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休闲方式

大学生休闲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3 11:1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休闲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休闲方式

篇(1)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行为;特征

21 世纪是一个注重休闲的时代,在大学阶段,丰富的自由时间使得休闲活动成为了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湖南省高校大学生的休闲行为调研,深入研究大学生的休闲行为特征。不仅能更好的通过大学生休闲教育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有价值的休闲活动,而且也能促进大学生对休闲价值观的正确理解。

一.大学生休闲行为的主体性特征

第一,休闲活动时人际交往的主体特征。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属性。当代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借助于各种形式的休闲方式以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从湖南省大学生休闲同伴选择的主体来看,在平时,大学生休闲活动同伴的主体选择将同学和朋友作为主要的休闲伙伴。在周末至长假期间,大学生则呈现出渴望与男/女朋友和亲人进行休闲活动,而单独从事休闲活动的主体选择比例却非常低,这又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休闲活动的人际关系依赖性特征。

第二,休闲活动方式选择主体性特征。首先,关于休闲活动方式。从休闲方式主体看,平时在校上课期间由于休闲时间既短暂又零碎,业余的学习、拓展知识就成为大学生最普遍的休闲方式。其次则是听音乐唱歌跳舞 和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

可是,随着周末和节假日休闲时间的增多,他们选择休闲活动方式的自由度显著增强,导致休闲方式构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学习、 拓展知识因而不再成为大学生休闲方式的绝对主体。游泳、溜冰、健身,琴棋书画、摄影插花等业余爱 都成为这一时间段大学生的休闲选择。而爬山、远足、旅游度假则成为大学生节假日的最爱。

二.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时空关系特征

从休闲方式和场所的选择来看,调查结果都表明了随着休闲时间增加,休闲空间也在扩大的规律,见图1休闲行为的时空关系图。

如图1所示,以休闲时间为横轴,休闲空间为纵轴,相应区域为休闲方式的选择。随着居民休闲时间的增加,休闲空间的半径也在增加,相应的休闲方式选择就有了变化,这些变化就是休闲方式选择的时空规律所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周末或节假日休闲时间的延长,大学生的休闲方式发生了两大显著演变。一是从大学生休闲方式的形态来看,由静态方式转向动态方式;二是从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心态来看,由被动参与转向主动追求。

第二,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大学生对休闲场所的选择,在空间上显示出比较强烈和执着的离开原有地的倾向,导致休闲时间的延长和休闲空间的延伸呈现同步扩大的趋势。

第三,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多,作为休闲方式所依托的活动空间的性质上逐渐由室内转向室外。图书馆、网吧、歌厅等作为户内休闲场所的重要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公园、广场、风景旅游区等户外场所的替代性则明显加强。

三.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意愿性特征

从休闲活动方式选择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现实选择和潜在意愿的比较,发现两者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一方面,大学生在主观意愿上更多的期望进行一些能愉悦身心又能开阔眼界的休闲方式如爬山 、郊游、 旅游观光,最不希望从事的是诸如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等室内消遣娱乐或周边娱乐活动。因为它们是易于达到但收获不丰的休闲活动。但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实际所从事的休闲活动却正好与此相背离,室内消遣最多,周边娱乐次之,旅游观光较少。

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向往参与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和促进自我完善的休闲活动。从样本调查数据分析,在平时,大学生向往参加的体育健身,业余爱好,社会公益活动等较平时增长。

由此可见,随着大学生自身素质、特别是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日益更新,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方面更具有自主性,也更加注重休闲活动的质量,向往参与自我促进、结交朋友、提高身心素质等自我完善的休闲活动。

四.大学生休闲行为的独立性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自我发展进行了更多思考,这在主观上推进了大学生休闲观念个体化的发展进程。他们更加关注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价值和认可度,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的张扬。而这些转变在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中表现出来,则体现为绝大部分同学自己自由安排休闲活动的内容,并灵活多样地选择休闲活动形式,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兴趣爱好。总体上湖南省大学生都以室内消遣型活动为主,素质拓展和周边娱乐次之,社会活动所花的时间最少。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偏重于独立性的活动,而较少关注交往性的活动。并且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少认真考虑休闲活动的安排,临时性活动较多。大学生休闲行为的最常见的活动方式主要自发组合、结伴而行或单独行动,而学校、系、班级以及社团组织的活动只占据大学生休闲生活空间的极小的一部分,可见学校、班级和社团也许忽略了许多可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休闲时间和学习时间一样,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与财富,对我国现阶段通过应试教育进入大学的大学生而言,休闲时间愈多,越需要理智,越需要教育、引导与组织。因此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开展休闲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五.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差异性特征

