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17: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药贸易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贸易 广西 东盟 中医药教育 合作
[论文摘要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其具体行动受国际服务贸易相应规则的约束。开展广西与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应坚持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化经营、悟守法律规范、以人为本等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理念,采取与国际服务贸易惯例相一致的运作模式。
2010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将广西推向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前沿地带,这为广西与东盟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拟从国际服务贸易视角对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进行探讨,并分析广西与东盟中药教育合作运作模式,以实现国家和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利益最大化。
一、将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置于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依据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向他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向服务的消费者提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人的过程。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一条第三款规定,“服务”包括任何部门所提供的任何服务,但政府当局在履行政府职能时提供的非商业性、非竞争除外。也就是说,凡是承诺开放教育市场的国家,除了由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之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或相关行为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畴,所有成员方均有权参与其教育服务竞争。这说明,教育的国际合作已经从传统的文化交流进人一个新的领域—教育服务的商业领域。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是具有特定商业性质的区域性教育合作活动,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范畴。
将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置于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是因为其与其他国际间服务贸易一样主要以四种方式进行:一是“跨境交付”,从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提供服务,不构成人员、物资或资金的流动,如利用网络进行中医药远程教育合作。二是“境外消费”,在一国境内向另一国境内的服务消费者(自然人或法人)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接受东盟各国派遣的留学生以及在广西开展短期培训和各类辅教学活动。三是“商业存在”,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另一国境内的商业存在(任何类型的专业机构或经营实体)提供服务,允许一国的机构到另一国开业,包括投资设立合资、合作和独资机构,为服务需求方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机构与东盟各国合作办学、独资办学。四是“自然人流动”,一国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另一国境内的自然人的存在提供服务,如广西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到东盟各国教育机构中任职或兼职,从事有别于移民的个体性的服务并获取报酬。因此,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教育服务贸易部分,其具体行动必然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国际服务贸易相应规则的约束。
二、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理念
(一)追求经济效益的理念。长期以来,国内民众一般认为,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主要是进行文化交流而不是为了牟利。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和管理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高等教育机构本身并不直接进行资源的市场交换与交流,因此,我国的高等院校及其与国外的高等教育合作一直与市场脱节,不以营利为目标。然而,教育服务业作为一项新兴的绿色产业,是当前最具活力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重视。例如,澳大利亚就积极发展教育出口事业,为国家赚取更多的“教育外汇”。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澳大利亚,教育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支柱。在1993年,美国以研究生学费为主的教育出口贸易净收人约达55亿美元,是中美每年贸易总额560亿美元的1/10}2}。因此,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应摆脱“纯消费性公益事业”的束缚,更新观念,坚持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来开展各项具体的合作业务,以促进广西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当然,由于教育服务贸易毕竟不同于货物贸易,因而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应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企业化经营的理念。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为了在激烈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中取胜,应以经营企业的方式来运作,以求在提高经费投人效益、获得“最大回报”的同时增强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这就要求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必须坚持商品化、市场化的原则,合作行为所涉及的所有主体,如合作产品的提供者、合作产业的投资者、合作产品的消费者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说,合作产品的提供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商品,需要付费购买才能获得;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组织形式就是企业,必须按照企业运营的原则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合作活动所涉及各方(投资者、经营者、受教育者)均应是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原则和价值规律进行商品交换和成本核算。
