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学习汇报材料

教师学习汇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7: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学习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学习汇报材料

篇(1)

以新“纲要”为指针,以爱为教育的基础,彰显本园的人文幼儿园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营造学习和研究的氛围,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和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每一位幼儿、教师身心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主要目标

1、营造一支团结协作,齐心向上的教师队伍,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每位老师各方面的能力。注意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

2、努力以教育研究、以班级特色推动幼儿的发展。

3、探索家长工作,使家长满意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

三、主要工作:

(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1、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富有时代的朝气。这种朝气,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应该更懂得美、追求美、体现美。追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发展。通过自身形象与人格魅力感染、熏陶幼儿。

2、珍惜园部的各种学习、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彰显个性。比如:周一例会、与兄弟幼儿园教师交流学习、配合专家来园传帮带、积极学习先进理念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积极利用年级组展开的“现场研讨活动”这一个形式,捕捉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集体的讨论、交流、辨析和调整,最大程度地帮助教师朝专业化方向更好地发展。

3、切实抓好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督促年级组各位教师能够团结协作、共同成长。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带进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让孩子有更多的兴趣发展。比如:有效利用餐后的散步活动,在说说讲讲的过程中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区域活动中,能提供并丰富多种材料,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能根据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想象等多种能力。

4、以年级组为单位,在“统一开展主题”的基础上,能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当前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生成与调整。让孩子在关系中学习,捕捉孩子有教育价值的兴趣点,使主题方案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孩子与环境材料互动,同时从环境材料上彰显幼儿的发展。年级组之间也能互帮互助、共享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比如:集体分工备课、共同制作教学具、早期阅读实践交流与现场观摩。

(二)、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孩子提供发展与展示自己的舞台,能够让孩子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增强自信。具体活动有:

1、开展兴趣组活动,给孩子选择发展的自主权。当然,老师要以自己的兴趣去影响孩子,从而带动孩子的学习。主要活动有:拉丁舞、现代舞、腰鼓、戏曲。寻找每个机会,抓住每个细节,提高整体效益。

2、根据大班孩子的能力特点,增加外出参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走进社区环境,让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交往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共同促进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发展。

(三)、加强安全意识、严格各项规范常规

一个宽松而又整洁有序的环境能让教师愉快舒心地工作,让孩子专注投入地学习。因此做好班级的环境卫生工作也是我们年级组每位教师的职责,需要教师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安全工作是保障幼儿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各班每位教师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与警惕性。为孩子创设健康愉快成长的环境。年级组将时时提醒教师做好每周的安全工作记录,防患于未然。并责任到人。

家园沟通应根据幼儿园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每个孩子发展的需要,将孩子在园、在家的表现、进步和问题,互相通气,彼此配合教育,以促进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家访

2、调整各班物品,大扫除。

3、各班环境布置及公共环境布置。

4、各班整理第一主题计划、第一周计划、布置家长园地、

5、小班入园前亲子活动

九月份:(9/1-9/4)

第一周:

1、9/1日正常开展一日活动,稳定幼儿情绪。

2、各班学额汇报

3、安全工作汇报。

第二周:(9/7-9/11)

1、幼儿活动:把歌声献给老师,祝老师节日快乐。

2、安全工作汇报。

第三周:(9/14-9/18)

1、抓好各班幼儿常规工作。

2、各班幼儿测体重。

3、安全工作汇报。

4、幼儿活动:发放幼儿兴趣组活动意向表,统计兴趣组活动人数。

第四周:(9/21-9/25)

1、主题环境及时整理、存档。

2、安全工作汇报。

3、讨论迎“国庆”的活动方案。

4、幼儿活动:休闲活动开始。

第五、六周(9/28-10/9)

1、做好国庆假幼儿安全教育工作。

2、安全工作汇报。

十月份

第七周:(10/12-10/16)

1、年级组活动:讨论家长会方案。

2、研讨:大班组好课活动。

3、安全工作汇报。

第八周:(10/19-10/23)

1、抓好各班幼儿常规工作。

2、安全工作汇报。

第九周:(10/26-10/30)

