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饲料调查报告

饲料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饲料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饲料调查报告

篇(1)

饲料产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围绕xxxx养殖业的发展对饲料生产和食品安全的要求,省民营企业发展协会联合省饲料协会、省饲料工作办公室对我省的饲料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典型调查、召开企业座谈会和对全省饲料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形成的本次调查专题报告如下。。

一、饲料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省的饲料产业伴随着养殖方式的变革,饲料工业在经营管理体制、企业规模、营销方式上经过从无到有、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生产到综合经营的发展历程,饲料企业开创了由单纯的饲料生产进入饲料产业链的各环节及其延伸拓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使得饲料工业已经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省的饲料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其具体表现:一是规模饲料企业的数量到2000年全省一度达到600余家,后经整合提升,目前仍有439家。二是一批有影响的大型饲料企业如泰国正大、康地华美、澳华、亚卫、四川通威、希望、湖南唐人神、广东温氏、广东海大、山东六和、北京伟嘉、香港高龙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户xxxx,带动了本土饲料企业的迅速成长。xxxx同星、浠水四方、武汉新华扬、xxxx广济药业、安琪酵母、武汉正达、武汉天龙、宜城襄大、xxxx农腾等具有较大规模的本土饲料企业为xxxx饲料产业链的拓展和饲料工业的持续发展共同打下了厚实基础。xxxx年,全省饲料、添加剂总产量突破60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230亿元。三是形成了一批本土企业的精品名牌。xxxx广济药业的饲用维生素B2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xxxx同星、武汉正达、武汉明天、宜城襄大等12家企业生产的饲料被评为xxxx名牌产品全省有23个产品分别被纳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和省级优势且具有较高创新性产品目录;有24个产品分别被评为中国饲料行业信得过产品和xxxx信得过水产养殖投入产品。我省饲料企业生产的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矿物质等饲料添加剂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四是饲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养殖业的全面振兴。目前全省生猪规模养殖场达到600余家,出栏肥猪占全省的60%,水产养殖面积1000多万亩,鱼饲料喂食量180多万吨。据测算,1吨配合饲料可为养殖节本增收350元左右,用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与使用单一饲料相比,可提高饲料报酬率20-30%。规模化的饲料工业生产也比较好地从源头把握住了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xxxx年饲料产品抽检合格率为97%,商品饲料连续多年检测没有发现瘦肉精的问题。同时,饲料生产企业还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万余人,参与饲料经销和配送达数万人。

二、当前饲料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我省的饲料生产企业以小企业居多,低水平经营、低档次重复、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xxxx年的分析数据表明,我省的饲料企业平均年产量为1万余吨,与全国的平均水平7万吨相差6个数量级。同时还由于饲料销售门店数量过多,经营人员的法律意识淡薄,拆包、分装、前店后厂等现象也十分普遍,造成监督管理难度大。

2、饲料生产企业利润空间小。一是受本地生产的饲料粮供应量限制,外采数量大。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和饼粕,全省的年需求量分别是800万吨和150万吨,而玉米的实际产量只有200万吨,菜饼和棉饼总量上虽然可以保证,但品位不高、利用系数低,豆饼的生产在我省更是空白,得靠外采满足需要。由于饲料粮被卖方市场所控制,货源和价格极不稳定,外采所增运输费用也转嫁到了饲料生产等下游各环节。二是政府拍卖用作饲料的粮食与市场价位每吨相差200-400元,是饲料利润的1-4倍。由于拍卖的粮食70%流向国企,剩余的30%虽然流向是民企,但都是大型民营企业。我省只有少数几家饲料企业有竞拍权,一般本土饲料企业很难得到这个机会。三是用工成本上升,xxxx年企业用工成本与2000年比上升了40 %。四是中小型饲料企业受规模所限,很难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规模效益。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我省大多数饲料企业的生存境况堪忧。

3、质量安全任务重。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制造假冒伪劣饲料等问题虽然有所遏制,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规避监管,少数不法企业使用新型非法添加物,花样翻新,防不胜防。受饲料资源紧缺的影响,大量非粮原料未经严格评审就在饲料生产中使用,潜在风险不容忽视。饲料生产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饲料原料污染等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不可忽视。亟需提高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企业自约束能力。

4、政策扶持乏力。饲料工业企业的非工非农现状,导致了国家的政策性补贴被边缘化,只能在长期的自生自灭中艰难发展。饲料企业的技术改造不能象一般工业企业那样得到政府的扶持,用地指标、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方面的优惠政策也不能享受农业及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饲料企业的社会贡献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极不相称。

三、加快我省饲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饲料工业的基础地位。饲料工业是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的中轴产业,是涉农产业中工业化、市场化、标准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基础产业,其发展要切实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纳入现代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工厂化的饲料生产是养殖规模化的重要支撑,是养殖方式变革和实现养殖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从我省目前养殖业的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农户的小规模分散养殖还是规模化的集中养殖,所用饲料都源于工业化生产。根据我省畜牧、水产的发展,饲料年需求量可达2000万吨,而现在年产量仅600万吨,饲料工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为使饲料工业与我省的养殖业发展相适应,省政府要尽快研究制定饲料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鼓励饲料企业与养殖业建立共赢发展联合体,鼓励饲料企业走有特色的专、精发展道路。