本文对大学生从不同人口学属性群体的休闲行为选择差异的分析反映出,大学生休闲行为的差异性取决于他们的性别、年龄、学历、文化程度等主体性因素。

(一)性别差异。休闲行为构成体现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男生在同伴选择上的选择面比女生更广,他们多以同学朋友为主,女生更多以亲人和朋友为重心。在方式选择上,男生的休闲方式偏好比女生的更体现为社会化和多元化特征,而女生则更多体现为休闲方式的消费性、闲适性和生活情趣性。在日平均休闲时间拥有上男生的休闲时间占有量仍多于女生,这体现了男生相比女生而言更愿意走向社会,想拥有更多的休闲社交时间。在休闲的组织形式上男生多以社团组织和自由组织为主 而女生则多以家庭亲友组织为主。

(二)年龄差异。在同伴选择上,总体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家人的依赖性有所降低,而对朋友的依赖性有所增加。年龄越大越偏好社会型休闲同伴,体现出其价值观的开放度增加以及自由度增强的特征。在方式选择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休闲方式的娱乐时尚性逐渐减低,而闲适性和健身性逐渐增强。20-22岁年龄段群体的休闲方式比其他两个年龄段群体更多样化。在日平均休闲时间上,总体也呈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休闲时间的增加的特性。但22岁以上年龄段群体的休闲时间占有量则少于其他群体。这反映了此年龄段的同学或许正处于紧张学习和奔波求职的生命周期中。在休闲的组织形式上,年龄越小则越依赖班级学校组织、寝室组织和亲人组织的形式上,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同学则选择社团组织和自由组织的形式。

(三)学历差异。随着学历的提高,大学生对组织形式的选择更趋向于独立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在方式选择上,休闲方式的多样性呈现出随文化学历程度增加而先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大专生主要集中在听音乐、唱歌、跳舞和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性的休闲方式上,本科学历群体的选择面要广得多,几乎每项方式都有涉及,而到了硕士和博士学历群体,其休闲方式又回归集中到某些项目上,但是对休闲教育等富有文化含量的方式的选择比低学历者明显集中。在日平均休闲时间上,在休闲时间总量相对充裕条件下,学历程度的高低同休闲时间的多少成反比,即文化程度越高休闲时间的占有量越少。在休闲组织形式上,大专和本科生更多的选择寝室组织和班级学校组织形式,而硕士和博士生则主要选择自由组织形式。这一趋势反映出随着文化程度和学历的提高,大学生对于休闲同伴的要求更为偏向志趣相投,如果不能满足志同道合,更情愿单独行事。

(四)专业差异。不同专业群体的大学生在同伴选择上,多以同学朋友和亲人为主,但理工科类同学选择单独的比例却明显高于文科和艺术类,同时在选择亲人为同伴的比例也比文科和艺术类低。在休闲方式选择上,文科和理工科类对休闲方式的选择比较固定,前者多以听音乐、唱歌、跳舞和逛街、购物、餐饮为主,而后者多以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和社会公益活动为主,而艺术类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则呈现出其多样化的特性,几乎每项方式都有涉及,这也与他们的专业特色有关。在日平均休闲时间上,不同专业群体的休闲时间的占有量比例都基本持平,差别不大。在休闲组织形式上,文科和艺术类更多的是选择班级学校组织和寝室组织形式,其次是社团组织。而理工科类则主要选择社团组织和自由组织形式。这一趋势反映出理工科类的同学相比文科和艺术类的同学更多的注重理论和实际的应用,因而他们更多是愿意走出校园,更早的走入社会锻炼,所以加大了选择社团组织和自由组织形式的比例。

(五)月消费差异。月消费水平底的群体在同伴选择上,更多是选择亲人或单独,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大多数同学不一致而导致他们可能更愿意单独或与家人一起休闲。随着月消费水平的增加和时间的增加,选择亲人、朋友和恋人的比例都相应增加。在休闲方式选择上,月消费水平底的群体对休闲方式的选择比较固定,多以学习 、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主,而801—1000元群体和1000元以上群体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则呈现出其多样化的特性,几乎每项方式都有涉及,这也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的优越性有关。总体来看,随着月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休闲组织形式的选择也更趋向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皮普尔. 闲暇:文化的基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25.

[2]楼嘉军.休闲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3]马惠娣.休闲问题的理论探究[J].清华大学学报,2001,6.

[4]魏小安.中国休闲度假的特点与趋势[N].中国旅游报,2005,02(5).

