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产类专业论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6: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产类专业论文

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

我校是从以培养学生生产技能为主的中等专业教育(历经6年),发展到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专科教育(历经20年),再发展到以培养学生应用技术为主的高等本科教育(历经30年)。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决定了学校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我们学校以水产和海洋等工程类专业为主的教学型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的面向基层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学校必须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近些年来,我们按教育部要求,在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上,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深刻领会实践教学重要地位,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

首先,高等教育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能够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再把这些现象和问题带到理论学习中进行讨论,以解决新的问题,学生会学到并逐步掌握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其次,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学生不是静听、静观,而是既动手又动脑,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愿望,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的。近些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出现了就业形式多元化、就业途径多样化、就业层次基层化的形势,这就更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要实际动手参与生产,学会掌握一些典型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要进行一些实验研究和设计,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科学试验能力、观察与调查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等。

第四,实践教学架起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认识社会、正确理解社会、适应社会,培养起为社会服务的责任心。学生在校外进行的各种实习和所做的各种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与社会交流的实践活动中,会遇到经济、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等多方面的问题,多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生的学习实践,可加以解决,有些问题虽然在实践中暂时没有得到解决,却使学生得到了磨练,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做了一个良好的准备。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的良好过渡,是理论课教学无法完成的。

实践教学方案是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要把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学校已取得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制定实践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学校对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提出了总体要求:(1)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都应由实验、实习与实训、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文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部分组成,各专业可按其具体培养目标,对上述组成部分的要求和时间分配上有所不同;(2)实践教学在时间安排上要贯穿到课内、集中实践教学周、课外和假期,整个四年全部时间内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要延伸到实验室、实现基地、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心,乃至整个社会的全部空间中;(3)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要求分别为:农学、工学和理学类专业在28%~35%(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5%~20%),管理学类专业在23%~30%(其中实验课学时占课内总学时为10%~15%),人文学和社会学类专业在18%~25%。

实验课:安排在课内(课表中),在实验室中完成。

实习与实训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安排在各学期的集中实践教学周(教学校历中),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机房)中进行。

文化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安排在课外进行,也有的假期进行,在大学生创新基地进行,也有的在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内进行。

社会实践: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进行,人文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类专业在集中实践教学周内也安排有社会调查、专业调查等实践教学,有的社会服务等实践在课外随时进行,活动空间是整个社会。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活动空间分布于实验室、实习基地、大学生创新基地至用人单位等整个社会。

二、逐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也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学校近些年来在教学研究与改革的立项、重点课程建设等工作中,都把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摆到重要的位置上。

在2001年立项进行的校级及校级以上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39个项目中,包括实践教学改革的项目有23项,占总项目数的61%,其中完全是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有12项,占总项目数的31%。从1997年开始学校先后确立30门课程为重点建设课程,其中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有23门,占77%。

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其成果也必然会固化到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决定了各自实践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学校的总体定位和服务面向,也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共性。

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认识性实践、综合应用性实践和研究创新性实践构成。

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技能,提高基本素质。通过认识实践,知道本专业技能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内容,同时要了解社会,为后续实践教学打下基础。这个层面主要包括基础性实验、军事训练、认识实习、工程训练、初步社会调查和一些科技文化活动等。

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综合应用技能的职业技能,增加对生产工序、产品质量、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切身体会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这个层面主要包括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综合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综合性训练、专业调查、市场调查和社会服务等。

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各种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及早接触学科前沿,了解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有利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也是通向产业、接触社会的桥梁。这个层面主要包括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立项科研和创新活动等。

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的要求,在不同层面上,构建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水产养殖学专业完成了教育部下达的教学改革项目“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实践”[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129280611)],针对改革前各门实验课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简单、分散,缺少综合应用等问题,将分散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等4门化学类课程中的实验,优化整合为“化学实验”,成为基础认识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又把“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等研究动物体内变化机理的实验整合优化为“动物技能学实验”,构成了综合应用性实践层面上实验教学新体系。教学实习是把“水化学”、“水产饵料学”、“动物学”、“鱼类学”和“贝类学”等5门课程的单门课程传统教学实习模式,以养殖水域渔业资源调查为实习内容和结合点,通过密切协作的方式,改革并创建为多门课程的综合教学实习的新体系。生产实习是按鱼类学、虾蟹类、贝类等三个方向,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内容,要求学生跟班参加典型生产环节劳动,有目的收集有关数据,定期召开生产效果分析研讨会,根据生产和教学需要,开展小型科学实验,构建起综合应用性层面上实习与实训实践教学新体系。毕业论文是在综合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基础上,通过研究性实验和参加教师的一部分科研项目研究后,初步具备了收集与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后,学生可在水产经济动植物、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养殖水环境和遗传育种学等方面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在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联合办学企业与科研单位设立的课题,申报科研课题先期工作等项目中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构成了研究创新性实践层面上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制定了实践教学方案,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实践教学质量是否能得以保障,科学建立起一套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并按标准严格实施和检查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中,理论课质量标易制定和实现,正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时,总会说到某老师课(理论课)讲得好,很少有学生会提出某老师实验(实习)指导得好。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难度更大。

我们根据制定质量标准的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制定出一系列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并努力贯彻执行。

