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诗词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诗词教学

篇(1)

关键词:古诗词 诵读 改写 积累

学习古诗词,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让学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作了些探索,收效良好。我的做法是:重诵读,倡改写,抓积累。

一、诵读——感悟诗情画意。

古诗词有凝练而优美的语言,严格而铿锵的韵律。因此,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读。但这种读不只是简单的按节奏读,更不是唱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诗,应该是吟诗,是对诗歌深刻领悟之后对诗歌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在诵读中,展现诗词中的春花秋月,湖光山色;表现诗人开阔的胸襟,离别的依恋,思想的愁绪……通过诵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诗词的韵味和魅力,从而受到感染、熏陶,激发起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热爱。

重诵读,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诵读是一种艺术,需要掌握一些朗读技巧。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诸如停顿、重音、节奏、语调等一些朗读的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

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丰富的内容,深沉的情感往往只通过几十个字表达出来。这给理解诗词带来了一些困难。教师必须抓住关键词语点拨学生,让学生领悟诗词中的诗情画意。如教学《钱塘湖春行》一诗,我抓住“平”、“低”二字,让学生领略春水初生、水天相接的壮观景象;抓住“争”、“迷”二字,让学生感受莺歌燕舞、姹紫嫣红的勃勃生机。

3,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诵读与感悟不是截然分开的。应该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黄鹤楼》中崔颢的感慨和乡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的愤懑和乐观,《泊秦淮》中杜牧的忧愤,《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深情……都必须在反复诵读中才能领悟,而只有在深刻领悟之后才能诵读得更有情味。

4,采用多种诵读形式。

在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单一的齐读,可以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比较读、配乐读、表演读,还可以举办诗词朗诵会,以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改写——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写——将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在改写中,学生要发挥联想和想像,在不改变诗词主题的前提下,丰富诗词中出现的人物、景物、事件,增加诗词中未点明的时间、地点、环境、情节,使短小精悍的诗词变成曲折生动的记叙文或者隽永优美的散文。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大有裨益的。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改写的好材料。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木兰诗》、《石壕吏》改写成记叙文,把《钱塘江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望岳》、《游山西村》等改写成散文,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改写的作品中不乏佳作。如一同学改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这样写的:“那次,我和几个友人在溪亭饮酒赋诗,觥筹交错,诗性勃发,不胜酒力的我,也尽兴喝了几杯,竟然喝醉了!不觉日落西山,驾舟回府,却忘记了归路。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怎么办?怎么办?’惊起了栖息在那儿的鸥鸟白鹭……“

三、积累——吸取诗词精华。

新大纲倡导学生学语文要“感悟、积累、熏陶”。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许多值得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积累下来。从而吸取古诗词中的精华,运用到今后的阅读写作中去。我知道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积累。

1,积累成语。

很多成语源于古诗词。如“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柳暗花明”出自《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老骥伏枥”来自《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积累小故事。

古人写诗填词善用典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哭嵇康和王质观棋烂柯的故事,《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引用了“花”的典故。

3,积累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诗句。

新教材中选编的古诗词,有很多流传广泛、蕴含丰富的名句,这些名句,经久不衰,脍炙人口,成了至理名言。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积累文学常识。

学习古诗词,要从这些古诗词中积累一些古代文学常识,如一些作家的名、字、号、朝代、作品等,还有一些作家的称号或并称,如:

“诗圣”:指杜甫。

“王孟”:指王维、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唐代初年的诗人。

“小李杜”:指李商隐、杜牧,晚唐诗人。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人文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初中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古诗词,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诵读――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

古诗词讲究形式美、节奏感和韵律感,结合汉语言文字特点,诵读起来抑扬顿挫,既可以让学生以美的体验,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中的古诗词作品,加强学生的主观感受。例如反复诵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全诗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开篇,营造了冷落暗淡的环境氛围,使人既心生苍凉惆怅之感,又有清新幽静的体会。紧接着“古道西风瘦马”将秋风萧瑟、苍凉怅然的意味进一步渲染,使人很自然的和诗人心中的无限愁思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枯、老、昏、瘦等字对事物的细致刻画,以诗人的视角给其蒙上了凄凉愁苦的色彩,更是诗人心绪不佳的间接体现。最后,全诗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收篇,以点睛之笔,直抒诗人心意,将诗人怀才不遇、心生寂寥的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刚开始诵读的时候,可以先整体感受诗词的优美和意境,然后在反复的诵读中,细细品味作品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词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进而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作品的透彻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鉴赏――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要想通过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修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体验,不仅需要对古诗词作品进行大量的诵读,更需要了解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掌握鉴赏的正确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古诗词的体裁、题材和艺术风格流派等。以李清照的《醉花阴》为例,其体裁为发展于晚唐,成就于宋代的词,在题材内容中属于记事咏怀之作,表达自己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心生百无聊赖质感的伤怀之情。李清照的词作大多文笔委婉,感情细腻,多为抒情叙事之作,如《如梦令》、《武陵春》、《一剪梅》等,因此世人常将其划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如以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用典故等。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其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诗中的“子规”即是借用蜀王杜宇禅位臣子,死后化为杜鹃而啼声凄切的典故。诗人李白借用典故,描写了朋友落难后,自己的满怀忧愤,以及自己与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诗人灵活应用典故,既可以增加诗词表达的含蓄性,又可以增强作品的渲染力。而学生对典故背景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更好地鉴赏作品,更好的体会作品中的深意。

