的巨大潜力
创新是驱动增长和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对于企业成功至关重要。英国在一些国际创新效绩指数上的排名较好,但是有些地方值得改进,包括英国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低。为此,英国政府采取多项行动,旨在克服创新障碍,释放英国的全部潜能。
一是释放并激励创新投资
英国政府成立英国商业银行,整合支持企业融资的现有政府计划,其目标是5年内为小企业释放100亿英镑资金。为培育富有活力的股权文化,该行正在通过“投资天使共投基金”项目促进企业融资,并运行15支由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投入5亿英镑创业投资的“企业资本基金”。英国具有吸引企业开展研发的税收环境,享受研发税收抵免政策的中小企业比例正在不断上升。鉴于知识产权对于创新日益重要,英国政府自2013年推出专利收入税收优惠制度。
二是支持复杂系统创新
在涉及系统及供应链复杂、参与主体多元且颠覆性变革正在创造全球机遇的领域,英国加强协调性的支持。在低碳汽车、辅助生活、低碳影响建筑、传染原检测与识别、分层医学和可持续农业领域,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建立了技术平台,把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聚集起来。为满足基础设施需求,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建立“弹射中心”网络,为创新想法和创新技术商业化提供获取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途径。目前,在高价值制造、细胞疗法、海上风能、卫星应用、互联数字经济、未来城市、交通系统等优势领域,首批7个弹射中心已经开始运营。在能源系统和精准医学领域,两个新的弹射中心将于2015年运营。英国11个产业战略均注重如何最有效地推动创新。英国汽车产业战略承诺未来10年政府和产业界共同投入10亿英镑建立先进推进中心。源于生命科学产业战略的新型计划――“催化基金”旨在联合运用英国研究理事会和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投资,目前在其他产业如海上风能产业和农业也得到应用。
三是支持新兴技术商业化
新兴技术具有许多新的、令人振奋的特性和潜在应用,会创造全新的价值主张,并可能颠覆现有市场。2012年底,英国财政大臣宣布向大数据和高能效计算、卫星及空间商业应用、机器人和自治系统、基因组学及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农业科技、先进材料及纳米技术、能源与存储等英国能够领先世界的8项重大技术增加6亿英镑投资,以加快前沿研究商业化。英国政府还正在加强这些技术与产业界的联系,以解决监管、投资、人才等影响技术商业化的因素。
四是支持有高增长潜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Smart计划”资助有创新想法和高增长潜力的早期小企业,扩大此类项目投入使更多小企业受益是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的一项要务。此外,小企业研究计划支持小企业竞争政府合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五、围绕国家重点开展国际创新
英国创新体系高度国际化,其创新、监管、税收和知识环境很有吸引力。英国研究人员发表的学术论文一半以上为国际合著论文。英国是外国优秀研究人员的理想目的地,其26%的学术研究人员为非英国公民。2011年英国吸引的海外研发资金相当于加拿大、芬兰、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的总和,英国企业研发投资中来自海外的比例超过20%,约一半的英国企业研发投资是由外国公司子公司执行的。
英国政府日益注重使国际合作服务于国家产业战略和8项重大技术。英国继续维持与欧美传统同盟国的有力合作,而金砖国家科研能力和商业化水平提高为英国企业提供了机遇。
第一,鼓励英国机构携手合作。
英国加强战略性、协调性合作,在关键伙伴国实施目标导向型宣传活动和合作项目,并积极响应当地机遇。英国科学与创新网络正在加强对创新合作的支持。英国外交部通过“繁荣议程”推进科学与创新。非政府团体通过全球科学与创新论坛等机制与英国政府紧密合作。英国技术战略委员会与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达成了合作协议,将共同制定国际战略,共同举办旗舰活动。
第二,推动英国成为关键伙伴。
英国贸易投资总署将于2014年新设一个创新组织,负责宣传英国创新体系的领先优势,吸引国际基金和跨国公司的科研与创新投资,并支持英国企业国际化。
第三,打造有影响力的海外关系。
与中国质检总局签订了中英标准互认协议。与美国达成了加强合成生物学标准合作的意向。还将启动8000万英镑的全球空间合作计划,与新兴空间技术大国加强联系。
第四,支持新合作并探索新模式。
(一)毕业实习不受重视
1.学生实习态度不认真,实习报告内容不实
实行三年制教学的高职院校通常规定毕业实习在学生在读期间的第六学期进行,通过要求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参加实习工作,并将他们对专业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写成实习报告,上交给实习指导老师作为毕业实习的成果进行评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但实际上,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少有学生重视此项工作,他们要么忙于准备4月份的公务员考试复习,要么忙于参加1、2月份的应届毕业生“双选”会及往后期间各种大大小小的现场或网上招聘会,还有部分学生将该学期当作“苦读寒窗十五载”的最后一次放假,贪图玩乐。五月份结束后学生上交的实习报告,其内容大多都是从网上直接下载的。部分参加实习工作和已经正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于实习报告的填写也不够认真或者感悟不深。
2.实习监管力度不强,实习质量无法保证
(1)分散实习形式下,不便于教师监督学生的实习情况。虽然学校给每个教师分配了实习指导任务,但由于会计专业有其自身的约束性,不像工科、医学专业一样能将学生按批量分派给与学校有校企合作关系的工厂、生产基地或医院进行集中实习和委托实习,现今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都是采用分散实习的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社会关系寻找实习单位。在分散实习方式下,因学生实习地点分散,不便于教师顶着其他年级的教学任务在短期内全数走访,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来与学生取得联系,了解实习情况,但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是无法验证的。同时,依靠通讯工具与学生联系的方式存在着弊端。当学生回到家乡或者到外地实习,他们有可能更换电话号码却不告知指导老师,中断联系。
(2)受“一次就业率”影响,学生实习岗位不一定与专业对口。由于就业是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直接目标,“一次就业率”又是目前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加之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学校对于毕业实习的质量也无暇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有多少学生能在六月底之前找好工作,哪怕这份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无相关。在这两大因素影响下,实习指导教师只要收到学生交来的实习报告都会按照政策给及格。