(三) 恪守法律规范的理念。在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依法办事是保证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稳健运作的重要条件,所有的合作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有关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其具体运作过程必须纳人法制的轨道,活动程序必须具有法定的依据。在合作过程中,既不能违背国内的有关法律,也不能违背各国间具有法律效力的条约、公约、协定和国际惯例。中医药教育合作涉及各国学历、学位证书和学分的认可问题,因此,应树立国际化标准的观念,在坚持自己特色和标准的前提下,在教育规则、教育质量水平及其评判标准等方面做到总体上与合作方的法律规范相一致、与国际通用的惯例和标准相吻合。
(四)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国际服务贸易框架下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必须以人的需要和幸福为本位和出发点来进行活动。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价值。因此,在展开教育合作时,应在课程、教材、方法、管理等各个教育环节注人人本化因素,确立服务对象的主体地位,研究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并尊重其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创造个性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此外,也应尊重并满足合作双方工作人员的发展要求,充分调动合作双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与国际服务贸易惯例相一致的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运作模式
(一)起步:成立现代企业公司(或集团)。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开展经贸合作与竞争,需遵循世界贸易组织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经贸协议与协定构成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规范和惯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既是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的组成部分,是具有特定的商业性质的区域教育合作活动,理应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因此,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起步应从培育市场主体开始,应根据中医药教育合作发展的方向、规模的需要以及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广西对外(东盟)中医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或集团),并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企业性公司(或集团)。从目前的情况看,广西开展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主体多处于“各自为战”的松散组织状态,而且多数是依附行政或事业单位的、没有独立经营权的学术机构,因此,当务之急是迅速改变“小作坊”式的经营方式,通过合理化的分工与合作整合力量,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企事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组建从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市场主体。
(二)资金:尝试资本运营。进行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资金需求量很大,应多渠道加以筹措,不仅应争取政府的政策性贷款,而且应利用银行的风险基金,还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财力的投入。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市场主体,起步阶段最好是由具有政府协调能力和政策扶持能力的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或具有资金支持能力的金融投资机构牵头组织不上市的有限责任公司,待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营、积累经验和资金后,可以尝试资本运营。通过购买已经上市的公司股份,凭借占该公司股权最多的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将原公司的经营方向改为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从而完成借壳上市工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投资、控股及子公司股权管理,广泛开展合作业务。
(三)战略:重视品牌建设和推广。在现代社会,品牌在人们的消费选择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有利武器。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而言,广西中医药教育处于弱势地位,教学、科研成果数量少,中医药教育规模不大,影响范围不广。对此,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应增强品牌意识,千方百计打造赢得大众信赖和认同的合作品牌。具体说来,一是应充分借鉴教育合作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科学务实的原则制订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低效开发和恶性竞争。二是对于从事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的主体应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避免鱼龙混杂。同时,应加强查处力度,坚决惩治不具备资质却又开展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业务的单位和个人。三是应突出特色。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广西中医药教育的科研成果、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认真研究广西与东盟中医药教育合作服务对象的心理活动和需求,研究价格策略,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找准自身在市场的独特定位,力求形成一批大众信赖、知名度高、拉动性强、具有区域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拳头产品。
论文摘要:阐述了中医药教育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的进展。提出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育学模式。
