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会实践研究

社会实践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3 04:44: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会实践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会实践研究

篇(1)

1.1调查方法

采用自制的、经过信效度检验的《社会实践自评量表》,从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效果三个方面对二组学生进行比较,每个维度分值为0~25分。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回收率100%,剔除2份不合格问卷,剩余48份问卷进入统计分析。

1.2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3.02进行双录入,录入结果核对无误后,采用SAS9.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果二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而且方差齐同,统计描述给出均数、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t检验,否则统计描述给出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最小值、最大值,假设检验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研究结果

2.1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得分为满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方面的得分比低年级学生高,这说明在思想认识方面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深刻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2.2不同年级自主学习能力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分为23分,不同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年级社会实践效果的比较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高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得分为22分,大多数低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分为22分,不同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能力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高年级学生在社会实践效果方面的得分与低年级学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

3讨论

3.1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严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预防医学》教育理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使其既懂医治又懂预防。《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它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学会本课程中所涉及的最基本的营养学知识、常见传染病和慢性病的预防控制、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常见调查方法的设计分析,以及和调查对象沟通的技巧,因此《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成为“五星级”医生的必要环节,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同年级对社会实践态度和认知程度的不同,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重视程度的不同,高年级经过了见习这一阶段,马上要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他们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更能深刻的体会到社会实践对他们的益处。

3.2自主学习能力

本研究表明,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能积极参与《预防医学》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通过社会实践,同学们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对《预防医学》的理解和认识,能够对社会实践调查的资料进行及时核对和整理,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撰写调研论文并达到医学杂志发表水平,提高和强化了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的三级预防意识、水平和技能。常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21世纪的学习是终身性的学习模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的更替年代中,每一个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成功的教学方式不是填鸭式的授给学生知识,而是交给学生获取知识方法,通过《预防医学》的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3社会实践效果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实践;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和“魂”,它不但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而且为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定位导航。没有乡村的文化振兴,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作为与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乡村振兴的优势,高职院校每年暑假都要组织数量庞大的学生开展“三下乡”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送文化下乡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繁荣乡村文化的各种途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涵

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界对此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范建华、秦会朵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在继承原有优秀乡土文化基础上,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的具有中国特色乡土的文化。李军明、向轼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乡村文化进行重新整合构建成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新型乡村文化。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从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角度出发提出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需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现实需求。沙垚、王昊从主体、空间、时间、实践的四维框架出发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能够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文化、能重新钩连历史和当代的文化、也能超越职业化的文化实践。从上述所列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振兴内涵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是他们所表述的都体现了共性的东西对原有文化的重新构建。综上观点,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剔除其不合时宜的传统乡土文化因子,顺应时展潮流,融合现代优秀文化因子,从而把乡村文化打造成具有独特韵味的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优秀乡土文化,从而使传统的乡土文化得以振兴。

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价值引领。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方面统一协调发展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中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拉动乡村产业振兴。我国在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各有特色的乡土文化,这种经过长期改造、传承和发展积淀而成的文化资源形成乡村文化产业,以此拉动乡村产业振兴。二是通过挖掘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生态理念,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优化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三是通过挖掘传统乡村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治理智慧,如乡规民约、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淳朴民风等促进乡村组织振兴。四是通过挖掘古代商人长期在外闯荡过程中形成的“注重诚信”、“敢于打拼”、“勤俭致富”等的优良品质激发农民创业活力促进社会振兴。(二)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1]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漫长的农耕社会所积淀的农耕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的农耕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文明流传至今生生不息的灵魂,传统的农耕文明在凝聚乡村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代表传统文化传承的农耕文明不断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广大乡村地区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淳朴、敦厚的民风逐渐衰落,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但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乡村的逐渐流失。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三)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总书记强调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对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随着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期盼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滞后,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改变落后的农村文化面貌,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期盼和需求。