以实习课程为例。从实习教学大纲的讨论制定、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实习计划的安排、实习准备工作和实习备课笔记的完成、实习记载簿的记载(包括对学生考勤、实习中学生表现、出现问题与解决情况等)、学生实习报告的完成及教师批改、实习成绩考核办法及实施、实习教学总结和完成等项,都作了具体要求。教师按要求逐项完成,中期进行检查,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

篇(2)

[关键词]水产养殖 养殖专业 实习平台改革 大学生能力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8-0003-05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的背景

大学的专业教育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注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同时面对新的要求、新的形势,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日趋提高,因为它关系到日后用人单位的活力和发展。

以前,校企合作因为企业初创或弱小,企业对专业学校和技术的需求小,仅仅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对技术的需求不再是单个老师或专家参与技术指导就可以,而是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合作。这样使校企联动形式或机制更加灵活多样。

多年来,在校企联动的机制下,湖南农业大学坚持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服务“三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把育人活动直接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 突出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开发,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有效地提高了人才质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处理工作过程中涉及的问题需用到较强的实践知识,同时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在知识与技术更替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自身的专业知识要与先进技术相融合。因此,在学校的教育培养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在学校“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针的指引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并借鉴同行学者的经验,新构建和逐渐完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创新科研的各类体系,如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创新实践体系、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等,这些体系构建成了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

二、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制度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包括学校的实验平台、校内渔场、校外教学科研基地等部分。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借学校和学院在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随机评估的东风,整合学校与学院资源,组建全院共享的科研和实践平台,即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平台、水产动物营养实验教学平台、水质环境实验教学平台、组织胚胎实验教学平台、遗传育种实验教学平台、微生物与水产病害实验教学平台,并规范了各个实验教学平台的各项制度即实验室教学管理制度,如:实验室工作规范、实验人员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守则、固定资产使用人职责、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工作须知、仪器药品保管领用制度、仪器设备报损赔偿制度、实验室开放工作制度、实验室毕业实习工作制度、科研教学借用仪器制度、精密仪器使用规则、实验考评制度等。

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制度、基地的制度方面主要是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社会实践制度和实习基地各项制度等。水产系三项实习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委员会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指导教师职责、水产系三项实习学生职责;基地管理方面的制度主要包括基地遴选和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基地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则包括了专业基地的建立与管理制度、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基地学生管理制度、实习基地孵化车间值班制度、实习基地住宿制度、实习基地就餐制度、学习学生优惠措施、实习生考勤制度等。

另外还有教学实习制度、毕业论文相关制度等。水产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制度体系基本上包括了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各阶段的实践环节。

(二)课程体系、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综合创新平台,在水产养殖专业原有的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础上,参考刘焕亮、赵文、何洁等人研究,在学院一级开展的工作就是组建水产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团队及构建水产专业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干,每一学科课程由几门相关运行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如把水产专业相关运行课程整合成11学科课程,如水产增养殖学课程包含:内陆水域增养殖学、池塘养殖学(双语)、水簇动物养殖学、淡水养殖学、名特水产养殖学、海藻栽培学、海水鱼类养殖、淡水观赏鱼养殖;水产疾病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疾病学、水簇动物疾病学、鱼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包含:水产微生物学、水簇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动物免疫学、水产品检疫检验;水生生物学课程包含:水生生物学、饵料生物学、水簇观赏动物学、水簇观赏植物学;鱼类学与鱼类生理学课程包含: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鱼类生理学、鱼类学;渔业资源与捕捞课程包含:淡水捕捞学、渔业资源与环境、水生经济植物栽培鱼类行为学;渔业管理课程包含:水族产业经营管理、水产标准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休闲渔业、渔业经济管理;生态与景观工程课程包含:水簇馆创意与设计、水簇景观生态学、水质净化与处理技术、水产养殖工程、水簇工程设计、鱼类生态学;遗传育种与分子生物学课程包含:鱼类遗传育种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产基因工程;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英语课程包含:科技论文写作、专业英语;生物统计附实验设计课程。

每一学科课程由一位老师作为负责人,运行课程则基本上由两位老师组成,这既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力量,也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为该课程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不同老师互相组成教学团队对教学内容上的融会贯通和避免重复能起到一定作用。

教学指导团队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课程上组建教学团队外,另外重要的是实行导师制和校院两级关工委的组建和运行。导师制是在2008级开始在新生入校时实行,主要是对每一位新生在入学时指定一位导师,从专业思想、学习方面、就业发展、科研实践等学生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及时帮助和指导,可以让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工作等。而校院两级关工委主要是由本专业和相近专业退休的有丰富教学经验且认真负责的教师组成,有一些还是同时担任学校关工委的专家。这些关工委专家在学校和专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督、把关,成为学校开展教书育人的宝贵财富。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

对于专业综合实践平台之基地体系建设分两个方面三个层次展开。两个方面主要是指校内和校外,三个层次主要是指教学实习层次、科研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

校内综合实践基地方面,水产养殖专业的校内基地有面积103亩,其中有大的成鱼池、亲鱼池、苗种培育池、科研池,也有孵化环道及实验室与相关房屋设施,交通方便。近两年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陆续地扩建和添置了许多循环水处理实验槽。