(3)实习单位不似学校那样从教学角度指导学生,指导积极性不高。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实习单位的会计人员对学生的指导积极性不如过去学校委托单位指导实习般高了,除非学生与单位有一定的特殊关系,如,学生毕业后接替退休会计的岗位;学生是单位领导子弟,等等。很多学生在单位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业务,遇到不懂的专业问题也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导致实习报告无事可写。对于实习报告中的“单位评定”一栏,很多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加上他们不从事教学工作,实习成绩评定标准不明确,碍于情面,就让学生自己填写评语,成绩栏大多给“优秀”或“良好”,未能反映学生的具体表现。
(二)毕业论文质量低,教学意义不大
许多教师在给学生改论文的时候都会发现,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构思和语言表达上都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学生交上来的毕业论文存在选题雷同、通篇照抄、整段照抄、层次结构混乱、字体格式不统一、不规范等问题。在论文写作态度方面,认真对待论文修改的学生少之又少,多数学生都有交稿拖沓、频繁更换题目、新题目论文仍旧通篇照抄等情况出现。面对问题如此之多的论文,老师们都很为难。若严格按照毕业论文环节的教学规章进行,学生们就会不断地更换选题,花两分钟时间把新论文复制粘贴再交给老师,甚至置老师在文中的批注于不顾,仍旧把原文重新上交或者迟迟不见回复。到最后定稿期限到,只有老师急着催学生交论文,少有学生急着找老师交论文。长期如此,老师们只有不断降低要求,只要学生不通篇照抄,论文层次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写就不与学生计较太多,修改论文的过程变成检查格式的过程。而拿到毕业证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交上去的稿子总被退回修改,每次修改过的稿子感觉跟原稿没什么区别,但是到了最后竟能莫名其妙地及格了,说明其中必有“玄机”。于是“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的传说一届届地往下流传。如此情形导致了高职毕业论文环节完全背离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研究”的教育意义。高职毕业论文问题存在的首要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与本科教育不同。本科教育旨在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理论性“通才”,专业设置体现学科性,课程内容注重理论性,教学过程突出研究性。其知识能力体系呈现出纵向框架式,强调课程的整合、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在这样的教学知识结构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不乏能将多学科结合研究的好成果。高职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够在毕业之后快速适应对应专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知识能力结构呈现出横向职业岗位模块式,它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其课程设置对比本科教育来说,实训课的课程和学时就要多得多。对比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高职注重处理方法的传授而非理论研究。其次,高职学生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仅凭两年半的在校时间不易对专业课程形成系统的认识。专业教学计划中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一般只开设短短十几个学时的讲座。一些课程以论文作为作业和考核方式,但很少有老师认真对待论文批改,使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的学生错失了提高论文写作能力的好机会。综上原因,高职学生不能写出达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规定标准的论文是情有可原的。从中可看出,毕业论文适合本科教育,不适合高职教育。
二、高职毕业环节应取消毕业论文,保留毕业实习
尽管高职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存在各种问题,但作为学生真正步入社会前的“最后一课”,毕业环节仍是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一)毕业论文不适合高职教育,应当取消
毕业论文理论性较强,它被写入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犹如本科教育在高职教育的一个缩影,应当从高职毕业环节中取消掉。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这一点与中专相似,但高职生应比中专生掌握更高的理论基础能力,更有利于完成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论文写作在整个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应取消,但可以不放在毕业环节。
(二)毕业实习是实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应当保留并加以重视
为响应“工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增加了校内实训课的开设,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模拟实习通常是在设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与复杂多变的单位实际会计环境还是有相当大差别;模拟实习中学生遇到的不确定情况比较少,需要进行会计职业判断的机会比较少。校内实训课只能强化学生的典型业务核算能力,其他会计技能的训练需在复杂多变的单位环境中进行。毕业生由于工作经验不足,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后不能立即胜任所有的工作,毕业实习对他们来说相当于积累经验的宝贵时期。简单业务可以自己处理,遇到难度大的业务,会计师父一般也不放心交给他们做,但可以在一旁观察学习。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一次就业率”仍可能是考核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无法取消。为使就业与实践教学两不误,从每年的11月份起,学校应鼓励学生应聘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一来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就业率,二来学生能真正地从事本专业工作并保证实习报告有事可写。
三、规范毕业实习过程,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一)强调学生必须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
适用于会计专业的实习方式仍然是分散实习,既可以减轻学校寻找实习合作单位的压力,又可以节省实习经费。但在第五学期的毕业实习动员活动中必须强调学生寻找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实习岗位,其实习报告成绩才可计入毕业环节成绩,否则另有其他考核办法。这么做才能使学生不枉所学,将所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散实习方式下,老师应积极主动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包括实习所在地、实习单位、实习岗位、学生在单位中的负责指导人等。要细化实习报告的填写要求。实习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评定、教师指导情况和教师评定等。其中,实习单位评定部分必须由单位填写,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遵守纪律、待人处事、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严格地评价,如果单位评价部分由学生写入,则其实习成绩有所降低。