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途径

(一)助推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思想道德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因此,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大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广大村民和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高职学生可以利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优势,积极参加到乡村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去。一方面,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与深入各乡镇党支部,并与之结对共建,还可邀请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他们作新时代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的专题报告,提高村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举办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帮助广大乡村群众树立正解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明辨是非,在传承优秀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去其陈观陋习,全面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二)助推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乡村基层文化机构的建设与发展,这给乡村文化带来了新的活力,为乡村文化建设开启新征程,但还存在着文化资源缺乏、文化内容单一、文化建设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的加入,可以拓展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乡村文化建设的直接的帮助。二是高职学生通过开展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深入农村并协同乡村文化人员共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增厚地方文化底蕴,增强地方文化自信。三是高职学生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帮助乡村建立电子图书馆,集合网上文化资源,这不但实现高职院校与乡村基层文化机构可共享图书资源,而且还能引领村民健康学习,拓展网络文化资源。四是高职学生利用自身社会活动面广和活动能力强的优势,向社会各界宣讲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向乡村文化机构捐赠、捐购其所需要的书刊资料,联系城市各类文化组织给乡村基层文化机构传经送宝,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三)助推开展乡村文化活动,提升乡村文化品位。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乡村文化活动进行,因此乡村文化活动是乡村文化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主阵地,对于提高乡村群众文化品位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助力乡村文化活动具有天然优势。一是高职学生既可以为乡村文化活动出谋划策,也可以出人出力,协助乡村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具有朝气活力高职学生的参与不但为这些活动增光添彩,而且大大增强活动效果。二是高职学生发挥高职院校自身文化优势,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独立为村民举办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宣传活动。三是提升乡村文化活动品位,促进乡村文化活动繁荣发展,从“送文化下乡”到“种文化下乡”,发挥高职学生较高的文化活动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帮助乡村党员干部和群众提升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能力。(四)助推创建乡村特色文化,培树乡村文化品牌。乡村特色文化,既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源泉,也是乡村文化中的精华,更是乡村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挖掘和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职学生可以借助本校具有文化研究资料和自身人才的优势,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协同乡村文化干部和当地有较高文化修养的行家里手,从历史、地方、经济、人文、区位等方面入手,挖掘或策划乡村文化品牌,寻找可以打响乡村文化品牌的路径和内容。具体可以通过查阅当地乡村文化的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文献资料疏理并挖掘当地乡村文化的特色和亮点,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名片。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相关人物,深入了解乡村特色文化传承,形成相应的调研报告,为创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与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相结合,打造响亮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地发挥高职学生社会实践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还需要高校、地方政府与乡村的通力合作,进行无缝对接,资源共享,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N].人民日报,2018-9-23(1)

[2].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4

[3]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篇(3)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3.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4.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很快形成。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以种养业为支柱,农工技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5.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加速城镇化。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中山、东莞两市,只辖建制镇,而没有县和乡的建制。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5.2%,比全省比例高出16个百分点。现在,该地区平均每65&127;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将现代城镇的服务功能优势与现代乡村的田园风情优势相互补充、结合,推动了城乡协调均衡发展,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融合区。

6.社会流动走向健康有序。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工聚集地。现在,在该地区就业的外来务工者有数百万,形成了规模庞大、富有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动群。这种社会流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体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政府有关部门和劳务机构对外来务工者的管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依法管理,使社会流动从无序走向了有序。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特点

1.青年群体的构成为二元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由本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部分组成。据1997年底的统计,广东省青年总数为1589万,全省外来务工青年有500多万。外来务工青年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城镇,外来务工青年与当地青年的数量基本相等。有的城镇或行政村,外来务工青年已经超过当地青年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几十倍。如,广州市东山区有外来务工青年6000多人,占全区青年就业人数的65%。又如,深圳宝安区有外来务工青年90多万,是当地常住人口的4倍多;福田区皇岗村有外来务工青年15000多,是本村青年的40倍;龙岗区爱联村有外来务工青年近3万,而本村村民只有2907人。

2.青年群体分化明显。总的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青年分为当地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两个基本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联络的日益广泛,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群体的整合与分化也在加深。其中,“三高”青年和“四不”青年是两个引人注目的群体。“三高”青年是指高学历、高职务、高收入的青年。这部分青年是青年中的“精英”,他们的行为方式在青年中有明显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四不”青年是一个在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青年群体。这部分青年不学习、不读书、不经商、不做工,主要靠出租自有物业生活,具有明显的寄生性。根据当地团组织的调查分析,从职业分类角度看,青年工人主要追求收入稳定,青年职员一般向往体面和荣耀的生活,公务员则更希望前途顺利,知识分子重在谋求发展机会。其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各类金融机构、管理机构、新型公司的出现和迅速发展,青年职员群体迅速壮大。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都比较高,其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与青年中的其他职业群体相比,有明显不同。总之,不同职业青年群体的利益要求与精神追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这种需求的多样化引导着青年群体的分化。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中基于共同爱好与兴趣而自发成立的专业社团比较发达,其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群体特征。

3.青年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力量。在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主导力量的新经济组织中,基本上是青年人在工作。如,主要在新经济组织中工作的规模庞大的外来务工青年,现在和将来都是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青年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中山市能够被遴选为全国30个“科技兴市”的先进城市之一,与该市有一支力量强大的青年科研队伍是分不开的。据统计分析,1995年,中山市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4.职业选择注重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一般把能否给自己带来发展机遇看得比较重。据当地团组织调查,珠海、番禺两市分别有50.4%和37.3%的青年选择职业时首先考虑的是长远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特长。在珠江三角洲这样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社会能够为各个层次的青年提供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作为谋生手段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统一。