校外综合实践基地方面主要有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正式签订协议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如:湖南常德湘云生物公司、大通湖天泓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鱼类原种场、洞庭水殖公司、东江水库、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长沙市水产局等。以及多年来科研、教学等各方面有着深浅不同关系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如:湘潭水产科学研究所、宁乡水产局、常德市畜牧水产局等。

教学实习层次是在校内基地和校外各实习基地及各实验平台内完成的。

科研基地方面主要是由专业老师的科研而建立的合作,如大通湖生态有限公司、益华水产公司等;学校双百工程基地也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基地,如安化柞系溪水库等,每年基地都会安排专业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科研等活动;科技特派员基地是近两年出现的新事物,为加速科技下乡和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湖南省及市、县都开始在学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挑选科技人员作为特派员的形式,进驻比较贫困或有一定发展实力的企业,来推动和加速其发展,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共有六位成员成为省市科技特派员(有三位湖南省省级特派员,三位长沙市科技特派员),这样他们所联系的基地同样成为专业的教学科研基地,为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科研提供了新的平台。

社会实践层次主要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在学校安排的地点、科研实习基地及家乡进行。每年寒暑假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则根据情况的变化,主题和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如有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和双百工程基地为主题的等等,都很好地为专业水产养殖学生提供了创新实践的平台。

(四)创新实践体系的建设

创新实践体系建设方面目前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开展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学校每年都进行,学院和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都会积极申报和投入,并每年都有一定项目获得学校立项;而以各种知名专业企业赞助和命名的创新班由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首创,一直都获得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好评。

(五)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水产养殖专业本科学生实践创新实践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目前实行了毕业论文的考核细则,在专业技能和创新综合能力方面的考核评价体系由于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目前还处于调查和讨论之中。

三、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的初步成效

(一)教学生产实习

在生产实习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和创新事迹。例如,2012年2009级水产养殖学生李伟在湖南澧县竹天湖渔场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期间把渔场的卫星地图、地形图、渔场的进排水系统画出来,一一进行了优劣对比分析,并对鱼苗的孵化培育程序进行剖析;另外在同升湖实习的学生将匙吻鲟胚胎发育全过程制成标本,做成ppt材料;还有几位学生一毕业就自己筹集资金,在长沙城边黄金乡一水库下方承包40多亩水面,进行观赏鱼繁殖开发、经营工作,目前进展相当不错;另外许多同学毕业实习期间由于专业技术掌握到位,每月可以获得2000-4000元不等的薪水,并得到所在实习公司领导的好评。

(二)专业技能教材建设

水产养殖专业为建立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针对每门专业课程都加重或重新设计了创新和综合实验,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水产养殖技能学》一书。

(三)考研率、免推生

近3年来水产养殖专业的考研成功率达33%以上,2013年考研率达52%。自2007年学校开始实行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政策以来,水产养殖专业已有11位本科生获得这样的机会。而报考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生,只要上了分数线都会被录取,因为往届湖南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以其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高而被认同。

(四)大学生创新项目

近几年来,水产养殖专业学生都会积极地申报学校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而且由于选题多与专业切合很好,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成功申报的多。

(五)企业调查

学院在2007、2008年对用人企业的随机调查中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综合业务能力也展开了调查。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养殖专业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在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用人单位对我院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很满意,评价很高,在知识面和知识自我更新能力方面总体评价也较高。在文化素养的各项调查中,素养较好的毕业生均超过90%,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毕业生更是达到了100%。

近年来,水产养殖毕业生的综合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较高,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达到良好以上的毕业生均超过了90%,其它各项指标也大多超过80%。

(六)毕业学生调查与发展

1.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图1 毕业生认为现工作岗位能否发挥毕业生的才能

如图1所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只有极少数毕业生(6.7%)认为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才能。其原因可能跟毕业生定位、所处岗位有关。

很多毕业生都认为可以通过现工作岗位合理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好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同时,部分毕业生已经进入相关科研单位、事业单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但大多数毕业生还是就职于企业,从事工作主要还是以营销、生产为主。这种就业状况与社会人才需求和相关企业的项目分布规律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相联系的。

2.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图2 毕业生对学校专业建设的评价

从图2可看出,毕业生普遍对我院专业建设评价较高,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都较合理。毕业生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评价为合理或较合理的分别占97.8%、93.4%、95.6%和93.3%。只有6.7%的同学认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不合理。

3.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图3 毕业生对学校教学改革的效果的评价

从图3可知,有95.6%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教学的改革措施比较得力,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仅有4.4%的同学认为学校教学改革措施不得力,不能够适应发展的需要。

(七)就业率

尽管这几年来大学生分配日趋困难,但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的就业率都在97%-100%间,一般每一个同学都有3-5个就业选择机会。有的学生甚至在签订毕业实习协议时就基本落实了就业单位,在毕业实习时就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工资,开始了正式的上班生活,即便有没立即就业的,那也是因为要继续考研、手里已经有多个选择的单位拿不定主意或者期待有更好的选择。

四、存在问题

尽管我校的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的建立与管理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距离,而其中主要在政策、资金和观念等方面更需要花大力气和进一步深入开展工作。