[5]杰弗瑞.戈比. 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25-128.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湖南省高校大学生休闲行为与休闲教育研究》 (课题编号:1011018B,主持人:邓应华)。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休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7B029)阶段性成果。

休闲教育

人类对休闲教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就有“寓教于乐”的思想。在西方国家,休闲教育的思想也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休闲与教育被誉为古希腊传统文化中最美的两枝花朵,休闲使教育变得轻松、活泼、自由,教育使休闲更加丰满、鲜活并代代相传。休闲教育是引导人享受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最佳教育方式。[1]美国休闲教育家罗曼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人的素质教育和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管理和服务于公众的途径之一,亦是“育人化”的重要手段。”[2]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于光远及马惠娣、成思危等学者的推动下,休闲研究在我国开始起步,休闲教育理论的研究也逐渐热了起来,但关于休闲教育一直未形成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休闲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鉴赏力、兴趣、技能以及创造休闲机会的能力,使人能以一种合适的、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实现“成为人”的过程,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教育 “育人化”的功能。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休闲教育,就是要通过休闲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休闲技能、技巧和休闲鉴赏力,使他们有能力参与某些休闲活动,从而激发其对休闲活动的兴趣,确立积极的休闲价值观和休闲生活方式。由此可见,通过开展休闲教育可以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度过闲暇时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激发潜能,并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大学生休闲生活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休闲状况很是令人堪忧,这些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大学生的休闲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自我认知能力低。许多大学生不能够深刻了解自我、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不知道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从而导致大学生普遍感觉闲暇时间空虚、无聊、无所事事。

2.休闲活动层次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层次比较低,多为一些摆脱单调生活、消磨时间的层次。最典型的休闲活动是大学生把大量的休闲消耗在 “无所事事”、“侃大山”、“上网聊天”、 “网络游戏”、“看电影”等。

3.休闲技能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特别是人文才艺方面,他们在从事休闲活动时仅仅是停留在初级阶段,缺少相应的休闲技能。

4.休闲意识不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平时很少自觉地、主动地考虑如何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对于自己的休闲活动没有主动地进行科学规划,往往是周围流行什么,同学们热衷于什么,自己就盲目追随什么,过后感觉什么东西都没学到。

开展大学生休闲教育的途径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休闲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开展休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以体育活动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兴趣。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休闲活动多集中以消磨时间为目的的体育运动型,针对这一实际现状,高校应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提供多样性的休闲体育活动场地,开展针对大学生实际的形式多样休闲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休闲活动的兴趣,体验积极休闲的乐趣,掌握各种休闲技能。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抓手,全面提升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质量。高等学校要将大学生的休闲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休日等休闲时间开设人文社科类方面的选修课。还可以组织校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讲座。通过休闲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质量。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拓宽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范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休闲有机结合起来,寓休闲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校园文化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展示青春风采和鲜明自我个性的舞台,而且拓宽了大学生休闲活动的视野,提高了休闲生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拓休闲教育的新方式。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休闲生活的主要场地之一,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提供服务,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引导学生从事积极健康的休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心理,使网络成为开展休闲教育的新阵地。

利用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提升大学生休闲的层次。读书休闲是积极的、有益的、自由的休闲活动。图书馆的书籍都是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和喜爱筛选出来的,是人类在科学、哲学、教育、艺术等各大领域杰出贡献的结晶,对大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休闲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读书休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在轻松随意的状态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是“寓教于乐”的休闲教育方法的重要体现。

休闲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对价值判断的现代基础教育,是“育人化”的重要手段,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做出了很好诠释,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光远,马惠娣.于光远 马惠娣十年对话――关于休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8.

[2]邓文才.对休闲教育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2.

[3]史宏协.大学生休闲教育与精神成人[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篇(3)

在校大学生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如何利用自由支配时间,反映出大学生的休闲意识状况。通过调查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状况,发现大学生休闲意识存在不清晰不明确等问题,并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休闲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休闲意识;休闲活动;休闲质量

一、大学生休闲意识调查的基本情况

大学生休闲意识的调查于2015年12月-2016年4月在青岛农业大学展开,调查对象为本校在校大学生;调查人数为60人,其中男26人、女34;大一13人、大二16人、大三17人、大四14人;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社会调查方式。

二、大学生休闲意识的现状

(一)通过调查大学生主要参与的休闲活动来分析大学生的休闲意识状况

大学生通常会参与网购、网游、逛街、唱歌、看电影、听音乐、健身、闲聊、旅游、上网了解新闻、阅读等活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参与的休闲活动的认识存在四种情况。

1、认为休闲是一种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的表现――大学生对休闲的一种普遍偏见。不少大学生认为休闲是有钱人才能做的,自己没有钱,不能休闲。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把时间排在休闲条件的首位,认为有时间才能休闲,因而这些学生往往以没有时间作为借口不去休闲。

2、休闲活动层次低、品味低――大学生休闲的一种普遍状态。缺乏对休闲活动的认识,对休闲时间管理缺乏有意义的规划。不知自己该做哪些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大多数大学生不懂得“休闲时间与休闲活动是统一在一起的,时间管理和活动管理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1]