《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教育国际化更是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教育在国际上呈现良好态势。全国各中医药院校每年培养了大批国际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激增,已仅次于来华学习中文的学生人数。
1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状况
1.1中医药教育在国内目前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药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
1.2中医药教育在国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中医药机构,全球采用针灸、推拿、中药、气功治疗的人数越为全球总人口的1/3。由于中医药疗效逐步得到证实,国外中医药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2.1中医药教育在欧洲目前欧洲已有各类中医药学校40余所,部分国家和地区已规范了针灸注册制度,如英国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量大,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的中医院校数量与日俱增,法国每年培养1000名以上的中医药人才,包括针灸师、自然疗法与草药疗法师。德国目前已有38个医药院校开设了针灸课。
1.2.2中医药教育在美国已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8000多人,学制由业余制该为全日制。
1.2.3中医药教育在东南亚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中医药教育发展潜力巨大。
1.2.4中医药教育在澳大利亚2005年5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合法地位,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中医药教育纳人了澳大利亚正规高等教育。
1.2.5中医药教育在日韩日本承认针灸合法地位,但汉方医学目前还没有列人日本政府正式教育体系。在韩国,由中医药学和韩国治疗方法结合而成的韩医学教育得到政府认可。
2中医药国际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取得进展
去年2月,中医药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3个国际行业标准的制定研究已经结题。上述3个国际行业标准研究是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承担的重大课题。另外,在由该会承担的“十五”攻关课题一中药标准国际合作研究中,已采用iso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式写出人参、黄茂和葛根3种中药的示范性国际标准草案;在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和常用名词术语的英译课题研究中,已建立起1.3万条的名词库和资料库;" g. b.中医基础理论术语”的英译国际标准、国际中医药从业人员资格(水平)的各类考试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等13个国际标准文件也在制定之中。这些国际标准的建立,对于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所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3. 1面临的机遇
3.1.1中国加人 wto加人wto后,高等教育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目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境外消费,即互派留学生。加人wto,为中医药教育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为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优化中医药院校教育结构、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更新和管理机制的改善,为中医药国际教育产业化提供了空间。
3.1.2医学模式的转化和中医药教育的特色现在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社会一心理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中医药教育理论上从天、地、神多方位考察人体的阴阳、藏象之间互相联系,在“天人相应”中把握疾病发生演变过程。这与现代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3.1.3全球中药、植物药潮流现代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层出不穷,而中医药的毒副作用较小且疗效是某些生物药、西药无法达到的,人类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倾向潮流越来越明显,中医药、植物药开始显示出超强的科学价值,中医药教育备受外国留学生的青睐。
3.1.4 who的推动在世界卫生组织第56次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传统医药的决议,将传统医学纳人了世界卫生组织工作总体规划。这标志着传统医学在一定程度上已正式得到了世界主流医学的认可。
3. 2存在的问题
3. 2. 1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无序性之间的矛盾在国外,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大多数国家中医药教育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有的是商业注册的、有的是文化事业注册的等无序性行为,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还很欠缺。
3.2.2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国外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构成复杂,有的是学习西医的,也有普通群众,有使用汉语学习的,也有使用其他语言的等,这些使得开展中医药教育的规范化遇到重大障碍。
3.2.3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间的矛盾中医药教育要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医药理论及教学方面等一系列的标准问题,而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使得标准化的推进方面做的远远不够,阻碍了国际化进程。
3.2.4中医药教育特色优势与国外同类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国外办学机构将大规模进人我国,另一方面,国外许多高校纷纷开办中医药课程和科研机构,跟我国抢夺生源、师资等,这使得作为中医药教育发源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主体地位正接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3.2.5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外语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其中很多深奥的哲理、专业术语等难以在英语和其他语言中找到对应的描述方法,因此对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人才很欠缺,不利于中医药的传播。
4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思考