(一)政策方面

政策方面来说,主要是在目前的学校教学管理等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人事、财权等集中在学校层面,学院的政策、人事和财权等比较少,更不用说一个专业了。因此,许多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措施和方法都难以开展。一个很现实的例子就是,学生毕业前怎样来综合考核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并且这个考核的方法和成绩对学生有怎样的影响,怎样与学生的毕业评价和成绩联系等,这些都需要政策的支持。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就是目前学校正在试行校、院二级管理,学院的自要比以前更大,这对后续的改革和试验很有益。

(二)资金方面

在改革中许多措施和方法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有时候即使有政策支持而没有资金的配套,那么政策也就不能被执行,只能被束之高阁。如水产养殖专业在生产实习中,因为不同的鱼繁殖和孵化时间不一致,在实习中实习内容比较难兼顾,一个实习小组一般只能开展一类鱼的实习环节;实习时间的安排尽管已经考虑到了气候、季节因素,但实际操作中仍然还会出现需要进行课程调整等情况。目前,我校在实践环节一个不容忽视的事情就是,生产实习经费和毕业实习经费近20年来都没有变化,生产实习经费为80元/人,毕业实习为110元/人,分配到每位学生身上时还要扣除学院和系一级的管理费用、教师指导等费用,到学生身上所剩无几。这样数目的费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是适合的,但目前物价已经上涨了十几倍以上,由此可见,资金方面的缺乏是相当严重的。当然这种情况在同类院校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三)观念方面

一些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他们的观念中认为办学就像办产业一样,办学中投入的费用要在短期内获得实实在在的产出,最好是低投入高产出,就像文科类专业一样,新办一个专业并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回报。而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很大投入,产出也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

五、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外实践平台综合创新体系建立教学改革项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政策方面

学校甚至教育部可以考虑给予一些专业在培养目标、质量要求等重要事情上确保的前提下,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措施给予一定的自由和权限,就像目前部分学校可以采取自主招生一样。

(二)资金方面

学校应与时俱进,增加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这样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可以在内容和时间上更充裕地进行安排。如学校和实习地的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关专题的讲座和交流,实习学生或小组应该带着一些调查报告、观察和小实验等项目进入实习单位等。

(三)观念方面

在办学观念方面,像水产养殖专业这类实践性很强的农学类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理应给予重点扶持和投入,而且其投入产出不能仅仅计算其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投入产出,更要考虑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作用与价值。

(四)整合资源,用足政策

学校办学历史近60年,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各类人才,对于各类有用资源、数量庞大的校友资源、国家、省市等各级政策,还需要花大力气去挖掘、整合和用好。另外要做好各类实践活动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与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凤,王树民,王杨.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高起点建设实训基地[J].中国教育与科研探索, 2006,(3).

[2] 汤永杰,赵明宪.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

[3] 肖调义,陈开健,章怀云.水产养殖本科生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3,(1).

[4] 肖调义等.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3,(3).

[5] 张定群,赵丽娜.高职高专院校应用型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启示[J].实验室科学,2006,(1):110-111.

[6] 马洪连,吕蕾蕾,张益嘉.国内高校构建跨院、系,跨学科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5(4).

[7] 王永建.实习方式改革与能力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

[8] 刘焕亮,等.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6).

[9] 赵文,刘青,刘焕亮.水生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当代教育杂志,2003,(08A).

篇(3)

关键词: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工学结合;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20-02

实训基地的基本职能是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1]。建设实训基地,以学生顶岗实习的形式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文化优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也便于企业利用学校的优势为其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科技园实训基地建设

科技园是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重要产学研基地,资源丰富,重点发展水禽、生猪、宠物、农业观光旅游四大产业。科技园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获得了“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水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公共服务平台”、“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科技园基地的主要优势特点

1.学生实训。学生实训作为科技园最主要的功能,可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主要采用专业、产业和就业互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科技园可接收校内动物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园林科技系、水产科技系、经济贸易系等其他二级院系的学生在园区进行工学实践。除此以外,还承担过校外友好学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新疆伊犁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培训工作。

2.教学科研。园区积极开展水禽的基础研究,加强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系培育,苏姜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承担过市厅级以上各种科研项目,编写科普书籍,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若干。利用教学科研这一突出优势,在2012年,科技园承办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企业顶岗培训项目。

3.资源保护和生产。基因库将濒危或具有特殊价值的地方水禽品种作为重点收集保存的对象;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护和姜曲海瘦肉型猪新品种的培育任务;丰达水禽育种场和宠物藏獒繁育中心主要负责水禽和犬的生产扩繁等,其他功能区各尽其能。

4.社会服务和示范推广。为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工作,在科技园内建立了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民培训中心,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农民培训班百余期。另外,在盐城、连云港、宿迁以及泰州周边等地建立了扩繁场。通过对养殖户的技术指导,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致富和提升我省畜牧业发展水平做出了贡献。

5.观光旅游。园区以绿色为主线,建有草原风情园、素质拓展中心、斗鸡馆、畜牧文化展览馆、长寿岛、瓜果长廊、休闲垂钓区、宠物表演场等功能各异的游览区,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不错的畜牧文化风情。