5.注重社会生活。在调研中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年把“八小时”以外的社会生活看作是自己整个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把社会看作是自己活动的一个重要舞台。而且,青年社会生活的领域十分广泛,跨单位、跨团体、跨区域的社会行为,在青年的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社会生活的场所主要是社会公共场所。传统的走亲访友,闲聊度日,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在日常人际交往中,青年把自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看得很重。在该地区,青年文化不再是一种亚文化,而成为主流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社会化运作

在珠江三角洲,不同城市的团组织所使用的“社会化”概念,有不同的含义。从运作方式的角度看,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面向社会设计活动。珠江三角洲团组织设计的活动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年及群众,便于人们在“八小时”以外自愿参与,从而使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面。而团组织一般只负责活动的设计和宣传,很少进行直接组织。如,广东团省委推出的“青年文化广场”,深圳团市委创立的“大家乐”舞台,都是这样。每周末在广州市著名的商业网点天河城广场开展的“青年文化市场”活动,舞台露天,出入自由,观者如潮。现在,青年文化广场活动已在珠江三角洲各城市推开。在深圳,以青年为主体,以“自愿、自荐、自演、同乐”为原则的“大家乐”舞台,自1986年7月第一次开办以来,仅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家乐”舞台就已举办各类文艺演出XX多场,参加表演者4万多人次,观众达450多万人次。全市有不同规模的“大家乐”舞台100多个。对“大家乐”,社会各界有口皆碑,誉之为“特区平民夜总会”、“打工族心中一片蔚蓝的天”。在迎接祖国期间,深圳团市委设计的“营造回归纪念林”和“回归的足迹接力跑”活动,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

2.面向社会设置组织。团的组织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发展的难点。在这方面,珠江三角洲团组织可以说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打破行政隶属关系的限制和“一厂一支部”的格局,通过设置企业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兴趣建团、员工宿舍区域建团、活动中心建团等途径,探索国有企业建团的新途径。通过依托工会建团、社区建团、行业挂靠建团等灵活形式,使新经济组织建团工作取得了突破。在农村,形成了以村建团委为核心,以支部进厂和厂外建团为网点的以村带厂设置模式。实现了农村团组织的良性运行。特别是注重调整和改革社区共青团工作体制,加强社区与行业、学校等不同战线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团组织的区域交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3.面向社会寻求资源。在立足自身力量的同时广泛调动社会资源,是全团推动工作发展的普遍做法。但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对此的理解则更为深入,操作上则更为系统。首先,他们注重向社会寻求人力资源,以发展和壮大共青团的工作队伍,形成以团干部为骨干,团聚各界人士的青年工作队伍。如,在深圳,团的许多具体工作是义工在做。同时,他们还努力向社会寻求财力资源,形成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实业创收三结合的经费渠道。值得注意的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把党政部门在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也看作是一种社会资源。他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支持来获得法定的社会地位。他们说,过去靠文件,现在靠立法。

珠江三角洲共青团工作社会化的意义,从根本上看,是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共青团工作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场经济是一种打破行政隶属、地域区划和系统封闭的开放式经济。共青团工作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必须把视野由所隶属和依托的党政组织系统扩大到全社会,善于在社会舞台上扮演社会角色,努力做到:力求使工作内容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和青年需求的变化相一致,把为需求服务作为工作导向;力求使组织设置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结构和青年构成的变化相一致,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活动和影响;力求使获取资源的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相一致,以服务市场的方式开发社会资源。

四、事业化发展

据当地团干部讲,“事业化”是各级团组织从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从“办实业”到“办事业”,团组织有过曲折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现在他们所形成的共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共青团组织必须以办事业为主,以办实业为辅。而且,无论是办事业,还是办实业,都要围绕青少年需求来办,都要以服务青少年为出发点,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的统一。

从珠江三角洲团组织的实践看,共青团组织兴办的事业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青少年活动阵地。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宫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说已经成规模,上档次,是共青团工作事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柱。如,深圳团市委直接领导下的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有干部职工160人。他们坚持从事业带实业,以实业补事业,发展事业,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争创一流青少年活动阵地的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正在筹建中的深圳市青少年宫,是深圳市“九五”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项目,总建设面积为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有大小教室、饭厅70多间,拟设培训项目80多个,娱乐项目20多个,可以同时接待5000人学习、参观和娱乐。又如,江门市现已有一座青少年活动中心,运行状况良好。一座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青少年宫将很快动工修建。广州市青少年宫的占地面积也达3万多平方米。