4.1增强中医药教学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立跨国教学中心,加强教育培训的的国际合作,利用现达的信息通讯技术,如开展远程教育、境外联合办学、合作项目、短期培训、继续教育、网上咨询服务、教材数据库信息资料服务等,加强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世卫组织的合作。以借助我国中医药教学的独特优势,建立国际性中医药教育认证机构或权威学术机构,为中医药在立法、技术标准准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4. 2加强文化交流中医药文化内涵深厚,中医药发展到至今还是很难进人主流医药领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医药所形成和依赖的文化内涵难以被领悟,比如“气”。因此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引导东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及研究方法去渗透中医药理论文化,让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接近现代科学,形成既具有中医药本身特色,又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中医药国际教育体系。
4. 3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建设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标准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随着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中医药国际机构的成立,以及近年来我国大批中医药从业人员在境外的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国际外向型人才,使得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具备了外部环境和人才基础。在此基础上,以教育机构、教育体制、教育模式、师资力量、教学内容规划和课程编排、教材、教学质量和考核等多方面的标准化建设等为重点的中医药国际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标准化建设对于促进中医药的对外合作交流、对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起重大促进作用。
5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教学模式的探讨
5.1对境内中医药学学生的教育模式
5.1.1加强双语教学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中医药学知识,又要具备较好的专业英语能力,这是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医药教育目前进行的双语教育主要是汉语和英语。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专业英语、公共英语(汉语)之间的比例。为此应该:(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将双语教学融人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而不是单独出来,以便于公共英语(汉语)和双语教学的有机结合。(2)营造浓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能随时随地的感受到语言氛围,常常开展专业医学英语知识讲座、校广播电台可定时播放医学英语广播等活动。(3)采用合适的教材。对教材的深度、编排形式等多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教材,使得所学既能满际需要,又能保证中医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4)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优劣。学校应引进、培养一批医学和英语知识都较全面的优秀教师,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主导思想下,采有各种有效措施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学。(5)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在继承、挖掘传统医学精髓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了解现代医学、科技、人文等多方面的信息,激发年青人的探索创新意识,为中医药人才走向国际作好学识上的准备。也让来华留学生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的提高外语水平,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利于更深层次的学习专业知识。
5. 2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模式
5. 2.1提高认识,加强医学伦理教育港澳台来华留学生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国内的国际化教育模式仍比较落后,在提高认识、创新观念的同时,加强对港澳台来华留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
论文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大幅上升,逐渐成为威胁民众健康的主要病种。
2.以食品补充剂“进门”。目前,中医药主要以保健品、营养补充剂、食品补充剂的形式进人外国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由于欧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药品确定程序较为苛刻复杂,旷日持久,申请经费昂贵,而以保健食品、补充剂的名义进人市场后,因其较好的疗效和口碑,中医药日渐受到关注和好评。虽然相对于药品价格较低,但据悉其利润仍为国内市场的四倍以上。
3.现代技术强势。运用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在中药产业链上应用现代质量控制技术,使中医药在保持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和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纳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和新知识,真正实现“高精尖”技术为疗效开道。
4.中药产业初具雏形。内地已建立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同时,随着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工业、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5.外国民众逐步认可中医药。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而且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和受众。
(二)威胁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中医药知识产权绝大部分尚未进人保护状态。我国丰富的传统中医药资源往往被一些发达国家的医药企业无偿利用,甚至于很多时候需用高价购回被外国一些制药公司抢注的本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瑰宝的经方验方。
2.非贸易壁垒高筑。近年来,国际草药市场不断加高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3、国外洋中药抢滩。我国中药创新薄弱,质量控制和检验水平改进力度不够强劲,而洋中药却以剂型新、单用剂量小、使用简便等优势形成了“后来居上”的局面。