关键词:跟骨骨折;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护理;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2.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3-073-01
跟骨骨折比较常见,以往在治疗的时候都是进行保守治疗的,但是患者常常会出现神经肌腱卡压、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所以近几年很多患者都是进行手术治疗的。跟骨的生物学特点、解剖结构都比较复杂,而且骨折形态也比较多样,而随着这些些影像学技术、骨科材料的不断应用,这也为临床治疗提高了新的内固定器材。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4月到2012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52例进行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的跟骨骨折患者,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以后,取得了不错效果,具体内容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2例患者中,男性有34例,女性有18例,年龄在24到38岁之间。21例患者伤在右侧,20例伤在左侧,11例伤在双侧,所有患者都是因为高处坠落而骨折的,在手术开始前进行了X线摄片。
1.2方法
心理护理:患者手术多数都是意外伤,因此患者就会有焦虑、恐惧心理,这样就会影响到治疗、护理,因此护理人员要细致、耐心的向患者解释,向患者介绍相关的手术知识,比如说麻醉方式、注意事项、手术目的、术中配合等,告诉患者手术使用的是新材料,治疗效果会更好,同时举一些成功手术例子,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让患者在手术前做好充分的手术准备,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皮肤护理:由于跟骨折的出血量比较大,因此在伤处周围的软组织就很多出现肿胀,所以在24到48小时时患者的踝部、足部就会有张力性水泡,这时就可以在无菌情况下抽取水泡下缘液。为了防止术后感染[1]。术中缝合困难,因此要在患者伤后的6到8小时肿胀消失以后再进行手术。在手术前常规的做好一切准备,为患者剪去趾甲,在术前晚和手术当天清晨,让患者在100ml的聚维酮碘液(0.25%)中浸泡30分钟,然后使用无菌巾进行包扎。
预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我们足部软组织的弹性比较差,而且在骨折以后会大量出血,因此就会增高骨筋膜室压力,从而压迫软组织,出现软组织水肿。渗出问题,而且会造成神经损伤、微循环障碍。通常来说,在肢体缺陷12到24小时就会出现血管神经伤、永久性的痉挛,所以在患者伤后的24小时里一定要观察患者患肢末梢的温度、肿胀、色泽、感觉以及足趾活动、足动脉搏动情况。比如患者足部出现了高度的肿胀[2],而且剧烈疼痛,还有持续性的刺痛、跳痛,患者出现了疼痛程度和伤情并不符合,在给予止痛剂以后也无效,在牵拉患者足趾的时候疼痛会加剧,病情足趾有麻木感、颜色苍白,那么就要立即的报告医生,这可能是发生了骨筋膜室综合征。
预防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裂开:在手术以后很容易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切口裂开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拆线的时候发现有切口裂开问题,还有1例患者皮缘坏死,在进行相应处理以后在20到35天内切口愈合。患者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术中术后的时候局部渗血比较多,而且跟骨外侧的软组织比较薄,其血运比较差,在缝合的时候张力比较大,而且患者没有摄入足够的营养,因此就很容易出现切口裂开、皮缘坏死等问题。皮肤坏死早期的表现就是皮缘颜色变浅,因此要加强引流,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延长拆线的时间,也可以间断的拆1到2针[3],同时护理人员也要嘱咐患者多食高蛋白的食物,从而让创口可以尽早愈合。
保证引流通畅:在手术以后要将患者的患足抬高到20到30°,保证其功能位,避免切口内有积血,在手术以后放置闭式的引流器,要确保引流管顺畅,注意不要出现引流管扭曲、脱落问题。要保证引流器始终都是负压状态的,通常都是在手术后的24到48小时拔除引流管。假如引流量比较少,那么创口内就会有积血,那么就会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问题;假如引流量比较多[4],那么创口就会活动性出血,在每小时引流量在200ml以上的时候,那么就要及时的汇报医生,进行相应处理。
2 结果
52例患者经过治疗、护理以后都已康复出院,对所有患者随访了3到12个月,有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裂开问题,1例有1例患者皮缘坏死,在换药以后愈合。根据足部的评分系统,44例患者术后功能优,6例良,2例可,优良率是96.15%。
3 讨论
跟骨折的部位比较特殊,进行保守治疗会出现跟痛、畸形等后遗症,因此对跟骨折患者可以进行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但是在术前术后都要做好护理工作,从而减少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出现关节僵硬、组织粘连、肌肉萎缩等问题。在手术以后,患者会因为疼痛、惧怕心理等问题而不愿进行功能锻炼,对此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耐心解释进行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明白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提高手术效果,通常在术后一周以后就可以拄拐行走,在手术3个月的时候,根据患者情况可以适当的负重行走。总之,对于进行可塑性跟骨钛钢板内固定的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护理时,一定要预防出现并发症,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而让患者可以尽快痊愈。
参考文献:
[1] 武理国;祝海炳;肖曦;马利杰;王建超;王旭;马昕;;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A];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17(4):187-192.
[2] 韩建华,陈明,李之斌,乔利亚,阮建伟;足部外伤合并筋膜间室综合征的诊治[J];临床骨科杂志;2007,3(11):134-136.