案例一:大三学生小王,平时的休闲活动大多与手机分不开,主要有看电影、听音乐、网上购物等,很少参与锻炼、旅游这类户外互动。“我平时都喜欢宅在宿舍。”“那你在宿舍一般都干什么呢?”“看电影、听音乐、网上购物。”“这些活动有意思吗?”“久了也挺无聊的,但是别的活动好像自己又不大能参与进去。”“怎么不和舍友一起参加些活动呢?”“除了2人准备考研,我也不打算考研,其他的舍友也和我差不多。”可见休闲活动层次低、品味低绝不是个例。

3、可供选择的休闲活动种类较少,参与感和满足感不强。大学生所期待的休闲活动应当体现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气质,当是活力四射、充满正能量的。学校组织的校园活动分为学生会组织的官方活动、学生社团组织的半官方活动、学生自发组织的自由活动。学生会组织的官方活动大多具有制性,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学生社团组织的半官方活动大多存在经费不足、活动质量不高,活动范围小等问题,并且受学校的限制,极少有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学生自发组织的自由活动,大多缺乏目的性、方向性。

案例二:今年9月,我校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万人宣讲,这浩大的声势背后是大一新生的“默默支持”。据了解,本次巡讲由校学生会组织,要求各学院派出相应人数的学生参加,各学院通过本学院学生会强制要求每班派出相应人数的学生去参加,最后由班长、团支书再要求学生参加;另外还有200个vip票通过学校的微信平台发放。活动当晚,参与人数的确达到了预想的目的,但是,这场鼓舞人心的讲座究竟打动了多少人心,我们不得而知。受调查的60人无一例外的参与过此种“被观众”,学生们对此种活动参与感和满足感不强,对于自身的提升收效甚微,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反感。

4、休闲行为规范缺失。少数大学生参加休闲活动时,不惜损害身体健康,不惜破坏校规校纪。如上网成瘾等。由于网络的隐蔽性、方便性和逃避现实性,网络上能满足一些人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需求。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到网络上找存在感。这显然缺乏休闲意识的表现。

综上所述,大学生们的休闲意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休闲意识不明确

大学期间,学习负担较高中减轻,闲暇时间增多,校园生活丰富多彩。闲暇时间增加是一个普遍现象,60名受调查者中49人表示目前他们几乎每天花在休闲娱乐活动中的时间大约在3小时及以上。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丰富多彩,有的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有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但相当一部人的大学生对于休闲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颇和狭隘,仅仅把休闲定义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这种情况的比例偏高,约占47%,这足以说明大学生对于休闲没有明确的理解,对自己的闲暇没有清晰的规划,对自身的休闲方式没有清醒的把握,甚至分不清休闲与闲玩的区别。

2、尽管大学生消费观较成熟,但大学生的休闲质量偏低

到了大学阶段,大多数人都有了较为成熟的消费观念,能够根据自身家庭条件来进行消费。但是休闲娱乐质量受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受调查者坦言,由于校园限制、经济制约、休闲娱乐设施、学习压力、个人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休闲质量偏低。

案例三:大二女生小李表示,到了大学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入大学以后,她便开始学习钢琴,但是开支大,课时费和练琴费占到了每月生活费的百分之六十,家庭条件并佳的小李,随着开支的增加,不得不减少课时,以致最终在大二上学期选择放弃了钢琴的学习。

3、休闲自觉性差

“从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制度以来,每年我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至190天,这个数据已与发达国家学生在校学习天数接近,美国为170天,英国为200天,法国为180~200天。” [2]通过访谈分析了解到,尽管大学生又了更多的课余时间,但是这些课余时间并没有被充分合理的运用,他们中有的只是处于打发时间而盲目的进行休闲活动。

案例四:大三女生小张表示,她坦陈自己迷恋上一款名为“王者荣耀”的手机游戏。半年以来,她的休闲活动几乎只有这款游戏,经常一整天在宿舍玩游戏,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让舍友带饭或者点外卖”是她半年多生活的常态。可见,有些大学生休闲自觉性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三、大学生休闲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方面

大学生休闲意识存在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一种多元、多变、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3],极易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主义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大学生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懂得时间管理,过于追求享受、自我放纵,休闲被曲解。或认为休闲是浪费时间,是享乐,而不是把休闲当作是一件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一件事情来对待。

(二)客观方面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劳动、工作仍然是人们挣钱谋生的唯一手段。挣钱生活是人们最直接、最普遍的生活目标。这些制约着大学生休闲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社会存在着一些浮躁现象,一些不良休闲场所和休闲管理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休闲意识。

2、教育环境的影响

许多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式上有一定的问题。培养模式过于功利化,为了就业找工作而培养,不是为了学生本人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单纯围绕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就培养什么样的人,对于学生内心需求漠不关心。而且大学里的活动大多受到监督,乏味无趣。大学生们普遍认为社团和学生会的活动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人力物力,不能为他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任何帮助。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是休闲意识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观的形成。许多农村来的学生,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基本没有休闲意识,不会主动参加一些休闲活动。或受同学的影响选择不良休闲行为,如迷上网络游戏等。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

“大量的自由时间该如何用于实现自我的发展,对于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个难题。”[4]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意识呢?