(三)优势
1,增效减毒。中药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或矿物,毒副作用相对化学药品小,加之数千年来中药多以复方治病,通过中药间的相互配伍增效减毒,进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
2,治疗成本较低。望闻问切的诊断方式,加之原料来源于天然动植物及矿物,与西医惯常使用的药物和大型诊疗设备相较,具有检测手段简便,医疗成本低廉等优点。
3防治重大疾病潜力巨大。中医根据个体差异、病变环节,结合经历数千年的不可计数的临床验证,使用天然的、多成份配合的复方进行多环节、多靶点调整,在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上大有作为。
4.方药资源库。我国具有方药的优势,已查明中药材12 807种,现存方剂10多万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已达5 000多种,为新药的筛选开发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四)劣势
1.文化差异。中医药有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用其他语言表达时很难被理解和接受。另外,中医学的诊断技术、标准和疗效判断标准与世界主流医学存在很大差异,给中医药的传播、交流都造成了很大困难。
2.标准差异。中医药自成一体,标准异于西药,西方国家不加变通地运用西药质量检验标准来衡量中医药,使其在进人国际市场时受到不够客观公正的待遇。
3.缺乏合法地位。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很多国家都未被承认。
4.出口比例不合理。中药制剂技术在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仍是比较薄弱的一环,其研究的相对滞后,已成为中药现代化的瓶颈,直接造成我国中药出口产品以低附加值的药材和提取物为主,出口比例不合理。 转贴于 二、国际化营销战略
(一)政府职能性引导
在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中,国家从宏观方面的管理、引导和助力作用不可忽视。首先,组织各相关方面力量,众志成城,建立高起点、高水平、更国际化的中医药标准,以保证中医药质量稳定、可控、有效、安全。其次,国家应利用网络平台时时跟踪目标市场国有关中医药出口的法律、法规及其变化,以使出口企业避免因不了解出口国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而产品遭拒。此外,国家应充分利用英特网将我国优质优品的中医药企业、产品、专家推向国际市场,建立起直接面向客户的巨大的医患网络平台,使世界各地的患者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中医师及中药产品。
(二)知识产权保护
中医药知识产权指人们在中医药的研究、生产、经营等知识活动中依法取得的权利,包括中医药着作权以及相关权利、中医药工业产权(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名称和地理标志等)及未公开中医药信息保护权三方面内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要切实构筑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屏障,否则民族中医药不但难以走向国际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都无法保留。所以,要尽快形成一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三维保护体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整体性,形成完整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民族中医药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
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应根据国际市场变化,配合“以医带药”、“以医代销”的模式,按照行业需求培养多种类、多元化、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培养过程中,本着有利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侧重角度不同的原则,可以采用两种培养模式。第一,现期型。由于中医药出口进人快速增长期,对中医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应采用团队形式培养,团队中、每个人分工及侧重有所不同,形成不同强势的复合型人才,团队中成员各有所长、各有分工,但并不只懂自己的强势,而是通过互相学习和相互带动,使每个人最终达到体现强势且兼顾其他的目标;第二,远期型。通过招收跨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方式墙养既熟悉西医,又掌握中医药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施治,还能运用国际贸易和市场营销知识开拓国际市场的宽口径、厚基诫的高素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以使之担当起使“国粹”走出国门的重担。
(四)补缺营销
长期以来,中医药在西方遭冷遇,既因中医药在国外宣传不够,也有西方医学界排挤打压中医药的利益驱动,毕竟每年有大量资金从西医领域流失,如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全美有大约113的医疗费用从主流医学——西医流人针灸、中医、气功等另类医学领域,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增长。这种局面,不利于中医药的国际化拓展。
因此应比较中西医学的差别和优劣势,对西医已占明显优势的疾病治疗,我们应明智避让,集中精力于自身特色上。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全力发展自己,真正做到凭借优势特色致胜。
古语言“伺机而动”、“趁虚而人”,在中医药出口营销中,比较分析国外市场及中医药现状得出,以补缺者的形态占领国外的市场空缺是最合适的选择。做别人做不到的,治主流医学无法兼容并治的疾病,达到主流医学手段难以企及的疗效,以补缺营销战略赢得外国民众及主流医学界的更多关注和青睐。
(五)国际专业展会
国际展会是市场走势的指示器,增进东西方了解的纽带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展会中的与会者可利用同一场所共同弘扬文化,其传递经济信息、加强对外交流的效果是其他形式所不易达到的。
论文引用的内容要按顺序标注,文献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顶格写,然后再写作者著名等,不会写参考文献的不要紧,关注学术参考网就可以查看更多优秀的论文参考文献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璨.我国中药材物流管理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2.
[2]蒋小会.S公司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杨海鹰.MD公司冷链物流管理的改进研究[D].吉林大学,2012.
[4]王志珍.物流企业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5]朱廷军.中小企业的物流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6]尹华龙.基于WEB的超市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7]李亚静.供电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8]周永鲁.基于ASP.NET的烟草物流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云南大学,2013.