200*年在上级党政的领导下,全体师生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团结一心,开拓进取,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胜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获得第八届省级文明学校光荣称号,办学规模突破XX人的历史新高,实现了两个文明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办学格局。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努力提升教职工的整体素质,积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全面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这不仅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确保学校办学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为此,学校始终把加强师生的思想建设作为学校首要工作常抓不懈。 1、系统地组织师生开展政治理论的学习。一年来,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政治学习内容,通过每周二教职工学习日、业余党团校、班团活动、宣传栏、黑板报等学习阵地,采取通读原文学习、集中辅导、小组讨论、个人心得等各种形式,系统地组织师生开展十六大报告、十届人大报告、《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典范—谷文昌》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专题学习活动。 2、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相长,以科学理论加强自身修养,指导工作实践。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通过教代会、教工座谈会、班主任研讨会、“三个工作”会、中层以上干部研讨会等形式,研讨学校改革发展重大问题,进一步把教职工思想凝聚到促进学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上,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构建适应学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中已建立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各项管理提供了保证。但是,随着教育办学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原有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形势的要求,必须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为此,学校进行了内部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 1、学校组织了中层以上干部和教职工讨论修改教师、实验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考核评估标准及行政后勤人员考核津贴发放方案;按照责任、职责、取酬三者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了教师课时津贴标准,确定了行政后勤工作人员岗位考核津贴系数,进一步规范了教职工考核制度和学校内部分配制度。 2、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制定了《××卫生学校学分制管理条例》、《××卫生学校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卫生学校学分制综合活动学分评定细则》,并在XX级助产班进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XX年全面实行学分制。 3、按照岗位管理的原则,重抓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加强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校务民主管理,完善校务民主监督机制。一是认真准备,精心组织,召开了校教代会。组织教代会代表讨论审议通过了《学校工作报告》、《学校工会工作报告》、《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工作报告》、《校务公开工作报告》,讨论了《学校内部分配方案》、《教学及实验技术人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行政后勤人员履职量化考核办法》、《关于论文撰写的有关规定》、《关于学科分娄的规定》,发挥教职工参政议政和民主管理监督校务的作用。二是认真落实校务公示制度,通过校务公示、校情通报会、座谈会、下发文件等有效形式,及时将校情校务向师生公示,接受教职工的监督,较好地发挥了校务民主管理职能。 三、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管与监督,重抓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遵循教学规律,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教与学的结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学校把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秩序与质量的管理和监督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1、严格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工作的落实。一是认真做好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授课教师的确定、考试的实施、成绩的统计分析等日常教务工作。二是学校要成立教学督查小组,制定了工作职责,加强了对教师教案撰写、教学日志、课堂考勤、课堂教学、教学进度、考试辅导、试卷分折等教学常规工作的督查,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确保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三是较好地发挥了教研组组织教育教研活动的职能作用,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教学工作的落实。 2、加强了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做到因材施教。根据生源文化基础低,接受能力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寻求适应生源状况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确保了教学工作能真正围绕大纲的要求,突出重点,讲透基础,帮助学生理清教材主线,归纳重点内容,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使教学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 3、抓好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一是对化学实验室进行了改造。二是对实验楼的窗户进行了更换。三是教研组安装了空调,从而进一步改善了教师办公条件和实验条件。 4、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一是召开医学教育座谈会,就如何针对临床实习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新专业实习安排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统一了落实临床实习工作的思想认识, 保证了实习计划的落实。二是加强了学校与教学医院的联系,先后共派出50人次到各教学医院,与教学医院沟通、了解实习生在医院的实习表现,召开实习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加强实习生的管理,确保了实习队伍的稳定,促进了实习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外聘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学校新专业的不断开办,外聘老师不断增多,为稳定外聘老师队伍,学校加强与外聘老师单位的联系,进一步地理顺了学校与外聘老师单位的关系,取得相关单位领导对我校办学的支持,以保证外聘老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5、加强医学教育研究,推动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根据医学教育的特点,分医学基础、医学临床、文化基础三大教学模块,选定研究课题,开展了课题研究,带动教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二是认真抓好教职工的继续教育工作。积极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学术团体举办的继续教育,不断更新教师知识。三是加强论文撰写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论文的评审、推荐工作。全年教职工