2、优化饲料工业结构。一是合理布点,优化区域布局。根据饲料产销大进大出的特点,企业最佳辐射半径不宜超过100公里。根据养殖区域分布要求,引导投资建设一批起点高、标准高、现代化程度高的规模饲料企业。二是明确定位,帮助企业向专、精方向发展。通过鼓励兼并重组,提档升级,建立一批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企业。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10万吨以上饲料企业100家,打造50万吨饲料企业5家,形成大中小饲料企业配套的企业群落,实现饲料生产总量突破千万吨的目标,为养殖业强省建设提供优质足够的饲料保障。三是根据不同养殖种类群落生产出合理的饲料供给产品。目前,我省畜禽和水生养殖生物种类很多,每种养殖生物类别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配套饲料产品,为了帮助饲料企业按需生产,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饲料企业提高专业化水平,帮助饲料企业与养殖企业之间建立直销联合体和与下游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3、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面对我省饲料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原料价格高,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多数饲料生产加工企业都处在微利甚至保本运行状态,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能力明显不足,致使一些企业的生存问题相当突出。解决我省饲料产业健康成长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拓展饲料企业的产业发展空间。一是要按照市场和企业的内在要求,鼓励和支持企业间的兼并整合。通过提升层次,实现标准化和多品种化生产,在创造规模效益中形成企业的多种竞争优势。二是鼓励和支持饲料企业向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延伸。具有一定规模的饲料生产企业需要注重向两头延伸,特别是向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延伸更是当前的新走向。饲料企业可以视企业的情况,发展养殖业。用比较效益较高的养殖业收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效益缺失,以形成饲料生产企业内部的良性循环;也可以在企业能力足够的情况下发展养殖产品的深加工,通过延伸产业链环节的加工增值来填补饲料生产环节的微薄利润空间。xxxx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天龙饲料有限公司、武汉德之邦牧业有限公司、武汉朝晖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和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需要主管部门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三是鼓励和支持规模饲料生产企业向高科技领域延伸,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武汉新华扬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饲料生产基础上,提出新战略、新发展、新跨跃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产品研发为龙头,以核心产品规模化为基础,以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为保障,在做大做强饲料酶制剂的同时,创新增长方式,积极拓展工业酶事业新领域,将酶制剂扩大到农业、工业及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做法,为有条件的饲料企业进行产业拓展和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四是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进入饲料生产行业。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依托高新技术开发生物肥料产业已经成为高新技术规模企业,有着强劲的发展实力,目前正向饲料工业生产领域延伸。

篇(2)

关键词:规模牧场;公斤奶;成本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1015

近年来,随着饲草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上涨,规模牧场公斤奶成本不断上涨,此外,全球乳业低迷,受国外进口奶粉冲击,国内奶源市场奶价始终在低位徘徊,规模牧场经营已经到了亏损或者微利状态,因此,如何降低规模牧场公斤奶的成本,成为关系所有牧场的生存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降低公斤奶成本,提高牧场收益,指导牧场提高经营水平。

1 公斤奶成本的构成

公斤奶成本是指奶牛养殖者每获得1kg生鲜乳所投入的总成本,影响公斤奶成本主要是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饲喂成本、繁育成本、疫病防治成本(疫苗、兽药、消毒液等)、检测成本、卖淘牛变化成本、病死牛成本;间接成本是指基础设施折价成本(包括牛舍、挤奶厅、饲料库、牛卧床、道路硬化、管道设施、青贮窖、制冷罐、取料机等),粪污处理及环保费用,牛奶运输成本,汽柴油费用,人员薪资,伙食费用,水电煤成本,清洗及药浴液成本,维修费用,土地租金,银行利息成本,牧草粮食种植成本等[1]。公斤奶成本并非单纯的计算及数据公布,控制公斤奶的成本是控制规模牧场的经济血脉。

2 控制公斤奶成本的主要措施

2.1 科学合理的日粮配比

科学合理的日粮配比是控制公斤奶成本,降低饲料直接成本的最重要措施。日配粮比的目标是饲料成本最低的前提下,满足牛奶的营养需求,并且保证奶牛高产。提高日配粮比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粗粮质量。粗粮质量是影响饲料成本的关键因素,如果粗粮质量较高,玉米等原粮的用量就可进一步降低。同等干物质采食量的情况下,提高粗粮的消化率,瘤胃环境相对稳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来增加产奶量。在玉米和和豆粕等主要原粮价格持续上涨形势下,规模牧场使用价格较低的辅料可进一步的降低饲料成本,辅料可以为奶牛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能量。

2.2 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

公斤奶饲料成本占公斤奶成本的70%左右,是公斤奶成本的主要部分,也是牧场经营效益的重要绩效指标,更是牧场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的饲料仓库管理可降低饲料的损耗,从而可间接地控制公斤奶成本。良好的饲料仓库管理可以降低贮存损耗,预防鼠害,避免受到大风、大雨、冰冻等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规模牧场可以使用筒仓贮存饲料,将饲料损耗控制在1%~2%之间。用过科学合理的饲料管理,将饲料损耗降到最低,积少成多,规模化牧场就可以控制公斤奶的成本,使利润更大化。

2.3 控制公斤奶成本牧场管理和监控措施

很多牧场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不注意计算运营成本和做好成本统计工作,不培养牧场管理者经营管理意识,造成经营管理混乱,不能及时发现日常运营成本的大幅度波动。因此, 在不增加饲料成本的大前提下,提高鲜奶产量也是降低公斤奶成本的方法,提高鲜奶产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善牛群管理模式。通过密切监测规模牧场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达到提高牛群管理的基础。对于规模牧场而言,科学的管理意味着牧场对每个生产环节进行严格监控,包括产奶量、挤奶程序、牛群管理、繁殖、牛群健康、犊牛后备牛饲养、遗传改良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要以大数据分析作为科学检测的基础。例如在挤奶厅时识别活动量,产量,导电率,挤奶操作,休息时间时的自动称重和分群等。

此外,合理规划规模化牧场的投入,主要从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和新增固定资产成本着手,根据牧场的实际发展需要,科学地规划牧场投资,以此降低固定资产的摊销,从而科学地控制公斤奶成本。在牧场日常管理中要建立日常运营管理成本绩效机制,对牧场的灵活成本譬如工人工资、水电费、汽柴油费、治疗保健费用、伙食费、场地租金、牛奶运输费和杂支消耗品费用进行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以此降低摊销费,便于持续稳定低控制牧场公斤在成本。