[9]古奕端.基于RFID的大宗货物物流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刘迪迪.水产品批发市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程传喜.郑州安利物流公司物流管理改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2]杨娜.东莞市中小制造企业物流管理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3]董彩芬.S公司基于TOC的生产物流管理改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王楠.三菱电机放电加工机售后服务物流管理流程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吕悦.大连市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6]付浦君.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协同物流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7]杨波.精益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8]米宁.基于逆向物流管理的产品回收网络规划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
[9]李引.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影响研究[D].渤海大学,2014.
[10]肖莹莹.RFID技术在国内零售业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11]师经昊.供应链环境下精益物流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
[12]谢沛欣.基于SOA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西北大学,2009.
[13]耿明岩.基于供应链的物流管理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
[14]姜琼慧.基于B/S模式的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南大学,2007.
[15]陆滢.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管理[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
[16]徐华.中国现代物流管理与发达国家差距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17]陶宇.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及思考[J].企业经济,2011,01:58-60.
[18]周新韶.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15:125-126+128.
物流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骆宏.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2012,05:108-110.
[2]贺超,庄玉良.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
中国流通经济,2012,06:30-34.
[3]张安平.汽车企业逆向物流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4]周林.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四川大学,2005.
[5]王峰.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6]杨爱霞.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业务流程重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7]刘志学,付国庆,许泽勇.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S1:126-130.
[8]韦智伟.供应链环境下我国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9]周海霞.中国海产品物流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10]邱均平,宋恩梅.论电子商务中的物流管理创新[J].中国软科学,2002,04:108-111.
[11]曾祥云,王强.第三方物流管理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02:15-17.
[12]曾祥云,王强.试论面向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管理系统设计[J].系统工程,2002,01:60-65.
[13]薄洪光.钢铁行业集成生产物流管理方法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
[14]程琦.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
[15]王海燕.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10:34-36+48.
[16]陈达.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2:112-114.
[17]刘俊兰,翟树悦,周裕法,李娅访,韩冬雪.医院物流管理的框架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8,07:29-32.
[18]王小莉,李金伴.现代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探讨[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6:59-62.
【论文摘要】中印两国互为邻国,也是世界上经济产出增长率最快的两个国家,双边贸易额在近10年内增长了近20倍。同时两国贸易摩擦态势也愈演愈烈,目前印度已经超过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成为对华发起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本文以中印贸易摩擦所面临的新形势为出发点,分析两国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中国;印度;贸易摩擦
21世纪以来,中印双边贸易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逐年上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印度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手段,对中国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那么,中印贸易摩擦呈现怎样的新形势,具有什么特点,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应对?本文将集中回答上述问题。