1、主题环境及时整理、存档。

2、幼儿活动:中大班幼儿绘画比赛

3、年级组活动:安全工作的研讨。

4、安全工作汇报。

十一月份:

第十周:(11/2-11/6)

1、大班幼儿活动:“小萤星”小合唱比赛。

2、安全工作汇报。

十一周:(11/9-11/13)

1、 中班幼儿活动:幼儿故事表演

2、安全工作汇报。

3、年级组活动:讨论如何上好好课。

十二周:(11/16-11/20)

篇(2)

Build 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of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Needs Analysis

ZENG Guanggen, ZHANG Jingquan, LI Bing, LI Wei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Abstract Thia paper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needs of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full investigation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in each grade profession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interest,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student-centered, active learning established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 Nature of the model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through exploration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conversion,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task to establish a high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while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argeted research platform into which teachers play its maximum autonomy and creativity, design issues by addressing teachers, students' good study habits.

Key words needs analysis; students; PBL; engineering teaching

0 前言

A.H.Maslow在系统地分析人类价值体系存在的不同需要时发现,人的需求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变化发展的,总体上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作为在校的高年级工科生,五种需求是重叠交叉而且并存的,就学习而言,学生的需求应该是高层次的需要,其主要是获得尊重与未来的自我实现和现实的自我实现的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一直是教育界讨论的热点话题。

结合PBL的各要素,笔者认识到,在教学实践的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贯穿始终,教师应该是指导学习,引导学生学习习惯和技巧的教练,而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第一参与人,是教学实践的主力军。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充分调查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引入基于问题的教学活动,从而探索适合工科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1 需求调查分析

本文以大三材料类专业学生为分析样本,分别对其进行独立的调查,涉及专业一(材料物理(40人))与专业二(材料化学(40人))专业,调查题目的设计,既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也包括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

1.1 结果及模式的建立

题目一:您了解PLB(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吗?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对PBL的了解程度

图2 知识需求调查

图1 显示,几乎没有学生非常清楚PBL教学模式,有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听过,分别为22.5%和27.5%。鉴于这种情况,笔者首先对PBL教学模式进行了解释,同时也对一些PBL成功应用案例给学生做了分析,并结合专业特点,对即将实施的PBL教学模式进行了举例说明。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对于在一些专业课中实施PBL教学方式充满了兴趣与期待。

题目二:以下哪些知识是你们需要的?本文给出了6种选择,其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看出,两个专业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有些差异。排在前三位的需求基本一致,分别为能与以前的知识结合起来(分别占21%和26%,下同)、考试能用(28%和27%)、工作能用(29%和23%)。通过调查,笔者在课程教学计划与进度上进行了修订。以《电子封装材料》为例,在其中涉及用人单位需要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专业要求上,教师加大学生课外调查的力度,设计出几个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纸质资料和网络资料收集相关知识,对一些优秀半导体企业的产品、技术等进行调研。另外课堂中有些知识点,是学生在大一、大二所学的延伸,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通常会先回顾基础知识,然后结合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去寻找这些知识和封装材料的结合。

题目三: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求情况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对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的需求

图4 结果汇报需求分析

这个题目的设定是为了PBL实施而做的调查,从图上可以看出,经过教师对PBL方法的讲解,学生虽然在教师的说明下,对于课程教学采用的PBL教学模式已经比较认同,但是在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认识层面还有一些分歧,有40%和51%的学生倾向于教师提供信息少,但是能反应问题的方式;另外有23%和32%的学生希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够给出尽量多的信息;有30%和17%的学生则希望教师预先和他们进行沟通,形成共同的认识,从而使问题的解决事半功倍。鉴于调查的结果,笔者及时调整思路,在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汇报时,大量的增加了反思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找寻的答案,梳理调查的过程,使其明白PBL的核心环节是学生的自助学习和对学习的高度责任心。