2.4 做好后备牛饲养和优化牛群结构

牛群管理是降低牧场公斤奶成本的重要途径,其别是后备牛的管理,以正确的饲养程序管理后备牛,使得其首次产犊月龄在最佳的范围内越早越好的同时,投产后的泌乳性能也达到其泌乳潜能。后备牛饲养需结合其不同月龄生理发育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饲养,做到后备牛“不白养”。此外,进一步优化牛群结构,即提高主动淘汰率,将没有饲养价值“入不敷出”的牛只及时淘汰出群,避免饲养“白吃白喝”的奶牛在群。

2.5 控制公斤奶成本疫病防治措施

规模牧场应特别注意那些工作效率低或者能够造成损失的环节。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繁殖差、炎、蹄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原因和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代谢病。代谢不平衡可能不会直接造成牛只死亡,但会给规模牧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产生这些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包括一下几点:奶产量降低;药物和兽医成本增加;如果使用抗生素,废弃牛奶量的增加;影响牛只受胎率;提高被动淘汰率。代谢病主要是产褥热和酮病,其中酮病给规模牧场带来的经济损失更大。酮病多发生在新产牛犊上,因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不平衡,可通过血液、尿液中酮体增加来检测和确诊。酮病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亚临床型酮病奶牛的主要症状有:食欲和采食量下降;产奶量下降;体况下降,体重损失。此外,规模牧场可以通过检测牛群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稻荩当乳脂率小于等于2.5%的牛群比例不超过1/10时,说明牛群没有受到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影响。因此,控制公斤奶成本更应该做好牛群疫病防治工作。

2.6 加强牧场团队的建设

人才管理是实现牧场公斤奶低成本的不可缺少的途径,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牧场的队伍建设涉及到从管理者到基层技术工作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是保证牧场生产链环环紧扣的关键。让牧场每个员工都能发挥出主人翁意识。做好牧场队伍建设,确保牧场经济效益达到要求。

为降低规模牧场公斤奶成本必须做好日粮配比和饲料管理、完善牧场管理和监控措施以及疫病防治措施,增强规模化牧场的科学管理,确保公斤奶的成本科学合理地稳步降低,促使规模牧场公斤奶成本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冯起.国外乳品行业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J].农业技术装备,2010(11):72-73.

[2]乌云花,修长柏,郑喜喜,杨艳玲. 农户奶牛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2012(02):84-86.

[3]黄玉庆.公斤奶饲料成本――牧场盈利能力的重要标志[J].中国乳业,2016(08):145-148.

[4]赵阳.乳制品供应链合作风险研究[J].农业经济,2009(3): 93-94.

[5]张晟义,强始学.中国乳业供应链竞争的兴起及动因分析[J].乳业科学与技术,2003(2):19-22.

[6]任爱君,吴迪.浅析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核心企业中的实践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4945-4946.

[7]陈慧萍.2011年规模奶牛场从业人员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乳业,2012(08):12-15.

[8]轶名.推进奶牛规模养殖还须解决诸多问题[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2(08):58-59.

[9]陈慧萍.2011年规模奶牛场成本与效益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乳业,2012(07):247-250.

篇(3)

 本周农合联对王官庄惠众养鸭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主要是了解本合作社现状、今后发展情况以及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惠众养鸭是我县养殖规模最大的合作社,现有会员5户,存栏3万余只,固定资产140万元,合作社养殖占地50亩,鸭棚22个,其中有3个鸭棚正在建设中。

合作社为了带动养殖社员及养殖户,合作社多方筹建资金(一个养鸭棚需要投资6万元左右)与山东**集团**分公司签订合同,养鸭户押金10万元,**分公司给养鸭户提供鸭苗、饲料、全程技术指导、鸭子回收等一条龙式保障服务,为了进一步发展养殖户,**分公司放开政策,取消押金,又由于养鸭周期短,38天准时出栏,利润空间大,合作社会员对发展养鸭业非常有信心。由于**县永青食品厂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技术指导,合作社没有与它合作,现永青主要是以高价收购周边县鸭子,来维持公司现状。永青食品厂成立养鸭厂之初,南方鸭肠厂预付600万元,鸭绒厂预付200万元,永青与山东**集团没有签订具体的收购合同,只是与山东**有合作意向,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永青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每只鸭子30元钱,每天屠宰2万只以上才有一定的利润,但是每天需要的流动资金至少要80万元。

由于缺乏启动资金,运作合作社困难重重,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合作社也不可能发展壮大,合作社理事长曾多次与县主要领导反应合作社的实际困难,县领导对本合作社发展非常重视,为了解决合作社实际困难,与县农行协调,由王官庄乡政府财政担保贷款,由于农行手续繁多在实际办理当中出现困难,目前手续正在办理当中。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天使But坏”为你整理了这篇生猪生产成本收益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近期,通过对米易县2个中规模和1个大规模生猪养殖调查户生产成本及收益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下半年我县大规模生猪售价减少,生产成本略增,净利润大幅减少;中规模生猪售价、生产成本基本持平,净利润略增。具体情况如下:

一、出售均价

(一)大规模生猪出售价格

平均出售价格32元/公斤,较上半年的35元减少3元,减幅8.57%。

(二)中规模生猪出售价格

平均出售价格34元/公斤,较上半年的34.71元减少0.71元,基本持平。

原因简析

今年7月以来,我县猪价启动新一轮上涨,由6月末的33元/公斤涨至8月中旬的最高价39.67元/公斤、涨幅20.21%,之后逐月回落至11月中下旬的最低价31.4元/公斤。进入12月,随着传统猪肉消费旺季的到来,猪价开始反弹至12月中旬的36元/公斤。中规模生猪售价较上半年基本持平,主要得益于调查户的大部分生猪于7-8月集中出栏。