三、积累――强化学生记忆能力

初中古诗词数量多,学生很容易出现记忆错误或混淆的情况,因此提高学生记忆能力,使之正确的理解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非常重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加强诗词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积累和记忆古诗词。教师在运用归纳总结方法的时候,可以以古诗词的某一特征将其归为一类,以利于记忆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以古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将相似的诗词归纳总结在一起,以利于学生记忆: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

教师将古诗词以不同的特征归纳总结在一起,当学生想起这些特征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联想到曾经学过的诗句,既可以准确把握诗词的特征,也利于学生背诵记忆,从而为更好地理解鉴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

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运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①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②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③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

篇(3)

一、由诵入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背诵和记忆,诵读古诗词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的途径,新课标也规定,学生须背诵优秀古诗文240篇(段)。当然,我们强调背诵古诗词,应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琅琅上口的古诗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诵读和品味古诗词的美;若是遇到晦涩难懂的古诗词,教师在学生背诵前,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疑难词句进行适当的解读,即从理解古诗词着手,切记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可取。

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经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臾,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是说学生在熟读古诗词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感悟其中的内涵,心口一致,才能领会到古诗词中的神韵,才会有所收获。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学生对经典的诵读,不仅要求出口成诵,还要对其加以理解。比如,在讲授《诗经・蒹葭》这一课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展现方式。在比赛时,有的学生自行用多媒体播放器放了背景音乐,伴随着音乐声、淙淙的流水声、诗人的洞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缓缓地展开了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自觉地在口中吟唱着,眼里陶醉着,脑海中仿佛真地浮现了一幅芦花飘荡,伊人悠悠地划着小船,似近似远,一片水波荡漾之景。学生们仿佛也听懂了诗人对伊人呼唤中的无奈、急切与怅惘。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的文学魅力一次又一次让人折服,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语感也会越来越精到,伴随着大量古诗词的诵读,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也会潜移默化地提升。

二、由画入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有人说,诗与画本就是一体的,诗是一种时间艺术,画是一种空间艺术,诗借助语言文字间接表达画意,画借助线条色彩等要素展示静物,促使人有表达的欲望。虽然并不是所有诗都可以用画表现出来,但是毫无疑问,诗画是互补的,是相辅相成的。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画入景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西湖的明媚景色,尤其是其中两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为了使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诗人所展示的早春西湖美景,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边画边想:一场春雨刚过,在一个明媚的春日里,想象自己信马来到钱塘湖畔,呼吸着草木发出的清香,眼见湖上云气氤氲成一片,像是要贴近水面,与岸平齐,远近处几只黄莺叫声婉转,争抢着飞上向阳的枝头,北归的燕子也开始衔拾起泥土做巢,沿途的花儿一丛丛、一簇簇让人眼花缭乱,煞是好看,路边的春草刚刚钻出土来,刚好能够淹没马蹄,尤其是湖东一带,绿树成荫,在这里欣赏玩耍,悠闲自在,都要流连忘返了。随着想象的推进,学生画笔下黄莺、燕子、绿树、浅草、鲜花等一系列景象一一呈现在画纸上,那美丽的湖色春光也映在了学生的心里,通过诗画的结合,学生对诗人融情于景的喜悦心情理解得也更加深刻到位。

抽象的诗和直观的画充分释放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诗歌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三、由情入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通常教会学生各种答题技巧,让学生利用万能公式,即使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诗词也可以生搬硬造,长此以往,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就会降低,学生就容易将品读古诗词当作是一个差事,一个公式化的程序,体会不到古诗词的内在美、意蕴美,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很难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强调古诗词教学一定要从理解诗人的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引感共鸣,加深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有的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杜甫自己已经自身难保,住破旧的草房,被孩童欺凌,却还要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呢?于是我向学生详细地讲解了杜甫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让学生理解杜甫不屈的意志和高洁的品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纷纷表示杜甫可真是一位可敬的爱国志士。