题目四:结果汇报形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从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65%和85%)都希望能够以传统的提交作业本的方式汇报成果,只有少部分学生倾向于小组讨论(27%和10%)或用PPT(7.5%和5%)进行汇报。由此可见,学生长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即使进入高年级的工科学习,其学习思维模式仍然没有发生根本的转变。对于这个情况,笔者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进行实施,比如在《薄膜物理与技术》课程上,笔者首先会将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点设计成问题请学生进行解决,通过提交作业本的形式完成;然后再设计一些紧扣应用且和笔者科研有交叉的问题,比如真空镀膜法制备材料,通过学生报名,教师筛选,有组织地安排几个小组的学生到实验室参观了解,然后通过这几个小组的学生结合参观学习情况和书本知识,分小组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抽取一两个小组进行PPT课堂汇报。进行汇报的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参观实践有机地进行结合,汇报内容图文并茂,再加上教师的点评和学生自己的领悟,现场气氛可以做到很活跃,由此带动更多的小组加入,从而将大多数小组的问题解决方案以PPT进行汇报,达到了PBL设计的要求。

2 总结

篇(3)

近几年,随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实验项目的深入开展,我校开发了建筑装饰技能实训课程。学生在实训场地,分成若干组亲自动手完成内墙抹灰、瓷砖粘贴、壁纸铺贴、木地板安装等施工项目,取得了课程改革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各级实操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是作为一名始终承担一线授课任务的教师,客观看待这些年的实训课程,发现有些问题日趋明显,亟待解决。本文主要着眼于授课教师实操技能的提高和对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的控制两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仅供类似实训课程教师参考。

二、专业课程教师要切身体会并掌握实操技能

很多教师上了多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课堂实操演示实际都是由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完成。这种校企结合的授课模式固然值得推荐,但并不意味着组织课堂教学的校内教师就不用学习并提高实操技术。

例如在内墙抹灰单元,有些女性教师先入为主的认为女性无需动手进行操作。然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即使企业师傅指导的再到位,初次进行抹灰施工的学生几乎都会遇到水泥不断从墙上脱落的情况,多数学生认为是由于拌制砂浆过程中对水灰比控制不当。而实际情况是学生刚刚接触抹灰工具,对手握铁抹子将砂浆涂抹在墙上时的力度掌握不好,造成粘结不牢固,只需要多次练习体会即可避免问题反复发生。此时,作为校内授课教师,如果没有亲自体会过抹灰工具的重量,没有独立进行过抹灰施工,没有感受过砂浆上墙的力度,那么对于学生这种常规问题就缺乏指导性, 无法给学生提出正确的建议。诸如此类隐藏于理论知识和普遍技术之下的微观细节,只有教师亲自动手切身体验,才能真正领悟其中技巧。

为改进此种情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均要求中职学校教师,特别是实训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具备“双师型”资格。故教师本人,无论职称高低,性别如何,都应主动到生产一线进修学习,亲自动手操作。只有真实当一回施工人员,才能向学生传授可靠可信的知识,名副其实的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其次,由于现实环境所限,很多教师没有机会进行一线实践,为了不耽误教学,又能提高实操技能,校内教师应当积极向课堂中的企业教师请教和学习,不要把学生的动手环节单纯抛给企业教师。

三、有效改进学生汇报总结环节,真正发挥其作用

装饰技能每个实训单元是以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进行体现的,任务一般按照各自特点分为若干环节,每个任务虽然不同,但是都是以汇报总结环节作为结束的。由于装饰技能课程本身特点,所以每个任务的核心工作都体现在施工过程和质量检测中,当核心工作结束后,学生通常就感觉该单元已经完成,知识已经掌握,并不重视汇报总结环节。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改革后的新教学方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都应当进行汇报总结,为下一个学习单元做好准备。

这几年的装饰技能实训课程中,我都保留了学生的汇报总结ppt文档和演讲照片,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到以下一些反思。

第一,学生普遍将汇报总结这样的小组活动自行转化成个人活动,由小组中的某个人全程完成ppt文件制作并进行上台汇报演讲。通过和学生交流,他们认为ppt文档制作有一定难度,除了技术难度之外,学生还要将整个任务从最初明确任务到收集材料、施工及质检有机结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重点有特点的总结,同时配以图片、文字解释等材料,最终呈现在ppt文件中,由汇报者有条理的进行演讲。整个过程是教师提前布置给全组组员的,初衷是通过该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复习并整理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于所有材料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并实现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小组都将涉及ppt文件制作的核心问题和演讲工作,统统归到某个擅长电脑操作或善于表现的组员身上,或者完全成为组长一个人的苦差事。