(一)社会方面

社会上首先要从政策引导、口号宣传、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对社会大众普遍休闲意识的树立与培养,在社会上形成一种风气――全民爱休闲、全民会休闲的风气。社会相关部门还应该在与休闲运动等方面相关的部门、机构或者组织,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输入人才支持、智力支持等,充分将休闲意识深入人心。

(二)学校方面

开设休闲学系列课程,“引导大学生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通过科学的休闲促进自我理解、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平衡发展,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5]

完善休闲娱乐设施,引导学生正确的休闲娱乐,而不是通过打牌、去不健康的娱乐场所来消遣娱乐。结合各学校文化特色,宣扬积极向上的娱乐方式,鼓励发展个性,与校园文化结合,创新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社交,多认识同学、朋友,拓展人脉关系;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健康地休闲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例如,登山,领略自然风光;跑步,强身健体;阅读,感受文字的美丽;志愿服务,让青春闪光。

开设兴趣课程,如瑜伽、舞蹈、形体、音乐、阅读等等,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外活动的机会,提供更多的保护、帮助和支持。

开展学术专题讲座、座谈会、研讨会等来丰富休闲娱乐,也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参观艺术展览或博物馆等,接受艺术熏陶,学习专业知识,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同时也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个人

自觉关注休闲,注重自身技能和能力的提高,才能更好把握休闲的要义,也能从休闲活动中找到更大地乐趣,从而提高休闲意识。

明确生活目标。如果找不到生活目标,就会陷入休闲误区,也不会有正确的休闲意识,不会选择正确的休闲活动。例如,调查中有些学生意识到大学生活不能虚度,但是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盲目跟风,“考证热”就是人生目标不明确、不懂得闲暇管理的表现。只有当我们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休闲规划,让考证不再枯燥,不再无用,真正起到学习的目的。

合理规划休闲活动,促进休闲意识的提高。在经济条件允许下,合理运用闲暇时间,有效地规划休闲活动,有助于我们提高休闲意识,提升休闲品质。

广泛的发展兴趣爱好,摒弃不良的休闲习惯。当今社会,为了应对紧张而复杂的生活,难免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大学生应当自觉培养兴趣和爱好,注重全面发展,例如音乐、舞蹈、绘画、旅游、摄影、旅游、手工等,更需要摒弃不良习惯,合理利用时间进行合理的休闲活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休闲意识的树立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不是只靠社会的引导,社会与学校、与个人的努力与坚持是分不开的,所以对于大学生的休闲意识的培养更是社会学校个人各方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杨喜添,《大学生休闲时间的管理与开发》, 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

[2] T建军、万亚军,《闲暇及闲暇教育》,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3] 王萍,任晓蛟,《基于境界论德育哲学的大学生自我修养意识培养》,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7(6)

[4] 张玲玲,《大学生的休闲教育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5] 叶湘虹、雷 敏,《论大学生科学休闲观的教育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3月

篇(4)

摘 要 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大学生将选择怎样的闲暇方式,正逐渐成为一种时髦话题。大学生参与闲暇体育不仅能提高其身体、心理素质,缓解社会生活带来的压力,还能为未来体育运动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作用。大学生良好的闲暇体育运动习惯,是养成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开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新内容,新形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已成为校园文化素质建设的重设内容。

关键词 大学生 闲暇 体育运动

一、休闲时间合理安排的意义

有一个著名的关于时间的理论:每天8小时工作,8小时睡觉,这都差不多。而人与人的不同又是怎样体现的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在于其业余时间是怎么度过的。人生差不多有这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需要绝对劳动和绝对休息时间以外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也就是现代人们定义的休闲时间。对于休闲时间,有的人用于学习充电来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的人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用琴棋书画来陶冶自己的性情,有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来打磨自己的野性,亦或远足旅行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增添自己的履历。同样也有些人在自己的休闲时间里酗酒、赌博,闲聊闲逛,惹事生非,甚至干些违法乱纪的勾当。同样的休闲时间,不同的态度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结果。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由于课程安排比高中阶段宽松了许多,再加上寒暑假,大学生们每年有170天左右处于闲暇状态。如果大学生不懂休闲、不会休闲的话,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二、大学生闲暇生活现状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情况,我们在高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本愿上还是对课余休闲时间充满期望的,他们也想多学课内外知识,想参加运动健身,想做兼职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想做一些公益活动等有意义的事情,但终因诸多主客观原因使大部分同学不能如愿。于是乎,上网、玩游戏、看碟、逛街、闲聊、睡觉就成了很多同学打发课余休闲时间的主要渠道。为什么学生好的愿望无法实现呢?这除了学生自己的兴趣、毅力等主观因素外,还在于学校缺乏适当的引导。现代高校体育资源丰富,若能合理的引导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对于学生个人,学校和社会都将是一个利好。