三、六大专业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在科技园,各专业的学生在各个领域直接参与到生产和实际工作中去。目前园区已接纳水禽、生猪、宠物类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园进行实训。经过这几年的建设,个人觉得,科技园的基地建设已满足其他二级院系专业的学生的工学结合,比如水产类、风景园林类、旅游经济管理类等专业。在原有主干专业的基础上,可适当进行其他专业实训,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1.水禽类专业。动物科技学院学生主要在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和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进行水禽实训。在江苏丰达水禽育种场,学院联合江苏高邮鸭集团建立的“校中厂,厂中校”的经营管理方式,更好地帮助实施学生的工学结合。在这里,高邮鸭集团的技术管理人员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养殖技术和经济效益理念。学生由生产一线的个人师傅带教,亲手实践育雏、育肥、照蛋、饲养加工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

2.生猪类专业。动科院学生的另外一个平台在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的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猪场平均每年接收400多名学生在猪场进行专业实训。在猪场学生顶岗实习一个月的时间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技术人员直接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现场指导学生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猪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饲养管理、动物疾病防治的实践经验,手把手教学生养猪技术。

3.宠物类专业。宠物行业作为新兴崛起的产业,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江苏省宠物藏獒繁育中内饲养有德国牧羊犬、拉布拉多犬、哈士奇犬、泰迪犬等各类品种200余只,充分满足学生实训的开展实施。宠物训导、宠物美容、宠物饲养等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有关犬的品种外形特征、性状表现、幼犬培育、疫病防治等现场专业实践学习。在科技园举办的江苏省首届文化旅游节中,宠物表演作为主导表演,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成果更是充分体现。

4.水产类专业。整个园区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巨大,在这里,水产科技系可以充分利用园区的河道,养殖各种鱼类,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鱼类的发育、生长、繁殖进行阶段观察和解剖研究,对水质资源、种群变动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进行研究。

5.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旅游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训主要针对经济贸易系的学生,配合利用园区已建设施,可以让学生进行跟旅游管理相关的实践学习,主要包括导游、酒店管理和餐饮管理等方面。科技园在对外营运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安排在各种岗位和环节中,将学校课堂上模拟情境学习运用到实践中来,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处理、解决遇到的问题。具体操作时,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分配下,轮岗负责不同的岗位,熟悉导游的接待工作、酒店宾馆的经营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经济营销方面,学生可对外营销宣传园区自有品牌,将科技园内部的绿色有机蔬菜、林下生态草鸡蛋和周博士黑猪肉对游客进行营销。这些工学结合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更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互惠互利。

四、关于工学结合有效实施的思考

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和提前适应社会环境的机会。学生在实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工学结合的实施不一定会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科技园实训基地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学校方面。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和管理。让学生做好知识、技能、素质方面的准备。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训时间是一个月,在这阶段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接纳新技能、新知识的时候还是有点类似“填鸭式”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立刻了解掌握并运用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距离达到上岗就能顶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针对实训内容的特点和目标,可以考虑延长实训的时间。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根据实训发展的需要,考虑聘任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老师,来提高实训的效果,事半功倍。

2.学生方面。学生作为实施工学结合的对象,在基地实习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面对学习环境和方式的改变,学生的角色迅速转换格外重要。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端正学生态度,不怕脏不怕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持工作热情,使学生成为实训的主体,让他们成为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必须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教学时各位学生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应主动及时地请教老师或师傅。

3.基地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除应按照企业文化制度进行管理,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基地还应配备经验丰富且技能水平高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指导教学,并按照实训基地的管理办法进行考核。基地作为“协办方”的角色,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多的和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有时会因为部分学生的个人原因,不得不考虑到生产的效率、质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现实制约因素。有时基地还需考虑空间、时间和能力等的限制因素,比如生产教学时,鸭鹅育雏和生产周期的时间不能跟实训时间同步等。此时,就需要基地和学校协调利益相关,与实际教学需要相互适应,以使工学结合顺利进行。同时,基地应适时地扩大其规模、完善其设施,使教学、生产有机结合,达到良性循环,资源利用最大化。

实训基地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迅速成长的保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它实现了校内模拟环境和企业工作环境学习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具体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科技园这一实训基地平台的潜力还未全部开发,我们应不断改善科技园基地的建设与规范化管理,不断探索最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创造条件,逐渐提高学生实训的比例,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提高实训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4)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需要尽可能多地参加生产实践、实验实训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会使学生参加专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延长,与产业生产一线接触的机会增加,进入实验室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机会增加,参与产业一线生产过程中,劳动强度较高,且农科类专业的公司基本多数位于农村,位置相对偏僻,交通多数不太方便,信息相对闭塞,人文环境和基础配套相对落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当代大学生们来说是一种考验,对学风的建设是阻力还是动力,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二大学生学风现状