第二,上台演讲的组员一般都是善于表现的学生,他们只想通过这个机会单纯的表现自己的口才或者胆量,并没有提前对文档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和组员就整个施工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过全面讨论分析,无法达到演示目的,这也显示了中职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上的短板。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加强了对每个单元汇报总结环节的关注力度,不能只重实操,避免汇报总结阶段变成整个单元的“鸡肋”。

首先,向学生讲解ppt汇报的目的和软件本身区别于其他软件在演示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了解ppt文档制作时的关键技术点,解决制作中的基础性问题。其次,逐一帮助每个小组整理分析任务实施全过程的要点,每个组员都参与制作前期的讨论,做好记录,不但达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同时又促进了组员之间的交流,激发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对每组制作的文档草稿进行提问和评价,引导组员思考可改进之处,使文档体现整组特点,表现出每个人在实施过程中的贡献,并引发学生对于不足之处的反思。最后,在ppt演讲过程中,鼓励组内学生进行轮换演讲,当众接受所有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检验任务完成效果,对学生进行客观打分,同时也鼓励组与组之间再次交流,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随着课程的深入和推进,教师发现,只要坚持每个单元进行这样有效的汇报总结,学生慢慢将接受并适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建立了自信心。

四、总结

篇(4)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情境教学

1 精选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应当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奠定基础。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精心筛选材料,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2 “word海报设计”情境式教学案例实践

2.1 前期准备。教师就海报制作项目给学生提相关要求,布置任务。学生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并根据各自特长进行小组组建。每小组先通过小组开会进行人员分工,如:会计1班1小组分工:主编全面协调小组工作,负责最后的校稿及审报;采编负责资料的下载与编辑;美工负责版面设计、色彩的搭配,图片的加工。

2.2 授课过程。其一,教师创设情境。各小组组成创业团队,成立公司,为了加大宣传力度,请各公司董事们根据自己的创业项目设计一份海报。此教学环节主要是吸引学生的眼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动手实操的欲望。其二,由小组代表对全班同学的海报制作进行汇报。汇报内容主要包括:创业项目的确定与海报的设计;小组分工安排;具体制作过程:前期准备、版式设计、材料收集(借助工具介绍)、版面排版、修饰调整(使用工具人介绍)、技术难题及解决方法;作品展示;海报制作心得体会。汇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通过小组汇报形式,让学生自己表述海报制作的具体过程,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研、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运用计算机工具来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三,小组汇报完毕后,进行作品点评。点评分为两大环节,先由学生从作品的版面设计、色彩搭配、内容的阅读价值进行点评,学生发言点评都十分积极与踊跃,既讲到作品的优点,对不足的地方也提出宝贵的建议,促进各小组的交流学习。其四,教师就学生的作品及学生汇报的具体环节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更清楚海报制作存在的问题及改正的方法,也为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提供学习借鉴的机会,让他们从中学习到陕捷有效的操作方法,达到如下效果:检测学生对word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注重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word软件文字与图像处理工具的熟悉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就本次汇报课中的知识要点,从word排版页面设置、文字编辑处理、图片编辑处理、图文混合排版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系统地梳理和掌握知识,从而更加明确学习方向。

3 注重合作学习

情境式任务驱动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每一项任务都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分成小组进行协作学习;或讨论交流,共同评判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如:在“Flas基础”单元,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提出具体任务(制作一轮冉冉升起的月亮),并在各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四人必须共同完成。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操作,一个同学做完后,立即帮助同组的其他同学,并对发现的问题及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解决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深化情感体验

篇(5)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照一个主题为一个单元来编排的。所以,我们基本按照“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这一教学法在整合整个单元教材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来完成本单元教学。这五课型为:生字过关课、课文诵读过关课、“1+X”精读课、群文阅读课、综合训练课。用此教学法,五课渐进,单元整合,重点突出,高效省时。