二、生产成本

(一)大规模生猪养殖成本

平均生产总成本3360.89元/头,较上半年的3223.06元增加137.83元,增幅4.28%。

(二)中规模生猪养殖成本

平均生产总成本3171.45元/头,较上半年的3184.83元减少13.38元,基本持平。

原因简析

大规模生猪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仔畜费增幅较大,平均进价1952.5元/头,较上半年的1752.8元增加199.7元,增幅11.39%;二是雇工费用增加,平均雇工费用296.4元/头,较上半年的273.6元增加22.8元,增幅8.33%。

三、净利润

(一)大规模生猪养殖净利润

平均净利润1131.11元/头,较上半年的1618.94减少487.83元,减幅30.13%。

(二)中规模生猪养殖净利润

平均净利润1513.05元/头,较上半年的1423.3元增加89.75元,增幅6.31%。

四、建议

篇(5)

1生猪生产现状

1.1环境

全县规模猪场生猪饲养量及出栏量均占全县总数的60%以上,80%以上的猪场以自繁自养为主。在规模养殖场中年出栏为300~1 000头的中小规模场占80%以上,多以家庭专业化饲养为主。近几年全县新建的养殖场90%以上是在县畜牧部门指导下进行建设和生产管理。从场址选择、建筑要求、猪种引进、饲养技术、饲料配方、免疫程序、猪场治污等方面,70%以上的猪场都能按县畜牧兽医局制定的标准执行。

1.2生产

全县有90%的养猪场肥猪出栏渠道是屠宰场和猪贩子。所饲养的猪品种以洋二元、洋三元为主。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面积在逐年扩大,散养户和小规模场仍采用自然。综合各养殖场的情况,饲养1头猪成本为1 200元,其中仔猪成本450元,饲料成本650元,人工、防疫等成本共100元。养猪场饲料成本占养殖场总开支的比例为70%左右,猪苗成本约占20%,其他成本如人工、防病、治病、运输等占10%左右,自繁自养的成本略有降低[1-2]。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全县刚刚起步,目前共有生产使用发酵床面积为2 000 m2,另有近4 000 m2的发酵床正在建设中,县业务部门正加大力度推广这一新技术。

1.3饲料

颍上县地处淮河中游,颍河、淮河交汇处,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种植区域上分旱粮区和水稻区,主要农作物为小麦、水稻、玉米、大豆,全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在10万hm2以上,玉米种植面积近2.67万hm2,全县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3]。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养猪场采取猪复合预混料加当地的麸皮、玉米、豆饼(规模较大猪场使用豆粕)。许多饲料生产厂家直接派业务员深入养猪场推销饲料,指导配方。养猪场在选择饲料添加剂配方时多从饲养效果和安全的角度考虑。因耕地紧张,大多数养猪场很少种植牧草养猪,为降低生产成本,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农副产品作为主要原料。

1.4管理

近几年,县级和大部分乡镇都成立了养猪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有70%左右的猪场加入各类协会或合作社。为杜绝传染病发生,规模猪场都设有消毒室、消毒池,并尽量减少外来人员进出,防疫、消毒意识逐年增强。县业务部门每年举办2~3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宣传《动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养殖技术,结合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组织技术人员进场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近90%的养猪场都办理了《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建立健全了畜禽养殖档案。

1.5疫病

85%的猪场对病死猪都进行无害化处理。为预防传染病发生,绝大多数猪场都有一套消毒免疫程序,并经常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等预防性药物。由于近年来各级政府及业务部门对动物强制免疫高度重视,各养殖场积极配合,使一些重大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特别是猪瘟、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免疫率均在100%[4]。除去政府提供的强制免疫疫苗外,大多数养猪场都能自购有关疫(菌)苗,按程序及不同生长期进行免疫,使其他疫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2存在的问题

制约规模养猪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用地难,颍上县是平原地区,一般只能利用基本农田的土地发展畜牧养殖;二是贷款难,银行贷款手续繁杂,且养猪场固定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三是治污难,中小猪场得不到项目扶持,资金困难,无力建设治污设施[5]。

市场行情波动、生猪疫病是养猪业的主要风险,具体表现为:适应性强、耐粗饲、抗病力强的地方品种皖北黑猪基本绝迹;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劳动力减少,使散养户越来越少;饲料原料及猪预混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报酬增加,养猪成本提高;乡、镇级疫苗冷藏设施不足,对疫苗质量造成一定影响。

3发展对策

扶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投资在“十二五”期间应继续实施;政府应在规模场用地难、贷款难等方面出台可操作性意见,将养猪场用地列入土地修编计划,将养猪场圈舍等建筑物纳入担保抵押范围;规模养殖场治污工作应该由政府和企业共同解决,农牧环保部门做好协调工作;政府强制性动物疫病免疫的范围应适度扩大;政府对乡镇冷链建设体系应予重视,投入必要资金,充实硬件设施,以确保疫(菌)苗质量和免疫效果;对服务于畜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重点提高服务水平;省级农牧部门与农牧大专院校联合,对规模场进行高层次技术培训。

4参考文献

[1] 虞华,虞丽娜.2011年生猪市场回顾及2012年形势展望[J].湖北畜牧兽医,2012(1):16-19.

[2] 武志军,焦光月.大同市生猪养殖概况及发展前景[J].中国畜牧业,2012(1):88.

[3] 赵延俊.高寒地区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及效益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2(1):68-69.