一、中印贸易摩擦的新形势
印度一直是贸易救济领域较为活跃的国家,1994年,印度对中国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由此揭开对华贸易摩擦的序幕。十几年来,中印贸易摩擦不断发展,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印度更是开始超常规地使用贸易救济措施,中国成为印度贸易保护措施的主要对象,中印贸易摩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8年,印度对中国共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2009年,印度全年对华贸易救济调查达到26起,从涉及的行业看,包括:化工产品12起,钢铁2起,纺织3起,汽车2起和其他产业7起。从贸易救济的形式上看,包括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9起,特殊保障措施7起,进口限制措施1起。
除了对华频繁发起贸易救济下的各类调查以外,2008年下半年以来,印度还不断地推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歧视措施,主要包括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和重征进口税。例如,颁布进口禁令,先后禁止中国玩具、牛奶等产品的进口,还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重征进口税。上述歧视性的贸易措施,不仅在中印双边贸易关系中从未有过,在中国与其它WTO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交往中,也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与2009年相比,2010年印度对华贸易调查的案件数有明显的下降,全年仅为11起。但是,横向比较,印度对华贸易摩擦仍令人担忧。以2010年上半年为例,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37起贸易救济调查,在这些贸易救济调查中,欧盟启动了7起,位居各国之首,占比为18.9%;其次即是印度,为6起,占比达16.2%。在发展中国家启动的19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印度启动的调查数则位居首位,占比31.6%。这6起案件均为反倾销调查,占同一时期印度对外反倾销调查数的1/3,位居各国之首。从中国的角度看,印度则是同一时期对华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样一来,印度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商品发起贸易救济案件最频繁的国家。
二、中印贸易摩擦的新特点
进一步观察这一阶段的中印贸易摩擦,不难发现,除了发生的频率提高之外,该摩擦还呈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
(一)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形式以反倾销为主,但趋于多样化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保护措施,2007年以前,印度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手段显得比较单一,主要是反倾销,保障措施仅为1起。2008年后,印度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中,反倾销案件的总数及所占比重依然最大,但保障措施、特殊保障措施、反补贴措施都开始应用,且有不断增加之势,其中仅2009年1月,印度对中国发起的6起贸易救济立案调查,就包括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2起,特殊保障措施2起以及进口限制措施1起。
(二)印度对华发起的贸易摩擦涉案金额增大
2005年之前,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数量虽多,但大部分案件的涉案金额较小,2005年之后,印度对华贸易调查案的涉案金额开始大幅提高。2008年后,涉案金额更是屡创新高。其中,2008年印度对华贸易调查涉案金额达16.7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0倍。仅2008年10—12月,印度即连续对华发起10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15.4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子午线轮胎案、青霉素工业盐案、热轧钢案涉案金额均过1亿美元,青霉素工业盐案金额达2.3亿美元,成为国际上对华医药产品反倾销涉案金额最大的案件,而热轧钢案则达到创纪录的6.86亿美元。
(三)印度对华贸易摩擦触及新的领域,对个别产业影响深刻
一直以来,印度对华贸易摩擦的产业比较集中,涉及的多是劳动密集、低附加值的产品,主要包括化工产品、药品、纺织品、日用品和钢铁产品等。金融危机以来,在传统领域摩擦频繁的情况下,印度对华贸易调查开始触及新的领域,最典型的案件是,2009年4月,印度对我国生产的同步数字传输系统(SDH)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8.8亿美元,这是中国高科技产品遭受的首起反倾销案件。 转贴于
与此同时,在我国部分产业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中,印度已成为最主要的发起国,对这些产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2009年为例,当年共有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石化产品启动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印度就启动了12起,占比52.2%,位居首位。而在国外对华纺织产品发起的19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对有色金属启动的6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印度也分别和美国、澳大利亚同时位居首位。其中,在纺织品贸易救济中,印度和美国启动的调查数均为3起,占比各为15.8%;而在针对有色金属的贸易救济中,印度和澳大利亚启动的案件均为2起,各占1/3。
(四)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随意性增强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本就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印度对华发起贸易摩擦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印度政府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增大了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摩擦的随意性。比如,2008年10月,印度专门针对中国的电力设备设置标准。同时,印度存在对同一产品前后多次发起调查的情况,如2008年5月对瓷砖反倾销日落复审做出继续征税裁决,2008年10月又提起瓷砖反倾销,并于2009年10月裁决征收反倾销税。而2009年以来,印度大量使用的贸易救济手段转变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相对反倾销而言,这两种措施具有更强的主观随意性,而且周期极短。