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对目前学风的认可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态度、大学目标定位和专业满意度、纪律状况、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专业认识、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等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风表现出了诸多特点或趋势,具体包括:第一,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在调查的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约有85%的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超过7小时。第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趋势。大约1/3的学生认为旷课、迟到或早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等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约1/3的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约50%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对目前学风满意度不高。认为目前学校整体学风很好的学生比例仅为60%左右,认为学生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比例仅为40%左右。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如何创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学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三个方面考虑学风建设的思路。(一)专业志趣培养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趣培养。1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相关人员、知名校友进行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及创业经验和学生成长建议等介绍和指导。2“大一”开设专业介绍相关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由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导论课或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知识结构等,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志趣培养。3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尽早接触产业在专业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行业相关企业,切身体验专业实践,早接触专业,早融入专业,有利于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4为学生配备导航师围绕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航师,为部分学生配备校外导航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确立科研型、创业型、就业型人才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论文的写作、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高的师德师风及教书育人水平。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提高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力度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教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内外诸多现行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新教师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轻教师进入产业一线挂职锻炼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所访学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等。(三)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改善校内办学条件,成立院级科研实践平台,形成院级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基本专业实践和小规模生产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种苗基地完成,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签署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学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与学生接触的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周围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相关人员主要包括政治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其他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及亲戚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业家、业内成功人士等;周围学生主要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与其频繁接触的同学或学长、学弟(妹)等,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全过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踏进校门一直到毕业,从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从每个学期的开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风建设和人生规划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会的组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将学风建设寓于其中。总之,学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作者:李玉全 张海艳 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省重点大学”将成历史,山东省属高校将分三类办学[OL]./news/201211783241.htm.2012.11.7

篇(5)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篇(6)

(1.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2.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察实验站〈合肥〉,

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美好乡村及现代农村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农村急需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人才。文章分析了农业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课程的观点出发,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农业;高校;环境工程;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在我国设置初期主要以工科院校为主,教学课程要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环境污染控制及其治理等方面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环境工程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不同高校设立该专业的基础条件不同,部分高校是在化学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有些在水利学科基础、市政工程、或机械等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还有以生物工程学科为基础而建立[1]。传统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以数学、力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专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市政工程建设和工业污染防治[2]。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多数以生物和化学学科为基础[1]。

农业污染控制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领域[3-4]。服务“三农”是农业院校的目标,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类课程应为农村环境保护技术人才培养发挥作用,引领农村环境保护科学的发展,使农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5]。我国多数农业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设立时间较工科类院校晚[1,6],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1 农业院校环境工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

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7],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目前仍然沿用以城市与工业污染处理为重点的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优秀教材包括了部分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内容,但限于课时,许多被大纲规定为自学内容,或只占极少的课时。多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中型污水处理工艺为主,不适应我国农村大量个体家庭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有机质含量高、水量相对小的特点。课程教学涉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内容较少,没能突出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教学特色。

1.2 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求

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工作后帮助很大[8],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实践锻炼和工程意识的教育,这已经是我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9]。环境工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和工程意识培养,需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加强和提高。受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时间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等影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通常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短期认知性实践教学,如一周的教学实习,缺乏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不设置设计课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 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农村污水防治现实,教学效果不明显

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体系,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企业有合作科研项目等。农林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地方管理机构联系紧密,与实力强的环保和工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关系较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指导技术人员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造成针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实践教学力量不足,而城镇或工业环境保护内容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与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保企业和省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但实习内容与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领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难以尽快进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 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农业污水性质没有工业废水性质复杂,也不像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技术工艺路线相对稳定。虽然多数为生物处理工艺,农村和农业污水处理通常会结合地理、生产、以及居住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相对单一,但处理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工程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 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形成适合农村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依据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面向农村和农业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2.2 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

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从路线、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农业院校有责任义务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工程性人才。课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设置农村和农业处理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如: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稳定塘和污水土地处理及适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术内容规定为一定课时必讲内容;由于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往往与农村地理状况、居住和生产紧密联系,增设应用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处理方式的联合应用;在处理固废尤其是沼气工程中的固废等,还要考虑后续沼渣和污水综合处理等。因为农村和农业环境工程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补充相关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甚至专设讲座;配套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前修课程,如农用化学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 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环境工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工程意识教育等环节,农业院校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应做出更大努力。

理论教学基础上可以设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性。因为环境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强,普通意义上的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中《污泥性能测定实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同来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测定多项指标,是综合性强且时间持续时间也非常长(通常需要一周)的实验,应该设置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污水处理效果根据污水来源、工艺等不同而不同,设计完整创新性实验,包括污水来源选择、不同工艺设计、实验设备综合应用、检测指标与检测手段选择等。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农村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践类教学被证明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帮助最大的课程类型之一[8]。仅靠短期的如参观城市环保企业等的认知性教学实习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农业环境工程保护的实际内容。设置2个月以上完全进驻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聘请合作单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地指导老师,跟随实习点的工作节奏锻炼学习,实习期间要求撰写实习的工作日记、调研报告和实习专题报告,作为考核实习的依据之一。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总结。

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是建设农业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关键。合作单位应该是农村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如乡镇级的环保单位;拥有农村和农业环保处理设施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产养殖场;新农村美好乡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环保处理设施单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气单元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这些单位其实非常缺乏有专业理论知识人员,期望与相关科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期望有理论知识的人员指导。在校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书本知识,可以应用甚至帮助实习单位的工作,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或协调问题解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提高。相反,城市环保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相对成熟,企业技术稳定、生产运转顺利。学生即便是蹲点实习,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个成熟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全自动化控制,正常生产运转中,参数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调整,学生感性认识收获不大。