三、大学生闲暇体育的构建

大学体育设施齐全,高校体育老师专业水平较高,学生会也有专门的体育组织部门,这一切都为大学生参加闲暇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校内外体育运动一体化,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方针开展学生闲暇体育活动就是一种好的方式。通过学校和老师来组织那些规模较大、专业性较强、组织难度较大的项目,比如体育摄影比赛、户外体育旅游等;以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形式组织大家参与那些需要专业技术和装备的项目,比如跆拳道、网球、乒乓球等;以共同爱好和个人兴趣为契合点可以自发组织那些大众化的运动项目,比如健身跑,登山;篮球、足球等常见集体性项目,在宿舍间、班级间、院系间可以很好的开展。总之,体育运动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需求,不同目的的人参与进来,用体育运动作为大家休闲时间的打磨器,用体育特有的以疏导和释放为渠道来调节广大同学的情绪情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四、大学生闲暇体育的意义

(一)能丰富大家的闲暇时光。大学生的闲暇时光应该是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不应该被上网、闲聊、睡觉所占据。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定会充实大家的闲暇生活。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总能找到与体育运动的结缘点,因为体育项目众多,参与的门槛低,校园内五花八门的运动项目不说,我国户外体育运动项目也很丰富,在南方湖泊、水库面积广阔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水上运动,北方冬季较长,可以开展滑冰滑雪等特色的冬季项目。如果能利用休闲时间掌握一技之长,比如写得一手好书法,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二)能促进身心健康,为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质量,直接关乎到国家人才素质的整体质量。在目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整体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参加体育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无疑是很好的方法。但如若没有一种健康积极的方式提供给广大的学生,在大量的休闲时间里,消极颓废的闲暇方式就会乘虚加入大家的生活里,形成“黄色、堕落”的大学生闲暇生活,腐蚀大家的心灵。所以说,大家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是一种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

五、结论

大学的休闲时间充裕,他们对自己的休闲时间也是充满期待的,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同学靠上网玩游戏、逛街、会朋友等打发自己的休闲时间,休闲时间安排的不合理还直接导致了部分同学的堕落。休闲时间与体育运动结合可以愉悦大家的身心,丰富大家的课余生活,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业余爱好,是一种健康、积极的闲暇生活方式。学校要主动的对学生的闲暇生活进行引导和教育,有效的休闲时间安排将是学校教育的最好补充,是同学们获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董聪敏.开展闲暇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2] 姜卫芬.大学生休闲体育特征与参与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篇(5)

【关键词】高校篮球;普修课;休闲体育;探讨

一、前言

伴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体育的兴起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篮球普修课应该与时俱进和时代接轨,积极融入新的思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培养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贡献。

二、大学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大学休闲体育教育是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有关休闲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参加休闲活动的积极性,获得野外生活经验,达到以运动平衡身心目的。大学体育课程引入休闲体育的相关的实际理论和实践知识,是积极相应把体育运动习惯化的思想,以休闲体育为平台,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让学生明白怎样休闲的最好方法,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

三、高校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休闲体育教育是实施终生体育的重要手段。休闲体育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重要的培养目标,也是高校体育课的非常重要目标之一,它的影响具有长久性,大学生的年龄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养成运动习惯的养成显得非常重要。在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体育人口多为在校学生,所占比例很高,一旦步入社会或者走向工作岗位体育人口的所占比例就大幅度的下降。这一现象反映了大学生毕业之后体育锻炼也随之结束。在高校篮球普修课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能直接激发大学生的运动兴趣,使篮球运动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灵活运用所学的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体育再认识能力,从而完成各个年龄阶段休闲体育的成功转移, 实现终生体育目标。

2.高校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将来改革的发展方向。伴着全球经济和人类“健康第一”思想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会以工作第一转向休闲生活第一发展。2012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6100美元。这个收入证明中国已经慢慢步入小康社会,这个阶段也是人们追求休闲娱乐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此时,休闲体育的出现,正好符合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它与现在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社会形态形成强烈的互补, 成为当今人们放松心情、健康心态、维护健康、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高校篮球普修课改革应关注当前休闲潮流的走向,为将来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铺垫,使篮球运动成为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高校篮球普修课开展休闲体育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1.高校篮球普修课开展休闲体育走进大学课堂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国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社会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影响,他们在个性和情感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把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转机,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自我认可能力、与他人相处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是把教育性、养生性、竞技性和休闲性融于一体的良好的教育活动,符合中国当代对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