2.文化产业。与青少年有关的文化产业,如报刊、杂志、艺术团,是事业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文化水平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广州、深圳两市团组织创办的青少年报刊和杂志,能够覆盖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可以辐射到临近省份,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基金。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相应各级团组织筹建基金的工作也十分活跃。如,列入《广东团工作五大体系构建规划要点》中已经建立或准备建立的基金达11项之多。广州团市委提出,要以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依托,建立和拓展各类青少年发展基金。这些基金在支持团工作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由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出资建立的全国第一个专为青少年提供扶助服务的非营利性辅导机构——广州市手拉手越秀辅导中心,其工作对象是情绪起伏不定、发展有困难及经常在公共场所流连和集聚且易受不良影响的青少年,其工作内容有11项之多。中心为青少年所提供的帮助,是一般团组织难以做到的。

从珠江三角洲共青团的实践看,事业化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解决的是依托问题。有了与青少年有关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等实实在在的依托,团的组织就拥有了自己的资源,团的工作就可以开展得扎扎实实。第二,解决的是机制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作为一种工作机制,可以长期使用,长期发挥作用,推动工作持续向前发展。第三,解决的是工作覆盖面问题。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所难以替代的。阵地、产业和基金组织的活动所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是团组织开展的活动难以相比的。

五、几点启示和思考

在调研中,珠江三角洲地区共青团工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进行的探索,给我们许多具有全局意义的启示,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小平同志所讲的“发展是硬道理”,同样适用于共青团工作。共青团事业是一项不断发展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要发展。可以说,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没前途。共青团工作面对困难和挑战,要实现发展,应当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敢试敢闯的劲头。

2.强化共青团组织的社会服务功能。应从共青团如何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高度来认识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说,共青团组织青年服务社会是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的具体化。共青团国家政权社会支柱作用发挥的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强弱。近年来,共青团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很大拓展,但与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对社会组织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

3.形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共青团组织体系依托党政机构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在发挥党建带团建的优势的同时,应努力推动团属青年社团面向基层、面向新的领域、面向新兴青年群体调整和完善组织机构,密切与非团属青年社团的联系,推动经济部门和企业设置青年工作机构,培育和发展团属社会中介组织,以此形成一个对共青团原组织体系具有补充作用的新的开放多元的社会化组织网络,从而覆盖到那些原组织体系涉及不到的新体制下的新领域和新兴青年群体,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上与青年进行联系和沟通。原有的组织体系和新的社会化组织网络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结构的新构架。

4.把社区作为新的工作生长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区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活动场所,可以为团的工作提供宽广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一个新的重点领域。全团有必要以整体推进的态势来加大社区团工作的力度。实现团的有关重点工作和建设在社区的平衡发展,以推动新的工作领域的开拓。

5.在团的工作中加大有关青年事务的内容。青年事务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共青团服务青年的重要内容。适应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主动地承担和参与有关青年的社会事务,有利于共青团工作在促进社会发展中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占领阵地,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服务。联合国第50届大会通过的《到XX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对我们加大这方面工作力度富有启示意义。应在总结经验和借鉴国外有关做法的基础上,推动这方面工作实现新的发展。

6.争取政策法规方面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作为重要的人民团体,其工作职能、工作领域和工作内容,都有必要更多地得到政策支持和法律保证。以此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和政府中的青年工作职能,把团的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目标之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保证团的组织在社会各个领域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近年来,各级团组织在这方面进行了不少努力,而且收获不小。同时,希望上级团组织在这方面予以支持的呼声也比较高。各级团组织都有必要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

篇(4)

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意义

研究生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在学校培养指标的要求下,研究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进各企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或团体实践,即在工作中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把书本的专业知识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全面应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奉献于社会,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专业特点,因此积极开展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越来越多广大教育者的认可。医学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形成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优良的医德医风,提高其就业能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1.1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是研究生学术科研和人格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医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和个性品质,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进行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2]。社会实践可以让医学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充分感受作为一名医生的自豪感,体现自身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更加了解国家的方针策略,激发爱国的情怀。

1.2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医德教育

医学生医德修养是指个人对医德理论、知识、规律、规则的了解掌握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以及将这些理论等转化为个体的医德、行为态度和能力的过程。对医学研究生来讲,他们有着相对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医学传承创新的主力军。医学研究生良好医德品质的形成,高尚医德行为的展示,离不开医德的修养。高校德育的“创生论”认为“:个体道德意识的产生、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锤炼、道德信心的确立都离不开个体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活动。”也就是说医德教育必须与实践相结合,让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完成医德品质从认知到行为的内化,做到知行统一[3]。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加深对医德理论的理解,真正了解《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研究生奉献、合作、关爱、助人等各种社会行为,可以使其获得医德情感体验,坚定“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崇高思想。