依靠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农村污水控制方面进行实验,如畜禽污水处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完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

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统计显示,讲授5%,阅读 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10]。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应用课程是目前大学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10]。课程设计是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后,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突出理论应用,训练大学生工程整体设计能力。并将课程设计开设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设计的内容可结合实践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创新。

2.5 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考核制度

实践课程考核因为指导人员、地点和单位性质的不同,相对理论和实验类课程难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积极促进教学。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实践中的表现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评判,并以实习单位老师为主,考察学生的实习主观能动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现等。第二项考核内容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日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是否完整,质量水平如何。设置不同权重,实习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将现场考核的权重加大,充分体现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虑实习的难易,对不同实习单位加不同的权重分。

3 结语

教学需要根据课程特点,结合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农业院校在生物及农业专业较工科院校有较大优势,我国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大量水环境保护人才。因此,农业院校应坚持为农村和农业服务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竞争力,培养出具有农业院校自身特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连峰,王婷,张发文,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01):61-63.

[2]辛言君,马东,崔德杰.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11):53-55.

[3]祝春水.“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建设与改革探讨[J].甘肃科技,2009,25(5):142-143.

[4]吴棉国.生态农业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中国发展,2013,13(5):12-16.

[5]李洁,周应恒.农村环境教育在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中的作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89-93.

[6]陈满荣.和谐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关系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1(16):1841-1849.

[7]吕淼.“三农”问题与高等农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农业院校的改革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3):86-88.

[8]马小娥.提高工科大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的思考和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07-209.

[9]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篇(7)

关键词:全域城市化;普湾新区;产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2

一、全域城市化对产业发展提出的挑战

1.全域城市化的理论界定

有学者认为全域城市化目前正在逐步成为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已经出现了许多全域城市化的相关界定。

“全域”指的是“城市化空间”,其范围基本上是以经济城市的空间为边界。[1]全域城市化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时间维度和特定地域空间内实现人口、产业、生活环境向城市转型,城乡均质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消失,传统“三农”逐步淡出,城乡实现高度融合的状态。[2]

全域城市化,是推进地区人口向中心城镇和城市逐步聚集的过程,也是以城市文化、城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同化”和改变乡村型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战略举措[3]。通过新城和新市镇的优化布局,适应功能区和行政区融合发展的要求,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市场扩张和政府推进,在中心和主城区增长极培育的基础上,在全域逐步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城乡对接与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和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结构,加快农村社会向以现代城市社会为主的转变过程。[1]

2.大连全域城市化对产业发展的要求

大连全域城市化意味着全域谋划城市空间、产业和功能布局。大连目前城区发展空间有限,必须把城区原有的第二产业向郊区、农村转移,而不断城市化的郊县也需要承载这样的功能。推进全域城市化,拓展跨越发展战略空间。[3]

大连市在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的若干意见》[4]中对全域城市化的基本含义进行了相关界定。其中心主旨是全域城市化≠全部城市化。全域城市化是大连全域以扩张城镇化为基础,以推进产业化为依托,以实现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管理、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全面转型发展过程,从而逐步实现全域基础设施网络化、全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域城区现代化、全域村镇社区化、全域农业都市化和全域农民市民化。

该意见中明确体现出大连全域城市化的依托是产业化,核心是城乡一体化,以调整、优化全域空间功能为基底,把包括现在已经城市化的区域的产业和经济社会形态往高端发展[3],以产业奠定城市化的基础,提升城市化的质量。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即以三次产业的高端发展来支撑城市化,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高端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二、大连普湾新区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

大连市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形成包括新市区组团在内的四大城市组团。普湾新区是构成大连市新市区的三大功能组团之一,其产业发展必然对未来大连城市产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1.普湾新区现状产业基础

普湾新区第一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盛产玉米、水稻、蔬果、水产品。原普兰店市(普湾新区的一部分)被国家确定为粮食、肉牛、肉鸡、瘦肉型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是辽宁省渔业和水果生产基地,是全国五百个粮棉大县之一。

普湾新区在第二产业已建成大连临港工业园区、海湾工业园区、太平中小企业工业园区、松木岛化工园区等四个省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了电力设备器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精细化工、服装加工和食品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

普湾新区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缺少较高层次现代服务产业。

2.全域城市化背景下普湾新区发展优势

区位和土地资源优势。普湾新区位于大连市的中心地带,东邻日韩,北靠广阔的东北腹地,西接环渤海经济圈,地缘条件非常优越,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普湾新区土地资源丰富,可供发展重点产业及宜居城市建设使用。普湾新区作为大连新市区三大功能区之一,是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区。

交通优势。普湾新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体系完善,其中区域内公路连接城乡、四通八达。沈海高速、丹大高速、滨海大道交汇贯通,正在建设中的哈大高铁、皮长高速和大连快轨三号线延伸线(金普线)将更加有力地助推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优势。普湾新区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起步早、速度快、规模大、档次高。已经基本形成了食品加工业和机电加工业集群。其中,松木岛化工园区是大连市“一岛十区”重点园区,是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开发重点支持区域,是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园区产业由海洋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合成气化工、化工产品深加工等构成。