2.高校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也会影响到人体的情绪和健康。篮球普修课引入休闲体育教育,以轻松愉快的篮球体育活动为载体,也是消除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多形成的不善于交际、自我意识很强、情绪控制弱等不良心理状态,篮球运动又是集体项目大学生们在运动中可以结识许多朋友,丰富精神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校篮球普修课融入休闲体育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1.高校篮球普修课开展休闲体育教育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并使其重新认识高校篮球普修课。基于休闲体育的特点,重新审视高校的篮球普修课,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缺乏休闲教育、终生体育教育、健康教育,所以很难符合当下高校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由简单、枯燥的模仿动作上升到心理、身体全面健康升华这才是体育赋予我们人类的真正意义,这也是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育势必要改革和创新的关键所在。

2.高校篮球普修课开展休闲体育弥补了大学体育课程的缺憾和不足。高校篮球普修课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篮球普修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从时间上说,大学生在篮球普修课的学习和实践中,合理安排了运动时间,能够体会休闲体育带来的愉悦心情,有利于养成大学生习惯的健身模式,这样就会使篮球运动逐渐成为人生发展中一项积极主动的行为,解脱在传统上篮球普修课以教师为主导被动局面,变学生为主体。从空间上说,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把自己置身于开放式的学校氛围中。这样也打破了传统篮球运动的束缚,改变了传统篮球运动局限性的缺憾。

四、结语

高校篮球普修课,通过覆盖面广泛等特点,积极促进其休闲化。首先应从指导思想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在运动和实践中培养休闲体育的意识,树立科学的体育休闲观。

其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设计一个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的实践教学大纲。借此推动高校篮球普修课的休闲化,促进休闲体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张启平.定向运动在高校学生休闲体育中的价值[J].文教资料.2006(25)

[2]闫佳男.试论篮球运动在现代社会休闲体育中的健身娱乐价值[J].中国校外教育.2011(03)

[3]陈虎,程芬.浅析篮球运动在学生余暇体育中的价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6(01)

[4]李兰芳,王晓虹.篮球运动作为高校学生余暇体育的价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5] 向春玉,阳家鹏.论健身性健美操在高校休闲体育中的价值[J]. 铜仁学院学报. 2008(05)

篇(6)

关键字: 休闲活动 大学生 现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D669.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和学习的高压力,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的休闲活动也随之改变,尤其是网络族――现代大学生,其休闲活动较多的被上网给取代。休闲活动的参与对大学生的身心体能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休闲体育与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有着一定的关系[3]。休闲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们身体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人社会适应能力,对同学们的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而随着休闲体育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其相关产业也随之发展,包括体育用品业、体育服务业、健身娱乐业、自然生态业等,可以促进一个省GDP的发展[4]。该研究拟对湖州师范学院大学生的休闲活动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湖州师范学院的在校学生156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1例,女95例;生源地来自城镇的47例,城市的42例,农村的67例。学生纳入标准:①均为在校学生,无重大身体身体疾病;无活动障碍;②自愿接受问卷调查。

1.2方法

(1)调查方法。采用随机便利抽样,问卷调查法。研究者说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相关问题,调查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回答并填写问卷。(2)研究工具。采用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家乡;第二部分为《护理结局分类》的健康知识和行为领域(IV)中健康行为类别(Q)的参与休闲活动结局指标表[2] ,具体包含11项指标,采用五级评分制 (“1”表示从未,“2”表示极少,“3”表示有时,“4”表示经常,“5”表示始终),分别从参与休闲活动类型的选择、感受、结局等方面对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情况进行科学定量评价。

1.3数据处理

数据录入SPSS16.0 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参与休闲活动情况

见表1,总体得分5分,所以条目得分均在2.5分之上,超高中等水平,其中参与需要低体力消耗的休闲活动、选择感兴趣的休闲活动、表达对休闲活动的满意、休闲活动后感觉放松、从休闲活动中得到享受、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确定娱乐的选择这几个项目在3分之上,即达到中等水平及以上,但无达到最佳4分和5分的条目。

表1 参与休闲活动情况( s,n=156)

编号 结局指标 得分

1 参与常规工作外的休闲活动 2.99 1.02

2 参与需要高度体力消耗的休闲活动 2.65 0.99

3 参与需要低体力消耗的休闲活动 3.21 1.06

4 选择感兴趣的休闲活动 3.30 1.04

5 表达对休闲活动的满意 3.14 1.00

6 应用恰当的社交的和互动技巧 2.97 1.03

7 休闲活动后感觉放松 3.25 1.09

8 从休闲活动中得到享受 3.25 1.08

9 通过休闲活动展示出创造力 2.83 1.10

10 选择自己的休闲活动 3.13 1.05

11 确定娱乐的选择 3.19 1.11

2.2不同生源地、性别学生的休闲活动结局差异性比较

见表2。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休闲活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城市>城镇。而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P=0.406),但是男生的得分略高于女生。

表2 不同地区的参与休闲活动程度( s,n=156)