由情入境,讲得是情,通过情来促使学生的古诗词审美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4)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够在诵读古诗词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古诗词进行感悟和积累,并能对其加以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当然,古诗词在初中的各类考试中都是重点和必考点,由此可见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但是,现行的初中古诗词读解状况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1.语文教师只注重语言传授,轻视古诗词诵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格外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而把古诗词最为本质的东西――吟咏和诵读给忽视了。他们普遍认为古诗词的语言与我们现行的语言已脱节,学生对古诗词不易理解。因此,语文教师往往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讲解,将其逐字逐句翻译成白话文,把解词释义作为古诗词教学的重难点。讲解完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后,整首古诗词的学习就宣告结束了,很少有教师给学生吟咏和诵读的机会。但是,对于古诗词来讲,吟咏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到古诗词的灵性风韵之中,有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和人格品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问题在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不够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关,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

2.学生对待古诗词的态度不端正

学习古诗词对初中生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强调背诵的做法没有科学依据,有些教师甚至把对古诗词的预习变成背诵,而不管学生是否理解了诗词的含义。这种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做法会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消极态度,甚至有些学生会形成反感的心理。这样一来,将直接影响到古诗词的教学。由于学生每天要完成繁重的各科作业,因此,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对诗人就更没有兴趣了。虽然古诗词在考试中是必考项目,但是它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很自然地会选择分值较高的数、理、化来进行学习。

二、解决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相关策略

1.教师要树立全新的古诗词教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人文教育观念。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应改变自身落后的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古诗词诵读,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学道理;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来克服专项训练所形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诱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加强对古诗词文化背景的了解,让学生在阅读和鉴赏古诗词时, 不局限于作品自身,充分了解诗词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处世态度及生平经历;最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形象、生动地讲解古诗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创造一种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电影、幻灯片及图画等方式来进行教学。

篇(5)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根据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深奥难懂

由于许多古诗词是诗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触动内心的想法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诗歌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对于现代的学生,古诗词比较深奥难懂,学生无法理解诗歌形式、诗歌内容,从而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的教育教学。

(二)老师教育教学方法有待转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许多初中语文老师在古诗词教育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古诗词的背诵和记忆,督促学生默写古诗词原句,并且考试的时候也是注重这方面的内容考核,而忽视了学习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背景,只有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创作的原因,才能真正领会诗歌的精髓,体验诗歌的美妙之处。但是,有关初中语文老师在这方面有待提高,否则不利于孩子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古诗词的晦涩难懂,让许多学生对其没有更多的学习热情,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抗拒心理,讨厌学习诗歌。再加上学生认为古诗歌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实用性,不像数学、物理一样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用到。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最终不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出有效方法促进初中古诗词教学

针对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美

重复多遍的朗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语感。有关学校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经常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强烈语感,从而更好地领略古诗的美。有关老师可以有效借助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下载一些优秀的古诗歌朗读作品在课堂上播放,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促进语感的培养。比如,在学习崔颢的《黄鹤楼》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脑为学生创造一种语境,将黄鹤楼远眺所见的壮丽景色利用电脑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抒感,朗?x诗歌。通过朗读、深入学习得到,借由神话传说“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现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思想,抒写了诗人怀家思乡的深情。

(二)创设一种古诗意境

意境是作者在创作作品时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意联系起来的一种意境。把握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歌教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有关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注重改革创新,创设一种古诗意境。比如对诗中所讲的一种物体,如学习《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对月亮的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再结合诗歌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意境中学习诗歌。

(三)对古诗的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对古诗的内容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有关老师应该对古诗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带领学生学习诗人的人格特点、生活经历等。比如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他的诗歌特点也比较多样。在学习苏轼的诗歌时,有关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学习苏轼的一生和创作此作品的原因,再学习诗歌的具体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最终促进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教育教学。例如,苏轼被降职,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等佳作。学习这篇作品时就可联系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领会诗歌的美。

(四)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篇(6)

诗词与其他文体相比较,能更充分地显示诗人的品质与高尚情怀,优秀的诗篇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展示着诗人内心世界,表达着诗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感悟。诗词历来就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积极探索诗词歌赋,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格品德的形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它,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能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审美教育,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社会有用人才,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笔者仅从中国古诗词的形象美、意境美、形式美、三方面,对古诗词美感教学进行探索。