篇(6)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慈鸿飞:《二十世纪前期华北地区的农村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先从家庭收支是否平衡和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来考察农民的生活程度。

家庭收支平衡与否,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

据1934年初全国土地委员会对华北四省55县60万户的调查,收支有余者占28%,相抵者占34%,不敷者占38%,“农家经济困难,收不敷支,或虽平时收支勉可相抵,设遇以外势必出于借贷。”①二三十年代各地的具体调查也表明,入不敷出者的比例是很高的。如河北遵化、唐县、祁州(今安国)、高阳、邯郸5个县,192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者占62%以上,按每人年收入50元为贫困线,“其入息离开‘应有之供给’的地方太远了”。②清苑县500农家,入不敷出者占62%,总计平均每家亏损20余元。③山西中部一个村庄,“各种农作每亩的平均收入为1元6角5分6厘,每亩平均支出为3元零9分4厘,收支相抵每亩实赔大洋1元4角3分8厘;如果除去已工不计,每亩仅可实赚大洋1分2厘。”④山东莱芜县,一个有地10亩(合官亩40亩)之家,入不敷出,负债积至400元之多。⑤潍县,一占地14亩之家,收入158.3元,支出191.05元,亏欠32.75元。⑥河南舞阳县,无衣无食、衣食不足者占全县总人口的40%,仅足自给者10%,衣食有余者仅10%。⑦辉县樊家寨134农家,入不敷出者占36%,收支平衡者占44%,收支有余者仅占20%。⑧

据当时农村经济的落后状态可以判断,上述所谓收支平衡者实际上大多是以降低生活水平为代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②冯和法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黎明书局1933年版,第31、33页。

③张培刚:《清苑的农家经济》(下),《社会科学杂志》第7卷第1期,1937年1月。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替破产中的农家清算的一笔账》(1935年7月),载陈翰笙主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3辑,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年版。

⑤王毓铨:《山东莱芜县农村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9月15日。

⑥瓦格勒:《中国农书》,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732页。

⑦赵质宸:《复兴河南舞阳农村》,《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第8号,1934年。

⑧《乡村建设》第5卷第14期,1936年。

我们还可用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来衡量,以定县为例,农民生活一年至少不能低于250元,①但该县农民的年收人大多低于此数,李景汉说一般农户:“全家的收入在200元左右,除好年成外,不易超过250元。”②据1931年3月至1932年6月对123个农户的调查,年收入在250元以下者占60%以上。③1934年李宗黄调查定县时发现,平均每家农作物、副产品以及副业收入才195元。④1928—1929年34家的周年调查,农民年收入相对较高,250元以下者占32%,但这34家平均有地31亩,比全县人均23亩多8亩,并且“记账的周年内,农作物的收获也比较的稍好,又没有遭遇特别的天灾人祸,大致农家是比较的过太平日子。”⑤

在30年代,贫困农家有增长之势,这可以从农家阶级地位的下降得到证实。如河北临城县,1930—1935年,中农户由65%降至23%,小农由20%增至55%,无产农由6%增至17%。⑥枣强县杜雅科村,1930—1936年,自耕农户数由89.29%降至88.78%,半自耕农由5.95%增至8.16%。⑦唐县1937年初的调查也表明,近十几年来,中农阶层的数量有减少之势,“从事实上观察,似乎也只有走向贫农群里去,”相反,贫农和雇农的数量则逐渐增加。⑧河问县也是雇农、半自耕农日多,中农、富农日少。⑨河南许昌、辉县、镇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何延铮整理:《三十年代初期河北省定县123户生活水平调查》,《河北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1983年。

④李宗黄:《考察江宁、邹平、青岛、定县纪实》,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宗号236,第191—192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302页。

⑥薛邨人:《河北临城县农村概况》,天津《益世报》1935年5月25日。

⑦杜连霄:《枣强杜雅科农村概况调查》,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23日。

⑧刘菊泉:《河北唐县的农村经济概况》,天津《益世报》1937年1月30日。

⑨刘亚生:《外力侵略下的河北河间县农村经济》.天津《益世报》1937年3月27日。

县,1929—1933年,中农户由20.4%降至18.7%,贫雇农由59.76%增至62.3%。①

生活费用的分配结构,是反映农民生活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

农民生活消费种类大致有:食物类,包括主食、副食;衣服类;房屋类;燃料类;杂类,包括医药、教育、娱乐、婚丧、嗜好、器具、宗教、应酬等。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rnst.Engel)创立并广为通用的“恩格尔定律”(食物支出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称恩格尔系数)表明,家庭越贫穷,用于食物费用的比例越大,杂项费用的比例越小,生活享受程度越低,反之亦然。因为食物是满足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食物满足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其他生活消费。如果一个家庭的生活费用主要用于食物,说明它没有余力满足其他需要,没有能力提高生活水平,这样的家庭必然是贫穷的。

二三十年代的乡村调查表明,食物费用占农民生活费用的比例最高。20年代,河北平乡、盐山,河南新郑、开封,山西武乡5个县的农家,食物费平均占总生活费用的63.3%。其中,平乡为66.4%,盐山为55.9%,新郑为75.1%,开封为76.7%,武乡为50%。②又据李景汉1928—1929年对河北定县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支出242.6元,食品费为167.9元,占总支出的69.2%;燃料费19.6元,占8.1%;房租费18.5元,占7.6%;其余各项杂费21.7元,占8.9%。在食品费中,米面杂粮又是最多的,占95.5%,调味品还不到3%,肉类仅2.2%,水果更少,才0.3%。③1937年日本满铁调查班对河北昌黎县前梁各庄、平谷县大北关村农家的调查也表明,生活费用分别占家庭支出的72.2%、62.6%。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2—24页。

② 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514页。

③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06页整理计算。

④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冀东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平谷县统计篇、昌黎县统计篇,昭和12、13年(1937、1938年)发行。

1931年版山东胶县志也记载,“乡民终岁辛勤所得十之七八用之于食”。①

以上所举农家中,收入较低的家庭,食品费所占生活费用的比例更大。如河北定县34农家,收入250元以下之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72%,比所有农家食品费占生活费用的比例高2.8%。②

与发达国家做一下比较,更可以发现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低。30年代初,美国、日本、丹麦农民的生活费用中,食物费分别占41.2%、42.8%、33.0%,③比中国农民的食品费用比例低百分之二三十之多。