1.3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医学研究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研究生的不断扩张,使其教育逐步从精品化走向普遍化,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参加社会实践,特别是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三下乡”“进社区”活动,可以使医学研究生对其所学专业和专业知识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思考,对社会实际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摆正自身位置,端正其就业观和择业观。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对各学院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对医学生就业能力影响的调研,结果表明社会实践对学习意愿、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实践操作等方面均有积极的影响,对提高医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

2.1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定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指出,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自2011年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已将参加社会实践列为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必修环节,对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教学实践计划,并出版《研究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供其参考学习。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考核机制,规定社会实践不修满学分或成绩不通过者,学生将不予毕业。将社会实践课纳入必修课程,不仅促进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改革,还检验了学生们的在课本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了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

2.2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我国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政府牵头,由学校负责具体组织和推动,其形式多样,包括理论宣讲、教育帮扶、科技支农、专题调研、科普宣传、医疗服务、预就业实习、帮残助困、挂职锻炼等。而医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原则,主要有志愿服务、组织扶贫、救助失学儿童、健康科普宣传、义诊、送医送药下乡等形式。在此,仅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采用项目化招标的模式进行,分为实践团队项目、实践基地建设2个类别,每个类别下设校级重点项目、校级一般项目和院级项目3个层次。实践团队项目是组建社会实践团队,结合教学内容,发挥专业特色,集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基础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考察调研活动等,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为实践成果。基地建设项目化是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设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志愿服务、中医药文化传播、就业见习、挂职锻炼、创业实践等长期社会实际活动。

3提高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一项涉及面广、投入大、且具有社会影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才能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实践实效性差主要与领导与管理体制不健全、组织工作不完善、社会实践专业性不强、实践模式单一、内容缺乏多样性及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密切相关[5-6]。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使之成为医学研究生成才之路阶梯,需要从学校组织和学生个体2个层面着手。

3.1构建完善实践地基,增加经费支持

目前有些学校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研究生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四处奔波寻找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没有经验的积累和教学的总结。高等医学院校应加强学校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更多长期合作的见习基地,给研究生提供一个稳定的实践环境,这是能否有效进行社会实践科学化长效机制的关键。除此之外,经费问题对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形成了制约。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不足,研究生需要额外垫付经费,这样不仅给研究生增加了额外的经济负担,还容易打消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经费问题,学校可与多方企业医疗单位合作,设立专项社会实践基金,加大对社会实践项目的资助力度。

3.2充分结合专业特色,丰富实践内容

从就业职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将极大地促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水平,有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对于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不仅要表现出直接的实践性,即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还应与时俱进紧随社会发展的步伐,充分体现医学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由于各医学专业的特点,适合其提高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形式也不同,我们需将专业与社会实践形式结合,为不同需求的医学生提供符合其专业特点的实践机会,对于提高其专业技能及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3建立合理考核及奖惩机制

社会实践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须环节,各高等医学院校须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社会实践纳入必修课,需要提出和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应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明确时间、任务、目的和要求等。对于社会实践的考核,要从严以待,避免研究生为了拿到学分而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对于优秀的团队,学校应予以表扬奖励,充分发挥其榜样作用,对于截止毕业时没修到一定学分或实践态度不端正的学生,需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3.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挖掘其主观能动性

研究生社会实践应以研究生作为“主体”,医学研究生是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受益者。医学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知识构架,因此,在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学校更应“放手”,给予研究生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使其从“被动实践”转为“主动实践”。在医学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专家老师把握方向,管理调控,保障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但实践活动仍应以研究生为中心,要使研究生全身心的投入,激发其内在动力,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在此,需重点强调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在安全合法的情况下开展,对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的研究生,不应进行诊疗活动,但可提供医疗保健等服务,如量血压、推拿、耳穴埋豆、养生功法教学等。对于已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其开出的处方,应由带队老师亲自过目并修改,对于疑难病及病重患者,应建议去相关医院进行诊疗。在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时应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合,如须进行医学诊疗活动实践,团队中需有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研究生及带队老师,以确保医学诊疗活动的合法性及安全性。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研究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实践精神,研究生们身处校园,面向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为研究生提供了实现自身价值、展现个人魅力的舞台;也让研究生们开拓视野,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同时更加直接地参与了社会生活,更加严肃地思考未来。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对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4):98-99

[2]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3]田润平,傅骞,周嫱,等.以医德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建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2):31-34

[4]宋佩宁,左璇,罗碧川,等.社会实践培养医学生就业能力作用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2):1173-1175

[5]汪丽,王飞,孙捷,等.浅议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J].科教导刊,2011(25):34