共撰写论氲郴??肿雍桶嗤虐喔刹康哪7妒痉蹲饔茫??徊接?旎??蛏系挠?嘶肪场H?羌忧堪嗉兜乃枷胝?喂ぷ骱桶喾缃ㄉ瑁???嘀魅巫龊冒嗉豆ぷ骱秃蠼??陌锝套??ぷ鳎?辛Φ卮俳?税喾纭⒀Х纭⑿7缃ㄉ琛?nbsp; 3、较好地发挥生管组管理学生的作用。一是加强了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重点加强了学生遵守校纪、爱护公物、节约水电、保护环境、卫生保洁、两操、夜间就寝等行为规范的管理。二是加强了课外时间的学生管理,及时处理学生中发生的突发问题。三是积极发挥学生督导队的督导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学生督导队的自身建设,着重加强了督导队班干部和新督导队员的培养教育,有力地促进了督导队建设。 4、积极发挥班主任管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班主任能正确处理好学校利益、班级利益和学生利益的关系,认真履行职责,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把教育、引导、说理、解惑、关心、爱护等工作落实到学生的教育中,较好地发挥了班主任应有的作用。 5、较好地发挥教工教书育人作用。全体教职工能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自觉地把学生管理贯穿到教书和服务工作中去。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值班工作,认真履行学生早读和晚自修的督导职责和考勤工作,做到在学习上要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在思想上要鼓励学生上进,在品德培养上要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在生活上要给予关心帮助,对不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批评教育,真正用一颗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去培养学生健康成长。 五、加强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有效地做好招生及就业指导工作。 1 、加强招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力以赴做好中职招生工作。一是组织教师分21个组,前往各县市、区主要乡镇开展招生宣传和咨询,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通过新闻媒体、招生简章等形式扩大招生宣传,让更多的考生了解卫校,报考卫校。三是采取全员性、多渠道、分阶段的招生办法,确保招生任务的基本完成,共完成了582名中职招生和22名高升本护理专业远程教育的招生。2、调整思路,做好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一是加强了就业形势及政策的教育,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自觉服从改革大局 ,积极寻找自己的位置。二是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推荐表,培养学生自我宣传,自我推荐的能力。三是建立毕业生档案和招聘信息资料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四是做好毕业生升高职的宣传、报名、资料征订和考试的组织、服务工作。 六、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努力加强省级文明学校的内涵建设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全体师生,引导师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师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师生在遵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有力推进“三德”建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1、积极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再学习再实践活动。一是通过开展公民道德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撰写学习心得,深化《纲要》的学习,使全体师生加深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涵的理解。二是通过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使全体师生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自觉做到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在从事社会工作中,自觉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
会;在家庭生活中自觉做到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崇尚科学、反对迷信,促进师生“三德”建设。 2、重抓德育建设,深化德育教育内涵。一是以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市公德馆为依托,以报告会、演讲赛为载体,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二是以三月学雷锋月活动为契机,组织师生立足校园,开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勤学苦练、遵纪守法、扶贫助学、奉献爱心活动;面向社区,开展关爱社会、助人为乐、上街义诊、无偿献血活动。三是开展“德为医之本,无德不为医”的医德教育。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四是开展文明细胞创建评比活动。激励师生争创文明处室、文明教研组、文明班级、文明教室、文明宿舍、文明楼院、文明教师、文明学生及十星级文明家庭的热情,进一步推进省级文明学校建设水平。 3、抓好校园综合治理工作,确保校园内部安全。一是加强了校园内部安全的检查与防患。严格门卫制度,严把外校人员进出校园关,确保学校治安安全。二是严格消防制度,认真查处乱拉电线、乱用电器,乱用明火,适时对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切实做好“防火、防爆、防盗”工作,保证了学校消防安全。三是加强对学生防伤害、防群伤、自我防患及消防意识的教育,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安全。 5、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确保师生身体健康。一是认真抓好非典型肝炎的防治,坚持晨检制度、严格控制人员外出、定期消毒检查,加强校园卫生整治,做好卫生常识、防病治病等健康教育,杜绝了传染病的发生;二是认真做好学生的门诊就医工作和定期体检工作;三是严把食品卫生监督,杜绝食物中毒。 6、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和老干部工作。一是加强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晚婚晚育常识的宣传教育。二是抓好育龄妇女的查环查孕,杜绝政策外怀孕。三是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定期检查流动人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杜绝使用无证人员,确保流动人口计生安全。四是积极做好离退休教工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召开离退休人员座谈会,通报学校的情况,倾听他们对学校建设意见;适时组织老同志开展节日活动;关心老同志身体和生活,及时做好慰问工作。 7、做好增收节支,改善教职工的生活福利。一是根据上级有关政策,积极做好增收节支工作,提高学校经济总量。二是根据经费收入情况和有关政策,调整课时津贴,提高教职工生活福利,增加教职工的收入,改善教职工的生活。三是对实验楼窗户和化学实验室进行改造,给教研组配置了空调,改善了教师工作条件。