生字过关课。要想大量阅读,必须先清除生字障碍。每单元一开始,我先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本单元的一类字和二类字。生字过关课的模式为:课前预习―互助自学―检查督促―互批汇报―纠错练字。

1.课前预习。上生字过关课之前,让学生把课文中的二类字和一类字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二类字侧重于认会,一类字进行练写,并组3个词。

2.互助自学。课堂上,首先让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个单元的生字词;组长负责指导并检查,过关的小组在汇报栏上打“√”。主要是由组长领着学,或书写,或听写,关键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组内学习有困难的人。组员全部会认二类字,会写一类字后,组长在黑板上的汇报表上打“√”。

3.检查督促。12个组全部在黑板前打“√”后,老师开始检查。先检查二类字的掌握情况,找组内学习最困难的学生读。二类字检查完后,检查生字,采用听写的方式,以听写词语为主。

4.互批汇报。听写完后,小组之间互相批改。组内有错的对照课文,互相教会。组长到汇报栏上汇报,错几个字就在汇报栏中填几,并把组内错的字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5.纠错练字。老师把错得多的字做重点讲解,然后对错字进行二次过关,仍然采用听写的方式。听写完后,再汇报,老师再矫正。剩余时间教师指导学生练字。

生字过关后,我出一个囊括本单元字词的练习题,或者利用优化设计再次进行过关,这样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过关。在接下来的诵读课和精读课上,生字、二类字再次得到复习巩固。

课文诵读过关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阅读教学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诵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诵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曾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刻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

在生字过关课之后,利用课文诵读过关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模式为:课前准备―自读汇报―组际互查―点拨技巧。

1.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读熟课文,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

2.自读汇报。课堂上,先由小组长领着组员读课文,可采用多种方式:齐读、轮读、找重点段读等,课文读得流利、有韵味、声音洪亮,组内每个同学都达到了这个要求,就算过关。组长到汇报栏打“√”。

3.组际互查。12个小组都认为自己过关,可以挑选一个对手组检查,全部检查完,再由对手组汇报情况。

4.点拨技巧。师生共同讨论出需要读的重点段,每段找2~3个组的代表读,符合要求的就算过关。老师随时点拨读法,让全班齐读。列出的重点段全检查完,课文诵读过关环节结束。

“1+X”精读课。 “1+X”精读课,既大量阅读,又品词析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项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情感。落实了叶圣陶老师“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基本模式为:课前预习―交流批注―问题引领―拓展阅读―畅谈感悟。

1.课前预习。读课文,找出并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准备班内交流;做好批注,在自己感悟深刻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准备班内交流。

2.交流批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批注,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组长汇报,全班交流。

3.问题引领。老师提出能抓住文章中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发言,总结出代表本组水平的见解,在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4.拓展阅读。解决完引领全文的问题后,剩余时间进行拓展阅读。阅读文章或来自丛书,或来自师生搜集的拓展文章,一般选定两三篇。

5.畅谈感悟。全组阅读完后,组长汇报。然后,全班同学针对自己感悟最深的文章,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如果课堂上读不完或者谈不完自己的感悟,那么课后或下一节课再继续。一般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要让学生动笔写写自己的感悟。

群文阅读课。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该实验设计了群文阅读课。其操作模式为:布置任务(教师可根据当天所学单元内容,布置阅读相关配套教材)―自由阅读(学生根据布置的任务开始阅读,可以做摘抄,可以写体会)―盘点收获(在当堂课剩余5分左右时,让学生谈一谈:通过今天的阅读有什么收获?目的是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给阅读能力稍弱的学生做示范,让他们懂得阅读可以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综合训练课。综合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搜集整理材料、写作等综合能力。

首先确定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并形成书面文字,在训练课上交流。常用的形式有:主题背诵、主题实践、主题写作、主题活动、主题训练等。

1.主题背诵。每教学一单元课文,就补充与之相关的名人名言,或古典诗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用于体现语文教学的古今结合,雅俗结合,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2.主题实践。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主题活动,它只是比一般的主题活动具有更加突出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直接与生活实践相连接,是跨越多学科的、有丰富的生活实践内容的活动,如学完“”一组课文,围绕“”这个主题,办一个展览会;国庆节到了,围绕“国庆”这个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等。