篇(5)

一是研究如何推进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有关“逐步完善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体制机制”的意见,充分利用“课程”和“社会”两大资源,建立开展社会实践学习的常态机制。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如何挖掘和利用校本性、区域性的社会资源,让学生在自主、创新地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三是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开放性学习,增强其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本项目研究意义

第一,在小学阶段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是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最好诠释。两位分别来自美、中的教育家,其教育眼光同时放在了“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上,他们所强调的教育环境和谐发展,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广阔的天地在课外”,社会实践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助于促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小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创新精神和锻炼出的实践能力,能为自身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三,教师在参与组织社会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促进自身的多元发展,有利于学校培养“两专多能型”(学科专长、素质特长并轨,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本单位的研究基础和预期成果

本单位近年来一直坚持在学生中开展体验教育活动,提出“体验真实童年,迈向光彩人生”的育人口号。开展全校性的社会体验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常态机制。除了一、二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较小,体验活动阵地主要在校内和家庭外,其他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个学期均可以参加不同主题的校外体验活动。本课题的立项,可以更好地将社会体验教育活动推向深入,也能进一步提升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的校本性和实效性。

(一)研究的工作基础

本单位是一所普通小学,场地较小,生均占地面积不足五平方米。但学校近年来一直坚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形成了“小场地大领域”、“小社团大舞台”、“小空间大课堂”的学生课外活动渠道。学校地处广州中心地带,校外实践学习场所较为丰富,有一定的开发基础;学校班子、教师团队及家长义工们都可以提供有关课程学习的组织和服务。学校还被列为省、市多个科技、体育、红领巾实践活动类的教育基地,学生的课余拓展教育活动有相当好的条件和成绩,具备深入开发、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的良好基础。学校近年来和一些校外教育基地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广东省防震减灾科普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馆、广州市青少年陶艺实践中心、广州动物园、广州民间金融博物馆、广州禁毒教育馆、广州海关博物馆、越秀区检察院等,学校和香港多所小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并坚持开展两地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教育资源的利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推进奠定了实验基础。学校近几年尝试推进面向社会的特色社团建设,曾多次有不同社团获得全国少工委授予的“优秀红领巾小社团”、“优秀少先队特色小队”荣誉称号。学校开展特色社团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应,一定程度上为实施本项目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完善、丰富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校外实践学习资源,建立具有校本性、受众性的社会实践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更多元、更适合、更丰富的社会实践学习项目和内容。预计通过一年的时间,按照各年级学生特点,发展8到10个常态性的社会实践学习基地,让学生在充分学习和体验的基础上,自主参与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自主整理社会实践学习的资料与成果,自发性地动员、影响家长及身边的人共同投入到课外实践学习活动中去。并力求在这个基础上,通过研究人员的观察、统计、调查、分析等手段,总结出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并于第二年在全校加以全面推广实施。本单位从社会实践课程学习为切入点,其立项基础和实施方向都能紧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除了可以丰富、拓展学校的课程资源外,也能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单位自觉承担其教育功能和社会责任。本研究成果将作为社会实践学习的经验材料,向社区、学区宣传推广,务求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和教育工作者对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活动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坚持“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理念,让学生家长在督促、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同时,自身的学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能得到增强,从而能主动、积极配合学校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真正发挥“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作用。

四、研究的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主要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分别对教师、学生、家长、社区在有关开发社会实践学习活动的项目内容、资源支持、预计成果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为学校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提供数据参考。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学校班子成员、教师队伍风格特点和文化背景组建社会实践学习课程开发团队,力争每名在职教职员都参与到课程开发和之后的课程实施活动中,同时广泛吸收家长志愿者积极参与。研究成员在其中既是参与者又是研究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实时跟踪、记录、提炼、反馈,并通过个别访谈、小组座谈、分享沙龙等形式展开充分研讨,为总结实验成果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依据。

3.评价研究法

在整合社会学习资源、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以及阶段性总结的时候,应该以评价研究法来对本课题的实验效果加以评价。本研究拟根据相关理念和标准,设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实践学习课程的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以及效益成果等给予价值判断。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篇(6)

关键词:中职校;社会实践资源;途径;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4-0073-03

一、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内涵

教育资源是指蕴涵了大量的教育信息,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的各类信息资源,是社会资源的必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则是在日常课堂教学以外、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目标、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各类教育资源。社会实践教育资源一般具有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未定性、类别的多重性、功能的多样性、使用的共享性等特征,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阵地。