一、引导学生认识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人物的心灵美由外在的言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美感的门户。诗词课文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他们的形象千百年来已经在人们的心里变得光辉伟大。如“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雄姿英发”的周瑜,有“壮心不已”的曹操,有“种豆南山下”的陶渊明,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李白,有“家书抵万金”的杜甫……这些光辉的形象长期以来,深深地影响着无数后辈,使他们能够在人生的路途中,拥有高尚的人格和明确的人生方向。

教师应该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诗词当中所表现的形象,能感知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所思所想,在体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操。引导学生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因为我们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每句古诗的意思,而关键在于领略古诗的意境和思想内涵,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升华,文学修养得以加深,对学生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是指作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境”指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意境”则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反映生活的本质,也能产生审美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所以意境优美的诗词作品感染力特别强,它会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回味无穷。这种想象和联想产生的美感并不逊色于作者笔下出现的形象美。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我们从中可以体会这样一种意境:略带凉意的秋山,小雨刚刚停歇,山里的空气清新异常,让人心旷神怡。“空”和“新”二字,巧妙地将明净旷野和闲适情趣相结合,“晚来秋”更添清新凉爽之意,松间泉淙淙,流出了清冷之音,树林里传出了令人愉悦的笑声,原来是姑娘们浣纱回来了;莲花和叶纷纷摆动,原来是渔舟回来从那里经过;秋天雨后的山村晚景,是那么美丽生动。此诗语言清丽,笔触细腻,抓住自然界最动人的一刹那来描写山水,表现情感,动静相宜,声色兼用。真实、客观、简洁,把大自然优美宁静的一面,描写得天衣无缝而有哲理和深意,如此幽静而又生趣盎然,在自然朴素当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显得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诗词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加以点拨、引导,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加深对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的理解,受到古诗词美的熏陶。

三、指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形式美

诗词的结构形式美是非常明显的,分行排列的整齐美,阶梯式诗歌的错落美,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某些诗歌因为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形式上,特别讲究对称的形式美,字数、句数、分章、分阙上都十分讲究。形式美包括结构美和音乐美,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走向极端,而追求那种活泼、流动的美。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对仗工整,犹如士兵排列方陈一样整齐划一,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美感,使读者在细吟慢咏中,自能体会其中的乐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又如余光中的《乡愁》,一共四个小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对称均衡加之诗人注意了诗句的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进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一咏三叹的旋律之美。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叠词的运用,使得这首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浓浓的思乡之情溢满胸怀,给全诗营造了一种惆怅满怀的基调,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形式美的诗词有很多,比如李煜的《相见欢》,李清照的《醉花阴》,戴望舒的《雨巷》等很多,结构形式之美来源于美的构思,美的构思必须避免平庸,力求用美的形式,展现丰富的思想内涵。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诵读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4.想象激趣。课要上得有趣,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办法。即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或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进课文,面对面与作者或文章的主人公对话,在空间和时间上缩短读者与作者及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使远古的画面走进学生脑海,使学生觉得新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1.变身诗人,感同身受。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想要真正彻底地读懂一首古诗词,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

拉近学生和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和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让学生变身诗人,设身处地地去读懂这首诗词的内涵。比如在教学《行路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李白在创作这一组诗歌时的背景。在开元盛世的大社会背景下,诗人李白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却只是皇帝的弄臣。诗人恃才傲物之际,得罪权贵,被赐金还山。然后教师让学生来扮演诗人的角色,根据诗的内容设计符合人物性格和具体环境的对话,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那“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那“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在学生的表演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这一刻,学生即诗人,李白强烈的感情变化被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了。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诗词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纵情诵读,情意皆通。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丰富的感情、深刻的内涵蕴藏在凝练的语言中,不反复诵读,又如何体会得出?只有反复吟诵,才有可能把握诗词的感情脉搏,理解诗词要表达的中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是简单地读出声音,读懂节奏,在平仄里享受那种原始的乐感,而是用心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调动自己的感觉,仔细体会诗中内在的感情旋律,一边吟诵一边再造想象,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再现诗中意境。例如,李煜的《相见欢》是表现作者由皇帝沦落为阶下囚的痛苦和对故国的离愁,诵读时教师指引学生注重其音节、节奏的变化:“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通过直接感受句法、音节的错落,缓慢而深沉地朗读,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体味到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形象,从而为准确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熟知意象,感悟意境。诗词中的意象,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圆月”、“明月”,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于中秋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而“残月”则更多的是别离的象征,李煜的“月如钩”,勾起的便是深深的离愁。类似的还有“柳”象征了送别,“落日”象征的思乡之情等等。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整合相关意象的诗词句,创造出该意象的一个浓重的学习氛围和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场征战,壮志凌云。《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