3.主题写作。在每教学完一个单元,诵读了相关文章后,让学生写一写读后的感受或体会;或者在参加综合性活动后,围绕主题写一写活动后的收获。

4.主题活动。每教学完一单元课文,就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如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采访、主题信息搜集等,中、低年级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到高年级逐步放手让学生自行组织。

篇(6)

一、分层次指定话题,增强互动

笔者在组织Daily Report活动之初,指定了单一话题,由全班同学轮流围绕同一话题展开汇报与讨论,而学生随着长时间地讨论同一话题逐渐丧失了兴趣,这项教学活动的意义也没有得到体现。第二阶段,笔者设定为无主题阶段,而这一方法的弊端是同学们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做Report,导致其他同学出现了信息沟通不顺畅、问答环节冷场的现象。经过这两个阶段的经验总结,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策略,改为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规定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主题,让同学们呈现阶梯式进步。

例如,笔者在班级刚刚组成之时,为了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指定了“自我介绍”“我的爱好”等汇报主题,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汇报,同学之间增进了情感,学期之初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高。有一位同学就做了主题为“My hobby”的报告,而她喜欢看的电影是《阿凡达》。 结束汇报时她还倡议:Who like the movie,please raise your hands to show me!这时很多同学因为也同样喜欢这部电影而举起了手,在之后的互动问答中,同学们都表现得很积极,许多平时不是很愿意参与讨论的同学都提出了问题。

Daily Report的开展让同学之间的了解逐渐增进,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以提高,笔者此时又适时地改变了话题,而且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点,利用每周的不同时间设定了一定的主题。例如每星期二是“时事点播”,星期三是“我行我show”,星期五是“时尚风格”,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主题进行汇报。通过这一活动,很多同学为了能够在Daily Report中有一个好的表现,开始注重在学习、生活中搜集相关资料。例如选择“时事点播”主题的同学,开始阅读China daily,收听BBC新闻,这样阅读能力与听力也相应得到提升。

二、单向问答环节转为互动问答环节

Daily Report的问答环节也同样经历了不同的调整阶段,实践之初,问答环节只是在汇报学生做完汇报后,由听报告的同学自由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有一定的弊端,不同的话题反响相去甚远。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对这一环节作了适当的调整和规范:汇报材料的同学,在准备材料的同时要准备三到五个问题,在汇报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听众带着问题听汇报。如果汇报之后没有人提问,就由汇报的同学随机找同学回答问题。听众提问也不能超过五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由汇报学生在举手的同学中指定一个同学提问,被指定提最后一个问题的同学是lucky asker,lucky asker在第二天的活动中可以最先提问。

经过这样设计后的环节,能保证时间得以充分的利用,台上台下的同学都拥有了提问权,听众为了能更好地回答问题,也更认真地听取汇报。慢慢地when、where、who的问题减少了,关于what、why、how的深层次问题增加了。这不仅提高了活动效率,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Daily Report的评价,起初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教师点评今天汇报同学的情况及回答问题同学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将评价方式改为师生共同评价,平等发表看法。为了鼓励学生对Daily Report更有积极性,还由老师与同学共同选出月度冠军,不同话题的月度最佳表现奖,并发给一些奖品鼓励。一些同学还自发地组织Daily Report小组,利用团队配合呈现更好的报告,在互相交流与学习中,同学的团队精神增强了,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也提高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了平等,更加积极参与。

篇(7)

《理论力学》是高等院校机械、土木、交通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建立力学模型的原理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力学概念和公式,进而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如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专业课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然而,由于《理论力学》课程自身内容繁多、理论抽象、公式枯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到厌倦,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理论力学》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本文探讨了一种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学生小组讨论—课堂释疑及点评—效果巩固及检查”三个流程,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力学》教学过程,提高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达到《理论力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这种教学形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将在下文中展开阐述。