二、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分类

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大致有如下几类。

(一)活动资源。即可用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并有利于职业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按活动举办空间的不同,有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之分;按活动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专业活动(如专业竞赛、专业实践、专业交流、专业讲座等)、文体活动(如主题论坛、演讲与辩论赛、书画摄影作品竞赛、文艺晚会、球赛、运动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如主题调查、顶岗实习、勤工助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如社区义工);按主办单位的不同,可分为党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

(二)组织资源。即支撑中职学生社会实践目标实现的组织、机构、部门等。组织资源包括团体资源和个体资源。团体资源分校内组织团体与校外组织团体。校内组织团体包括党团组织、社团组织、系(部)或班级组织、后勤与教辅部门以及其他非正式组织、自组织、虚拟组织等;校外组织团体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街道社区村(居)委会、民间组织(国际国内)等。个体资源,包括校内的专兼职教师、师生典型、校友、名人大家、高技能人才、时代模范、历史人物、家长亲属以及校内外的朋辈资源等。

(三)物质资源。即运用于中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各种有形的物质要素的总和。物力资源包括校内的教学设施、校企合作企业、实习实训中心与其他科研场所、文体活动场馆、专业与人文展馆、校园景观以及校外的各家企事业单位、各种场(馆)、自然与人文景观、技术设备等。

(四)信息资源。指在中职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按信息来源不同可分为图书信息、报纸信息、期刊信息、电子库信息、光盘信息、广播信息、电视信息、互联网信息、手机信息、橱窗板报信息、电子屏幕等户外传媒载体信息等。

二、中职校开发和利用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

(一)以活动为载体,“活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载体,能激活学生内在潜能。结合中职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点,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是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1.围绕传统开展职业素养活动。以人文传统教育为主线,以职业实践体验为途径,在传统节日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主题和特点,开展挖掘传统节日、纪念日教育资源活动。如护理专业开展的重阳节“走进社区,敬老护老”主题教育活动,幼师专业在全县幼教系统举行“六一”节技能展示等均是具有职业学校特色的活动。

2.依托专业开展职业技能活动。社会活动扩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场所从学校拓展到社区乃至社会。中职校开展社会活动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紧密结合。与普通中小学的军训、参观和郊游、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不同,中职校的社会活动除了前述常规活动和顶岗实习、就业调查外,诸如烹饪专业师生参加龙虾节烹饪大赛、旅游专业师生参加开(竣)工仪式等都是中职校所特有的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

3.服务社会开展公益实践活动。针对社会现实,以所学专业为依托开展多方面主题调查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如汽修专业学生的汽车污染主题调查、土木工程专业的土地开发项目调查与旅游专业的节庆志愿者服务等。

(二)以人脉为支撑,“内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名人引领,提升职业素养。校外热心教育事业的领导、退休教师、优秀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知名人士等拥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社会阅历、创业历程与人生体验。他们的成就及崇高品格,对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导向力、影响力。聘请上述杰出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参与中职校的社会实践活动管理,对中职学生的求学、成长、成才等都具有启迪意义。如邀请教育专家作题为“面向现代化的地区职业教育”的主题报告会;聘请市县党政领导担任学校的名誉理事长;邀请优秀企业家、校友等经常来校给师弟们作创业知识讲座;邀请司法工作人员给中职生上法制教育课等。

2.技能为先,挖掘技能人才。挖掘来自不同工作岗位的家长资源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家长负责第二课堂,经常根据他们的不同的专长给中职学生作一些专业讲座。如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为财经专业学生作人民币的识别和爱护的讲座,有风筝制作手艺的家长为幼师专业作手工制作讲座等。同时,为了加快中职校技能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依托企事业单位和高等职业院校,邀请行业技能大师组建专业技能社团。通过开展技术技艺交流、名师带高徒等活动,让一批技术精湛、专业能力强的学生社团崭露头角。聘请德才兼备的社会技能人才为兼职教师,如聘请本地区富有经验的高级技师担任汽修、旅游、建筑等专业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或专业实习顾问等。

(三)以物质为基础,“催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融入本地多种场馆(所、室),搭建共享平台,开辟人文素养实践基地。根据本地人文和自然资源特色,按照因地制宜原则,与相关单位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能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如在教育部门支持下联合成立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与本地高水平宾馆共同建设厨师培训基地,与县少年宫共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2.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开辟专业实践基地。中职学生是未来的企业人,走进企业、学习企业、研究企业是中职校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不仅是著名的“龙虾之都”“新兴轴承之都”“中国凹土之都”“特色休闲之都”,而且工业园区内相关企业众多,开发利用企业教育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依托这些资源建立了西马机床实践基地、龙虾烹饪实训基地、天泉湖旅游实践基地等。

3.引企入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是一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能最大化开发社会资源的专业属性。引企入校能实现教场与职场互动,是职业学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特有途径。近年来入驻学校的苏州思维沃德公司、南京新正奇有限公司等是其中典范。