关键词:休闲体育教育;社会发展;理论基础;反思;建构
1 反思:现代体育教育之目的
美好的生活始终是人们向往的目标。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美学见解更深刻明了,他把质朴的生活神圣化。那么,“为生活的体育”也因此可以是崇高的事业,而倘若异化出一种为“体育的生活”来,体育教育又何以面对神圣与崇高呢? 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健康体魄、发展人的完美人格。然而,当前有些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正与这种教学目的发生偏离。这不禁让人想起20 世纪初蒙台梭利所描述的情景:“孩子们像使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一样,无奈地伸展着那获得了些贫瘠的无意义的知识的翅膀⋯⋯。”那么,体育教育究竟是“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呢?
1. 1 学生生活的本性“玩”:为生活的体育
“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相对于工作,人们需要在毕业论文闲暇时间里从事轻松、快乐的活动,而这种活动———玩的效果,就成了人生目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一个人还需要用玩来调剂生活,消除疲劳,使人能更好、精力充沛地工作。而要“玩得有文化”,就离不开体育。这种“体育”是为了生活的体育。其一,为生活的体育,首先是在生活中进行的自然、自由、自主的体育。学生生活是追求自主、自我的一体化的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伸张着生命的力量、创造着崭新的智慧和情感世界。因此在生活中进行的体育要把体育的方式、方法、技巧等内容组织起来。体育课中灌输的内容不等于吸收,体育教育如同灌输的效果,即必须研究吸收,吸收是自然的、自由的、自主的,而且还伴随着愉悦的情感,学生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关键要看体育的思想灌输效果。
其二,为生活的体育,要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把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概括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1 ]显然突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以培养人的生活能力为目标,其实是把人为分析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性指标综合化、活动化等主体行为实践化。因此,体育教育不是把体育学科知识“塞进”学生大脑,而是渐进的理解与掌握。
其三,为生活的体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阐述终身体育的教育。因为生活的体育是真实、朴素的体育,个性化可以真正释放人的个性。这种个性淋漓尽致地释放,可以培养人的完美个性,健全人的人格,使体育课堂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现实生活,使体育终究成为人们终身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1. 2 体育教育的“育才”目的:为体育的生活
现代体育教育活动是育人而不只是育才,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群。因此要侧重于个性化教育而不是标准化教育,是创新教育而不只是承继性教育,是开放式教育而不是封闭式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性教育。[2 ]
其一,为体育的生活,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单纯的承认”,而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失去了选择性。因为从理论上讲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甚至于主张“以人为本”等等只是形式上的提倡,而忽视则是潜在的、也是实质性的。这种“盆景式”的教育形式无疑不利于学生自由自在的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有专长的学生。
其二,为体育的生活,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是枯燥乏味的,甚至是厌恶的生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定了给予学生的一切东西,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某些体育课不能适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而是以一种“育才”目的削足适履地适合它。这种体育课没有考虑学生的身心感受,因而对于教学要遵循学生的生长规律也就无从谈起。
其三,为体育的生活,实质上是替代了真正意义的学生生活体育。体育心理学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动机原则,即要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需要。而为体育的生活恰恰丢弃了这种认识,因而学生的体育生活也就成了外在的、间接的动机。
2 建构:休闲体育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前,信息革命使人类的体力劳动降至最低的强度和范围,知识经济也使人类的体力失去了在生产力中的重要意义。伴随而来的是激烈的竞争和沉重的压力,对学生来说,则面临着升学、学业、分配等各种压力,背负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沉重的生活负担,这可能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他们特别需要一种缓解、释放或转移这种压力的方式。而休闲体育无疑是有效方式之一。所以,要改变学生只知道学习而不会“玩”的现状,就要进行休闲体育教育。所谓休闲体育教育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3 ]它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余暇生活方式,它不仅可以促进个体的生活健康、满足个体需求,而且可以充实学生文化生活,提高学生文化水准,改善生活品位,使学生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休闲体育的本质取向就是为生活的体育,引导学生去热爱、认识、理解、体验、学会生活体育。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是一场使人能够通过休闲改善和提高自己生活质量的全面运动;一个使人明确休闲价值取向和休闲目的的过程;硕士论文能够帮助人们自主地确定休闲在生活中的位置及从休闲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种贯穿于从进入幼儿园以前到退休以后的终身教育;一种与人们的休闲需求、休闲价值趋向和休闲能力有关的活动;一种通过扩大人们的选择范围,使他们获得令人满意的、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的活动。休闲体育教育是为适应学生生活需求,让学生充分吸收体育运动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生活的活动。它将架起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的桥梁。
2. 1 久远深邃的休闲思想基础