三、中印贸易摩擦的应对策略
(一)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印两国主要生产国际分工中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竞争性和可替代性强使这些产品贸易容易引发摩擦,贸易摩擦的破坏力也尤其突出。当前印度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并不明朗,产业优势依然集中在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上,产业升级明显慢于中国。因此,中国应抓住这一时机,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自身产品技术含量,出口中、高附加值产品,减少利用低价战略向印度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避免成为印度贸易保护的主要对象。
(二)针对印度的国家贸易政策实行产品差别化,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研究发现,中印两国贸易摩擦涉案集中的产业均是印度国内重点发展并且实行贸易保护的产业。因此,在对印度出口商品时,企业应该针对自身产品做好出口计划,注意避开受印度政策保护的商品领域。同时企业应做好并完善自身的贸易预警机制,控制商品的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降低自身对单一目标市场的依赖程度。
(三)增强企业应对保障措施的能力
2009年以来,印度大量使用的贸易救济手段转变为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尤其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特保措施。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应对保障措施的经验和能力还比较欠缺。对此,企业平时要对产品的原始资料多做整理和积累,应该在行业协会或者商务部的帮助下及时应对,同时要注意进行积极的法律抗辩和游说工作,力争用数据和事实证明自身在调查期内并没有扰乱对方市场。
论文关键词:医药;市场营销;医药市场营销;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渠道
1.营销战略计划与实施
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市场营销观念的确立,医药营销方式也发生了由计划产销到根据市场需求产销的根本性改变。然而,大多数企业尚处于市场营销活动无战略阶段,或者仅仅局限于广告策划和促销策划,没有一套系统的市场营销战略。
首先,由于我们的新药创新能力弱,使大部分企业依靠仿制开发新产品,加以新药审批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造成了新药开发中的“高水平重复”现象,同一个产品最多有上百家企业生产销售,这是目前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的重要原因。第二,渠道建设混乱。当前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还在应用依靠广告建网络、不规范的买断经营,这些方式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当前经济现状下已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弊端。不规范的买断经营给企业造成大量的应收账款、使企业造成不该有的市场空白等等。第三,营销手段简单且不规范,靠大做广告甚至是高额回扣促销等营销方法打市场。广告的“恶补”造成很多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反向移动。国家对药品广告的规范性措施的出台进一步限制了广告的,其对医药市场的影响将大大降低。带金促销不仅违反了法律法规而且严重降低了医学及药业的社会信誉度,给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没有必要的市场调研、缺乏创新的产品、没有正规的品牌宣传、混乱的销售通路管理,因此可以说当前相当厂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医药营销战略。
2.营销渠道狭窄
国际营销渠道主要由国内中间商和国外中间商构成,生产企业可根据国外市场情况来选择长渠道还是短渠道、直接渠道还是间接渠道,但传统的贸易体制使得我国制药企业难以对渠道(国内外中间商)进行评价、选择、调整和管理。药品生产企业的国际市场信息除了靠分销渠道反馈和政府信息部门提供,更多地是靠自身的调研机构或委托目标市场国的调研机构。多年来由于我国制药企业对市场营销的忽视及误解,因而对市场信息在现代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普遍认识不足,更不用说国际市场信息。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按理来讲,企业的销售部门应该通过其销售网来获取市场信息,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即使是销售部门,也只是从事销售业务,主要是完成预定的销售额指标。相当部分药品生产企业的决策者仍习惯于凭经验和感觉办事,常常因判断失误导致营销失败。这类事情在国内时有发生,在国际营销中更是不胜枚举。市场调研已成为国外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一种不可缺少的有效竞争武器,他们不仅委托市场调研公司负责调查,自设市场调研机构体制和运作机制也十分完善。我国制药企业在对国际市场及营销环境不甚了解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和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这是打开国际市场的一把“金钥匙”。
3.物流服务和管理
物流服务和管理包括几方面:即物流管理、销售服务、营销制度和内部管理。现代的市场竞争已经不只限于市场开发方面的竞争,也体现在物流快捷和售后服务完善等方面。物流管理就是在客户需求时如何快捷安全的将商品送到客户手中,这需要企业在内部机制和网络等方面完善,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售后服务的完善是稳固客户的法宝,这需要营销员及时了解客户是否需要企业配合做什么工作,提供充足的资料准备客户随时的需求,营销经理也要进行定期的拜访,进一步加强相互之间的业务联系。
营销制度必须适应市场发展规律,能更好地开发和操作市场;内部管理要完善、顺畅和严格,以便保障市场开发成果。这两个方面的好坏决定了企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也是企业留住优秀营销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