(四)以信息为纽带,“柔化”社会实践教育资源

1.基于信息化教学,大力开发仿真实训软件。利用仿真软件构建虚拟社会实践场所是中职校开发社会实践教育资源的空间延伸。仿真软件可以在职业学校内建设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学与虚拟企业无缝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和企业场所。

2.以博客、QQ空间等为媒介,共同利用社会实践资源。QQ空间、博客在网络上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上述载体广泛地搜集各种有用的社会实践资源;另一方面,对这些资源进行内容重组,实现实践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王兰.教育资源配置及优化配置初探[J].吉林教育科学(高等教育研究),1995(2).

[2]傅松涛,张扬.论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孙庆民.关于新时期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

篇(7)

【关键词】初中生 社会实践 荆楚文化 项目运营

一、创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精神上的享受。而旅游成了人们放松心情和精神享受的主要方式,旅游业无疑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中发展潜力最大和势头最猛的产业之一。荆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将这种优势与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在快乐中了解荆楚的文化,使得文化精神得到传承。

二、项目简介

公司名称:荆州**文化旅游公司

目标人群:针对荆州所有中学的学生

项目特点:以荆州的各旅游景点为契机,重在培养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达到对荆楚文化的全面认识和更好的传承的目的。

盈利模式:和旅游公司合作,为其提供生源,从中收取中介费。做大之后,可以自己开旅游公司。

产品:创设旅游公司运营模式。

三、市场分析

(一)社会需求: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提到文化不得不说到历史悠久的荆楚文化, 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但许久荆楚文化好像被遗忘在某一角落,因为大多的人涌入大城市或者国外,但如果你想让你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那么荆楚之地就是最佳选择,它会带给你独特的精神享受。同时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也是社会的需要。其次,经济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立足,就必须有多方面的能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一批人。他们从小没有参加过任何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大了发现很难适应社会和群体生活。虽然学历高,但是情商很低。为此,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中。因此,将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联系起来,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而这又要与旅游各古迹联系起来,要与旅游公司合作。

(二)市场需求: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而且,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 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而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是最有价值的。初中生虽不能做到将其拿到市场上出售,但是对其以后的发展以及身心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日积月累,时间的沉淀会给他们打开市场的大门。因为认知的提高是无形的市场,是一个人潜在的最具有爆发力的市场。

(三)教育需求: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 提出了开展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而且我国教育目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作为加强劳方面的社会实践当然肩负重任,它是我们教育所需要的。其次,现在大多学校都坚持“唯分数”论,更多的老师采用灌输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小学有开劳动课,但在初中很少有学校开劳动课。学生更多的精力放在语、数、外上,成绩成了学生唯一追求的目标。这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不利。所以从学校出发应该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让学生付诸实践。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即危险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需要某种介质来使其自我同一性达到统一。而社会实践活动则很好的充当了这一介质。虽然有的学生参加过素质拓展,但只是对其心理品质的锻炼。这太过狭隘,应该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受网络的影响,更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开始远离社会。脱离群体,失去了同理心。而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初中生丢失的这些东西慢慢找回来。同时,社会实践也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在社会实践中,学生能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无形之中给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支撑。通过开展与传承荆楚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了解了荆楚的文化,更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很多人文知识.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达到真正的统一。

四、项目实施内容及实施方案

根据中学生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大体来讲,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分为五类,包括:劳动技能类,如学农、学军、学工等;志愿者服务类,如扶贫帮困、护绿保洁、助残敬老、维护交通等社会公益性活动;社会考察类,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的各种类型的参观、考察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创造发明类,如各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活动;其他类,如假期打工、见习工作等。生产劳动处理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以外,还有生活实践、教育实践、社会服务、文艺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开展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九个一”的目标,即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的责任);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一种认识(国情、市情的了解认识);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完成项目所具备的条件

(一)硬件条件:

1.高校创业项目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扶持项目,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社会实践”这个项目。

2.在荆楚文化的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教育科学系是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师资力量雄厚,而且大多老师来自荆州本地,对于荆楚文化的内涵及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给予专业的指导,且拥有与之进行合作的实验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基地。

3.荆州本身文化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荆州博物馆、荆州图书馆、古城墙、张居正故居等特色文化景点进行文化传承及弘扬,激发初中生对荆楚大好河山和悠久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软件条件:

1.我们有关于教育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过《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重要课程,对初中生的认知及身心发展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开展学习活动。

2.对于荆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为之奋斗。了解荆楚文化的特色,并且有条件切身体会。

3.我们小组成员专业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敏捷,能够很好地把所学的教育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