2. 1. 1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进
亚里士多德的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 休闲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等思想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4 ]而美国学者凡勃伦1899 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告诉我们,近现代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有可能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的现代化压抑了人类生活的丰富性,造成了人的异化。[5 ]以恢复人的本真,重新思考休闲为基点,人们开始对传统信仰和现代文明进行反思。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珀在《休闲:文化的基础》中指出休闲有3 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6 ]他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人有了休闲并不是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美国学者莫里斯·波瑞特比尔则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认为人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未曾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理论。他的《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基础的教育》两本书对休闲影响人类的价值和情感、人的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所著的《游戏的人》一书中,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提示人们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杰弗瑞·戈比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是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的一种基础。[7 ]这一定义包括了内在的心理动机,并且有所超越。
2. 1. 2 我国休闲思想的传承
保健养生的休闲活动是中国体育休闲方式的重要门类。孔子的体育养生之道尤甚之。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体育养生的观点,他认为体育的功用重在强身健体,修养情志,而不在于竞技格斗,争强好胜,主张身与心的共同锻炼。在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的活动中,孔子主张动静结合、量力而行。孔子对体育运动爱好广泛,除“六艺”外,郊游于泗水之滨“, 登泰山而小天下”,并且对垂钓、游泳、狩猎都具有浓厚的兴趣。
而潜隐的道家的教育理念,则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教育思想的基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天、地、道”更高一个层次的自然,显然是道家所说的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点。这里的自然体现了人作为小自然、小系统和谐发展的自然而然和循其天然的意蕴。因此,道家“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理念更注重张扬人的个性的自然和谐,重视个人身体和心理的统一,生物观赏的生命与内在精神的契合,将追求完美人格作为养生体育的目标注入到身体锻炼和生命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以内养为核心的自然养生体育观。
在当代,于光远先生的“玩学”论,指出了休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文化,要掌握玩的文化,发展玩的文化”。[8 ]马惠娣也谈到:“休闲学研究的实质,是对人类命运前途的一种思考,是对几千年人类文化精神和价值体系发生断裂的现状做某些补救工作的一种努力,是试图对休闲与人生价值的思索,重新理清人的文化精神坐标,进而促进人的自省”。[9 ]所有这些,均为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 2 时代进步的休闲社会基础
2. 2. 1 丰富的物质财富让体育休闲普遍化
物质财富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体育休闲的多少或是有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均GDP 只有三四百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 %左右,享受体育休闲还是一种奢望;目前我国城市人均收入医学论文已经达到了1000 美元,而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1 200 美元,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 %左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10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将会带来更加便利的交通、完善的体育设施、丰富多彩的体育休闲内容、舒适的体育休闲环境;同时,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也会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加,人们有时间、有能力、有精力、有机会享受体育休闲生活,使我国居民进入“普遍有闲的社会”。
2. 2. 2 充裕的休闲时间使体育休闲日常化
休闲时间是指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享受或消磨的时间,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而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衡量人们生活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劳动时间的增加,而是休闲时间的延长。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以劳动时间作为财富的尺度,表明财富是建立在贫困基础之上的;当自由时间成为财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时,财富的价值尺度将由劳动时间转为自由时间。[ 11 ]随着新工时制和3 个长假日的实施,我国居民全年法定节假日达到了144天。这为人们体育旅游、身体锻炼等休闲放松活动提供了时间保证。特别是近年来,把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呼声越来越高,如此发展,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将会不断增加,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将会有保证。
2. 3 人本视野下的休闲生活基础