生源 性别

城市 城镇 农村 男 女

人数 42 47 67 61 95

得分 33.55 7.50

31.70 4.18

35.69 7.44

34.52 8.24

33.52 5.75

3 讨论

(1)对调查人群参与休闲活动情况的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表明调查者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总体情况较好。其中选择感兴趣的休闲活动项目得分最理想,说明兴趣是调动积极性最好的催化剂,所以人们能主动的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并且把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休闲活动作为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能较好的享受休闲体育活动以及感受活动后的放松。可是人都会有惰性,因此相比高消耗的体育活动,大学生们更愿意选择低消耗的休闲活动,这样既能得到运动的满足感,又不会感觉到十分疲惫。另一方面现在大学生多热衷于游戏,看电视剧等静息活动而导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时间会更少,虽然目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体育活动情况不错,但距最理想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且目前大学生总体体能素质情况一般。

(2)出身地域差异性、性别对于同学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情况的影响分析。表二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出身的大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最积极,其次是城市,而相对来说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最少的是城镇地区出身的同学们。分析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农村长大的人们需要做一些体力活动,本身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而城市的学生很少干体力活,但他们会从事系列健身活动;而城镇的学生既无较多体力劳动,也无足够的健身机会,从而导致他们是休闲体育活动参与度最低的人群。另外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度高于女生,这应该与男生精力充沛,喜欢运动有关。

4 结语

(1)完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加大公共体育课的教学改革,注意给予学生们充裕的休闲活动时间,尽量从客观条件上满足学生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

(2)加强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加强人们对休闲体育活动的认识,了解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必要性。将科学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观念深入城镇农村,带动全国掀起运动风潮,提高国民素质。

(3)多宣传及开辟一些新的运动方式,利用学生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来促进大家参与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改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原,刘柳.中国大学生体质状况堪忧[N].人民政协报,2014,14-06.

[2]吴袁剑云.护理结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篇(7)

人处在社会当中,其心理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文化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置身于文化环境当中,必然会感染到当代文化环境的教化,其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现代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化,并且利用文化途径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更好的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内容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大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表现是由未完全成熟向成熟过渡。如今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环境适应问题。环境适应问题,主要是指大学生对新的校园生活及环境不能从心理上很好地适应。从长时间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帮助面临的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新的特性,依赖和自我矛盾的形成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压力和焦虑。

学习心理问题。大学的主要任务是自主学习。学习不适应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优秀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很好的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个体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仍然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敏感问题。进入准社会团体,独立学校,学生的社交圈,许多人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或内向孤僻,常常出现沟通障碍和自闭症心理贫困。

恋爱及性心理。传统的教育观念对早恋为禁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青年人的身体发育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准备不足。成熟的,神秘的,特定恐惧交织在一起,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择业心理问题。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普遍工作压力大,乃至呈现困难,由此引起的心理情绪问题更为突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存在,但在大四毕业生更突出。

自我发展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接近成熟,已明确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价值,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要求更为强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过分追求完美、期望值太高等不良心理。假如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引起一系列心理情绪矛盾。

二、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

网络文化的影响。“在传统文化中的网络文化的表现是不同的,网络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娱乐文化,文化的媒介符号。”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的挖掘和自我情感的宣泄都有影响。在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拓宽视野,培养创新劲射以及增强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紊乱价值取向、淡化人文精神、缺失道德人格等不利影响。

竞争文化的影响。“文化在无形中影响且塑造我们的行为表现方式,所面对的心理问题的性质,并左右我们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包括对困难的适应模式,以及遭遇挫折或生病时的反应与处理方式。” 竞争文化无疑是与大学生最为密切的文化之一。在提升危机意识,强化大学生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进取意识以及提高心理素质的同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由于过度竞争和情绪障碍,在个人利益第一的竞争而导致削弱他们的合作意识。

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相对于独立的文化范例。因其大众化、通俗化而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大众文化通过信息、影视、流行音乐等方式,能容易让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得到不同程度的消遣和娱乐,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还提供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以及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娱乐性,使大众文化迎合了人的趣味,尤其是迎合部分大学生的接受心理;其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与复制性,使大众文化过度泛滥,从而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文化途径

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有很多,既然心理问题是由文化问题引起的,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文化入手,寻求文化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通过文化调整由于各种文化给大学生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通过文化路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创造优良的文化环境。人处在一切社会环境中。文化环境对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幅度冲击下,营造一个宁静的文化环境,对于调节人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近年我国加大了对文化管理的力度,响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文化得到获得发扬,显现大众文化与主旋律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这是人民希望看到的现象,对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打造有实力的文化品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的新思想,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到抓住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QQ、邮件、微信、微博等新型网络途径和大学生进行平等而个性化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具体情况,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而又意义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高雅的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休闲活动。休闲文化有高雅和低俗之分。因此,努力提高休闲文化档次,用健康文明的休闲文化来启迪教育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地建立大学生休闲心理健康教育新方式,开设特别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休闲服务组织,为大学生参与休闲活动提供平台;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为激励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很好的氛围。