政策优势。普湾新区享受中央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支持政策,以及辽宁省、大连市对沿海经济带的项目贴息、“无费区”、招商奖励等支持政策,并享受辽宁省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具有的各种政策待遇,是各种优惠政策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环境优势。大连素有“北方香港”和“北方明珠”之美誉,先后荣获了“联合国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环境500佳”、“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位于大连几何中心的普湾新区三面依山,一侧临海,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气候宜人。

三、基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的普湾新区产业发展战略

1.普湾新区产业发展方向

第一产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普湾新区的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优质名牌农产品,建设花卉园区等区域特色农业,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虽然在产业结构上,都市农业仍然属于第一产业,但其直接服务于城市的功能、密切结合市场需求的特性要被特别强调。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二产业要以现有电力设备器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套、精细化工、临港产业等产业体系为重点,瞄准国际现代产业高端,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新兴战略产业,吸引高端技术、高端企业、高端人才的到来。

第三产业要通过对现有产业的升级,将普湾新区建设成为以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业,推动消费业的发展和升级。

2.普湾新区产业发展综合战略

实施“产业结构高层化”宏观发展战略。发挥资源、交通、科技人才和政策导向等优势,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完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孵育基地。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构建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职业教育基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重大优势项目,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聚、资源共享和整体优化,完善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形成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的合作机制,集中构建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拉动大连普湾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打造“产业集群”具体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是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大中小企业并存、不同类型企业共生的一个生态化群体,是实现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打造松木岛化工园区化工产业集群。园区以大化项目为基础,建设大连市重要的化肥和无机产品生产基地;以染化集团等数十个精细化工项目为龙头,发展催化剂、涂料、添加剂、化工助剂等精细化工产业;发挥园区内盐化工、合成气等原料供给基础,结合周边长兴岛石化产业园区的有机原料供应,大力发展工程塑料等聚氨酯产业集群;结合大连市化工科研院所的整体搬迁落户,建设大连市最具影响力的化工研发基地;考虑园区内已有医药企业的现状,发展医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三十里堡临港工业区重点围绕船舶配套和高端装备制造,加强对日本、韩国的招商引资,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投资,打造出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普兰店经济开发区围绕主导产业招商,重点发展电力设备器材产业。在园区现有电力设备器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围绕互感器、电线电缆、电子元器件系列产品招项目,形成辽南地区最具规模、更具效应的电力器材产业集群。炮台开发区以食品(包括都市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建材为主导产业,以都市农业为特色产业,打造大连市都市农业区产业群,利用高效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流通手段,加强城乡间农业生产的即产即消。同时,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在维持现有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吸引其他地区劳动力向农村地区流动,以增加农村人口。

3.普湾新区产业区域合作策略

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发挥普湾新区港口、交通、新兴产业等优势,为推动大连市区域进行极核式增长发展提供载体。进一步形成以大连中心城区、普湾新区为经济核心、以周边城市组团、北部产业组群为产业支撑的共同发展格局。

与大连中心城区形成双轮驱动。普湾新区与大连中心城区形成双轮驱动,共同作用,便于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各种资源优化配置、比较优势有机整合,从而打造优势互补、特色突出、错位发展、协作联动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北部地区产业升级。普湾新区城市新中心的崛起将成为辐射北部地区的重要平台,起到区域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普湾新区的集聚,会弱化和调整周边地区原有非优势、低端产业,整合劳动力资源,催生关联性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北部地区产业升级。

四、大连普湾新区产业发展支撑策略

普湾新区要大力提倡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实施科教优先发展和人才战略。发挥高等学校、职教园区、创新孵化器、企业研发中心等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的作用,培育各类专业人才,广泛吸引人才,为普湾新区乃至整个大连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研发领域与生产领域的网络化

在临近生产区域的地带布置企业的核心研发功能,理顺研究—开发—生产的现代化流程,推动产业新兴项目的发展。

2.试验与开发一体化的技术积淀

在生产工厂区域周边汇聚大量拥有高端技术的开发试验企业,丰富试验生产与工程开发一体化所需的技术积淀。强化行业间的互动合作,促进新技术的开发。

3.强化本土人才培育与创新驱动、招才引智相结合

将本土人才培育职能分为劳动技术与商务管理两大类,在邻近区域的工厂及CBD地区提供学用兼并的实践场所,在适当区域内规划商务管理类和理工科研究生院等,强化产学研一体化的联动态势。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拉动内需有机结合。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吸引创业型人才、领军型人才来连创业。

4.充实会展交流等多元化功能

充实能应对各类需求的会展功能,在内湾中心区布置会展及会议设施、酒店、餐饮等功能。此外,在产业中心区内规划能举办各类新技术交易会的会展设施,进一步加大科技孵化的推动力度。

5.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组建高规格的产业推动和管理机构。设立新兴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推动产业与“十城千辆”、“十城万盏”、“金太阳”、“三网融合”等国家示范工程对接。

参考文献:

[1]于洪平.大连全域城市化的内涵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6):15-18.

[2]李宪坡,高宏良,董印.全域城市化——理论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1(02):27-33.

[3].城市化理论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战略推进[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