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12 ]而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走进自然、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个性正是人本思想“回归自我”的最好阐释。人的能力在物质生产领域总是只能有限地发展,而在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则能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 自由王国只是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是在“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 13 ]所以,在享受休闲时间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一切兴趣、才能、创造性的思维空间,将会使人们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人类生活的本质目的———全面自由发展。
由此看来,休闲体育教育提供的不是一条愤世嫉俗的现代意义上的逃避之路,而是一条回归之路,即返回到健康、平衡的天性上来,返回到一种崇高而和谐的状态上来。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会真正地成为自我并因此而变得“更好”和更幸福。正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休闲研究专家约翰·凯利的观点:休闲应被理解为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的存在空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持久的、重要的发展舞台。[14]“成为人”就意味着摆脱“必需”后的自由,探索和谐与美的原则,承认生活理性和感性,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统一,与他人一起行动,使生活内容充满朝气并促进自由与自我创造。
3 发展休闲体育教育的设想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提供信息以确保人们懂得抓住现有的或潜在的休闲机遇;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帮助人们发展智力的、社会的和具体的技能;阐明休闲体育兴趣和价值的意义,职称论文向人们提供引导和劝告,培养兴趣和生活价值能与那些最值得让人追求的活动相吻合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展休闲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校教育整体效益的需要,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实现从“为体育的生活”到“为生活的体育”观念转变的需要。
3. 1 完善学科结构,开设休闲体育教育专业
休闲体育是一门文化,它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应当把它当成一门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进行学科课程学习,还要进行休闲教育活动。因为休闲体育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范畴,它是一种“自由组合”的主体性教育范式。教育效果的实现主要有赖于它的自主教育机制、养成教育机制和事例机制,并相应地表现为认知内化功能、养成训练功能和素质整合功能。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可以大大弥补学科课程教育社会实践薄弱之重要缺憾。
3. 2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休闲体育专项研究
休闲体育研究应快于休闲体育课程的发展,只有理论研究的指导才能推动课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的休闲活动受到实践的限制,狭隘的劳动观念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也因此导致了休闲体育研究的相对落后。于光远说:“我国对于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以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英语论文也指明了该领域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现状。同时,也面临着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组织管理等诸多困难,使目前的研究还只是描述性、个别性的,还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因此,设立专门机构,开展专项研究是休闲体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3. 3 加强宣传力度,确立休闲体育社会地位
“健康第一”是体育基础教育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它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 个领域目标,应该说这与休闲体育所倡导的身心健康的宗旨是一致的。但社会上述存有陈旧的消极思想和对休闲体育的错误或模糊认识。休闲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它倡导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因此,有必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留学生论文扩大休闲体育生活影响,使人们明白进行休闲体育的重要性。
3. 4 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休闲体育人文关怀
现阶段,体育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主体的多元化的休闲体育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市场满足人们群众消费能力的多样化、差别化休闲体育需求的格局,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休闲体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也要关注小城镇、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 学会生存[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03.
[2 ] 杨启亮. 为生活的教育和为教育的生活[J ] . 江西教育科研,2002 , (12) :8~10.
[3 ] 吴贻刚. 中外休闲体育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 , (3) :39~41.
[4 ] 张广瑞,宋 瑞. 关于休闲的研究[J ] . 社会学家,2001 ,5(9) :17~20.
[5 ] 凡勃伦,著;蔡受百,译. 有闲阶级论[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0~54.
[6 ] 约瑟夫·皮珀,著;刘森尧,译. 休闲———文化的基础[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4.
[7 ] 杰弗瑞·戈比,著;康 筝,译. 你生命中的休闲[M] .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4.
[8 ] 于光远. 论普遍有限的社会[M] .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12.
[9 ] 马惠娣,刘 耳. 西方休闲学研究述评[J ] .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 , (5) :45~49.
[10 ] 颜廷锐,毛 飞. 小康中国[M] .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7.
[11 ]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25.
[12 ] 牛 犊. 论余暇[J ] . 体育与科学,1990 , (1)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