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定律,将国民生活水平划分为5个档次:恩格尔系数为59%以上者属绝对贫困型消费,50%—59%属勉强度日型消费,40%—50%为小康型消费,20%—40%为富裕型消费,20%以下属最富裕型消费。④依此衡量,近代华北农家的生活大多数属绝对贫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胶志》卷52,1931年铅印本。

②据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6页整理计算。

③乔启明:《中国农民生活程度之研究》,《社会学刊》第1卷第3期,1930年5月。

④参见张东刚:《近代中国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的宏观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农民的具体生活状况,验证了上一论点。

先看农民的食物:

农民最主要的食品是粮食,兹据1936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的统计数字,整理成下表:

由上表可知,华北四省有不少县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粮食短缺县份约占有调查报告总县数的一半。况且,这还是平常年份的统计,如果是歉收年,粮食之不足更可想而知。

各地的具体情况有助于对此问题的认识。以1933年河北定县为例,每人一年需要口粮51.77市斗,全县439729人需粮22763891斗。同年,全县出产粮食22964670斗。如除去种子、田赋等项,用于全县消费的口粮约2200万斗,距离口粮标准尚差69万余斗。①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据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1934年版,第145、3—8页;冯华德、李陵:《河北定县之田赋》,《政治经济学报》第4卷第3期,1936年整理计算。

绝食的农民随处可见,韩家庄50个农户中就有30余户绝食,赵村也达20余户。①又据1936年平谷县夏各庄、小辛寨、胡庄3个村的调查,谷类收获量分别为280373斤、30742斤、l82400斤,距离食物、饲料和种子需要量尚差116135斤、61398斤、310291斤。②

粮食不足,迫使农民将粮食消费减至最低限度。

譬如,小麦口感好,营养丰富,颇合人们食用,华北是著名的小麦产区,本应在农民的食粮消费中占一定比例,但因小麦价格较高,农民将此视为商品经济作物,所以很少吃甚至不吃。30年代初河北定县的调查表明,小麦产量虽仅次于小米和甘薯,但农民的主食中没有小麦。③又据李景汉20年代中期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个农家的调查,全年吃白面5次以下者约占一半,除年节外,平日从不吃白面,有的仅在新年吃一次;吃5—9次者占15%;10—49次者占25%;50次以上者仅占10%。④沧县,“邑之产麦为田产十分之四,而食麦者不及百分之一。”⑤其他各县也有类似情形,如山西屯留县,农民只是在春节时才吃一顿麦面面条。⑥河南新安县,也是“全县民众恒食之者廖廖无几。”⑦通许县,“全年食麦面者百不抽一焉。”⑧山东东平县,绝大多数农家也吃不起白面,“能终岁食面粉者不过少数素封之家。”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顾猛:《崩溃过程中之河北农村》,《中国经济》第1卷第4期,1933年4月。

②(日)《冀东地区内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昭和11年(1936年)发行,第147—148页。

③曲直生:《华北民众食料的一个研究》,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1934年版。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第45页。

⑤《沧县志》卷11,1933年铅印本。

⑥高苗:《山西屯留县农村经济实况》,天津《益世报》1934年12月1日。

⑦《新安县志》卷9,1938年石印本。

⑧《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刊本。

⑨《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即便是杂粮,许多农民也吃不饱,还要掺杂野菜充饥。如河北阜平县,据1934年初的调查,农民“吃树叶、糠秕、菜根、薯块,总是不可掩讳的事实。他们在秋天把树叶(杏、柳、槐……)打下来,浸在瓮里,预备泡淡了苦味,捞出来拌上糠秕,蒸窝头吃。遇有收枣年头,再把粜不出去的坏枣捣成泥搅和在糠里,为的便于下咽。”“小米粥、玉米窝头,虽算不得好,但贫苦的乡农很少吃到这些东西,家里要没点家私,谁吃得起?能够啜到小米粥,啃到玉米窝头的,他们觉得是在天堂上的人。”①定县农民的主食,也是极其粗劣的,1934年冬红学家俞平伯走访了几个条件较好的村庄,问村里出产的小米够不够吃,村民说除了有客人或有什么事情吃点小米,平常只以红薯、白菜为食。②如果说在农活忙的季节,农民每天还能吃三顿饭,到了农闲的冬季,大多数就只吃两顿,即使吃三顿,也有一顿是稀的。③山西中部农民的食品,最主要的是高粱和小米,但高梁面也仅限于午饭吃一次,早晚是小米稀饭或煮以南瓜汤之类的东西。④又如山东胶县,农民“通年食物以甘薯为主,杂以粟豆、高粱、小麦,冬春食甘薯居多,夏秋食粟居多,是为主食品。”⑤馆陶县农民,“食则以谷类为主,麦不常食,野菜充食品者正多。”⑥东平县农民大多也是“取树叶野菜及胡萝卜地瓜补充食料,而号寒啼饥之侣仍复数见不鲜。”⑦河南太康县,农民“半年多半以高梁菽粟为常食品,而食麦者廖廖。”⑧修武、焦作县,“一般农民生活极苦,吃高梁小米者,在乡间还算是中等人家,而一般极贫苦之农人,竟有吃糠者。”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小民:《河北阜平县农村素描》,天津《益世报》1934年11月30日。

②知堂:《保定定县之游》,《国闻周报》第12卷第1期,1935年1月。

③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页。冬季吃两顿,夏季吃三顿的情形在华北非常普遍,当时许多资料都对此有所记载。

④张稼夫:《山西中部一般的农家生活》,天津《益世报》1935年7月13日。

⑤《胶志》卷52,1936年铅印本。

⑥《馆陶县志》卷6,1936年刊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太康县志》卷2,1933年铅印本。