二、本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1.选定小组讨论内容。学生小组讨论内容的选择主要由教师确定。教师在选定学生小组讨论内容前要准备充分,结合目前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情况,选择难易适中的章节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若教师选择小组讨论内容偏难,可能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够,会感到无从下手,产生挫败感,影响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选择难易适中的知识内容作为小组讨论的主题。目前《理论力学》教材一般包括三方面知识: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每部分内容又分若干小节,每个小节的知识内容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如在静力学部分,包含的知识点有静力学概念及公理、力系的等效及简化、力系的平衡、桁架静力分析与摩擦平衡分析等内容。静力学部分选择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时,教师尽可能避开“力系的等效及简化”这部分内容,这是由于此部分内容理论知识较多,不经教师讲解学生难以自行理解掌握。同时这部分知识内容包含的公式推导也较多,没有一定相关知识积累不易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不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在静力学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可选择“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一小节作为学生的小组讨论内容。这是因为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主要应用前面所学过的刚体系统的平衡知识,同时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公式推导比较少。在学习过刚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相关知识后,学生完全可以将所学平衡问题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到静定桁架分析和计算中去,所以静力学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内容是合适的。再如,在《理论力学》课程运动学这一部分内容中,教师最好不要选择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内容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知识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关联不多,对学生而言,几乎是新的知识点。此外,这一部分知识内容也非常重要,是运动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点的速度合成及加速度合成内容理论多、概念多,并且知识点内容相对抽象,不适合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对于运动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分析”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以点的速度合成知识为基础,是点的速度合成知识在刚体运动中的应用,所以选作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合适的。对于《理论力学》的动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选择“质点系的动能与刚体的动能”这一节作为学生小组讨论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大学物理》这门课程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学生相对而言比较熟悉,且这一小节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所以比较适合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2.分组讨论。将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并至少提前一周将所讨论章节内容告知学生,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准备所讨论章节的知识内容。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为保证小组讨论过程的质量,可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可由班长或学习委员担任。在进行学生小组讨论前,要求组长制订小组讨论的详细计划,包括小组讨论的时间、地点、次数,以及每次讨论的主要问题等,这样便于教师进行抽查和指导,保证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除此以外,由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课余时间完成,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成果提出要求。例如,教师可要求组长提供小组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如小组讨论时的照片、讨论记录等。小组讨论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并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小组讨论后学生要形成对所讨论章节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以及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讨论环节完成后,针对讨论主题,小组要形成完备的PPT文件,并推选出小组讨论汇报人,以便课堂上向其他学生汇报讲解本小组的讨论成果。

3.学生汇报。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完成后,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按照小组讨论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小组讨论成果的课堂汇报讲解环节。在学生课堂汇报讲解前,教师应对学生小组讨论后提交的PPT成果进行审查和把关。教师课前要与学生汇报人进行沟通和探讨,帮助学生汇报人理清思路,掌握学生课堂汇报讲解时间,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上讲解和汇报的效率。

例如在静力学“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部分,我们安排每小组汇报讲解20分钟。这样按照我校一节课40分钟,可以安排两个小组进行汇报讲解。学生汇报讲解的内容包括小组讨论中所形成的章节知识要点、例题及存在的难点等。

4.释疑点评。学生讲解汇报完成后,教师对学生课堂讲解章节内容释疑和点评是本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可能对所讨论章节知识点仍存有疑问,或是对所讨论知识点的重点归纳有所疏漏。此时,教师应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结束后,及时对学生讲解汇报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释疑。对于学生疏漏的知识点,及时进行补充和强调。在这个环节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对“平面静定桁架的静力分析”这部分的章节内容,在学生课堂讲解汇报环节中发现,学生对零力杆的判定这一部分内容存有疑问,理解深度不够,有一个小组在汇报中甚至未提到零力杆的判定问题。而零力杆的判定是进行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对于简化平面静定桁架静力分析计算过程起到重要作用,这部分知识内容不能忽略。因此在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对零力杆判定内容进行释疑和重点讲解。通过这种学生课下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汇报的形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在课堂上能够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和疑惑及时点评。由于具有针对性,因此教师的讲解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5.巩固、检查及考评。此环节为本教学模式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巩固、检查以课后作业为主。对学生课后作业进行批阅,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可以检验这种教学改革模式的效果。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