⑨龚逸情:《河南焦作的民众》,《向导周报》第165期,1926年。

副食在农民的食物中就更为简单了。

如蔬菜类,据20年代中期李景汉对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户农家的调查,全年蔬菜费不满5元者约占1/3,平均每家蔬菜费为10.8元,仅占总食品费的10%。①到30年代,昌平县,“蔬菜也是自己种,如果种不起,则所吃也不会高贵,只是些咸菜疙瘩,煞白菜或豆腐而已。”②河南林县,农民的常用蔬菜“一蔓菁萝卜叶,二豆叶,三红薯叶。三种皆秋问煮熟淘净掺蔓菁丝入缸,备常年调汤佐食。”③

至于鸡蛋、鱼、肉等较为昂贵的副食品,农民享受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上述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大多数只在新年、端阳、中秋购用肉食,有的只在新年吃一次肉。除了年节之外,能吃得起肉者仅有13家,数量与费用也甚少。④河北卢龙县,农家也是“非喜庆年节或延客,不恒用酒肉。”⑤定县农民除了年节之外,大多数也吃不起肉。据1931年120家的调查,仅有两家在冬季每隔三五日吃一次,不到总家数的1.7%。⑥

调味品对农民而言,也是非常稀见的东西。定县农家的调料费还不到食品费的3%,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香油与花生油吃,1933年1斤香油的价格虽然从1930年的0.276元降至0.116元,但1角5分钱仍是不够买1斤香油的。⑦所以,农民“每买几两香油,常常吃了一两个月还不见少,”就不足为奇了。⑧他们用油的法子,是用铁丝穿过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7页。

②蒋旨昂:《卢家村》,《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林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④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48页。

⑤《卢龙县志》卷10,1932年铅印本。

⑥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研究村食物概况》,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全综号236,卷号115。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260—261页;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⑧鲁绍柳:《定县农村经济概况》,《文化建设》第3卷第4期,1937年。

个制钱的方孔,把它钩住,然后把钱放在油里,用油的时候把钱拿出来,放在菜里头,从不敢把油从油瓶直接倒出来,怕用得太多了。①如果食物里“偶尔放人几滴香油,竞致看为例外的奢侈”。②酱油醋等调料品在他们看来,也是带点特别意味的东西。定县6口之家一年仅用1角5分钱买醋,按比以前降低了的1933年的价格计算,也只能买2.6斤干醋或6.8斤水醋。③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但因价格太高,许多农家根本吃不起盐。定县在1933年冬季,吃不起盐的农家占20%,1934年达到27%,有的村子高达74%。④买不起盐的农民,便到阴沟里或潮湿的地皮上刮硝盐吃,岂不知“盐是属于国家的,私人刮取是犯法的,”他们惟一的办法只有少吃盐或不吃盐了。⑤临城县管等村,300户农家中也有100户吃不起盐,还有150户不够吃,二者占总农户83%以上。⑥河南获嘉县,“贫寒之家,更有时连海盐不用,惟佐以本地硝盐者”⑦

农民的穿着,也是简陋到极点。20年代北平郊外挂甲屯村,不少农民买不起新衣,就在海淀或北京买旧衣旧鞋穿。⑧30年代,河北的南皮县,农民穿的衣服都是“新旧大小辗转改作,至朽烂为度。”⑨望都县农民“寻常衣服,棉改夹,夹改单,敝而后已。虽褴褛之衣,犹作鞋履之用,不肯轻于一掷。”⑩又据定县34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全年衣服被褥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涛鸣:《定县见闻杂录》,《独立评论》第4号,1932年6月。

②李景汉:《深入民间的一些经验和感想》,《独立评论》第179号,1935年12月。

③李景汉:《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第211页。

④李景汉:《定县农村经济现状》,《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⑤佛:《农民的伟大修养》,《民间》第1卷第1期,1934年5月。

⑥远:《河北省一个农村经济的调查》,《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

⑦《河南获嘉县志》卷9,1935年铅印本。

⑧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⑨《南皮县志》卷3,1932年铅印本。

⑩《望都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费14.86元,其中5.99元买本地土布80尺,1.1元买爱国布或洋布十几尺,1.82元买棉花,另外鞋料费2.56元,袜子费1.47元,被褥费1.11元,其他1元。①这点可怜的费用是连蔽体都不够的,结果是小孩、尤其是男孩,从春天起就脱得赤条精光,了。甚至到了霜降节令,当富人已经皮衣在身的时候,赤身露体的儿童仍是随处可见。至于老年人,仅求能蔽体而已。穿得上棉裤的农民大半只有一件,一冬不离身,里面状态不忍目睹。②河南南阳县的状况也是如此,“一般农民底衣一看总是破烂不堪,他们只有在年初一、三月三赶会,或者遇喜事等等时候,才把那仅有的一套总算不破烂的衣服穿上。”③

农民的住房,也非常糟糕。房屋主要有瓦房、砖房、土房、草房等类型,但瓦房、砖房造价较贵,一般农民是盖不起的,只有住土房、草房。如河北定县,“砌以砖覆以瓦者,一村之中实寥寥无也。”④望都县,“土屋占十之八九”。⑤怀安县,土房“约占十分之七,倘遇雨连绵,屋多漏滴。”⑥山东东平县,“建造瓦房者颇鲜。”⑦范县农民,也是“居住多土房。”⑧德平县,“住室普通概为土质,形式简陋,内容朴素,仅足供蔽风御雨之资。”⑨河南通许县,“农家多住草房,瓦房甚少。”⑩南阳县,草房占农民住房的80%。⑾灵宝县,“平原之中,中人以上之家始有房屋;其中人以下之家,多于平地下掘一深坑,坑内剜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18页。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③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黎明书局1934年版,第71页。

④《定县志》卷8,1934年刊本。

⑤《望都县志》卷10,1934年。

⑥《怀安县志》卷10,1934年铅印本。

⑦《东平县志》卷5,1936年铅印本。

⑧《续修范县县志》卷3,1935年铅印本。

⑨《德平县续志》卷10,1935年铅印本。

⑩《通许县新志》卷11,1934年铅印本。

⑾冯紫岗:《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第73页。

谓之地阴院。又有于平地纯用土壁砌起合成窑形,谓之锢窑,每遇阴雨,倾塌堪虞,其穷亦可怜矣。”①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农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如河北遵化县卢家寨,32个住草房的农户中,有10户是借典来的。②北平郊外挂甲屯村,100农家中只有24家有自己的住房,其他多是租房或住亲友房屋。③山东沾化县,没有房子的农民占14%。④

农民用于燃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低,如20年代河北的定县,据34个农家的调查,平均每家燃料费为19.56元,占生活费总支出的8.06%。燃料主要是柴草,平均每家用费15.16元;次为煤炭,平均每家用费2.26元,其中有14家未用煤炭;再次为煤油,平均每家用费199元,多在冬天短时用,夏季几乎不用;洋火费最少,平均每家仅佣0.25元。⑤30年代山东的沾化县,“燃料即以禾秸野草充之,用煤炭者甚少。”⑥

此外,农民用于其他杂项的费用也少得可怜。仍以定县34家为例,杂项开支共有十余项,平均每家支出仅21.72元,占生活总支出的8.95%。其中,以与亲友、邻居来往的应酬费最多,平均每家支出4.49元;娱乐、家具、医药、卫生、教育五项费用,平均每家才支出1.7元、1.62元、1.22元、0.61元、0.54元。⑦在如此低的费用之下,不难想见农民的娱乐生活是多么的贫乏、家里陈设是多么的简单、身体素质和教育程度是多么的低下。李景汉在调查中就发现,定县“农民除了耕种收获、娶妻生子、新年酬酢、逛庙烧香、墙根底下谈天等等以外,很少有其他复杂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的娱乐,很是缺乏。”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灵宝县志》卷2,1935年铅印本。

②《冀东地区25个村农村实态调查报告书》上卷,第365页。

③李景汉:《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第51页。

④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第14页。

⑤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4、317页。

⑥《沾化县志》卷1,1935年石印本。

⑦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05、320—324页。

⑧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第325页。

农民死亡率在35—40之间,平均寿命仅30岁,而当时英美等国的人均寿命已将近60岁①,真可谓霄壤之别!

“行”也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然对于农民而言,它似乎是一个不太重要的概念,正如李景汉对定县的调查所说的,“行的方面就更为简单,拿起腿来走路就行了,大多数人仍然是洋车没坐过,马路没见过的。”②昌平县,农民出外的方法也是步行,或骑驴及其他牲口,土路虽然不少,但多洼湿,一到春夏,就不易走了。③

综上可见,农民生活水平距离最低限度的要求都相去甚远,贫困是农民生活的惟一写照。1936年,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最富裕的苏州地区吴江县江村调查后也说:“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了不足以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④慈鸿飞所谓中国农产品已经出现大量剩余,农民已脱离糊口水平,不攻自破。试问,在多数农民连最低限度的生活都是难以维持的情况下,农村产品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剩余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②李景汉:《华北农村人口之结构与问题》,《社会学界》第8卷,1934年。

篇(7)

关键词: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对策

1 泸水县丰富的生物资源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处于东经98°34′~99°09′,北纬25°33′~26°32′之间。北接福贡,南接保山,东与云龙、兰坪2县相连,西与缅甸毗邻。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气候土壤资源,导致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2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保护意识相对落后

泸水县是一个多民族山区县,大部份山区农民抱守传统观念,有些村民还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什么后果。所以,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已成为不容勿视的问题。

2.2 对生物资源的粗放、不合理开发

泸水县解放初期至今,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粗放型、掠夺型和破坏型3 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开发利用,对泸水县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2.3 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形成规模

过去对泸水境内生物资源开发一直采取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的不断丧失和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调。泸水境内的生物资源走进了“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部分生物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农民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2.4 依法保护意识不足、森林资源管护责任脱节

理顺关系,提高职能部门的法律地位,坚持依法治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2.5 对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的后果

特殊的自然地貌,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之人们不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历史上的乱砍滥伐、毁林垦荒、刀耕火种,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性的经营,导致泸水县水土流失形势严峻。

3 泸水县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

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给泸水县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县委、政府结合本县实际,提出把解放思想、调整结构、开发农业、发展经济,作为泸水县今后发展经济新的工作思路。

3.1 加大宣传、依法治林

3.1.1 提高保护意识。必须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决策和监督,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上来。在全县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使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群众性的社会工程。

3.1.2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职能。为林业行政执法壮胆,摆脱人情关、领导关对执法的干预。要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及其它林业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层执法机构和队伍的建设,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和执法监督工作。

3.1.3 加快生物防治。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前提下,与天然林保护工程相结合,实施人工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和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缓解饲料和肥料缺乏问题,促进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发展。发展以林果为主导的商品经济,提供农村工副业原料, 促进经济发展。

3.2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

做好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统筹规划;变粗放式开发利用为深层次的精加工利用;完善森林资源监测和监察体系;利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利用。

3.3 文明开发、合理利用

3.3.1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建立高山药用植物园。改变过去只采不种,越采越穷的掠夺型生产方式。能有效解决既保护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又能利用药用植物资源优势脱贫致富,发展国家药材生产的矛盾。要依靠泸水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建立一定数量,规模不一的高山药用植物园,根据市产供需情况,进行引种栽培。

3.3.2 以市场为前景发展经济林木。要从“大资源、小产业、低收入”的怪圈中解放出来,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业”的发展道路,实现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连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建立强大的支柱产业,使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3.3 大力发展生物质能源植物。膏桐是一种民用的木本油料树种,也是化工的原料植物,近年来,膏桐被认定为有较高开发价值“能源植物”。泸水县境内的膏桐经济价值到目前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在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种植膏桐的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落实好加工企业并和农户实行定单种植,这样即能保证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又能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将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

3.3.4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硬约束。

4 结语

正确处理好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是泸水县发展经济的要求,有利于泸水县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和协调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